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时间:2024-11-27 09:12:39 晓凤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通用22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通用22篇)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

  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三、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1. 评价的目的: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2.评价的内容:全面化。评价要涵盖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3. 评价的手段: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凡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方法都应得到肯定与赞赏。

  4.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不只是教师的权利,更应是同伴、自我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裁判员的角色,而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和激励者。

  5.评价的时机:全程化。评价要伴随在教学过程之中,而且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每个学生科学素养主要方面的培养与发展进行持续不断的跟踪和调控。 评价时空要从"课堂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为注重实践活动。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在时空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学 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教师可以利用地方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料设计校本课程,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当地的有关人文社会资料及校本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开发课堂之外广阔的学习空间,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学习的同时,也应当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小学科学在新的课标、新的理念下,已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特别是教育评价的改革,为小学科学教育,培养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找到了很好的切入点,也为小学科学课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和创新的平台。总之,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两者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的步伐一致,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飞跃!作为我们一线教师我想,只要每个科学教师,从我做起,从每节课做起,从每个孩子身上做起,不断地积累和创造,引领学生走进生机盎然的科学殿堂,点燃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孩子们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在亲自动手操作,动手试验,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2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读一本好书胜过一顿丰盛的晚餐。在学生时代枕头下时时几本喜欢的书放着,每晚睡前最后一件事就是看几页书,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睡前就看书了,每天总是做完事情倒床就睡着了。前段时间学校组织全民阅读再加上参加科学优质课竞赛的准备,我第一次认真完整的学习了科学新课程标准,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科学的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是和伴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学习的动力,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说到课堂纪律“乱”我是深有体会的,以前好几次都是试着放开课堂,但是一发不可收拾,一个接着另一个问题就下课了,课堂气氛达到了但是课程内容没有完成。通过这次的学习有了新的方法正在实践之中。

  其次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观察思考。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认知活动。它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大量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应把科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引导他们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知识形式的过程中去,使他们不仅仅看到了结论本身,重要的.是看到了结论形成的来龙去脉。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新课标就像科学教育的指南针,我们科学教师的向导。从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指导,使我们对新课标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进行落实。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诱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求异。让他们自由地、充分地发挥其聪明才智。如果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小学科学不再是必须统考科目;不再用孩子们的分数来衡量他们的收获;也不再用孩子的分数来评价一个教师能力;我们会更好的把新课标落实到课堂中区;科学书不再是循环教科书。相信孩子们会更加的喜欢科学。这是我读了新课标和参加优质课竞赛后的最大感受,也是我此时的最大期望。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3

  通过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与课程改革》使我深刻的认识到,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而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要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学习科学应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的过程,应以探究为中心。

  学习科学是学生自己做的事,而不是别人为他们做的事。在科学学习中,学生需要描述物体和事件,提出问题,获取知识,对自然现象作出解释,以不同方法对所作解释进行测试,与他人交流想法。“主动的过程”既有动手的活动,也有动脑的活动,仅有动手活动是不够的。科学教学必须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活动,使他们与教师和同学一起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学生需要将他们目前具有的`知识同多渠道获取的知识联系起来;要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他们要参与解决问题、计划、决策、小组讨论;他们还要经历与主动的学习途径相配合的考核。强调主动的科学学习意味着不再把重点放在教师的知识传授及课题覆盖上,教材包揽一切题目、词汇和信息的做法直接有背于让学生通过理解来学习科学知识的这个中心目标。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育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育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取决于学生对教育过程是否参与、怎样参与以及参与了多少。一切教育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得到成长和发展。哲学家苏格拉底把教育过程比作婴儿出生,教师的作用就是助产士,学生才是教育的真正主体。

  所以,科学教育的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样的,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必须有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阵地,它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补充课堂教学所授知识的不足;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阔眼界和思路,培养动手实践与创造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综合利用各科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课堂教学也需要打破传统的模式,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形式。要加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专家咨询、社区活动中心等。

  学习科学的途经应与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相适应。“学校课程应是切合实际的和有所区别的。在教学过程中,所有课程都应与学生本身的经验相联系,并应引出这些知识的应用及在成人生活中的延续价值。教什么及怎么教都应与每个学生的能力及素质相适应。人从一生下来就是各不相同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差异会越来越大。这些差异形成了每个人的“个性”。教育必须承认个性,只有承认个性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才能都是从个性的基础上产生的,即使接受同样的教育,最终结果也总是不一样的。所以,学校不可能对所有学生提出同一个要求标准,也不应该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有一位教育专家说得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是教育的本性所在。设立适当的学习要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克服个别和群体学生在学习和评估中的障碍。并允许同一年龄的学生可达到不同级别的要求,这样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保持兴趣和信心。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4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学习我体会到:

  1、驾驭教材,灵活使用。

  以往教学,教师都是一成不变的使用教材,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为教材内容的忠实的阐述者和传递者,而我们现在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灵活地处理教材,展开课堂教学。教师把学生的生活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学习,学习也离不开生活。在课堂上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肯定和欣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重视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能力较弱,教材侧重以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构建有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础。

  3、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初步形成。

  新课改实验后,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已经出现,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得到了激发和保护,积极活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认识、探索学习,为了弄清课内学到的知识,课外还会主动向别人请教,主动搜集资料,并与他人讨论、交流新的发现。

  4、师生的关系明显改善。

  师生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在交往互动中发展。在课堂上见到的是老师的点头微笑,是老师的激励的语言,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改变了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和先教后学,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内容的被动的教学方式。

  课堂上师生配合紧密协调,关系融洽和谐。初步形成交往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5

  从小学一年级新教材启用开始,我积极参加吉林省小学科学网络教研。网络教研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有效地实现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同行之间的交流、互动,研讨、学习。每期教研,我们都在工作坊和研讨群中交流、反思,不断成长。

  去年,工作坊贺老师组织科学教师在网上购买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可是,作为新加入科学教学的我,对科学教学不熟,对课程标准更是把握不好。

  通过参加这次网络活动,谢老师对科学学科的课程标准讲解的十分精细,非常系统的将连贯的知识层层深入地进行讲解。我进一步地了解了低年级科学的特征和各年级的学习目标。认真领悟了科学新课标内容。

  一、老师的讲解细致耐心,通俗易懂、内容全面,明确新课标与旧课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仅如此,谢老师还将新旧教材进行对比,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课标、把握教材。

  二、明确给出低年级科学建议,比如怎样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深度和广度;把握探索式学习的指导程度;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建议用好活动手册,协调家长的.力量。

  三、结合一年级课堂教学实践,讲解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把握。如一年级测量中“你用你的手,我用我的手,那么每个人的手指大小长短不同,但大家又都认可的非标准测量。”又如给动物分类,让我们明确为什么不按动物学分类。

  总的来说,通过培训,我对低年级科学特征:学习进阶、核心概念、简单有趣有进一步认识,今后教学中,我会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结合实际上好每一堂课。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6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这场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我首先认识到自身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明确新课程的内容和基本框架,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对新课标有更深的理解。我在这种方式的指导下,也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深入把握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照自身的实际情况,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积极探索、刻苦钻研、开拓科学课程改革的新局面。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注意利用种种方法向学生展示科学的奥秘,使学生产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在探求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闪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我在教学《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先让学生设计出各种方案,比如说用秤称、用小杯一杯一杯的量、用尺子量等。设计出方案后教师发给学生器材,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进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去、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有的为取得成功而兴奋不已,也有为失败而不知所措,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后,最后认识到量液体方便又准确的仪器量筒。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钻研更深奥的科学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知识,而且在过程,方法、感情、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真正体现了 “ 重过程,轻结果”的理念。

  三、鼓励发散思维

  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独立的思考情景,让他们体会创造、发现的自豪和愉悦。教师应该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观察、试验、测量、记录、统计,让他们去进行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去发现新知。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和预测,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应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认识:“教育是科学,但更是艺术”。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7

  这个学期,我来到xx小学,兼任三年级两个班的科学。科学课我几乎没带过,所以我认为自己首先必须要认真的研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学习过程中使我体会颇多,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科学的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改变,我觉得科学也很有趣,学生对科学课也非常感兴趣,使我心把这门对于自己来说全新的学科教好。下面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学习我明白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而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科学素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对将来的科学研究学习将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做到三维目标。以前我只是吧注意力放在科学概念上,现在我认识到过程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同样重要。这是科学素养不可缺少的部分。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注意探究式的教学

  科学教学不仅仅只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或者说是科学上的相关科学知识,这样的话这就不是科学课,科学概念、知识的掌握要靠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而的来的,而实验过程最主要的就是探究,在做实验前一切都只是个人的猜想,猜测,是没有事实来支持的,只有在完成实验以后才等得到结论,而实验的过程中如何操作,如何处理得出结果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为了验证结论而去实验,而是为了研究去实验,原先的假设或许是错的。但是我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个结论而去实验,对于数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加以分析,甚至,当这个实验叫复杂,很难准备时就干脆取消这个实验改为我现场做或者干脆不做,而是我口述的形式向学生表达结果以及知识点,现在想想这个的做法很不好,这不是一个科学教师应该具有的。这违背了科学的主旨——探究,没有探究就不能称之为科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的注意这点。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但是我必须承认不同的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以及自生的主管能动性,他们的成绩必然存在一些差距,在面对这些差距时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合理的分组,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小组活动实验的效率,同时对于小组成员的分工也能预先制定好,大大提高效率。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组成一定的结对同学,带动后进生学习。让每位同学都能体会到科学的乐趣,而不是负担。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学习科学新课程标准后,我对自己新带的这门学科和要走的路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在教学设计时应当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精心选择和设计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自己的科学素养。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升。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8

  20xx年4月12日,我有幸参加了晋江市小学科学“践行新课标,研读新教材”主题系列研训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听取了养正中心小学颜白茹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和颜碧娇老师执教的一年级下册《它们去哪里了》两节优质研讨课,观摩了黄玲老师的《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教材解读》讲座。此行可谓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总结一下几点:

  一、教材培训详实听来无穷的趣味。黄玲对一年级下册教材做了精准的分析和解读,从整册主题到单元目标到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实验的操作步骤到注意的问题事项,从学生实验能力如何提升到良好习惯的养成,难点重点的突破与生活常识的结合,无一不做了充分的设想和巧构,让我深深的感到科学学课知识的广袤无垠和无限的科学魅力。她娓娓动听地讲述我们感受到了一幅美丽生动有趣的画面。

  二、各课精彩的导课方式让人回味。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两位执教老师都在开题上下了不少功夫,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无论是颜白茹老师老师《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中的问题,还是颜碧娇老师《它们去哪里了》中的故事导入,都是直指课题,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出发点准确,设计精湛,托显出各位执教老师优良的教学素养和广博的知识储备。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拨入情感。

  三、小组教学活动开展有序有节有味。可能是科学这一学科特殊性,两位老师都采用了小组实验教学,并精心设计了试验单、准备了实验器材,可谓周全细致。组织每个学习小组都能顺利开展实验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单,并进行全班实验总结交流,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去,动手操作,亲身试验。两位老师都是进行了二到三个实验活动,各个实验之间的衔接过渡都是自然有序,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认真观察的态度,运用准确性语言进行描述的能力都堪称一流。小组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结论、有反思,真正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团队效能。小组分工明确、有序有节,让每位学生都各尽其职各显其能。

  本次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是自己收获颇大、感受较深,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拓展了的专业知识,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更加深刻。科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这就对任课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维品质。小学生对科学充满好奇,是学生喜欢的学科之一。因为各种各样的活动材料,都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那怎样把握好课堂的调空艺术,让学生既动起来,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显的很重要。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总结,孩子们就能学到有趣的科学、有用的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9

  学习了科学新课程标准,让我收获颇丰。我对科学这门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下面来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新课标要求教育必须培养有创造精神、有个性的人,那么,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呢?

  首先,给学生修建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当是同等关系,教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完全解放。

  其次,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观察思考,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应把科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的机会。鼓励、引导他们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知识情势的进程中去,使他们不单单看到了结论本身,重要的.是看到了结论构成的来龙去脉。

  还有要让学生勤动手,发挥主体作用,在科学课中一些实验和观察材料可让学生亲身动手预备,鼓励学生多动手操纵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同时教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拨、引导和鼓励,就会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更新观念,进步熟悉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是课改成功的关键。我首先熟悉到本身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明确新课程的内容和基本框架,了解教材的编写思路,对新课标有更深的理解。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深入掌控科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照本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爱好是最好的教师

  教师要留意利用种种方法向学生展现科学的奥秘,使学生产生研究题目的爱好,在探求大自然奥秘的进程中闪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经历探究的进程,使学生取得的不单单是表面看到的知识,而且在进程,方法、感情、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真正体现了‘重进程,轻结果’的理念。”

  三、鼓励发散思维

  教师要留意学生创造独立的思考情形,让他们体会创造、发现的自豪和愉悦。教师应当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观察、试验、丈量、记录、统计,让他们去进行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去发现新知。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0

  新课标提炼了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主要包含四个要素: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突出了育人导向,强调社会责任感,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重视国家安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强调要结合科学探究与实践活动,既要基于相应学段学生所学的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又要基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

  新课标强化了实施指导,对学业质量的标准和对学业水平考试命题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对老师的培训、教学研究等内容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此外,还增加了学生在科学课当中所要做的探究实践活动的具体实验。

  新的科学教材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做出许多有益的探索,认可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为学生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并根据自我评价,不断修正和调整学习计划。

  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职业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意识和个人师德素养,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注重小学课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善于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和创新,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只有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才能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的学生,才能为培养出更新、更好的人才。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1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教学。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我听过的一节《认识分数》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按照习惯的说法是叫做半个。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中哪个数可以用来表示半个,学生找不到这样的数,那么半个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分数,这个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学生对学习分数有了一种需求和愿望,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二、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应用情趣。

  人的思维起始于问题。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搜集应用事例,体会应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资料并介绍给学生,例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地图用四种不同颜色区分地区、飞机设计等都和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数学应用的具体案例,并相互交流。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我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百分数的资料,像商品标签各种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学“认识千米”时,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世界最长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四、创造应用机会,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美国数学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后,让学生做小会计师,在父母的.带领下把自己积攒的钱存起来,根据银行的利率算一算,怎样存更合算,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计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到商场购买打折商品,计算打折商品的总价。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更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旧的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学生,钻研教材教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数学现代教学的需要。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过:数学教师要带着思想走进课堂,给孩子们留出思想的空间,孩子们的思想才更开放,孩子们的思路才更开阔。今天的课堂教学最重要是读懂学生。一个好老师要专业地读懂教材,要用心地读懂学生,要智慧地读懂课堂,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2

  自从教师进修学校下发“学习新课标”通知以后,我切实地学习了几遍“初中数学新课标”,感悟颇深,认识颇深,也有了自己真切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理解了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性格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更加懂得了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培养国家未来人才方面所担当的责任之重大,更加要遵循新课标,上好每一节课。

  二:通过学习,使我了解了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活花的迸射。

  三: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性格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通过学习,使我更加认识到数学教学要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性格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同样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既要保证学困生能学得进去,又要保证基础生的整体发展,更不能压抑尖子生的性格及特长,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做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支持者,做他们学习数学的坚强后盾。

  总而言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坚定新课程的理念,坚持实施新课标,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得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有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数学思想的形成。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为他们能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有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3

  有幸聆听了奔牛实小的潘老师解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感觉受益匪浅。新出台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比原课标,其改动比较明显。感觉当今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的熏陶作用,而非一味强调语文知识结构的完成性和系统性,这对于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想法。

  (1)体会:

  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领悟:

  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3)确立:

  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4)反思:

  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衷心期盼在实施新课标的教学中自己能再次变成一个“新”老师,接受新挑战!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4

  4月27日,我有幸聆四位专家对新鲜出炉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标的解读直播。二个多小时的解读,专家的解读让我收获颇深。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1、解读让我明确了信息科技的定位和学科价值

  信息技术学科必须是国家课程,让我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价值第一次有了充分的信心。信息科技学科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反映时代特征,具备中国特色,更要有世界水准,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这样的定位,让我看到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前景。信息科技学科是必修课程,中国的一小步,世界的一大步!这样的定位会让每一位从事信息科技的教师心潮澎湃!

  2、解读让明确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学生技术转移到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

  教师要弄明白什么是素质教育,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偏重于技术操作,而技术导向撑不起素质教育,要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学生技术转移到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要建立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项目学习的主题具有引领性;学习任务的布置在有趣性的同时具有挑战性;设计持续性学习评价,评价的方案和标准很重要;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的资源构建数字化、开放性学习环境;不断在教学中进行总结,进行反思并改进。

  3、解读让我明确了课程的实施改革的方向

  信息科技学科要从重操作转向重科学,从重知识转向重素质,从重精英转向重全体,从重城市学生转向重全体学生。这样的.转变,必将促进信息科技学科在一线教学中的飞速发展。主题式教学、综合化教学、去知识中心化,面向整体发展目标,众多新的理念拓展着我的眼界,改变着我对于学科固有的一些认识,让我对于即将到来的新的改革充满了信心。

  总之,这次的学习受益匪浅,期待在实践教学中一步步践行起来,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加需要不断的学习、培训和钻研的态度,要有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精神,不断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总结,反思并改进,以实现学科的发展和教书育人的初衷,展现信息科技学科的魅力!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5

  书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带来比一顿丰盛的晚餐更多的收获。在学生时代,我总是将喜欢的书放在枕头下,每晚睡前都会看几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少看书了,每天都会做完事情就倒头就睡。最近,学校组织了全民阅读活动,同时我也参加了科学优质课竞赛的准备,这让我重新认真研究了科学新课程标准,从中获益匪浅。下面我将分享一些自己的体会。

  首先,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老师应该和学生一起研究、共同探讨,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也是研究的动力,所以教师应该打破常规,不要过多地限制学生,让他们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随时发表个人见解,这种生动活泼的研究气氛会让学生感到新鲜和刺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我曾试着放开课堂,但是很快就失控了,课堂气氛变得混乱,导致课程内容没有完成。通过这次的研究,我正在实践新的方法。

  其次,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观察思考。观察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思考机会,鼓励和引导他们以研究者的身份主动参与到知识形式的过程中去。这样,学生不仅能看到结论本身,更重要的是看到结论形成的来龙去脉。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新课标就像科学教育的指南针,是我们科学教师的向导。我们应该从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指导,清晰地认识新课标,并更好地进行落实。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欲望,引导他们学会研究、学会创造,并鼓励他们勇于探索、创新和求异。这样,学生才能自由、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如果小学科学不再是必须统考的科目,不再用孩子们的分数来衡量他们的收获,也不再用孩子的分数来评价教师的能力,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将新课标落实到课堂中,科学书也不再是循环教科书。相信孩子们会更加喜欢科学。这是我读了新课标和参加优质课竞赛后的最大感受,也是我此时的最大期望。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6

  今年,我参与了进修校组织的学校科学学科的培训活动,深感荣幸。由于这次科学科的培训,让我对此学科又有了新的生疏。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此次培训与以往的老师培训不同,不单单在理论上有依据、在实践中有实例,而且又能从实践中回到理论,找到焦点,指导实践,进行操作。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生疏,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让人信服。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发觉自己,完善自己有着深刻的意义。通过这次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努力学习,我感到收获很大,下面我就此向大家汇报一下我本次培训学习的感受,期望与大家共勉。

  首先,区进修校组织了专题讲座培训,邀请了数位知名教育教学工作者给老师们作报告,使我了解到当今教育进展趋势,学习了教育教学新理念。

  其次,科学课是一门格外重要的自然学科,上好科学课不是件简洁之事儿,老师应有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学科学,用科学”。

  那作为科学老师我们应当怎么做呢?通过这次培训我有以下几点生疏:

  一、科学课程要面对全体同学,同学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每一位科学老师要为每一个同学供应公正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舞多样性和机敏性,使儿童在自然生活中有所进取,感到成功。同学面对的世界具有猛烈的古怪

  心和乐观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当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需建立在满足同学进展需要和已有阅历的基础之上,供应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现在的孩子见得多,听得多,接触的也多。思维活跃,学问面广,提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尖锐。老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热的伙伴,对同学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赐予充分的理解和敬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同学产生乐观的影响。老师也是凡人,但碍于情面却不愿承认自己的不懂不会。其实这是一种对同学极其的不敬重,也是对自身的不信任。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满足儿童的要求,并真诚坦白公平地与孩子们形成共同学习的氛围。

  二、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应当给老师、同学供应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得课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智力思维进展水平、不同阅历背景的同学学习科学的需要。每个孩子生活的环境都不同,因此他们的阅历、感受、及对事物的辨别力量和情感都会有所差异,强迫这些同学同样的内容,而且还要达到相同的理解水平,这是不现实的.。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同学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同学的科学学习置于宽敞的背景之中,挂念他们不断扩展对四周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受。

  三、肯定指导好、做好试验,不能偷懒。

  科学试验是争辩自然现象的重要手段,也是培育同学动手操作力量的重要途径。科学课的这些探究性试验,指导同学操作观看,分析试验结果,不仅有利于拓宽同学视野,更有利于同学深化领悟课本的理论学问。这样不仅使同学学的爱好盎然,学的主动,而且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了同学的课余生活。

  四、留意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多样化。

  教学评价的内容要丰富:可以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评价,对同学的情感、态度、科学观、价值观进行合理评价。教学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可以是以鼓舞为主的评价,或者小组内相互评价、老师评价等。

  最终,老师要不断扩充学问。当今这个时代是科学技术快速进展的时代,是科技产品不断涌现的时代,航天、电脑、克隆、mp5等术语经常消灭在我们的口中。随着生物技术及其他各项技术的不断进展,很多新颖的农产品不断涌现,人们的餐桌上西瓜已不再是夏天的专利,各类食品及生活用品也已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学校生们的学问视野也变得特殊宽敞。为适应当前教育形势,针对同学的学习实际,对老师的学问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科学课老师必备的教育教学基本学问之外,还应时刻关注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心理学以及其他新兴学科的进展,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将这些进展适时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去,以便更加体现科学课教学的科学性与时代性。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活动,我收获很多,我要不断地学习,以便适应时代的要求,争做一名优秀的老师。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7

  这段时间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备课

  变“备教材”为“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上课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如在教学认识圆柱时,我让举出生活中的圆柱有一个同学脱口而出电线杆。有68%的学生同意,32%的学生不同意。于是我让他们下课后仔细观察。课后学生们都跑到校园中电线杆旁纷纷争论有的`同学说出了不是圆柱的理由。同意是的同学也心服口服改变了认识。这个问题是不容易从学生的记忆中挥发掉的。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四、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8

  在研究小学科学新课标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探究研究的重要性。探究不仅是科学研究的目标,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因此,我们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研究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成长的历史。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课本,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找例子,展开教学。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应该以具体形象为主,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础。

  通过新课改实验,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学生主动研究、互助研究的方法。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得到了激发和保护,他们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认识、探索研究。同时,师生的关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我们已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与学生形成了民主、平等、协调的研究气氛,在交往互动中共同成长。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终身研究者。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树立终身研究的观念,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提升整体素质,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研究、终身研究的楷模。最近,我认真研究了《小学科学(三至六年级)课程标准》,受益匪浅。我深刻理解到,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对于研究、掌握、实施课程标准的其他部分内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体。

  其次,我们需要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探究是科学研究的目标和方式。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研究的核心方式,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最后,我们应该注重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和评价。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19

  暑假期间我认真学习了科学新课程标准,让我受益匪浅也对科学有了新的认识,下面就来说一说本次学习我的一个心得体会。

  新课标要求教育必须培养有创造精神、有个习惯的任,那么怎样才能在科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首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其次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观察思考,还有就是让学生勤动手发挥主体作用,总之就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诱导学生学习、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求异让其自由充分的然会其聪明才智。

  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据弃了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各学科都力求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技能作为课程主干内容;各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特别强调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日过时的知识;各学科都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从而使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互动的关系;各学科都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总之,新分科课程内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从而与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统分科课程有显著区别。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单从学科本身的发展来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种课程组织形式各有其存在价值,因为学科的发展呈现分化和综合并驾齐驱的趋势。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20

  我参与了本月区教委举办的学校科学试验员培训班,通过学习让我生疏到,同学对科学爱好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长久的内部动力,对同学今后的进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加同学参与试验和探究活动的机会,使同学在试验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争辩的方法,体验同学的学习乐趣,从而激发同学的古怪心和求知欲。学校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首先在于教学思想的优化,应当树立以下新的教学观念。

  第一是教学活动要以同学为中心。

  尽管教学活动需要师生共同参与,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同学应始终处于中心地位,老师所做的一切都应当紧密同绕同学,以同学获得科学学问的需要为目标。同学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是同学获得学问的平台,这是教学理念中格外重要的一环,没有这种生疏,就不能真正树立起有意义的创新教育。

  其次是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艺术。

  少年儿童的年龄还小,心智还不成熟,情境教学是一种符合他们心理、生理成长特点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假如运用适当,就能取得良好的成效,否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因此,要结合同学的实际状况,设计的“情境”要适合同学的学问基础、生疏水平、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使同学能弄得懂、想得到、学得会,又能激起爱好和求知欲,受到启迪。

  第三是学习过程比获得结论更重要。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同学获得某种学问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同学经受获得学问和运用学问的过程,以此让同学们的心智得到充分进展,让他们渐渐学会怎样去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继而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究的思想,获得制造的力量。因此,如何设计好课堂活动,使同学获得进展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丰富而真实的心智进展体验,是教学理念中的要义。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21

  在研究小学科学新课标的过程中,我参加了一些课程培训和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了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学生自主探究的价值。

  在实践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进行小磁铁和小汽车等实验,让他们自由探究,并比较不同的'玩法和探究结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无拘无束地玩磁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从探究中归纳出磁铁的性质,如“磁铁能指南北方向;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这证明了“指导学生自行探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研究科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动脑、动手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强调从问题入手。科学课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就是从问题入手,让学生对问题的结果进行猜想、假设和探究。在课堂中,我将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渴望知识的愿望去研究。通过提出问题、探究过程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将获得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都是科学教育的目标。

  另外,我还将以科学探究为主。探究是科学研究的目标和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研究活动是学生研究科学的主要途径。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将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研”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通过不断努力和探索研究,我相信我能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我将继续研究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为科学课的美好明天继续加油。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 22

  我通过这次培训,认识到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我们需要将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自然、人类发展以及自身发展。只有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真正关注学生和社会的发展。

  另外,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封闭课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堂模式”。教师不能过多地限制学生,要让学生放开胆子,允许他们提出质疑、发表个人见解,进行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研究气氛中,学生会感到新鲜、刺激,从而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研究。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会提高,他们探索真理的能量也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欲望,诱导学生学会研究、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求异。让他们自由地、充分地发挥其聪明才智。这是我读了新课标的最大感受。作为一位科学老师和实验管理员,我深刻认识到自己必须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更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技术。这次培训让我对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有了新的`认识,激发了我以后研究的动力。

  通过培训,我深刻认识到对科学研究的理解是逐步发展的,需要通过具有科学意义的探究性研究活动来引导学生逐步获得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敢想、敢说、敢做的“三敢”精神。

  为了营造发展“三敢”的环境,我们需要提供宽松、民主的研究环境,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活跃,从而让每个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破土而出的条件。这需要教师与“权威”角色决裂,像学生一样参与他们研究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保障学生自行探究的时间,倾听、观察并鼓励,决不轻视任何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能根据学生活动情况灵活调整教学。

  同时,我们也要给予学生表现“三敢”的机会,鼓励学生推测、设计、怀疑、想象、发问、辩论,引导他们去探究、去发现,从而实现或表达、或举例、或示众的愿望。

  最后,我们要突出落实“三敢”的环节。例如,在教授《磁铁的性质》时,我们可以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探究磁铁的性质,鼓励学生利用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1-12

科学新课标解读心得12-08

[优]小学科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0-16

科学新课标解读培训心得体会12-14

科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精选14篇)03-16

小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10-07

小学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01-28

科学新课标解读心得14篇02-04

新课标语文课程解读心得体会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