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时间:2024-10-11 13:31:57 宜欢 生活 我要投稿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活中的比》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精选15篇)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1

  一、儿童经验

  1、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更加熟练掌握剪纸的方法,对刻有了一些尝试。同时也感受到剪纸的艺术特点和基本规律。

  2、植树、踢足球、跑步等都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本课通过学生对生活中熟悉事物的回忆,让学生进入一个创作实践的过程,将民间剪纸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

  二、相关背景

  民间艺人张金娥,山东滨州滨城镇篦子张村人,女。青年时代曾作过纸扎艺人的助手,喜欢看戏,并琢磨将戏曲人物剪成窗花。作品以戏曲人物和动物最有特色。《小货郎》是她其中的一幅作品。人物形象简练、夸张,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她剪的动物多为影绘,简练生动;人物有的采取折剪形式,但局部(如四肢)又有动作变化。

  三、教法提示。

  (一)教学思路(设计)

  1、通过录像,欣赏生活中的.各项活动,激发学生的回忆。可采用同一活动,剪纸人物与绘画人物形象之比较,为认识和表现人物的外形作好铺垫。

  2、比较发现剪纸与剪影的异同,通过观察,概括出剪刻内形纹样是剪纸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师可利用投影仪进行示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3、交流制作的步骤和方法,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和巩固,让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设计和尝试练习。

  4、通过互相欣赏与评议,“猜一猜,表现的是什么活动?”激发学生表达的热情和创作的兴趣。

  (二)操作技能(提示)

  1、操作时,先以剪影的方式剪出人物轮廓形象,再以剪刻的方法进行内形纹样的处理。

  2、剪刻时,刻直线从上到下;刻横线从左到右;刻弧线一刀接一刀移动纸刻成。纸没刻穿,不要拉扯纸,应再补一刀,以免拉坏。

  3、辅导时,注意纠正学生设计复杂,不宜剪刻的现象。提示学生在抓大的外形特征基础上,用“月牙形”“锯齿形”“圆形”等纹饰表现形象。

  4、在主体周围的空余部分,适当添加与内容有关的背静景,形成有主有次,有疏有密的构图。

  四、教学拓展

  1、皮影与剪纸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了解皮影的特点,试用皮影的形式表现剪纸的内容。

  2、围绕着剪纸内容,编写一小段故事并能自己讲一讲这个故事。

  五、评价内容

  1、评价宗旨:

  让学生作品都能展示出来,使其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欣赏、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欣赏评价水平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2、评价方法:

  1)分别评选小组的“创新奖”和“巧手奖”,将作品互赠同学,增进友谊。

  2)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点评。

  3、评价内容参考:

  1)能否抓住人物外形特征,形象是否夸张

  2)内形纹样的处理是否适当

  3)能否掌握剪刻的方法,剪纸作品要有连贯,不能断开

  4)构思是否新颖、巧妙

  5)合作、交流是否积极

  6)是否注意卫生习惯的养成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2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使我们对幼儿园课程有了新的理解——幼儿园课程需要生活化,课程要追随幼儿的生活和经验,并且《纲要》中科学领域这样的价值取向已清晰可见: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使儿童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当前的社会已步入一个数字时代,数字已随处可见,并正日益显示出它无穷的力量。而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孩子,也每天接触着出现在不同地方,发挥着不同作用的数字。本次活动,是以幼儿的生活为课程开发的新的生长点,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科学领域的知识具有“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特点的一个尝试性的活动。设想通过类似的数学活动,达到: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孩子从生活经验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活动目标:

  1、能从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巩固对数字的认识,进一步感知数字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自带一件上面有数字的物品;课前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数字。

  2、数字卡片:2、4、5、7、8。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活动数字一套,每桌一盒印泥,电话卡若干张;号码纸。

  (一)引题:

  1、交流:你带来了什么?上面的数字有什么用?

  2、相互交流。

  (二)迁移经验,感知数学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1、生活中除了这些,你还在哪里见到过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用?

  2、观看生活中有数字的实物图片。

  3、生活中如果没有数字会怎么样?

  (三)数字游戏——巩固对数字的认识,感受数字的有趣和神奇。

  1、人手一张号码纸。

  2、教师编号码,幼儿对号码,看是否和教师编的号码一样。

  (四)幼儿制作电话号码。

  从孩子自带的生活物品入手,便于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提高活动兴趣;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为活动的顺利开展作好铺垫。

  提供给每个幼儿交流表现的'机会,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分享的意识。

  利用教学媒体,展示生活中有数字的图片,进一步让幼儿感知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字和我们的密切关系。

  体验数字对生活的重要。

  通过游戏巩固幼儿对数字的认识,感知数字排列顺序的多样化,体验数字的有趣和神奇。

  进一步让幼儿感知数字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3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大班数学领域《生活中的数字》。"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这一活动内容灵活丰富,根据大班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生活事物充满好奇心。《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生活,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选择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数字在不同物品上的不同用途。

  2、尝试运用数字纸条进行游戏活动,从中体验游戏的乐趣。

  3、幼儿能对数字产生兴趣,能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着。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采用了操作法、情景法、互动法,并设计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说学法:

  本次活动中,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让幼儿在游戏和实际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生活中的数字,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中的关系。本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活动重点难点:

  发现生活中的数字,了解它们的不用用途,并知道人类与数字的密切关系。

  活动过程:

  1、数字找朋友--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找数字--幼儿在食物上找数字,并激励幼儿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3、生活中的数字--通过讲述、猜想来激励幼儿畅所欲言,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拓展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4、幸运号码--通过游戏发现数字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从而更真切的体会数字的神奇,随便的调换数字的位置就可以排成不同的数字组合。

  5、设计电话号码--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为自己编电话号码。让没个幼儿参与其中,从而体验成功感,使他们对数字产生极大的兴趣,激励幼儿在生活中主动观察事物和运用数字,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反思:

  根据《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本活动利用游戏导入,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气氛活跃,而重点部分的教学采取动手操作实践,保证数学活动效果,本教学活动是环环相扣的,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使新知识得到巩固和利用。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4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扇子—设计与制作》,本节课取自人教版乡土教材,八年级上册。现在我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课设计为1课时。

  这节课是利用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设计制作扇子,将造型技法与色彩技法运用到扇子的制作当中。学生可结合具体生活需要依据自己的审美取向设计制作扇子,并在活动中展示、体验、交流扇子,感受创作带来的乐趣。这样才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总目标中的观点。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对扇子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崇高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知识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寻找和收集各种扇子,了解扇子的由来和相关故事,认识扇子的特点及各种用途。

  (2)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制作扇子。

  (3)运用所学,尝试表现其他题材,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3、教学重点

  (1)发现材料、认识材料、运用材料;

  (2)了解扇子的相关知识、扇子的由来和发展,扇子的分类和制作方法。

  4、教学难点

  设计出具有新意的扇子。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示范作业等。

  6、学具准备

  各种废旧材料、颜料笔、胶水、剪刀等。

  二、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是红安县一所县直初级中学,通过多年的教育,学生有较好专业基础,善于发现和探索,很多人具备创新意识;但不少学生又具有不确定性、自律能力不强。

  所以我们进行了系统的创新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造型能力的培养;构成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写实、意像、抽象);并举办了创新力培养的成果展示。

  三、教法、学法的运用

  我运用以下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合作法、探究法、现代媒体、提问法、实践法、复现法。

  这种种教学方法意在体现“三导教学”的模式:一导主体视觉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二导形式美特点感受,促进学生对形式美感、趣味中心的感受与理解。三导小组判断与评价,促进学生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主要围绕“谈论扇子----了解相关知识-----设计制作扇子”展开,用时一课时。为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导地位,我依次设计了六个环节:猜谜引入;学生讲故事;图片欣赏对扇子分类;结对练习;小组活动;互评互议、成果展示。

  在课前我和同学们作了如下准备:

  (1)多媒体课件、图表;

  (2)扇子相关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

  (3)学生准备制作扇子的各种废旧材料、胶水、剪刀等。

  课程开始了:

  (一)猜谜引入、学生讲故事。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利用猜谜语和讲故事,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强调学科综合,强调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综合,以求丰富美术教学,拓展美术学科视野,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视角接受美术教育。美术教学中,采用相关学科的综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美术作品内涵及创作手法。在本环节中,教师的猜谜引入及学生的“扇子的故事”迅速活跃了课堂气氛,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图片欣赏并对扇子分类

  1、师引导欣赏图片,并讲解扇子相关知识。

  2、学生对扇子进行分类。

  本环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想达到以下效果:

  教师将大量的形态各异的扇子图片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出来,供学生欣赏,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根据图片进行比较和辨别,这样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逐步产生理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对扇子进行分类。教师仅需做一点引导或者补充就可以了。这样做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感悟、探索、分析、思考,大大的提高了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教学“按照材料来划分”时,引导学生欣赏和辨别,师问:“你能看出这些扇子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同学们发现扇子的制作材料是多种多样的!设计意图:开阔视野、了解有关扇子的更多信息、拓宽创作思路。

  (三)结对练习;小组活动

  扇子的设计与制作

  1、学生结对练习,指明学生谈自己的设计。

  在此环节中老师要提示大家在制作扇子时注意以下问题。

  A、材料要轻便耐用,最好能废物利用。(进行环保教育)

  B、形态要美观大方。

  C、要进行装饰与美化。

  2、合作制作。

  教师强调学生可以单独制作,但由于受到材料和时间限制,尽量共同制作,人人都要积极参与,搞好分工协作。

  这个环节要达到的目的是:首先,让同学们设计出富有个性的扇子,并熟练运用手工课上的剪、折、弯、叠、挖、扣、贴、粘等一些基本技法制作出扇子,以此提高学生的创造技能、展现学生的创新风采。学生能做还要能说。所以在本节课当中,我就没有花费过多的时间来逐步讲解扇子的制作,只是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学生习作,帮助学生分析不同类型扇子制作的步骤。千万不要低估了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新意识。一件学生作品摆在眼前,基本上大家就能说出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至于说到制作的步骤,所谓“殊途同归”,只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构想,表现出创作的本意就可以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创作设想,实际是一个强化设计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甄别选材的可行性,给予适当的指导。

  其次,“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我们要力求让学生意识到手边常用的东西都可以变成美术创造的原材料。扇子所用的材料,可以有多种选择,我们可以根据手头易于收集的废旧材料,例如:包装盒、塑料泡沫、装修剩下的木质边角废料、一次性筷子、橡皮泥、笔记本封面等等进行创作。废物利用,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保护环境,合乎目前国际提倡的.低碳生活的健康主题。这样,强化了学生环保意识。

  其三,设计学生分工合作,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分工合作、共同探究,既发挥了学生个人的能力又能体现集体的力量。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注入积极情感建构课程设计,以个人创造与集体合作的形式参与活动,学会合作,共同体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愉悦与成就感,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存在,实现了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学会用美来装点生活的理想。

  (四)、互评互议、成果展示

  1、展示部分学生作业,学生自评、互评,教师予以表扬与鼓励。

  2、教师小节,鼓励学生课后每人制作一把扇子作为礼物送给好朋友或父母。(教师提醒学生将地上的废纸捡起来送到垃圾箱。)

  作业完毕,同学们对扇子进行自评和互评。师问:“你认为你们组最优秀的扇子是什么?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表述出自己的观点,造成活泼的讨论气氛。教师要对学生的各种观点采取宽容的态度,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和成功。

  而要求学生将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垃圾丢到垃圾箱,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养成的教育。每次手工课后都不应该忽略这个环节。看似很细小的一个环节,实际蕴藏着很深的含义,教会学生“爱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卫生习惯。

  五、教学思考

  本堂课教师运用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把让学生了解扇子的相关知识与手工制作有机的、巧妙的、适度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提高美术审美能力;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扇子手工制作中鉴别美术作品“扇子”的美学品质,遵循美术学科特点,精讲多练,在学习制作中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掌握扇子制作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5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课程标准认为:该内容在本单元中不可或缺,是前两节内容的拓展。通过学习该内容,可以让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如何真正融入公共生活的认知更明确具体,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文明礼貌的行为对交往的重要影响,感受与人交往中,文明礼貌的不可或缺。

  (2)能力目标:掌握交往中文明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3)知识目标:了解文明礼貌的重要性,了解日常交往中的文明礼貌用语。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在各种情境、场合之下恰当运用文明礼貌。

  (2)教学难点: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

  【说学情】

  当今社会,不少家长只关注孩子智力和学业的发展,忽视了对孩子文明礼貌的教育,致使很多孩子在交往中不懂文明礼貌,或者不善于恰当使用文明礼貌用语,造成交往障碍,不能很好的融入公共生活。

  【说教法】

  我认为: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他需要通过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体验、感悟并形成对某一问题的正确认识,继而以知导行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我设计了情境导入、活动探究、情感体验、感悟实践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参与活动、探究、体验、领悟,关键之处,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说学法】

  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观看图片、小品欣赏、即兴表演、分组讨论等活动形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形成相关的体验和感悟。

  【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我事先安排一个场景:开始上课了,一名同学抱着篮球满头大汗,踢门而入,径直走向自己的座位;接着又传来“报告”声,又一名同学迟到了,老师说“请进”之后,该同学进入,轻轻关上门,回到自己的座位。

  然后设问:刚才有两位同学迟到了,他们的表现却不一样,大家喜欢哪位同学的表现?为什么?

  学生会回答:喜欢后者,因为他尊重别人、懂礼貌。我便顺势引出《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礼貌》这一话题。

  设计意图:我设置学生熟悉的情景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倍感亲切、自然又意外,更易激发学习的热情。

  (二) 活动天地、探索新知

  活动一:《七嘴八舌话礼貌》,结合自己的生活,列举在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文明礼貌现象。

  学生会列举如:上课前说“老师好”,路上碰到老师打招呼,出门跟父母道别,回到家告诉父母“我回来了”,公交车上给老弱病残让座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颇为轻松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文明礼貌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和需要。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活动二:欣赏小品《买书》,并思考问题。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总结点拨:小威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影响了他自身的形象和交往的效果;而小洁注重文明礼貌,结果与他人更容易沟通,事情也好办多了。

  设计意图:通过鲜明的对比,我要使学生感受到:在公共生活中,讲究文明礼貌,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使我们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赢得他人的尊重。从而真正体验到文明礼貌的重要性。

  活动三:观看《文明礼貌众生相》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忧心的同时认识到:公共生活中文明礼貌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我们每个人都应以身作则,加强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这有助于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做人观念。

  活动四:《礼貌用语大家谈》,全班以大组为单位,各自写出所知道的礼貌用语,并在组内进行交流。然后老师总结:礼貌用语很多,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最基本、首先应掌握好这样十个字:“您好,请,对不起,谢谢,再见”。同时,老师要求学生分组抢答《礼貌语运用分组连线》,制造争先恐后学习礼貌的气氛。为了方便同学们掌握,老师还把不同情境和场合的礼貌用语归纳成“七字诀”,并由学生即兴快板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系列,我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又给予了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将礼貌用语牢记于心。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第一步。

  活动五:剖析《亲身经历》,然后,老师又引导学生说出面对P13的“小事”自己的'正确做法。

  设计意图:实际生活中,对于文明礼貌,我们更多的是挑别人的刺,却往往忽略了自身的表现。通过这个活动,我要使学生领悟到: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不仅要懂得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更要从自己做起,注重身边的小事。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做好教材P13的身边“小事”,体现了 “学以导行”的思品理念。同时,实现了难点突破的第二步。

  活动六:《不良言行我来评》,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并分析其危害,找出其形成的原因,同时,经过全班讨论,老师引导,提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的建议并加以践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心、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初步激发建言献策的政治热情。同时,实现教学难点的最终突破。

  活动七:《文明礼貌大检阅》,我设计各种生活场景,将学生分成四组,各组选派代表进行即兴表演,老师和其他同学对各组的表现给予评价、指正。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在不同情境、场合中文明礼貌的运用情况。我再次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充分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期望,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观察、以及发现、评价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重点的突出也得以体现。

  (三)学生感悟、回馈生活

  我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对本节课的感悟,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我借机建议学生:回家后把感想编成相声、小品、歌曲、公益广告等形式,然后带给周围的人。

  设计意图:鞭策学生时时做到文明礼貌,并以积极的行为去影响更多的人,从而使我们的公共生活形成文明礼貌的良好氛围。体现了思品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最后,学生观看视频,结束新课。

  设计意图:借助于这段富有震撼力的视频,我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文明礼貌能带给他人快乐和温暖,每个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播撒文明、播撒礼貌,公共生活必将和谐而融洽。

  【说教学反思】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参与,培养了能力,获得了相应的体验和感悟,并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贯彻了“面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生活。”这一思品的核心理念。重点和难点的教学交错进行,逐一实现,流程顺畅、自然。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6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图形放大缩小”“速度与价格”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比的意义;

  2、能用口头表述两个量的比;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反思:

  下面我就这次研讨的主题“关注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实效”,谈谈我的教后反思。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 “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教学本课时,我主要从生活中的像片入手,巧设悬念:“为什么图片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这节课,我们并不是一下子就归纳出“比”的概念,而是充分创设时间、空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探索图片“像”与“不像”的秘密,展示小组合作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的直观操作、研究交流,数、形的有效结合,感受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的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7

  一、教材

  另外,今年小学的课改也已全面启动,打开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本,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园中图文并茂的形式已处处可见,内容、层次上都向“下”延伸了许多,更注重所学的数学对孩子是否有用这一点上。如学完10、20以内各数后,都有让孩子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这一操作活动。所以,选择本次活动,可以说是为一年级作了一个铺垫,积累更多的此方面的经验,也是为实践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的一个活动。

  本次活动,是以幼儿的生活为课程开发的新的生长点,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科学领域的知识具有“情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特点的一个尝试性的活动。设想通过类似的数学活动,达到: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孩子从生活经验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二、活动基本流程流程:

  畅谈自带的上面有

  数字的物品

  即可了解幼儿已有生活经验又可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源于生活

  ⑴发散性思维,哪些地方

  有数字,有什么用

  ⑵新用教学媒体,展示生

  活中有数的图片

  ⑶探讨:没数字会怎么样

  三、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设计活动

  1、捕捉生活素材——源于生活——内容生活化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应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孩子的生活素材,选取孩子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拮生活数学实例,让幼儿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唤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①幼儿自带的生活物品,是幼儿每天看到的、接触到的、用得着的,拿来用于课堂上,他们非常熟悉,又具有一定的经验,能唤起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课堂上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所带的物品名称,及上面数字的作用。

  ②教师采集生活中不同场景且上面有数字的物品的图象供幼儿观察,由于来源于生活,幼儿很愿意看和说。通过看和说,能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捕捉生活素材,使幼儿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利用生活经验——寓于生活——探究生活化

  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他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数学活动中充分借助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理解,更能让孩子体会出数学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孩子的数学运用意识。如①数字游戏活动。通过5个数字、编码、中奖的游戏,一方面是巩固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另一方面是让幼儿感受数字的有趣和神奇。中奖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对于幼儿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游戏中幼儿积极性很高。幼儿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知道了多个数字可以编出许多不同的号码,从而体验到数字的有趣和神奇,也感受到学习数学有着无穷的乐趣。②对于“生活中如果没有数字会怎么样”的.问题,幼儿也有自己的经验,如公交车如果没有几路车号码,乘客就不知道乘哪一辆车了;闹钟上如果没有了数字的话,就不知道上班、上学时间了;电视机如果没有频道号码的话,就不知道很难找到要看的电视节目了等等。通过系列活动,使幼儿理解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对于生活有着重要的价值。从而培养幼儿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幼儿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

  3、回归生活空间——用于生活——实践生活化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也是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生动体现。教学中,应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孩子回归生活空间,在生活空间中实践、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激发孩子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堂上,教师很自然地启发、引导幼儿应用数字来帮忙:师生留电话号码这一活动,也是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解决了师生以后联系的办法。这一环节很简单,但从中能激发幼儿在生活中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让幼儿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联系生活学数学是新《纲要》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致力于使数学知识与孩子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8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生活中的负数》。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新的课程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安排在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根据这一目标,北师大版新课标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生活中的负数》。

  从《课标》中可以发现,本课的学习,意在让学生感受负数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复杂的概念与计算,知识层次比较浅。我认为,如何充分地展现负数的魅力,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值得关注的问题。

  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能仅仅是“教教材”。通过对课本的反复阅读,我萌发了一个大胆地设想,那就是:改变原有编排,整合学习内容。教材的第一课时仅仅是利用“温度”这一个情境来初步地认识负数,第二课时才进一步揭示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扩充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而我的设想是将这两部分有机融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让学生在第一节课就与负数来一次“亲密接触”,为学生营造出生活活泼、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二、说教学目标

  通过认真的推敲与把握,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正确读写温度,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亲历与合作中,体会负数的意义。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兴趣,感受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课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学有所成;力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有所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学情”的调查与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导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正数、负数表示生活中的相反的量。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四、说教学策略和方法

  本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着创造与激情的过程。我把本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四个部分。

  一、亲历生活,交流发现

  学习本课的时候是11月份,正是祖国南北温差变化明显的时节,如此难得的学习资源怎能不好好地利用呢?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你对全国各地的气温进行一次调查。

  上课开始的5分钟,是学生对他们的调查进行交流的时间。在这个开放与灵动的5分钟里,既有“小小天气播报员”精彩地播报,更有孩子们围绕着调查数据展开的精彩对答,请看录像(录像)。

  正是基于这种对生活的亲身感受,学生自然地走进了负数。在对直观数据进行观察与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实践表明,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舞台”,学生就能为教师呈现出一个开放的课堂、动态的课堂。

  二、悉心观察,自主求知

  认读温度计和比较零下温度的高低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此,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教材中的两道题进行教学。

  1、读一读,写一写。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化静为动”的优势,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温度计上酒精柱的变化过程,也很自然地说出了看的方法。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酒精柱所处的高低位置,引发了学生对温度进行比较的思考,也为接下来的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2、说一说:-5℃和-20℃哪个温度低。

  学生对这道题的解题视角真可谓丰富多彩,他们不仅能从酒精柱的高低位置上进行阐述,也细心地发现因为温度的高低所带来的小女孩在衣着与所处环境上的明显变化。

  这道题的解决过程,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经验的联系,也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出:两个零下温度的比较,负号后面的数越大,温度反而越低。

  三、阅读理解,明晰概念。

  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同样需要扎实的学习,基本概念的准确理解是课程开展的“根基”。这是我设计这一部分的初衷。

  “0℃是零上温度还是零下温度?”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明白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再通过自读课本,学生明晰了正数和负数的意义、读法、写法等概念。有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扎实理解,我终于可以带着孩子们回归生活,用更加理性的思考去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

  四、回归生活,拓展应用。

  “生活中除了气温,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到正数和负数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似乎打开了“话匣子”,热烈地交流起来,他们的视角扩展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说:“家庭的收入可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还有的说“比赛时得分可以用正数、失分用负数”。……

  接下来,我出示了4组反映生活中不同侧面的图片。每组图片的下面都藏着一道题,这与课本92页的“试一试”是相对应的。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进行交流。

  反馈第一题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形象演示,学生准确地理解了题意。

  通过自由交流和解决问题这两个环节,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负数在生活应用中的广泛性与实用性;经历了用负数来表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过程。开阔了眼界,他们对“负数”有了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

  本课的最后的一个“实践活动”,是让学生就“小学生上网好吗”这个问题发表观点,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态度呈现出了不同的趋势。借助正、负数他们就能表示出自己的态度。请看录像。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既展示了正、负数在表示调查结果中的作用,也进一步拓展了负数的应用范围,让学生体会到用数来表达和交流的作用。

  总说:本课的立意始终围绕着生活展开教学活动,让数学的知识紧密地贴近生活的原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之初,学生通过对“温度”的数据收集,建立了对负数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伙伴的交流、现象的观察、课本的阅读,学生逐步地完善了对负数的理解,形成了比较准确的理性认识;最后,学生带着这些理性的思维去发掘生活,对负数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联想。整个学习的过程,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从生活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学习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9

  一、说教材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本课的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法律的内涵,知道法律与纪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关系。作为本册教材开篇之课,努力利用好一切教学资源,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律,对法律的权威、作用有一定了解。

  根据教材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树立法治观念,知法守法尊法用法,在生活中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2.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生活经验与经历的回顾,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法律的含义,理解法律与生活的关系,掌握法律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设置为,认识法律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难点为树立法治观念,培养法治意识。

  二、说学情

  在《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研究和分析学情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但注意力时间较短;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法律常识,但缺乏系统的学习和深层的理解,以上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因此本节课我将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法

  作为一位,我深知一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以案例分析法为主,以引导启发法和多媒体教学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直观感知,开拓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能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四、说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为了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节课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小组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接下来我将重点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良好的导入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扉,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上课之初,我会给学生播放两张图片情景。第一张图片是:学生乘坐大巴去春游。第二张图片是:爸爸妈妈带孩子到医院去看病。然后提出问题:这些事情都和法律有关吗?谈谈你们的'感想。通过这样方式吸引学生兴趣,从而引出我们的课题: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二)新授

  1.看一看

  通过多媒体展示四张情景图片。图片一:一个女孩拿着自己的照相机拍摄;图片二:一个女孩在开心地上课;图片三:两名学生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图片四:两名学生保护野生动物。这对这四个场景图片提问学生:以上情境中,他们享受了哪些权利和义务?你们还知道哪些权利和义务?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法律保护了我们的权利,也规定了我们的义务。

  这一环节通过展示情景图片入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2.连一连

  通过多媒体展示书中的活动园:学生阅读书中以下几个情景,并与情景对应的法律用线连起来,并且想一想这些情景对应的法律适用哪些领域呢?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生活中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发挥不同的功能。

  接着,我会继续提出问题:说说这些法律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小组讨论后回答。学生发言完毕,最后教师引导总结出: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公共秩序。

  这一环节通过小组讨论,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方便学生整合思想,发表意见。

  3.议一议

  学生按照学习小组的形式,分别观察教材上的三组图片,三组图片分别体现了法律某一方面的作用,同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游戏和比赛如果没有规则,会怎么样?社会交往如果没有法律,你认为会变成什么样?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样?探讨法律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小组代表分别发言,教师总结:法律如同指南针,告诉我们行为的方向;法律就像尺子,衡量我们行为的对错;法律如同武器,是保护我们的坚强盾牌。

  这一环节通过前后桌讨论,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法律在我们生活当中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提高

  为了引导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进一步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我会引导学生讨论遇到下面这些情况,你该怎么做?情景一:小明在回家路上被高年级勒索,并警告他不许告诉其他;情景二:爸爸就职的公司拖欠工资,家庭入不敷出。学生结合前面的回答,总结要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列举法律维护维护权利的途径。

  (四)小结

  在这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谈谈:“学完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小结完后,我会进行补充,这样能够有利于学生理清课堂知识线索,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五)作业布置

  为了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紧密联系生活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将布置开放性作业,学生二选一完成即可:

  1.请同学们课后以“我们身边的法律”为主题,设计一份手抄报。

  2.搜集身边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事迹,下节课一起来分享。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因此,我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清晰明了,突出重点,便于学生掌握。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10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五单元口语交际课。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这一单元关于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三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在自主分组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了解生活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汇报交流中,学会整理搜集到的'信息,学会有条理,有感情地向他人介绍“传统文化”,细说“春节”、“端午”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佳节的丰富多彩。

  能主动参与交际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在交互的过程中学会沟通,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搜集有关“传统佳节”的资料,并学会整理,有条理、清楚地向他人介绍,说出自己的快乐,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

  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才能激起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

  教学难点:把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说详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口语交际是一门培养人的说话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敢于说”,还要使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另外教师还进行了民族乐器葫芦丝的演奏。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交流汇总然后展示。

  五、本节课是这样安排的:

  一)谈话导入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依据:用教师的语言感染学生,走进今天的口语交际课。时间安排;2分

  二)畅谈祖国的传统文化

  1、说说家乡的传统文化

  2、同学们根据你的了解,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文化?

  依据:从学生身边的家乡说起,孩子们有话可说。然后再谈祖国的传统文化就顺理成章了。时间安排:15分

  三)合作学习

  小组交流时间安排:9分

  班内交流时间安排:15分

  评选“优秀学习小组”时间安排:2分

  依据:这节课学生根据喜好结成了学习小组,去搜集资料,他们搜集的资料是不同的,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使学生收获更多的关于传统文化的信息。

  四)总结

  你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小专家,愿你们在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继续探索,愉快地遨游!

  依据:主要是激励学生继续探究祖国的传统文化知识。时间安排;2分

  六、本课最担心学生搜集资料不充分,从而学生没得可说,没得可展示。

  于是我也做了充分地搜集,实物、图片、演说词等等,总之我想不管是什么方式,我展示还是学生展示,只要学生有收获就好。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11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选自大班数学领域《生活中的数字》。“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这一活动内容灵活丰富,根据大班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生活事物充满好奇心。《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生活,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我选择了这一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字,初步了解数字在不同物品上的不同用途。

  2、尝试运用数字纸条进行游戏活动,从中体验游戏的乐趣。

  3、幼儿能对数字产生兴趣,能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三、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着。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采用了操作法、情景法、互动法,并设计游戏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四、说学法:

  本次活动中,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让幼儿在游戏和实际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生活中的数字,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中的.关系。本活动自始至终让幼儿处于活跃、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五、说活动重点难点:

  发现生活中的数字,了解它们的不用用途,并知道人类与数字的密切关系。

  六、说活动过程:

  1、数字找朋友——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找数字——幼儿在食物上找数字,并激励幼儿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3、生活中的数字——通过讲述、猜想来激励幼儿畅所欲言,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拓展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4、幸运号码——通过游戏发现数字的趣味性和丰富性,从而更真切的体会数字的神奇,随便的调换数字的位置就可以排成不同的数字组合。

  5、设计电话号码——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为自己编电话号码。让没个幼儿参与其中,从而体验成功感,使他们对数字产生极大的兴趣,激励幼儿在生活中主动观察事物和运用数字,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

  七、活动预测效果:

  根据《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本活动利用游戏导入,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气氛活跃,而重点部分的教学采取动手操作实践,保证数学活动效果,本教学活动是环环相扣的,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使新知识得到巩固和利用。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12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对这一节课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首先我们来分析一

  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接着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二)重点、难点与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区别。

  3、关键:

  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分析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点之后,我们才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向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我借助一下几种教具来辅助这节课的教学。

  (1)多媒体课件

  (2)每人两张测量表格

  (3)多张“生活中的比”的图片。

  二、教法分析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首先通过创设系列情境,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退回“生活”,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比的意义,及尝试应用引导学生进到“数学”。最后则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引导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三、说学法

  主要采用观察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操作法。首先通过系列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找出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通过观察、讨论以及自学课本内容后总结出比的意义及相关的知识要点,然后再通过“运用脚掌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来计算身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比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并巩固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这几种学法让学生能用数学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亲历探索过程。尤其是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比的意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在认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经过表象达成理性认知的学习过程。为了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我从如下几个程序开展教学。

  (一)创设情景,感知比较的方法

  首先出示情境1。

  给同学们来一场“选美”比赛。不过这次“选美”比赛的对象有点特别。(教师出示规格分别是A:6×4、B:2×3、C:8×3、D:8×12、E:2×12五张淘气的照片,全班投票选出最美的几张照片,结果大多数学生都选A:6×4、B:2×3、D:8×12为最美的照片。

  然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为什么这3张照片最美,而其他两张不好看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是否跟数学有关联呢?”可贵的数学意识由此而生。如果没有了学生亲身的“选美”体验和经历,就不会有源自内心的思索和自问?就不会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审美的进行联系审视。

  接着把这5张照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仅仅依靠让学生分组完成表1

  通过表1请学生解答了长是宽的几倍和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这两个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从而发现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倍数关系,明确是长和宽两个量在比,并使学生体会同类量比的意义。接着让学生画一个具有这样倍数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丰富例证。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接着出示情境2。

  情境2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哪个比值大。教学时,我先不出“比”这个词。而是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自己填表得出速度,再说一说,怎样求速度,谁的速度快。

  最后出示情境3。

  情境3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这里也先不出“比”这个词。而是先启发学生想一想,能不能直接比较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怎样才能比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表,再让学生说一说求单价的方法。

  情境2和情境3,让学生感受到在同一背景下,总价和它相对应的数量之间存在固定的倍数关系,使学生体会不同类量比的意义。

  利用分块式呈现信息材料,一是渗透要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创设不同背景下的数学问题情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逐步体验感悟出:单纯从绝对量的多少(比差)来比较是不够的,还要用相对量(比商)来比较。

  (二)探究比的意义,揭示学习的主题

  在以上3个情境的基础上,接着揭示课题,引出“比”的概念。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学书本第50页“认一认”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如何求比值,然后由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汇报比的概念的时候,我则着重引导学生寻找概念的重点词、重点意义和条件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而比的概念中,关键字就是“相除”。

  接着组织学生回顾前面情境中的有关数量关系,鼓励学生用比的方式说一说,写一写。先是由个别学生说,教师再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规范,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求比值的方法就是用前项除以后项。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北师大(新世纪)版数学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的成员陶文中教授给我们指出:学生是否是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要做到三清——想清、写清和说清。“想清、写清”,绝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而“说清”却往往被忽略。这样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养成。于是,在我这节课中,我非常重视学生是否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3个情境中有关数量的比的关系,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与时间。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深化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生想清和说清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形成扎实的转化,发展能力,同时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组:巩固性练习

  1、读出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1)3:12(2)5/8(3)6:2/3(4)1/5:1/6

  通过各种类型的比,使学生知道比的前项、后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的,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小数。以及让学生仔细观察比与比值的区别,明确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它是一个式子,而比值是一个数,这是很多学生往后比较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难点。

  2、找比。

  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1人。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通过这一题让学生弄清楚,究竟是谁与谁相比。

  第二组:综合性练习

  判断。

  1、小强身高148厘米,小明身高12分米,小强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48﹕12。

  2、5÷4又可以说成5比4,又可以写成5/4。

  通过这两道题,使学生明白两个量之间的比要统一单位。

  3、体育比赛中的“4﹕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回答。)

  这一环节再次引起了学生思考的问题。在同学们的激烈的辩论之后有的同学指出: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还有的同学指出:从4﹕0这个比出发,根据求比值的方法,4﹕0=4÷0=?这个问题,根据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和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得知比的后项不能是0,所以这个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比。

  第三组:发展性练习

  从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柯南破案故事入手。告诉同学们:(前不久,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珠宝店发生了一起特大失窃案,侦察员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这时罪犯已经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这时柯南来了,他仔细观察完现场后只是量了量脚印的长25厘米,就果断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你们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你能算出这个疑犯的身高吗?这个故事挑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联想和猜测,这可能与人的身高与脚印长(即脚长)之间的关系有关,于是紧接着鼓动他们展开研究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从自己身上进行研究,量一量,算一算,并提示学生将发现的关系用刚学到的比的知识来表示。这样教师就不用多费一句口舌,他们饱涨的热情和关注使得他们立刻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

  汇报交流中:教师随机板书几位学生身高与脚长的比及比值,当写到第5个时,下面就有学生喊了起来:“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规律:身高与脚长的比值都接近整数7!”

  又有学生说:柯南就是用罪犯的脚印长度乘7来推算出疑犯的身高的。

  刚刚学到的知识能马上学以致用,自己也当一回“小柯南”,这带给了学生强烈的探究的习惯、研究的乐趣和发现的激情,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比的重要性以及比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接着,教师随即分别出示维纳斯女神雕像图片、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的图片、我国的国旗图片及摔碎的古玩花瓶图片,从而引出美学中的比、国旗中的比及考古学中比的应用,给学生带来了一种新奇的体验,一种清新的熏陶。此时教师适时接上: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比还有很多,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集搜集。从而将学生由课内引到课外。

  (四)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比的认识是学生在已经学习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的核心思想。教材编写的特点:提供多种情景,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学情

  比的认识是学生在已经学习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但是比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也往往比较困难。教学中教学中借助一定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形象直观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留下深刻的学习印象。比如通过对生活情景的观察、比较,学生对比较数量间的倍比关系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资料,这样学生感知比的意义就比较容易。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获得求比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的抽象出比的知识,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通过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习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

  【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同时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出示图片,观察图片后提出问题。

  问题1.观察图片后,那张图片与图A是比较像的?

  问题2.上面图片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这些关系说明了什么?(使用三角板测量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一道具体情境问题为新知学习做铺垫。其中我们在引用照片的长和宽,通过直观地观察和动手测量,更好的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活中的比。让学生学习比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的比是广泛存在的。在引出比的过程中我们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讨,主动参与获得真知。

  (二)探究新知

  由上面的问题情境我们已经认识了比,接下来我会请同学来回答总结比的概念出示比的概念,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出概念:两个数相除,就叫做这两个数的比。

  设计意图:明确比的概念,并且使得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正确的读写比、明确比的每一部分的名称,在例子中体会比的意义和含义,分小组讨论中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发现并总结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养成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化新知

  下面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易错点: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学生自主讨论,得到结果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与不同。

  (四)应用新知

  接下来将进入巩固提高环节,本环节我会根据教学重难点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会出示两个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例题。

  1.看图回答问题。

  (1)你发现这些图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和同伴说一说

  (2)写出几个比。

  2.你能说出一个用“3:4”表示的情景吗?

  (五)课堂小结

  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过程,请多个同学谈谈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以及探究生活中的比,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并且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还可以联系到比?列举出生活中比的例子。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14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对这一节课作一个简要的概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的应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开篇课。教材通过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提供了“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从而让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也为“比的应用”“比例的相关知识”等后续学习打下铺垫。

  (二)重点难点分析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我综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二、说教法学法

  针对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独立探究、实际操作、合作交流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三、说学生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奥运会奖牌榜”“苹果买卖”等素材,设计了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以“情境”和“探索活动”两条线索贯穿于课堂。整个教学过程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构建模型;拓展运用,巩固新知;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整节课开始,我是设计通过师生的谈话创设情境来引入课题。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刚过去的八月,在我们的首都北京举行了一场盛会。(相信孩子们都会很兴奋地说:奥运会)。这场盛会带给了我们许多的开心与感动。现在,我想和同学们再次回顾一下本次奥运会的奖牌榜。”接着,我就出示奥运会上前十名的奖牌榜。北京奥运会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话题,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也让孩子们感受到,原来,这也是有数学知识的。

  然后,我让学生观察奖牌榜,思考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1)中国的奖牌总数是日本奖牌总数的几倍?

  (2)美国的金牌总数是中国金牌总数的几分之几?

  你是如何计算的?

  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问题是很容易的。我会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进行板书:

  100÷25=4 36÷51=12/17

  这时我将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揭示课题,引出比的概念。刚刚这些问题,我们都是运用除法算式解决的,象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有一个新的名字,叫做这两个数的比。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关于比的知识。

  熟悉的情境,直接的导入,简洁明了,也突显了本节课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学书本第68页“认一认”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根据比的意义,任何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

  100÷25=100:25

  老师先板书,然后让学生汇报各项的名称。根据比的意义,学生思考100:25等于多少?让学生说出:100:25=100÷25=4。指出:4叫作这个比的比值。进而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比值的方法: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

  老师示范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述:象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中国的奖牌总数与日本的奖牌总数的比是100:25。

  请学生仿照老师的书写,写出美国金牌总数和中国金牌总数的比。

  接着,我组织学生回到奥运奖牌榜,自己找两个量来说一说,写一写。先是由个别学生说,教师再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规范,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通过这个环节的练习,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与时间,让学生学会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我们刚才学习了什么是比,任何两个数相除都可以写成比的形式。那大家看看,下面这些幅图里面有没有比呢?在回答这些比的时候,特别引导学生分析,路程和时间的比,比值就是速度;总价和数量的比,比值是单价。在这里,向学生渗透了“两个不同的量的比可以表示为一个新的量。”

  (三)拓展运用,巩固新知

  同学们学的很好,不但能从题目中找到比,能从图画中找到比,那你从我们的身边找到比吗?让学生进行小组的讨论交流。然后会请几位学生回答。

  同学们刚才说的非常好。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比的应用。不但如此,就连我们的人体中也有许多有趣的比呢。出示一些人体中比的关系。借助相关的信息,然后提问,你能求出这些比的比值吗?(这个环节,我准备借用学生汇报的信息,采用学生的生成资源。)

  (四)质疑问难,归纳总结

  课堂总结是学生对学到知识的回顾和再现,在学生罗列出今天所学知识后,教师问:你对今天的知识有什么问题要向老师或其他同学提出的吗?最后还可引导学生,课外去读一些课外书籍,真正体会“学无止境”,培养学生教学兴趣。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扼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 15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经验。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分析,本人将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 知识目标:能正确读写比,求比值,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 能力目标: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3) 情感目标: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教学上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采用“两先两后”学导法进行教学,重视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在这几次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四、 说教学流程

  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五个环节: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 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三) 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四) 总结反思,学会学习;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情境一: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课本48页的第一幅图。

  问:“哪一幅照片与图A是相像的?”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能够回答出来。

  接着教师说:“为什么有的图像与图A像而有的不像呢?这里有什么秘密呢”

  老师出示一个表格,帮助学生通过表格来找答案。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张照片,让学生思考一些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问题,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情境二:

  出示课本49页的速度、价格的`情境,先让学生思考谁的速度快?谁的价格最便宜?你是怎样知道的?

  让学生完成课本中的题目,再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全班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很容易的回答了老师简单的问题,让全部的学生都得到成功感,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这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新课标强调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根据这一理论,我设计了两个探索活动:

  活动一:学生自主概括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

  (1) 出示自学提纲,学生思考。

  (2) 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老师巡堂指导。

  (3) 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这个活动是在学生经历几个情境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意义,学生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相关的经验,因此要让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想法,并对他们的想法给予表扬,使他们对小组合作交流产生信心,学会学习的一种方法。

  活动二:学生探索分数、比、除法之间的关系。

  (1) 出示表格,让学生填写。

  (2) 小组内交流答案,想法

  (3)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概括。

  这一活动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与除法的意义的基础进行,如果学生不能直接类比过来,教师必须充分听取多一些学生的意义,保证他们有充分发言的权利,再用式子为学生的思考进行搭桥,引导他们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成员交流既保证了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又能让学生通过交流,获取知识,让一些中下层的学生向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习的机会,也让尽量多的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总结、点评,这样先学后教,先练后导,达到了学生进行二次学习的目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1、 根据文字写出比和课本试一试的内容,巩固学生所学什么叫做比的知识。

  2、 根据除法的式子或分数写出比或根据比写出分数和除法式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3、 判断题加强学生对于比的意义的理解。

  (四)总结反思,学会学习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尽可能说出多的收获,不能拘泥于知识上的收获,而更多的注重学生说出学会了如何学习这一类的收获,让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

  五、板书设计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板书设计的很简单。这样既突出了重点,有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节课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先学后教,先练后导,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生活中的比》说课稿】相关文章:

《生活中圆周运动》说课稿06-19

幼儿园大班说课稿:生活中的数字11-11

《色彩与生活》说课稿02-19

生活中的礼仪10-23

生活中的科学08-01

生活中的随笔07-05

生活中的面具06-26

生活中的奥妙07-01

生活中的镜子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