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傅雷家书有感

时间:2023-06-26 13:31:37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傅雷家书有感(精选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傅雷家书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傅雷家书有感(精选15篇)

读傅雷家书有感1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经常听到有人将父亲比作“大山”,可以依靠,屹立不倒。傅雷也是一个慈祥的父亲。

  傅雷家书收集了傅雷和朱梅馥从1954年至1966年间写给儿子傅聪及傅敏的186篇家信,家信中汲及到的方面极广,不仅有艺术、思想、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全方面的教育。傅雷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及照顾是他人不可比拟人的。

  每一封家书都体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傅聪的教育及引导,都值得我去细细回味,体会其中在信中那丝捉摸不透的父爱以及傅雷那其中的文学感悟。“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在傅聪走后的'第二天,傅雷就对自己以前对自己儿子所做的行为而感到忏悔了,傅雷从小就受到严苛教育,长大后也同样地用他以前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傅聪。儿子走后,傅雷才深感自己教育的不足,虐待了儿子。他在信中诚恳地对儿子诚挚的道歉,这对于一个受中国文化熏陶下的父亲是很难得的。

  傅雷曾告诫傅聪,“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他告诉儿子,人生是充满曲折的,有成功也会有失败,在成功时,我们不能太过得意;在失败时,我们也不能太过失落,要把持好一个度。以达观的心态坦然地面对人生中的起起伏伏,不被成功所迷惑,不被失败所打倒。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他也如同傅雷一般,总是扮演着严厉的角色,甚至有些不近人情。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父亲并不是我想象中,对我动不动就是非打即骂,父亲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自有他的道理。他的爱不像是母亲那般汹涌,而是如同小溪般涓涓细流。在这一刻,我读懂了父亲。

  父亲的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只有我们认真体会才能知晓其中的浓厚。

读傅雷家书有感2

  当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篇精彩,字字珠玑,很难写出一些实用的感想。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读该书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

  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最具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读傅雷家书有感3

  悠悠岁月,谆谆情怀,在那遥遥数万里的两地之间,每一天都因为思念漫长得好似一世纪,而那一封封溢满父爱的家书,承载着期盼与牵挂来到儿子的身边,将父子的心又一次紧紧相贴。

  我一直陪伴在父母左右,因此无法体会到那相隔万里的挂念和互通家书时淡淡的忧伤与喜悦,所以,我在茫茫书海中选择了《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傅雷与傅聪自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六年间的书信。不同寻常的是,这并不是普通父子之间的闲话家常,而是两位艺术家之间的心灵对话。《傅雷家书》所体现的,不仅是人间的挚爱与关怀,也是超越生命的气魄与胸襟,犹如翩翩蝶影,飞入千家万户,慰藉落寞的心灵,为他们洗涤尘垢,点燃希望,激励他们重新探索生命的真谛。

  刚开始读时,傅雷表达的更多是对儿子的思念,而并非教导。傅雷常常想念儿子而无法入睡。起初我还觉得夸张,但仔细想想,可能父爱确实是这般浓烈,只是久久隐含在心中,等到孩子不在身边时才会毫无保留地爆发出来,一发不可收拾。一个个跃然纸上的文字,饱含着无限关怀,如同春风微拂柳梢般,拨动着我心底最敏锐的心弦,促使我为之动容。我也能隐约感受到傅聪漂泊海外的浓浓赤子心,不懈追求着对艺术的向往,和对父亲一直以来开导自己,帮助自己的感激与感动。

  傅聪的才华,令我钦佩,但更令我敬仰的,还是傅雷,没有他的教导,就不会有傅聪的成绩了。

  读到中间时,看见傅雷说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是的,现实有时不尽人意,甚至残酷无情,但那是生命之必然,现实不可能顾及每个人的感受,他只能凭着自己的感觉,在适当的时机降临在所有人身上。逃避现实只是在欺骗自己,只会使自己变得更加脆弱,甚至不堪一击。现实与错误其实是相连的,不适应现实必将犯下错误,而犯下错误必将迎来严酷的现实。而只有接受他们,正视他们,才有资格去改变他们,从中感悟获得的启示与教训,才能将回忆变成鞭策自己的动力,磨练勇敢无畏的意志,从胆小的屈服者蜕变为一个坚强的勇士,不轻易被命运打倒。

  可我曾经就是一个胆小的屈服者,一味的以为逃避现实是唯一安慰自己的方法,从来没有勇敢的面对过现实,只能告诉自己不要再想了,要赶紧逃脱现实的魔爪,消磨掉痛苦的回忆。而读了傅雷的这句话,我开始沉思起来,原来我始终无法变得坚强,其实不是自尊心太过强烈,而是我没有学会正视所有的一切,我没有反思事情的前因后果是否是我的.错酿成的。那些挫折之所以可以击垮我,是因为我没有放下失败的回忆。如果我正视现实和错误,吸取教训,引以为鉴,就可以无坚不摧,坚忍不拔,就可以更加自信,更加坚强,勇敢地表现自我。傅雷不仅仅教导了傅聪,同样也教导了我。

  读到接近尾声时,我突然想起我父亲,不知何时起,我将对他的称呼从“爸爸”改为了“父亲”,只是因为在我心目中,“父亲”显得更加有担当有责任,虽然增添了一丝苍老,但却更有安全感了。父亲对我的教导,和傅雷一样,都出自于对孩子的爱,只是方式有所不同罢了。我父亲倾向于以身作则,先身教后言传,他没有一堆一堆的大道理,只会沉默着用行动教导我做人与做学问的道理。他给我的感觉是威严肃穆的,从不会大笑,但会在我取得好成绩时眉开眼笑,露出眼角的皱纹,拍拍我的头夸赞我一两句,那种自豪与骄傲,与傅雷对傅聪一点点进步的感觉是一样的,一样令人欣慰。

  读完了傅雷的家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只感觉有种莫名的感动忽然涌上心头,还伴随着一个沧桑的身影,好像是傅雷,又好像是父亲,唯一肯定的是,那个影子藏满了父爱。

读傅雷家书有感4

  父母的心始终念着孩子,孩子从小的一颦一笑一直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渴望孩子能时刻相伴左右,但又希望孩子能在国外得到更好的教育,更大的发展。面对这样的矛盾,他们的内心是复杂的。

  傅雷对儿子的教育可谓呕心沥血,让我佩服。有人说,傅雷对儿子是“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看了一封又一封书信,确实如此。这样用心,让人潸然泪下。

  书信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这种感情,拨动着我心中的涟漪,让我不时想起爸妈对我的爱。

  《傅雷家书》是一本很特殊的书,他不是跟市面上的大多数书籍一样,《傅雷家书》收录的是一位父亲对于教育子女的语言,总的来说,就是一封封的信构建自己对于子女的谆谆教诲,体现了作为爸爸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

  《傅雷家书》中傅雷没有用华丽的语言来传达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的总告。他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真诚的心来和自己的儿子进行心灵的交流。

  每一位父亲对于教育自己的子女都会很用心,而傅雷更是对于儿子在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傅雷对于孩子的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看出了傅雷与儿子之间的友好关系。

读傅雷家书有感5

  读《傅雷家书》时,很是为傅雷与傅聪那种亦父子亦师生亦朋友般的感情所感动。家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傅雷作为一名父亲,对远在他乡的儿子的劝慰和鼓励;二是傅雷与儿子互相探讨艺术真谛和自我修养;三是傅雷作为精神导师,对儿子进行为人处世、德行素养的.指导。正如傅聪所言:《傅雷家书》只不过是用文字概括了我从小在父亲身边所感受到的一切。傅雷在家书中,谈做人、谈艺术、谈生活、谈婚姻、谈读书,展示了傅家门风,真实生动。

  这本书之所以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是因为它可以有无数种打开方式:作为一份历史存照、供世人窥探精神贵族之精神风貌;作为古典乐知识的一份父子对谈;作为一本有关修养做人的指引;一份亲情的见证……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傅雷在傅聪1954年出国留学临行时的叮嘱久久萦绕在我的耳边……

读傅雷家书有感6

  读书,这个是我们都习以为常的一个事情,但是它实际上是人类智慧和心灵上的相互结合。最近,我被《傅雷家书》所深深吸引,我都沉浸在这本书中,感受着那深沉的父爱,那一封封的书信,都暗暗地流露出傅雷对儿子浓浓的关爱和期盼。

  大多数人都知道傅雷名字,傅雷字怒安,号怒庵,他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是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是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傅雷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有巴尔扎克,伏尔泰,罗曼·罗兰等名家著作,而这本书是傅雷对其长子傅聪的谆谆教诲。

  这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更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修养读物,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怎样教育子女?子女怎样成才?一直以来是困惑着父母的最大问题,而《傅雷家书》给了父母一个很好的解释。

  通过这本书,我对傅雷先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并被他的独特人格魅力所吸引,他是一个睿智,博学,极有原则性,但年轻时有些暴躁,不懂变通的人。他的妻子是一个名门闺秀,是位温柔而又善良的女士,他们呕心沥血培养了两个优秀的儿子——大儿子是个钢琴家,二儿子是个英语特级教师。“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音乐家。”是傅雷先生教育儿子理念的基础,在信中他曾多次的告诫儿子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这些就培养了傅聪正直刚毅爱国等优秀品质,作为父亲,傅雷十分的严厉,甚至对待傅聪有些“残忍”.但他完完全全的做到了作为父亲的职责。对待幼小的傅聪正如同他对待自己,对别人,对工作,对生活那样一丝不苟,亲自教导儿子,他教傅聪到别人家做客时的礼节,对长辈的敬重,还有吃饭时是否发出咀嚼的声音等,这些“残忍”造就了傅聪不平凡的一生。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首先为了孩子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在傅聪的事业方面遇到挫折时,他鼓励傅聪“得失成败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他为了教导儿子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要坚持不懈地对待学习。最重要的`是在感情上找到一个宽容对待自己,包容自己的妻子,傅雷的一句句叮咛,一声声安慰,教会了傅聪正确地对待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他也教会了我,读书并不是提高修养的唯一途径,即使读书,也不能偏重某一科,要劳逸结合,要适当的精神放松,要时时刻刻心系自己的国家,不要为了利益而放弃自己的祖国,要为祖国报效作为责任,傅雷先生那苦口婆心的话语,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开始认真的约束自己,认真的对待生活,不再放纵自己一味地玩乐。虽说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是最好的途径。

  古人云“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我们来讲,学习是要学一辈子的,要学习处事圆滑,懂得规矩,知道约束自己,有空余的时间也要多读课外书,丰富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也要珍惜当下,把握自己人生的每分每秒。

读傅雷家书有感7

  常常幻想这样的画面,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伏在初秋的案上,应着摇曳却明亮的油灯,静静地写着那样一封家书。他面若平静,却无法掩饰心潮澎湃,一页又一页,缜密秀丽的钢笔字充满了他心里的那份失落。不知过了多久,终于在信纸的末尾写下了日期。他旋起笔盖,此刻精疲力竭的他旧的笔盖的重量都要超过他的承受能力了。他摘下眼镜,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镜,清晰可见,眼角那密布的皱纹。他又重新戴上眼镜,将杂乱无章的书桌随意捋了捋。只是极为仔细地将刚写好的长信缓缓放入信封中,将其牢牢封口,又粘上一枚精美的邮票,面带着欣慰的微笑写下一排字----致远方亲爱的聪。最后一笔他点的很长很长,仿佛他所有的父爱都灌注在那最后一笔上。

  《傅雷家书》由傅雷夫妇写给远在波兰留学的儿子傅聪的信集合而成,带我们寻回了我国著名的翻译大师与其儿子最亲密的书信往来。与别的名著不同,它最真实、最自然、最能见证伟大的历程。

  《傅雷家书》里的每字每句都是傅雷夫妇发自肺腑之言,每字每句无不渗透着那父母深深的爱子心情。有苦口婆心的劝阻,有意味深长的.谆谆教诲,更有无处不在的那父母对远方儿子的深深思念。

  然而父亲与母亲的信仿佛有些不同。母亲的口吻更委婉温柔,大多都是关心儿子起居冷暖之语或家里近来的点滴,字字温暖心胸。而父亲的信浑然有力,却不乏中年男人的随和与从容的气度,但更多是对子女学业上的关注,又常为儿子指引道路,提出宝贵的意见及信里时常有的督促。并且父亲的信中还经常写到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从书中不难看出傅雷先生不仅是位好父亲,更是一名优秀的文豪。

  记得刚开始的几封信中,即傅聪刚赴波兰留学时,几乎每封家书中傅雷都会字字诚恳地劝傅聪要抓紧时间先攻乐理。那字字句句里的忧虑,若不是为人父则难以表达出那种真切的感情。文字虽平淡,读起来却能能心领神会那份忧虑。毕竟儿子身在远方,父亲无法当面与其交流,也不能日日在他身边叮嘱,然而他所有强烈的感情都随着笔墨孤独地漂洋过海,直到儿子的手中,那是爱的终点站。

  波兰,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岁月,何其遥远。身处异地的父子之间,隔着的不仅是距离,更是无法逾越的差异。但一封小小的家书,在数十天后才能终其目的地时,不论多少怨恨都在瞬间被宽恕了。而两代人间难以拥抱的遥远,思念的苦楚竟如汤药一般渗入那小小的一封家书中,熬到远方另一双炽热的双手中。

  小小家书,愿君勿相忘,愿君勿相负,愿君一切安好,遥等君归期。

读傅雷家书有感8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上了一堂好课;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向成功行了一段好路。书是我们一生的导师。——题记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与其儿子傅聪间往来的书信。不仅是一本充满了亲情的家信,更是一本充满哲理的好书。

  傅雷的童年,是在他母亲几乎不近人情的教育与监视中度过的。受此影响,他对傅聪的教育也就沿袭了他母亲的风格,教子严格,家规严厉,加之傅雷脾气暴躁,父子之间的关系极其僵硬。有一次仅为一点小事就大吵一架,傅聪离家出走长达一个月才被接回。

  后来,为了深造,傅聪出国了,傅雷给儿子写了很多的书信,而这些书信最后集结成了《傅雷家书》。在这些信中,我们能够看出一颗深切的父爱之心,即使到现在读来,岁月都无法磨灭那种父亲对儿子的思念和关爱。

  在这些信中,最与一般父亲不同的是,一开始傅雷在信中不断地向儿子表达了自己的愧疚,诉说自己的后悔之情,后悔儿子在身边的时候待儿子太严格、太狠,并说到“这爱的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傅雷表现出的知识分子那种敢于反省的优良品质,更体现出作为父亲对儿子的真切的爱。

  随着我对《傅雷家书》进一步的阅读,我越来越感觉到傅雷是一个好父亲,虽然脾气暴躁是他的缺点,但是这一切都是源自于他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望子成龙的那种期盼。在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不断的思念之中,在一字又一字、一封又一封诉衷肠的信件之中,一种微妙的感情与关系在傅雷与儿子傅聪之间产生了—那是一种宛若朋友的父子情。在信中,他告诫儿子与人说话时不要把双手插在口袋中,脱下大衣时要把围巾也一起拿下,还建议儿子专注于学业,将谈情说爱暂且搁下,教他说话要学会委婉,要懂得感恩,要时常与帮助过自己的.人通信等等,点点滴滴,不一而足。

  可以说,傅雷把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授予傅聪,希望对他有用。傅雷日日夜夜期盼儿子的来信,那种思念的感情透过书和岁月不断地向我们涌来。对于儿子的来信,我们几乎感受到了像“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那种珍贵和期待。让人不得不感叹“封封信,涓涓情”了。也正是因为这样,作为在外面求学的儿子傅聪,没有让父亲失望,早早地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杰出的音乐家,也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对于我来说,读《傅雷家书》可以说收获颇多,除了书中傅雷说的那些谆谆教诲外,我对于父母亲的那种深切的爱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我深觉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更加严格。

  是的,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贤人促膝长谈;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受到一位严师的教诲,阅读的甘露将会伴心田一生。而《傅雷家书》就是一本好书。

读傅雷家书有感9

  父爱是温柔的印刻在血脉中的守护——题记

  两地之间,一封封真情的家书,一张张泛黄纸页,一画画用心的笔墨勾勒出了无穷无尽的父爱。

  在1954年的家书中,他说:“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地拥抱你才能表现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父亲对于孩子总是深沉的,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父亲往往在童年中是那个严厉而让人望而生畏的.角色,显得不易近人,他们的爱不常表现,但却异常申请,傅雷为自己从小对儿子的过分严苛道歉,三声真挚的呼唤是一个父亲在跨越父子之间的鸿沟。

  “你现在的琴是租的还是买的?多少钱?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要多少钱……?”父亲如山这个比喻似乎再恰当不过,父亲宽阔的背,厚实的肩,让我们肆无忌惮的靠着,他们总是十分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状况,尽管我们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去照顾自己,但是在父亲的眼里,我们永远都是让人担心的长不大的小孩,尽管嘴上说着不耐烦,还是给予我们无尽的关怀。

  父亲的爱,往往会带给儿子傲骨与气概。“身在国外,靠艺术谋生,而不能奔走于权贵之门……”傅雷告诉傅聪做人不骄傲,但面对权贵,却得有傲骨,傅聪“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做法,秉持了艺术家的尊严,傅雷看到了儿子的傲骨,满是欣慰与赞赏。

  父爱如山的含义,也许是这样,若山上没有了繁花似锦,绿树成荫,也没有垂流千尺的瀑布和温和宁静的小溪,但就是那春似裸露的山峦,却也依然不动的可以为孩子遮风挡雨。

读傅雷家书有感10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是他们先、后成“家”,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辑印在这本小书里,不是普通的家书。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的镜子’,不论在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艺术的,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家书中父母的谆谆,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女强烈的感染启迪。

  傅雷和傅聪的家书给了我许多。我们很多家长忽视了同孩子的朋友关系,养了十几年,却没有真正地享受过为人父母的乐趣,他们因为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揠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有些家长盲目模仿傅雷“棒槌底下出孝子”的`做法,可他们想过没有,他们有傅雷那种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质吗?光学傅雷一个“打”字,打得出一个好结果吗?于是孩子尝到了、拳头的滋味尝到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孩子的金色童年因此黯然失色。傅雷悟通了,他的晚年虽然由于的原因,但在这一点上他是幸福的,因为他和儿子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现在,很多家长也争相效仿傅雷的教子方式,因此,这就成了亲子教育的典范。

读傅雷家书有感11

  每一次的阅读都让我更上一层楼,书里的知识让我收获满满。不知道读了多少本书,但有一本书让我感受到父爱之深和爱国之深。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傅雷家书》,里面有个善良的父亲叫傅雷。傅雷很爱自己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傅聪,小儿子叫傅敏。因为在他出生时的年代,是一个处于复杂混乱的时期,他们俩一直在混乱中长大,父母决定把傅聪送到波兰去留学。

  傅聪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学习了艺术,他也一直把艺术作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直努力的他从小就拿了很多艺术奖,有了自己的目标。在波兰生活,他与家人一直以书信的方式来了解彼此。每次的获奖与愉悦、难过的事情,傅聪父母就写一封家书。记得傅聪拿了一个钢琴的优秀奖,父亲就在书信中写道:“艺术虽好,但也不要忘了自己的品质、素养和爱国之情,你虽在异国他乡,但你的人格更能表现你的爱国之情。”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了父母的伟大。

  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一次感冒了,父母为我操了不少心,每天起早贪黑,忙前忙后地让我心疼和难过,因为我不想让父母变得比以前更累,有时我会因为一些小事与父母争吵,但我知道父母一直是为我们好,就像傅雷对傅聪一样,不是真正的责备,因为在责备当中,父母比我们还要难过。我们不能怪父母。要爱父母,要为他们分担家务,让我们的家像傅聪家一样充满和谐与温暖。

  母亲孕育了我们的生命,父亲为我们撑起了家,让家充满幸福和爱,同时引导我们走正确的道路,我们要感恩国家,感恩父母。

读傅雷家书有感12

  “若是澄心净耳听,万籁俱静也是韵。”一沓沓书信带着牵挂与希望远飘洋外,将思念娓娓道来。身处异国他乡,傅聪对父亲的教诲,对母亲的挂念也是格外的感激,那时的他已从少年走向青年,何尝不知道父母的爱之深切呢?

  手捧一封书信,他仿佛看到了父亲写信的`样子。头发恍白,长时间因写文章而身体虚弱,但一拿起笔和信纸,他就精神抖擞,仿佛焕发了光彩。刚劲有力的笔迹为他所熟悉,他不禁潸然泪下,泪水晕染了字迹。

  信中,父亲常以商量的口吻来向他指正音乐上的不足,告诉他接人待物的方法,教导他做人的道理。词藻并非华丽,都是面对面的家常话,可他深知这些话犹如明灯一样,为他点亮了前途之光。

  而母亲的文笔确实更加细腻柔和,字里行间中将对儿子的爱流露出来,如清泉一般沁人心脾。是温柔的语句让他回忆起儿时的温暖,是深刻的教导让他终生受益。爱,有时并不是溢于言表,却如同一个无形的盾牌,坚守着内心。

  一封家书,串通了异乡两国的心,连接了浓浓的亲情。家书内容多以谆谆教导为主,教导孩子以做人为主,以做艺术家为次。谈文学,谈音乐,谈做人成了他们一家无形的家风。家风虽为严厉,可这促使傅聪的茁壮成长。

  以情思拖于纸墨,以书信落款,伟大的爱飘洋渡海,终以无限感慨与思念画上句号哦,让游子不生孤独与寂寞之感。

读傅雷家书有感13

  《傅雷家书》是傅雷的伟大成绩之一,它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

  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正如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说道:“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可见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和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随处读来,有反复叮咛,有温馨提示,有与朋友交心,有的甚至连点重的着重号。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些如细流般温润人心的句句话语,不只是一般父母意义上的唠叨,更是谆谆教诲。

  《傅雷家书》让我们了解过去的历史,开启了一扇扇明窗,很好地为我们保存那个时代的记忆,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清楚阐释出来,它不仅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

  读一本好书,读《傅雷家书》。

读傅雷家书有感1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从古至今书信成了游子与亲人的联系方式,一封出自父亲笔下的书信不知蕴含了多少思念和担心。甚至一封封书信比万两黄金更重要。

  读了傅雷给儿子傅聪明书信我感慨万千,在《傅雷家书》中记录从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五年期间的数百封书信。它不仅刻画了温馨和谐的家庭也描写了傅雷以严父的口吻教导儿子的画面,傅雷告诉儿子首先要做人,其次是艺术家钢琴家。

  在书中傅雷对儿子的关心无微不至,吃喝住行、言谈举止都细细打点。傅雷在与儿子交谈的过程中不仅善于倾听傅聪的想法也给傅聪充分的选择的权利,教导傅聪时并没有替他选择,而是尊重他的选择。这样不仅有益于傅聪更好的`走自己选择的路也有益于给傅聪自由的空间。

  《傅雷家书》中傅雷对儿子充满了深沉的爱,但是他不想全部表现出来只能以另一种方式表达爱意。几乎没一封书信傅雷都在为傅聪的行程、身体、艺术、未来而操心,其中蕴含了一个伟大父爱。

  在生活中也许会以为自己的父亲并不在乎自己,其实不是,他们只是不善于表达而已另一种方式体现出来,每一位父亲都是伟大的他们的爱如同傅雷一样,从孩子出生的那刻起就担负了孩子的第一位人生导师。

读傅雷家书有感15

  正是他们严格的家教陶冶出一个世界级的艺术大师。正如好友楼适夷面对傅雷对儿子傅聪的家教的过严过细却“不以为然”。然而就是这样严格的家教,才造就了他不俗的一生,并给千千万万的父母留下了一面宝镜,照一照我们给了孩子一些什么吧?为了孩子我们自己怎样做事做人?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子的父亲,同时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长。他的音乐译著和儿子沟通交流,他把对祖国的发展的关切之情,以及对祖国的热子同样流露给学生,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养料,但父亲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有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子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时间,距离都不是问题,有心的父母,你那颗不眠的子子之心,就是不可替代的教科书,人生的加油站。

  这种关子不是意识一个阶段,而是伴父子而来。这位严肃的父亲,从来就没有推卸自己的责任,即使在上海被日本包围成孤岛时,他就把孩子关在家中,而且很早发现在他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正如他对自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各方面都要求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对待幼小的孩子一样,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他规定孩子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他做到了,也一同要求儿子做到了。真乃真父子。我为人间的这一遭父子情惊叹,对,是朋友,是同志。

【读傅雷家书有感】相关文章:

读傅雷家书心得04-22

2022读傅雷家书心得02-12

《傅雷家书》教案03-02

傅雷家书教案03-18

《傅雷家书》心得05-10

傅雷家书的心得12-12

傅雷家书阅读心得11-07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04-26

《傅雷家书两则》02-12

《傅雷家书》教学反思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