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残奥会心得体会

时间:2023-11-01 08:33:0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北京残奥会心得体会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残奥会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残奥会心得体会

  冬残奥会吉利物雪容融的灯笼造型源于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产品设计专业本科生姜宇帆对家乡年味儿的印象。小姑娘的家在位于小兴安岭深处的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每逢过年,这座小县城都会被浓浓的节日氛围包裹,街巷楼宇间,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是最常见的景象。

  灯笼的创意入围前十,不过专家们给出的看法却是“仅保留原创属性,重新设计形象”。这就意味着,整体形象设计几乎要从零开头。同样出于保密需要,设计团队将位于学校校内后侧居民区中的一间吉艺专家公寓作为工作室,这间100多平方米的公寓,见证了冬残奥会吉利物诞生的全过程。

  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系主任吴轶博说,在前期修改阶段,她每周都要来冬奥组委提交修改方案,在方案“深加工”的7个多月里,她从长春来回北京的次数多达30多次,从首都机场到首钢的“两点一线”成了她对北京的最深印象。

  吉艺设计团队面临的任务除了为灯笼形象加入多样化属性,将其拟人化,给予其生命,还要将其与奥运结合,这需要多方面的学习。于是,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副院长金巍特意买了个灯笼挂在工作室,让团队成员每天观看,每天琢磨。与此同时,全部团队成员把冬奥组委的宣讲录像看了一遍又一遍,还上网查询,“恶补”奥运及相关学问,感悟和查找奥运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点。“这对我们是一个珍贵阅历。”金巍说。

  2月下旬,北京冬奥组委专家组经争论讨论打算,取消中国结的进一步修改,让团队主攻灯笼形象的完善设计。到4月初,灯笼形象已基本确定,吉艺设计团队需要递交完整的文化阐释方案。“这个阶段也是团队最迷茫和煎熬的阶段。”郭春方说,“一开头是将吉利物的属性与鹿结合,我们尝试过加鹿角、红鼻头,但是一方面形象要做得美丽,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文化阐释,也许有近1个月的时间,我们做了各种尝试,感觉路走不通了。”设计团队每天都在不断尝试和自我否定之间徘徊,就在这一胶着阶段,修改专家组感受到了团队的迷茫,并准时地赐予了指导和关心。

  在双方多次沟通和尝试之下,鹿的属性被放弃,体现“双奥之城”的天坛、鸽子、长城,以及与冬奥相连的如意(冬奥会跳台滑雪场地又名“雪如意”)等元素消失在了吉利物的形象中。设计会有灵感出现的刹那,但更多的是反复修改完善。雪容融面部的雪块勾画出它的脸庞,为了最真实的效果,设计团队在冬天特地往墙上随便扔了很多雪堆,之后再把墙上的形态具象化;而为了呈现雪容融红红的脸庞、弯弯的嘴角,团队也做了很多微调。

  “团队在修改的时候就考虑到后期应用,尽可能多地增加应用的延展性,比如道路两旁和广告牌的展现效果,还有衍生品的效果,像台灯、手表等等,都在我们考虑范畴。”吴轶博说,“灯笼本身是可以发光的,可以带来暖和、传递力气,这和冬残奥会的理念特别契合。”

【北京残奥会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北京冬残奥会心得体会12-13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心得03-17

北京2022冬残奥会的“细节感”温度满满心得05-14

冬残奥会心得体会11-06

闪耀冬残奥会赛场心得体会01-20

冬残奥会罕见名场面心得体会04-28

冬残奥会心得体会15篇02-01

冬残奥会心得体会(15篇)03-10

冬残奥会闭幕式心得体会01-06

冬残奥会罕见名场面优秀心得体会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