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

时间:2023-09-21 11:00:2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1

  去年,师兄送我一本《不跪着教书》。《不跪着教书》是中学语文教师吴非 老师的教育随笔。该书篇幅较长,分为六部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教育的不同问题。该书收录的是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杂感随笔 , 有的 是 记录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 的 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

  一看书名,我很惊诧,更是迷惑 , 立刻就被它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地想揭开它的真面目。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吴非老师的字里行间 透着点点思想和智慧,给我许多启发。在《母亲教我的`歌》中, 他写道:面对最早接触到的生活矛盾,孩子首先总会学习父母的态度。这一点我很有感触,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莫大的作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亲缘关系的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着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若父母亲缺乏理智,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家长在处理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具有及时性。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其情况可说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 及时 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之中。而学校,老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进行共性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 周全 到每个孩子的特点,易产生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和心理品质 ,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 良 好的基础,又可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当然这里只讲了很少的一点,这本书还让我收益颇多,比如让我明白:教师不仅是园丁, 教师自己本身 更 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学生;教师也不仅是春蚕, 其生命在每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他本身就应该站着教书。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2

  《不跪着教书》是吴非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还没打开书就被封面作者的自序所深深吸引,"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短短的一百多字,读完后居然有些莫名的激动,这是怎样的一本书?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带着好奇与疑惑翻开了它。

  这本书一共分为六辑,每一辑都有自己的思想与主题,记录的都是作者见到或者听到的教育现象及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作者针对这些现象与问题分析得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教师是什么?

  从小时记事起,人们对教师的形容与比喻也都是高尚与无私的。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未来;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这份职业决定着我们必须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教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努力保持自己的教学个性,有自己的'教学见解和主张。要多动脑筋,做一个智慧型的老师;教师要坚持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吴老师在书中谈到"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如若不读书也就没有了知识,联想到自己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虽然课程本身的重要性比不上语文、数学这些主要科目,但教育的意义都是相同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也都是相通的,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在不断发展,不断更新,想到这些,更加觉得对自身的要求不能因此而降低,同样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从书本中吸取新的知识,唯有这样,自己才能站在信息教学的前沿,开拓自己的思维。

  合上书,深深体会到基础教育的重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但要传授孩子们书本上的知识,更要以身作则给他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教师自身的修养与魅力,教师的喜怒哀乐,处理问题的方式,甚至一举手一投足都会给孩子们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都需要站着,站着教书。站直腰杆,不仅仅需要底气,更需要的是信念!对学生热爱、对教育事业热爱的信念。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3

  第一次阅读时是被书名吸引着,那时候还不知道吴非是谁?因为是一篇篇随笔,我也就随意读了一遍。感受是吴非老师性格率真,语言犀利。

  十多年前的一次培训会上有幸聆听了王老师的讲座(那会知道了吴非就是王栋生老师)。那是一个炎热的下午,屋外雷声阵阵,暴雨如注,但是大家被王老师的讲座吸引着:我清晰地记得王老师告诉我们他的一只眼睛高度近视,几乎失明,但是他的心是明亮的;他给我们展示希特勒那张傲慢的中学毕业照;给我们讲述希特勒与维特根斯坦之间的矛盾而引发的屠杀犹太人的推断;给我们讲述他想写一本《教育失误一百例》……

  再读《不跪着读书》,我的眼前就仿佛坐着王老师,低垂的眼袋顶着一双迷茫的双眼,讲述着他的所见所思所感,他直言不讳,他坦诚正直。

  王老师关爱每一个学生。他说课堂上“小睡有何不可”。现在的学生,特别是中学的学生,学业负担并没有因为“减负”的文件,口号而减下来,成堆的作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每天忙着应付着作业,没有足够的时间睡眠,更不用说留点时间给“思考”了。为什么学习?为什么写作业?为什么考试?为什么这么忙碌?当你不知道为什么做这件事的时候如何能把事情做好呢?每天市里的“百校行”总会抓拍到“孩子在课堂上睡觉”的.镜头。总会因此而曝光学校,曝光教师,曝光学生?你可知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睡觉?王老师看到孩子在课堂上睡觉时,“请同桌帮他盖件衣服”,并对大家说,以后上课如果谁睡着了,就轻轻地替他盖上一件衣服。读到这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感动,为学生能遇到这样的老师而感到高兴。

  王老师鼓励每一个老师。他说“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我们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教师”。他鼓励年轻教师要有精神追求,要有独立的思考精神。如果教师都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如何能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我们看看现在学生的作文就知道了。还有几个孩子能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话?“假大空”没有改变,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更严重的是“抄袭”“套文”层出不穷,学生的大脑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学生的作文成了别人文章的“镜像”。为什么会这样?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师也不会写文章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抄来抄去,丢失的不是文章,而是独立的思想与精神。要想有独立的思想,“只要肯读书”。可能有老师会说,现在工作很忙,没有时间阅读。真的没有时间阅读吗?我们看到很多老师现在上课备课都不备了,拿着陈旧的教案,也能坦荡荡地走进教室,面对几十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是如何能做到不汗涔涔的?我很想知道其中的“诀窍”。

  王老师是一位理想主义者,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他思想的矛盾和对现实无奈。正如他在“序”中所写:年轻时以为教育是诗,教师的一生也在为教育写诗,没想到后来总是要为教育写申告状,为学校的堕落而愤怒,为教师的尊严而呼喊。作为教师我认为自己应当是理想主义者,而现实却总在种植悲观,我以为自己的工作对青年成长有意义,没想到青年常常会对一个教师的理想投来同情的目光……

  虽然这些文章是十多年前写的,我们从当下的教育场中仍然可以看见王老师所描述的故事。教育是缓慢的,教育的变革更是缓慢的,让我们怀揣着梦想,在教育的“田字格”里书写一个个“人”。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4

  吴非老师的书《不跪着读书》是值得我们细细研读、慢慢品味的。像甘泉滋润着我的心,让我心底敞亮,事理明白。

  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一文中,吴老师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我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

  教师是什么?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但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而且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在生命的每一个季节,他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更不仅仅是工程师和蜡烛,人类的灵魂不可能通过一个固定的燃烧自己的流程去塑造。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呢?教师就是教师,“教师”这两个字背后是一个更真实的字: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出色,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作者说的对,那就是要坚持读书,多读书,而且善于思考。“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读书应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读书也就没有了知识的营养,也就不会思考,自然也就没有了独立思想的精神。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5

  最近,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跪着,意为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名利而失去教师的责任,意为为了迎合上级而折腰,而随波逐流。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一、不能跪对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民主、融洽的,既要抛弃师道尊严,也要直起脊梁做人。对学生的正确态度是:热爱,尊重,不迁就。

  二、不跪对领导。教师首先要自尊、自信、自强,也要保持一颗淡泊宁静之心,无欲则刚,无求品自高。

  三、不跪对社会。教师要做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一个普通人,不要整日忙与社会应酬,不要下跪于名利之中,应固守自己的一方天空。

  四、不跪对家长。教师要与家长保持一定的距离,又要彼此在必要的沟通之中平等、理解、信任、支持。避免庸俗化、功利化。

  是啊,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6

  写在前面。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词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刚拿到《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我就急切想搞清楚,在吴非老师眼中,“跪着”教书的教师为什么跪着?又在向谁下跪?中国人有千年的下跪历史,虽然辛亥革命覆灭了封建帝制,跪拜的仪式在绝大多数场景下被废除,但这并不代表,国人实现了真正的站立。

  从古至今,中国的知识分子是非常不喜欢“跪”着做人的,更何况教书了。然而文明的发展进步,从来都是迂回向前的,有坦途,也有曲折。现阶段,师道尊严,似乎进入了至暗时刻。

  书中那些种种罗列的事实,我边读边叹息。还有身边的诸多事实,老师被家长扇耳光堵在教室门口辱骂;学生在课堂下五子棋,老师劝说无效,无奈下跪;老师罚站迟到学生,被家长关押到派出所;老师用试卷拍了拍孩子的肩膀,赔家长3万元。就连二十年前体罚了学生,也会遭到掌掴的报复……这些现今在身边层出不穷的众生相,随处可见的人文精神的失落、道德的沦丧,对扼杀生命的专制落后的教育,吴非老师无不在做着各种长叹,各种愤慨,各种讥刺。

  我是向来不赞成“天地国亲师位”的神祀牌,把教师放在跪敬对象的位置,那是封建礼教残余的糟粕。我们教师只是普通劳动者,给予应有的尊重即可,不需要别人向自己下跪,也不应该向别人下跪。

  有时候感慨,建国七十年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迷恋等级尊卑?要么高人一头,要么低人一等。或倨或恭,从不想平等待人。一会儿把教师奉上神坛“捧杀”,一会儿把教师按在地板上“棒杀”。

  铁骨教师,铸造灵魂。忽然间想起以前读过的一个故事:在1922年10月17日,北大的那场讲义风波,面对几百个愤怒学生的围攻,蔡元培捋起袖口,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然后满脸青筋地步步进逼,学生旋即溃散。

  又想起之前看到的一篇新闻报道——“我的学生在课堂上骂我,我回骂!那一刻,我心静如湖,爱他如初。但,骂他就是教育!我有责任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不是任你驰骋由你撒野的游乐场,骂人要被人回骂,打人也要被人痛打……

  姑且不论老师回骂学生对不对,但是这份教训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却是对的,骂人,是要付出代价的,无论是回骂还是回打,都有可能在社会上面对。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积极、乐观、自信、坚毅、不断进取。可是,没有这样的'老师,又怎会有这样的学生?

  言传身教的影响,不仅仅来自家长,也来自老师。如果老师颓废、自卑、悲观、偏激,有太多负面的情绪,一定会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想要自己的孩子拥有优秀的品质,就不要让他们的老师跪着教书。善待老师,就是善待我们的孩子。(陈雅如)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7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我觉得,教师不应该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都在奉献的,都在实现自身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冶炼,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但教师应该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绝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一辈子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从书中让自己越来越直。

  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位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 希望 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8

  我捧起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为什么取名为“不跪着教书”呢?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里,有没有跪着呢?带着期待、怀疑、审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让我洞悉当今教育现状,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提到“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学会思考是“师与匠之间的差别”我们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学生吗?在《教师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色的教师》中,他也把我带入思考的王国,思考的同时也让意识到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就如汶川大地震中冒出来一个“范跑跑”,身为一名教师却在紧急关头丢开学生率先脱逃,尽管事后他如何为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标榜,但是你觉得他值得原谅吗?尽管他也有信仰与追求,可是他的出发点不是站在一个为人师的立场上,他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他的学生。如果每个学生都引以为鉴的话,不敢想像,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会伦落成什么样。这也让我想到了地震中的另外一个老师,当地震发生时,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冰雹般的砖瓦,水泥板坠落在他的身上,热血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那张开的双臂成为了永恒。让他做出这一举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与情操呢?他的形象对多少人产生了极大的.震憾呢?教师二字所包含的意义与追求,在他的身上闪闪发光!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讲有个学生考进名校不久,非常高兴地同父母和刚从海外回来的亲友到学校参观,岂知一进校门就遇见了班主任,父母出于礼貌问班主任:我们的女儿在校表现怎么样呢?班主任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说:你们的女儿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脑子笨了一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看到这,我也不禁愤怒起来,这是为人师该说的话吗?该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转学,父母也觉得失望,亲友也很难堪。

  我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师的批评只会使这些学生感到学校生活不愉快、看到老师害怕疏远、对考试感到紧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们的每一点成功。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平时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9

  看到指定阅读的数目中,有一本《不跪着教书》的书名。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很惊诧,亦很迷惑,不知其意,但同时也深深地被吸引了。于是拿起《不跪着教书》,便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书放置一边,就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封面上的这两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拜读完一些篇章后,深深为吴非老师的教育理想所折服,也为他的理想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碰壁,为他的困惑和矛盾所打动。

  看到《母亲教我的歌》时,我的内心又深深地受到启发了。作者写道:面对最早接触到的生活矛盾,孩子总会首先学习父母的态度。由此让我想到了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

  我是位年轻的妈妈,怎样才能做个称职的母亲,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妈妈”是一本书,书的每一页都记录了母亲的亲切、温暖、深沉、坚强、无私和伟大,也记录了妈妈的过失、不足,以及带给孩子的烦恼。这本书伴随着孩子一天天地成长。孩子一生都在读着妈妈这本书。年轻的妈妈在不知不觉地写着这本无字的书:用自己的心灵和行动。这本书写得怎么样,只有孩子最清楚。

  “孩子的心是块空地,种什么长什么。”做父母的,如果真的爱孩子,那么从小就要往孩子心里播撒下爱的种子,这比什么都重要。孩子的正确思想是靠灌输的,爱的种子是需要培育的。爱是什么?爱是一个口袋,往里装产生的是满足感,而往外掏产生的是成就感。爱是一种感受,一个人在被他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一个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时,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生命是多么的伟大,于是感悟到一种深深的爱意。第一篇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中的小女孩,怀着爱的情感、用爱的眼光看世界,她发现了美,并想把美与生病的奶奶一起分享,一起感受美。苏霍姆林斯基及时抓住了一个爱的教育环境,适时地保护了孩子一颗爱心。环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改变人。良好的环境可以帮助人成功,恶劣的环境可以使人窒息。环境是人创造的。家庭环境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创造的。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的是身心健康、性格开朗的孩子;紧张、压抑的家庭环境,培养的是有心理障碍、心胸狭窄的孩子。在家庭关系中,成人是起主导作用的,想要改善家庭关系的紧张、不和谐,首先要改变自己;想要提高孩子的素质,就要先提高家长自己的素质。

  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可是,做法却往往不同:农民日思夜想的是庄稼需要什么,怎么满足庄稼的.需要?家长为教育孩子彻夜难眠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孩子的心灵深处的需求是什么?怎样满足孩子成长的需求?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孩子学习不行时,一些家长却一味地指责孩子,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责任,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地理环境变化时,农民都知道改变种植方法;社会环境变革时,做父母的也应该想到更新教育观念。

  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已经由“多子女家庭教育”向“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转变。这个现实,也使得今天的家庭教育带来变化。首先,家长的心态变了。独生子女的惟一性,使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感觉,自己承受过的苦难,转化为强烈的补偿心理和惧怕心理,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过分的保护,致使不少孩子出现无情、无能、无责任感。其次,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变了。孩子的成长环境由“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在加大,孩子对成人的依赖心理在加大,同时,孩子与成人的矛盾也在加大。还有,是孩子的生活内容变了。今天的孩子是在电视机和电脑前长大的孩子。虽然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但孩子与父母的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很多父母已经意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课堂;家庭教育要跟上变化的时代,父母就要重新学习,重塑自己。

  “教育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也是也是“艺无止境”的。当老师,做父母的,更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做个合格的引路人。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10

  学校开展了读书活动,给我们推荐了一些书来读,其实,我是个爱读书的人。我爱读的书也很多。只是一向对专业类的的书籍不大感兴趣,因为说教味太浓,读起来总觉得有些累。当我看到《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时,它的题目吸引了我,这跪着的含义是什么?谁在跪着教书?为什么跪着?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中有没有跪着?拿起书来仔细打量,原来书名旁边还有用小字写的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反复将这段话读了几遍,每读一遍,心情就觉得愈沉重。怀着复杂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书。

  原来,作者吴非是一位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本书收录的是他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教学随想,有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没想到,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动了我。这篇文章讲的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4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我想,我肯定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可能会没收了她的花,当然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然后就会苦口婆心地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从小要爱护花草,因为它们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不要损害公物云云。可这不是对美好性灵的戕害吗?我为自己有这些所谓高尚的正义的想法感到羞耻!在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难道就没有真的这样去做过吗?难道只有那么一两次吗?这是不是下跪了,是向谁下跪了?一个个小故事慢慢读下去,可以说每一个故事都能打动我,都能触动我心中某一个柔软的地方,让我或感动,或同情,或愤怒特别是作者对目前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腐败、堕落以及种种不人道所表达出的那种愤怒,让我感同身受。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祖国教育现状的担忧、以及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和追求,不能不使我对他产生深深的敬意。

  怀着对吴老师的敬意,我认真读完了这本书。对于本书封面上的那段话,我不敢说完全理解了,但可以说有点理解了。我觉得用语重心长、发自肺腑或者说别的什么词都不能表达出作者在写这段话时的心情。回过头来再读这段话,我读到了一个字爱。

  吴非 老师提出的两个主要观点是:多读书,多思考。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是针对学生,更是针对教师自身。吴老师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被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我很平凡,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

  作为一个教师,怎样才算没有跪着教书。我的体会是:首先,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比如,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立刻匍匐在地,这样怎么能去立人呢?如果教师是跪着的,那他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其次,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因为它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吴老师认为,一个老师如果能通过课堂让学生喜欢我们的学科,那他就是成功者。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第三,教师要有人格。特别是在平常与学生家长接触时,应该理智地保持适当的距离,也不要讨好权贵的子女,媚态百出,更不要在学生和家长面前随意释放你的粗鄙。第四,教师要有爱与敬重的阅读。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教师还有责任和义务引导你的学生热爱阅读。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像一个人一样的活着

  我不得不承认,吴老师所追求和向往的不跪着教书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是一种高尚的教育,也是我们的民族和时代需要的教育。而现实却往往令人失望。悬在每个教师头顶那许多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指挥棒,岂能容你做得了半点主,你能不下跪吗?反思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很惭愧,我不敢说我没有过跪着教书的历史。我也不知道有几位同仁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我从未有过跪着的历史!

  《不跪着教书》对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剂补钙的良药。我以为这本书也很适合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士阅读。老实说,吴非老师的想法有太多不合时宜的地方,跟苏东坡一样,这个优秀教师也是一肚子不合时宜,比如绝不接受学生家长请吃饭,在今天,99%的老师做不到。但我还是要说,我敬佩吴非老师,这样的人在教育界立住了,是一个奇迹。有这样的人,中国的教育才让我看到了希望。

  我想我能够这样来理解这些话的涵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提高自己的修养,传授知识,促进学生的思想交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坚韧他们的骨气,提高大家的民族气概。

  吴非 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说得多么朴实、多么中肯呀。他是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来顺受,从骨子里向外透着奴性。封建主义早已灭亡,可它给中国人带来的精神毒害还不可能说消失就消失。还有人可能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为了不使我们的下一代继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向吴非老师所说的,得要站直了教书,得要有铁骨!

  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举行书香飘满校园读书活动,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大激发了广大师生的读书热情。每年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对教师的读书是一种很具体、很有效的指导。假如,我们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们的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们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们的教师生活就充实了,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教育就有智慧了,生命就有价值了,人生就有意义了。

  读书,思考,实践,再读书,再思考,再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规律,是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将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坚持遵循这一规律,一路前行。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11

  真正的老师,自己肯定是一位正直的人,是一位有尊严的老师!脊梁挺不直的人是不能成为一位好老师的!这是《不跪着教书》给我的第一感觉!

  记得小时候老师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位正直的人,要有做人的尊严!人的尊严一旦丧失了,是不能用金钱买回来的,做人一定要有骨气!

  真正的老师,肯定是一位引领学生走向快乐人生、正直人生之路的老师!不能做好学生的引路人的人不能成为一位好老师!

  老师给学生要传递的是希望!在学生面前,老师是一位长者,是学生未来人生之路的引领人!学生都还没有成型,什么都有可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也许会影响了他们的一生!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融化学生,教学生成人!做一位老师难,做一位好老师更难!对学生来说,能遇到一位好老师,将成为他们一生都无法抹去的记忆!即使我们愤世嫉俗,即使我们看不惯很多东西,即使我们内心不平衡,但是,面对学生,老师有义务引领学生走向正直之路!试想,有什么东西比希望更重要呢?又有什么东西比希望更不可以失去的呢?我们个人不能失去希望,我们的.国家、民族、社会都不能!

  我也常常看不惯社会上许多丑陋、畸形与变态,也常常愤世嫉俗,但是面对三尺讲台,面对一双双纯净的眼睛,我想我一生要恪守的原则是:做一位真正的老师,做一位正直的老师,做一个正直的人!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12

  近日读了《不跪着读书》中的《冷眼看“减负”》,感触颇深。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无疑成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操作,才能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加教育学习的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目的呢?

  首先,教师要自觉更新教育观念,是减负增效提质的基础

  在新形势下,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明确素质教育的含义,明确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和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的真正内涵,用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及时转变自己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

  其次,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要务。

  1、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教师要在备课上多下功夫,不打无准备之仗。通过备课做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学方法得当有效,教学手段科学,教学重难点突破有法。为此,我们要用几倍于一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节课,可谓课上40分,课前几倍功。我认为,备好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我们要静下来,潜心去研究,去对比,去熟悉。要反复研读教材、教参和相关资料,吃透教材的结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编写意图、目标意义做到成竹在胸。教师要充分认识班里的每个学生,可以采用侧面打探、与学生谈心交流、多组织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等手段了解学生。弄清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生活环境和发展水平;弄清每个班的团体差异和特点,然后再以学生的情况来确定教法,以学生的情况来进行因材施教。针对班级差异准备有差异的教学材料,针对学生差异准备难易不同的习题等。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法是创建在学生学法的基础上的,是教师在全面思考教材、学生、资源配置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再在教法体系中优选出符合本班学生或某个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达到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的目标。事实上,不管什么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要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和学生互助学习为原则。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也应该是积极的,要结合实际,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注重传统的和现代的相结合,让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掌握科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印象,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如:多动手做实验,多使用多媒体课件,多用投影片、挂图等。尽管准备好这些内容需要花费教师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它能创设情境,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轻松的学习,达到减负增效提质的目的。

  2.高质量的上好每一节课,是增效提质的关键。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但备好课不等于就能上好课。备课中的主角是教师自己,而上好课的主角是师生双方。上好课除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外,课堂上要把握好几个要点:一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二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且教学手段灵活多样。三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四要及时掌握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五要恰当分配时间,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只要把握好以上几点,课堂教学就可事半功倍。课堂上有了教师及时有效的导和学生主动积极的学,减负增效提质就成为可能。

  总之,减负要减学生的负担,教师就要精讲精练,改变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13

  《不跪着教书》作者是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仍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的吴非老师。吴老师工作在一线,仍笔耕不辍令人赞叹,而他对教育的现状与反思更令人敬佩。《不跪着教书》是他的教育随笔书里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其实,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早在上世纪末就反对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称颂教师。

  有人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着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着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

  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如果教师是跪着教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教师该怎样教书?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跪着,意味着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意为人云亦云,意为趋炎附势,意为为生存而失去教师的责任。吴非老师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是:不跪着教书。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必须成为一个思想者,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怀疑精神。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看看现实,可以说跪着教书是我们教师中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不自由的状态。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我们曾经有过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透着些奴性,我们自己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看来只能先从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做起。

  不跪着教书,必须要有站起来的勇气,要有视野的宽度、知识的厚度、思想的深度。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深记自己做为教师的责任。开启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品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的人。作为教师还要有高超的教育智慧。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也就是说要想拥有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必须从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渊博自己的学识水平、陶冶自己的心性修养、升华自己的教育追求来入手,才能不断地积淀自己的教育智慧,舍此,别无他径可寻。

  针对目前教育界很多教师跪着教书的现实,吴老师给出了一个良方:就是读书。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了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吴老师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言简意赅,把握住了现代师道的实质。课堂中我们要有激情,这种激情劲儿很重要地来自言辞,不仅仅是将预先准备的内容表达地流畅、有韵味,更多的还是对随机出现的问题能接过话题阐释和借题发挥,有了新意,有了深度,学生怎么会厌学呢,学生喜欢有激情的老师,喜欢有激情的课堂,我们得靠激情感染学生。我们要和学生对话沟通,要展现所教学科的内在魅力,体验老师的妙趣横生。你看,这将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我们现在所做的不仅仅是传播,更是创造,传说人本来是泥做的,因为得到一口灵气而开始了生命,也许经后我所做的就是要传承这股灵气,让更多的生命有新的呼吸。有教学个性的教师,他们的课往往体现着一种独立思考的意识,展现自己的学养;而一个不善于思考问题的教师,只能做传声筒。

  我们要做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思想深刻,追求高远、底蕴和智慧。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教育首先要培养有善心有同情心的人,这是吴非的基本观点。因此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这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大目标。也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除了教师的教育要反思之外,整个大教育都有反思的地方。作者提倡的人性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善良,爱,感恩独立等等的教育理想,无疑都涉及到生命本质的教育,也就是教育本质的阐释。针对有的新派教育家发表偏激言论说中国的教育培养的是驯服温顺的羊,西方教育培养的是有竞争力的狼,吴非老师给予了迎头一击为什么教育观中始终没有人的概念呢?现在崇尚以人为本,正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健康向上的人。

  吴非老师直面现实,直逼人生,洞烛幽微,鞭辟入里地揭开种种的疮疤并剖析个中的原因,字里行间,始终流淌着作者对祖国、对民族所倾注的一片真情。我想,如果每个教育者,在琐碎劳顿的教育工作中都能这样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创新,那么我们就能不跪着教书,学生就能站直腰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有更辉煌的明天。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14

  这学期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吴老师好像用跟你聊天一样的方式把这一个个道理说给我们听,虽然平平和和,但句句都说到老师们的心坎上,让我受益匪浅。

  不跪着教书,那应该怎样教书呢?我带着这个问题翻开这本书,吴老师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跪着,意味着教师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趋炎附势,为名利失去了身为教师的责任,为了迎合上级而折腰,随波逐流。事实上,我们身边乃至我们自己都不免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算不上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老师。

  那我们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老师呢?像吴老师说的,一味合格的教师,只要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人。“要让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要让学生多读书,教师自己首先要多读书,自觉读书”,我也希望我能成为吴老师口中说的老师,受到学生尊敬,让学生忘不了的老师。那我只能增加自己的阅读,多读书,多思考,多学习。“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要想让学生多出色,教师就必须出色。学生赶超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这些话都深深地出动了我,作为一名新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太少太浅。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是源源不断的水源。书中讲到了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会“埋头苦干”,不能“及时反思”。想想我自己也是一样,有时其实是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是因为忙,没有及时去反思,过段时间也就忘记了。久而久之,问题依然存在,而我也没有多少进步。所以除了多读书,我还要学会多反思。让反思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读了《不跪着教书》,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师要堂堂正正的,不趋炎附势,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和意见。经常低头看看学生的优缺点,放低身子与学生平等的贴心交流。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时时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做一个正直的、真诚的、宽容的、有爱心的、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人。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我在为了成为这样的老师而努力!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15

  读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让我认识到了我们经历的和正在经历着的教育上的种种弊端,让我明白了怎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老师

  如果说鲁迅先生的杂文是匕首、是刀枪,那么吴非老师的教育随笔随笔就是手术刀。鲁迅先生用自己匕首一样的杂文做武器,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和敌人做着坚决的斗争,吴非老师则用自己“手术刀”一样的随笔,在和平的年代里,割着教育上的种种“疮疤”,他用自己犀利的文笔,针砭教育时弊,涤荡教育天空,使之更蔚蓝,更纯净。还是看些例子吧:《官场陋俗进学堂》,向我们展现了官场上的种种陋俗,已玷污了校园这块教育的净土;《被折腾的龙种》则向我们展现了教育改革上的以“假大空”为主要内容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时时在做怪;《校园设计要大气》则向我们敲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警钟;《名校的反思》让我们看到了“名校”背后的真正故事。篇篇随笔如“手术刀”在痛割着教育上的种种顽疾,如警钟在惊醒着人们该怎样还教育一块净土。

  读吴非老师的文章既痛快淋沥又发人深省,既追悔莫及又信心大增,他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黑暗,又看到了教育的黎明。

  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德育工作中空洞的政治说教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用那些具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鲜活材料给孩子们以感染和熏陶,让每一个孩子心中都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

  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教育教学改革中不在有流于形式的“假大空”出现,而希望每一个领导,每一位老师都能静下心来反思,在反思中改革,在改革中前进。

  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再有所谓的“面子工程”出现,而是校园文化建设真正成为照亮学生心中的明镜。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相关文章: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12-10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10篇01-23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2-24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1-25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03-04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0篇12-24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0篇)12-24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1篇12-24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15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