陕北丧葬习俗有哪些

时间:2024-10-31 09:44:39 林强 生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陕北丧葬习俗有哪些

  在中国民间的丧葬是有很多讲究的,不同的地区都有着当地的一些丧葬习俗。那么在陕北当地的丧葬习俗有哪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陕北丧葬习俗有哪些

  陕北丧葬习俗

  陕北地处偏远,改革开放之前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保存了非常古老的以汉民族风俗习惯为主体兼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古老民俗,成为研究我国古代汉民族与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活化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状况的大幅度改善以及区内外人口的大量流动,陕北民俗的原生形态正因现代元素的融入而迅速改变着。从目前陕北的丧葬习俗来看,虽然礼节仪式简化了许多,但主要的礼节仪式依然保存着,从中体现的孝亲特色依然十分明显。

  葬具

  陕北从城市到乡村,至今仍然盛行土葬。木质棺材是陕北汉族居民的主要葬具,按照当地风俗,棺木用料,柏木为上,松木为中,槐木、榆木、杨木、柳木为次。旧时的棺材不涂漆,可以用核桃仁磨制出木料本身的自然花纹,现在大多在棺材外部髹漆绘彩。据学者研究,这种葬具装饰形式可以上溯到东周时期。棺木板的薄厚、页数的多少非常考究,棺木板越厚越好,页数则越少越好。

  寿衣,是装殓死者的衣服,要在老人去世前准备好。寿衣用料按照传统习俗要用有“寿”字的丝绸,品种包括衬衣裤、棉衣裤、夹衣裤、袍子等,要里外全新,不缀金属扣子,只缀布带或布纽扣。颜色有红、褐、粉红、紫、兰、绿、黄色等,寿衣里子要红色,不能用黑色,意即后世红红火火。不穿带毛皮的,否则,下一世会转牲畜。不穿半杉半裤,否则,家中会出“半吊子”。现在也有穿日常生活服装的。男性头戴圆顶硬瓜壳帽,头枕鸡式枕,脚穿蓝色绣花鞋。除了寿衣外,还要给老人准备被褥,被褥是红色的。

  葬礼程序

  陕北汉族葬礼隆重,大致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1、入殓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也称入殓,分小殓和大殓。小殓是给死者穿衣。当地民俗认为,老人去世时,儿女都要赶到跟前。老人断气前,儿女要给他或她净身、理发、剪指甲,然后穿寿衣。净身是用清水及毛巾从头部开始洗到脚下,浑身洗干净。寿衣必须在老人断气前穿好,民俗认为,人的灵魂走的时候穿什么,以后就一直穿什么。

  大殓就是把尸体放入棺内。按照当地民俗,老人不能去世在炕上,而要去世在一个能移动的木板上,最好是棺木盖上。因此,去世前要将棺木盖搬到家中,在老人去世前将寿衣穿好,头前脚后,平平正正地平卧在棺木盖上。不管什么时候去世,天黑前一定要正式将尸体移入棺中。死者仰身直肢,随殓的物品,一般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四周用谷草、麻纸等充实。

  2、殡

  殡,就是停放灵柩或把灵柩送到墓地去,按照陕北丧俗,灵柩的停放时间各地不同,少则3日,多则几十日甚或几个月,由奔丧者决定。

  (1)着丧服

  在殡期,孝子必须着丧服。丧服用白色棉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按照当地习俗,儿子、媳妇、女儿、侄儿须戴重孝。子女的孝服由长衫、长裤与帽子组成,腰间还要系上一根由麻搓成的麻绳,称“麻辫”。只有孝子、孝女系麻辫,正所谓披麻戴孝。有的地方孝帽前用白纱蒙面,两耳坠棉花球,以表示孝子们不看不听其事,一心守孝。侄女、侄女女婿、外孙女及其女婿、孙女及其女婿、孙子及其媳妇、外甥等均不穿长裤。女婿、侄女女婿、外孙女婿、孙女婿都由孝子出资送1.5-2米的布匹,女婿、侄女女婿是深蓝色的,外孙女婿是绿色的,孙女婿是红色的,均系在腰间,称“腰孝”;过去,依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孝布的尺寸是有严格规定的,亲者用料最多,疏者用料依次递减。

  (2)哭丧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按照当地民俗,死者断气后要哭,死者去世后的当晚与第二天晚上,要举行送灯仪式,孝子孝女要哭,亲朋好友吊唁时,只要有人哭,孝女、孝妇要陪哭,出殡时孝子、孝女、孝妇要哭。子女哭悼要悲痛欲绝,直到有人劝慰才停止。

  (3)过三天

  民俗认为,人死了三天,他的灵魂要正式去阴曹地府。因此,这个仪式叫“迎三”或“送三”。死者去世的第一、二晚,要送灯,孝子们一直要送到庙上。第三天早晨天不亮,孝子们要在十字路口焚烧用纸制作的骡子与马童,以供死者上路时用。民俗认为,这样的仪式举行以后,死者才知道自己已经离开阳间。

  (4)烧纸钱

  纸钱是中国古代祭祀时用以礼鬼神和葬礼及扫墓时用以供死者享用的“冥币”之一,是用木槌和铁制的钱模,把外圆内方的钱形打在毛纸上。纸钱的产生,源于古人笃信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死去的亲人在阴间也要有钱花。有的研究者认为,纸钱之俗早在汉代就有了,开始时只是随葬用纸钱,魏晋以后,人们普遍改为以纸钱祭灵,此俗一直沿习至今。

  (5)出殡

  在陕北,出殡一般要先请阴阳先生选择吉日吉时。

  出殡前要烧纸火,将纸火匠人手工制作的一个院落拼接,放置到大门外的十字路口焚烧,院落通常是二、三层楼组成的四合院,正房有“七间”“五间”等规格,院落里有摇钱树,房间里备有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佣人、汽车等,各种食材如油、盐、酱、醋、大米、小米、白面,各种豆类,水等,需放置在一个小的容器里,过去用鸡蛋壳,现在一般用果冻壳。大门外有影壁。纸火的制作,可谓对死者的衣、食、住、行诸方面都考虑得非常周到。

  动灵前,孝子们要到灵堂前,等阴阳先生打开棺材盖,为死者开脸,一般是用一块纸巾蘸上黄油,清洗死者脸部。此后,要封住棺材,直到下葬不再揭开棺材盖。然后,孝子们烧纸叩拜,祭奠完毕后,用绳索捆绑棺木,有的还要在棺木盖上绑一只老公鸡,俗称“引魂鸡”,到坟地等棺木下葬后放走。孝子必须跟着灵车到墓地。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

  3、葬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

  在陕北,传统墓葬是竖穴土坑,现在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除竖穴土坑外,可在竖穴土坑表面用砖砌筑,这种形式叫建仓子,并用大石板盖顶;也可券葬,即做两个相通的拱形顶的墓葬。

  到达墓地后,再次整理墓坑,将衣饭罐放置到墓坑壁上的窟龛里,点亮长明灯。在鼓乐与哀哭的混合声中将棺木徐徐沉到墓坑,由阴阳先生用罗盘仪矫正方向,然后,盖好预先准备好的盖板,将挖墓坑时由长子挖的第一铁锨土撒到棺材盖上,然后封土起堆,插上引魂干,摆好墓门石。墓门石由三块砖垒成,两块插入地下,一块盖顶,但盖顶砖要等到第二天天蒙蒙亮,等飞禽飞过由孝子盖上。

  到了墓地,要烧花圈与匾,并在火堆上用清油炸些年糕等,为死者“安锅”。

  葬礼以后,有禅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从死者去世后之日算起,计算七个七,出殡后每逢七都要到墓地祭奠,称过七,直到七个七,称尽七,为大祭七,孝女都来祭奠。如果过七那天正好在初七、十七、二十七(有的地方还有初八、十八、二十八),称犯七,据说是死者的灵魂有难,要在从家里到墓地的路上插上小白旗,以解此忌。据史料记载,禅七是一种佛教化丧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到唐代更盛,沿袭至今。佛教认为,在人死与生之间另有一个"中阴身"阶段,"中阴身"如童子之形,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天为一期。如果七天内仍然没有寻求到生缘,则可以更续七天,到每七天为止,必生一处,所以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之间,隔七必须举行超度,并设各种食品烧纸钱、祭奠,以免死者在阴间挨饿、缺钱花。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一百天和一周年也要进行大祭。

  陕北丧俗与中国传统的孝文化

  孝悌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具普遍性的伦理模式与最高道德价值,是各种道德的根本。自古以来,衡量“孝”的普遍标准,主要是看子女对父母“生养死葬”的态度。在陕北,不管子女对父母生前是否孝敬,民俗对丧葬礼仪的要求非常严格,孝亲的特色贯穿在丧葬礼仪的始终。从陕北丧葬习俗来看,这种孝亲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表现子女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从哭丧、制作花圈与匾额、搭建灵棚及各种祭奠活动、居丧期间的各种禁忌(不能穿红戴绿、不理发、不剪指甲等),都表现出孝子孝女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通过这些活动以寄托生者对死者的哀思。

  第二,表现子女对父母来世的关爱。从葬具的准备、入殓必须注重的细节、过三天帮助死者灵魂升天、烧纸钱及将纸灰归葬、精心制作墓穴,到烧纸火为死者准备好在另一个世界的衣食住行的各种设施及一切生活必需品、备好衣饭罐、点亮长明灯以及做七、百日、周年的祭奠,无不表现子女对父母来世的关爱,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帮助父母灵魂顺利升天并早日转世、为父母备好在来世生活的一切所需。

  丧葬习俗

  这片土地上的人对生、老、病、死向来坦然相对、顺其自然。他们称人之老死为“上山”,称自己长寿是“罪没受够”。老人自然死亡后,子孙哀而不伤,丧葬按习惯程式办理(俗称“白事红办”)。老而有病,虽然会调养治理,但不愿做痛苦手术。老人平静安然的死去,众人会称其“死好了”。

  老年人逝去后,孝子会将其所用的被褥放在硷畔上,在被褥之上叠放“岁数纸”(一岁一张纸,一般用黄纸),用石头压住。此举意在吊念亡灵和告诉众人家有丧事。

  在入殓之前,孝子们须抬来一块木板,在木板上铺些干草,将老人尸身放在干草之上(据说,此举是为避邪),然后收拾棺椁、穿老衣,最后入殓。俗话有“停在草上”即为“死”之义。

  棺椁:一般来讲是一头大一头小,五尺八长,二尺二宽,二尺二高,外面镂有花纹或涂棕漆,里面被褥一般为粉红色。在入殓之前,须在褥子上放七个黄钱(圆形方口钱),每一个孝子依辈份大小在褥子上放自己做好的“一捻五色钱”(红、绿、黑、白、蓝)。

  老衣:即死者入殓时所穿的衣物。因为据说阴间阴凉,所以都穿冬季之装,颜色以花红为主,棉袄棉裤也必须是最近制成,男子着圆口布鞋,女子着方口布鞋。

  入殓之人,一般不得再次开棺,冬季一般会将棺椁放在窑洞内,若在夏季,如距入土时间短,则放在一阴凉窑内,如距入土时间长,一般会“投砂”,即叫土工在某一天早上将棺椁提前入土为安,此后祭奠时用死者遗物替代。

  以上一切办妥之后,便开始操办丧事(以死者为女子为例):

  请阴阳先生,选吉日,看坟地,做引坟花等;请总管,安排丧事(旧时主家请总管要向总管磕头,以示诚意);请端盘子的、厨师、看客的、娘家亲戚、土工等。

  筵客,摆酒摆菜宴亲朋来自家和做工之人,总管安排各人责任,开始全面筹办丧事。杂办采借茶碗用具,土工“圈墓”并搭建灵棚,主家按总管安排购买烟酒鱼肉······

  墓:内室长七尺五宽,六尺高九尺,内室坚截面似窑洞之坚截面。外室高九尺,长宽不确定。

  死者棺椁置于内室,依左大右小之规则放置,即男左女右或大老婆右男子居中。

  灵棚:一般三米五宽,三米七深,三米高。中间挂一块大幕布,幕布两边设置“拱门”(小型的拱门状)。幕布后放置死者棺椁或遗物;幕布前放祭桌,祭桌上放死者像,像两边置男女(泥塑或纸做,意为伺候死者)、像前放金银盒(长方形白宝盒状、纸制、内无物、只是意为奉献),金银盒前放点香盒,桌前地上放一个砂锅,做点香烧纸之用。灵棚口通常设计为椭圆状,并用柏树枝枝、五色花、彩带装饰成彩门。灵棚口通常还会有一名“站灵人”,有搀扶孝子宾朋、引导礼节之职。

  第一天:“起事”。出丧,先会让孝子们在停棺的房子中转一圈并爬在棺材上大嚎一场,随即让土工将棺材抬入灵棚之中安置。娘家人到了沟里时,由吹手领着孝子们到沟里迎接,孝子要集体给娘家人磕头行礼。请娘家人入屋,奉上酒菜,总管领孝子们按辈份遂次给娘家人磕头行礼,完后娘家人带号并到灵前烧纸吊丧(娘家人只哭一声不哭二声即被拉入窑内,随后亲戚们按辈份来疏远近依次烧纸吊丧但不哭,灵棚左侧有嫡长孙跪着还礼)。献饭“,端盘子的高喊一声油来”则吹手开吹,第一盘献给娘家人。开饭,其他端盘子的将饭菜等拿出厨房,众人开始吃饭。烧夜纸,娘家人先烧亲戚朋友随后。孝子烧完纸后大哭不止直到站灵人起为止。众人散。喝夜酒,端盘子的在吹手的伴奏下给娘家人献第一轮夜酒,亲戚朋友中的男子也喝,孝子一般只是陪酒。晚上孝子们按辈份轮替守灵到第二天天明。

  第二天:“正日子”早上十点左右开饭,压出的批一碗饩饽以第一天“献饭”的形式贡给死者灵前。烧纸(按娘家人、亲朋、孝子的顺序)。众人开饭。中午“迎仗”。“献饭”,形式与前一天同,但所献之“饭”有近三十多样。读祭文。众人孝子哭,嫡长孙由阴阳先生领着由左拱门右拱门出献茶水(两个小茶碗,只为形式而已)。吃下午饭,由总管安排辈份高低远近上桌(一桌十人),吃的有“八碗五魁十三花”之讲究,领头的“端盘子”的一声“油来”则乐起,伴至饭终。摆路灯。烧纸(按前序)。土工“动灵”(土工稍微动一下棺材,然后任何人禁止进入灵棚,意在为明日“上山”准备)。喝夜酒,不守灵。

  “迎仗”:把亲朋众人送的毛毯、花圈、仗子、布等用木棍串起两边,拿到村中央,由年幼的孝子和亲朋举起往回迎。吹手在最前面引领,死者的长子双手端死者一尺见方大的像随后,后面便是“举仗子的”。并且总管在“迎仗”过程中要安排专人在村中央“安三鼓”,即要吹三轮,一般费时得三小时,“三鼓”安完之后才正式“迎仗”,整个过程中有时历时二小时,真是考验吹手的耐力。“迎仗”到家后要将所迎之物放在灵棚周围,以示对死者的吊念。“迎仗”用意有二,一是迎众人之礼,每伴“仗子”上都要写送礼之人和吊念之词;二是有夸富之嫌。

  祭文:由文笔好的先生或孝子主笔,一般全篇以四六句为主,近成“骈文”。由孝子或阴阳先生读祭文,应该读的言真意切、略有哭腔。先高声读“复位”,即让孝子各就各位(按辈份跪在灵前);然后是介绍死者生平的文字,多为夸耀之文;最后以“鸣呼哀哉,上香”结束。、

  “八碗五魁十三花”:这是三类吃食,不会同时上桌。八碗是烧肉、冻肉、酥鸡、丸子、清蒸羊肉、红烧肉、蛋包肉、鸳鸯蛋;五魁是烧肉、冻肉、丸子、酥鸡、清蒸羊肉;十三花是指五个碟子饭放八个碗饭。

  “摆路灯”:从灵棚开始,吹手引头,土工撒路灯(汽油拌糠末或是纸盒中装蜡)并且高举火蛋,众孝子们着“号衫”柱着“柱丧棒”跟在土工后,摆路时一般讲孝子们要使劲哭。一路点花放炮直至十字路口或安葬死者的山下才下,路灯要在终点处摆个圆弧使两边相连。孝子们在终点会烧香磕头并会在此撒一大碗米饭(意是让先人们去享用),然后原路返回。

  第三天:天一见亮,土工就拆灵棚,并将压在被褥上的“岁数纸”烧掉(硷畔下),并且要将枕头内的秕谷一起烧掉。上山,吹手在最前面,其后是长孙举着引坟花(一根长长的木棍上绑一纸公鸡,纸公鸡下垂着些许碎纸条)引着土工,土工抬棺(棺上绑一公鸡),孝子举着花圈拿着柱丧棒随后,到了葬死者的山下要烧纸磕头,长子将放在灵前烧纸用的那一大砂锅在此打碎,然后抬着棺木上山。到了墓前时,土工将棺木吊入外室,然后长子和土工一起将棺木推入内室,阴阳往内室中放祭食罐(内放一片糕)、调料盒、油灯(食用油、纸捻点着),然后土工就开始填土(孝子踩土,防止下雨时进水)。堆坟。土工安置石饭桌并点香烧纸,在饭桌上放些酒水。孝子们将花圈放在坟上并将柱丧棒插入坟土。回到家吃拼三鲜或大烩菜和油糕。饭后“发客”。

  “发客”:给吹手开帐,按礼节遣散宾朋和禳事人。亲戚们每人各一个半“老谢”,十四片糕;土工、站灵人等禳事人每个六或八个馍头、一瓶酒;总管、阴阳厨师每个各两瓶酒、两条烟、十四片糕。

  农村中没有火化一说,都是采取土葬形式,墓葬都是一个辈的一横列,竖列不太讲究。

  七数:在丧葬礼节中,说地下有七个阎王,每隔七天这七个阎王便会轮流对新近死而为鬼者进行打击迫害,所以每隔七天孝子们都要上坟去上香、烧纸。还说最五阎王凶,但他“也许出于某个浪漫的原因”而惧怕女子哭声,所以在死者入土后的第五七三十五天这一天,女孝子们会到坟上去大哭,以救亡灵。

  号衫:孝子们在办丧事期间穿的衣服,衣物有不同但都会柱“柱丧棒”,都穿白鞋或用白纱布全遮面的布鞋,号衫必须用白布做成。

  长子和嫡长孙在麻纸帽(麻壳壳)上左右各坠两“打脸蛋蛋“(白色棉球)帽前有一张下垂可遮全脸的“脸衫”。

  其他死者之子或孙子麻纸帽左右各坠一个小棉球,有脸衫。

  死者之女戴“重号”(丈二白布缠身,麻帽后坠一白布条),没有打脸蛋蛋。

  死者之儿媳和孙女只戴麻帽,有脸衫,穿号衫和蛮鞋。

  娘家人戴号帽(帽后坠一三尺五的白布条),腰系三尺长布条。白鞋(蛮鞋)要自丧事始一直穿到鞋破才可脱掉!

  陕北丧葬习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守气:当老人年事已高、久病缠身或生活不能自理时,子女会轮流照顾,不出远门。老人病危时,子女会守在身旁,称为“守气”。

  穿老衣:老人停止呼吸前后,会给其整容,包括剃头(男)或梳头(女),剪指甲,洗(脸、手、脚),擦洗身体,并穿上寿衣。

  入棺:将死者放入棺材时,会在棺材内铺干草,前后各放一根对折的绳索,棺材内撒些麸子,再用黄香摆一个香人,用铜钱摆成北斗星形状。死者左右手各放一个银元或元宝,脸上用白纸遮盖。

  送魂:准备好告天纸、岁数线、岁数钱等物品,孝子们哭着烧纸送出大门外,说“往好处走!往高处走!”。

  起灵:起灵时要奏哀乐,孝子在灵前烧纸,跪着哭请灵柩出门,称为“起丧”或“出殡”。棺材抬起时,家中亲属要有一人坐在棺上,称为“压丧”,意思是把丧事压住,今后不犯重丧。

  路祭:在出殡途中,路过同村居民门前时,居民们要点燃柴火,防止鬼魂进入家门。灵柩前边由死者的幼子或长孙打着引魂幡,边走边撒纸钱。

  下葬:在阴阳先生的指导下,将灵枢吊入墓穴,用罗盘校正方位。棺材左侧放铭旌、墓砖,上写死者生卒年月日。棺材大头处夹上细麻捻。

  丧服:孝子们穿着丧服,包括穿白纱布制的长褂,用麻绳系腰,戴白纱布帽,穿白色鞋。孝子忌穿红服,遇人下跪叩头。

【陕北丧葬习俗有哪些】相关文章:

枣庄丧葬习俗有哪些01-06

杭州丧葬习俗有哪些02-24

苏州丧葬习俗有哪些04-15

贵州丧葬习俗有哪些11-10

水族丧葬习俗有哪些05-31

河北丧葬习俗有什么讲究04-22

中国丧葬的礼仪有哪些06-09

山东丧葬习俗是怎样的04-03

东北丧葬习俗是怎样的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