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3-04-10 10:00:5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数学心得体会(通用1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心得体会(通用15篇)

数学心得体会1

  新学伊始,我成为龙文初二一对一数学辅导教师,初二数学在初中数学中占主导地位,如何在初二这一关键性的一年中与这些同学一起共同进步缩小差距,我选择了从课堂教学、作业布置、评价方式这三个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第一用多变的一对一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我认为数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数学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北京师范大学曹才翰教授指出“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从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这与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完全一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

  若要实现这个目标,在教学引入时我常常以问题作为出发点,选择的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与现实世界联系紧密,同时问题情景的设置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如人教版初二几何《三角形》的《关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在引入时我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你能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三角形的实例吗?你能一笔画一个三角形吗?你能用语言叙述你的画图过程吗?

  如人教版初二几何《三角形》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在引入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任意画一个三角形,你能否再画一个与其全等的三角形。画好后请你剪下来验证一下。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热烈的讨论,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情况:有的学生用的是先确定一角再确定两边的画法;有的一个学生是利用尺规根据三边关系画的(这正是后面所要学的一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有的学生是利用了垂直、平行、对顶角来省去作图中使用量角器的麻烦,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利用自己对数学图形的感知,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剪一剪试一试从直观上验证了自己的画法。

  如《相似形》的《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引入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提到与我国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们说到了法老、金字塔、木乃伊等等,说到金字塔你能测量出埃及大金字塔的高度吗?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告诉我用影长,当时我称赞他们与我们的几何学之父古希腊人欧几里得的测量方法一样,并讲述了欧几里得的故事,他等到自己在阳光下的影长与他的身高正好相等的时候,测量了金字塔的塔影的长度,这时,他宣布,“这就是大金字塔的高度。”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其它性质的兴趣。

  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使成绩较差同学减少对于数学的恐惧感,课堂上放慢教学速度,变换教学方法,如人教版初二几何《三角形》的《关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我是这样处理的:

  1、请学生讲解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2、请学生用折纸的方法讲解角平分线和中线,折纸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3、请学生任意作一个三角形,并做出这个三角形的一条角平分线和一条中线。三个要求层层深入了学生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变教师讲为学生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在课堂上掌握节奏可以照顾到大部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但一小批优等生就会出现没事做的情况,这时学习小组就是他们发挥余热的地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建立了数学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相互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事小组中不同的工作,并最终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小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团队观,尊重他人、尊重自己,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不固执己见,对同学的见解,既要乐于接受合理成分,又要勇于表达自己不同的看法。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越发的认识到讨论的重要性,我鼓励学生质疑,质疑教师,质疑教科书,鼓励学生争论,有些知识点在学生的争论中被突破,知识在争论中被融会贯通,我发现学生之间的语言他们更容易理解,于是我开始尝试让学生讲课,讲过三角形的分类等。又如学习基本作图时,教科书就如一本说明书,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阅读、画图,互教互学,实际教学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知,有所得。在认知效果和记忆效果方面比教师直接给出要好。

  第二布置多样的作业,引导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作业的目的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正确组织好学生作业,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教师应重视作业的布置,《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业布置如何体现这一基本理念,如何调整作业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位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课堂结束新课后,我通过作业的布置渗透数学学习方法如自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开始时每天的第一样作业是复习,最后一项作业是预习,而且把具体的页数写清楚提出具体的预习提纲,加强学生看书的针对性,开始时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如让家长签字,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

  对数学的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富有情境的作业具有一定吸引力,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水平去完成。趣味性要体现出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如课本习题、自编习题、计算类题目、表述类题目(如单元小结、学习体会、数学故事、小论文等)互相穿插,让学生感受到作业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多采,使之情绪高昂,乐于思考,从而感受作业的乐趣。

  根据上课内容所需经常让学生动手做教具如剪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做教具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没有此特性等,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如:学生做教具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而四边形没有此特性时,有的学生用线绳打结连接四边,有的学生为了省事用订书钉订的,而订的不同方法得到有的四边形能动而有的不能,经过学生的.讨论得出关键在于连接处是一个点还是两个点的问题,学生很受启发。

  结合所学内容鼓励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翻阅有关书籍,结合自己的认识写成小文章,设计图形等,如学完人教版初二几何《三角形》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后,学生搜集了很多黄金三角形的材料,在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又学到了黄金矩形,黄金分割点等有关内容;学完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学生动手设计图形并配有语言表述;学完实数后学生查找了有关实数的发现;学完相似三角形后,学生查找了一些有关分形几何的内容等。

  对于每次考完试后试卷分析总结,也是一份固定的作业。作业布置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及时与学生交流的一种途径,随时在作业本上写上一、两句鼓励的话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可持续性。

  第三多种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和关于改革评价的目标要求,提出了新的数学学习评价理念。该理念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的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识自我,建立信心”。作为教师创造性的理解这些评价建议,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是保证新课程有效实施的又一重要环节。

  对于数学学习评价的实施,我主要借鉴了成长档案袋法。因为学生有权决定成长记录袋的内容,特别是在作品展示或过程记录中,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高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努力情况的机会。其次,成长记录袋为教师最大程度地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既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学习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更是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度。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开始阶段是我和学生一起做,如:提示测验中进步较大的学生可把这份试卷放入档案袋;帮助学生把上课时对于例题、习题一些好的解法总结成小文章;让学生寻找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链接……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寻乐趣,进行新的尝试。我班同学张某应该说是其中的较突出的一位,他的一份关于黄金三角形有关内容的介绍做的很出色,我还特别在自习课上让他讲了讲自己的成果。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他自己也一直引以为豪,讲课时自称是张教授,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给学生新的思路让他们去思考,给学生新的方法让他们去尝试,是很有价值的。同学吴某数学学习成绩并不好,平时懒惰贪玩,但这次很特别的课外作业他却做的很好,就如他自己说的:“以前去网吧是去打游戏,而这一次去网吧全都把心思放在了课外作业上,苦苦查找了一个下午才完成,原来网上有这么多好的东西。”可能这一次经历不足以改变一个学生的成绩,但我们应相信这一次经历至少让一位学生有了对数学更新的认识。

  在工作中,我还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请教别人,不断给自己充电。总之,响应学校的号召,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数学心得体会2

  两个多月的时间匆匆而过,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经过两个月的实习生活我对于教师这份工作有了基本上的了解,不论从班主任工作到上课,还是从管理班级到讲授知识,我都从实习中学到了不少,还从指导老师那里学到了不少教学经验,指导老师的谆谆教导使我得益非浅,从两个月前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位实习教师,说实话还有点不习惯,经过老师的指导我的学习渐渐地开始了解老师的工作了。

  从听课到学习,从备课到讲授,我也在慢慢适应这份工作,终于要上课了,压力是有的但要把它化为动力,由于是教初中生上课所以也没有必要把教案写得很详细,随兴致发挥,想讲什么就讲什么,一口气说下来,一节课的内容半节课就讲完了,其实我很佩服有些老师的,能把一个那么简单的问题,讲上很长时间,看样子这是做老师的必备条件,我还是要多学习学习啊,随着实习的深入,我们也和指导老师到临近的学校听公开课,学习一下其他数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从中我们也得到了不少益处,学生的.管理真的是很难的,和他们亲近一点,他们就无法无天,关系和纪律比较难平衡。

  实习生活在这样的日子中井井有条地过完了,实习的结束对于我来说是既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对于我以后的求职也是一个不错的经历,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有很多第一次,有些第一次可能一瞬而过,可有些第一次却会铭记于心,不同人对于它的看法也不同,有时候想想觉得真的是很奇怪,我一直还感觉着昨天我还是学生,坐在教师里面,讲台下边听老师讲课,怎么一夜之间,我居然成了老师了,换成我站在讲台上面了,世事难料啊,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感觉就是没有感觉,上课前的紧张一挥而去,使我全身心地投入教师的角色。

  站在讲台上的第一个好处,也是唯一的好处就是视野开阔,记得以前当学生的时候,以为老师在上面看不到,自己就可以在下面作一些看上去很隐秘的小动作,说实话,在我站上讲台前对学生之前,我也一直以为自己以前的那些小动作很隐秘,老师根本就不可能发现,结果等我自己真正成为老师之后,我站上讲台一看,一清二楚,中学时代的回忆又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有时候想想还是不要长大得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多开心啊,但是人总是要面对现实的,就拿现在来说就业的压力就摆在我们的面前,避无可避,教师这个职业我是还在考虑之内的,但是我还是想出去找一下我所向往的工作,我知道只有做过了才不会后悔,不要做事前怕这怕那,那你永远也不会有出息,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失败的经验也是经验,而且是通向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比起来,失败的经验更值得探讨,这一次的实习只不过是正式就业前的一次经历,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也会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数学心得体会3

  10月26日、27日这二天是我教学生涯中最终生难忘的日子。因为我在这二天的时间里,张齐华等老师的数学课让我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快乐与美好!

  听课之前,就有同行说,听张老师的课简直是一种享受!终于轮到张老师上课了,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眼前这个站在讲台上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穿着干净整洁的文静“大男孩”竟会是数学界传说中大名鼎鼎的张老师?台下也是一片窃窃私语声!“张老师怎么这么年轻!”、“不会吧?这应该不会是张老师!”……正当台下老师们大惑不解时,张老师解了围,“我就是来自江苏实验小学的……很高兴来到长沙……”。一场“张式”风格的幽默介绍后,台下的掌声更热烈了!上课前,他应邀对于与他“同课异构”的年轻老师旷老师课侃侃而谈、对于年轻老师的课他给予极高的评价,同时不忘提出自己中肯的意见!一贯的恢谐幽默之余还不忘调侃自己!

  紧接着,他给五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六年级的课“负数”的认识。在我看来,“负数”并没有什么好上的,结果这节课硬是让他上的风声水起!首先他直接入题,在黒板上画上一个圆,写上几个负数,让同学们联想生活中看到的类似的数,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负数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接着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负数、0、正数”的概念,学生们用极形象的比喻来理解所所学的知识。在练习中,张老师也开枝散叶般地列出蕴含许多学生应该掌握而即使连听课的老师也想不到的题目!比如:张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我的银行卡-2无、要求学生自己来理解。有一学生是这样阐释这一题的:我去买一件100元的衣服,手中只有98元,这地还差2元,如果刷卡,卡上显示的就是-2元。听到学生自信的解释这道题,台下老师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这个学生的,更是送给我们这个学生的引导者的!

  我认为张老师是一个聪明的教者兼学者。他上课的从容、淡定是有理由的`。他说,他上好一节课之前,往往围绕一个知识点要翻看四、五本书!这也就难怪他对一些知识能信手拈来、也难怪他对于学生提供的素材能用得得心应手了!……有些学生上课时提供的“素材”有时往往会成为一些没有经验的老师的“定时炸弹”,到了张老师这,往往会润物细无声地成为他的教学资源!我想,他上课时体现出来的幽默与自信、从容与淡定也应该是他有足够的底气的一种表现吧?

  “瞧,他坐得多直!”

  “瞧,他笑得多美!”

  “瞧,他想得真周到!”

  ……

  这些具有亲和力的语言何偿又不值得听课者一学呢!一节淡而寡味、枯燥的数学课硬是让他上得生动有趣。听了他的课,谁还敢说“生动有趣”是语文课上的专利?张老师的课告诉我们:只要用心,数学课也可做得到!

  第一次听他的课,我也成为他的迷了!向他学习!

数学心得体会4

  近来,随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牧区双语教学模式已有所改变,数学教学要用汉语,对于不同语言的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语言就是一大障碍,这就给老师和学生带来很多困难,根据我近年的教学实践就浅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用心跟学生交流,在教学中强化汉语。

  (一)交流是打开心灵窗户的一把钥匙,交流是沟通人们之间思想感情接收知识的必要桥梁和基础,也是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彼此间的交流可以加深感情,在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既是情感的体现又是师生间的默契度表现。跟刚入学的不懂汉语的新生交流,相当于你带刚学说话的3岁小孩。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刚开始我们可以用手势做简单的交流,指着实物多演示。在教学中每个动作,每个数字,每个数学符号,每个算式一遍遍用汉语重复,学生说熟练了自己就慢慢领悟了。当然这需要时间,更需要的是你的耐心。

  (二)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在双语教学中强化汉语更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强化学习汉语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利用早读课强化汉语。让学生说自己的名字。家里的电话号码。喜欢什么?今天是星期几?今天的学习科目有哪些?任课老师谁等?在课余时间看到什么,碰到什么,全部用汉语。不懂的指着实物多练几遍,时间长了,学生明白我的意图。听懂我的话语。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孩子是有灵性的,只要有一个能懂你的意思,他可以带动全部学生领会你的意图。

  开始学生不明白,我就一遍遍领读5分成2和3直到学生能准确读出分成,然后例算式2+3=5 3+2=5 5-2=3 5-3=2 最后恰当设计一些练习,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在以后数的组成中学生都很快解决了这类问题。

  二、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感受学习的快乐。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益友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其实数学活动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展开,学生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构建知识,提高能力,他们的思想活跃表现出积极的心情,有时会给你意想不到的结果。如在教学高、矮时让学生上前演示比个。指高说高、指矮说矮,教学长、短时让学生伸出胳膊两人为一组比较。指长说长指短说短。教学多、少时可用学生的本子,3个拼音本,2个生字本比较及时引入多、少。逐渐深入到3比2多-----,2比3少-----。最后学生自己互动起来比高、矮、多、少、长、短,一边操作一边用汉语述说,而且说得非常准确,这节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超越了我本节课的目标也给了我很多思考。

  在教学数的分成时,让学生拿出学具按要求摆个数再分成两部分,边摆边教学生用汉语说。孩子的天性好动,所以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尽可能让学生摆一摆做一做,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在互动中感知体验。

  三、教学联系实际,设计得当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数学现实”原则强调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因而,数学来源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据此,他提出数学教育应该是现实数学的教育,它应该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教育应该通过具体的问题来教抽象的数学内容,它应该从学习者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开始,从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归结为数学概念或运算法则。他认为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是现实客观事物各种关系的反映,只有教源于现实关系、寓于现实关系的数学,才能使学生明白和学会如何从现实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所以数学课要上出“数学味”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领会数学的本质掌握一些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双语教学不同于普通教学不能照抄照搬专家的教案讲座,得寻找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容易接受听懂而且不枯燥乏味。数学教学无论哪种语言只要引导方法得当学生还是能够接受的。

  案例1:一年级上册认识平面图形(片段)

  师: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你们认识吗?(展示几何图片)

  生说图形名称(老师纠正强化汉语)

  师 :取出长方形、在哪里见过?

  生 :教室的玻璃、桌面、板凳面、黑板、国旗、篮球场等

  师 :取出三角形,在哪里见过?

  生 :三角尺、姐姐的红领巾

  此时阳光穿过门上的玻璃射在黑板边上正是一个梯形

  生 :黑板上的影子是三角形

  全班学生静了下来等待老师的肯定

  师 :拿出三角形放在影子上比较

  师 :是吗?

  生 :不是

  师 :为什么?

  生 ......

  师 取出圆,在哪里见过?

  生 车轮

  ......

  四 课堂练习要结合学生兴趣设计

  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方式。因为练习效率的高低,练习效果的好坏,不但与练习内容有关,而且与学生兴趣有关。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变换练习手段,以新奇有趣的方式去吸引学生,才能克服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和易于分散的特点,使其顺利地完成任务。特别在双语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实例选取一些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乐于参与,才能保证学习效果。

  1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后的练习

  让学生回家,在家长帮助下亲自动手制作一个钟表,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边操作边观察知道有12个数对应着12个刻度,还有12个大格,时间是通过数、格、时针、分针所指向的数刻画出来的。把对钟表的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全面,准确的表述时间。

  2 在一年级上册填未知数教学中的练习

  (1) 猜一猜

  板书7

  老师手里有3个糖,你应该拿几个糖就够7了?

  板书10

  老师有5个铅笔 ,你应该拿几个铅笔就够10了?

  (2)你会画吗?

  总之双语教学起初有一定难度,只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堂中采用适当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有一定的收获。

数学心得体会5

  8月21、22日两天,四位领导专家殷茁雄、刘明、廖先祥、韦丽在学校多媒体教室进行了《坚持科学以展,构建和谐教育》、《用现代教育理念看课堂教学》、《课堂观察技术及其应用》、《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推进学校管理工作科学化》的专题培训,专家们用生动的案例剖析了当前的一些教育、教学现象,受益匪浅。特别是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书记、特级教师刘明专家在培训互动活动中提到的一幅画,给我的感触很大。(图意:老师太快给学生正确答案,使学生不能去思考,就象踩在学生的氧气管上。)

  这是一幅我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思空见惯的画面,尽管我们常常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但是作为我个人来讲,除开实验课、有领导听课特别注意以外,其它的课堂或多或少都存在着类似这幅画面的情形,满堂灌的、一言堂的随处可见,有时候还给自己找很堂皇的理由;“他们总是这样的,上课总不发言的,他们不讲,只好我自己一个人讲了,总不可能你望我、我望你一节课吧。”“时间不够用,哪可能给他们慢慢地想,再慢慢地讲”等等。

  其实“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教室,学习后在更高层面上产生不同的新问题。”“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教师提出‘为什么’”。要想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并不难,我认为最基本的就要在备课的时候能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比如低年级段(二年级)的《平均分》我就是这样设计的:

  先让学生分小棒,通过观察想一想我们分东西的时候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学生就会发现,无论怎么分东西,都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每一份数量同样多,另一种是每一份数量不一样多,(目的通过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这时再观察主题图中分食物的结果,引出“平均分“的含义,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分一分已经知道数量的面包和水果,学生非常快地就分好了,学生们有的用加法,有的用乘法,有的用除法,无一例外都用计算的方法来算,可到了分糖的时候,学生就搞不清楚“为什么就不能用计算的方法来分了?”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原来我们不知道糖有多少颗,只能用逐一分的方法来分了,(目的是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在课的最后让学生思考:“这里有12瓶水,请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分均分这些水,你可以怎么分?”(目的是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如何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

  1、真正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我们时常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可真正要落实到课堂上却绝非易事。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总是放不下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无法控制课堂怎么办?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怎么办?学生没有遵循老师设计的教学行进怎么办?在这节课上敢于摆脱原有知识范围与思维定势,转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允许学生质疑,鼓励学生猜想、发现,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自主思考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展了学生的'潜在能力。学生学得主动,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2、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的体现,从创设现实情境入手,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品,按小组进行合理分配,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在分的过程中,各组自由选择物品,思考怎样使每组都得到一份,通过具体分配感受同样多,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给学生主体地位。

  提出问题实际操作交流汇报再实践,教师在其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体。我们都知道操作活动是手与眼的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眼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由于儿童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滤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尝试。尽管有的学生操作不规范,表达不够准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平均分的特点,在操作中发挥了自己聪明才智,尤其是在操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4、学习内容与手段的开放。

  教学中新知的提出来源于学生,问题的产生来源与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具有可选择性,因此整过学习过程是活泼的、个性化的、开放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解决一道题目,得到一道题目的答案,而是期望学生能掌握一种方法,会利用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5、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要对所教的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读书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读书的目的是促进自己专业的发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有效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读一读《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柳州教师培训读本》,读出人生的哲理和教育的智慧;读一读《新课程标准》,把教学理念真正落实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读一读《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教学案例集》、《小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教学书刊,就像是和若干个数学大师在进行交流,学习他们是如何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教学当中去,数学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学生获得教材上解题的知识和简单的技能,更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审视现实生活,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读一读《引领心灵》,让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我们的工作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读一读于丹解读的《论语》,努力用一颗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

  6、常态课是教学教研的重点。

  学校在三年规划中提出了教学要体现“活的教育+美的教育”,不难看出我们在实验课、开放课中,很多时候为了体现“活”,把原来很简单的事情变成了复杂化,我认为应该以常态课为主,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在教研中重视:课堂结构力求清晰、整体性强,教学题材扣住重点,以挖掘课本、重组教材为主,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综合运用,教学活动的展开是层层推进,突出重难点,注重活动的实效性,学生学习愉快、主动、学有成效。

数学心得体会6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以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学数学不光是为了计算和应用,更不是为了无休止的做题;学数学,是在学一种化繁为简,解决问题要有依据的数学思想,是在学一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应是数学课程的中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通过主动探索,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过程。

  一、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 只有树立“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实现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进而喜欢数学。如:多翻阅报刊杂志、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多到兄弟园参观学习、多利用网络信息和外地相互交流科研成果等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无止静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只有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教师必须要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

  三、在数学教育中,注意尊重和呵护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等。老师当果汁店的老板。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从而又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育内容应根据幼儿的兴趣点选择,要相似于幼儿生活,相似于幼儿心理发展,相似于动物性,相似于幼儿的好模仿、好户外活动、好奇、好合群、好成功、好称赞、好动、好游戏。

  四、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了解幼儿行为的真正目的,理解幼儿自发的学习数学的良好动机 教师应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倾听孩子们的谈话,了解幼儿表面看似错误行为的真正目的,避免误解和伤害幼儿,保持他们永久的乐于探究身边数学现象的欲望。幼儿的认知、体能、语言表达、社会技巧等能力的发展都是渐进的,经过学习而不断积累、发展、成型,因此,幼儿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五、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 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实践证明,根据数学教学的需要,创编一些易组织的体育游戏是可行的。

  六、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如:小班学数字“4”。我讲了《4的故事》:小白兔问妈妈:“妈妈,今天我们认什么字呢?”兔妈妈拿起一张写有“4”的卡片,说:“教你认‘4’,1、2、3、4的4”。小白兔看了看卡片,说:“妈妈,我会认4了。”兔妈妈说:“你去找一找4的朋友吧!”小白兔走呀走,遇到一张桌子。桌子问:“小白兔,到哪儿去?”“我去找4的朋友。”“我就是呀,你数一数我的腿吧!”小白兔钻到桌下数起来:“1、2、3、4,你有4条腿,对,你是4的朋友。”讲到这里,我开始问:谁还是4的朋友?小朋友很自然地就回答出:椅子、床、小狗、小兔……4条腿,都是4的朋友。这样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一定能够自觉地、毫无负担地、积极地接受知识。这样,既开发了智力,培养了能力,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心得体会7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鼓励、思考……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流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这说明了一个道理: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确定“以人为本”的观念,把课堂教学看作自己也是学生人生中的一段激荡的生命经历,鼓励、激发学生去不断探索,把学生的“发现”与“创造”视为最有价值的劳动成果,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与他们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涌动。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时的一些认识:

  一、联系生活、感知数学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而且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在实际问题和数学模型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数学、感知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主体(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既符合自身的认知规律,又有直觉洞察、直观猜想、合理归纳与活动思维过程,有利于提高自己对数学的认识。

  二、身临其境,探索规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提供现象和问题,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观察、思考、探索。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比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按下列步骤来创设情境。

  1。求三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一般来说学生都是先把方程的根求出来,然后计算,学生可能体会不到什么,此时课堂气氛比较平稳。

  2。求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这时很多学生会感到很繁,怕动手计算,课堂出现沉闷现象。此时教师立即口答出答案,学生就会感觉到很惊奇,为之一振,进而产生疑问:“老师怎么会看出答案?这里会不会有规律?”课堂出现窃窃私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

  3。提出问题:你能根据你开始的计算和老师的结论观察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吗?学生们跃跃欲试,开始投入到观察、思考、探索中去。

  4。提出问题:你敢肯定你所猜测到的结论是正确的吗?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斗志,使他们敢于说理、敢于证明,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三、由点到面,触类旁通

  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复习中的最大矛盾是时间短、内容多、要求高。复习既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典型,又能在高度概括中深刻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掌握规律中理解、记忆、熟练、提高。比如在复习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以把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相联系,根的判别式可以作为判别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个数的依据:当△>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当△<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当△=0时,抛物线与x轴只有一个交点即顶点。如果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可以求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可以判别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位置(交点是在坐标原点的左边还是在坐标原点的右边)等等。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把知识拓一拓、伸一伸,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面对的是独立、有个性、有思维的学生,课堂教学设计应适应学生的发展,应随“学情”的变化而变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只有教师具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考虑,才能真正做到教学服务于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心得体会8

  我于20xx年4月27日在小学参加了由县教研室组织的小学毕业调研检测复习备考研讨会----数学专场。

  这次会议规模较大,全县所有带小学毕业年级的任课教师全员参加,经历了长达近四个小时经验交流和课程结构及其近年来毕业检测的质量分析,现场四位教师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经验中,不难看出,夯实基础知识是重中之重,特别是抓重点,突难点以及对重点的复习要有侧重点,对常考易考错题需多讲多练,复习过程中,注意照顾学生的差异,贴近生活,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学以致用,熟悉法则、公式、计算单位、加强学生口算、心算、简算、重视检测力度,做到有错必纠等等方面,都给我指出了复习备考的航向。

  特别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教给学生学习并检验的方法,抓特征,求实效,多给学生激励性评价,使他们都感觉到成功的喜悦,对作业布置分层和各学科联合这些方面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在分层布置作业这一方法的运用上,也给我了很大的启发,这对于不同层面的学生,采用不同作业,有帮助差生的进步,同时也能及早发现问题的所在,做到有的放矢,查缺补漏,有利于整体成绩的上升,说到各科联合,这是对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综合检查,小学要求全科合格率,这就要各科联合做到相互配合,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这次会议时间虽短,但对我今后的教学和复习备考起到了很大帮助与指导作用,是一次收获较大的会议。

  经20xx年4月27日全县小学数学复习备考专场研讨会上,我县数学教学质量较高的兄弟学校的经验指导,与数学教研员的专题培训,我深感肩头责任之重大。结合培训会上交流的经验与专题讲座,我认识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应是课堂教学与课后复习双向并重,心理辅导与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两手抓,才能达成的目标。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课前认真备课,钻研好教材、教参,根据课程标准理清当堂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2、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习惯,选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活用教材,做到用教材教,决不死教教材,教学例题的选择尽量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与其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有兴趣,喜闻乐见的实例。

  3、对重难点的突破,不能一味地死记硬背,而要以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与动手操作为基础,给学生形成知识的情感体验与过程认知,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交流的空间,课堂上还应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当堂训练,实行面批面改,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便于查漏补缺。

  5、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应从课堂上的一字一笔给学生做好表率,应教育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例如,教师对几何图形的与图表的.绘制均应用尺规规范作图,解方程时要先写好解字,等号要对齐等。

  6、课堂教学中,要用好评价这一武器,通过对学生全面公正、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同时,课余生活中,老师应能时常跟学生“吃在一起,玩在一起,学在一起”,弯下腰来与学生坐在一起,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夯实系统复习

  1、指导学生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具有发展性的复习计划,制定每日复习目标,并组织学生每日进行反思,检查当天的复习目标达成情况,帮助学生对未达成的目标进行补习与辅导。

  2、复习过程中,要对学生在作业与检测中,经常出错,出错人数最多的知识点,进行专项练习。师要帮助学生找出错误的根源,指导学生找出解题正确思路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3、复习过程中,检测形式要多样化,以激励学生、了解学情为目的,测试后及时分析找出差距,分层证件与分层辅导,切忌因为测试增加学生的心理与学习负担。

  4、复习过程中,不可采用题海战术,每日设计的练习题要精而不可过多,特别是重复性作业不可过多,要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新鲜感,使学生感受到能做好与做好后成功的喜悦。

  5、加强对学困生辅导,注重组织实践活动式的复习,让学困生参与甚至主持到活动中来,使其找到自身的闪光点,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恢复学习的信心。

  6、引导学生正视错题与错误,养成有错必纠的习惯。数学复习中,可以让学生准备好专用的纠错本,通过自己查找错误、同伴帮助、集体指正与教师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注重方法指导与心理疏导

  六年级学生即将小学毕业,因为平时学习压力及其他的家庭和社会因素,学生在最后两个月往往厌学、心理浮躁,甚至与学校及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和敌对心理,做好危及自身、他人安全与学习的事情。

  因此,教师在系统复习期间,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准备好每一节复习课,精心设计有趣的复习情境,避免复习的单调、乏味;其次,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了解排查学生的心理动向与矛盾,并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复习期间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再次,复习期间教师更应注重学习方法、解题窍门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巧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从而听从教师的教育。

数学心得体会9

  刚开始,由于我是插班到南理工的,所以自己也十分担心跟不上老师的步伐。不过上完数学老师的课后,我就不太担心了,他讲课的方式特别好,非常符合我们转本的学生。只要跟着他的方法走,绝对没问题。因而刚学数学的同学们不要灰心哦!要自信,才会成功哦!

  做事情要达到事半功倍,重要的是抓牢基础,学习数学也是如此。同学们在上基础班或者强化班时,要把老师课上讲的例题弄懂,会做。课后呢,则要把那本高等数学书(同济大学出版的,很重要的)后的习题有选择性地进行练习。因为只有不断的`练习,才能提高解题技巧和记住公式,这样针对课上课上老师所讲的方法进行练题,才能把握重点题型与方法,对于不懂的题目一定要主动请教老师。毕竟钱不是白花的!

  通过我们这次转本数学的考试,我觉得计算机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有些题目或许你方法会,但结果却不正确,那问题就出在计算机上了,而且转本考试试题中计算机也占不少的分,因而我觉得平时多练习练习计算能力很重要,要讲求快而准确。

  有时候题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把握真题,仔细研究真题才是转本数学的王道,建议同学们在考试之前一定要把真题研究透了,多做几遍,不要一味地盲目追随那些模拟试题。那些题题目有些比较偏,难。只要真题没考过的题型,就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去研究它。要选择性的练习题目。

数学心得体会10

  金融数学,又称分析金融学、数理金融学、数学金融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数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金融市场上风险资产的交易,其目的是利用有效的数学工具揭示金融学的本质特征,从而达到对具有潜在风险的各种未定权益的合理定价和选择规避风险的最优策略。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朔到1900年,法国数学家巴歇里埃的`博士论文“投机的理论”。该文中,巴歇里埃首次使用Bro博文首先学习数学是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数学的推理是严密的,数学结论的论证是有条理的。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养成一种处理问题的严谨态度。

  第二,从小时候学习整数算术一直到大学学习随机数学,从知识的结构上讲是环环紧扣、一脉相承,从应用上讲是各个环节的数学知识应用广泛,无所不在。这里,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有一笔钱要投资赚钱,金融衍生证券五花八门,你怎么样投资?当然盲目地可以去买几只股票。一个真正的理性投资者当然不是采取这样的方法去做。正确的做法是考虑一个投资组合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要考虑两个指标:一是期望的收益越大越好,一个是所承受的风险越小越好。这样就要用两个函数来表示这两个指标。一个叫“均值”,一个叫“方差”。而这两个东西需要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来确定;如果我们把风险约束到某一个范围,而最大化收益,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约束条件,如买一只股票不能少于100股等等,这样就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这需要最优化理论知识,如何确定出一个最好的组合投资使得收益最大化,这需要高等数学和计算数学的知识。再举一例。经济系统是充满博弈的系统。多人参与一个经济活动,各自有自己的决策集,各自有自己的损失函数,这个函数也是其他参与者决策变量的函数(别的参与者的决策当然影响到你的损失情况)。自然地,每个人都想最小化自己的损失函数。但是,实际上同时最小化每个参与者的损失函数这是不可能的。那么这就出现了一个多人博弈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是要用到Nash平衡理论和

数学心得体会11

  创新教育是指更新观念,把创新素质的养成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从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内容上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实施和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可见,创新教育是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路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和情感密不可分,教师本身的情感现状,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课堂上出现某种心理气氛,当一位有威信的、受到学生尊敬和喜爱的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反之,学生的心理就会蒙上一层阴影,情绪就相当低落。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机械化的学习,久而久之对数学就丧失了兴趣和信心。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

  主动性的心理特征,就是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真正的“课堂气氛活跃”是指学生思维活动活跃,而不是表面热闹。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恰当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在讲“平行线的判定”时,可以提问:“如果有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是不是平行线?如何作出判断?”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看起来不相交的直线,让学生作出判断,学生可能会不假思索的判断为平行线,教师再提出疑问:“能肯定地说这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直线吗?我们现在看到的部分是不相交的,但能肯定在远处也不相交吗?”这一问便使学生陷入思考,学生会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动摇,看到了单凭定义去进行判断是困难的,由此激发思维的积极性,自觉去探索判断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

  三、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大部分学生因看不到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而失去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日常生活、生产的点点滴滴,构建基本的数学关系,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实际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课本中的知识来解决,关键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数学心得体会12

  学习数学史对每一位数学工作者来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以后要从事数学知识的传播的人。我认为学习数学史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每一门科学都有其发展的历史,作为历史上的科学,既有其历史性又有其现实性。数学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与自然科学相比,数学更是积累性科学,其概念和方法更具有延续性,比如古代文明中形成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四则运算法则,科学史的现实性还表现在为我们今日的科学研究提供经验教训和历史借鉴,以使我们明确科学研究的方向以少走弯路或错路。多了解一些数学史知识,同时,总结我国数学发展史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当今数学发展不无益处。

  二、“数学不仅是一种方法、一门艺术或一种语言,数学更主要是一门有着丰富内容的知识体系,其内容对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和艺术家十分有用,同时影响着政治家和神学家的学说”。数学已经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思想,是形成现代文化的主要力量。因而数学史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的人类文化史,又是人类文明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许多历史学家通过数学这面镜子,了解古代其他主要文化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三、当我学习过数学史后,自然会有这样的感觉:数学发展的实际情况与我们今日所学的数学教科书很不一致。我们今日中学所学的.数学内容基本上属于17世纪微积分学以前的初等数学知识,而大学数学1

  系学习的大部分内容则是17、18世纪的高等数学。这些数学教材已经过千锤百炼,是将历史上的数学材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和学习要求加以取舍编纂的知识体系,这样就必然舍弃了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形成的实际背景、知识背景、演化历程以及导致其演化的各种因素,因此仅凭数学教材的学习,难以获得数学的原貌和全景,同时忽视了那些被历史淘汰掉的但对现实科学或许有用的数学材料与方法,而弥补这方面不足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数学史的学习。通过对数学史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方法和原理的理解与认识的深化。通过数学史学习,可以使数学系的学生在接受数学专业训练的同时,获得人文科学方面的修养,文科或其它专业的学生通过数学史的学习可以了解数学概貌,获得数理方面的修养。

数学心得体会13

  通过近段时间学习,使我感悟到:学习内容的广泛与充实,同伴成就的显著与辉煌,让我越来越感到自身的缈小,也促使着自己不断反思,不断规划自己的全新蓝图。现将我本此培训后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思想灵魂、教育理念得到了洗礼。

  近20xx年的教学历程,日复一日平淡的教学,唯一的目标就是自己班级学科的教学成绩不能教差了,使我已慢慢感到倦怠,不时抱怨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难教难管,却很少反思、总结自己教学的得失。可通过这次培训,听了各位名家的故事,他们那曲折的人生历程,不甘于落后、不屈于平淡、勇于克服磨难的精神和人生价值观,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灵魂得到了洗礼,思想和理念得到了更新。让我能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树立了更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有这样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通过这次培训我有了这样的感悟:“不想成为名师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不应该把教书仅仅当成一种谋生的职业,不该默默无闻,无所追求,要以积极的心态、高涨的激情、创新拼搏的精神去感染学生,去改变山区农村孩子被动的受教育观和慵懒、随意的精神态度。

  二、加强学习,促进个人的专业发展。

  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必须具备一桶水。新时期的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学习,不断补充专业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技能。这次培训的专家、教授们用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给我们讲述深奥的理论知识,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我们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感悟和独到的见解,学员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深受启发、感触颇深。我深深感受到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决不能“死教书——书教死——教书死”,除了要给学生答疑解惑,还应创新其思维,培养其习惯,渗透其思想,教好书育好人。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升,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才能适应世纪的挑战,才能胜任教师这一行业。

  三、构建有效的课堂。

  有效的课堂,教师要做到先学后导,把先学后导贯穿于课前、课中、课末,并要以建材主义教学为基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出发,帮助学生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转化关系。这需要教师创设真实的情景来互动,教师设问题,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合作解决问题,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

  培训已拉下帷幕,却给了我一个新的起点,这次培训给我补充了元气,更新了理念,树立了目标,坚定了人生观、价值观。真正感受到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深刻意识到教师职业的责任与神圣。必须怀着崇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服务于山区农村的.基础教育,把课上“活”、把人育“强”。

  四、拓四、宽视野,提升理论素养。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果只对小学阶段的知识点掌握牢固,就会制约自己,不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来应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容易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知识原形态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忽视数学文化历史和数学思想。所以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理论素养。

  五、感悟提高,开创教学新局面。

  风雨中走过这么多年,有过思考和探索,有过泪水和欢笑,但这些与名师相比,是不值一提的“小儿科”。在今后教学实践中,我要摒弃传统的一些东西,做出一些新的探索;二是加强对每一个细节的关注和研究,并将这些探索转化成研究成果。

  六、读书学习 ,建立新型学习观。

  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应该是有思想、有理论、有素养、有生活。专家的观点是“实践智慧决定着教师的素质品味,生活处处有课程、一言一行皆教育”。教授说:把学习当做和吃饭穿衣一样重要。这些专家的谆谆教诲更让我认识到了教师读书的重要性。无论是从提高个人素养方面看,还是从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看,教师都必须要不断地读书。

  七、换位思考,建立新的学生观。

  虽然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也进行了多次的培训,也转变了一些理念,也知道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但听了专家的报告,我的心灵还是得到了不少的震撼,我们做的还很不够。要树立新的学生观,尊重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主宰者变为引导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由教书匠变为研究者。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这是教育的本义和真谛”。

  八、乘风破浪,落到实处。

  为期一个多月的培训活动即将结束,我在有序的忙碌中度过了今生值得永远珍惜和回味的这段时间。也是我人生的一次宝贵经历。我领略了山城的静谥与生机;感受了专家博大与精深;我体验了个体成长的充实与快乐;也萌生着强烈的发展愿望和激情…

  我要乘国培的春风,向教育的制高点迈进。按照国培的要求,我努力使自己承载“种子”教师的使命,深扎根、早发芽、开出最美的花、结出最大的果实。

数学心得体会14

  就是要学了就不要忘,就不要像狗熊掰棒子一样,一定要多去复习,多去巩固,一定要多多的去创新那些新的知识,去开拓。然后多多的抓住机会。

  其实十一的分班考试也不是很难,就是平常我们六年以来学的数学知识,只不过比这些数学知识更加的灵巧一些,更加的活了。这些题只要你去认真的发现这里面它主要讲的什么,问的什么就可以很好的解出来。语文的卷子考的比较难,考了一些文言文,这个就是比较难于理解。英语都是在课外班学的.,在考试当中用到了。数学有一部分是考的在小学课内学的,有一部分是奥数难题,还有接触了一点初中的知识。

  一定要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然后每次考试之前一定要调整好心态,不要太紧张,把握住每一次机会,相信你一定能考入理想的学校。

  坚持还是每天晚上做题。

  就是作题,上课把老师讲的一些重点内容用笔记记下来,主要是练习重点的题,像什么口算那些没有用的,我觉得是属于浪费时间,主要就是那些重点的题。

  背公式,一些图形题的公式,还有多做拓展题,一些教科书上的拓展题,不要因为老师不留而不做,因为拓展题很多都是期末考试里面的普通题,所以说拓展题必须要做。上课有问题必须要问,一些像什么公式模糊的,问老师,最后主要的还是作题。

数学心得体会15

  离散数学,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门十分困难的课程,当然也包括我在内,而当初选这门课是想挑战一下自己。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这门课程有一些初步的了解,现在的心情和当初也很不相同。

  在还没有接触的时候,看见课本就想退缩,心想:这是什么课程啊,这叫数学吗,这些符号都是之前没有见过的呢!但是既然都说是挑战就没有退缩的道理。虽然不能说是抱着“视死如归”的精神,至少能说是忐忑不安。第一次听老师讲课的时候已经是落后别人两次课,前面的知识都是自己看书,所以难免有些看不懂,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有些定义性的东西就会混淆,我自认为是个越挫越勇的人,并没有因此退缩。超乎想象的是,老师讲课好仔细,好详细,因为前面的知识是为后面做铺垫,所以在后面老师经常强调,那么,我错过的东西也都掌握了。

  在听过老师讲解以后,我觉得前三章自己都能很好的掌握。后面的开始深入一些,对于好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名词定义不能马上理解,但是只要跟着老师的思维走,上课认真听讲,课后看一下书本就能懂。有了这些认知,我觉得这门课的难点在于课程比较枯燥,好多理论的知识需要我们去理解。

  前三章主要是认识逻辑语言符号,了解了数理逻辑的特点,并做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和运算。这些知识都是以前所学的进一步转换,只要将数学的函数符号逻辑化就行。也就是说,那些符号知识形式上的不同,实质上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之前的数学只需要运用结论证明其他的案例等。但是逻辑数学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运用结论正结论。即使如此,我还是觉得这几章学着很轻松,只要熟练掌握公式定理就会觉得离散数学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么困难。第四章讲的是关系。这一章,进一步认识、运用数理逻辑语言,熟练强化练习,深入理解。这一章的难度相较于前几章要繁琐些,有很多的符号转换,运算,运算过程很复杂。对于计算能力不强的我来说,这一章或许是最吃力的,即使知道原理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强化巩固,而这其中用到的还有线性代数里面的矩阵。第五章学的是函数,定义和高中所学一样,只不过是把它转换运用于数理逻辑,并用逻辑符号进行运算。虽说如此,但是这其中仍然有更深层次的概念和逻辑公式,如果单纯的用原有的思维是很难想透彻的。

  第六章“图”和第七章“树及其应用”可以归为“图论”。在刚接触到“图”这一章的时候我是抱着好奇之心去学习的,因为这章都是关于“图”,想了解一下和几何图形的差别,所以觉得善长几何的我应该能够把它学好。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知识的深入,这一章一定会比前面的更难理解,更难学。因此,上课的时候听得格外认真,课后还找了一些相关书籍阅览。在看过这些书籍以后,我才真正了解到它并不是枯燥乏味的,它的用途非常广泛,并且应用于我们整个日常生活中。比如:怎样布线才能使每一部电话互相连通,并且花费最小?从首府到每州州府的最短路线是什么?n项任务怎样才能最有效地由n个人完成?管道网络中从源点到集汇点的单位时间最大流是多少?一个计算机芯片需要多少层才能使得同一层的路线互不相交?怎样安排一个体育联盟季度赛的日程表使其在最少的周数内完成?一位流动推销员要以怎样的顺序到达每一个城市才能使得旅行时间最短?我们能用4种颜色来为每张地图的各个区域着色并使得相邻的区域具有不同的颜色吗?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实际问题都涉及“图论”。

  这里所说的图并不是几何学中的图形,而是客观世界中某些具体事物间联系的一个数学抽象,用顶点代表事物,用边表示各式物间的二元关系,如果所讨论的事物之间有某种二元关系,我们就把相应的顶点练成一条边。这种由顶点及连接这些顶点的边所组成的图就是图论中所研究的图。由于它关系着客观世界的事物,所以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是相当有效的。哥尼斯堡桥问题(七桥问题),这个著名的数学难题,在经过如此漫长的时间最终还是瑞士数学家欧拉利用图论解决了它,并得出没有一种方法使得从这块陆地中的任意一块开始,通过每一座桥恰好一次再回到原点。

  树是指没有回路的连通图。它是连通图中最简单的一类图,许多问题对一般连通图未能解决或者没有简单的方法,而对于树,则已圆满解决,且方法较为简单。而且在许多不同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家谱图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将每个人用一个顶点来表示,并且在父子之间连一条边,便得到一个树状图。

  图论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图的染色问题。这个问题的研究来源于著名的四色问题。四色问题是图论中也许是全部数学中最出名、最难得一个问题之一。所谓四色猜想就是在平面上任何一张地图,总可以用至多四种颜色给每一个国家染色,使得任何相邻国家的.颜色是不同的。四色问题粗看起来似乎与我们所讨论的图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也是可以转化为图论中的问题来讨论。首先从地图出发来构作一个图,让每一个顶点代表地图的一个区域,如果两个区域有一段公共边界线,就在相应的顶点之间连上一条边。由于地图中每一块区域对应图的一个顶点,两个相邻顶点对应两个相邻的区域。所以对地图染色使相邻的区域染以不同的颜色相当于对图的每个顶点染以相应的一种颜色,使得相邻的顶点有不同的颜色。总之,图论是数学科学的一个分支,而四色问题是典型的图论课题。

  通过对图论的初步理解和认识,我深深地认识到,图论的概念虽然有其直观、通俗的方面,但是这许多日常生活用语被引入图论后就都有了其严格、确切的含义。我们既要学会通过术语的通俗含义更快、更好地理解图论概念,又要注意保持术语起码的严格。

  本以为枯燥乏味的离散数学竟然会是贴近生活是我意想不到的,这些历史难题等等,都让我对它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虽然不可否认的是,对我来说它确实是一门很难很深奥很抽象的课程,但是仍然不减我对图论产生的兴趣,或许这也就是我选择这门课程最大的收获吧。

【数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数学心得体会01-09

数学培训心得体会11-15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1-03

数学研修心得体会11-23

数学考研心得体会12-27

学习数学的心得体会01-02

数学听课心得体会11-20

小升初数学心得体会11-30

数学观摩心得体会11-30

探究数学心得体会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