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读后感

时间:2024-03-25 10:33:51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活着的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着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的读后感

  活着的读后感 篇1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记得有那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看完《活着》,是在这个落日的余晖洒在透明的宽阔的玻璃窗的傍晚。 就像小说的结尾——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上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的来临。

  大自然都是平静而肃穆的,只是我们附加在它身上的感情太多太多。

  我一直记得这样一句话,世间无所谓幸福与不幸,只有一种境况与另一种境况的相比较,仅此而已。只有经受了极度不幸的人才能感受到极度的幸福;渴求过死亡的人,才能领悟到活在世上有多美好。

  这让我想起《我的兄弟叫顺溜》里面陈大雷说的,没有经历过死亡的洗礼和死里逃生的人,不能理解那一刻我们的心情。那是他们在久经战乱之后,听到传来日军投降,抗战结束之后的狂喜,不,是悲喜交集。

  而这一次,又让我明白,只要活着!

  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只要活着,就什么都有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苦难,真的都不那么重要了。

  我们还能抱怨什么?因为那些不幸,足以见证,我们所拥有的,是多么的珍贵而奢侈。也许,幸福,就是靠苦难这么一点点堆积起来的。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生老病死。旦夕祸福。

  人生无常这个词可能不好,但是不可否认,这是事实。

  没人能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也没人能按想象中的模式给自己的人生画一个圆满的圆。我们能做的,就是虔诚地对待生命,平平静静,从从容容。

  我不知道一部灰色的人生,几个土气的人能带给我什么样的'感受,但是,当我一步步地读下去的时候,我被感动了。眼泪算什么,心灵一次次的冲击才是真正的震撼。那些久远而陌生的岁月,那些苦难而坚韧的人生,生生地击在心头,传来一阵阵隐忍的疼痛。

  其实它们并不遥远。

  当我回望,那片我眷恋的土地上,某些影子与它们重叠。那是当我还不懂事时,母亲所经受的如同凤霞般的苦难;那是当我还年幼时,爷爷和他的老纤绳的喃喃低语;那是当我尚年少轻狂时,父亲掩藏在烟雾后面的叹息和咳嗽……

  也许曾经,暮霭中也有如今天一般的叹息吧......

  其实我一直在想,都说苦难的人生是坚韧而顽强的,为什么他们的生命却那么轻易地就逝去了?有庆,家珍,凤霞,二喜。他们都是饱受苦难,饱尝艰辛苦的人,他们也都如野草一般地活着,他们从不抱怨生活,也从不感叹自己的命运。他们都有一颗如佛祖般宽容而美好的心,他们只要好好地活着,哪怕穷点,哪怕苦点。可是,命运却连这个机会都不给他们。

  掩卷沉思,这也许就是这部作品赋予我们的意义吧——

  活着吧,只要活着!

  活着的读后感 篇2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

  电影以福贵、家珍(福贵的妻子)、二喜(福贵的女婿)、馒头(福贵的孙子)四人吃饭的情景结束,以一种温和的方式终止观众继续了解福贵接下来的人生,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依然会好好活下去,尽管他们可能会因为时代,命运的不幸而失去生命,但是这种继续活下去的念头不会改变。

  有人说余华的小说透露出一种悲剧刻意堆砌,可是我在观影的过程中却觉得无比真实。是时代的悲剧,也有命运的不公,更是生命的常理。福贵的好赌使得房子易人,父亲被气得离世。母亲病重却没有医治的物质条件,更盼不到儿子的到来。解放战争后,福贵回家了。家庭的苦难累倒了有庆,偶然的意外令其离世。此后家珍也开始生病。文革斗倒了医院老教授,凤霞因生产大出血去世。所幸电影的结尾还是给了一点生命的温存,小说的结尾却也只有福贵和他的老牛一直活着。

  刚开始房子没了的绝望淹没着福贵和电影外的我们,但随着生活不断变好和家人的不断离世,我们似乎也觉得房子没了,钱没了再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只要人在,希望就在。人不在了,还得活下去,生活还得继续,还得活着。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霸王别姬,同样是时代的缩影,同样是历史的故事,但这部片子更为生动真实丰富全面地展示那些时代,那些人,那些生活。虽然没有经历过,但是能从影像和文字中感受到那些有苦有乐的时代故事,那些过往只能从教科书上看到的只言片语。

  我想看完这些充满历史感、充满苦难、充满反思的故事,更令我们了解我们的现在。为什么要铭记历史,为什么要不忘过去,为什么要感恩现在。这真的是一种感受生命的珍贵和充满希望的力量。无法诉说,只能感受。

  时代是进步的,但也是充满苦痛和灾难的。无论旁人看来苦难多么不可承受,但是人总能承受下去的,人不是被灾难所打倒,而是被自己所打倒。

  在余华(小说《活着》的作者)在给麦田写的序里提到,“”为何我当初的写作突然从第三人称的角度转化为第一人称?现在,当写作《活着》的经历成为过去,当我可以回首往事了,我宁愿十分现实地将此理解为一种人生态度的选择,而不愿去确认所谓命运的神秘借口。为什么?因为我得到了一个最为朴素的答案。《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福贵所受的.苦难超于常人,任何一个旁观者都认为是不可承受的,而这苦难其实就是中国人的苦难的缩影。其实苦难落到别人的头上的时候我们往往觉得难以想象与接受,这个人的人生在你心中的代名词基本就被他所承受的苦难所占据。其实真正落到自己的头上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生不仅仅是苦难,总能够挨得过去。

  “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每天都在发生着灾难。可是,通常的情况是,当灾难没有落到我们自己头上时,作为旁观者,我们往往不敢设想这灾难落在自己头上怎么办。然而,事实上,一旦这种情形发生──它完全可能发生──你就必须承受,往往也就能够承受。”王子说的话是一个真理:“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为什么呢?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有时候会觉得历史离我们特别远,其实是我们自己离生活特别远,活在网络上的空洞与数据的繁复中,让我们有时失去对某些纯粹的实在的思考与理解。

  历史和现实能让人知道人很渺小,但也很伟大。在灾难前显得无力,但却也在灾难前显得无比珍贵。生命也是,爱也是。

  相关启示:电影《切尔诺贝利》《无问西东》,小说《时生》。

  活着的读后感 篇3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这本书已经读了不知几遍了,每一次都是一气呵成,一口气读完,好的文学作品就是有这样一种魔力,让读者不忍放下。

  《活着》讲述了福贵的一生,富家少爷福贵嗜赌成性,最后赌光了家产。贫困之中,因为母亲生病,福贵为母亲求医的路上,又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来被解放军俘虏,放他回了家。结果回到家中,母亲已病逝,妻子家珍独自将一双儿女拉扯大,女儿在一次意外中变成了哑巴,儿子尚且活泼机灵。本以为这次大难不死是必有后福,但是悲惨的人生却才刚开始上演。用余华自己的话说,《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自己生命的友情,讲述了人如何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事物……

  《活着》的电影拍得也不错,但是在心里留下的印记很少、很淡,可能因为电影的结局没有那么悲。书中写得没电影那么戏剧化,却如同起雾一样,一层层缭绕,最后伸出五指,却看不见了。悲痛就这样,一下、一下,按部就班地席卷。然而,合上书的刹那,发现自己的悲,不是因为福贵一生的遭遇,而是因为那种面对命运的无奈。小说的笔触非常极端,作者用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平缓语调,描写了福贵的.生活,在一本不算厚的书里,写成了一个人的一生。当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旁人用几个小时去看之时,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主人公与他多舛的命运是一种友情的关系,相互感激又互相仇恨,但却如同影子般谁也抛不开谁。余华将大时代附在小人物身上,看着令人心酸。当福贵被拉去”打仗“,有幸回家的那一瞬,我有些激动,战乱年代,有条命比什么都重要;当败家变成贫农而不再是地主,划了成分,龙二成了自己的替死鬼时,福贵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

  小说本身不是描述现实,而是在现实与幻想中找到交集,从而更好地反映生活。福贵的苦难生活给每一位读者心灵上重重的一拳,对于生活,对于能够活着表示感恩,感恩生活中的平静,也感恩生活中的苦难。

  《基督山伯爵》中有这样一句话:世上没有幸福和不幸,有的只是境况的比较,唯有经历苦难的人才能感受到无上的幸福。这就是命运,在幸福和不幸之间,你没法抛弃它,也没办法抱怨它。更像那本童书《小房子变大房子》一样,把鸡抱进来,把羊牵进来,把猪推进来,把牛赶进来,让他们济济一堂,混乱一片,然后再把它们放出去,自己豁然开朗。理虽然平直,却也是同样的道理。

  很多人说福贵,但是整本书最令我感动的是凤霞,福贵的哑巴女儿。无论什么时候,她都没有办法表达,当消失了两年的爹回来了,多么兴奋,认出来了却叫不了;当被欺负的时候,想告诉母亲却说不了。造物主给人这么多感官,没有一样是浪费的,凤霞说不了话,但是却实实在在的活着,无声的活着,就像那个时代的人,多说多错,不如不说。

  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感受到无上的幸福,只有经历过福贵的一切才知道福贵为什么还活着,为什么还感激生活。我们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别人的故事,想要真正做到感同身受,真的很难,有些事情,必须亲身经历了才有资格谈及幸福或是痛苦,就像别人对我们或是我们对别人说:”我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这些话根本没用,有些事情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明白,冷暖年来只自知。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性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余华没有煽情,亲手埋了全家人,整个故事很痛苦。

  活着的读后感 篇4

  第一次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是因为偶然跟在美国读书的同学聊天,他说自己世界电影赏析课程的结课论文题目是“张艺谋与《活着》”。这使得我瞬间对这部电影充满了兴趣,想想比较惭愧的是,我第一次欣赏这部经典电影竟然是在它上映整整二十年之后。

  因为被电影的每一个细枝末节所吸引,又迫不及待的去看原著——《活着》。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人们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似乎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和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以为噩梦与困境不再牵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猝不及防。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他的母亲说。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贫苦艰难的生活,福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跑。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悦。

  可是他却猝然死去。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轻的我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合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当就是生命的力量吧。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仍然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正如你终于会明白,就像每朵乌云都镶着银边,无论当下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告人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此刻的我们毫发无伤。

  其实,只是像富贵一样活着,已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普希金说过的,“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我想,最好的生命应该是“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活着的读后感 篇5

  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叫福贵的老人悲惨的一生。福贵曾经是一个阔少爷,家境很好,但到了他爹这一代,家道开始衰败,他爹爹生活奢侈、挥霍。而福贵比起父亲来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吃喝嫖赌,无恶不做,终于在一次赌博中,上当受骗,把自己家的土地全部输给了别人。他的家境一落千丈,父亲也被气死。从此,他和母亲、妻子、女儿相依为命,过起了自力更生的农家生活。母亲由于过于劳累,生病在床,一次,福贵去给母亲取药,被国民党抓住,作为庄丁送上前线。战场上,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一次次的死亡,他思念自己的亲人,渴望能够活下去。两年后,他幸运的回到了家,母亲原来已经死了。悲伤之余,唯一能让他高兴的是他有了一个儿子,但是,他不幸命运这时候才刚刚拉开序幕。福贵家庭虽然贫穷,一家人却生活的非常幸福,儿子有庆也在健康的成长,一次学校组织给县长的太太献血。有庆由于先天的营养不良,再加上抽血过多竟然死去。福贵又受到了一次严重的打击,自此,全家完全沉浸在了一种悲痛的氛围之中。一直到又聋又哑的女儿出嫁时,全家才有了一点欢乐。然而,上天并不怜悯这可怜的人,仍旧一次一次的把难以忍受的苦难向他降临。先是自己的女儿难产而死。接着是自己的妻子难以忍受丧子、丧女的双重打击而去世。福贵只得和女婿二喜以及外甥苦根生活在一起。然而更加让人难以意料的是,二喜却在劳动时,不慎被两块水泥板夹死。自己的唯一一个亲人——外甥苦根最后也意外的离老人而去!最后,和老人相依为伴的只有一头老牛。

  一次次的死亡,都是主人公老福贵不紧不满、平静宁和的叙述出来的,该长哭当哭时,他无动于衷,该唏嘘感慨时,他不肯多谈半点。老福贵把所有汹涌的情感都潜进了冷漠的叙述之中,我的心中却引起的最强烈的震撼。我不敢想象,谁也不敢想象,如果故事里的主人公换作是我们,我们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但老福贵却活了下来,而且心里感到无比的踏实。老福贵是这样说的: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些年。我还是老样子,腰还是常常疼,眼睛还是花,我耳朵倒是很灵,村里人说话,我不看也能知道是谁在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我也想通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不用盼着收尸的人,村里肯定会有人来埋我的,要不我人一臭,那气味谁也受不了。我不会让别人白白埋我的,我在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这十元钱我饿死也不会去动它的,村里人都知道这十元钱是给替我收尸的那个人,他们也都知道我死后是要和家珍他们埋在一起的……

  我真的不想折腾我的感情,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但是面对着这样欲哭无泪、欲叹无声的叙述,谁的感情不像一锅煮沸的水呢?

  人为什么而活着?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但是,我却觉得作者余华说的更有道理。

  余华这样说: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福贵的妻子家珍,她对人活着的意义看的明白清楚。她告诉福贵说:“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福分,只求每年都给你做一双新鞋”。这不是对余华这种“活的哲理”的最好诠释吗?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倾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哀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些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

  好好活着,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好好活着,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

  活着的读后感 篇6

  说起来也是一个奇妙的事情,昨天看微信视频号给我推送了好多余华老师的视频,然后我就突然特别想看余华老师的书,恰好有一本我从未翻开过的,余华老师的《活着》。

  从昨天晚上十一点半一直看到了今天凌晨两点半,我把这本书看完了。

  全书主要写徐福贵对过去的回忆,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描写,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这本书让我非常震撼,不仅震撼于福贵在经历各种绝望后仍能乐观的活着,更震撼于那段悲催的岁月对人造成的心灵与XX上的打击与折磨。

  余华老师曾自嘲到:为什么人们说我语言简洁,那是因为我认识的字不多。《活着》是余华老师的代表作,语言可谓相当简洁,但是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在徐福贵赌博输光家里的一百亩地后,本来被人尊敬的大少爷却成了原本自己土地上的佃户,女儿凤霞却懂事的让人心疼,从XX变成穷苦的农民丫头,从来没有抱怨过,那么天真,开朗,头一次吃粗粮也没有吐出来,但因一次发烧,老天夺走了她聆听和说话的能力,让本来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总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但降临在这个家庭的灾难,未免也太多了,在福贵上街给母亲找郎中,被XX抓走充壮丁,一走就是两年,让本就困难的家庭失去了主要的劳动力,母亲在他被抓住两个月后也离开了人世,幸运的'是,他没有像其他壮丁一样死掉,而是成功解放并回了家,他母亲常说:人只要活的高兴,穷也不怕。可是人生一世也不能只图个活的潇洒自在,他想起祖辈富有的过程,决定重新开始,第一步就是让有庆上学,夫妻俩没有办法,把女儿送到人家去当使唤丫头,有庆千百个不愿意,在上学当天哭闹不止,他是姐姐带大的,如今姐姐走了换来的是自己去上学,他宁愿不去,也要姐姐回来,福贵看劝说无果,狠狠地打了他的XX,无奈有庆只能去上学,因为太疼了。

  生活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家里养了两只小羊羔,夫妻二人很能干,后来凤霞也回来了,也能帮家里出分力,可是家珍突然换上了软骨病,眼见着两个劳动力变成了一个,家里的担子更多就由凤霞挑起,凤霞是个好女孩,只是干活,那么勤奋,乐观。结果遇到了荒年,没有粮食,怎么有力气干活呢,两个孩子越来越瘦,在这个节骨眼上,县长的女人生孩子大出血,偏偏只有有庆的血型合适,竟把这个五年级的孩子活活抽死了。这是徐家唯一的男孩,我真的很难想象徐福贵当时是有多么的愤怒和绝望!

  这还远远没有结束,女儿因聋哑,找了一个偏头的对象二喜,但是二喜对凤霞极好,夫妻二人也很是放心,他们很快也孕育了婚姻的结晶,但是在生产时,凤霞不幸大出血去世,时间不长,家珍也离开了人世,只剩下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可二喜也在一次意外中,被两块水泥板加中撒手人寰。现在只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福贵把苦根带回了农村。

  苦根很能说,他说是因为自己的女儿不能说,所以全让她的儿子说出来了,苦根五岁了,福贵给了他一把小镰刀,他以后就跟随着外公在田里干活,七岁那年,苦根发烧了,可是要下雨,田里的棉花还没摘,福贵摘了半锅豆给苦根煮熟,让他在家里等他,结果等他回来,苦根已经死了,吃豆胀死了,发现的时候,嘴里还有两个没嚼完的豆,因为家里穷,苦根吃的不好,煮一锅豆也是难得的美味,结果酿成大祸。

  余下十年一直到遇见我,福贵一只和一只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那是他从肉贩子手里救下的,人们还笑他买了个这么老的牛,可能他在这头牛身上,看到了年迈孤苦的自己,两个年迈的灵魂依偎在一起,乐观的,平淡的继续活着。

  在老人给“我”讲述这些的过程中,他无比平静,好像在讲述的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一般,但给我的震撼,仿佛讲述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一样,他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也让我又一次感受到那段岁月对人的折磨与XX,也让我又一次感慨与庆幸现代生活的美好,以后如果遇到了波折,《活着》应该一直能激励我勇敢的,乐观的活着。

  活着的读后感 篇7

  《活着》这本书字数不是很多,但是小说内容几乎横跨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地主儿子富贵在挥霍完家产之后变成了生活艰难的贫农,在父母、儿女、妻子外孙都相继离去后依然顽强的活着的故事。

  我想先简述一下这个故事,让没有看过这本书的读者感受一下福贵的充满苦难的一生。

  富贵是地主儿子出身,父亲和他一样是个败家子,祖上留下二百多亩地,在福贵父亲手里一折腾就变成了一百亩,到了福贵手里因为赌博债台高筑,这剩下的一百多亩地也给霍霍完了。在还清债务之后,福贵父亲去世了,剩下福贵和母亲,妻子家珍和肚子里怀的儿子有庆,以及六七岁的女儿凤霞,一家人从砖瓦房搬进了茅草房,福贵开始了下地干活的农民生活。造化弄人,福贵去城里给生病的母亲请郎中的途中被抓去给国军充壮丁,幸运的是历经战火幸存不死。回到家已是两年之后,母亲早死了,有庆也已经会走路了,凤霞因为发高烧变成了聋哑人。一家人心酸团聚之后,生活继续对着一家人进行着无情的'折磨,但是照家珍的话却是“你回来之后一切就都好过了”。

  后来有庆慢慢长大上学,一家人为了让有庆上学差点将凤霞送人。日子是越过越紧巴,公社倒闭,上交给公社的粮食都吃光了,又碰上灾年粮食歉收,方圆几里的野菜都被人挖光了,老实善良的凤霞会因为被人抢走刚从地里挖出的一小块地瓜而和人打起来,家珍会因为被队长要走一小把米而心疼地掉眼泪,然而福贵的磨难不止于此。县长夫人难产需要输血,有庆的血型匹配,结果被无良医生抽光了血而死,然而更加令福贵痛苦的是新县长是他被抓当壮丁时认识且关系要好的春生。

  此后,福贵的亲人接二连三地离他而去。凤霞好不容易嫁人了,结果生孩子时难产而死,刚从有庆的死中缓过来的家珍紧接着去了。凤霞的丈夫二喜和凤霞生了个孩子苦根,孩子三岁时,二喜在工地干活发生意外而死,此时就剩下富贵和苦根爷孙俩了,但是造化弄人,苦根七岁的时候发高烧,福贵赶着收棉花,给苦根放了一碗煮豆子,结果孩子吃豆子撑死了。前后几十年,身边的人相继离去,此时的福贵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头子了,福贵悲伤,但是依然顽强的活着,后来他从宰牛的手中买了一头即将被宰的老牛,继续着生活。

  我想福贵的苦难应该到此为止了吧,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了。

  看完这部小说,心里很感概,看书的时候常常会为福贵悲惨的命运唏嘘不已,感叹着自己的人生幸运。但是幸与不幸也是相对的,福贵能从一碗稀米汤中喝出幸福与满足,这对于我来说却很难。从旁观者的角度,我有时候认为福贵是幸运的,经历了破产,灾荒和亲人的离去,他依然顽强的活着,有时候又认为福贵是不幸的,命运只惩罚他一个人活着遭受着这一切的苦难。

  在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和钦佩就是家珍和凤霞了。家珍本是个女学生,米行老板的女儿,就因为被当时还是地主少爷的福贵看上了,就嫁给了福贵,用富贵的话说是嫁给富贵后就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可是她的一生,任劳任怨,伺候福贵,操持家务,这种心态值得令人钦佩。还有凤霞,尽管变成了聋哑人,可是始终保持着对这个家的付出和爱护,保持着自己老实和善良,没嫁人前下地干活挣工分,操持家务,嫁人后帮助邻里扫大街,织毛衣,获得了邻居们的称赞。我想有这两个女人在福贵的生命中出现,也是福贵的一种幸运。

  福贵这样的故事在现在并不多见,可是事实上,我们有多少人在精神上像福贵一样不断地遭受着折磨,又有多少人像富贵一样顽强的活了下来。用作者余华在序言中写的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有的时候,放过自己,轻松一点,也是一种豁达。

  活着的读后感 篇8

  带着为什么书名叫做《活着》的疑惑开始了阅读,随着情节地慢慢深入,了解到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农民福贵的一生,然而就是这样平凡的人却拥有着不平凡的一生。因为福贵的一家老小,随着时间、各种原因相继地离开了人世,到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只被他命名为福贵的老牛,他俩相伴走完剩下的路。

  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忐忑的,更是觉得很苍凉。忐忑是因为看着福贵一家人的离世,一个接着一个,永远都不知道你读到哪个章节,他的家人会离开;苍凉是因为看着在这世界就只剩下福贵一人,年迈的他尽显孤独。

  他做过地主、打过仗、逛过戏院、赌过博,经历着家人们一个又一个的离去。从富贵到落魄无比,从放荡的青年直至寂寞的晚年,或许平常人看来是悲惨的,但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使读者能够和主人公一起感受人生的喜怒哀乐。当年那个年代,像福贵那样的悲剧小人物多如牛毛,他们无法活得体面,甚至连生命也失去了原有的厚重,即使面对着悲惨的命运,也努力地活下去。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一度觉得主人公实在是太悲惨,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但是读完后发人深思,以前总觉得活着就要有崇高的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活着有什么意义呢?读完《活着》让我才明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追求,是对生命的尊重。当你失去了一切,你会发现,你还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还要继续。

  我很喜爱这本书,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我就会觉得自己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其实都不算什么。人总是这样,如果他没有体会到真正的痛苦,他会天真的以为他所面临的是天大的困难,因此便忧郁困惑,一筹莫展。这本书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去追求我想要的幸福。

  而世上却有太多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为了爱情、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有些人觉得是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抱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会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我叫张晶,出生于石河子150团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1999年初中毕业后考入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三年后顺利就业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像我这样的家庭和出生,我做梦都没想到能留在首府乌鲁木齐最好的医院,这都是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培养下,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住上了楼房,开上了小车······而这就是我的幸福,幸福只是内心对生命流转的一种感受和领悟,而这种感觉不在于它的长短,但只要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存在,珍惜它的存在就已经获得了幸福。

  在贫苦的边缘,幸福仍然能够光顾,在光鲜的背后,幸福也许仍然味同嚼蜡。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所处的环境,而在于你所营造的`心境,是否幸福,不在于你拥有了什么,而是在于你内心感觉到了什么。做事遵循于本心,幸福就能够很简单,幸福的内心才是成就我们幸福人生的主体。

  用心追求幸福是没有错的,但我们在匆忙赶路的时候,却忘记了祝福。此刻的我们似乎都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一直在忙,一直在往前赶,以为拼命赶路的我们会在某个终点获得幸福,于是在这种不能停止的追求当中,我们深感疲惫,却一向不曾追到我们希冀中的幸福。生命本就是一个过程,如果我们只是匆匆忙忙、平平庸庸的追求幸福,然而却忘却了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那么我们是否幸福,都早已没有了感觉。因此当你不停向前奔跑的时候,适当慢下来,欣赏沿途的景和人,也许你会收获不一样的幸福。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也不缺少幸福,只是缺少感知幸福的心灵。让我们放飞心灵,品味人生,感受幸福!

  活着的读后感 篇9

  《活着》讲述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是一段历史的剪影,是一首社会的挽歌,是一位不幸者对后来幸者的悠悠叙述。他款款而谈,他让我们陷入一个巨大的哲思漩涡,让我们重回那个生命起点的终极疑题。活着,该是怎样地活着。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国有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妯娌间的谑语在福贵的世界里无限放大。他曾是徐家少爷,花天酒地,挥金如土,拿着家里的田产一次次做赌资,骑着妓女给老丈人请安,当众殴打怀胎的妻子家珍。最终,他为此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家产四散而空,一家人守着一座茅屋艰难度日。但福贵自知是孽子,自此也就安心过着他的贫苦生活。徐家少爷拿起锄头,正如一个老农般一下一下地耕作着一家人的希望。卖田以后的他,再也没有富裕过,其间起起落落,最后还是剩下了一个人。他亲眼看着靠赌博发家的龙二被击毙,不可一世的国民党军官战场上未放一枪就被流弹击杀,做县长的春生文革时被迫害。他们发迹好像一瞬间,所谓张扬也不过一刻,恶事做多了,要还;放肆太久了,要还;太过突出了,也都有突出的代价。而最沉重的代价,莫过于死。余华好像在清算着每个人的账目,每一个人都死得明明白白,意料之外而情理之中。他就是把最简单,最明白的道理如水一样浸在看似千疮百孔的人生当中。每一个人物的退场都没有悲痛的理由,但魔术般的氛围已经完全笼罩在读者的内心,在一次次地拷问中,余华让我们从自己的心里寻找答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人说,福贵苦了半辈子,但苦的半辈子也是甜的,毕竟他拥有了多少人不曾有过的。当他被抓壮丁抓去两年,归去家乡,与妻子家珍的抱头痛哭,见到凤霞时激动地哽咽,那一刻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个家的温暖,柔软的温情地始终伴他左右。妻子任劳任怨,拖着病体下地干活;凤霞伺候一大家子,无怨无悔;有庆一边养羊,一边上学,心疼鞋子光脚在雪地里奔跑。他身边的人太多太多,太暖太暖。福贵遇不到好事情,但身边总有许多好人。一家人虽然贫苦,虽然常常挣扎在生死线,但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在传递着爱的火把,正是这把火,驱散了黑暗,在生活的压迫下救出了福贵。也是它,让福贵恰拥有了一切的一切。我们总是习惯现代电视剧中的家庭关系,妻子与丈夫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总是经不起一点火星,好似随时会爆炸。活着,有时更多是为了他们而活着。

  中国故事

  《活着》有许多语言版本,外媒对这部小说的评价也都很高,看我看到外文序的时候只能摇摇头。我想作者和我的观点一样---这是中国的故事,没有中国文化沉积是很难理解这部作品的。所以在外文序中,他更像是把自己的福贵直接点开,外国友人们或许在书中找的只是证据,但在中文版序中,他正像是引导读者进入他的世界,并祈祷其从中获取新东西。

  小说的'背景贯穿了中国一个起伏涨落的大时代,那些好的东西,坏的东西或许都给福贵留下了痕迹,或许说他的幸与不幸并不是他自己的幸与不幸,而是当时病态中国的幸与不幸。他嫖,他赌,是在那个时期地主阶级普遍的丑恶面貌,是那个曾经黑暗的社会给他们烙下的伤痕。兵、匪、饥荒、文革,每一个社会的灾难都爆发了大量的冲击波,无一例外地给这个本已无奈的家庭增加不幸。那是中国的故事,是中国的泣血自白,是对那段心酸历史的回望,而福贵做了一个时代的牺牲品,他的身后,是新的光芒。

  尾声

  《活着》有一种魔力:当你不幸时,看看它,无论你对情节已经多么烂熟,合上书时,精神还是会骄傲地升华,阻挡不了。有些书是百读不厌的,《活着》正是如此。在困苦下,活着不意味着单是生存,是有尊严,有温情地使用上帝赐予的一分一秒。

  活着的读后感 篇10

  活着一词承载了多少情感、力量和意义呢?活着是生命的持续状态还是生命的进行时,或者说是灵魂永恒的追寻。看完《活着》,却无法叙说“活着”。因为发现很难去说,在这么沉重的话题面前,似乎每一句话都显得苍白而无力,每一声叹息都显得那么的无奈;然而,活着,是我们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是进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直至那一天,我们在神的台前接受审判,而从那一天起,我们将在永恒的国度中活着。活着和永恒,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没有永恒的价值,愚昧地活着;没有了永恒的方向,迷茫地活着;没有永恒的期待,艰辛地活着。有些人也只看到了另一部分,于是没有脚下的道路,漂浮地活着;没有现实的根基,空想主义地活着;没有真理的指引,被动地活着。

  可是当我们听着福贵将自己的故事经历细细道来,感觉着他活着的状态慢慢变化:年少无知时,萎靡地活着,无视父母的关切,无视妻子的.艰辛,无视现实的责任;为赌博而输掉了所有家产;风云突变后,挣扎地活着,情感上体会为父为夫角色的重担,战场上经历生存的残酷抗争,生活中面临活着的底线挑战;看尽生死后,麻木而乐观地活着,无泪无述,无牵无挂,也无欲无求。我们会默然发现,活着仅仅是一个词,仅仅是一种状态,悲惨抑或凄凉、苦难抑或无奈,无法展现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都让我们无法深入触及。 《活着》这部小说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如何从无所事事的“败家子”变成了到持家生活的“顶梁柱”,如何从一个游混于社会的阔少变成一个一无所有的佃农,如何从刚开始的淡漠亲情到后来饱尝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小说中,作者对于“死亡”进行了匠心独运的安排。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的无情和残酷,生活的残酷,更让福贵体会到了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死因是撑死的,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主

  人公福贵的身上:亲人的离去,生活的疾苦?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真是让读者哭干了眼泪。

  作品的结尾:“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有着海一样深沉的意境,当这样一位老者的一生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突然就觉得自己的一切都变得那样渺小,微不足道。福贵用这样一句话回顾自己的一生: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看着身边所爱的人一个一个相继离开:令人胆颤的医院,带走了最亲挚爱的亲友,小外孙又这样悲惨地离开了,福贵所发出的感叹是那样得苍白、无力,却又是那样得撕心裂肺!

  我不得不感叹余华真是一个冷酷的作者,不动声色地用他冰冷的笔调让我们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他丝毫没有犹疑,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惊觉原来命运竟是这样作弄人。每看几页,都有眼睛湿润的感觉,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活着的读后感 篇11

  我得为余华的《活着》写一篇读后感。有哪本书比《活着》更有意义,能更好地有感而发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还是《冷山》?《活着》,一个悲惨的故事。虽然不会像看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时哭得稀里哗啦的,但看《活着》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不肤浅的感觉,一种看了让人深感悲凉凄惨的感觉。这书看过很久了,但余华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还是令我难忘: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当他看着亲人离自己而去时,心底那时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他没有因为亲人的离去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其实福贵并不知道什么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这样,经历一下酸甜苦辣,有钱就赌一赌,没钱就种。种田。活着就是这么简单。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小时候,我曾想过自杀。自杀,现在一想,咳!一个惊心动魄的词语!

  那是小学时,我的数学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数学老师罚留堂。我写的作文在语文老师的眼里永远都是次等货。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惊胆战的,每天都期待着可爱的老师们不要当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的面对我一个人实行鞭策,但老师们还是这样做了。我没了面子,没了自信心,没了立足之地,没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没了一切。世界没有了任何色彩。但我还有一条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结束她,结束了她我就可以逃开一切。但当我站在家里阳台向下望时,当我一步一步爬上长城时,我突然发觉,我并不想死。

  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阳台上的栏杆一跃而下,在长城上可以将扶紧栏杆的两手松开,往后一躺……那是多么触目惊心哪!我不想死了。

  后来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对我有了几分羡慕,自然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我的心情如同拥有了一切一样兴奋。庆幸当初我没有做愚蠢事儿啊!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活着的读后感 篇12

 

  三年前的一个下午,我不知道是吃的多了无聊还是内心的善良呼喊加入了一个义工群体,并和他们去看望一个得了白血病的大学生,家是租的房子,学生的父母也在,据说看病已经花费好几十万,大家去安慰了半天,就开始偷偷的给学生父母钱,事后知道有一个义工给了一千元,我比较仔细,给了五十元,和一本书,当时钱夹在书里,内心穷酸扯淡固执的一直以来始终认为精神满足比物质金钱要重要的多。

  这本书的名字叫-----活着,是的,余华的活着。

  网上买了好几本,一本11.6元,物美价廉,而且绝对配得上可以居家旅游坐火车飞机适当时拿出来翻看装文艺二货青年的不二之选。

  当我递给生命能量在递减的学生时,还没有忘记强忍着泪水在扉页写下给他的留言----你要坚强的活着,小刀。

  学生看着我,虚弱的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人活着有意义吗?

  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但当时我坚定的点了点头:“有”。

  我不知道一个人在死亡边缘的念头,但对于一个绝症患者,人只要活着,活着就好,活着。

  他的父母说他不能流血,一流就止不住,像“血疑“中的大岛幸子,还要不停的换血。

  相同的是都是白血病,不同之处大岛家有钱,学生家据说父母把房子,牛羊都卖了,为了维持他最多一年转瞬即逝的生命。

  有时候,人的生命是如此顽强而又如此脆弱。

  想想此时看这篇文章,活着的你。

  离开时的阳光,烈,我开着车且打开空调回家,院里几个老头在下棋,习惯性凑过去瞎指点几句,虽然没人理还是满意的上楼回家,先墩了地,烧开一壶水,喝茶,翻书,喂鱼,休息一会给老婆孩子做饭,突然之间觉得人活着就挺好。

  推荐一本书,余华的活着,一本活着,余华足以傲视人才济济的作家群雄。

  此书的价值无法用任何评论的词语形容,“伟大”这个词在这本书面前也显得渺小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富贵的荒延、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的`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生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在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岁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青年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只是阖上书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楚,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这应该便是生命的力量罢了。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伤的情节之间,无论现实我们经历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无可奉告的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只留下苍白的结果。那个结果对现实的我们毫发无伤,告诉我,谁还不在不堪着失恋的痛苦,或者某个伤疤最初的鲜血淋漓。

  我放佛已经看到了许多的问号:这样,我们生存还有什么意义?

  嗯,就像谁说的,企图探究活着的意义注定只能成为一个笑话。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毫无意义。

  呵呵,我们也许至需要像福贵那样活着,像那头老牛那样活着。尽管有些苍凉的意味。

  是不是爱过了才会动的心死了还要活着的坎坷。

  活着的读后感 篇13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世界上,有人总是在抱怨:“看看人家,有……多幸福。”有人总是在幻想:“如果我有……我就幸福了。”而有的人,却淡淡的说:“幸福嘛,活着就是幸福。”

  我很惊讶,因为现在是个速食的时代,有的人难道不是一辈子都在追寻“物质幸福”吗?而为什么有的人,对于幸福却有着这般理解。难道对于他来说,活着成为一种奢侈了吗?

  刘伟,男,北京人。10岁被10万伏的高压电击中,死里逃生后失去双臂;12岁,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中以“瞎扑腾”的方式学会了游泳;14岁,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了两金一银;19岁,备战残奥会之际患上了过敏性紫癜,不得不放弃游泳改学钢琴;20岁,以无数的抽筋和血泡为代价,终于用脚弹出了《梦中的婚礼》;22岁,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摘得东方卫视第一季《中国达人秀》总冠军,并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演奏钢琴;24岁,加盟青春励志剧《我的灿烂人生》和电影《最长的拥抱》的拍摄。

  《活着已值得庆祝》是他一本自传。读完这本书后,我很震惊。不单是这些年他获得的荣誉和成就,还有他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和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我的双臂还健在,所以不是特别的感同身受,但是还是很崇拜他。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着。”真是与众不同的`人生态度啊。实际生活中,失去双臂使他的人生天平发生巨大倾斜,他却凭借这样的人生态度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架巨大的天平。我们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每天都会有新的的砝码摆上去,每天都有旧的价值被推下来。所以不要总是抱怨什么命不好。一个人命运的好坏,取决于他自己的感受。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感动,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如果你一辈子都在立志于改变这个社会,那你的一生就是斗士的一生。

  他在书中还写过:他曾经想过自杀。但是当他站在几十米高的楼上时,他却没有了跳下的勇气。当病魔一次又一次光临,他的防线一次又一次崩溃。当他听到命运判决他不能游泳时,他在想什么?他又是以怎样狼狈的姿态,不得不学会用脚穿衣吃饭洗漱写字的?而他,到底以怎样的方式与代价,学会用脚弹钢琴的?其中艰苦的过程,他又是怎样坚持下来的?这些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其中的泪水与汗水,就是他坚强最好的诠释吧!

  很多人对于“残疾人”都有着标签化的认识:身体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意志消沉。如果刘伟也像他们一样,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少了一个钢琴天才,一个游泳健将。刘伟当初为什么没有选择死亡?因为他不甘平凡,因为他体内的猛兽醒了,因为他不想被命运牵着鼻子走,因为他坚信自己不是一个可以轻而易举被打败的“loser”,因为他相信,每一个人,即使用残疾的身体,也可以拥抱世界。

  这让我不由想到最近很火的电视剧《择天记》主人公陈长生,得知自己六脉不通,命不过20岁,毅然踏上了逆天改命的道路向世人宣布:我命由我不由天。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刘伟用这样有趣的一句话概括自己的人生:“命运扇了我一巴掌,又塞给我一块糖”。你看,对于刘伟这样一个人来说,其实活下去就是幸福了,而我又有什么理由对幸福强加各种各样的定义呢?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下去呢?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要经历过梦想,才能看清现实;要经历过痛苦,才能感受到幸福;要放弃很多的坚持才能得到微小的回报;要褴褛很多年,才能披上那件寒冷的战衣;要经历过很多失败,才能站上那片新天地。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过一段隧道,这段隧道,可能是漫长的,黑暗的,甚至是充满磨难的,但终会有冲出隧道的那一天。

【活着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活着》心得05-01

《活着》影评05-26

读《活着》心得04-30

阅读活着心得05-04

《活着》阅读心得04-18

活着句子摘抄01-25

活着阅读心得12-14

《活着》的读后感02-22

《活着》读后感06-13

【精选】《活着》读后感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