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实习营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结论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那么总结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习营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习营总结1
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也是人生中第一个意义不同的暑假。现在我们离进入社会越来越近了。我们不是一开始什么都不懂的青少年。我们也应该承担一分责任!即将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我们马上就要开始我们人生中的又一段新的旅程啦。
校园与社会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去适应社会。校园与社会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也不大相同,所以我们还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学到许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这就形成了从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良性循环。
当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外经济不断变化,在机会越来越多的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有了更多更艰巨的挑战,这也就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仅要学好课本里的知识,还要主动走进社会,积极在实践中学习其他的东西,不断增加自己的经验,全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才能适应这个社会跟上这个社会的步伐。
一、活动简介
所以暑假我给自己找了份工作。我在一家电脑商店工作,那里也提供中国移动的互联网服务。平时在店里帮助销售电脑、维修电脑,必要时帮助买家安装电脑,如果有安装网线业务,那么就去安装网线。
虽然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点生涩不敢与买家说话也不知道怎么介绍,但是后来经过店主的介绍与指导慢慢的适应了感觉就好多啦。后来工作感觉顾客其实也挺好的,还能说到一块,让我胆怯的心理一下子也没有啦也能放开心的好好工作了。还有就是刚开始安装网线的时候还把人家的网线给弄坏啦,当时觉得自己真的是笨死啦,心里非常过意不去。
可是店主并没有说我他很随和,而是教我怎么走线怎么接线教我怎么调试,后来慢慢的安装了几回慢慢的适应了觉的也不是很难,熟悉了工作后感觉工作也停轻松的。我的心也很快乐,毕竟我学到了很多。
二、活动感受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觉得首先学到的不是关于专业方面的知识,而是人际关系。我是个学生。我对社会不太了解,更不用说这个行业了。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我和其他人之间的代沟。具体表现是别人很少跟我说话,甚至敷衍了事。毕竟,我们对它并不熟悉。
我的任务是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快融入其中。我认为这也是人类的一种能力,一种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而经过这一次,我总结了一个规律,那就是我自己一定要主动跟别人说话,特别是自己不明的地方要主动去问。
会不会毕竟只有自己知道嘛。
现在,实习已经结束,虽然实践只有近两个月的实习实践,但我受益匪浅,感同身受。现在回过头来想还挺留恋自己的工作呢。在社会实践中,我感受到以下几点:
首先,实践是对个人综合能力的考验。除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功底深厚外,还需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应付突发故障的能力,还要对常用软件都能熟练操作。还要求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另外,必须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很强的毅力。
其次,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积累知识的重要性。俗话说:给别人一碗水,就得有一桶水。
我对此话深有感触。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我有很多知识是不够的,应该是我的知识结构不平衡,要多学、多懂。通过这次练习,我真正理解了以位老先生给我的一句话
“在学校要多看多学,到了社会总有用到的时候。”要知道学是为自己学的时刻要搞清楚这个观点。第三,这种做法增强了我毕业就业的信心和勇气。
我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已经反映在这次社会实践中。由此看来,我们在大学里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只是感觉不到而已。因此,我们要有就业危机感,但不能太自卑和担心,否则会阻碍我们的学习。
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吸收更多的知识,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自己有了能力,到时候才会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学的多啦到时候面临的就业机会与选择也就多一分。
三、今后打算
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我也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打算。首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在信息时代,学习是不断吸收新信息、获得职业进步的动力。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把学习作为保持工作积极性的重要途径。上岗后要积极响应单位号召,结合工作实际,不断学习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只有让领导觉得你能为他创造财富,让他觉得他离不开你,他可以重用你。
二是努力实践,自觉转变角色。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也只有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才能使理论得以检验。同样,人的价值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人的素质,展现人的意志。
从学校到社会,首要的问题是角色的转变。
四、心得
从一个学生到一个单位的`人,我们必须意识到他们的社会角色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学生时代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而社会实践则意味着继续学习,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学生时代可以自己选择交往的对象,而社会人则更多地被他人所选择。诸此种种的差异。
不胜枚举。但仅仅在思想的层面上认识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而是必须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潜心体会,并自觉的进行这种角色的转换。最重要的是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怕吃苦,在工作中进一步充实和提高自己。
五、收获
(一)自主学习。下班后,再也不象在学校学习了,有老师、作业、考试,但都是自己主动去学做的。
(2) 有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你不只为公司创造了效益,同时也提高了自己,象我这样没有工作经验的新人,更需要通过多做事情来积累经验,所以以后在工作中我们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三)要有团队精神。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一个团队在完成一个项目,在工作的过程中如何去保持和团队中其他同事的交流和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不要总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不要有这种心理,否则吃亏是我们自己的。
(四)基本礼仪。步入社会就需要了解基本礼仪,而这往往是原来作为学生不大重视的,无论是着装还是待人接物,都应该合乎礼仪,才不会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尤其是面对顾客时,总是要对别人有礼貌,顾客永远是至高无上的。
(五)为人处事。作为一名学生,他们面临的不只是同学、老师和家长,下班后,他们还要面对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无论是和领导、同事还是客户接触,都要做到妥善处理,要多沟通,并要设身处地从对方角度换位思考,而不是只是考虑自己的事。
这近两个月的练习是我人生中重要的经历和重要的一步。这对我今后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在这期间学到的经验和知识是我生命中宝贵的财富。这次实习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要做事,首先要学会做人。人都做不好,更别说谈事情了
2015年9月3日
实习营总结2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标。所谓“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方法的选取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我以为,时间、地点、人物都只是影响教学方法的外在因素,教学目标则从根本上制约了教学方法。好比如,体育的目标在强身健体,这决定了体育必须让身体动起来;而不能说,因为场地太小动不了,我们就坐着想象自己的身体在动吧。
所以,请谨记,在评价某种教育教学手法时,一定要先明白既定的教学目标,否则就是南辕北辙、隔靴搔痒。知道了教学目标之后,要衡量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合宜;如果目标合适,再评估其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既定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完全实现目标,应从哪里着手去改善教学方法。我认为,这样一个步骤才真正合乎教学评价的流程,才算是对一位老师教学成果的真正尊重。
还是拿前面讲到的晨读来举例吧!如果您的目标仅仅是想让孩子们读出声来,那尽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随性而读;但如果您的目标是引导孩子们读出美感,那就得首先由老师带着读,(等于扶着婴儿走路)等到学生熟练了美的讲法后,(可以自己走路了)再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意读。(可以跑了)
另外,顺便提一下,想要让一种教学方法赢得每个孩子的喜欢,这是很艰难的。何况,学习本身大多时候都是枯燥无味的,真那么有趣的话不得个个成天才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是“寓教于乐”,即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但并非所有的课堂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以为,这种教学效果倘若能在“兴趣激发”类型的课堂上实现,便足矣!老师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后,接下来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了——勤学苦练。
教育教学篇龙老师的行为教育
尽管我们已在开营当天的班组建设课上一起学习了“校规”,但那毕竟是抽象的条陈,而且数量又多;因此想仅凭书面上的章程来规范学员的行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行为都是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的,所以最好的行为教育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在情境中进行教育的最大好处是极大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孩子们既容易明白何种情境下不应该犯何种错误,又容易掌握当犯了何种错误时要如何进行改正。
龙老师就善于抓住时机,适时在情境中展开行为教育。印象最深一次发生在饭堂:老师看到电饭煲旁边遗落了饭粒后,立即中止了大家的进餐。
“请大家暂停一下,看看这是什么?”老师手指着饭粒。
“饭撒出来了。”有孩子答道。
“这是不是不珍惜粮食呀?大家知道米饭是怎么来的吗?”
无人回答。
“是农民伯伯辛勤耕耘出来的,里面浸透着他们的汗水。可叹的是,大家知道吗?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养活一个非洲国家的饥民。”
孩子们耐心听着。
“大家想想,这位孩子为什么会打落饭粒?”
“勺子没对准碗”、“打的时候太急了。”
“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避免这种情况呢?”
“把碗放进电饭煲里,饭就不容易掉出来了。”
“很好。那如果实在不小心,还是有饭粒掉出来呢?”
无语。
“应该把它捡进碗里一起吃掉,不会脏的。”老师把掉落的饭团拾起放进了自己的碗里。大家继续吃饭。
龙老师就是这样善于观察,及时捕捉到教育素材。而要利用好这一素材,还得有清晰连贯的教学思路。老师在上述教学场景中展示的教学思路是:这是什么行为——哪里没做好——做不好有什么危害——为什么会出错——怎样改正——出错了有没有弥补方法——亲自示范。我发现,自打那次老师指出了这一不良习惯后,再也没有看到桌上有掉落的饭粒了。
此外,其他诸如内务整理、卫生打扫等,也都在实地进行现场整改。同时,老师在说明道理时,也擅长引导孩子们进入对应的生活场景中,如坐地铁、路上行走等。这是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教师成长篇之团队合作
在与老师们的`相处中,我发现自身要克服的一个缺点是:性子太急。当任务分工不明确时,别人反驳时,团队效率低时,我都会急躁不安。细想下来,之所以产生这种情绪,根源上还是“我执”太重了。总爱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掌握的就是对的;当别人据理力争时,又会因对方态度的蛮横而失去对话的耐心,不屑一顾;但轮到表达自己的主意时,又表达得不好,不能有力地说服别人。究其根源,是在团队中的历练还远远不够。
在一个团队中,是最能培养“经营者意识”的。要想成为团队领导者,就得有为团队“付出”、“奉献”的精神,而非“索取”、“回报”,贪图小便宜。领袖的地位,不是由他人任命的,也不是自居的,而是众人抬起来的。是您有德行,发自内心地愿意放下自我,全心为他人、为集体而贡献生命能量;也要您有才华,具备过硬的本领来帮助集体生活得更幸福美好;德才兼备,方能成为一位真正的领袖人物。
有句话说得好,才华是蒲公英,品德是微风,才华只有在品德的助力下才能大放光彩。才华之花朵来源于内在力量的蕴积,是自我发奋力强结出的硕果;品德之微风形成于与外界的互动,是集体对个人品质的评价;个人才华唯有借助于众人的力量才能使其发挥最大效能,闪烁出最耀眼的光芒。即个人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真正实现,是集体成就了个人,而非个人成就了集体。
所以,不能有通过团队来谋取私利的想法,为团队、为他人奉献自我才是合乎道义的做法。当自己的才华还不够时,就发奋图强、韬光养晦,不断壮大自己;品德还不够时,就“日三省吾身”,直至“无我”的境界。正所谓:“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
实习营总结3
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标。所谓“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方法的选取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但我以为,时间、地点、人物都只是影响教学方法的外在因素,教学目标则从根本上制约了教学方法。好比如,体育的目标在强身健体,这决定了体育必须让身体动起;而不能说,因为场地太小动不了,我们就坐着想象自己的身体在动吧。
所以,请谨记,在评价某种教育教学手法时,一定要先明白既定的教学目标,否则就是南辕北辙、隔靴搔痒。知道了教学目标之后,要衡量目标制定得是否恰当合宜;如果目标合适,再评估其教学方法是否有助于目标的实现,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既定教学目标;如果没有完全实现目标,应从哪里着手去改善教学方法。我认为,这样一个步骤才真正合乎教学评价的流程,才算是对一位老师教学成果的真正尊重。
还是拿前面讲到的晨读举例吧!如果您的目标仅仅是想让孩子们读出声,那尽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随性而读;但如果您的目标是引导孩子们读出美感,那就得首先由老师带着读,(等于扶着婴儿走路)等到学生熟练了美的讲法后,(可以自己走路了)再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意读。(可以跑了)
另外,顺便提一下,想要让一种教学方法赢得每个孩子的喜欢,这是很艰难的。何况,学习本身大多时候都是枯燥无味的,真那么有趣的话不得个个成天才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当然是“寓教于乐”,即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但并非所有的堂都能做到这一点。我以为,这种教学效果倘若能在“兴趣激发”类型的堂上实现,便足矣!老师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后,接下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了——勤学苦练。
教育教学篇龙老师的行为教育
尽管我们已在开营当天的班组建设上一起学习了“校规”,但那毕竟是抽象的条陈,而且数量又多;因此想仅凭书面上的程规范学员的行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行为都是发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的,所以最好的行为教育就是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在情境中进行教育的最大好处是极大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孩子们既容易明白何种情境下不应该犯何种错误,又容易掌握当犯了何种错误时要如何进行改正。
龙老师就善于抓住时机,适时在情境中展开行为教育。印象最深一次发生在饭堂:老师看到电饭煲旁边遗落了饭粒后,立即中止了大家的进餐。
“请大家暂停一下,看看这是什么?”老师手指着饭粒。
“饭撒出了。”有孩子答道。
“这是不是不珍惜粮食呀?大家知道米饭是怎么的吗?”
无人回答。
“是农民伯伯辛勤耕耘出的,里面浸透着他们的汗水。可叹的是,大家知道吗?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养活一个非洲国家的饥民。”
孩子们耐心听着。
“大家想想,这位孩子为什么会打落饭粒?”
“勺子没对准碗”、“打的时候太急了。”
“有没有什么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呢?”
“把碗放进电饭煲里,饭就不容易掉出了。”
“很好。那如果实在不小心,还是有饭粒掉出呢?”
无语。
“应该把它捡进碗里一起吃掉,不会脏的。”老师把掉落的饭团拾起放进了自己的碗里。大家继续吃饭。
龙老师就是这样善于观察,及时捕捉到教育素材。而要利用好这一素材,还得有清晰连贯的教学思路。老师在上述教学场景中展示的教学思路是:这是什么行为——哪里没做好——做不好有什么危害——为什么会出错——怎样改正——出错了有没有弥补方法——亲自示范。我发现,自打那次老师指出了这一不良习惯后,再也没有看到桌上有掉落的饭粒了。
此外,其他诸如内务整理、卫生打扫等,也都在实地进行现场整改。同时,老师在说明道理时,也擅长引导孩子们进入对应的生活场景中,如坐地铁、路上行走等。这是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教师成长篇之团队合作
在与老师们的相处中,我发现自身要克服的一个缺点是:性子太急。当任务分工不明确时,别人反驳时,团队效率低时,我都会急躁不安。细想下,之所以产生这种情绪,根上还是“我执”太重了。总爱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掌握的`就是对的;当别人据理力争时,又会因对方态度的蛮横而失去对话的耐心,不屑一顾;但轮到表达自己的主意时,又表达得不好,不能有力地说服别人。究其根,是在团队中的历练还远远不够。
在一个团队中,是最能培养“经营者意识”的。要想成为团队领导者,就得有为团队“付出”、“奉献”的精神,而非“索取”、“回报”,贪图小便宜。领袖的地位,不是由他人任命的,也不是自居的,而是众人抬起的。是您有德行,发自内心地愿意放下自我,全心为他人、为集体而贡献生命能量;也要您有才华,具备过硬的本领帮助集体生活得更幸福美好;德才兼备,方能成为一位真正的领袖人物。
有句话说得好,才华是蒲公英,品德是微风,才华只有在品德的助力下才能大放光彩。才华之花朵于内在力量的蕴积,是自我发奋力强结出的硕果;品德之微风形成于与外界的互动,是集体对个人品质的评价;个人才华唯有借助于众人的力量才能使其发挥最大效能,闪烁出最耀眼的光芒。即个人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真正实现,是集体成就了个人,而非个人成就了集体。
所以,不能有通过团队谋取私利的想法,为团队、为他人奉献自我才是合乎道义的做法。当自己的才华还不够时,就发奋图强、韬光养晦,不断壮大自己;品德还不够时,就“日三省吾身”,直至“无我”的境界。正所谓:“圣人无私,故能成其私”。
实习营总结4
于家馆而言,举办冬令营是扩大自身知名度的有力举措。在举办过程中,家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起到宣传效应:发布冬令营举办公告、开结营仪式网络直播、上传精彩视频、参营家长的口碑等。这可以扩大家馆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为学校发展奠定如群众基础。
同时,它可以给学堂管理带来一次全方位的检验。承办大型活动,极大考验着一个团队的做事能力,其中需要兼顾诸如营员报到、家长接待、膳食准备、教师分工、课程安排、场地布置等诸多事宜。这就要求家馆必须做好全方位的准备,确保活动的有序进行,并保证学员能在冬令营中学有所得。它尤其考验着校长的领导力:作为学校负责人,校长是主心骨,他得统筹协调好各项事务;没有相当的经验积累是难以胜任的。当然,举办中肯定会暴露出学校存在的一些问题,可能是学校管理方面的,也可能是教学能力方面的。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与反思,能为整个教师团队带来成长,提升学堂的软实力。
硬实力上,则可以给学堂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当前,新教育学堂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运作都尚未成熟,相当部分学校面临资金不济的局面,听说有的甚至还因此而关闭。(咱们不是成立了“新教育基金会”?没有给予全国的新教育学堂以资金支持吗)所以,对于没有强大资金后盾的学堂,要获得长足发展还是有相当困难的。(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新教育运作体系,促进新教育在各地的成长发展)
于学员而言,他们可以切身体会新教育与体制教育的'不同,并从中收获成长。对于有意愿入读学堂的家庭来说,冬令营为他们提供了一次深入接触新教育的机会。孩子可以在营期充分体验新教育的学习环境,为入读作好前期的考察。对于单纯想体验新教育,并从中收获成长的孩子而言,他们可以暂时抛掉寒假作业,享受新教育学堂中的学习乐趣。并与今日学堂的优秀伙伴学习生活,在他们身上学习高贵、卓越、至上的精神能量。
于今日学堂的学生而言,担任助教是一次有益的社会实践。今日学堂强调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规格,勉励学生将所学的本领用来创造社会价值。担任冬令营的助教正为展示他们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够真正检验出自己是否学得到位。施大于受,让别人学会远远难过自己学会。助教们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也可以识别自己的短处。这既加深了自我认知,又给自己指明了今后成长的方向。同时在与同龄人及家长接触中,也能学会如何与人沟通、相处,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实习营总结5
这一启示来源于xx老师给我分析的两个教学实例。实例一:我声情并茂地带领晨读,有些孩子显得兴致不高;其中有个孩子提出要背另一篇文章,我拒绝了他的“殷勤”。龙老师认为,我这样做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状态,没有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是在把自己的“标准”强行塞给孩子。实例二:班组建设课上,我让新入营的一对双胞胎姐妹在班里作自我介绍。姐姐慷慨大方,妹妹在台上则有些胆小羞怯,待其入座后莫名地哭起来了。过了一会儿,又以肚子疼为由要给妈妈打电话。这一现象让我实在不解,龙老师及时给我分析其中原由:妹妹刚离开妈妈,来到新环境还不适应,在众多陌生面孔前有强大的压力感。老师在其刚来家馆时就发现了她的这种心理,所以避免了让她在全员面前作自我介绍。而我偏偏在这时候让她在班里作,显然又没有觉知到孩子的心理状态。
不得不承认,我在觉知他人心理状态上的功力甚弱,在上述两个教学实例中确实是站在我本人的角度去处理问题的。至于龙老师对我做法的否定,本人是持保留意见的。或许是各人所站立场不同的原因罢:龙老师考虑更多的是让孩子体验到冬令营的乐趣,尽量避免孩子产生离营的想法;而我没考虑这个方面,单纯从育人的角度出发,考虑的是如何让孩子喜欢上朗读,如何尽快让新伙伴融入集体。如果说,孩子不想做就由着他不做的话,那与家长的宠溺有何异?本质上,都是由着孩子的性子来。老师的一大使命就是让孩子突破自我,没有痛苦就没有突破,没有突破就没有成长。
觉知孩子的心理是必要的,但迎合孩子的需求就值得商榷了。其实,这一点更适合用在人际交往中,而非教育中。教育是引导,交际才要“迎合”。我细细反思,之前的我在为人处世方面确实忽略了这一点。坦诚直率的个性决定了我不会过多地去考虑他人的内心想法,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应该坦诚相待,有什么说什么。现在我才知道这种想法明显脱离实际,忽略了个人性格的差异性以及社会文化的作用:有些人的个性就是内敛的,心中有想法,不愿直接主动地说出来;中国社会又有着浓重的“面子”文化,说话做事都处处小心,唯恐损了他人的面子。因此,您真的不能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好比如,您对人家好,就要求人家也要对您好。这便是人性的规律,深谙人性并能圆融对付的人才能赢得人心。
社会处世、与人交往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刚刚相识的两个人,肯定说不上多少话。一方面原因是没找到共同话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彼此没有建立信任感,大多数人对说出自己的心声都谨小慎微。所以,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心性上的契合,而非事理上的认同。古代文人士大夫多感伤遇不到知己,在精神生活中极其孤独。这是本性清高自傲造成的,他们总寄希望于别人来赏识自己,而不放下自己的清高去包容别人。其实,这世界上哪有什么知己,各家自有各家事,谁来管您家的破事?真正应该做的,是向圣人学习,圣人“无私”,能够放下自我去成就别人。因为圣人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没有了任何私心杂念,所以圣人的心是澄净的,能知是非,能辨善恶。处事合乎道义,没有任何偏袒,自然就能赢得人心。圣人是无我的,不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满足,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成就他人。没有了自我,就没有了私欲,也就没有了烦恼忧愁,实现了心灵的自由。啊!多么美妙而令人向往,我要成为圣人!
师生关系篇之倾听孩子的诉求
说实话,刚接触孩子们的前几天,我是有腻烦抵触心理的。之前从来没有同时遇到这么多10岁左右的孩子,您一言我一语的,着实把我的头给嗡嗡嗡地轰炸了一番。对于我这种习惯了清静生活的人,更是一时转换不过来,以至于感觉心好累。喜欢表达也就算了,关键是要想理解他们的话语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的因语言能力欠缺而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说话声音太小而很难听清,有的口齿吐字不清而很难听明白,有的面对老师会紧张而吞吞吐吐……这些都严峻地考验着老师的耐心与技巧。
虽然产生了腻烦心理,但静心细思,觉得是自己的心态没有摆正。作为“大人”,我们往往以一种高姿态来面对孩子,不会耐心去倾听孩子的话语,更不会细心去揣摩孩子的意图。(体制内的老师在学生面前更是一副高高在上的神气,谈何“教育”)通常的立场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就把孩子打发了,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期望。例如,小杨来找老师,说“小黄又骂我”。这个时候,小杨的真正意图是想让老师帮助他解决与小黄之间的矛盾。倘若作为老师的回答是:下次您离他远点,不要理他。那就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只是采取了消极逃避的方法;更何况,如此处理也不利于集体的团结。因而,要成为良师,必须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相待。把孩子作为自己的朋友,用同理心去理解他,用诚恳心去帮助他。如此,方能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喜爱,进而树立老师在孩子心目中亲切而高大的形象。
学生心理篇之孩子为何哭泣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自主意识尚未觉醒,倾向于从父母那里寻求安全感。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会觉得失去了保护,产生孤独无依这感。尤其是刚到一个陌生环境中,心中难免会恐惧不安。这时,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或者面临无法承受的压力,往往会采取哭泣的方法来渲泄心中的恐惧不安。
在冬令营初期就遇到了两个相同的案例。一位10岁的男生与一位9岁的女生,都是刚离开父母来到家馆。男生是在轮到进行自我介绍时哭了,女生是在事情完成后哭了。当时我就懵了,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好好的就哭了。经过询问,他们都表示“想妈妈了”。于是,我只好安慰他们,说“妈妈会希望您在这里能坚强,可以照顾好自己;而且,还有这么多亲爱的伙伴们一起陪您玩呢!”
事后经过反思,我认为,造成两个孩子哭泣的根本原因确实是“离开了妈妈”,但导火索是我让他产生了“心理压力”。在压力的诱导下,思念妈妈的情绪加重,只好用哭泣来排解。这给我的启示是:作自我介绍时,没必要要求人人都站上台,一切自愿;如果孩子不愿意,也不用强求。当然,这是从冬令营的趣味性来考虑的,不同的目的得采用不用的手法,如果考虑到自我的突破成长的话,那就必须严格要求,不留情面。
学生生活篇之安全事故的处理
当老师同样不仅要“上得了厅堂”,还要“下得了厨房”。大到冬令营总目标的把握,小到学员身体的不适,都需要老师统筹兼顾,龙老师在这方面是我学习的榜样。年幼的孩子并不会过多关注自身身体的安全,往往一不留神,就容易产生安全事故。作为老师,尤其是体育老师,要把孩子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会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事故发生后的处理。
冬令营期间,在事故处理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龙老师的心理疗法。小杨在打闹中不小心被同伴打到了眼睛,疼得睁不开,来找龙老师哭诉。老师当时非常镇定,让小杨在身边坐下,并把手搭在小杨肩膀上。话语轻柔,向他问清:怎么打伤的?现在哪个位置感到疼痛?再让他闭上双眼,细心去感觉疼痛的位置,并带领着小杨说::对不起,我的眼睛,我没能好好保护您是我的责任。感谢您的提醒,我忽略了您,我以后会好好照顾您的。完后,小杨感觉没那么疼痛了。
我不知道这种治疗方法的来头,但我猜这是一种内求的心理疗法。它意在让患者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身体,去用心感受身体的状态,与身体进行对话。这样达到的效果是,能让身心平静下来,消除掉心中的怨气与怒气,避免了不良情绪对身体的伤害。
实习营总结6
于家馆而言,举办冬令营是扩大自身知名度的有力举措。在举办过程中,家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起到宣传效应:发布冬令营举办公告、开结营仪式网络直播、上传精彩视频、参营家长的口碑等。这可以扩大家馆在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为学校发展奠定如群众基础。
同时,它可以给学堂管理带一次全方位的检验。承办大型活动,极大考验着一个团队的做事能力,其中需要兼顾诸如营员报到、家长接待、膳食准备、教师分工、程安排、场地布置等诸多事宜。这就要求家馆必须做好全方位的准备,确保活动的有序进行,并保证学员能在冬令营中学有所得。它尤其考验着校长的领导力:作为学校负责人,校长是主心骨,他得统筹协调好各项事务;没有相当的经验积累是难以胜任的。当然,举办中肯定会暴露出学校存在的一些问题,可能是学校管理方面的,也可能是教学能力方面的。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与反思,能为整个教师团队带成长,提升学堂的软实力。
硬实力上,则可以给学堂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当前,新教育学堂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的运作都尚未成熟,相当部分学校面临资金不济的局面,听说有的甚至还因此而关闭。所以,对于没有强大资金后盾的学堂,要获得长足发展还是有相当困难的。
于学员而言,他们可以切身体会新教育与体制教育的不同,并从中收获成长。对于有意愿入读学堂的家庭说,冬令营为他们提供了一次深入接触新教育的机会。孩子可以在营期充分体验新教育的学习环境,为入读作好前期的考察。对于单纯想体验新教育,并从中收获成长的孩子而言,他们可以暂时抛掉寒假作业,享受新教育学堂中的学习乐趣。并与今日学堂的优秀伙伴学习生活,在他们身上学习高贵、卓越、至上的精神能量。
于今日学堂的学生而言,担任助教是一次有益的社会实践。今日学堂强调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人才培养规格,勉励学生将所学的本领用创造社会价值。担任冬令营的助教正为展示他们的价值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够真正检验出自己是否学得到位。施大于受,让别人学会远远难过自己学会。助教们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长处,也可以识别自己的短处。这既加深了自我认知,又给自己指明了今后成长的方向。同时在与同龄人及家长接触中,也能学会如何与人沟通、相处,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实习营总结7
这一启示于xx老师给我分析的两个教学实例。实例一:我声情并茂地带领晨读,有些孩子显得兴致不高;其中有个孩子提出要背另一篇,我拒绝了他的“殷勤”。龙老师认为,我这样做忽略了孩子的心理状态,没有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是在把自己的“标准”强行塞给孩子。实例二:班组建设上,我让新入营的一对双胞胎姐妹在班里作自我介绍。姐姐慷慨大方,妹妹在台上则有些胆小羞怯,待其入座后莫名地哭起了。过了一会儿,又以肚子疼为由要给妈妈打电话。这一现象让我实在不解,龙老师及时给我分析其中原由:妹妹刚离开妈妈,到新环境还不适应,在众多陌生面孔前有强大的压力感。老师在其刚家馆时就发现了她的这种心理,所以避免了让她在全员面前作自我介绍。而我偏偏在这时候让她在班里作,显然又没有觉知到孩子的心理状态。
不得不承认,我在觉知他人心理状态上的功力甚弱,在上述两个教学实例中确实是站在我本人的角度去处理问题的。至于龙老师对我做法的否定,本人是持保留意见的。或许是各人所站立场不同的原因罢:龙老师考虑更多的是让孩子体验到冬令营的乐趣,尽量避免孩子产生离营的想法;而我没考虑这个方面,单纯从育人的角度出发,考虑的是如何让孩子喜欢上朗读,如何尽快让新伙伴融入集体。如果说,孩子不想做就由着他不做的话,那与家长的宠溺有何异?本质上,都是由着孩子的性子。老师的一大使命就是让孩子突破自我,没有痛苦就没有突破,没有突破就没有成长。
觉知孩子的心理是必要的,但迎合孩子的需求就值得商榷了。其实,这一点更适合用在人际交往中,而非教育中。教育是引导,交际才要“迎合”。我细细反思,之前的`我在为人处世方面确实忽略了这一点。坦诚直率的个性决定了我不会过多地去考虑他人的内心想法,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应该坦诚相待,有什么说什么。现在我才知道这种想法明显脱离实际,忽略了个人性格的差异性以及社会化的作用:有些人的个性就是内敛的,心中有想法,不愿直接主动地说出;中国社会又有着浓重的“面子”化,说话做事都处处小心,唯恐损了他人的面子。因此,您真的不能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好比如,您对人家好,就要求人家也要对您好。这便是人性的规律,深谙人性并能圆融对付的人才能赢得人心。
社会处世、与人交往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刚刚相识的两个人,肯定说不上多少话。一方面原因是没找到共同话题,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彼此没有建立信任感,大多数人对说出自己的心声都谨小慎微。所以,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心性上的契合,而非事理上的认同。古代人士大夫多感伤遇不到知己,在精神生活中极其孤独。这是本性清高自傲造成的,他们总寄希望于别人赏识自己,而不放下自己的清高去包容别人。其实,这世界上哪有什么知己,各家自有各家事,谁管您家的破事?真正应该做的,是向圣人学习,圣人“无私”,能够放下自我去成就别人。因为圣人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没有了任何私心杂念,所以圣人的心是澄净的,能知是非,能辨善恶。处事合乎道义,没有任何偏袒,自然就能赢得人心。圣人是无我的,不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满足,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成就他人。没有了自我,就没有了私欲,也就没有了烦恼忧愁,实现了心灵的自由。啊!多么美妙而令人向往,我要成为圣人!
师生关系篇之倾听孩子的诉求
说实话,刚接触孩子们的前几天,我是有腻烦抵触心理的。之前从没有同时遇到这么多10岁左右的孩子,您一言我一语的,着实把我的头给嗡嗡嗡地轰炸了一番。对于我这种习惯了清静生活的人,更是一时转换不过,以至于感觉心好累。喜欢表达也就算了,关键是要想理解他们的话语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的因语言能力欠缺而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说话声音太小而很难听清,有的口齿吐字不清而很难听明白,有的面对老师会紧张而吞吞吐吐……这些都严峻地考验着老师的耐心与技巧。
虽然产生了腻烦心理,但静心细思,觉得是自己的心态没有摆正。作为“大人”,我们往往以一种高姿态面对孩子,不会耐心去倾听孩子的话语,更不会细心去揣摩孩子的意图。(体制内的老师在学生面前更是一副高高在上的神气,谈何“教育”)通常的立场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说几句不痛不痒的话就把孩子打发了,而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期望。例如,小杨找老师,说“小黄又骂我”。这个时候,小杨的真正意图是想让老师帮助他解决与小黄之间的矛盾。倘若作为老师的回答是:下次您离他远点,不要理他。那就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只是采取了消极逃避的方法;更何况,如此处理也不利于集体的团结。因而,要成为良师,必须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相待。把孩子作为自己的朋友,用同理心去理解他,用诚恳心去帮助他。如此,方能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喜爱,进而树立老师在孩子心目中亲切而高大的形象。
学生心理篇之孩子为何哭泣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前,自主意识尚未觉醒,倾向于从父母那里寻求安全感。一旦离开了父母,就会觉得失去了保护,产生孤独无依这感。尤其是刚到一个陌生环境中,心中难免会恐惧不安。这时,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或者面临无法承受的压力,往往会采取哭泣的方法渲泄心中的恐惧不安。
在冬令营初期就遇到了两个相同的案例。一位10岁的男生与一位9岁的女生,都是刚离开父母到家馆。男生是在轮到进行自我介绍时哭了,女生是在事情完成后哭了。当时我就懵了,搞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好好的就哭了。经过询问,他们都表示“想妈妈了”。于是,我只好安慰他们,说“妈妈会希望您在这里能坚强,可以照顾好自己;而且,还有这么多亲爱的伙伴们一起陪您玩呢!”
事后经过反思,我认为,造成两个孩子哭泣的根本原因确实是“离开了妈妈”,但导火索是我让他产生了“心理压力”。在压力的诱导下,思念妈妈的情绪加重,只好用哭泣排解。这给我的启示是:作自我介绍时,没必要要求人人都站上台,一切自愿;如果孩子不愿意,也不用强求。当然,这是从冬令营的趣味性考虑的,不同的目的得采用不用的手法,如果考虑到自我的突破成长的话,那就必须严格要求,不留情面。
学生生活篇之安全事故的处理
当老师同样不仅要“上得了厅堂”,还要“下得了厨房”。大到冬令营总目标的把握,小到学员身体的不适,都需要老师统筹兼顾,龙老师在这方面是我学习的榜样。年幼的孩子并不会过多关注自身身体的安全,往往一不留神,就容易产生安全事故。作为老师,尤其是体育老师,要把孩子安全放在第一位,学会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以及事故发生后的处理。
冬令营期间,在事故处理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龙老师的心理疗法。小杨在打闹中不小心被同伴打到了眼睛,疼得睁不开,找龙老师哭诉。老师当时非常镇定,让小杨在身边坐下,并把手搭在小杨肩膀上。话语轻柔,向他问清:怎么打伤的?现在哪个位置感到疼痛?再让他闭上双眼,细心去感觉疼痛的位置,并带领着小杨说::对不起,我的眼睛,我没能好好保护您是我的责任。感谢您的提醒,我忽略了您,我以后会好好照顾您的。完后,小杨感觉没那么疼痛了。
我不知道这种治疗方法的头,但我猜这是一种内求的心理疗法。它意在让患者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身体,去用心感受身体的状态,与身体进行对话。这样达到的效果是,能让身心平静下,消除掉心中的怨气与怒气,避免了不良情绪对身体的伤害。
实习营总结8
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被交代完成某项任务,做好后呈给领导审核。领导不看还好,一看不得了:这不好,那不好……经过一番煎熬整改,终于让领导满意了。结果你发现,修改的时间比制作的多出N倍。(要是领导说:我是为了考验你的耐心,这绝对是领导在给自己找台阶下。真正的耐心是体现在如何把事情高效、高质地完成,而非拆东墙补西墙、事后诸葛亮。)
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责任绝非在下级,而在领导。领导失误在没有交代清楚任务的具体要求与工作方向,下级当然找不着北了,只好根据自己的喜好做。结果往往是领导对成果不满意,反复修改后才会被认可。这样做,对领导而言,其实是得不偿失的。因为这样会造成下属对领导的反感与不信任,不利于团队和谐关系的形成。
建议领导发布任务的格式是:我要什么东西+有什么特别要求+东西用做什么。如能这样交代,下级就明白了任务的内容与方向,便于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当然,如果上级没有完全交代清楚,下级也可以主动问清楚。不过,碍于对上级的敬畏,大多数都不会这样做)
学校管理篇之小组工作法
1、必须选定一位组长,负责项目的统筹与协调。
2、讨论必须在组员对议题有所准备的前提下开展。会上漫无边际的讨论,既不易形成高质量的方案,又消耗大量的集体时间成本。
*案例举隅*
任务:教师团队共同制定出一份冬令营学员评价报告
方法一:1、单纯指定某老师负责起草,其他老师协助;2、反复开会讨论。各老师发表意见,某老师主笔,边讨论边撰写。
方法二:1、选定一位资历深、能力强的老师作为本项目负责人阿。2、各老师分头行动,写出各自的评价报告,提交给负责人。、负责人对各报告进行汇总,形成初稿,分发给各老师。4、各老师审阅初稿,做好修改准备。、形成终稿:负责人召集修改会议,讨论修改意见,负责人拥有最终决定权。
方法一与方法二对比分析:1、法一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工作方式简单粗暴。2、法二分工明确、流程科学合理,既有利于每位老师的成长,又能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报告。、由于法二的工作方式以分头行动为主,故教师的灵活性大,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工作;法二则既限定的整组成员的工作自由,又成倍花费了总体工作时间。粗略估算,法一的用时会比法二多出近一倍。
启示:团队建设体现在每一细处,将同样的事情做到精致,就能收获更卓越的成就。新教育学堂的建设同样如此,唯有关注每项事务的效率,日积月累,必能成就精品质教育示范。长说,新教育学堂才刚刚兴起,需要经过至少十年乃至更多的时间方能检验出成功的学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堂如果没有奋勇前进的冲劲,得过且过,恐怕最终将会面临淘汰的境地。
【实习营总结】相关文章:
夏令营活动总结06-24
夏令营活动总结01-02
夏令营活动总结03-05
暑期夏令营的活动总结04-04
暑期夏令营活动总结03-24
“夏令营”活动总结范文09-08
暑期夏令营活动总结08-17
暑假夏令营活动总结03-23
公益夏令营活动总结10-14
小学夏令营活动总结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