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透镜反思

时间:2023-06-30 10:06:38 生活 我要投稿

生活中的透镜反思4篇

生活中的透镜反思1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小组探讨展示环节上,体现在以下方面:

生活中的透镜反思4篇

  在教学环节上,先让学生从“合作、探讨”入手,在充分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日常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还有哪些疑问,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展示时敢于放手,让学生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我们只能作为配角,或者只作为幕后的“导演”,不能去抢占“演员”的舞台,要充分相信学生,多鼓励他们有这个能力,他们可以做的更好。我们要努力创设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科学结论并自悟学习的方法。

  另外,我们物理学习上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操作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在物理探究的过程中,仅有动手做是不够的,动手做后的表达与交流,同样是物理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探究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以后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归纳总结探究后找到的规律。

  优点:课堂注重实效,形式少,整体框架好,具体体现为:

  1、探究问题,整体抛出。四个探究问题同时抛给学生,使学生合理利用实验资源,分头进行试验,有效的加快了实验进度,使探究富有实效。

  2、反思归纳,落到实处。反思归纳就是指学生小结环节,以往都是由学生口头说,往往流于形式,本次课我设计了表格,让学生填写,将所学内容落实到笔头,还利于梳理当堂知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以后可让学生归纳自己设计表格或框架进行课堂小结。

  3、已经学会,不再重复。在预习中已学会的问题,在探究中不再出现。

  不足之处:主要在学案设计和小组合作学习中。

  (一)学案不足:1、在处理预习疑难时时间较长,影响了授课进度。2、预习学案中的问题设计还需揣摩,要有思维含量,不要太直白。例如,学习透镜时可以给学生列出生活中不同的透镜仪器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凸透镜或凹透镜。3、问题要明确、具体,使学生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4、适当加一些探究问题的.细节,培养学生在探究中评估反思的科学素养,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不足:1、小组合作学习仍需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缺少便于操作的、有效的激励措施,使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一句空话。如何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需要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共同努力。由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淡薄,需要学生通过课后复习巩固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使学生的学习不够扎实,长期下去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根本无法完全的学会、学通、学懂,更难以灵活运用所学,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成绩。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少一些束缚,多一些放手,多一点指导。学生就会多一份自由的天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生活中的透镜反思2

  我们知道透镜一节内容简单,实验器材比较生活化,探究问题也和生活有关,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我在设计导课时采用了激情导入;通过视频放映“森林火灾之迷”情景和展示“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把学生一下子拉进课堂。告诉学生这个历史是由透镜给我们记录下来的。既然透镜对我们生活有用,那我们有必要把它学好。采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学习,自己总结规律,对习题学生讨论、合作交流、自己解决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所要学习内容进行归纳,巩固提高。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学生了解凹凸透镜后,让学生体验触摸实物元件并进一步归纳透镜分为几类。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透镜对光的作用,我采用幻灯机作为光源,这个光源的光通过光栅后经过处理后有三条光线非常明亮,接下来让几个学生上讲台放上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还是中薄间边缘厚,逆向思维地掌握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学生思考:能否利用凸透镜得到平行光?我有意感到为难,突然有名学生说: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平行光通过凸透镜会聚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反过来,从焦点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就平行于主光轴。学生讲得有理有据,之后,教室里掌声响起,课堂气氛陷入高潮。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在本节课的难点———焦点(F)和焦距(f)的区分和怎样测凸透镜的焦距学习中。因为器材的限制我采用演示实验和动画课件相结合,并让两个学生上黑板画图。学生讨论怎样测凸透镜的焦距比较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自主归纳测量方法也2比较适合,然后我还详细地进行点评,这个内容用了15分钟左右,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最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经验告诉我们,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言,积极讨论,勇于表现。讨论甚至争议是学生最投入,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活跃,效率最高的学习方式,也是培养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交流益于学生合作学习,实现优生帮差生。因而这节课我给学生尽限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探究研讨,自我获取知识。当堂批改对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集中精力、争先恐后、活跃思维作用明显,当即发现问题当即解决,有“短、平、快”之效果。通过本节课教学收获多多:除了课前备好教材和学生外,还要注重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参与师生讨论;充分信任学生的探究能力放手让学生大胆思考、讨论、质疑、激发学生潜能。另外,我在这节教学比赛中最后忘记前后呼应,即没有解释开头展示的“森林火灾之迷”,还有展示练习时渗透中考题型的题目比较少。总之,通过教学反思,本人觉得以后应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任其飞翔,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生活中的透镜反思3

  放大镜是生活中熟悉的用品 ,学生 对其成像习以为常 ! 利用 拍摄放大镜远离物体时的实验,能让学习者从中体会到不一样的东西。

  放大镜 成的像,完整 的 描述 应该是 正 立、 放大 的` 虚 像。但虚像和实像在这节书的最后才涉及到, 所以设计上跟《照相机》一样, 放在讲 授 《 虚像和实像 》 时 再进一步 加以小结,所以 在这节微课中就不提及了。

  这是我第 三 次录制的微课 。 本来按计划我应该 拍摄《投影仪》这节微课的,但由于实验方面的拍摄我暂时没找到满意的效果,所以先制作了《放大镜》。 我 坚持,用实验说明的效果,好过用 flash 动画,更优于图片,毕竟物理学科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但 个人 拍摄技术不精,因此 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 来录制实验, 今后要 在这方面恶补知识 。 我原以为,这节 微 课应该是很容易录制的,但还是 遭遇 了困难重重,何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生活中的透镜反思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

  2、了解实像和虚像,能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3、会用三条特殊光线作图,确定像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说出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特点。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2、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与生活实际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兴趣很浓。学生对虚像和实像有一定的了解,对三条特殊光线也是比较熟悉。

  教学资源:

  教师:光具座 蜡烛 打火机 真照相机 放大镜

  学生: 一个凸透镜片,一个有支架的凸透镜

  保鲜膜 (观察白板上投影问题) 白纸 透明胶带 两个直径不同的圆纸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2分钟)

  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光学器件中用到了透镜?分别是什么透镜?

  生: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远视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用到了凸透镜。近视眼镜用的是凹透镜。

  说明:开普勒望远镜有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的;伽利略望远镜的物镜是凸透镜,目镜是凹透镜。反射式望远镜,物镜是口径很大的凹镜做的,目镜是凸透镜。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来学习这些生活中的透镜。(板书课题)

  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

  二、知识建构

  (一)放大镜(10分钟)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学习放大镜。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利用放大镜观察近处的物体,你看到的物体,

  a、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b、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c、是实像还是虚像?

  生:回忆既猜想。

  师:要想知道我们的回忆正确与否,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探究。现在就请同学们利用放大镜观察物理课本封面上的字。说说你看到的像有什么特点?

  生:观察并得出结论。

  师:你是如何知道你所看到的字是实像还是虚像的?

  生:将白纸在被观察物体的另一侧移动,直接观察白纸,在白纸上无法看到像,所以放大镜成的是虚像。

  说明:学生可能将白纸放在被观察物体和透镜中间,这样,老师可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如何放置光屏的。也可以问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白纸,还有光线照射到凸透镜上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利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物体是否也是正立放大的像呢?

  生: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倒立、缩小的像)

  师:为了发挥放大镜的功效,既看到被观察物体正立放大的虚像,我们必须将凸透镜靠近被观察的物体,而且必须将物体放在放大镜的一倍焦距以内。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光路图)

  (二)照相机(15分钟)

  师:关于照相机的结构,你知道多少?

  生:镜头、胶卷、调焦环、光圈和快门。

  师:对学生提到的结构进行简单介绍。(投影实物)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它主要用来成像的。

  胶卷主要是为了承接像的,相当于光屏。它的表面涂有对光敏感的物质,溴化银,曝光后胶片表面的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便记录下物体的像,将感光后的胶卷进行显影、定影后就成为我们传说的底片。

  调焦环主要是调节镜头到胶卷的距离的,使我们看到需要的且比较清晰的像。

  光圈和快门都是控制镜头进入光线强弱的,胶卷如果曝光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不会得到清晰的像。

  现在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照相机都是根据外界环境的光线强弱以及距离被拍摄物体的远近,来自动调节进入镜头的'光线以及镜头到胶卷的距离的,所以我们戏称其为傻瓜照相机。

  说明:关于照相机结构,学生只要说出镜头和胶卷即可。如果有额外的结构,教师再做补充。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制作照相机?

  生:想。

  师:介绍提供器材:两个口径不一的纸筒、凸透镜一块、塑料薄膜(光屏)、胶带(自备剪刀)。学生阅读教材P63想想做做,根据教师提供器材,设计制作照相机模型的思路。等下我要请小组的代表介绍你的设计思路。

  生:介绍设计制作思路。

  说明:在这个过程,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将薄膜插入圆筒内,而不是对着明亮的室外。引导:薄膜相当于照相机结构的哪一个部分?应该放在暗室中还是明亮的室外?因为胶卷表面有感光物质。

  师:按照刚才同学制作思路,进行制作。看哪一组做到最快,照相的效果最好。

  生:制作照相机。

  师:利用自制照相机观察较远处的老师。(不是白看的哦!)请思考以下问题:

  a、看到的老师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b、看到的老师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c、看到的老师是实像还是虚像?

  说明:提出问题后,教师整理衣冠,做照相的假动作。

  生:观察远处老师,得出结论。

  师:要想利用凸透镜看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我们必须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既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引导学生画出原理图。

  说明:数码照相机用图像传感器替代胶片,是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最后再转化为数字信号存储在电脑中的。

  (三)投影仪(或幻灯机)10分钟

  师:关于投影仪的结构,你知道多少?

  生:镜头、屏幕、投影片、光源、螺纹透镜和平面镜。

  师:对学生提到的结构进行简单介绍。

  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它主要用来成像。

  屏幕相当于光屏,它主要用来承接像的。

  投影片相当于物体。

  螺纹透镜,实质是凸透镜,它可以使光线柔和的照到投影片上。

  平面镜的作用就是改变光路,使像在屏幕上呈现,否则只能成在墙面上了。

  师:这一架投影仪已经光荣的完成了它的人生使命。因此我只能利用光具座演示投影仪成像原理。点燃的蜡烛(投影片)放在距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然后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

  a、看到的蜡烛的火焰是正立还是倒立的?

  b、看到的蜡烛的火焰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c、看到的蜡烛的火焰是实像还是虚像?

  生:观察并得出结论。

  师:要想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我们必须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引导学生画投影仪原理图。

  生:动手画原理图。

  (四)实像和虚像

  师: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如何知道物体成都是实像和虚像?

  生:用光屏来承接,如果能在光屏上呈现就是实像,不能承接则是虚像。

  师:观察三个原理图,从理论角度说说实像和虚像是怎么形成的?

  生:虚像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

  实像是折射光线的延长线相交而成的。

  三、知识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们谈谈今天都有什么收获。

  四、知识应用

  导航:课堂训练1、2、3、5。课后训练7、10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透镜

  一、放大镜

  1、成像特点:正立,放大的虚像。

  2、原理图:

  二、照相机

  1、倒立,缩小的虚像。

  2、原理图:

  二、投影仪

  1、倒立,放大的虚像。

  2、原理图:

  教学反思

  一、感谢“折磨”过你的人

  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总是有个过程,离不开他人的指导,尤其是他人一针见血的严厉批评。作为青年教师,对课堂教学懵懵懂懂。幸运的是,我的身边有很多人在默默的给我建议。他们从我的课前教材处理,课标把握,课堂站姿(不要乱动)、板书(规范工整)、语言(简练)、调控(学会倾听和引导),课后及时反馈练习各方面给予了莫大的指导。无论我现在能够站稳讲台,但我在实践中,充分认识到那都不是小事,哪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都是值得我深思的东西。表扬多了能让一个人活在洋洋得意的苦海中,伤逝意志。而批评却更能激起一个人奋进,成为成长进步的阶梯。今天,我要感谢曾经 “折磨”过我的所有人。

  二、心里素质需要磨练

  面对大场面,一个人的心里有波动很正常。如何才能面对众人,心静如水?不是你喝口水,深吸一口气,不要把他当回事,准备充分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你不断的经历。机会总是那么少,有了,我就要向前冲,大不了从头再来。多次的失败,终会有一次证明自己在成长,所以不用怕先前的头破血流。

  三、如何备课

  备课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而非站在教师的层面去备课。作为教师,首先,需要了解更多学生的前概念,掌握在课堂中可能会暴露出什么问题。在充分了解学情后,再去备课,就能够更加有的放矢。然后再考虑教材处理以及通过什么方式去达到课标要求。

【生活中的透镜反思】相关文章:

生活中的透镜反思06-30

生活中的透镜知识点02-22

透镜教学反思04-18

《透镜》教学反思04-03

研究透镜教学反思04-18

关于生活中的透镜物理知识点总结资料01-07

透镜及其应用教学反思04-15

《生活中的大数》教学反思04-09

《生活中的负数》教学反思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