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得体会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心得体会1
交友之道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在社会上朋友是最重要的,人与群分,你在你朋友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在《论语》中明确写出了交朋友。好朋友有三种,分别是友直友凉友多闻,坏朋友也有三种,分别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蟆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
好朋友要交正直的`,要坦荡,要刚正不阿,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世界上是顶天立地的,他的人格可以改变你的人格,在你懦弱的时候给你勇气。好朋友要交宽容的,有时候宽容是一种美德,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美的之一,在你反错的时候可以给你机会,宽容的朋友可以让你自省。好朋友要交友多闻的,认你朋友所读的书,可以变成自己的,在你犹豫的时候你可以找你的朋友,帮你参考,你作出选择。坏朋友可以让你变坏,让你做出违法的事情。
坏朋友不能交便辟的,他们皮气暴躁,一群人打架,把一人杀了,有人还不知道是谁,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说朋友义气,人不能靠技术,要考明智。坏朋友不能交友善柔的,有一个东西叫机遇,这些朋友就是阻碍你抓住机遇,在他走过你时,你想抓住他,也抓不住。坏朋友不能交友便蟮模他们有几个面他们心怀鬼胎,给你套上了枷锁,你不给他付出,会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
《论语》心得体会2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统一种独特文化心理定势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中国古代文化,就没有中华民族;没有强大的文化支撑,中国不可能延续五千年。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论语》,《论语》是一本中国传世经典丛书,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艺术、医药、民俗等各个领域,多方位、多角度地介绍了源远流长、内容宏富的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之精华。其中,有一段使我深有感触,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孔子说:“勤求学问但不用心思考,就会迷惑;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却不认真读书,那还是疑难丛生得不到确实的知识的”
对啊,学习要勤学好问,学问是要自己用心去学的,有了学问但没有用心思考,就会迷惑,是没有作用处的,不能领贯通和有新的发现。相反的,有了思想就要用学问来培养,如青少年们,天生聪明,但不爱学习,就像美国有些青少年一样,由吸毒而裸奔,以后还不知道会玩出什么花样。所以人要有思想也要有学问,两者必须两相兼顾,只想不学终究一无所得,只学不想会糊里糊涂。像我们现在这么小就应该用功读书,做什么事都从娃娃抓起,像我看书都是家长催的`,不催就不看不学,但有时一有兴趣的话,就会看看一两眼。一个人只知道读书,而不是用心去读,那么只如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读书必须用智慧来分辨书中所讲的道理是否正确,要从书中找出一个自我。书读多了,想深了,见广了,便会离开书本,足见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成为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
我深刻认识到,读书需要用心,不能只是匆匆浏览,要反复阅读,并勇于提问不理解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收知识。相反,若读书态度不认真,那就不如不读,因为那只是徒然浪费时间。自今日起,我将始终遵循这个原则,寻找更好的学习方法。
《论语》心得体会3
我读了《<论语>六则》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句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使我有很多感触。
必有我师焉,是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这中间包含着能者为师的道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都可以为我的'良师益友,就拿我们班来说。就有许多能人,有的擅长绘画、有的见多识广、有的思维敏捷……如果向这些同学学习:
如果能拜能者为师不容易,那“不耻下问”就更难了。首先,你得虚心,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不耻下问“是古今学者”伟大人物成功的经验,我国四汉杰出史学家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去各地游览的过程中。虚心向平民百姓请教,采访史实,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乘。号去各地考察”详细询问那里的地形和生物的特点,如果司马迁不从人民群众中采访史实。怎么能写出杰出的历史著作——《史记》,假如达尔文不耻于下问?又怎能完成《物种起源》。
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断地扩大。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做不到不耻下问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
同学们,让我们拜能者为师而又不耻下问吧,成功的大门向我们敞开着!
《论语》心得体会4
听说《论语》是一本语录,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因为不太喜欢古文,从没认真学习过。当学校发给我这本书,我曾经压力很大,自己的事都做不完,还看这些没用的玩意浪费时间,心里在想学校也不怕花钱,在开教研活动前李艳艳老师还依依不舍的拿着《论语》在看,并说这本书很好看,之后有时间我就看一看,通过学习,我才开始走进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本以为这样一本解读典籍的书应该是以一种说教的语气,用很多晦涩难懂的字句来向我们阐述大道理。我开始甚至怀疑我能不能看懂这本书,能不能理解几千年前人类留下的精神财富。但是当我翻开这本《论语》心得,疑虑便烟消云散了。正如于丹常说的,《论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他自己的解说也带给我一种简单而贴近心扉的感受。看《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用一个个故事娓娓道来,立觉茅塞顿开,通篇读后,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于丹在《论语》心得开篇就提到: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无言也是一种教育,我把它理解为言传身教,而且要重于身教。对于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如果言传有余,而身教不足,那么它的说服力是非常苍白的,倒不如身体力行更能让人信服。小学是对孩子教育的启蒙时期,教师的德才学识、情感人格、言谈举止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在世风日渐浮躁的今天,无言教育更是彰显出它的难能可贵,无言就是要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甘于寂寞;无言就是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子曰:孔子曾经说过:“教育学生,如果没有让他们感到迷茫而又自己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去启发他们,没有让他们有了答案但是无法言明的时候去引导他们,只是单纯地教授某个知识点,而没有让他能够将其应用到其他方面,那么我就不能再继续教他了。”
《论语》在很多篇章都论述了有关于教与学,但我对孔子的这两段话记忆犹新,可能这让我想起了现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想任何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上课内容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吸收进去,并且学生对我们所教的知识能举一反三。但是我们又不能回避看到有些学生眼睛看着黑板,学习的时候他们看的不是课本而是参考书,考试前把里面的整理、题目当成救命丹,公式怕记不下来把所有公式列到一张纸上,临考前再强迫记忆。平时考试时可能结果不错。
面对这样的问题孔子一句“不复也”道出心中无限“悲凉”,但现实中我们的老师能那么轻易放弃吗?不能。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在教给他们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习惯。
《论语》心得体会5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
孔子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形象是审美理想的化身。在他的身上凝聚着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才能如此强大。我们学习孔子,就可以从他身上提取锻造自己的力量,从而获得他那样宽广的心胸。孔子的态度非常平和,但内心却十分庄严,这种内心的力量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因为其中有一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信念的人。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
《论语》传递的最终精神是关于一种态度,一种朴素而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运用此态度来影响他的学生。我们知道,儒家学说的核心和最精髓的东西不只是“恕”字,还有一个字——“仁”。曾经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樊迟向他问及“仁”的含义,孔子回答说:“爱人”——真正的仁就是对他人的爱。樊迟接着又问:“智”是什么?孔子回答:“了解他人”——真正的智就是理解别人。这就是儒家思想的精义所在。《论语》的核心信息在于指引我们如何过上一种弥足珍贵的人生。道理不难懂,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辉下一起成长进步!
《论语》心得体会6
《论语》是中国的经典著作,它包含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有句话说得好,“掌握了《论语》,就掌握了治理天下的一半”。《论语》以精练的文字传达了如何与朋友相处、怎样孝敬父母、如何解决问题等许多智慧。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不好犯上;君子务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心得体会7
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下面是我的几点感悟:
《论语》中的“指的是关爱别人;而了解别人就叫做“我想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更应该提倡。仁“智“就是教师要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要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了解孩子之所想,看到自己之不足,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用心的`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多和他们谈心。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说自己,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
《论语》中的“因材施教”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今天,我们倡导师生互动,这也是与孔子教学思想相一致的。在课堂上,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与学生互动,从中汲取新的启示;而学生也应该在互动中教育自己和他人。师生之间应该共同负责彼此的成长和发展。只有通过师生互动,才能激发师生的创造力,并使课堂充满乐趣。
《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
《论语》心得体会8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心灵受到极大的触动。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从而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书中说: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遭遇各种不如意和缺憾,这是无法避免的事实。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心态来应对这些困难。对于人生中遗憾的问题,我们需要正确面对它们,不要过多沉溺于其中,而是要勇敢地面对现实。如果不断问天问地,只会让我们的痛苦更加深重。因此,我们必须学会用正确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幸。
一种遗憾,我们常常会把一些小事无限放大,然后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遗憾。但是,这样做的后果往往十分严重。就如同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我们应该不断尝试去面对生活中的不顺心的事情,并找到解决之道,而不是一味地沉溺于遗憾之中。因为多想一次、多说一次,只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痛苦和烦恼。所以,为什么不尝试少去想一些不必要的事呢?
人们常说:好的朋友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他们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想行动,让我们感到快乐幸福、充满阳光。而如何结交到好的朋友呢?孔子曾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要结交正直、宽容和学识渊博的朋友,而避开那些便辟、善柔和佞险的人。正直的朋友会激励我们坦荡、刚正不阿,为我们树立榜样;宽容的朋友则能在我们犯错时给予关怀和原谅;学识渊博的朋友则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选择,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只有结交了这样的好朋友,才能与他们共同成长,走得更远。
与友宽容,宽容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哲学之一,我深信它能为我的处世态度注入乐观豁达的力量。我以宽容对待同事、亲人,也以宽容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因为我知道,只有当我们宽容地看待周围的世界时,才能收获和谐的美好。我期望自己成为一个熠熠生辉的人,散发出充满活力的红光。在这个境界里,我相信宽容不再仅仅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美妙的心灵状态。
《论语》心得体会9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一天,弟子问师曰:“老师,听说卫灵公想留您在卫国从政,如果这是真的,您会怎样做呢?”孔子答道:“我会先正名。”弟子惊讶地问:“啊,这有什么重要吗?请老师指教。”孔子淡然一笑,“愚笨的孩子,连先正名都不懂吗?不懂就说不懂,何必羞涩。”
孔子曾经强调过名正言顺的重要性。他说:“如果名分不正,言语就难以得到支持;言语不顺,则事情难以完成;事情无法完成,礼乐就无法兴盛;礼乐不兴盛,刑罚就难以施行;刑罚难以施行,人民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在这里,名分并非指名字,而是指职位或身份。那么,什么是名分呢?孔子曾在《论语·泰伯》中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意味着只有当你在自己的位置上,才能谋划政务,担负责任。名分是权利的来源,与利益息息相关。在政治上,名分应该排在第一位,其次才是权利和利益。当你被授予名分时,也就获得了相应的权利和利益。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名分,“守慎正名,伪诈自止。”[1]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名分,该干什么干什么,该得什么得什么,虚伪诈骗的事情就不会有了。现在看这些话,过于理想化了。从理想的角度看该你得的,你得;不该你得的,你不得,“伪诈自止”,但,这是建立所有的人都在一个水平上而言的,关键的'是,人的思想觉悟不在一个水平上。因此“名分”是无法束缚人的思想行为的。超越名分就叫僭越,就叫越轨,就叫贪婪,贪欲。
孔子讲正名,还是就从政而言的。则言不顺,道理很浅显。你偏要管作战部门的事情,让你去某某处担负责任,谁听你的,说话没人听,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你的理想就不能实现;你的才干就不能发挥,你再宏伟计划,也一定要落空,孔子的原话是,事不成。这里说的,礼乐”当是指法律制度的健全,因此孔子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你对合理社会的构想:不能落实“也就无法建立健全的社会体系,法律制度,就会赏罚不明”就会是非不分,就不知道如何约束自己、约束别人,不知道如何处事,如何生活在社会上,你必须把你的名分告诉大家,公布于众,把你该负的责任说出来。
名分不仅对于权利、利益而言,也是对于物质的性质而言,正名的重要性还在于“给予分门别类,否则就乱套了,正名。当然还包括思想认识“与对相对真理的把握上”南怀瑾先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包括了文字及理论“在理论上讲不过去的事,就是不合理的事。一定不会成功的。[3]在理论上,讲不过去的,不合理的事情”却干的很带劲“做得很带劲”实在是司空见惯了“挂羊头卖狗肉”的事情,所以说人认识的偏差,与具体行动“与认识的准确与否”总是有距离,是不是聪明人,是不是君子,就在名实把握的尺度上,你说你是唯物主义者,你讲的话。你写的文章。
《论语》心得体会10
小时候,妈妈让我看《论语》,我看了好几遍,也能背出几句来,可我却没有理解任何一句话的意思。
我是独生女,小时候,我身为家中的独生子女,备受父母和亲戚的溺爱。他们视我为“掌上明珠”,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十分呵护。但是,我那时候不懂事,经常会在饭桌上挑食,一遇到不好吃的菜就会往别人碗里扔。有一次,妈妈看见了,她指责我:“你已经读了那么多遍《论语》,怎么不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呢?”我当时并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只是听从了妈妈的教诲,将扔出去的`菜放回了碗中。从那以后,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并且尝试去理解那些长辈们所提出的教育意义。
今天中午,我们班发生了一件事情。我班的同学小陈很爱吃鱼丸,他的同桌小窦则不爱吃。小陈看到自己碗里的鱼丸,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但是小窦却皱起了眉头。为了帮助小陈,他的同学们把自己不想吃的鱼丸倒给了小陈,最终小陈的碗里堆满了鱼丸。可是朱老师进来时,发现小陈因为吃不完而非常难受。朱老师告诉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含义,让我们明白了不能强迫别人吃我们自己不喜欢的食物,这样做只会给别人带去麻烦。
通过这些事,我明白了,孔老夫子写的《论语》蕴含着许多我们做人的道理,我还会再读《论语》的。
《论语》心得体会11
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儒家的创始人之一,他所坚持的儒家不仅仅在春秋战国时期广为流传,孔子的言行更是被其弟子们编成一部书,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流传至今。
然而,我曾对孔子有很大成见,认为他是一个落后老古董。原因在于孔子曾说过:“惟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我对此非常气愤,认为这是孔子歧视女性的表现。我甚至用邪恶的语言与同学批评孔子。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我错怪了孔子。事实上,“小人与女子难养也”并没有贬低女性的意味。当时的汉字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我需要好好学习文言文,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还明白了不能因为个人片面观点去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必须经过长时间观察才能评判一个人的品质。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
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
《论语》心得体会12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积淀的文化瑰宝,是我国灿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学史上一道璀璨的风景线。在众多经典著作中,《论语》堪称最具有文人气质的君子品德之书。数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备受文人雅士推崇,而孔子更是被历代帝王尊为衍圣公,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我深爱着《论语》,孔子的话简洁明了,却蕴含了许多君子精神和道德素养。
诚实守信是君子之本。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可以说,信是为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我们做人可以不通文字?但决不能欺瞒他人”如果我们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交流满是谎言,那么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一个人起初有心与你交友,真心对你,而你却谎言相待,那人也会鄙夷于你,不屑于你,赔了夫人又折兵,可若是你待人诚实守信。
谨言慎行是君子之行。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意思是:“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人生在世,若想不留遗憾,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个人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这同时也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谦逊好学是君子之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为人若是能够谦逊好学,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学习不仅要从善者为师,还要以不善者为师,以人为鉴,我们应当学习自己不足的,改正自己有错,一切都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十分喜欢《论语》,里面记载了孔子的言行,深深地影响了我。孔子总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启发人们思考,让人受益匪浅。这本书蕴含着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博大精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成长中的人,我们应该像孔子所说的“君子之本”、“君子之行”、“君子之风”那样做人。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
《论语》心得体会13
有一本书,如林间清风般拂醒人的善念;有一本书,似山涧泉水般不断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它,告诉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它,对我们诠释无数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便是国文经典——《论语》。
品读《论语》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那小小书上的每一个字都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用心去篆刻上去的,里面凝结了他们一生的心血,带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宁静。
《论语》一共短短二十篇,孔子不也正是这样的人么。他对学生们以身作则?不由半点虚假,游说列国,《论语》中还特别利用季氏之类的小人来衬托出。成了《论语》中的主角“到底怎样才算”这是《论语》中主要探究的问题“古人将”梅、兰、竹、菊,代表君子。君子”需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以及傲视万物的气魄,这也是《论语》中主要推扬的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也可以理解为君子?君子要有坚韧不屈的精神?君子不能不坚强刚毅”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不能只对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还很远。责任还很重。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说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就是他们所选择的路不同。君子”为了道义而奋斗。小人却只贪图个人利益“甚至不惜私下用一些阴谋诡计来夺取自己想要的”根本不在乎别人,而君子则为天下众生着想,用正义服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一些;小人行径,的财富中塞满了自己的腰包”却还说自己。
子曰:“君子先行起言而后从之。”君子在没有做成事情前,不会夸夸其谈,而在做了之后也不一定会向世人说是自己做的,“君子”不会向大家夸耀自己的成功,而想着继续努力,这不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精神吗?
孔子曾说过:“善言不若善行。”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绅士不是从表面的言语和外貌来判断,而是应该看他的实际行动。他认为:“绅士应该言必行,行必果。”绅士要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言辞虽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看行动才能够彰显出真正的内涵。
“君子”是《论语》中的主角,而我们应该立志成为君子,将这个主角在我们生活中延续下去!
《论语》心得体会14
节期间仔细读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在人生中,我们难免会有遗憾和失落。但是,我们应该尽快地接受这些现实,不要沉迷于其中,反复问天问地,因为这只会让我们的痛苦更加深重。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悲伤不已,那么你也将错过其他美好的事物。所以,让我们放下过去的遗憾,抬头看看身边的`星空,继续前行吧。
在山间的一座庙里,供奉着一尊精雕细琢的佛像。每天,信徒们都会来到佛像前虔诚地膜拜。与佛像相邻的石阶也是由同一种花岗岩砌成,但它并不服气:我们本是同出一源的兄弟,为什么只有你受到人们的敬仰?你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佛像淡然回答:因为你只经历了四刀就被用来铺路,而我则历经千万次的雕琢才得以成为众人心中的慈祥之像。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
《论语》心得体会15
这个寒假我过得颇有收获,因为除了和家人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的日子之外还能有时间读读书,看看电视。其中在CCTV10的百家讲坛中收看了于丹教授的《庄子》,自己也买来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细细品读。
一直以为读《论语》需要有足够的文学修养和耐性,也觉得自己没有兴趣去读那样“过时”的书。然而在学校开展《论语》导读之后,老师们开始了读《论语》的热潮,我也在收看了“百家讲坛”的节目后被专家、学者们的渊博学识和娓娓道来的易懂并且有现实意义的道理所感染。于是我也就开始了读《论语》,并有了一点点的收获和一点点的心得体会。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它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有着实际的意义。书中涵括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读了《论语》我才知道了它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我们说孔子是圣贤,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这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作为一个教师同时也是一个班主任,我希望自己能向孔子所说的“君子”靠拢、看齐,同样用我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我的学生,影响我的学生!
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当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孔子也曾和他的'学生讨论过何为君子。他谦虚地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他自己都做不到”仁者不忧,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和多细节不计较“
知者不惑,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而增强把握幸福的能力,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
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的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一个人如果整天想的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应该有培养国家所希望的一代新人的职责。就如冯校所说的“有本事,靠的住”的人。我不仅要教授给我的学生专业知识,还要着重注意培养他们的高尚品格,做一个文明人,现代人!
我读完《论语》后深有感触。未来我会抽出时间,慢慢品味其中的精髓,以提升自身素养。我希望将所学运用到我的教学中,让我的学生受益。通过教导,他们能够转化成为具备良好内在品质的人。
《论语》心得体会16
宋代的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说明《论语》这本儒学中的“圣经”有太多太多的营养等待我们去吸取。
一翻《论语》我们一定会看到“仁、德、孝、学、礼、和、知”这七个字,它们整部论语的核心,更是整个儒学的核心。可以说儒学的核心是《论语》,而《论语》的核心便是这七个字,我们便要读懂这七个字。
读懂它们不容易,两千多年来多少名人在思考这个词题到今天也说不清楚,以下是我的个人见解。
“仁”是指爱护他人,善待身边每一个人,包括陌生人。这与墨家思想相似,但儒家并不是一味无条件地爱人。“孔子曾说:唯有仁者才能真正善待人,对于那些做错事后能够改过自新的人要加以爱护,而一味忽略错误、不思悔改的人则不能被称为善良的人。”因此,在我们关心他人的'同时,也需要设立底线,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
“德”是指道德,与道家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而孔子则认为“如果不修身修德,不传授学问,仅仅听闻道义,却不能实际行动,发现自己有缺点却不愿改正,这就是我所担心的事情。”显然,孔子认为道德不能仅依赖自然发展,只有借助于个人的努力才能够实现。
“孝”是指孝道,其中包含了孔子在《论语》中讲述的一些涉及封建思想的内容。然而我们应该抛弃这些陈旧的观念,去追寻其中的精髓。“孝和悌是仁的根本!”这句话将伴随我们终生受益。
“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和实际行动相结合。王守仁曾经说过:“知行合一”,也就是说,只有将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地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成为了学习的秘诀,强调了思考和学习相互依存的关系。
“礼”是“克己复礼”,这可以说是孔子被现代人指责的一个地方。在我看来,它其实是指不能越过的道德底线,“礼”是道德中的法律。
“和”为和谐,现代社会缺少这个,如同人人心怀“和”便不会铤而走险去犯罪,不会对贪污抱有一丝幻想,不会为了贪欲去侵略他国。
“知”便是“智”。正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水变幻莫测,飘乎不定。没有实体,却实实在在在那里。有明,纯洁,可以一眼看穿,但是又是那么令人捉摸不透,这便是智慧。
这七个字宛如大海一般广阔无垠,视野深远无限。我站在海边捡拾贝壳,心中喜悦却始终无法感受到这浩瀚的海洋。
《论语》心得体会17
现在,我们经常会听到许多人因光阴匆匆而感叹。就像刘禹锡所说:“人生几回伤往事,山河依旧,我们却已不是曾经的自己。”尽管大自然仍然美丽不变,但人们却时常为生活经历中的磨难和不如意而感到悲伤。然而,历史长河从未停止流淌。正如《春江花月夜》中那个无从得知的问题“江畔何人出见月,江月何年照初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侍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表明,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该对它做好规划。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规划呢?
孔子将自己的一生划分为几个阶段:“我十五岁时志于学,三十岁时立业,四十岁时没有疑虑,五十岁时认识到自己的天命,六十岁时听从内心,七十岁时随心所欲,但不超过规矩。”这是孔子在规划自己的人生时确定下来的重要节点。他特别强调了几个阶段上的事情。
“十五而志于学。”这是说十五岁应该立志学习了。这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但今天看来,十五岁才开始学,实在是太晚了。通常在我们五,六岁时,就已经进入学校了。但是我们学得怎样呢?孔子给自己,也给他的学生一个要求:“学以致用。”这个标准我看后非常惭愧。因为我已经过了十五岁,而且已经学了十一年了。但学到的可以至用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这似乎与现在的教育制度有那么一点点的关系。我并不知道现在的教育制度改革的怎么样了,但我知道我离“向学能为己之学,学以致用。”还差得很远很远。“三十而立。”立的是自己的'自信。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曾提出“正,反,和”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在童年时,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一切事物都是光明的。到了少年时,我们会出现逆反心理,觉得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邪恶和黑暗,一切事物都是丑陋的。而到了三十岁时,我们就应该到了“和”的阶段。我们应该建立心灵的自信。“四十而不惑。”“不惑”即是在面对多种选择时,应该建立自己的位置,面对太多的选择时能敢于舍弃,使心灵变得淡定而从容。孔子对“五十而知天命。”的解释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意思是我要学习上达,让自己合乎大道。就是说当我们到了五十岁时,内心要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六十而耳顺。”之中“耳顺”的意思是听别人说什么都觉得有道理。这并不是意志不坚定的表现,而是因为内心有定力,所以可以理解各个年龄段的人说出的话。这样即是给了别人最大的理解和包容。所以,北师大的于丹教授说:“耳顺就是悲天悯人,就是理解与包容。”而人到了七十岁,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即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孔子的人生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坐标,指引我们在道德、行为和思想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然而,这种人生坐标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能够提前感悟到更高境界,在二三十岁时就能具备四五十岁的思想深度。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轻松获取大量信息,这可以显著提高我们的生命效率。古圣先贤的经验都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命更加高效,缩短历程,成为君子仁爱、遵守社会道义的人。让我们早日达到最高境界,实现人生之道,这也是《论语》的精髓所在。
《论语》心得体会18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独特之处不在于探究天地万物的具体规律,而是致力于理解社会和人生的本质。虽然世间万物可能有限,但人的内心感情却是无限的,而作为一个有限的“人”,孔子一直在探索无限的“人性”,这也是他认为学无止境的原因之一。人的情感、行为和态度都在不断变化中,每次的探索都会打破以前的旧规律。孔子说:“我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我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句话非常明显,说明了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思考也自然地反映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
为了学习,孔子的勤奋让他可以三月不知肉味,但仅仅是勤奋还不足以赢得世人的尊敬。他的好学表现在各方面:他总是虚心向别人学习,从每个人身上都能汲取到新的知识;他坦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愿意向老农、老圃等人请教;他对学习充满热情,享受其中的乐趣。而孔子的学习精神更是超越了常人的思维:他用最宽广的心胸去接纳万物,用最包容的态度去看待世界。这一点,我们也难以企及。
《论语》心得体会19
《论语》着本流传了千百年的书籍,只到今天,甚至连外国人也来学习《论语》。孔子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可用金钱衡量的财富。里面的精神足以使我们学习一辈子。年幼的我,读完《论语》,虽然里面有很多精神仍不能充份了解,可是读完着本名著后心得也很多……
孔子曾说过:“学习时要经常进行复习,这不是很快乐吗?”这句话不仅教给我一个道理,也教给了我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以前我总是认为上课时老师讲过的知识已经记住了,不需要再去复习。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考试前几天,我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记住足够的知识点,只能辛苦地再次学习。即使这样,还是无法掌握全部知识。最终,我总是因此落后于别人。但是自从读了《论语》之后,我开始在当天的课程结束后进行复习,这样知识就更牢固了,我的成绩也随之提高了。《论语》教会了我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让我能够更轻松、更愉快地学习!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张威威。”意思是说:“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小时候,妈妈买来了牛奶,我却把牛奶藏起来,不让姐姐知道。上学时,我经常担心:姐姐会不会找到我藏起来的牛奶呢?妈妈会不会发现呢?当我读完《论语》之后,我主动地把牛奶拿了出来,妈妈也表扬了我。《论语》教会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这样使我再也不会担心牛奶被姐姐找到或被妈妈发现我把牛奶藏起来了。
《论语》心得体会20
遍观《论语》最有名的,莫过一那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表明了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时隔数千年,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其中重视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和重视修身律己的观念,不论对学术界还是普通国人更要重视和提倡的,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记得,我是在初中学到这句话的,因为课本中那节《论语十则》。而其中的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由教科书的安排中,可见这句话的地位之一斑。
论语不是一部由单独一人完成的.著作,而是由孔子他的弟子们合力编撰而成的,所以,在《论语》中,不但有子曰,还有曾子曰,子夏曰,有子曰,等等。当中,曾子曾经曰过,一句很著名的话,他说啊,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我自己:替别人谋划操办却不尽心尽力吗?同朋友交往却不讲诚信吗?对老师所传授的学业没有好好温习吗?这就是著名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了。《周易》说:君子以反身修德。现在也常说,批判与自我批判。自古以来,以省三,省吾,省身命名的人很多,由此可见曾子这句话的影响力之深远了。是为金玉良言也。
上述两句,是我在《论语学而》中,最为喜爱的,故有感而发。当然,这不是《论语学而》的精华的全部,也不是《论语》的全部精华,不可一概而论之。
已经读《论语》两三个星期了,仅仅读完《论语》中的第一篇《学而》。也许有人要问我,你为什么读的那么慢?给我两三个星期,我都可以读几百万字了!
对此,我也不想争辩什么,于《论语》而言,有人可以在一个星期里一口气读完,也有人宣称一辈子都读不完,哪怕他已经读《论语》读到可以背了。为何差异如此之大呢?这里,我不得不感叹一下,那些把国学经典当快餐文学读的人了。
曾遇有朋友夸耀自己已读了《史记》《老子》《孟子》《孙子兵法》等等好几本国学经典,自称通其关窍,不过数周。当时,我是甚羡慕的,甚崇拜的,如今回看,不禁讶然,朋友何其才也,于数周间,通其关窍,吾不如也,恐周树人先生亦不如也,真乃国之大才也!
其实写,读《论语学而》有感,这个题目我是十分羞愧的。在我这篇小文中,切实的说,也就写了《论语学而》中的两句话,而举证参考了他人之作,取巧也,自身感想又太贫乏,真才实学不多,甚至没有,亦谈了不少题外话,个中因果实是力有不逮也,自身才疏智浅,不自量力矣!疑在有哗众取宠之嫌!似为满足虚荣乎?当真愧不能当,但实在于《论语学而》有感,故作此文以记之,又无力于作题目,只好姑且妄之。请读者姑且听之,万望见谅。
如有同道者,望能指点一二,吾当应了孔老夫子那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心得体会21
去年“十一”黄金周,于丹在《百家讲坛》连续七天主讲《论语》,一炮而红。由讲稿而成的《于丹〈论语〉心得》更以60万册的首印量超过了《易中天品三国》,人气已有超易中天之势。
随之而来的是,对于丹及《于丹〈论语〉心得》的评论与争鸣如潮水般席卷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体。借势跟风也好,炒作“造星”也罢,个人认为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现象!它不但展示出文化内部的活跃与创新,而且反映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极大关注。于丹及她的“《论语》心得”,同其他登上《百家讲坛》的学者教授一起,有力地推动了“国学热”的持续升温。
《百家讲坛》选定《论语》这个题目不是偶然的,《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曾介绍说:“当初我们在确定开讲《论语》的题目时,就做了充分的市场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在社会风气一片浮躁、人心充满困惑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古人那里汲取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方法。”而于丹也是抱着“半部《论语》修自身”的观点,意在通过对这部传世经典的解读,给迷茫、焦虑重压下的人们做一番“心理按摩”。效果是很明显的,有人盛赞于丹用《论语》煮出热气氤氲的“心灵鸡汤”,有的读者很直白:“通过她的讲解,我们明白了做人、处世的许多道理,并应用到生活中,从而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我在思考的是:在对《于丹〈论语〉心得》的热捧之中,有多少人能将其所读运用并且坚持运用于自我、运用于生活?就像于丹所提到的,国际上通行的说法,“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读《于丹〈论语〉心得》,不是为了获取对热点话题的谈资,而是为了养护快乐、健康的心灵。也有许多人批评甚至贬斥《于丹〈论语〉心得》,但少有人批评贬斥《论语》;而那些批评贬斥《论语》的人,也没有谁否定修养身心、强健精神之重要。如果我们在对《于丹〈论语〉心得》争鸣的同时,坚持实践着修养身心、强健精神之道,进而在更阔大的背景下,坚固我们民族的精神与信仰,岂不是令每一个人都振奋的快事?
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争议最大的恐怕是她个性化的解读。中华书局总编辑李岩认为这正是于丹的高明之处,“她讲《论语》从个性的情感出发,像老朋友一样,将阅读《论语》的心得参合自己的经历向你娓娓道来”。对此,也有人嗤之以鼻,说《于丹〈论语〉心得》是给那些仅具有中学文化水平的人看的,更有些代表精英文化的知识分子痛心怒斥:这是对《论语》的糟蹋!对此,于丹在接受采访时是这样说的:“《论语》有很多面,我所解读的孔子不是一个我敬仰的圣贤,而是一个我爱的朴素圣贤,他能穿过千年尘埃,是最朴素道理的昭示者。同时,我也只能说我讲的`孔子的言辞是真实的,但言辞之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个人的心得延伸一定有着他自己的色彩,我不希望强加于人。”
我觉得于丹在此表现的平和与谦逊是令人敬佩的。任何阅读都是个性化的,经典更不是一副僵化的面孔,它能亲近到每个人的生命中给人抚慰与启示。所以,每个人阅读,都可以而且应该有自己的心得,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心得。当年在柏林大学任教的叔本华,一心想与黑格尔在讲台上一决高低,选择与黑格尔同一时间举行讲座。结果黑格尔的讲座常常爆满,而听叔本华讲课的学生却从来没有超出过三人。今天来看两位哲学大师的对决,没有失败者,而且最大的赢家还是哲学,是诸多等待召唤与启迪的人们。于是就想到《百家讲坛》,在请于丹讲《论语》时,可不可以同时请风格不同的“李丹”或者“张丹”来讲呢?让我们在近两百年后也有幸感受一回精彩的学术pk。“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给我们描述了理想中的民主社会公民实现自己话语权的自然状态。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其实不存在捍卫别人说话权利的问题,所以,那些有能力捍卫别人说话权的人或组织,可不可以给更多的声音表达的权利呢?
网上不少文章谈到的“《论语》心得”中的硬伤,实在是令人遗憾。有消息说于丹接下来还要讲《庄子》,讲《世说新语》,讲唐诗宋词,希望不仅仅是于丹,还有登上《百家讲坛》的每个学者都尽量不要出现这样的状况才好。严谨,应该是学者永远不变的风范。
《论语》心得体会22
《论语》,《论语》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对话,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书籍,它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学习,也是我们必读的名著。其中有一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简单的一句话,传达了做人和学习的几个关键点,给我们提供了启示和指引,帮助我们找到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还有一句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它告诉我们要尊敬父母、尽孝的方法,强调了做人要懂得感恩图报,要尊重长辈。《论语》中还有很多道理,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去体会和思考,只要我们按照其中的要求,做到其中的一点,就能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总之,《论语》记载了仁,孝,信等道德范畴,是我们须认真阅读、学习的一部典籍。作为一个略知一点中国历史的中国人,我认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很少有著作能够《论语》这样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也正因为这样,我对《论语》的态度一向是只敢仰视而不敢触及。即使以前零零碎碎地读,也从不敢随便发表什么评论。据中学的历史课本记载,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开始,一直到清末,《论语》作为儒家的核心著作之一和官方认可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思想界达两千年之久。
事实上,这两千年来,《论语》一直被当做统治工具推广。因为《论语》讲究“礼”、“仁”、“忠”、讲述“孝”,也许正因为此,有人认为《论语》是在抹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但实际上,我认为需要打倒的,是作为思想束缚的那个《论语》,用所谓的“仁义道德”来禁锢人们的思想。只有摆脱这些枷锁,我们才能以全新的`角度认识《论语》。首先,《论语》源自生活,不同于西方许多道德类著作,它没有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专门的论述,而是记录了许多生活片段,其中的人物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将被记录下来。因此,显得十分自然。正是因为《论语》来自生活,是生活鲜活的再现,我们应该用一种独特的方法去读懂它。我个人认为,《世说新语》与《论语》的风格相似。
我认为大多数人读《世说新语》不是为了学术目的,而是作为一种生活纪录来阅读。在这种闲谈的心境下,我们可以轻松愉悦地读懂其中的含义,而不必过于深究其曲折的表达方式或深刻的学术理论。有时候,放松心态反而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道理,比起严格的分析和解读来说更加自由和宽松。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所讲述的内容,我认为应该是“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是不同的,而做人更需要我们的实践和行动,而不仅是纸上谈兵。因此,读教人做人的书,我们应该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法。
《论语》心得体会23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但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现代社会,我们为什么要请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做客《百家讲坛》解读《论语》呢?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祥的,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
《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溶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
如今,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人是否还能从《论语》中找到智慧的光芒呢?如何运用《论语》的智慧来解决我们内心的'浮躁和烦闷问题?在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论语》又该如何引导我们呢?我们需要学习《论语》中的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人生常常会遭遇缺憾和不如意,如果我们面对这些困难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处理呢?《论语》中的精华之一是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人都难免经历人生的挫折和失败。但如果你过于放大这些缺憾和不如意,你将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将严重影响你的生活质量。因此,《论语》中的心灵之道要求我们要树立乐观、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
《论语》心得体会24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教师。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请教为羞耻。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齐出自20xx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日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我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贡就以往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人皆见之;更也。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强调了教师要不断自我学习、提高,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持之以恒。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呢!但我能做到学习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是不知疲倦,这一点还是可以的。”意味着教师只有长期坚持自我提升,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达到真正的成就。
在《论语》里对以往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意思是说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提高,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当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年来,我们华夏大地。这一片绿洲一向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使于四方,不能专对;亦奚以为;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
通过阅读《论语》,我领悟到了很多处世做人的道理,也更加明确了学习和读书的方法和态度。此番阅读让我受益匪浅!
《论语》心得体会25
读完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受启发。这本书教会了我正确对待得失缺憾,处理领导和同事关系的智慧,以及在现代社会中融入理性道德的重要性。这使我想起曾经读过的《菜根谭》,两者都包含了智慧和人生哲理。
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
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
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
正所谓“性定菜根香”。
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区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而不是现实主义者。”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让自己快乐的心成为阳光般的能源,去辐射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于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的理由。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我认识到,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感知、理解和记忆所学教材。他们往往会在某些知识点上卡住,缓慢地前进。然而,我意识到,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同样值得关注和赞赏。因此,我改变了以往只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做法,而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我从每一个小细节中发现学生的进步,并为他们感到高兴。我尽可能将我的欣喜和鼓励化为语言和行动,让学生明白:“你也能做到”。我试着让学生始终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让他们在付出努力却看不到成果的情况下失去信心。我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进步,并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和快乐。对于那些曾被我称为“差生”的学生,我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并将这份喜悦延续下去。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
《论语》心得体会26
心灵之道。这章讲的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遗憾和后悔,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正是这些缺憾和挫折,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更有挑战性、更具意义。就算命运不曾给予我们良机,我们也不会因此心存惋惜;就算花儿不曾开出果实,我们也不会因此留有懊悔。因为我们知道:没有比脚再长的路途,没有比登上高山更令人振奋的经历。让我们珍惜每一个挑战,抓住每一个机会,与遗憾和后悔说再见!
当我们经历失败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去找导火索,后悔错过的机会,或者追求完美,但现在却有了遗憾。但是后悔已经没有任何帮助,因为没有人能买到后悔药。如果你因为失去了太阳而伤心,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虽然你可能因为高考只差一分而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人生会停滞不前。相反,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要纠结于后悔,因为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如果有遗憾,就让自己的努力去填补它。不要让遗憾越来越大,直到无法弥补。记住,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之后在文中又提到了自信心,一个人的自信心从何而来?它是发自内心的淡然与坦然。自信心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建立自信是困境中重新崛起的一种特有的力量。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与其悲叹自己的命运,不如相信自己的力量,与其沉寂在后悔之中,不如增强自己的信心。
三省吾身”于丹说: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做错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之后却不知悔过”还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与借口来推托,这是懦弱的表现,要做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遗憾。勇者即表现为面对错误勇于承认的勇气。
我喜欢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话:“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不错,鲁迅曾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种脊梁背后的风骨之气,那种形于天的风然之骨。所谓:“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所谓:“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不求人;贫莫贫于无才能;贱莫贱于无骨气。”傲骨不可侮,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的为君子。我记得一位学者是这么说的:“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近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白在乾坤。”风骨也许是为中国人所骄傲的资本吧。
其实这章主要讲人生多有不顺,要如何去弥补不顺,自信心,勇敢的勇气,风骨的气节。也许站在不同的角度,结果也有所不同。
我认为人生不过是一场赌博,你的筹码就是自信,勇敢等等一切能想出的高洁的名词,如果你连这些都不具备的话,就是失去了筹码,连筹码都没有的你,又何谈去堵上一把呢?
《论语》心得体会27
儒家文化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论语》中将人分为圣人、贤人、惠人、善人、君子、士人、众人、野人、小人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圣人、君子、众人、小人四类。虽然圣人难以做到,但我们可以将自己定位为君子,这也是我们做人的目标。在《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内容多达80余处。那么,《论语》中所崇尚的“君子”,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和行为呢?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
宽容是君子的美德之一。孔子曾说:“君子胸怀坦荡,小人常心胆戚戚。”这里,“坦荡”表示平整、宽广;“戚戚”指的是忧愁、不安。也就是说,君子通常胸怀宽广,而小人则总是心神不宁。
宽容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能得到百姓拥护,有亲和力的条件。孔子说“宽则得众”(当权者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所以,商汤说:“如果我本人有罪请不要牵连天下万方;如果天下万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担。
君子的美德之二就是要谦让。孔子认为君子有四种道德品行。其中之一就是谦逊。
君子的高尚美德是以仁义为核心。君子注重大义与公正,而小人则只关注自身利益。因此,君子不喜欢爆料他人的缺点,也不喜欢低贱地攻击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更不喜欢那些勇敢却缺乏礼节的.人,以及固执己见、任性、顽固不化的人。
君子是一种能力高强的人
《论语·为政》记录了孔子的话“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只仅仅具有一才一艺就行。“文质彬彬”是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论语·里仁》记录孔子的话:君子之于天下“没有专门的规定一定要这样”没有专门的规定不能这样。义:宜。适合:比,挨着、靠近。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该怎样做,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么去做,这里所说的情理,实际上表现了作为君子的一种智慧。
君子是一种勤勉自律的人
君子是使自己修身养性恭敬谦逊。君子的自我修养正如《诗经》里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就是说,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像加工玉石,琢了还得磨。
《论语》心得体会2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孔子留给后人的思想,他的言传身教被弟子所记录下来,形成了最有名的《论语》。每每诵读它,都能教人反省和深思。
我常常自省:我是否做到了尽心竭力为别人谋事?我的朋友们是否对我信任可靠?我是否认真复习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这则语句给了我很大启示。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与朋友相处时,是否真心帮助他们,是否诚实地对待朋友。尤其是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下,一切事情都可以迅速解决,包括友谊。我意识到,要诚心诚意地对待朋友,在他们有困难时尽力帮助,这样做会让自己感到满足和愉悦。在工作中,我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我会认真考虑自己是否讲清了重难点,是否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如果我发现学生还没有掌握知识,我也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备课不够认真,授课时讲解不够清楚,表达方式不够准确。在辅导学生时,我会耐心细致地讲解,确保学生真正明白。我也会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参加校外培训、校内教研,还是导师指导,我都会虚心学习,多思考并复习,以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
子曰:在古代,一切都很慢,包括人们的生活和规划人生的方式。孔子曾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习,三十岁就可以独立做事情,四十岁可以不被困惑所侵扰,五十岁明白什么是不能由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够听取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并不会越过底线。”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年龄段去处理该做的事情,而现在,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许多人渴望成功,却忘记了追求学问的`乐趣,也没有了古时悠然的生活意境。每天匆忙奔波,幸福感却没有增加,快乐却减少了。
孔子留给后人的思想还有很多,现在,让我们不妨慢下来好好品读孔子留给我们的思想,虽然有些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经典永不会过期,值得我们诵读。
《论语》心得体会29
我读《论语》这部书,并不是为了寻找孔门秘传,而是想了解孔子这位思想家、教育家的见解与人生态度。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一个率性豁达、明知难行却勇往直前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的孔子,一个享受生活、懂得乐趣的孔子。有人将孔子与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虽然苏格拉底是因为自由精神坚持不逃亡而遭雅典民主政权处死,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也是一种自由精神。阅读《论语》,就像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来到了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群雄逐鹿的时代。孔子的言行涵盖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方面,他的思想被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更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中庸之道,不一定与我们今天的时代背景相符,但作为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经典,《论语》读来仍是有必要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论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论语》心得体会02-11
对论语的心得体会03-31
论语心得体会12-30
论语的心得体会12-27
论语心得体会02-05
《论语》的心得体会08-17
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03-28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04-21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08-02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