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感动中国中国女排人物事迹个人感想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事迹吧,事迹可以很好地体现和宣扬特定的时代精神。一般事迹是怎么起草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感动中国中国女排人物事迹个人感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动中国中国女排人物事迹个人感想1
又一场酣畅淋漓的3比0。在本届女排世界杯的第十轮比赛中,中国女排战胜了塞尔维亚女排,以10连胜的骄人战绩,提前一轮卫冕。这是中国女排赢得的第十个世界大赛冠军,也是她们为新中国70华诞送上的最美生日礼物。
作为唯一一个在世界上拿过集体项目冠军,而且曾经实现过世界大赛五连冠霸业的运动队,中国女排不只是中国体育的骄傲,是其他运动队学习的对象,更是一个激励国人自强的精神符号。在“中国人玩不来大球”“中国人集体意识差”等观点直到现在还甚嚣尘上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女排站上世界之巅的成功之路,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集体体育项目的胜利原因,主观上包括个体的能力、整体的实力、求胜的欲望、教练的水平,客观上包括其他球队的水平、场内场外的干扰因素甚至运气的成分。但这只足以解释一场比赛顶多一届大赛上的表现,但若用来解释一支球队几十年处于世界前列,即便低潮期也没有哪支球队可以低估,就显得牵强了。
技战术层面的东西只适合技术性的分析,战略层面的东西则需要以战略眼光来分析。中国女排胜在战术,但更胜在战略,这个战略,就是走自己的路。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绝非面子上的客套话,也不是故意释放“烟幕弹”,因为就算是手下败将依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只是我们没有把先进经验看做僵死的教条,没有陷入对先进经验的盲目崇拜,所以不是什么都学,没有今天学欧洲明天学美洲,更绝非照抄照搬。真理再往前迈出一步,就有可能变成谬误,别人的成功经验硬生生地套在自己身上就可能是枷锁。没有人家的身体,也没有人家的技术,却非要打人家的战术;要成为另一个谁,却忘了自己是谁,如此削足适履,焉有成功可期?中国女排在几代人的努力下,结合中国人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独特的身体条件以及一支队伍人员构成上的长处和短板,磨合打造出中国女排自己的强者之路。
中国女排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冲出亚洲到到站在世界之巅,虽然每个时代、每一届大赛、每一场比赛的特点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相同却自始至终,那就是鲜明的.中国特色。去年,郎平荣膺改革开放40周年杰出贡献人物,这是对郎平也是对中国女排的高度褒奖。从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女排的擎天柱,到现在中国女排的主教练,郎平和中国女排一起阔步走在改革开放的大路上,女排精神已超越了体育本身,对各行各业起到激励、感召和促进作用,让中国人感受到自尊、自强、自豪,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鲁迅先生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要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中国女排的强者之路走得并不容易,越是这样,越要坚定自信地走下去,在自己开辟的路上继续演绎强者恒强的道理。
感动中国中国女排人物事迹个人感想2
女排精神是中国女子排球队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精神的总概括。其具体表现为:扎扎实实,勤学苦练,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同甘共苦,团结战斗,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她们在世界排球赛中,凭着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五次蝉联世界冠军,为国争光,为人民建功。她们的这种精神,给予全国人民巨大的鼓舞。国务院以及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和全国妇联号召全国人民向女排学习。从此,女排精神广为传颂,家喻户晓,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女排精神的激励下,为中华民族腾飞顽强拼搏。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最重要的年终节目之一,今年举办的是第十八届,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选出10位(个)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或群体。
上世纪八十年代,女排以拼搏精神赢得五连冠,成为了当时中国人的模范和骄傲。三十多年来,女排魅力不衰,粉丝遍中华,纵跨几代人。
20xx年国庆前夕,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战绩赢得20xx年女排世界杯,这也是中国女排第十次荣膺世界大赛冠军,女排姑娘的成就,显露出祖国至上、顽强拼搏、胜不骄败不馁的英者风范,也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动见证。
感动中国中国女排人物事迹个人感想3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这句风靡上世纪80年代的口号重新回归大众视野,一时间刷屏网络。微博上网友纷纷为女排点zan的盛况,也勾起了人们对于80年代那支成就“五冠王”伟业的队伍的回忆。郎平、孙晋芳、袁伟民……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瞬间浮现眼前。
“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从那时起,升华为民族面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符号。
可是,鲜有人想到,如果脱离开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整体国力与国民体质方面的种种变化,女排和她们的精神会在一个普通的'时间节点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么?
正如郎平在夺冠后接受采访时所说,“队伍的打磨,不是讲故事和心灵鸡汤就能解决的”。
当这帮如今平均年龄24岁的姑娘们2013年应征参加国家队集训时,她们的身体条件和意志品质都远达不到奥运冠军的水准。正是三年备战期,队员们的身体与意志在经过一堂堂训练,一场场比赛的磨练之后,双双取得长足的进步。
“身体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是科学基础,意志是动力保障。这便是女排精神的最核心。
感动中国中国女排人物事迹个人感想4
要么胜利晋级,要么失败回家。
北京时间8月17日,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1/4决赛结束最后一场比赛,中国女排苦战五局,终于在“别人家的主场”击败了卫冕冠军巴西女排。
其实,当第一场中国队以15-25的大比分落败给巴西队的时候,相信已经有很多体育评论员、记者打好了“里约奥运,中国三大球全军覆没”的腹稿。但是,中国女排没有放弃,1980年代就成为国人偶像的郎平也没有放弃——战斗到最后一刻。那一扣球的风情,那漂亮的绝地反击,一分分地咬,一分分把对手逼向死角,最终拼出胜利,这让每个观战的国人热血沸腾。
在这届中国队表现略显平淡的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进入半决赛,甚至比一些项目的夺金更能引爆国人的情绪。
不管结局如何,我们一直都坚信:女排是打不倒的。这种信念,基于女排的传统,也基于“女排精神”的激励。跌倒了,女排会爬起来;赢了,还会争取下一次胜利。
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只要女排赢了,大家想到“女排精神”;而一旦输了,似乎就忘了“女排精神”,甚至责怪姑娘们没“女排精神”。到底,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女排精神”呢?说到底,“女排精神”不是一两次胜利,也不是一两个冠军就能证明的,它并不是最后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我们先从被广泛定义的“女排精神”看看: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自强不息。这些,每一个都指向平时环节的训练,一点一滴做起,它是一种动态的、持续性的状态,而非唯结果论。
进一步看,“女排精神”缘起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上个世纪80年代,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一种精神支撑,女排的崛起,刚好填补了这一空缺。在经历了五连冠的同时,“女排精神”慢慢被确定、推广,被全民接受,这个过程,是从1981年到1986年的跨度。可以说,它和国家一起慢慢地走向世界,用自己的实力让别人知道、认识、了解我们;它也和民众生活的改善同步同轨,并非一蹴而就。
然而,五连冠之后,中国女排的表现几起几落,当年的巅峰表现却难以再续。自此之后,“女排精神”似乎成了女排的精神枷锁。这是哪儿出了问题?
并非是女排变弱了,而是对手变得更强了,比赛有了更大的变数。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对手的变化。当我们察觉的时候,差距可能就出现了。竞技体育的魅力也在于此,更快、更高、更强,赛场上充满变化。
同样尴尬的是,虽然作为三大球唯一达到世界巅峰的项目,但中国排球联赛水平、排球普及、商业化等都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中国的篮球和足球,虽然没有站在世界之巅,它却很好地拥抱了商业,走到了普通民众身边。
这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与其他人的竞争,不只是在赛场上,更多的竞争是在场下;不是单个项目、几场比赛的竞争,而是一个赛事、系统性的竞争。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空喊“女排精神”只能是“唯金牌”论的变种。
今天,不论是体育还是整个国家其他层面,我们已经告别了“从零到一”的窘境;作为竞技体育强国,不必急于用中国女排的一两块奖牌来证明什么。然而,我们也应有居安思危、奋起直追的拼搏精神,不仅在体育,还有经济、科技等方面,我们都有需要追赶的对象。所以,我们依旧需要“女排精神”的鼓舞,只是这种鼓舞,不应该是结果论、唯金牌论的,而应该是过程、系统性的。
第一未必重要,重要的是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争取第一的毅力。说到底,“女排精神”并不仅仅是一种体育精神,也是一种社会的精神面貌,只是我们需要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待“女排精神”。
感动中国中国女排人物事迹个人感想5
女排在万名现场观众和亿万电视观众的见证下第三次捧起奥运会冠军奖杯。
里约奥运会上,泳坛少女傅园慧的一句“洪荒之力”,让国人感受到一股清新之风。而随着中国女排的登场并且最终摘得金牌,很多国内网友才明白,原来女排精神才是真正的“洪荒之力”,让我们在激动落泪之后能够感受到昂扬向上的力量。
“女排精神”是现任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和她那一代的女排队员用一记接一记的重扣打出来的,用一座接一座的奖杯铸起来的。但是不可否认,30多年来,中国女排的发展并非顺风顺水,也曾遇到低谷,经历失落,但女排姑娘们面对失败与低潮,永不言弃,奋力争先。哪怕是遭遇大赛的失利,面对奖牌的`旁落,姑娘们仍旧没有丝毫的懈怠,仍旧用训练场上的汗水与伤痛告诉自己,也告诉国人,希望的启明星仍旧悬挂在前方。这次奥运会之旅同样如此,中国女排开赛之初备受打击与压力,但正是不言弃的精神帮助她们走到了最后,也笑到了最后。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要想夺冠,都离不开拼搏与奋斗。女排姑娘们站在奥运最高领奖台上时的风光,我们都看在眼里,但是她们在日常训练中所付出的汗水,却是我们看不见的。
而她们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正是无数个日夜不懈努力和付出的结果。正像郎平所说的,“女排精神一直在,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里约奥运已经结束,“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意义却早已经超越了体育的范畴,被视为融入各项事业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让我们向女排姑娘们致敬,向团结拼搏、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致敬。
【感动中国中国女排人物事迹个人感想】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人物榜样事迹03-22
教师感动中国人物事迹03-22
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先进事迹04-04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11-05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的观后感11-06
爱国人物事迹03-28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观后感11-22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14篇02-23
感动中国颁奖心得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