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8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苏菲的世界》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
轻轻推开哲学的大门,学习的又一扇窗正向你打开。
你是谁?
世界从哪里来?
简短的两个问题,却让人一时难以回答,万般思绪涌上心头,可以得到无数种答案。这也让14岁的苏菲在“哲学家”艾伯特的引导下开始思考,并从这两个问题中一点一点深入下去,思考一些哲学大师所提出的根本问题。
从古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次又一次的出现思想上的巨星,他们所作的思考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一次又一次的划破天际,打破沉寂。苏菲对于哲学的认知,还要从一封匿名信说起。信中只问了开头的两个问题,就这样,在一位哲学家的引导下,她开始思考这些问题。
起初,艾伯特只是用写信的形式来为苏菲进行哲学课程。从古希腊的自然派哲学开始说起,不,是从哲学根本开始说起。艾伯特曾这样说:“这个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个戏法要数十亿年才能变出来。”
哲学永远不会像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般,总觉得这是应该存在的。哲学的存在,就是让我们学会思考事物的本质,为什么会是这样或那样呢?只有感受到世界的与众不同时,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是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如同浩瀚无垠的宇宙中的一颗明星,发出万丈光芒,照亮了全世界。
“那轰然一响,我们也是星尘……”
我们也是星尘。
我们同星尘一样,在宇宙中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可贵难得的发出光芒。但它终将会逝去,随轻烟一同散了。
走进它,了解它,就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2
春日的傍晚最是煎熬。白日的热浪顽劣地四处流窜,迟迟不肯消散,夜晚的湿潮悄然而至,宣誓主权,分寸不让。烦闷的躁意在胸腔膨胀,黏人的湿热从尾框如蛇般钻入脊梁。
孩童尽兴的欢呼开荡在原野,母亲站在门前眺望,声声催促拉开夜生活的序幕。墨汁晕染的云浪从天穹涌现,青山顶与远天际严丝合缝,夜的暗色模糊了轮廓,山与天就这样忘我般依偎,其间不慎泄了点的缺口,风声簌籁,树影婆娑,万物静默如迷。
不经意间,风舌卷起书篇的页脚,一页,便是一个世界。
“哲学”一词,写起来不过寥寥几笔,但若非要阐释其中的内涵,哪怕仅仅选取其九牛一毛,翻来覆去地提练萃取,最后呈现在探索者前的也是一片难以横渡的瀚海。
我们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在得他人启示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默认了人类存在的合理性,而未去深究其本质,怀疑其原理。为什么有人类,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被选择向更高级智慧演化直至演变至如今的整个人类种族及其意识形态的是人类而并非其他物种,诸如此类抽象却真切存在的疑问太多太多。
人们以其敏感的灵魂,通透的心性,天赋的智慧感受到了“哲学”的.大概轮廓,其中极少数部分的人利用得天独厚的灵性打通了这个体系的部分脉络,在这之中又有佼佼者连贯脉络,畅通结构。在漫长的历史洪流中,一个体系逐渐成型,并由此不断衍生分支。最终成长为蓬勃向外的茂树。树上的果愈长愈壮,越结越多。哲学家们是这精神伊甸园的劳农,投身于昼夜不休的栽培修剪,果实成熟落地之后,便任由众人采撷。
我们便是享受着美味果实的一员,面对难以攀爬的高树,众人或望而止步,转身另一个世界;或无奈、无力痴痴坐等。就算是勉强消化几本书,真正转为己用的又有多少呢?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3
在上学期间就经常听到《苏菲的世界》,跑了几次图书馆都一落而空。这么抢手的书,难怪会这么热,尽管不知道这书是关于什么方面的内容,但还是想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
碰巧,在入住华农宿舍期间,我刚好看到的堂妹的书架上有这本书
《苏菲的世界》可以说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这本书记述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每天都会收到这种神秘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走进了哲学,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拂络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仍不断接受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了。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所积累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找到答案。
《苏菲的世界》无疑给我们中国的很多不畅销的哲学著作敲了钟,或者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自身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
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在这部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
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4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日记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到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5
谈及哲学,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极其深奥的问题,说实话,在看这本书前,我也有这样的感受,这种心理迫使我不得不翻开这本书,去探究它其中的奥秘。看完之后,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受从我心中升腾而起——感到世界是那样的大,我们就是身在其中的一只小蚂蚁,也感到自己仿佛不是身在其世界,而是感到我们正在用心与世界面对面的交流。
这本书的作者是乔斯坦·贾德,以《苏菲的世界》一书,奠定全球十大作家地位,他的书还有很多,我也很喜欢,《纸牌的秘密》和《玛雅》就是其中的两本。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叫苏菲的十四岁少女正在过着与常人一样平淡与普通的生活,一封奇怪的信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以及一个十四岁少女的内心。“你是谁?”“世界从哪来?”一些看似普通的问题,却让苏菲大伤脑筋,在一位神秘的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学会思索,她运用少女先天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刚买这个书的时候,我的兴趣并非很大,随手翻了几页,可是没想到一下子就看上瘾了。这本书不与其他的小说一样,也只因单纯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们,更是对哲学以美的享受,一本哲学启蒙书,使我受益匪浅。我们生活的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
我在读这本书时,在讲的哲学知识的时候,我仿佛与苏菲一起到了那个年代,如同身临其境,有趣而又神秘的哲学知识。在世界的身旁我是如此之小,但是,我虽然小,可我对这个世界有浓厚的兴趣,我会成为那个魔术师,站在世界的上方去看世界。去探索哲学,研究哲学吧,他会使你有非同凡响的感受。
苏菲那种善于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遇到任何困难她都不退缩,永远心中都存有一个“为什么”,而我就没有那种精神,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想算了吧,别人也没有做到,我没有必要去做,可苏菲并不这样想,只要遇到困难就一定会去想怎样解决,而不是放弃,我们应该学习苏菲的那种精神,多观察、多思考、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就会与苏菲一样优秀!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他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充满智慧的我们应该多当那个魔术师,去挖掘世界那个你不知道的地方。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6
《苏菲的世界》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入门读物。作者桥斯坦贾德用故事化的语言,以主人公苏菲的“哲学之旅”为主线,为像我这样的哲学初学者循序渐进地掀开了高深哲学的神秘面纱。
讲真的,初读这本书,让从未接触过哲学知识的我感到很迷惑。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古罗马到现在,有每一个不同时期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哲学家和他们研究的方向,内容以及部分哲学家的经历以及他们的遭遇等等。《苏菲的世界》这本名著,它是无价的智慧读本,其中的哲学知识开阔了我的视、内涵以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道理,更是使我受益匪浅。
从刚开始的“你是谁”到“世界从何而来”,这些问题有时自己也会思考,也增加了我看这本书的兴趣。书的开头出现了要苏菲转交给席德的信,这些都设置了悬念,也让我们渐渐地踏入了哲学的世界。我们只有以自己思考,而且这些哲学问题,都不会有统一的答案,那么我们的思想便会更加的自由。
记得书中在讲到“巴洛克”时期时讲到莎士比亚,其中也讲到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就如《百马克》中的“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高谈阔论的可怜演员,无声无息地悄然退下;这是一个傻子说的故事,说得慷慨激昂,却无意义。”我想,即便是傻子所说的又何妨,只不过是以他个人的角度来讨论人生,或许,人生本来有的时候就会这样,但虽说生命没有意义,但我们也应该要竭尽我们的全力,让生命变的有意义。“如果我能客观地抓住上帝,我就不会相信他了。但正因我无法如此,所以我必须信他。如果我希望保守我的信心,我必须时时紧握住客观的不确定性,以便让我即使在七万英寸深的海上,仍能保有我的信心。”这是书中提到的祁克果写的一段话,也让我感触很深。生活也总应该保有一定的新鲜感与挑战性,如果每一个人都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谁会出生,谁会死去,明天考试我必会成功或是失败的话,那么,请问谁还会想去为生命而奔跑呢?苏菲也曾想到“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时,你也无法体会你必须要死去的事实。”的'确如此。
“习惯是一种可怕的力量,它是灵感和创造的坟墓。”有的时候,人会因习惯而受益,也会因习惯而受害。当然,相对应的自然是习惯的好坏,我们总应该相信,好的习惯自然会给你带来许多你意想不到的惊喜,那么你也不要企盼着你的坏习惯会给你带来怎样的灾祸。“最聪明是明白自己是无知的。”一个人总不应该满足于现状,我们总应该学会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社会这个深渊学会摸爬滚打。“人生需要自身的理性创造。”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由自己主宰,你的态度决定着你这一生。我们不仅要懂得生存的道理,更应该多往深的层次去思考问题,思考着如何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为社会贡献,才能实现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
知识是无尽的,历史是固定的,人的身体虽然是肉铸的,可是思想却是灵活的。愿世间每一个人都懂得自己生存的意义,让思想得到最深层次的发展。不要为失去而驻足,要向明天而奔跑。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7
哲学一直是我谈之色变,闻之避之的,总觉得太深奥、太枯燥晦涩又比较“无用”,所以除了上学时接触的那点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知道那么一丁点王阳明、柏拉图,基本属于“哲学盲”。但阅读《苏菲的世界》,可谓给我补上了很好的一次哲学入门课。
这本书最与众不同的是,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体裁上算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小说。鉴于对哲学著作的敬畏之心,阅读之前先百度搜索了简介及相关资料,有评论说:“该书是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这更坚定了我认真读完的决心。
遗憾的是,一开始还是读的有些懵,一直朦朦胧胧,不清不楚的感觉。可以说是开始跟随叙事者坚持每月一本书悦读以来最艰难的一次,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都无从理清思路,只能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有所认知、触动和感悟,好像真正陷入了阅读的瓶颈期,尤其是在听完周六线上书吧董艳老师的精彩分享之后,那种巨大的差距感让我更加焦虑,那种感觉真的很不爽利,也是这篇读后感一直拖到现在的原因。但我知道,我们要想真正读有所获,必须跳出阅读的舒适区,接受新的挑战。今天,尽管还是懵懵懂懂的读完全书,尽管感悟还是不系统不条理,但我想,收获还是蛮多的,有必要撷取一点呈现出来,以觞读者,顺便完成读后感的作业。
本书从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祁克果、柏拉图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很多哲学思想理论带给我很大的触动。在第一章“你是谁”一节中,涉及到苏菲自我认知、思考活着的意义时,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看到这句话,我立刻想起十多年前读过的一本书《人都是要死的》,快速翻找,竟然找到了当时手写的长长的读后感,再次捧读那些触动人心的文字,感觉好熟悉,好亲切!
生与死,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诸如此类的哲学问题一直很困扰人们。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永生是一种幸福,但书中的主人公雷蒙.福斯卡正是因为有了不死的生命才永远失去了真正的快乐!因为他的不朽而饱尝了太多的战争、流血、屠杀,看到了太多的衰老、死亡、腐朽;也正因为他的永生才使他一切的奋斗和贡献都失去了意义,甚至变得毫无价值……的确如此,试想,如果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我们能清楚的意识到人终将死去,那么无论是勇敢的横渡湖泊还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才会让人钦佩,因为那是在冒着生命危险,那是一种牺牲奉献的壮美!倘若你根本不会失去生命或者根本意识不到人终将死亡,即使你一样的慷慨大度,勇敢无畏的.奉献和付出,但相对于你永生的生命来说,这些牺牲、付出又算得了什么?难怪作者在书中说:“永生就是一种天罚!”“人可以征服饥荒,可以征服瘟疫,人可以征服自己吗?”这样振聋发聩的叩问真的震撼人心!估计人若能征服自己,那么福斯卡也应该绝不会喝下长生不老药了!
《人都是要死的》一书中卡利埃的一句“您是谁?”让福斯卡感到一种早已忘却的灼痛,正是这一最简单又最难以解决的哲学问题使他原有的生命又在他周围形成!当然也带给他无尽的思索和探问:生与死意味着什么?一个永生的人连胆怯的权利都没有,一个永远不会死去的人,无论经历过多少、收获多少,相对于无终止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只飞虫、一朵水花、一只蚂蚁,仅此而已!真的,没有人能和时间故弄玄虚,阻止他继续流转,没有人能跨越生死界限,没有人能穷尽自然的奥秘,更没有人能获得永生,因为你获得永生的同时也永远的远离了人类,已经孤独的死去!
正如《苏菲的世界》中,一开始的苏菲被“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问题深深困扰着,但她也清楚的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上是多么美好;她才坚定的认为:“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也才开始在神秘老师的引领下一步步的探寻“世界从何而来”、“哲学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才开始一点点的明白:“没有任何事物会来自虚无”、“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变化发展的”,“万物中皆含有各物的一部分(整体存在于每一个微小的部分中)”,“最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当然,毫无疑问的,我也跟随苏菲,跟随神秘老师虽懵懂但也收获颇丰的开始触到了许多哲学的根须,多了许多探问和思索。
正如有人说:《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原来,哲学可以这样读!感谢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我想,既然已经打开了一扇窗,一定会有更多的哲学之光照进来。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8
这个假期,我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我们带进了哲学的世界,让人通过思考“你是谁”、“你从哪儿来”这类哲学问题,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书中哲学家艾伯特和他的学生苏菲在研究学习哲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童话故事中的人物,经历了很多超自然的现象。其中,一个名叫艾勃特的少校不停地给苏菲寄生日贺卡,让苏菲帮忙将贺卡转交给少校的女儿席德,苏菲惊奇地发现自己和席德的生日竟然是同一天。有一天在逛书店时,他们发现了一本叫《苏菲的世界》的书,在读这本书时,他们再次惊奇的发现,书中描绘的内容和他们现在的生活一模一样,而且他们还发现,他们现实中的生活竟然完全按着书中的内容在进行和发展着。
因此,他们推断自己只是艾勃特少校创造出来的书中的人物,他们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最后成功地从书中逃了出来,来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们发现,在这个世界中,他们能够看得见那里的人,但那里的人看不见他们。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找到了席德和他的`父亲艾勃特少校,而这时席德正好读到了《苏菲的世界》最后一页,这页的内容描写的正是苏菲找到了席德和艾勃特少校。
书中还有一个神话故事让我陷入了思考,一群人住在地下洞穴中,他们背向洞口坐在地上,手脚都被捆着,只能看到洞穴的后壁,在他们的身后是一堵高墙,墙后面有一些人形生物走过,手里举着各种不同形状的人偶,由于人偶高过墙头,墙与洞穴之间还有一只火炬,这些人偶则会在洞穴后壁上投下了明明灭灭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穴中居民所看到的唯一事物就是这种“皮影戏”,他们自出生以来就这样坐着,因此他们认为世界唯一存在的只有这些影子了。
有一个穴居人设法挣脱了锁链,他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洞穴上的这些影子从何而来?当他转身看到墙头上的人偶时,他终于明白原来过去一直看到的都只是影子,他爬过高墙发现,外面的世界原来还有蓝天、白云、鲜花、阳光,于是他再次返回洞穴告诉同伴,外面世界是那样的美好,可以一起出去享受,可他的同伴却认为他是个疯子,最后把他给杀了。
书中的故事引起我的深思,我们是不是书中的人物?如果是的话,我们身处其中的这本书,究竟什么时候会被写完,而书的结局是什么……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9
工作后,时常觉得失去了读书时代好行空幻想、好溯源刨根的秉性,变得安于现状,显得枯老呆板,顺应了机关循规蹈矩的工作,对人生的思索越来越狭隘,对自身的追求越来越单一。
此时,《苏菲的世界》走入我的精神世界,《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感觉像是专为我们80后刚进入社会的一代而写,这一代已经对生活越来越麻木,要不就开始野心膨胀,物质欲排山倒海,但内心最深处依然有不小的位置藏着对生活的本真。而苏菲,小说的主人公唤醒了我学生时代的真实。
看人类的哲学史其实就象有一个小孩子对世界态度的变化,虽然我们绝对不会那么去钻牛角尖分门别类建造体系,但书里很多出现的问题肯定是伴随过我们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我小时候就很喜欢想,甚至很入神的观察我自己的意识。时而迷惘,觉得我只不过是掌控这个躯体,我并不是我!可是这不就是我的意识在观察吗?那我怎么观察意识?我不是我那我又是谁?时而自大,觉得我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为我而造,大家绕着我转,所有人事都存在我意识之间,认为自己以后是大人物流芳百世人间传奇。虽然在中学政治课上系统学习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知道我只是浩瀚宇宙中一个像沙砾一般的小小星球上的一个偶然的生命,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当时的我依然固执,不甘心自己如此地无足轻重,不愿我来到这世间的使命只是“载着基因的船,流向下一代”。相信这也是学生时代,敦促我奋进向前,不甘人后的精神动力。
工作后,认为人生目标已经实现,前进的渴望已被暂时的满足所取代,种种的不甘心已然不复。虽偶尔触动心扉,也只是蜻蜓点水,失去了进步固执的追求。但感谢苏菲,感谢她在唤醒我本真的同时,激励我再次扬帆起航。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但是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工作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活着才是最好,知道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
土地督察是承载的我人生船只,不能再随波逐流,需要用不懈的追求精神驾驭他。就如哲学家所说的,坚持怀疑、反对传统、保持好奇才是看待世界的方法。我想,这也是我们在督察工作中需要拥有的品格。督察需要无情的精神,摒弃传统人情社会的魔杖;督察需要怀疑的精神,善于发现事件背后的真相;督察需要有创新的精神,实时顺应多变的社会情况,督察需要有乐观的精神,耐住寂寞和孤独,守住清贫和繁苦。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0
假期读完的第三本书——《苏菲的世界》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刚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抱着一种很期待的期望。
书中主要讲述着哲学。尽管我对哲学还一无所知,但却有着十足的兴趣。开头伴随着两个令苏菲(还有我)深思而费解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后来,苏菲与她的哲学教师见面了。
书中介绍了很多和哲学有关的知识,也正是艾伯特与苏菲长久的谈话内容。但是后来却发生着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故事——我被深深吸引住(我不得不承认,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全部明白)。
后来发生着很多离奇却有关联的事,苏菲经常收到一个不认识的女孩席德的爸爸给她寄来的明信片。寄信的人知道苏菲,他可以进入别人的电脑,将字写在没有剥开的香蕉里,甚至让一只狗开口说话……
读到书的后一半部分时,主人公改变了。叙事的角度不再是苏菲,而正是苏菲一直只闻其名不知其人的同龄女孩席德。苏菲与席德的生日相差一天。但席德却知道一切。苏菲的生活全部出现在席德的爸爸送她的生日礼物——《苏菲的世界》上。这是一本书,爸爸从书中教会他的女儿哲学。然而席德真真切切地觉得苏菲与艾伯特真实的存在。爸爸送席德的书写上了句号。
苏菲与席德生活在两个世界里。最后,苏菲与艾伯特来了席德的世界(可以回去),这样席德的'爸爸找不到他们,从而《苏菲的世界》就这样结束了。这个不属于苏菲的世界中,他们碰不得、拿不起任何东西。别人的车可以轻易从他们身上压过去,没有人能看得见他们。苏菲找到席德,那时席德感觉周围有一阵风。而苏菲身上有着一种不同寻常的潜能——席德看见一条小船自己松了绳,漂到了河中央……
我爱极了这本书,这是我进入的与以往每一次都不同的世界。《苏菲的世界》,是精神上的世界!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1
此前哲学于我宛如深海一般深不可测,只敢远观而不敢亵玩焉。对哲学的印象无外乎他人口中的枯燥乏味。然而翻开《苏菲的世界》,追随苏菲和艾伯特的脚步,遨游在虚无缥缈的哲学世界,大概是开启这个世界的方式不同,枯燥乏味并未从字里行间中映射,相反的,一个个美妙字符轻轻敲击着我那沉寂已久的心湖,漾起一片波澜,在这个世界中,我尚位于浅滩,未曾步入深海。
“你是谁?”
“世界从哪里来?”
这两个问题打开了苏菲进入哲学世界的大门,也试图唤醒潜藏在读者内心深处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从何时开始,我逐渐习惯了身边的一切,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掩卷思索,抛开一切的理所当然,重视这个世界,发现它比我们所认为的更是五彩斑斓。这种感觉似乎未曾有过,但又在模糊中若隐若现,是了,这种感觉曾充盈着我们孩童时代的精神世界让我们沉醉其中,那时十万个为什么在我们脑瓜中萦绕,对周围陌生的世界好奇懵懂。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这句话映射着想要理解哲学,理解这个世界,我们首先要拥有好奇心,唯有摘掉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戴上的将这个世界的色彩掩盖,独留黑灰的墨镜。
当然,在孩童时代,我们尚未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说是试水,到了现在,我们已开始独立思考,却逐渐丢失了好奇心。假如一个人对这个世界完全不好奇,那该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明明自己还只是位于浅滩,却误以为自己已经入深海至深,已经理解了这个世界,殊不知自己早已被站在高处的人俯视,如此一来,我们更应该重拾早被我们抛到九霄云外的`好奇心,重视我们的位置。
继续在哲学世界中遨游,世界起源的纱幕被一层层地揭开,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看着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在思想的碰撞间,摩擦出炫目的火光,是思想的融合与升华,是在混沌中浴火重生,一个个新的天地展现在眼前,逐渐从浅滩游入深海。
合上这本书,其中的影响却久久未消,震撼、惊奇、激动,种种心情交织在一起,谱成一曲对生命的礼赞,对生命的乃至世界的敬畏。
在哲学世界中,我才刚刚起步,《苏菲的世界》是盏明灯,让这个世界在我眼中又重新焕发出光彩与希望。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2
沉睡良久,我们忽然醒了过来。
从“现实”这个梦境,醒来到“被思考的现实”,世界渐渐有了一个轮廓,一切开始看清楚。
——题记
读完这本书是在我十三岁零九个月的冬天。一个因为清醒而显得有些凛冽的湿冷冬天。
期末考试结束那天,放学回家的公车上,满座,我站在那里,手拉着扶栏,用一种平静的姿势。车身略微有一点摇晃,白色的车身外壳被雨点敲打着,传递着细密琐碎的声音。
车厢内温暖而湿润的气流和嘈杂柔和的人语声融会在一起。可以感觉到,细微的血管在体内跳动,突兀的存在,但是非常温和。就像车窗外冬天的冷雨。
然后我仿佛逐渐地聋了一般,听不见车厢里嘈杂的人语声,非常之寂静。但是可以非常清晰地听到,感受到,冬日潮湿的雨点打在车身上。
我安静地直视着玻璃窗,外面布满了雨点,透明淡青的颜色。偶尔两滴滑落,拉开长长的痕迹。
“我们太过于习惯这个世界,以至于不再对它感到惊奇了。”
这句让人如梦初醒的话,出现在《苏菲的世界》的前面几页,作为一本哲学启蒙书,这开头真是微妙而精彩。对于在现实世界中逐渐被忙碌磨得粗糙迟钝的人们来说,思考身边这一切,似乎有些浪费时间和不切实际。
实际而忙碌地去生活并没有错,但一切微妙而深刻的思想和感受,都来自于细致的思考和体验。
海伦·凯勒在自传中曾写到过这样一段话:
“有时我会试探我的非盲的朋友们,想知道他们看见了什么。最近我的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来看我,她刚刚在树林里走了很长时间,我问她看见了什么。‘没什么特别的。’她回答说。如不是我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也许不会轻易相信,因为很久以前我就相信了有眼人看不见什么。
我问自己在树林中走了一小时,怎么可能什么值得注意的东西都没有看到呢?而我一个盲人仅仅通过触摸就发现了数以百计的有趣的东西。我感到树叶的对称美,用手摸着白桦树光滑的树皮或是松树那粗糙的厚厚的树皮。春天里我满怀着希望触摸着树枝寻找新芽,那是大自然冬眼后醒来的第一个征象……”
人们对于自己身边和拥有的事物,常常会觉得习惯和忽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残疾,一种麻痹。
而世界上总有一些人,毕生像个孩子一样敏感好奇。他们不安于眼前的世界,神经质般地不断求索,他们寻找着自然的法则,对于人文世界有着最高的关怀。
外貌丑陋的苏格拉底不知疲倦的思索和谦逊温和的灵魂不断发问,相信真善美的柏拉图书写着自己的洞穴神话和理想世界,巴洛克时期和文艺复兴交接下诞生的伟人莎士比亚让世界的真假扑朔迷离,笛卡儿、洛克、史宾诺莎、休姆、柏克莱、卢梭、伏尔泰、康德、黑格尔、佛洛伊德……
他们都是哲学家,他们都敏感地意识到了生命这个庞大而神秘的存在,也意识到了温柔紧密围绕在身边的这个匪夷所思的世界,他们是思考者,他们是实践者,是时代精神伟大的推动者和建立者。
世界和生命的意识形态在漫漫的哲学史上不断奇幻地弯曲、翻覆、跳跃、变形。真相是什么?最终是否有一个真相等待它们的回归?可能世界已经“是预先被阐释的,就像化好妆匆匆赴约的女人”?
真相可能永远不被解答。
但是,思索的过程,已经帮我们建立了一个更高的精神世界。
车厢摇晃着。温暖潮湿的气流让人心中静好。
嘈杂柔和的人语声或许并不是消失了,只是被排斥在主观意识之外。细密的雨点以难以置信的频率温和地敲打着车身。我只是静静地直视着玻璃窗。
车窗玻璃外布满了雨点,透明淡青的颜色。偶尔两滴滑落,拉开长长的痕迹。
那样的透明痕迹,仿佛是无规律可循。
但是,有了过去的轨迹,未来,也大抵有了轮廓吧。
简评:人们往往对身边的一切麻木而迟钝,置身于大千世界如同生存在梦境之中,久眠不醒。作者受《苏菲的世界》的启蒙,作了一次心灵的远足,虽然最终无法揭示存在的真相,但这种精神之旅,无疑是有益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试图建立一个超越于现实的“更高的精神世界”。基于这样的认识,作者从一次乘车的感受写起,在一片嘈杂中有如此寂静的观照,这正是对思考之价值的生动图解。因此,与其说这是一篇读后感,不如说是一个思想者的心灵独白:它引着我们超越于“梦境”般的现实,走向被思考的现实。一是现实的存在,一是精神的家园。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3
夜深了。
午夜时分,万籁俱寂。坐在窗边,望着窗外的世界,路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屈指可数的房屋亮着灯,月亮和星辰在夜空中窥探大地……
世界为何要存在?人是什么?
眼前的世界看起来是那么真实,但它真的存在吗?《苏菲的世界》一书中提到,世界就是一杯魔术师从魔术帽中拉出来的一只白兔。不过,这位魔术师到底是谁呢?是上帝吗?好极了,或许就是上帝。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虫。可是大多数人都习惯将世界看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很少有人顺着兔子皮毛上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上帝看个清楚。
苏菲接到的第一个问题是:
你是谁?
这个问题真是令人十分困惑。你也许会很快答出自己的名字,但那个叫做你的名字的人又是谁呢?
苏菲想到自己的父亲原本打算将自己取名为“莉莉”,那她会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同样的,这本书的书名也会随之变成《莉莉的世界》,那它会不会变成另外一本书?这真是很别扭。
这使我想起了自己与苏菲同样的经历,家人们原本打算将我取名为“安琪”。我学着苏菲的样子,在镜子里做出与镜中人握手的样子,并说:
“你好,我的名字叫安琪。”
这不是太荒谬了吗?我的名字并不是安琪,却对镜中人说自己是安琪,完全不对劲。
都说人是有自己的权利的,可人却不知道自己是谁,无法选择自己的性格与长相,甚至不能选择自己是否要做人。这些都太离奇了。
这一切或许是上帝的恶作剧。上帝的手造就了太多纤细灵巧的孩子,累了,也会造就出一个不太伶俐的孩子。但是令人惊奇的是,上帝从来没有创造过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
这些都可以被称为“谜团”,而苏菲对于这些谜团感到困惑,于是另一个人物终于现身了——艾伯特,苏菲的.哲学老师。
艾伯特顺着历史给苏菲讲解了许多有关哲学的思想。与此同时,苏菲也收到了许多关于席德的神秘信件。
随着时间的流逝,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艾伯特发现,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存在,他们身边的所有人都是活在一个少校的心灵中。那位少校名为“艾伯特”,而“席德”是他的女儿。艾伯特写了一本《苏菲的世界》,以此作为席德的十五岁生日礼物。艾伯特说这份礼物会愈来愈大,而且可以用一辈子。
《苏菲的世界》致力于探索生命的起源,历程与世界的奥秘。它将读者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境界,你会去探讨一些从来没有想到过的问题。
你是谁?世界从哪来?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4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14岁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讲述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它是一本哲学史小说,更是一种自我世界的体验,某种程度上,却也是一个自我世界的折射。
本书虽说是哲学史的介绍,但并不是很侧重哲学思想本身,书中对关注更多的是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上帝是否存在等。然后对学派或者哲学家也没有过多探讨,更多的是在介绍他们基本思想的前提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的去进行哲学性的思考。最后,对于每一个阶段的哲学思考,作者都会用容易让人理解的例子来阐释怎样去理解并哲学性的思考。
但如果本书只要表达这些,我想作者也没有必要安排如此曲折的情节。作者采用的手法与其说是想引人入胜,让哲学史的介绍不显得枯燥,更不如说是为了激发我们对哲学的兴趣,让我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因为本书小说的情节不就正是一个最好的哲学基本问题吗?一个关于是否存在的问题。
或许,某种程度上,苏菲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或者更确切的说,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也许就是我们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哲学导师是少校写的书里虚构的人物,少校用这本书来作为给他女儿席德的15岁的生日。而这一真相在讲到柏克莱等经验主义学派时向我们揭示。然后后面更离奇的是苏菲从书中走出来,来到了少校的世界。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引发了我一系列的思考。
我们不防采用像《盗梦空间》里梦境的层次一样来定义世界(正如书中说的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苏菲和她的导师艾伯特的世界作为第一层,少校和席德的世界作为第二层,本书的作者乔斯坦贾德和我们的世界作为第三层。是否有第四层我们暂且放一个“?”。
先假设我们站在苏菲的世界,即第一层世界,那我们也会像乔安的爸爸一样,在听到艾伯特说我们并不存在时感到愤怒。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能感受到一切,我们用手拍桌子手会疼,我们经过一生那么多年的时间。但事实证明,它们只不过是少校的思想产物,它们所谓的感觉不过是少校给予它们的让自己以为自己存在的“形式”,也就是少校先给了它们存在的“理型”。但后来苏菲他们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不存在的呢?
我们注意到作者在安排这些情节时,是在教我们怎样去使用哲学性思考。如,苏菲是虚构的是在介绍柏克莱等经验主义时才告诉我们的。这不正证明了这一理论吗?这时的哲学是怀疑,不能证明的并不代表不存在,就像苏菲并不能证明她是虚构的,她一直以为她是存在的,但事实确实她是虚构的。回到我们刚才说的,苏菲是怎么意识到自己其实不存在的呢?这要结合当时给我们介绍的哲学思考,这时的哲学提到的是,我们并不能证明上帝是否存在,因为上帝不会以“超自然”的法则来向我们显示,于是我们没有超自然的感官经验,就不能证明上帝存在。同样,我们也不能证明上帝不存在,也就是说说上帝存在和不存在其实都是迷信。
于是,作者利用这一观点,让苏菲有超自然感官的经验,比如让各种童话人物出现,还有从一开始就有的席德的爸爸的各种“超自然”法则的把戏,然后苏菲他们再借着哲学性的思考从而证明了自己的不存在,或者说他们世界的上帝——少校的存在。
然后,我们站在第二层世界,也就是少校的世界。他们会怎么看呢?他们同样也会认为他们是存在的,他们也会知道苏菲是不存在的,因为苏菲就是他们虚构出来的。但他们真的存在吗?如果站在第三层,也就是现实层的我们当然知道,因为少校不过也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但,少校他们知道吗?他们不知道,因为作者还没有让他们经历“超自然”法则。他们不能获得这方面的感官经验,不能由此证明自己是不是存在,或者他们的世界有没有上帝——作者的存在。但是,或许以后少校会意识到他自己是不存在的,就像艾伯特说的,或许少校也只是另外一个人虚构的人物。如果少校认为自己是存在的,认为自己就是最高层,那他怎么样也不会想到自己虚构的苏菲会来到自己的世界,如果第二层世界是最高世界,那么苏菲在这一层的出现当然就是属于“超自然”法则的了,那么这一事件就属于离奇的了,所以作者在这里安排这一看似离奇的事件不就说明了,这一切只是作者创造的,所以作为少校虚构的苏菲可以出现在少校的世界里。我想,接下来要发生的,从那条船自己解开缰绳开始,到苏菲慢慢的去影响第二层世界,少校在慢慢经历了这些“超自然”法则,有了这些经验,经过哲学的思考可能也会发现自己是虚构的吧。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5
春天快到了,也快开学了。我与同学结伴去新华书店买书。《苏菲的世界》吸引了我的目光,因此前不久,我刚看过一部电视剧《绿光森林》,其中的主人公也叫苏菲,她聪明、善良,最后她还感动了嫉妒心很强的姐姐。这让我对《苏菲的世界》的内容充满好奇。再加上同学老师的推荐,我便买下了这本书。
初尝
哲学,在我的印象中,是一门非常枯燥,深奥的学科。对于从未接触过哲学的我,理解起来一定很费力。我就像收中的苏菲一样,带着一大串的疑惑,跟着“神秘老师”开始了我们的“哲学之旅”。
从“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两个简短而奇怪的问题开始,跟着这位神秘老师,我开始思考,从古希腊到康德。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从苏格拉底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思考的问题。渐渐地,我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它少了几分枯燥,多了几分生动,大量的历史内容,加上苏菲的好奇心和她不凡的经历,让这本书读着像侦探小说,亲身经历这惊险的过程,而心中对万物的好奇则渐渐被唤醒。
回味
从愉快中,我读完了这本书,我闭上眼,细细回味着书中的内容。有一段比喻让我印象深刻。
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同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
这段话像一击响的雷声,把已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适的生活好久的我惊醒。我被哲学家的勇气震憾,也为我们的所好悲哀。毫无疑问,这本书救了我,把我拉回了毛尖,让我再度像婴儿一样,用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对,万物感到新奇。
看那黑黑的蚂蚁,那比米粒还小的身躯,谁能想到它能举起比自己重许多倍的东西。看那娇小的梅花,淡淡的粉色,很难引起注意,谁能想它能在寒冷的冬天开放?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问一个正在饥饿边缘的人,回答一定是“食物”。如果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回答一定是“温暖”。因此我认为赫拉克里特斯说得很对,世间的事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
人生短暂,拥有的能有多少?
让我们好好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吧,别等到失去才后悔莫及。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6
马儿为什么叫马,何为马?在没读《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能是某一时间,我偶然从电视上看到了这种东西,从此我就认识了马。
每天总会见到许多人,许多事,我却从未提出一句:为什么?不只是我,每个人都把这个世界想得太过理所当然。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与我们无关,对此,作者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宇宙就好像魔术师从帽子里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兔子毛皮深处的寄生虫。我们都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服的躺着,对魔术师的秘密毫无兴趣。只有哲人不停的顺着兔子的细毛向上攀爬着,探寻魔术师的'秘密,我们比哲人们缺少的只是一个好奇心,一颗智慧的头脑。
哲学家们不停地爬着,同时也不停地呼唤着沉睡的人们,他的呼唤,只能唤醒少数有头脑的人而赢得大多数人的厌恶。苏格拉底,最终将生命一起与哲学服毒自尽,耶稣亦如此。我佩服他们的勇气与精神,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德谟特里克斯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情况下,仅靠好奇与思索,提出原子理论;柏拉图的两个世界;亚里士多德的黄金中庸……我陷入了整个欧洲哲学,开始时很迷茫,有很多不了解。越来越发现其实哲学离我们生活并不远,我可能不了解一些地域一些风土人情,但思想是没有限制的。
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互通的。苏菲最终只是希德书中的一个虚拟人物。我们又是谁呢?苏菲在希腊文化中是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也唤醒着我们生活的智慧。第一次读《苏菲的世界》,懵懵懂懂,第二次,第三次,我将收获更多……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7
这是一本关于哲理的书,我开始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我认为这会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我开始并不知道,这本书是讲些什么的,当我看到第一章,我便知道这是讲哲学,每当我看到一个问题,我也会思考,但往往都是以失败告终,就比如,第一个问题“你是谁?”我当时的第一个回答就是,我就是我,但苏菲却比我们想的还要多,她还联想到了其他的一些事物。比我们想的还要深入,还有“世界从何而来”“哲学是什么”“奇怪的生物”这些问题把我弄得晕头转向,使我对这本书没有了兴趣,让我接着读下去的是那个寄信胡神秘人,她是谁呢?为什么要寄信给苏菲呢?
我继续的往下读,后面的内容并不象前面那样难以解读,而且越往后面读,我就觉得我的四周被金灿灿的'阳光照着。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雅典之旅。艾伯特的穿越和雅典两千四百年前的样子,使我大吃了一惊,我当时的思想是和苏菲一样的,这是不是在拍电影呀!怎么会有人一下子就回到古代的雅典呢?可能是在做梦,对于雅典之旅,这就像是在讲一个故事,让人通俗易懂。
这本书讲了许多关于哲理的知识,都发生在我们身边,但我们都没有提出疑问,并认真思考过。哲理是一门很复杂又是很简单的一门学问,但这门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动脑筋和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认真思考,直到寻找到答案,我们应该学习苏菲那种爱思考,坚持不解的精神。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思考,而且都深入的去探究,那这个世界的知识分子肯定会比现在多得多。《苏菲的世界》带给了我另一种感觉,一种难以解说的感觉,就好像如果你站在宇宙,你就是宇宙中渺小的尘埃,你非常地想去探索,但宇宙太大了,不论你怎么努力,永远都触碰不到它的边缘,既然望不到边,那就让我们更加努力去探索吧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8
我看过的书中,给我印象深刻的不多,但是《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因无它,因为它是本有趣的哲学书。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乔斯坦.贾德著作的小说,本书多以苏菲和一位名叫艾伯特的神秘人之对话录,是以由浅入深的方式简介西方哲学的小说。
苏菲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14岁女孩,对一定事物有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对哲学。她表明自己是一个哲学家,因为她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能实践自己所想。我们身边其实处处是哲学,却只有少数人会发现哲学的殿堂,不断去探索、实践。她是一位出色的老师——艾伯特.诺克斯,因为他迫使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从不为她降低难度,同时他也关心苏菲,希望她能学好。艾伯特强烈信仰哲学,因为哲学让他明白他因艾勃特.纳格的意志而存在。
最初的哲学家被称为自然派哲学家,朝科学推理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成为后来科学的先驱。艾伯特认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的唯一条件是要有好奇心,苏菲正符合,所以她在艾伯特的指引下,一步步跨入哲学的殿堂。
范曾说得好:“好奇心是科学之母。”想一下,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人类和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对吗?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同时,艾伯特向他解释从古希腊哲学发展到现今哲学的历程和转变。
《苏菲的世界》,即是哲学的殿堂,它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好奇心理,并了解了欧洲哲学史。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应如苏菲踏入哲学的殿堂一样,专注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持之以恒,不断进取。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相关文章: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03-30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5篇04-04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15篇)04-10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15篇04-13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11-15
苏菲的世界读书心得11-15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01-15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08-15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