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时间:2024-08-27 10:26:55 敏冰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选【17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选【17篇】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1

  读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我心中久久回荡着那片土地的神秘与沧桑。

  在这本书中,我仿佛跟随那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一同穿越了鄂温克族的百年岁月。那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森林、驯鹿、希楞柱,构成了一幅既原始又美丽的画卷。我看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依存,每一次的狩猎都是与自然的对话,每一只驯鹿都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这个民族的故事里,有太多的爱与痛。爱情如林间的清风,真挚而纯粹;亲情似温暖的炉火,默默守护着彼此。然而,命运的无常又让他们历经无数的生离死别,每一个离去的身影都让人痛心不已。

  迟子建以细腻如诗的笔触,刻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或勇敢,或温柔,或倔强,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通过他们的故事,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也感受到了在时代变迁面前,那份坚守的艰难与可贵。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史诗,更是对人性、对生命的深沉思考。它让我明白,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有些东西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珍惜。它就像一首悠扬的长歌,在我的心中久久回荡,余音不绝。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绘我国东北少数民族生活的小说,作品通过讲述一个家族几代人在河流右岸的生活故事,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对生命、自然和爱情等主题进行了深刻的诠释。这部作品不仅在我国文学界享有盛誉,还荣获了多项大奖,如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奖最佳小说奖等。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核心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叙述家族成员在河流右岸的生活点滴,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人们敬畏它、依赖它,也与它和谐相处。作品中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细腻而富有诗意,如清晨的阳光、傍晚的炊烟、四季的变换等,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力量。同时,作者通过对家族成员的命运变迁的叙述,表达了生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沧桑巨变。

  在文学风格上,迟子建的写作风格独具特色。她采用了传统的叙述手法,文字优美、诗意浓厚。作品中,她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细腻入微,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此外,她还善于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如作品中提到的“右岸”,既可以理解为地理方位,也可以理解为心灵的寄托。这种写作风格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令人回味无穷。

  在人物塑造方面,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例如,主人公萨满女神般的母亲,她勇敢、善良、智慧,是家族的灵魂人物;父亲则是一个充满激情、矢志不渝的探险家,他的命运与河流右岸的自然景观紧密相连。其他人物如姐姐、姐夫等,也都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的描绘,展现了他们在面对自然、生命和爱情时的抉择与坚守。

  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传统。如萨满教信仰、民族风俗等,都在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到了积极作用。

  阅读《额尔古纳河右岸》让我深感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的伟大。作品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诠释,使我意识到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珍惜生命,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同时,作品中对爱情、亲情的描绘也让我懂得了珍惜身边的人和美好时光。这部作品不仅让我领略了东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还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之,《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感悟自然、生命与爱的佳作。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迟子建独特的文学风格,还能深刻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命的沧桑巨变以及传统文化的魅力。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静下心来,品味这部作品,从中汲取力量,去关爱自然、珍惜生命、拥抱爱情。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2

  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感触良多,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同一个乌力楞的人的相亲相助,不同乌力楞的人也是携手互助。

  一个乌力楞代表一族,他们一个族的人虽然住在不同的木力楞(类似帐篷的居住所),但是他们一起打猎一起围着火堆分享所得食物,高兴时,欣然起舞,不管年龄如何,几乎都是舞蹈高手。开心的、不开心的都不会憋在心里,围着火堆,讲喜事和心中的不快一扫而光。

  只是后来因为两家人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才开始各自为食,我认为这也是他们失去这种纯朴的开端。

  现在的城市人被四副墙阻隔了别人的温暖,我们几乎不敢随意跟陌生人交往,甚至从不跟邻居打交道。

  很庆幸的是,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由于是在乡镇,也不至于太落后,我喜欢我们那里自由的乡俗。看了《额》之后,我更喜欢我的邻居们,感谢他们陪我一起成长。

  我们住在固水凝土的坚固房子了,每家都有一道门,但这道门我们几乎能随便出入。煮菜做饭的时候,缺三少四,我们总能在邻居家借到。我们可以端着饭到邻居家蹭菜,有时候还同用一锅。小时候,不会做菜,邻居们就会三五七地围着我,告诉我他们煮菜的方法经验,甚至亲自下厨煮给我看。一家人有新奇好吃的,左右邻居也跟着添光尝鲜。

  一家有困难,一条巷子的人都跟着着急,能帮忙的绝对不会袖手旁观。

  作为小孩子,最受不了就是大人们到你家打小报告,说你今天跟谁打架了,又到哪里爬山下水,跟谁到屋顶上捉迷藏。。。

  这样家长即使不在家,也好像长了十八双眼睛处处盯着你的一举一动。特别自己擅自攀爬危险地方嬉戏的时候,只要是被大人看见了,不管认不认识,他都一副老气横秋的责骂。那时候不懂事,感到不高兴,于是玩恶作具报复,大人们笑笑不理,我们也觉无趣,后来就不了了之。现在想想,那些邻居真可爱,多想回到从前。

  另一个让我感触最深的人是主人公的弟妇,妮浩,其中一个悲剧人物。她是他们那个乌力楞的萨满,有点像我们常说的巫师。每当族中有困难,或者有人生并死去等几乎都要请她跳神,以求免除祸事或者治玻。

  先撇开这些神鬼论,我之所以喜欢妮浩,不是因为她拥有神秘的力量,而是她无私的精神。她一生有好几个儿女,但是只有一个害怕死亡而离家出走的女儿活下来。因为她每救一个人,她就会失去一个至亲。

  救了别人就会失去一个儿女,每一次她跳神的时候,都在无比的痛苦中挣扎,但每一次她都选择了救别人。

  当族人劝她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她说出了让我流泪的话:难道自己的孩子有危险就能至于不顾吗?她指的自己的孩子实质是别人的`孩子。后来,她每一次救人都会哭喊一声,自己的孩子还有救,不能不救。于是她救了别人,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女一个个死去,从树上摔下来的、胎死腹中的、被野兽咬死的。

  她不敢再怀孕,精神也越来越凋蔽,虽然她终身活在苦海,但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说到这里,我虽然赞扬妮浩无私的精神,但我不赞同她的做法。我认为,人应该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不应该将这种行为建立在别人的生命上。每一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有他专属的生存权利,不因为父母的决定而随意剥夺他们鲜活的生命。

  虽然带有神秘色彩,妮浩每救一个人就扼杀自己一个孩子的生命,这种以命易命的奉献一点几乎价值都没有,而且有点可恨,因为她奉献的不是自己的性命而且别人的性命,尽管那是她的孩子。

  她用她孩子的性命来填补自己内心的慈悲,尽管得到别人的感激,但也已成了另类的脍子手。

  我认为,一个正真无私奉献的人,是将自己生命以外的任何人,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去对待。除非是你身边的人愿意,否则你不能以自己的想法而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否则,在大多数人眼里你是个英雄,但实际你已深深影响了某些人美满的一生,那你的无私奉又算什么呢?

  我们可以为别人牺牲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但是绝对不能未经别人同意就牺牲别人的任何东西,尽管那是你的至亲。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3

  《额尔古纳河右岸》,我前后买过三本赠友,自己也收藏2个不同的版本。与心灵相通的朋友共读一本书,是一种奇妙又很燃的感觉。

  因为董永辉的缘故《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2023年创造了一年卖出350万册的奇迹,不得不感叹流量的力量之大,也反映出大众内心对文学的渴望。

  《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一部鄂温克人的百年孤独,一首凄美的死亡赞歌。

  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是一个偶然,此前我从未听说过这部作品,但当我在茫茫书海浏览的时候,目光却被她的名字深深吸引。额尔古纳河,她还有一个汉族名字叫做黑龙江,那里,是我一直想去却未曾涉足的地方。

  我是带着好奇翻开这本书的,幸运的是她没有让我失望。

  作者以沉静稳健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充满民族神秘色彩的故事,刻画了一群鲜活的鄂温克人,就像大兴安岭无边的山林和额尔古纳河无数的溪流一样,无不让我感到震撼和迷恋。书中一代代萨满祭司拥有的神奇魔力,以及应验在不同人们身上的生生死死,仿佛让我看到了《百年孤独》;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战争、运动、解放之后逐渐熄灭的游牧文明之火,又像极了《尘埃落定》。

  然而这种比较是不必要的.,每部作品都有自己的灵魂,而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灵魂就在那洁白如雪的白桦林里,在蜿蜒清澈的金水河中,就是那挂着铃铛低头啃食苔藓的驯鹿的角,是夜晚能看到星星的会制造风声的希楞柱,是弹奏出的悠扬婉转的曲调的木库莲,是四棵高大挺拔的松树上搭起的风葬台,更是一个个身穿兽皮围着篝火唱歌跳舞的鄂温克人脸上纯真的笑容。这,是一部鄂温克人的百年史诗,是一首游牧民族在现代文明冲击下逐渐衰落的凄美挽歌。

  本书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讲述死亡的方式,里面几乎每一个角色都经历了死亡,而作者用一种悲伤但却平淡的方式把死亡叙述的非常自然,鄂温克人的死亡,就像是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灵,自然而生自然而死,悲伤但不遗憾,凄凉却依旧美丽。

  但我认为这是也本书的不足之处,作者给予每个角色以不同的死去方式,有很大成分的象征性和因果性,有明显的文学再创作痕迹。中间篇章冗长、拖沓的故事叙述。有些苍白,有些刻意的想象,它不够自然。人物不够立体,刻画不够细腻。还有就是纵观全书,鄂温克人有仇恨,但是没有恶人,我觉得没有哪个民族是没有恶人的,只有善没有恶的民族是不完整的,我想这是本书的一个遗憾吧。

  瑕不掩瑜,依然五星推荐。伟大与否,笔者说了不算,读者说了也不算,它属于时间,时间说了算。2024年,我仍然期待与人共读。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4

  读完小说的第一感觉就是:无知真的很可怕。

  鄂温克族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兴安岭广袤的森林中,树木、河流、驯鹿、青苔、月亮和清风。他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在森林中宁静快活地生活着,而这份宁静与和谐被打乱,正是由于现代文明的野蛮侵扰。

  我们不禁反思:现代文明真的就好吗?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就快乐吗?我们对大自然是不是索取太多了?现代人懂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吗?鄂温克族半游猎半游牧的生活方式是落后的吗?土著的生活方式就注定要被现代的生活方式所取代吗?现代文明为什么要野蛮的去侵扰土著人的生活,而不是文明的去包容和接纳它?等等。

  野蛮中有文明,文明中有野蛮。野蛮人的`文明基于人性的善良,文明人的野蛮出于无知。

  我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看到了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那份自由自在的快活,也在自己身处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感受到了生活的压抑!

  现代人也好,土著人也罢!你开你的汽车,我骑我的驯鹿。开汽车的未必比骑驯鹿的高级,各自有各自的生产生活方式。各自安好,不必自以为是的以救世主的身份去侵扰对方的生活,这才是文明与否的边界,而现实中往往越界的却是披着文明外衣的现代人,野蛮的侵扰土著人的生活,野蛮的破坏自然生态,野蛮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由鄂温克人让我想到了澳洲土著莫西干人,让我们聆听澳洲土著的音乐《最后的莫西干人》,去感受那份悲怆与无奈!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5

  驯鹿、灰鼠、白桦树;萨满、希楞柱、靠老宝,它些极具民族特色的词汇,带着原始森林的静谧,带着北方冻土的气息,向我们扑面而来。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我们踏入了一片陌生而神秘的领域,结识了一群热血激情的人民,领略了那个正在与现代融合却又崇尚传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民族的独特风情。

  这本书讲述了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人的故事,讲述者是一位90岁的老奶奶,她坐在火塘边,用苍桑的语调,为我们讲述她的`民族和她的生活,讲她们怎样从300年前的河左迁到河右,怎样在河右的土地上逐草而生、繁衍不息,既亲近自然又勇敌灾难、既相亲相爱又不乏冲突、既敬畏神灵又不失刻板、既热烈奔放又难免忧伤。

  故事很精彩,因为故事发生地是广袤静谧、遥远而神秘的,人物的生活回归自然和原始的,他们的信仰是神奇而令人叹服的,而人物的性格,更是豪迈、质朴、自然而纯粹的。

  故事人物众多,但均个性鲜活、有血有肉,让人又爱又恨又痛又惋惜:有尖酸刻薄又极有预言性的伊芙琳,有为了信仰而痛失爱子的尼浩萨满,有爱喝桦树汁爱穿裙子的达玛拉,有坚强却又固执得愚昧的拉吉米......

  故事开头很吸引人,“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我有了强烈的一听为快的期待感,要想追着她的讲述,一窥那片神秘土地的真颜。

  故事的文字很有感染力,它是灵动的充满活力的,仿佛人物的所有动作、话语、目光,都能与身边的山谷、河流、树木联系在一起,用这样的文字告诉你,她们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她们的爱,已经倾注到自然界的一切生灵中。

  梦醒所见,满眼星光;侧耳所听,鹿铃泠泠;张嘴呼吸,是清新的空气;闲时所想,是熟悉的过往。所有的爱,所有的记忆,都深植在这片土地,无法分开。这是老人最爱的生活,也是我们梦寐以求所向往的生活。

  愿现代文明的步伐,依旧为这群人留一片净土,愿她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能在发展中不弃传承。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6

  本书以第一人称口吻讲述了一位年近90的鄂温克老妇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度过的一生,本书分为清晨、中午、黄昏、半个月亮四部分,这四部分串联了一个鄂温克民族的百年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一位耄耋老人弯着腰坐在炉火边,从清晨淅淅沥沥的小雨一直到日落黄昏,仿佛在私语,又仿佛将故事讲给风、讲给雨,讲给身边所有的物件,她浑浊且历经沧桑的眼神望向额尔古纳河,眼神中有想起爱人的温柔,有想起同族朋友的怀念,还有对漫漫历史长河和时代变迁的深深感慨和无奈。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折服于作者的语言艺术之美,时而恢弘磅礴,时而温柔细腻,我仿佛一次一次的置身其中,感受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命运无常,还有爱恨情仇,我恨没有在学生时代读到这么优秀的文学作品,否则我的语文功底定是比现在高出多少倍了;

  在这之前,从小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环境的我是无法想象世代居住在大森林中的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作为一名无神论者,我也同样无法理解这个民族的人们对于神灵的虔诚,他们与驯鹿相依为命,追逐驯鹿食物和气候变化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与自然进行一次次的抗争,受尽暴雨严寒、猛兽、瘟疫带来的.痛苦;生活本就艰难,他们失去过亲人骨肉,却顽强不屈,善良坚韧,一次次与命运和苦难抗争,她们承受了日寇剥削和现代文明的挤压,却依然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他们信奉萨满教,相信“玛鲁神”能让一切苦难和病痛消失,然而通书却充斥着死亡的气息,每每读到萨满巫师通过“跳神”起死回生的同时就有另一个生命代替陨落,我都不禁脊背发寒,尤其是妮浩为救人接连几次失去自己的孩子,我感动于她的善良,也震撼于萨满巫师的“神秘力量”!

  我想,作者肯定是亲身经历过这一件件一桩桩才能将每个人物刻画的如此栩栩如生,定是对生活和大自然充满敬畏与感恩才能将一个民族的信仰与文化描述的如此生动活泼;于我而言,唯有认真生活,善良真诚,保持初心,始终如一!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7

  读罢《额尔古纳河右岸》,最大的感受就是内心一下子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与淡然。书中的人物形形色色,性格多种多样,爱情千姿百态,生命脆弱无常。回归到现实,就会觉得所遇到的任何人,面临的任何事,一切都是正常的存在。

  关于爱情

  要想赢得爱情,你就得要勇敢,不然你看到的就是别人的风花雪月。

  书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的弟弟鲁尼,他对爱情的态度是大胆的追求,主动出击,面对竞争对手金得,早一步跑到女方的部落去求婚,最终把妮浩带回了自己的部落,那时他尚未成年。伊万却是用几张孢子皮以及他那大而有力的手,从商人手里换回了俄罗斯姑娘娜杰什卡。

  书中“我”的父亲林克和大伯尼都是通过射箭比赛,赢得了母亲的芳心。而在父亲死后,大伯为母亲亲手做了羽毛裙子,母亲也穿着这羽毛裙子围着篝火翩翩起舞。而“我”与第一任丈夫拉吉达是在一次迷路的途中,偶然相遇,燃烧起爱的火花,并走到了一起。

  关于命运

  命运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因果关系,是缘由自己过去的选择和行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命运。

  书中描写了大量关于人物死去的情节,有的人无缘无故的死去,有的是离奇的死,执着的死,无奈的死,以及勇敢的死,你就会觉得人生路上,一切都可以看淡、看轻,没必要去纠结过去的事,也没必要忧患尚未发生的事,坦然地看待这个世界,你就会心平气和的去善待自己,宽慰自己,并能够从容前行。

  书中意外死亡的人物很多,“我”的'第一任丈夫拉杰达是在寻找驯鹿的路上被冻死的;第二任丈夫瓦罗加是在保护放映员死在了熊掌之下;老达西是为寻狼报仇后被群狼吃掉的;小达西曾为日军效力被造反派打断腿意志消沉开枪自杀的,他媳妇杰芙林娜为此选择吃毒蘑菇殉情而死;“我”的姐姐小列娜却是因为磕睡冻死在了驯鹿背上。

  关于性格

  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一个人一个性格,最后却都活成了“自以为是”。

  书中人物性格各异,“我”的姑姑伊芙琳尖酸刻薄,是因为丈夫有一个前女友,而记恨了他一辈子;老达西执着孤僻,年轻时因一只狼咬断了他的腿,而一辈子所做的事就是为了报仇,驯鹰寻狼,最后死于群狼之口;小列娜懂事,富有爱心,一个尚未长大成人的漂亮小姑娘,却因为害怕尼都萨满做法害死他父亲,和“我”一起在尼都萨满帐篷里陪他说了一晚上的话。

  书中有一个坏角色她的名字叫瓦霞,她是一个不安分的女人,已经和别人订了婚,却带着“我”的二儿子安道儿“失踪”了一个晚上,安道儿无奈娶了瓦霞。书中“我”的第二任丈夫的弟弟拉吉米,对养女马伊堪则是过度的宠爱,总以为她没长大,不让她恋爱,不让她结婚,最终马伊堪和一个鄂温克男人私奔,生下一子,孩子两岁后,选择了跳崖自尽。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8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读罢“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第一句话,我的心灵就被这厚重而安详的语言吸引住了,我不由自主地走进那“雨雪交加的山头上”,一眼就看到了夜幕里正围着篝火跳舞的一群人。

  他们住在北方辽阔的山野中,白天游猎,夜晚跳舞,睡在特色的帐篷“希楞柱”里,一抬头就可以通过顶部的孔看到闪耀的星星。他们是鄂温克族人最神秘的分支,是土地的孩子。但如此简单欢快的部落,也总是遭到各种灾难:瘟疫、野兽、暴雨。特殊时期的多灾多难压迫着这些朴素的人民,看着身边亲友逐渐离世,他们该如何有信心生活下去?

  “以一颗朴实的心熬过冬天。”这是他们简单而朴素的生活哲理。酋长和人民团结一心,几十人的小部落,一直奔波在他们的母亲河额尔古纳河的右岸。季节变化,世事变迁。无论是女酋长的第一任丈夫拉吉达在寻找驯鹿的路上失温冻死,还是第二任丈夫瓦罗加,为了保护族人葬身熊腹,他们从出生到离去,都一直热爱着脚下的土地。正如他们的前辈,曝霜露、斩荆棘,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群最朴实的人,在最热爱的土地上安静地生老病死,朴实而安详。

  书里说:世界上有两条路,一条有形的横着供人前行徘徊或倒退,一条无形的竖着供灵魂升入天堂或下地狱。只有在横着的路上踏遍荆棘而无悔,方可在竖着的路上与云霞为伍,这或许是迟子建老师的初心。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看着书中的小部落踏踏实实地走着地上的路,经历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式的普通生活,熬过生活的'一个个难关。而另一边,作为读者的我,也和小部落一起,走在飘浮在天上的精神之路,与云霞为伍,感受心灵的起起伏伏,感受共鸣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世事浮沉后的处事不惊。

  随着伐木声取代了鸟鸣,工业化找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小部落。小部落经历了几年的雨雪,有了安稳的日子,便再也不想继续奔波。

  很多人都走了,走向那看起来恢宏的城市。但女酋长没有。她留下来了,坐在希楞柱里,最后一次看着天上的星星,抚摸着最亲昵的驯鹿。

  中国最后一位女酋长,风与雪的老熟人,告诉了人们一条信念:淡然。

  人生如海,潮起潮落,但终会回归风平浪静。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9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迟子建所著的长篇小说,它以历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和民族命运。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我深受感动。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他们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纠葛,让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例如,主人公瓦霞是一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她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精神;而依芙林则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性形象,她对待感情真挚而执着,但最终却被命运所摧残。这些人物的形象深入人心,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其次,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也让我深感震撼。作者通过对额尔古纳河畔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苦难和挑战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无奈,但他们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例如,小说中的瓦家虽然历经沧桑,但始终保持着对家族传统的尊重和维护;而依芙林则在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之后,仍然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这些情节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和历史的残酷。

  最后,小说中的语言表达也非常优美动人。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诗意和韵律感。同时,小说中还融入了许多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元素,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地方气息和文化魅力。

  总之,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我深深地被其情节所吸引、被其人物所感动、被其语言所感染。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人生经验和精神财富。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10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中国东北部的鄂温克族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在近百年的兴衰里程,以及他们与自然、传统、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阅读这本书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旅,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一)文字的美妙无法用言语表达,它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将心灵深处的情感和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90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的;我的故事说给谁听呢?安草儿自己不爱说话,也不爱听别人说话,那么就让雨和火来听我的故事吧;我知道这对冤家跟人一样,也长着耳朵呢……温暖的文字就如潺潺的流水一般,在不经意间就流进了我的内心,让我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二)文化与传统的洗礼

  他们崇拜熊,所以吃它的时候更要像乌鸦一样呀呀呀的叫上一刻,因为他们想让熊的灵魂知道不是人要吃它们的肉,而是乌鸦;

  他们这个民族没有存活下来的孩子,一般都是被装在白布口袋里扔在向阳的山坡上,而大人死的时候一般都是葬在树上进行风葬,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更近距离的接近天堂。

  用生活必需品去部落交换鹿茸、狍子皮的罗林斯基是一个俄国安达,他无论什么季节来到营地,营地总要燃起篝火。人们会在夜晚时手拉手跳起舞来。

  前任萨满在死去的第三年,氏族会再出现新一任萨满,而萨满通过跳神可以达到救人的目的。

  小说深情的描述了额温克族独特的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让人不禁反思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的遗失与保护的重要性。

  (三)生命的坚韧与脆弱

  列娜的'离开、老达西与狼在搏斗中死亡、林克在寻找驯鹿时被雷电带走、妮浩为了拯救部落里其他的人,接连失去了三个孩子、达玛拉因为失去了丈夫,忍受不了孤独最终选择了殉情、小达西因为同情新婚当天失去丈夫的杰芙琳娜,主动求娶比他大许多的寡妇……书中通过几代人的生老病死,展现了生命的坚韧与脆弱。鄂温克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求生存,面对疾病、战争、迁徙等重大考验,依然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人性的善良、勇敢和牺牲精神,同时也映射出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伟大。

  总之《额尔古纳河右岸》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让我们在感受一个民族历史的同时,更要反思现代文明与传统价值的碰撞。作者以其深情而富有哲理的笔触,勾勒出一副生动的历史画卷,让人在阅读中获得深刻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启迪。

  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细品味,反复阅读 !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11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记录了生活在中国东北山区的鄂温克族人们的历史变迁和演化。打开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一个民族的历史。风格不粗糙,充满了温暖和同情。读完这本书后,是我不得不提笔写下自己的感触。

  小说讲述部落首领最后妻子的故事。从一百年前到现在的社会;从部落的第一个识字的人到第一个大学生;从动荡的晚清到第二十一世纪的安康,从生活在希愣柱到生活在红色砖白色瓦的村镇;这些变迁记录着这个民族的沧桑。

  这是一个与自然和谐的民族。他们与驯鹿一起生活,保持一个游牧的的习惯,随着驯鹿迁移或停留。他们以打猎为生,生活在能看到星星的“希楞柱”,这是一个临时的“家”。他们现在没有工业文明,生活在原来的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一个充满着爱和恨的疯狂的民族。不娶他心爱的女人,被迫从母命嫁给金得,在新婚篝火燃烧正旺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达马拉与林克和尼都之间的爱,激烈的背后更多的是无奈;伊万对那杰什卡悠长绵远的爱,像一股清泉的味道,进入我的身体,洗刷了我的心扉。敢爱敢恨,有多少生命的`挣扎是破碎和无奈;彼此的生死离别,说尽了多少生命的脆弱。

  这是一个充满大爱的民族,他们信奉玛鲁神和萨满。依赖萨满跳神来治疗疾病,趋避灾祸。作为萨满的妮浩以救人为己命,明知救人要失去自己的孩子,还依然为偷取驯鹿的汉族小伙跳神。他们明知会以危及自己亲人的代价去帮助另一个人的时候,仍然战胜畏惧,勇敢地选择帮助哪怕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这是一种蕴含在一个民族内在品质中的善良和勇气,如金子一般闪闪发光。助人不难,难的是放下自己的得失,只为助人而助人。用真诚的心和行为去尊重另一个生命。那便是完全不同的一种境界了。

  这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通过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了和谐社会的民族。他们实行平均主义,食品严格分配,多余的食物或财产储存由专人保管。男人负责狩猎,女人要负责熏猪肉,用动物毛皮制成衣服。没有利益冲突,人与人之间保持简单的感情,互相帮助,团结,共同抵御自然灾害、饥饿和疾病。

  通过鄂温克族人质朴、高贵的品质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任何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都应该团结、互助、自立、自强,更应该有大爱无疆的品质。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更加强大,更加繁荣昌盛。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12

  通读《额尔古纳河右岸》让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迟子建笔下的鄂温克族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是如此和谐,他们不仅是大自然的利用者,更是大自然的守护者。也是一部关于鄂温克族人的.生存挣扎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思考之作。

  当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那些坚守传统的民族应该如何生存?他们的文化与传统是否应该得到保护?当我们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时,是否也应该考虑到那些坚守传统的民族?这本书让我深感鄂温克族人的坚韧与智慧,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但她们的信仰却坚定不移。她们信仰萨满,认为万物有灵,与大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生存的依赖,更是精神的寄托,也让我对生活、对大自然有了更深的敬畏与感激。信仰让她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与感激,也让她们在困境中找到了力量。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本充满思考和感悟的书。它不仅展示了鄂温克族人的生活和信仰,更引导我们对生活、自然、文化和生死进行深入的思考。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会成为我个人的珍藏,也会成为许多读者心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前行。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13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一位九旬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口吻,自诉了原始游牧民族鄂温克族文明的兴衰(驯鹿民族)。

  文中的“我”亲眼看到族人和民族文化慢慢消失,就像额尔古纳河的河水,流去了就再也寻不回来了。其中,现代城市的进程和汉族文化的侵蚀,也是每个少数民族命运都逃脱不了时代的更替与变迁。

  书中内容时而点到即止,时而事事巨细,使我不忍卒读。唯一觉得可惜的'是,作者迟子建留给了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在我看来,这是遗憾。不知你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当真的热爱一件事时,愿在其中当一个傻瓜,不去冥想,而我就如此,宁愿作者给我全部“不劳而获”的思考。

  鄂温克族人们生活在森林中,发生的那些或爱或恨,永远不会被大多数人知道事,似真似假,又有何妨。不禁想着,当放眼宇宙,万物微小,但愿你我都曾爱过脚下这片土地。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14

  语文课,我听到一篇散文《我的世界下雪了》,作者是迟子建,所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翻看她的《额尔古纳河右岸》。

  作者开篇写:“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看老了。”看到这,我想迟子建真爱雪。故事讲的是一个鄂温克女人的一生,她目睹了无数人的生生死死,最后一无所有,只能守着大山,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神灵。

  看完后,我不能忘掉那个民族的迁移,那段时代的悲歌。具体是什么时代呢?这段故事发生在中日抗战时期,日本人开始搜捕俄罗斯人时,注定了鄂温克民族的悲剧。

  伊凡的妻子是俄罗斯人,在日本人逐渐深入中国腹地的时候,她带着两个孩子逃回了俄罗斯,人们要去找她,但伊凡说:“想走的人是留不住的。”

  自此之后,日本人断了鄂温克人的贸易,抓鄂温克男人当兵,伊凡因为对妻子的思念连夜逃跑,他去了俄罗斯,却没有家人的踪影,几十年过后,他又回到了鄂温克,他看着人们又说了一句:“想走的人是留不住的。”

  当我看到这一段,仿佛看到了一个高大的,善良的,勇敢的人,也许在鄂温克没人能瞧得上他,但是他仍然把每个月的工资寄给鄂温克的亲戚。

  “我”的姨妈伊芙琳心直口快,说话尖酸刻薄,又是一个歪鼻子,乌力楞里没人喜欢她。她的嘴害死了“我”母亲和大伯,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害死了自己唯一的朋友。她的丈夫瞧不上她,而她心知肚明,无可奈何。

  她是一个可怜的人,只对“我”敞开过心扉,“我”也不理解她,甚至鄙视她,说她做的嫁衣谁穿谁没有好下场。“我”恨她说母亲,恨她害死表哥, “我”气愤过,难以理解过,但是当伊芙琳去世,被风葬,“我“还是哭了,伊芙琳帮”我“助产,伊芙琳为”我“讲故事,伊芙琳为“我”缝衣服……

  伊芙琳死了,再也没有像母亲一样的.人能让“我“依偎了。

  这是此书中两个最让我感慨的人,他们的结局并不好,人生也是最不如意,他们不坚强,但他们却是最典型的鄂温克人。

  结尾,那些离开布苏的人回来了,“我“心满意足,决定撒手而去。鄂温克的人们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乌力楞和部落。”我“也一样,所以最后待在山上,静静地等着神灵把自己收去。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15

  橘子洲头的千年一叹,塞纳河畔的巴黎倩影,泰晤士河的帝国余辉。河流记录着时代的轨迹,与人类相守共荣,可谓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他们静静地流淌,向人类诠释着永恒……

  《额尔古纳河右岸》记录着一代代人的冷暖与离合。迟子建把这悲欢离合汇聚在一起,写成了《额尔古纳河右岸》。这篇小说是卷帙浩繁的当代长篇小说文库中的翘楚文作。文字朴实无华,却在无声处勾着心弦,文章娓娓道来,写出了鄂温克人的春花秋月,诗酒风雪,写出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的独特魅力。在她的笔下,驯鹿活泼灵动鄂温克人真诚善良,一草一木都是如此的`珊珊可爱。不同于世界本有的驳杂,这片草地上洋溢着热情,像个孩子,香培玉琢十分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我爱你——鄂温克的日月星辰。

  “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的奴隶”。日光温和,月华如雪听着微风在呢喃私语,注视着天边晚霞下盘旋的飞鸟,透着希愣柱的排烟孔看星空的微光,这是向而未往的生活,也是鄂温克人的生活。他们从自然中把身上沾染的世俗贪婪之气,虚荣之气和浮躁之气,一点一点地洗刷干净。正应了庄子的话:“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便是永恒与自由的境界,我爱你——鄂温克的天地万物。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年了,雨雪看我老,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雨雪带给老人精神世界的子逸。她和雨雪共同成长,他深爱的这片草地和她的驯鹿。她守着那团火,她相信那样的火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这团伙从未熄灭过像她那颗跳动的心,我深深地爱着你——鄂温克的人民。

  这本书有悲伤,有欢欣,有死亡的痛苦,也有新生的喜悦,每一个鄂温克人都有故事,尼都萨马为了林克,放弃了自己心心念念的人儿;善良的妮浩和鲁尼为了救人,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伊莲娜在这片土地间寻找创作的灵感,伊芙琳用甘泉驱散对世俗的倦怠,用花朵的芬芳洗净身体的污秽。命运对一些人是严酷的,但自然和驯鹿赐予他们拥抱生活的热忱,让他们有勇气走进未知的翠林和未照面的川泽。

  本书末尾,老人听见了木库莲的声音了,亦远亦近,亦急亦缓,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局,在木库莲之后,还有你达吉亚娜。达西,他们都回来陪着老人,陪着高山和川泽。

  纵使举世皆浊,众生迷醉,还会有这片洁净的土地,因为时间改变而万物之美的永恒。我爱这片土地,更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16

  之前在抖音上看到董宇辉老师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把额尔古纳河的美,鄂温克族的美讲的活灵活现,忍不住还是买了一本。

  看完整本书,心里挺向往鄂温克族的生活,与驯鹿为伴,与自然为舞,过着至纯至真的生活。可惜现实的枷锁也只能让我在心里向往一下而已。

  整个故事是以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独白开始:我是风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风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她从白天讲到黑夜,从年少讲到暮年,讲述是亲身经历的故事,又像是讲别人的故事一样坦然。

  听完整个故事,会发现他们真的和自然融为一体,他们只是自然中的一份子,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对大自然的任何东西都满怀敬畏,和大自然平等相处。不像现在的人们,永远都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并不存在真正的人人平等。

  鄂温克人从未想过要征服大自然,桦树林是他们的皮肤,清溪流是他们的血液,驯鹿是他们的眼睛,大自然承载了他们全部,他们也把全部交给了大自然。如果孩子出生,会自然而然的以大自然中的植物为他们取名,如果族人去世,也会将其埋葬在风里。

  鄂温克人表达爱的方式是纯粹的。林克和其兄尼都萨满同时喜欢上了达玛拉,采用的却是以射箭比赛来决定,这要是放在现在肯定会被嗤之以鼻,难道不觉得这种没有弯弯绕绕的原始爱情是多么纯洁么?当娜杰什卡逃跑的时候,伊万并没有去追,而是说了一句”想走的`人是追不回来的“,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无奈,未尝不是一个大无私的表现呢?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却是鄂温克人的萨满,他们心怀大志,心怀万物,他们慈悲、宽容,对任何生命都满怀敬意。只要有人向他们求助,都会皆尽其所能去帮助别人,即使失去亲人,失去爱情。妮浩萨满每救一个人,救会失去一个孩子,但是她依然做了,”因为我是萨满啊“,这其中虽然夹带了无奈,但更多的是责任感、使命感。也许正是这种高贵的灵魂,纯真善良的心才能保护鄂温克人平安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鄂温克人和外界的碰撞却日渐频繁,森林被砍伐,导致生活的区域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鄂温克人选择走出森林,到外面去生活,直至最后,只留下年逾九旬的女人以及智力始终如孩子的安草儿。

  书中谱写了大自然的美,也谱写了原始部落的纯,还书写了时代的殇。

  如果你没读这本书,建议你读一读。如果你读过这本书,建议你再读一读。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17

  如果你的生活中遇到遗憾、离开、死亡。它们让你久久不能释怀,你可以试着读读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它的开篇就让你着迷“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然后手不释卷,读完深深呼出一口气,反复思索,斩断内心的纠缠。

  这本书初读起来的感觉像极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复杂的人物关系,古老的民族部落,以物易物的交易方式,敬畏自然,人性坦白,不断上演的死亡与新生……读到后来发现两本书都是描摹一个家族多代人的发展与落幕,静静地开始,热烈地发展,安静地结束。

  作者那像散文一样的行文风格,交待死亡没有铺垫和渲染,非常自然直白容易接受。其实正是如此啊,人生大半遭遇都是不期而遇,大多意外与晦暗的明天没有预兆和暗示,它说来就来了,赤裸裸摆在你面前,就是这样了,你看着办吧。能怎样?只好让心变得更加强大,一切压不垮你的终将成为你的铠甲!

  他们可能是鄂温克族也可能是鄂伦春族,也可能是任何一个被现代文明冲击走向消失的古老部落文明。他们的生活简单,就是解决温饱和繁衍后代。在书中他们的部落最小单位叫“乌力楞”,逐水草而居的移动房屋叫“希楞柱”(后来政府建的林中聚居区房屋叫木刻楞),仓库叫“靠老宝”,父亲叫“阿玛”,母亲叫“额尼”,信仰的神叫“玛鲁神”,神封的驯鹿首领叫“玛鲁王”,神选中的部族守护者叫“萨满”。

  他们敬畏自然,信仰神灵,也敬畏生命。严肃对待生死,成年人死后选择“风葬”,未成年死亡后尸体装进白口袋放到山体阳坡,上吊死亡和吊死的树一起火葬;生孩子要建专门的产房“亚塔珠”。风、水、树、星辰、月亮、太阳、驯鹿、白桦树、苔藓、蘑菇、露珠……自然界万物有灵;他们顺应自然而迁徙,默默守护生态平衡;他们传承千百年流传的火种,古老但青春活波。他们小心翼翼守护文明,却力不从心,时代洪流如贝尔茨河江水滔滔而下。

  正是因为有信仰和敬畏之心,他们没有律法、医院、冗杂的组织机构,只有酋长、忌讳、善良、萨满、柔软的内心和高度的自觉,彼此高度信任,生活井然有序,他们才配成为大自然的主人。所谓文明的'现代人,难堪此任。

  在这个故事里死亡与新生交替上演。当讲述者“我”的弟媳妮浩成为萨满,每当她救活一个人,她就会失去一个孩子,连同腹中胎儿,她失去了四个自己的孩子,尽管心在泣血,但是萨满的使命使得她救人的心从未动摇。她失去的孩子也许化成了光、化成了鸟、化成了悬崖上的黑柳树,生命轮转,以不同的方式存在。

  书中说,故事总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总有一些看起来跟你有关的人在你的记忆里不知所踪,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

  人生种种,皆是常态,向前走,时间才是最大的赢家。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相关文章: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02-08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精彩01-24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1-21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03-25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1-09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02-05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精选16篇)07-07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篇03-09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篇(经典)06-27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篇)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