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心心得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爱心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爱心心得1
爱是教育的底色,爱能创造一切,欲取之必先予之,“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爱的教育的强大魅力,通过对《教师法》《幼儿园管理行为手册》中涉及教师行为规范等章节的深入学习,使我读懂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爱是强大无比的教育者。”爱是个永恒的话题,老师对孩子的爱如涓涓流水渗透着幼儿的.心灵。如果说亲子的爱源于血缘本能的爱,那教师的爱则是更多的博爱。可爱的孩子固然人见人爱,但对个别幼儿的特殊之爱就更显得重要。每一位孩子有他自己的人格,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理解,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肯定。
只有让师爱扎根于育人的土壤,用心去和孩子交流,用爱去和孩子沟通,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这样,才会叩响孩子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孩子情感的共鸣,让孩子接受你的教诲。因此,我们对孩子要真诚相待、真心关爱,用师爱的真情去感染他们、帮助他们,用师爱去换取孩子的尊重与理解;用师爱去激发孩子学习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在师爱的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教师是孩子的表率,其言行举止,甚至兴趣爱好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师德,才能称得起教师这个称谓。
关于爱心心得2
职业道德是规范教师的育人行为,是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它要求老师的职业理想--忠诚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职业情感--热爱学生, 诲人不倦;职业规范--团结协作、为人师表。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面对跨世纪的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应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时刻对自己提出严格要求,积极参加职业道德学习,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一、当我们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时,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时间是无界限的(1)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2)要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能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3)要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所以,教学工作中,我们应做好“等堂”、“管堂”、“活堂”,以保证学生既有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又能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教育教学中,要妥善处理师生关系:(1)要给予学生特殊的关心和爱护(2)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因为体罚学生往往给学生的心灵留下伤痕,造成性格残暴,不服从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教师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不得对学生进行体罚或者侮辱人格的行为。(3)不得歧视学生,对于班级个别调皮、成绩差的学生,老师要积极进行帮教,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而不是有意进行歧视,造成学生退学。
三、教师在育人的同时,不要忘了自身的继续学习,要知道,"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在教学之余,教师应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的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教育、教学和科研的水平。
四、职业理想是人们从事职业活动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人们朝着职业生涯的高层次不断攀登的强大动力,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职业理想中的方向意识、价值意识、责任意识,本身就是人的道德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人全部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是一名爱岗敬业的,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教师,精神面貌是积极向上的,对人生观、世界观是正确的。那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下,当代的中国教师应当树立一种怎样的职业理想呢?
总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将自己的“光芒”照向每一位学生,发扬奉献精神,同时,应对学生充满希望,要做到“尊重与信任,有耐心和爱心”。
关于爱心心得3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起初是想当做故事书来看的,然而,当我静静地阅读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时,我竟从一名读者逐渐变成那走入他的班级,仿佛跟他一起经历了那一桩桩平凡但又耐人寻味的事情。
要说这么本为什么这么吸引我,我想唯一的原因只能是他的故事让人感到真实,而只有一个真实的人才能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我一直认为,最有资格评价一名教师好坏的只有他的学生。书中的学生是这样描述他眼中的李老师的――“是啊!我们尊敬李镇西老师,但决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老师,更在于他是我们的“镇西将军”,是我们的“老李”。我们因为他具有正直、纯朴、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等实实在在的品质而尊敬他,因为他那杰出的才华而佩服他,因为他那令我们折服的教育思想感激他,当然,还有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孩子气”……都让我们感到亲切因而敬重他。但这一切决不是对他的顶礼膜拜,而是在三年朝夕相处、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朋友般的真挚情意。我们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甚至有缺点的人,而不是把他看作一个至高无上、完美无缺的神;我们更多的是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而忘了他是老师。正因为这样,我们将永远拥有一位实实在在的朋友——老李,而不是只在高中三年拥有一个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就要高中毕业了,李镇西老师将不再是我们的“老师”了,但他将永远是我们真诚的朋友!”我想作为一名老师,能够得到学生这样的一段评价远远比一张荣誉证书来得不易,而文中的“老李”这一称呼应该比“优秀教师”这样的称号来得更让人觉得心暖吧!
书里面的故事都渗透着李老师的汗水,我能够感受到他是如何与他的学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级搞得有声有色。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读完了《爱心与教育》,受其感染,我又特意爬到网上浏览了尽可能见到的关于李镇西的帖子,李老师的博士导师是苏州的朱永新教授,教授有句名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无疑李镇西是教授的理想学生,在《爱心与教育》里,他更象一个孜孜以求的学生,学生成了他每日必照的镜子,学生成就了李镇西,李镇西也培养了形色不一,成就不一,前途不一的学生。成为李镇西的学生是幸运的,我能够感受到杨嵩苦求成为他的学生,黄金涛不悔成为他的朋友,万同内心里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这和李镇西的人格魅力有关系,而这种魅力强烈影响了他的学生成长。教授说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网络里有一篇火药味极浓的“镇西走了”,然而就在4月里,李镇西重新回到了讲台,回到了学生中。听其言,观其行,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无法不升出由衷的赞叹和喝彩,李镇西太少,我们理当珍惜。我是教体育的,无法体验到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这个双职工的艰辛,但是《爱心与教育》中真实的文字却在我掩卷之后不断冲撞我的灵魂。班主任是和家长最密切的教职岗位,最能得到家长的殷殷嘱咐,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也就罢了,但是李镇西关爱他的学生竟到了无意复加的程度,学生生日、困难、交友、病痛、困惑、犯错都成他切入学生心灵的最佳的契合唯其心灵沟通,学生如彼之十指的那种要命的感觉,真的让我们汗颜。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已自成体系,从《爱心与教育》中可以看出不断试验、不断修正的轨迹,无论是“未来班”还是万同的转变,都可以得出一个素质教育最本质的目的,教育不是为了分数,教育是为了育人。联系到我的工作,体育是学生心情最放松的课程,似乎学生会做广播操,能运动一下就算可以交代的了。但是,读过《爱心与教育》,我先是产生了羞愧的感受,细细想来体育的育人教学竟是大有可为的。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作风,可以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精神,哪怕是一次惨痛的失利也能成为挫折教育的良机。学生对体育具备一定程度的兴趣,我国体育界里有值得敬佩崇拜的精英,叶乔波、罗雪娟、刘翔,女排这些叱咤世界体坛的名将本身的拼搏精神就值得学生学习。体育是身体素质的教育,兼具对学生心理的正确引导,进而促使其道德品质经锤炼而得升华。体育好的王铜一度成为李镇西褒扬教育的亮点,体育有纪律、有游戏规则,而缺点因此处而消失,优点却可因此而扩散开来。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在教学长河中跋涉的成果,没有对教育的爱,就不会有足以令人动容的这许多案例。教书育人,说的容易做的难,李镇西做到了,我呢?我们呢?我将继续为之长考!
关于爱心心得4
今天和妈妈一起阅读<<爱心树>>,我在幼儿园就看过这本书可是只会看图画不懂这本书讲的是什么意思,今天听到这个故事妈妈又给我讲解了意思,读完后很感动。突然间觉得这颗苹果树好伟大,就像爸爸妈妈呵护我们一样,就像老师爱护关心我们一样,他们无私的为我们付出而不求回报。
感谢爸爸妈妈给我生命,感谢老师给我知识,我终于明白了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会永远快乐。
《爱心树》是讲有一棵树,她很爱很爱一个小男孩,男孩子,小男孩小时候每天都会来树下和树做游戏,拾叶子,荡秋千,渐渐的男孩长大了,他的要求越来越多,想法越来越难以满足,但是树一直都支持他,包容他,最后大树一点一点被男人夺取了一切,只剩下一个矮矮的.树墩,
这个故事让我越读越伤感,觉得人一定不要太自私,只知道索取,不知回报,最后会变的一无所有!
上幼儿园的时候,爸爸给我买过一本图画书叫爱心树,后来幼儿园的刘老师也给我读过这本书,我快全忘了。今天曹老师让我们写爱心树的读后感,爸爸和我把这个故事回忆讲了一次,爸爸也忘了,我也忘了,但我们互相帮着都想起来了,后来,爸爸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就是那棵树,我就是那个小孩子。
爸爸还说爱就是奉献和牺牲。我搞不明白这些话的意思,但我说我爱爸爸和妈妈,也爱奶奶和爷爷,也爱我们的老师。
关于爱心心得5
“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我想:作为教师,贵在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心爱学生,用心育一代新人,反过来,才能让人用心去接受教育。因为有了爱学生的心,才有了对学生的关心和耐心,进而有了彼此之间的贴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我非常赞同这句话。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虽然,爱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但,爱心是教育的源泉!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或许,正是这份对孩子的喜爱让我选择了这个职业,教育必须要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
从教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乎,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当孩子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当孩子失败的时候,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孩子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为教育培育一颗爱心,智慧的爱心,使教师融入学生中,对学生爱入深处,他们方能“爱其师,信其道”。
爱心的教育心得体会篇这个暑假读完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爱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与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的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在恰当不过了!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在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
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有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关于爱心心得6
上教育类网站时,第一次看到《爱心与教育》,没看内容时,我想这一定是本人文性很强的教育类书籍。处于喜好,于是我利用空余时间上网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
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在这份长达几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于漪老师说:“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李老师就属于这样的人。李老师每带一个班,便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最为他思考、研究、倾听、感受和欣赏的对象。这样的`老师能不让人敬佩吗?
李老师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教育与文学,思想与激情齐飞,青春与童心为半,生命与使命同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带着自己的心去读《爱心与教育》,带着自己的梦去读《爱心与教育》,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爱心与教育》,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爱心与教育》。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爱心与教育》让我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工作中需要的那一份爱心与耐心。
关于爱心心得7
读了《爱心树》 这本绘本,我被书中的大树无私的爱深深的打动了。
书中讲述了有一棵树非常爱一个小男孩,它把全部的爱都奉献给了这个小男孩。因为爱,它把苹果奉献给了这个小男孩让他去换钱 ;因为爱,它又把树枝奉献给了这个小男孩让他去盖房子;因为爱,它又把树干奉献给了他,让他去造船远航。后来男孩老了累了需要休息,大树什么都不能做了,仍用它仅剩的老树墩当做座位让他心爱的孩子坐下休息,为男孩做最大的努力。
透过了这本书,我想起了那含辛茹苦把我养大的`妈妈,回忆起妈妈对我那无私的爱——因为爱 ,我摔了跟头她甚至急得比我还痛苦;因为爱,当我生病时,妈妈甚至可以整夜不休地守在我的床头……。妈妈就如同这棵爱心树一般,一直甘心情愿为我们付出到老,无怨无悔,无私奉献。母爱是不可代替的,母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但我们作为孩子是不能象小男孩对待大树一样对待父母的,只索取不付出,付出总应有回报,一个人要有感恩的心,一个人想要获得别人的爱和关怀,首先得学会关爱别人!特别是对你默默无闻地、无怨无悔地付出爱的人!但愿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能懂得并珍惜这份爱!
从前有棵大树,它喜欢上了一个男孩,男孩每天都会跑到树下玩。大树很快乐。
时光流逝,孩子已经是个少年了,他需要一点钱,大树让他把身上的苹果拿去卖。大树很快乐。
很久以后,三十而立的孩子来了,他需要一座房子,大树就让他把树枝砍断盖一座房子。大树很快乐。又过了很久,五十不惑的孩子来了,他需要一条船去远方,大树就让他把树干砍下来做一条船去远方。大树很快乐。
后来,六十而知天命的孩子又来了,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一坐,大树让他坐在自己仅有的树墩上。大树很快乐。
这就是《爱心树》的故事。这本书一共只有一千多字,但内容精彩,语言生动,以图文并茂的新颖方式展开描写。
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人性,刻画出了一棵伟大、无私的大树,反衬出一个自私自利、贪婪的孩子。作者以树喻人,在大树身上,仿佛看见一个母亲的身影,无私、无怨、无悔、无微不至地关爱那个孩子,孩子需要什么,大树就尽自己最大能力给予,不求回报。
其实,爸爸妈妈都是一棵棵爱心树,给了我们蜜一般的温暖。在我们受到挫折、遇到风浪时,为我们遮风挡雨;在我们受到打击、碰见困难时,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鼓舞;在我们学习不好时和我们一起冲破难关,生病时对我们嘘寒问暖,为我们的成长呕心沥血。在我们之中,有些孩子也像故事中的小男孩一样,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论父母怎么关爱他们,他们还是挑三拣四,长大后像寄生虫一样依赖着父母。真希望这样的人也看一看这本书,关心、回报自己的父母
关于爱心心得8
聆听《师爱的智慧》这门课后,我感触颇深。课程中的这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是:教育中没有爱是不行的,但只有爱是不够的,师爱还应该充满智慧。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只一味地认为师爱就是关心、爱护学生,读了《师爱的智慧》中的走出师爱的误区。智慧的爱需要鼓励,包容和拒绝。师爱不同与母爱,它不是溺爱,不是无限制的给与,必要的惩罚并不是害学生,而是爱他们,对他们负责。还记得我刚教学的时候,班里有个学生叫江庆斌,母亲不识字,父亲在外打工,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对他基于很大希望。他个子不高,有时还被同学嘲笑。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属中上游,英语成绩不好,我从内心萌发一个念头,帮帮这个孩子,于是平日里课间与他聊天,时常鼓励他。上课有点小动作或犯个错误也只是淡淡的说说并不去惩罚他,生怕伤了他的自尊心。于是,在这样的“关爱”下,他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越来越不听话,例如:跟同学打架,跟老师顶撞,交一些坏朋友,成绩明显下降。
此时我也感到有可能是太过于关爱造成的结果,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冷淡他”,相当一段时间内,看见他,视而不见,只是通过别的同学去了解他的情况。一段时间后,他来找我,告诉我他怕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才交坏朋友的。我细心的告诉他,要想让人看得起就得有本领,有能力。之后他改变了很多成绩也有了提高。
我认识到教师在学生犯错的时候适当地惩罚学生不是害学生,而是爱他们。学生需要成功,同时也需要失败,没有失败哪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需要自信,同时也需要挫折,没有挫折哪能锻炼他们的自信。因此,适当的惩罚是有必要的,我们的出发点是爱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师爱是智慧的,没有智慧的爱,在传递过程中会溺爱甚至导致错爱,我们只有关注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会让师爱有科学的方向,避免进入误区。
关于爱心心得9
《项链》是法国19世纪作家莫泊桑的代表。
文章讲述了家境并不富裕的身为教育部职员妻子的马蒂尔德为了参加教育部长举办的晚会,把丈夫准备买鸟枪的四百法郎那去买了衣裙,又向女友伏来士洁借了一串钻石项链。
在晚会上,她显得十分出众,“男宾都望着她出神”、“部长也注意她”,她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然而,当她回到家中忽然发现,项链竟然莫名其妙地不见了,他们找遍了所有他们所能想到的地方都没有结果,又不敢告诉朋友,只好选择赔偿,他们四处借债,然后到首饰店里选择了一条和原来的一摸一样的项链还给了女友。
而为了还债,这对夫妻整整花了十年功夫省吃俭用,起早贪黑地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
而当他们终于还清债务的时候,有一天,马蒂尔德偶然碰上了多年不见的好友,现在,她终于有勇气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她,而好友的话却更在读者意料之外,原来那条项链是假的,它最多只值五百法郎。
小说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结尾更是出人意料,却极具讽刺意味。
主人公马蒂尔德正是因为虚荣心才会想在晚会上出众,才会去管女友借项链,也才会有后面丢项链,赔项链等一系列情节,可见虚荣心真的害死人。
马蒂尔德这十年还的不只是项链,是外债,还是她十年的青春年华。
十年后,她已满目苍夷,彻
彻底底地变成了一个贫苦人家的妇人,然而她仍然会回想起十年前的那个舞会,在那里,她当时是那样美貌,那样快活。
小说开篇首先交代了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身份、地位和境况。
“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结了婚。”这里,同时也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等级分明,上等社会贵族阶层地位高贵,养尊处优,安逸享乐;许多女性贪图富贵,爱慕虚荣,附庸风雅,热衷沦为贵族男人的玩偶。
所以小说接着便指出:“在妇女,美丽、风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这样的社会环境,既是产生玛蒂尔德虚荣心和享乐思想的根本原因,同时也预示了她悲剧的必然性。
小说对主人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小说的一开头描写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活动:对自己的生活极为不满,梦想像上流社会的贵妇人那样过高贵、风雅的生活。
这种理想显然并不高尚。
她确实虚荣,但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谁不想过锦衣玉食的日子呢?谁又愿意忍受贫困与丑陋呢?
玛蒂尔德“漂亮”、“丰韵”、“娇媚”,正是因为
“她也是一个漂亮动人的姑娘”,于是她心里就凭添了几许的不平与怨恨。
年轻的她因为不能过上奢华的生活而整天郁郁寡欢。
为了排遣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她找到了一个出口——“梦想”。
由于当时法国现实中,人们疯狂地崇拜金钱,拜金主义无情地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生活和婚姻。
于是,玛蒂尔德不愿面对现实,而把理想寄托在梦境中,此时,可怜的玛蒂尔德已完全被虚荣心俘虏了。
但是她却从来不想掩饰自己的渴望与痛苦,所以她并不虚伪。
这种虚荣的真实感情表达可能让我们感到不安闲,忍不住地批评几句。
但是对于过不上自己满足生活的玛蒂尔德来说,她并没有用自己虚伪的一面得到奢华的生活,她只是想想而已。
她恪受着做人的基本道理,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生活中有很多的无奈,非凡是对于她这种没权没钱的小妇人来说,非凡是在丢失项链之后,欠下一大笔债款,在这种种和打击面前,她终于丢掉幻想,面对现实,用自己艰辛和老实的劳动生活下去。
当我读完“失项链”部分,我不禁想:“为会么她会选择偿还这条路。
其实她可以逃走或赖帐,远走高飞,不了了之。
或者向朋友说明“真相”。
但她都没有这样做,可见其自尊一面。
“或者还可以在夜会街头用美貌
吸引男人们的注重,很轻而易举还掉债务”。
在当时法国确实有不少的女子愿意出卖人格,牺牲尊严而享受高物质消费。
但她还是没有这样做。
路瓦栽“决然”说:“要还!”,他们没有一丝的'犹豫,他们悄然果断地选择一条满布荆棘的人生之路一起唇齿相依地走过风,走过雨,走过昨天,走过今天,走过明天。
玛蒂尔德洗衣服,干杂活,争价钱,受嘲骂,一个铜子一个铜子节省,原先高贵漂亮的她变成胡乱的挽着头发,歪着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双手的粗俗妇人。
她变了,十分贫困生活磨擦,不仅改变她的容貌,更重要的是她的精神。
艰辛的劳动、生活,把她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从云端拉回切切实实的地面,现在出现的是一个新生的玛蒂尔德。
这时我不禁地为玛蒂尔德喝彩。
作者细致的人物刻画,跌宕起伏的情节以及细腻的环境描写使读者欲罢不能。
关于爱心心得10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家庭环境中,性格却大不相同,夏洛蒂勃朗特显得更加的温柔,更加的喜欢追求一些完美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也不美丽,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很深的自卑,她在性格上反映的就是一种十分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她描述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可是她也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完美的生活。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唉,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还有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我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当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十分的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能够和自我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理解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的那一天,简爱明白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认为自我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此刻这样疯狂时所理解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可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我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她十分的心痛,试问一下,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我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简爱承受住了,并且还做出了一个十分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十分强大的感情力量包围之下,在完美,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还是坚持自我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这篇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我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关于爱心心得11
一、关爱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的温情
“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教龄两年的老师,一位是一名特别年轻的教师,一位是一名特别年长的年轻人,他的思想虽然与传统的观点相同,但在教学方法上仍是不同的。他经常和学生一起做游戏,给学生讲解数学趣事,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带到家乡的另一个美丽的大自然中。一个孩子出生在新世纪的他,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就会和他在一起,和他一起唱歌、跳舞。在他出生入死的时候,就会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带到这个世界上。他有自己的思想,他有自己的家庭,他有自己的小孩。他的一举一动都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二、以爱育爱,以爱育爱
爱心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贴心人的时候,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如此,教师的教学效果才会好。
三、爱自己的学生,让学生体验到你的关心
“爱心”不是挂在嘴上,要落在实践行动上,爱心需要我们用行动来表达,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以细微的工作、以爱动其心,以诚待人,以爱育其行。我们要努力做到:真心、诚意、热心、信心、耐心,让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
我是班长,也就是刚来时我的第一个班长。她对我也很好。我很喜欢我们班的孩子,他们天真可爱,很乖巧,我们班的小朋友都特别可爱,在我们班里,我是最喜欢的,她对我特别好,她对我特别好,就像自己的宝,每天都要给我们吃饭、睡觉,我觉得特别的幸福,因为他们在我们班长这个小团体里有一个的大家庭。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是一样的,我们班的小朋友很活泼,在我们班里,他们有自己的小朋友,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是聪明活泼的,每天的作业我都会写在黑板上,每天都可爱的小朋友,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乖巧,他们每天都会主动帮老师做事情,有的小朋友有什么不懂的,都会主动帮老师和同学
关于爱心心得12
奖项素来是颁发给某一领域有着卓越成就的人,那些默默无闻的平民百姓怎么能与之画上等号呢?我一向是这样认为的,可是当我读完《爱心传递》这篇短文后,我才知道,我错得有多离谱。
这是一篇文字朴实无华的小短文,文中讲述了一位日本的邮递员清水龟之助,获得了日本至高无上的荣誉“终身成就奖”。在他工作的.25年里,不管风吹日晒,仍尽职尽责。也因为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使他获得了伟大的成就。
到底是什么,让这位地位卑微,甚至可以说是茫茫人海中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获得了这个无数博学俊彦削尖了脑袋都梦寐以求的荣誉呢?但是他的坚持。在这漫长的25年里,他完全可以换一份条件更好的工作,可是他没有。雨帘中,暴雪里,骄阳下,甚至是大地震的废墟上,都留下他倔强的身影。正是这一点,使他获得了对他而言高不可攀的奖项。
与清水龟之助相比,我却是一个反面例子。我小时候学过绘画,也学过毛笔书法,可因为我从不持之以恒,都是以“悲剧”收场,当然我也没有一丝成就感。每当想起那些“学徒生涯”,心底总会升起一丝愧疚。
“从现在开始,你要学会坚持!”我总是这样对自己说。只有坚持,才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奇迹;只有坚持,才会得到从天而降的机会。
清水龟之助虽然是个平凡得“不值一提”的小人物,但他的精神值得众人所借鉴!
关于爱心心得13
天天上学照旧还是很晚,虽然一再向重申现在已是大班下学期了,为小学做准备8点之前必须到园,但是他和外婆每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告诉你为什么迟到:早上大便没拉,出门觉得冷了回去添衣,没坐上公交车……
今天还是照例的几个理由之一,天天和外婆进了教室,和正在点名的我打了个招呼,就坐了下来,外婆突然一拍脑瓜:“啊呀,今天出门忘记带书包了!”我们从大班下学期开始,让每个孩子背书包上学了。
我对天天外婆说:“没关系,今天没拿就算了,如果要用铅笔的话,我这里可以借的。”但外婆还是坚持要去拿,我也就没有说什么了。
老人总是要把最好的给孩子,孩子的一点点不称心对他们来说也是种煎熬。
外婆走后,我突然发现座位上的天天神色大变——脸涨的.通红,皱着眉头,懊恼的对边上的同伴说:“烦死了烦死了,我外婆忘记给我带书包了!真是的!”我想到有次听到天天正责备给他塞衣服的奶奶:“你怎么这个都弄不来!”,突然觉得有话要说。
“带书包到底是谁的责任?”我问孩子们,大家一起回答:“是我们自己的责任啊!”我又问天天:“那你今天忘记拿书包是谁的责任?”“是我的责任……”天天很轻的说。
原来道理大家都懂,但是要说到真正从意识上、行动上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那还是有难度的。“那从今天开始,我希望你们,带不带书包自己决定,要带的话,自己出门之前拿好,如果不带,那也不要去说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好吗?”我继续说。
“好的!”孩子们回答的很响亮,可是我的心却很沉重。说“沉重”,可能会觉得我很夸张。可这却是我真实的感受。
现在的孩子,也许不该一概而论的说娇气,但是很普遍的是责任心缺乏。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围着转的孩子,似乎很难意识到自己到底应该承担些什么——吃饭是长辈要求吃的,睡觉是大人催着睡的,读书是老师要求读的,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是应该自己负责的。
但是说到底,生命是一种责任,学会对自己负责。
关于爱心心得14
第一次拿到《爱心与教育》,随意地打开一个章节翻看着,就被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故事而吸引,似乎不经意之间有什么触动了我的心房。然后,把它放在枕边,细细地研读,那飞扬的文字一次次渗入到我心灵的深处。今天,我做在电脑前,桌子上就放着这本《爱心与教育》,在开始敲下第一个字以前,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抚摸着它,仿佛又一次和李镇西老师进行着心灵的对话,那么真实的感受到了爱心的跳跃,激情的脉动,诗意的挥发。
是啊,在书中,我读到了爱:每天定时给汪斌煮一个鸡蛋,开学前为每一个学生写一封信,每一个学生的生日献上一份真诚的`问候……这是李镇西老师携着一颗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每一个孩子喜怒哀乐的结果。在书中,我更读到了教育中理应拥有但却久久失落了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人情味!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为万同的转变,与王铜的沟通,李镇西老师处处显示出这种平等,这种民主。
如果说现在的教师大多不爱孩子,未免太绝对了些。哪一个教师会否认自己是有爱心的呢?曾听说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女教师,为了“严格要求”学生,竟在课堂上用胶布封住了说话的十几个学生的嘴巴!她时,她很委屈地说:“我也是为了学生好!”
教育需要爱,但是一种怎样的爱呢?我想不是溺爱,不是不平等的爱,而是一种在民主中的关爱。让我们象李镇西老师那样,在爱中体现民主,在民主中实施关爱吧!
关于爱心心得15
4月,一个不寻常的月份。在4月初,我们迎来了第一次的爱心义卖。 风很大,横幅被吹得左右晃动,“爱心义卖”几个字却更加显眼了。
这次义卖活动只持续了1天,很短暂,却让我受益匪浅,让我等得要想得到他人关爱,先得以关爱他人为己任。我想此次活动很好的呼吁了大家对公益事业的关注与支持,意义深远。有心就有爱,有爱就让它洋溢出来,充满世界的各个角落,让那些阴暗的地方得到阳光的普照。让那些干旱之地受到雨水的洗礼,让那些急需人帮助的地方接受到爱的滋润。“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活动结束后我的心情很难平复。整个过程并没我想象的那般顺利,艰辛还是存在,但感动得画面依然在脑海中浮现,历历在目。想说的话,想感谢的人真的很多,在很多人的生活中也许这只是不经意间的一次路过。但是,对于很多能够得到帮助的人来说这是一次“机会”。晚上,自己想想活动的收获时,想到这是义务的工作,没有人勉强你来,完全的自愿。但是你既然来了,就必须百分之百的努力,完全的投入这份义务工作。对于我来说只有几个小时的劳累,对于那些需要救助的人群却是雪中送炭。实惠福利机构的不健全,需要靠我们大家去重新的进行“资源再分配”,也就是俗话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弥补这些机构的不足。我们的脑子里面唯一的目的就是能够卖出更多的东西,多一分钱就能多一份希望。
无论我们能够留下多少,给予多少,能够出一份力便是美好的`回忆。参与活动的每个人,都作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的付出有目共睹。让人感动得事情太多,值得记忆的时刻太少。只要我们把这一份无私的心永恒的保存住,就能够使他人的明天更明亮。
活动结束的时候,我们笑得是多么灿烂。而那一刻看到摆放在活动桌面上的那些爱心款,他们也好像一个个笑得灿烂的女孩在向大家招手致谢。一颗颗爱心,一份份捐款,就像一滴滴雨水,源源不断的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属于爱的海洋……
【爱心心得】相关文章:
爱心教育心得04-08
读简爱心得02-02
献爱心心得10-09
献爱心活动心得01-24
爱心义卖心得体会11-05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03-31
简爱心得体会02-07
爱心心得体会12-30
爱心教育心得体会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