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听到很多生活常识,那么有的人口中的生活常识是反科学的,盲目听从一些流言,而不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去主动思考,往往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多不必的困扰。下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些科学小常识吧,欢迎阅读参考!
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 1
为什么肥皂泡总先上升后下降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小朋友吹肥皂泡,一个个小肥皂泡从吸管中飞出,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美丽的色彩。此时,小朋友们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我们大人也常希望肥皂泡能飘浮于空中,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但我们常常是看到肥皂泡开始时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过程和现象,我们只要留心想一下,就会发现,它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在开始的时候,肥皂泡里是从嘴里吹出的热空气,肥皂膜把它与外界隔开,形成里外两个区域,里面的热空气温度大于外部空气的温度。此时,肥皂泡内气体的密度小于外部空气的密度,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此时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受到的重力,因此它会上升。这个过程就跟热气球的原理是一样的。
随着上升过程的开始和时间的推移,肥皂泡内、外气体发生热交换,内部气体温度下降,因热胀冷缩,肥皂泡体积逐步减小,它受到的外界空气的浮力也会逐步变小,而其受到的重力不变,这样,当重力大于浮力时,肥皂泡就会下降。
为什么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我们知道,水中能溶有少量空气,容器壁的表面小空穴中也吸附着空气,这些小气泡起气化核的作用。
水对空气的溶解度及器壁对空气的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当水被加热时,气泡首先在受热面的器壁上生成。
气泡生成之后,由于水继续被加热,在受热面附近形成过热水层,它将不断地向小气泡内蒸发水蒸汽,使泡内的压强(空气压与蒸汽压之和)不断增大,结果使气泡的体积不断膨胀,气泡所受的浮力也随之增大,当气泡所受的浮力大于气泡与壁间的附着力时,气泡便离开器壁开始上浮。在沸腾前,窗口里各水层的温度不同,受热面附近水层的温度较高,水面附近的温度较低。
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不仅泡内空气压强P。随水温的降低而降低,泡内有一部分水蒸汽凝结成饱和蒸汽,压强亦在减小,而外界压强基本不变,此时,泡外压强大于内压强,于是,上浮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将缩小,当水温接近沸点时,有大量的气泡涌现,接连不断地上升,并迅速地由大变小,使水剧烈振荡,产生"嗡,嗡"的响声,这就是"响水不开"的道理。
对水继续加热,由于对流和气泡不断地将热能带至中、上层,使整个溶器的水温趋于一致,此时,气泡脱离器壁上浮,其内部的饱和水蒸汽将不会凝结,饱和蒸汽压趋于一个稳定值。气泡在上浮过程中,液体对气泡的静压强随着水的深度变小而减小,因此气泡壁所受的外压强与其内压强相比也在逐渐减小,气泡液--气分界面上的力学平衡遭破坏,气泡迅速膨胀,加速上浮,直至水面释出蒸汽和空气,水开始沸腾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水开了",由于此时气泡上升至水面破裂,对水的振荡减弱,几乎听不到"嗡嗡声",这就是"开水不响"的原因。
水开后摸壶底,烫手吗?
水开了,这时你若迅速把壶提起来并勇敢地把手贴到壶底,发现壶底并不烫手,若过一会才把手贴向壶底,壶底反而又烫手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壶底是离热源最近的地方,也是水汽化最集中的地方。水开后,在壶底产生一串串汽泡,并上升到水面,这就是沸腾。水沸腾要吸收大量的热,在水壶离开火炉后的一瞬间,水的沸腾仍在进行,所以此时壶底附近的.热大量地被吸收,暂时降低了壶底的温度,因此壶底并不烫手。可是过一会儿后,水停止沸腾,不再冒汽泡,壶底和水温相同,壶底也就烫手了。
刚出锅的鸡蛋为什么不烫手?
刚从开水里取出的熟鸡蛋,你用手去拿,为什么不觉得烫手?
这是因为,刚从开水里拿出来的鸡蛋表面还沾着水,水分的蒸发使蛋壳温度降低,因此手并不感到很烫。不过,这只是很短的一会儿,鸡蛋表面的水分完全蒸发以后,鸡蛋就会烫手了。蒸发是降低温度的好办法。当室温比人体的温度高的时侯,人体向外散热主要足依靠蒸发的办法。人体每小时可以分泌l升以上的汗液,带走的热量大约是580千卡。也就是说可以使58公斤的水温度下降10摄氏度。
所以一个人即使在面包炉里,只要不被直接烫伤也是能待一个短时间的。人体对周围温度的感受和空气的温度关系很大。冬天虽然屋子里的温度在25摄氏度,脱了衣服仍然感到很冷,这是由子冬天屋子里的空气十分干燥,身上的汗水蒸发的快。而夏天空气潮湿,蒸发过程缓慢,所以不觉得冷。
为什么可以用吸管“喝”汽水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嘴还没有从管内吸气时,管内外液面是相平的。这时,管内外液面上的气体压强相等;在嘴从管内吸气时,管内气体减少,管内液面上的压强也减少,这时管子内液面上的气体压强小于管外作用的液面上的大气压。
所以,我们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喝汽水时,首先要将管子插入汽水里,当嘴吸气里,管内便有一部分气体被吸进嘴里,便造成了管内剩余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变小,且小于管外的大气压,因而在管外大气压的作用下,汽水便沿管子上升,被吸进嘴里。
为什么电冰箱在停机后不能立刻起动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下面就压缩式冰箱介绍一下。
压缩式电冰箱是电机压缩式电冰箱的简称,它主要有以下三个构成部分:箱体、制冷系统与控制系统。
而其中最关键的是制冷系统。现在就来看看制冷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它是利用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现象,使之气液循环,不断地吸热和放热,以达到制冷的目的。其具体过程是:通电后压缩机工作,将蒸发器内已吸热的低压、低温气态制冷剂吸入,经压缩后,形成温度为55℃~58℃,压强为1128帕的高压、高温蒸气,进入冷凝器。由于毛细管的节流,使压力急剧降低。
因蒸发器内压力低于冷凝器压力,液态制冷剂就立即沸腾蒸发,吸收箱内的热量变成低压、低温的蒸气。再次被压缩机吸入。如此不断循环,将冰箱内部热量不断的转移到箱外。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夏天用冰箱来冷却房间,不但是不可能的,反而会使其内部温度升高。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只要压缩机一工作,其机体内就有高压存在,并且在断电后,要有段时间才能消失,这就是冰箱为什么不能在关机后立即开机的原因所在。下面详细分析一下其内在机理。
电冰箱在运行过程中,其制冷系统压缩机的吸气侧移为低压侧,其压力略高于大气压力。
压缩机的排压侧移为高压侧,压强高达117007帕左右,两侧的压强差很大(压力差也是很大),停机后两侧系统仍然保持这个压力差,如果立即启动,压缩机活塞压力加大,电机的压动力矩不能克服这样的压力差,使电机不能起动,处于堵转状态,这就使得旋转磁场相对于转子的转速加快,磁通量的变化率加大了,从而导致电机绕组的电流剧增,温度升高,如果时间长,很有可能烧毁电机。因此要求停机后过4~5分钟再起动。
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 2
1.为甚么星星会一闪一闪的?
我们看到星闪闪,这不是因为星星本身的光度出现变化,而是与大气的遮挡有关。
大气隔在我们与星星之间,当星光通过大气层时,会受到大气的密度和厚薄影响。大气不是绝对的透明,它的透明度会根据密度的不同而产生变化。所以我们在地面透过它来看星星,就会看到星星好像在闪动的样子了。
2. 为甚么人会打呵欠?
当我们感到疲累时,体内已产生了许多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过多时,必须再增加氧气来平衡体内所需。因为这些残留的二氧化碳,会影响我们身体的机能活动,这时身体便会发出保护性的反应,于是就打起呵欠来。
打呵欠是一种深呼吸动作,它会让我们比平常更多地吸进氧气和排出二气化碳,还做到消除疲劳的作用呢。
3. 为甚么蛇没有脚都能走路?
蛇的身上有很多鳞片,这是牠们身上最外面的一层盔甲。鳞片不但用来保护身体,还可以是牠们的「脚」。
蛇向前爬行时,身体会呈S形。而每一片在S形外边的鳞片,都会翘起来,帮助蛇前进时抓住不平的路面。这些鳞片跟蛇的肌肉互相配合,并能推动身体向前爬行,所以蛇没有脚也可以走动呀!
4. 为甚么向日葵总是朝着太阳开花
向日葵花盘下面茎部的地方,含有一种叫做「植物生长素」的物质。这物质有加速繁殖的功用,但却具有厌旋光性,每遇到光线时,便会跑到背光的一面去。
所以太阳升起时,向日葵茎部便马上躲到背光的一面去,看起来整棵植物就向着太阳的方向弯曲了。
5. 为甚么人老了头发便会变白?
我们的头发中有一种叫「黑色素」的物质,黑色素愈多头发的颜色便愈黑。而黑色素少的话,头发便会发黄或变白。人类到了老年时,身体的各种机能会逐渐衰退,色素的形成亦会愈来愈少,所以头发也会渐渐变白啊!
6. 为甚么萤火虫会发光?
萤火虫会发光因为在牠们的腹部末端有发光器,发光器内充满许多含磷的发光质及发光酵素,使萤火虫能发出一闪一闪的光。
萤火虫发光的目的,除了要照明之外,还有求偶、警戒、诱捕等用途。这也是牠们的一种沟通的工具,不同种类萤火虫的发光方式、发光频率及颜色也会不同,牠们藉此来传达不同的讯息。
7. 为甚么肚子饿了会咕咕叫?
肚子饿了便会咕噜咕噜地叫,这是因为之前吃进的食物快消化完,胃里虽然空空的,但胃中的胃液仍会继续分泌。这时候胃的收缩便会逐渐扩大,内里的液体和气体便会翻搅起来,造成咕噜咕噜的声音。
下次不要再为肚子咕咕叫而感到尴尬啊!因为这是正常的生理动作呢。
8. 为甚么驼鸟不会飞?
身型庞大的驼鸟类的一种,但牠们却不会飞上天啊!这不是因为牠们的`翅膀不管用,而是牠们的羽毛都太柔软,翅膀又太小,根本不适合飞行。另外,驼鸟的肌肉不发达,胸骨又平平的,对飞行都没有帮助。
驼鸟生活在非洲,由于长期居于沙漠地区,身体为了适应环境,便逐渐演化成现在的样子。
9. 为甚么罐头里食品不容易变坏?
午餐肉、豆豉鲮鱼、茄汁荳......都是美味的罐头食物,它们都可以存放很久而不易变坏。这因为罐头是密封的,细菌便无法进入。
人们在制造罐头食品的时候,把罐头里的空气全部抽出,然后把它封口。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下,即使里面的食物沾上少许细菌,牠们也无法生存或繁殖啊!
10. 为甚么婴儿刚出生时都会哭个不停?
婴儿刚出生时都会呱呱大哭,这不是因为他们感到不开心,而是他们正在大口大口地呼吸着第一口的空气呢!
当婴儿离开妈妈身体出生时,他们吸进的第一口空气会冲到喉部去,这会猛烈地冲击声带,令声带震动,然后发出类似哭叫的声音。
11. 为甚么蜥蜴的尾巴断落后仍然不断弹跳着?
为了保护自己,很多蜥蝪也利保护色掩人耳目;而部份蜥蜴当受到袭击时,尾巴更会因肌肉剧烈收缩而导致断落。基于断落的尾巴中仍有部份神经活着,它会不断弹跳,从而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以便逃脱。别以为他们的生命会这样完结,其实只需多个月,尾巴又会重新长出来,继续生活。
12. 为甚么松鼠的尾巴特别大?
别看轻松鼠的尾巴!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的同时,它的尾巴正发挥很大的功用。它能够令松鼠在树上跳跃时得到平衡,避免掉下来受伤。此外,这条大大的尾巴更能于冬天发挥保护的功用,紧紧围着松鼠的身躯,既方便,又实用。
13. 为甚么人的大拇指不可以有一或三节?
一般人有五只手指,而手指的长度各有不同。但是,有没有人察觉到,除了大拇指外,其它手指也有三节,而唯独大拇指只有两节呢? 原来,它的节数正好配合其它四指。要是三节的话,大拇指会显得没有力,以致不能提起较重的物件;要是只得一节,它便不能自如地与其它四指配合抓紧东西!
14. 为甚么自己搔自己时不感到痕痒?
当别人搔自己时,我们会倍感痕痒,而且不断大笑;可是,当自己搔自己的时候,我们不单不会大笑,而且更不感痕痒。基于我们的思想上已有了准备,大脑会发出一种 「不会有危险」的讯息,神经亦随之放松,所以便不会大笑起来和感到痕痒了!
15. 为甚么海水大多是蓝、绿色?
望向大海,很多时也发现海水呈现蓝、绿色。可是,当你把海水捞起时,你却只能看到它像往日的水般,透明无色。原来,海水本身与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水没有大分别,也是透明的。我们所看到的绿色,其实是海水对光吸收能力而产生出来的现象。只有绿光能被海水吸收,从而反射出来;当海水更深时,绿光也被吸收,海水看上去便成了蓝色。
16. 为甚么会起鸡皮疙瘩?
我们的皮肤表面长着汗毛,而每一个毛孔下都有一条竖毛肌,当受到神经刺激﹙例如:生气、害怕、受凉等情况﹚后,身体的温度会下降,而竖毛肌便会收缩而令毛发竖立起来,形成鸡皮疙瘩。除了有着保温的作用外,这个生理系统亦可使动物的体型看起来比实际更大,从而吓退敌人。
17. 海马是由爸爸的肚里出世?
几乎所有动物也是雌性繁殖下一代,但海马却是与众不同,它是由雄性分娩出来的。于雄性海马的肚上有一个像袋鼠「育儿袋」的孵卵囊,雌性海马会把卵子排到雄海马的孵卵囊中。此后,雄性海马就担起孕育的责任,经过约三个星期,小海马便由爸爸的体内弹出来。
18. 为甚么树叶会变颜色?
树叶变色的原因与其蕴含的化学物质—叶绿素有关。当秋天来临时,白天的时间比夏天较短,而气温更亦较低,树叶因此停止制造叶绿素,剩余的养分输送到树干和树根中储存。树叶中缺少了绿色的叶绿素,与此同时,其它化学色素因而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多看到黄和褐等颜色的树叶。
19. 为甚么有落叶?
秋天来临的是时候,树叶上蒸发的水份比夏天多,但树根吸水却比夏天少了。为了减少树木的水分流失,茎部的细胞开始形成一个分离层,待养分完全离开树叶后,分离层会令树叶和树干隔离,树叶从而掉下来。
20. 为甚么鲸鱼会喷水?
鲸鱼是哺乳类动物的一种,可是牠的鼻子没有鼻壳,鼻孔长在头顶上。在水中生活的牠用肺呼吸,能一次过储存很多空气,不用经常到水面换气。但当牠往水面换气时,牠便会用鼻呼吸,而呼吸时连带海水喷出体外所发出的巨声浪便是由压力所造成的。
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 3
纤维摄取愈多愈好?
纤维对健康很重要,日常饮食中要多摄取的观念一再被强调。听起来,纤维似乎是吃愈多愈好。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可错了。
尽管纤维的好处可以列一长串,包括预防便秘、减低多种癌症风险、降低胆固醇及血脂、帮助控制血糖及体重等。不过,目前理想的纤维摄取量是每天20克~35克。因为,长时间大量摄取纤维会阻碍我们吸收重要的矿物质,如钙、铁、锌、铜等。不止如此,蔬菜(纤维的主要来源之一)里的草酸、植酸也会影响矿物质的吸收利用。
其次,纤维容易带来饱足感,所以,当纤维类食物吃得很多,占了胃容量,其他食物相对就会吃得少,这对一些胃口小的人或是老年人来说,反而造成热量摄取不足,或蛋白质、脂肪及其他重要营养素也摄取不良的情况。
吃宵夜一定会发胖?
许多减肥资讯告诉我们,不想发胖的话,晚上不要吃太多东西,尤其要跟宵夜说再见。但是国外研究调查却发现,你在什么时间吃比较多东西,和体重增减并没有绝对关联。
美国农业部将一群体重超重的女性分为两组,一组在中午之前就吃下70%的一天所需热量,而另一组则在接近晚餐时间吃,结果并不影响她们的体脂肪率。另一个美国官方的大型调查也指出,晚上吃了多少东西,和10年之间体重的变化无关。
专家认为,体重会增加,主要还是因为吃进的热量比消耗掉的多,因此,维持健康体重最重要的一件事——控制每天摄取的总热量。
所以,如果问我们可否吃了丰盛晚餐后还大啖宵夜?这要视个人生活形态而定。基本上,在活动量较大的时间,摄取较多热量,比较恰当。上班族下了班回家,多半赖在沙发上或做些静态活动,消耗热量并不多,相对于白天的'活动量,营养专家认为,晚餐不适合吃得比早餐和午餐多。而且,宵夜或晚上边看电视边吃的零食往往是多出来的热量,吃了累积起来,当然发胖。尤其一吃完,倒头就睡,更不好。因为睡眠时,我们的新陈代谢率会下降大约10%,太接近睡眠时间吃东西,理论上就容易把没用掉的热量堆存起来。
如果你一定要吃宵夜才能入眠,最好在睡前2小时吃完,并避免油脂高的食物。油腻食物会让消化变慢,延缓胃排空时间,有些人因此会在夜里睡不好,甚至影响隔天一早的食欲,让最重要的早餐吃不下。宵夜的热量控制在200卡左右。比较好的选择:一杯低脂牛奶加2~3片苏打饼、清淡的汤面或咸粥、燕麦片、红(绿)豆汤等。
激烈的竞争,需要我们全力以赴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但长时间精力充沛地工作和生活并非易事。相反,许多人都有过情绪低落、容易疲劳、不愿意运动、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的经历,有人甚至长期或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可到医院检查没事,出了医院依旧难受。医学上将这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称之为“灰色状态“或“第三状态”。医学专家们对这种现代人的“通病”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开出了一系列简便可行的健康保健处方。
均衡营养合理膳食
理想的食谱首先要保证营养均衡,像糖、蛋白质、脂类、矿物质、维生素等必须的营养物质在每天的膳食中一样也不能少。都市中有两种不良营养倾向,一是营养和热量过剩,另一种倾向是为了节食导致某些营养素和热量的不足。这两种倾向都足以引起“灰色状态”。
每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需要1500卡路里的能量,工作量大者则需要2000卡路里的热量,不断补充营养是保持精力充沛的前提。此外还应注意:
脂肪类食物不可多食亦不可不食因为某些脂类是大脑运转所必需的。缺乏脂类将影响思维;但是若食用过多,短期内会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长期则在体内堆积,形成脂肪。
维生素作用大
从事文字工作或经常操作电脑者容易眼肌疲劳、视力下降,维生素A对语预防视力减弱有一定效果,所以要多吃鱼肉、猪肝、韭菜、鳗鱼等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经常呆在办公室里的人日晒机会少,容易缺乏维生素D,需多吃海鱼、鸡肝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当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时,所消耗的维生素c将显著增加,而维生素C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应尽可能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补钙可安神
工作中与同事、客户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为了避免发怒、争吵,可以有意识地多吃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以及鱼干、骨头汤等,这些食品中含有丰富的钙质。国外研究资料表明,钙具有镇静,防止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发生的作用。
每天要喝8杯水?
多数人认为,每天喝8杯水(约2000毫升)有益健康。
但近几年,国外有些报导提出不同意见。有专家指出,不一定每天必须喝足8杯水,喝太多水也会为身体带来麻烦。
营养专家指,喝水和摄取热量一样,“需要多少,就补充多少”,目前根本没有科学证据可以说,多喝水就能多排毒。而且,水喝太多,有电解质不平衡(钠、钾离子大量流失)、水溶性维生素(如B群及C)容易流失等问题。
那么究竟太多、太少是指多少量?正常人每天喝多少水才恰当?科学研究指出,人体每天从尿液、流汗或皮肤蒸发等流失的水分,大约是1800~2000毫升,所以才说,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补充2000毫升左右的水分。但2000毫升水分不一定都由喝水获得,应该把食物里的水分一并算进去。其实,我们每天吃的各种食物内含很多水分。例如,大部分蔬菜、水果90%以上是水,而像鸡蛋、鱼类中也有大约75%的水。粗略估计,我们吃一餐饭,至少可以由食物或汤里摄取到300~400毫升的水。因此,扣除三餐中由食物摄取的1000~1200毫升水分,我们每天只要再喝1000~1200毫升开水,平均上午2杯、下午2杯,就算基本达到要求。
不过,水的需求量必须视每个人所处环境(温度、湿度)、运动量、身体健康情况及食物摄取量等而定,没有标准值。有些人的确需要多喝一点水,包括痛风、肾结石患者,保险的方法是遵照医生建议。
综合维生素有益健康?
曾有医学科普文章指出,维生素不是多吃多补,所以不要去吃单剂补充品,如维他命E、钙片等,但每天可以吃一颗综合维生素,安全又实际。
不过,现在却又有营养专家提出警告,连每天吃一颗综合维生素都可能出问题。
因为,某些综合维生素里的维生素、矿物质剂量,高到超过了安全值,而且愈来愈多研究也指出,高剂量的维生素对健康及预防疾病没好处,反而会增加某些疾病的风险。
例如,最近几个国外大型研究指出,血液中维生素A浓度高的人,罹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也比较高。另外有研究发现,摄取过量维生素A,会增加两倍的骨折风险。而且,我们摄取的维生素A会累积在体内,不像水溶性维生素(如B群、C)能随尿液排出体外。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安全摄取上限”,成人每天维生素A的摄取量,包括来自食物及补充品,总计不宜超过3000微克。但有些国外的综合维生素里,维生素A剂量单颗就高达4500微克,已经超过安全摄取上限。
另外,国外也有研究发现,某些抗氧化维生素,如维生素C,吃高剂量(超过500毫克)反而会变成促氧化剂,增加身体氧化压力,损害细胞。
另一个被研究证实摄取过量会增加心脏病及癌症风险的是矿物质“铁”。50岁以下成年男性每天需要摄取铁10毫克、女性则需要15毫克;超过50岁的人,不论男女都减少为每天10毫克。至于上限摄取量则是40毫克。
【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相关文章:
关于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08-17
生活中的科学小常识汇总07-19
生活科学小常识大全07-19
生活中的防灾减灾小常识09-10
生活中的化学小常识整理08-24
生活中的照明节电小常识11-04
烘焙中糖的作用的生活小常识02-24
科学小常识02-08
生活中的安全小常识广播稿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