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4-12-16 12:49:2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

《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1

  在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作为奥城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有幸在热心关注教育发展的教育部门领导的安排下,不断地有了再学习的机会,在此我非常感谢关注当下社会教育思想的领导们,不但让我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业务水平,也给我个人有些迷茫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引了方向。这次聆听的“传统文化——弟子规”教育专题讲座,留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记得第一次听教育专题讲座,那是几年前我和一位朋友在济南大学听的《爱心教育》,当时虽然对我打动很深,但是我却觉得当下应试教育观念很深,不易实现。逐渐的又听过几次这样的专题报告后让我觉得:其实把这样的教育观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并没有那么难,只不过从教师语言上有意识的渗透出来我们当下教育的思想就行了。

  本次的讲座学《弟子规》,教我们怎样生活,怎样过幸福的日子。肖老师、陈老师以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心境为主线,给我们举了太多的例子,让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大智慧,在我的笔记中觉得每一句话都很值得回味,唯有遗憾的是还有些重要的东西来不及记下来。古语有言:“欲助人者先自助!”所以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提升心境,首先老师自己就要有这种心境。

  孟夫子讲的四种心境:孝心是否提升;羞耻心是否提升;恭敬心是否提升;是非判断力是否提升。一个人学问的高低到底是以什么来判?是以学历为标准吗?如果一个人大学毕业了,但是不孝敬父母,那他学问高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一个人学问的高低不是以学历为标准的.。肖老师说:“弘扬圣贤文化——传统文化这样的道路感受最深的就是古文学一句就可以落实,当下就可以做到,当下就可以幸福。”我听了之后回想《弟子规》上的话,身有同感。人生没有偶然,都有前因后果。比如:一只小鸟拉了一泡屎在小男孩的脸上,他该想:“为什么拉到我的脸上呢?一定是小时候经常拿弹弓打鸟了,所以现在才往我脸上拉屎,我应该感激他没给我更严重的回报。”

  一个孩子如果有孝心,可以发掘各方面的能力。教孩子关键在于心境的引导。比如:老师奖励了你一颗糖果,《弟子规》有言:长者先,幼者后。你是自己吃了,还是拿给妈妈吃?要是自己吃了,舌头可以甜一阵,要是拿给妈妈吃,忍住自己的欲望,那心里就会甜一辈子,你会怎么选呢?如果拿给妈妈吃,妈妈不吃怎么办?于是你就可以说:“如果你想成全我当一个孝子呢,你就吃了。”再如:假如爸爸出差回来给你带回一件礼物,你接过来感觉到什么:爸爸如此辛劳,你接过来的是爱子之心,不是礼物啊!面对班上考试最不好的同学,你是怎么看的呢?有没有关爱之心?如果你考好了你的心境是怎样的呢?是洋洋得意还是总结经验?如果你没考好心境又如何?是忧虑、烦恼还是从结果找失败的原因?答案已很明显。

  有的孩子粗心大意,如何改掉他的粗心大意呢,其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可以看到,只有改了这种习惯,也就改了学习上的这种毛病。所以,肖老师说:“我们可以把每个人身上的这种坏习惯看成是一种垃圾,一旦发现,立刻改掉。那你就会在很多事上做得很好。”

  如果你一件事情做成功了是好事吗?那就要看心灵的进步与否,如果这次成功了,骄傲自满,得意洋洋,那就是下次失败的预兆,心境有提升是好事,心境无提升是坏事,因为做任何事你的心境都有进退之间。

  电视上有的唱歌演员唱的什么根本听不清,那要不要跟他学?你的是非判断力如何?听不清的东西不要学。人生有两样东西:时光和命光。时光无限,但命光有限。所以每一天都要珍惜,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到有用的地方,心境提升了,其它的才能提升,心境堕落了,将种下苦果。

  俗话说:“吃苦,了苦;享福,消福。” 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不能让我的孩子那么苦,所以小时候要培福,从小多干活,能擦桌子扫地就擦桌子扫地,要有为家庭服务的意识。长大了要造福,成为有用的人,而不能成为社会的“寄生虫”。老了才能享福,才会苦尽甘来。

  所以我们做教育做得是大事,是天下事,虽没有孔夫子那样大的思想,但当我们每个做教师的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这些优良的传统圣贤文化的同时,不也推进了整个社会的教育发展吗?我们的心里能不幸福吗?

  什么是真正的“爱”?用心去感受对方的需要就是“爱”,我们如何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呢?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吗?其实所有的教学都要关注到孩子的心境,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帮助孩子提升心境,孩子犯错的时候是很好的机会,我们可以帮他们改掉“坏习惯”,孩子不犯错的时候,我们可以表扬他对在哪里,而不要表扬他的名字,所以抓住每一个机会,帮助学生不能在结果上打转,不能在表象上打转,要抓住问题所在。我想这就是我们做教育者的”一颗心”。

《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2

  今天是星期天,天气真不错呀,万里无云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火红的太阳照着大地。我怀着愉快的心情出了门,我站在家门口的15路车站等公交车。????

  等了好久,公交车终于来了,我像兔子般的窜上了公交车,刷了学生卡,啊,只剩一个座位了,我好幸运呀,我飞快的坐了上去。????

  正在我暗自思考的时候,车又靠站了,没有人下车,却上来了一个人,我定精一看,是一个阿姨,只见她满头白发,满脸大汗,脸色发黄,好像是生病了,我再一看,她左手住着拐杖,原来她左腿受伤了,右手拿着一个竹竿,不停的在地上敲打,原来她是个瞎子。我最后一看,她的肚子大大的,圆圆的,还不停的吐酸水,啊,她是一个孕妇。????????

  车上做着的其他叔叔阿姨们,看到她都把脸扭到外面,假装没看见。车开动了,看着她一晃一晃的,我的心难受起来,司机叔叔按了一下广播,“各位乘客,如果车上有老、弱、病、残、孕以及报小孩的乘客,请您将座位让给他们。”我心里想:爸爸妈妈和老师从小就教育我要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我应该把座位让给这位老奶奶。可我又一想,只有一个座位了呀,我还要坐好几站才能到呢!这时:雷锋、董存瑞、罗生教、黄继光、刘胡兰、焦裕禄、赵春峨、陈思德、孔融、马克思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他们的事迹激励了我,是呀,我不能为了我自己舒服尔不顾他人的幸福呀!但是我又下不了决心。????

  就这样,我不停的.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下定了决心,把座位让给了老奶奶。老奶奶激动的对我说:“小朋友,谢谢你!”刚好车停了,我到站了。我一边下车一对阿姨微微一笑。

  透过远去的车窗,我看到阿姨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3

  多年以前,我还在上初中,一次学校通知中考报名要用网银,我才得一机会,办上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张银行卡。由于不愿麻烦家里人,加上自己的好强心作祟,我就独自去了银行,到那儿才知道年龄出了问题。年龄?好吧,那时的我还是未成年,所以多次碰壁之后我带上所有证明我身份的资料去了银行。终于等到了我的银行卡,我第一件事不是学着其他同学赶紧网上购物,而是做了一件令爸妈想不到的事儿。我按照电脑网上银行介绍,给红十字会捐助了我开卡50元中的10元,10元钱对于我是意义很重大的,它是我相信网络的第一笔消费,也是不相信社会都是“郭美美”腐败,而投入的第一笔善款。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一部名字叫做《让熊猫飞》的电影,看了介绍才知道早在6月份就公映了,很惭愧我现在才刚刚知道这部电影,之所以有这种情绪是因为感觉这么好的电影不应该被我错过的。他的情节对我触动很大。

  早在古时候,人们就讲究大同社会,鳏寡孤独费疾者皆有所养,而现如今人们对孤寡老人却漠视不理,电影中现实的映射出当前中国社会的.生动和多面,同时也呈现当前社会价值取向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刺激我们的第一反应:认为慈善又是一次炒作,好多看似慈善的事业其实是打着慈善的旗号往自己腰包捞钱。试问就没有人真正为慈善事业做些贡献么?

  在批判别人的同时我们有没有也想想自己的过失呢?既然大家都是如此,为何还不去挽救,不能让我们从现在起,为社会为家人表表我们的善心呢?

  献爱心要趁早,你是否也渐渐相信并发挥自己的善心了。

《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4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3、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

  培养优生,要注意:

  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

  二、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三、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5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 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6

  20xx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李镇西教授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通过学习他的《用爱心谱写教育诗篇》,使我对师德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爱”是通向师生两岸的桥梁,是沟通彼此情感的一把金钥匙,更是编织与加固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要热爱学生,特别要偏爱后进生,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是转变后进生的先决条件,它可以打开后进生的心灵深处的秘密。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爱护与关怀,尤其是后进生,更希望得到班主任的爱。作为班主任的我,坚持用一个“爱”字贯穿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并收到一定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多一点信任与尊重

  一些学生之所以有过失行为或不良习惯,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矫正就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我班的后进生小严,学习马虎,经常欠交作业,迟到,有时趁同学不在场,把同学的文具据为所有,贪小便宜。经老师多次批评、教育,收效甚微。一次,小严的老毛病又犯了,上数学兴趣课时,他把一位同学的遗留在座位上的表拿走了,同学们一时议论纷纷。我想:过去批评教育也起不到作用,如果此时再用严厉的批评方法教育他,只能适得其反。于是我从维护他的自尊心出发,没有当众揭他的短,而是把他叫到一边说:“也许你是想和同学开个玩笑吧!快把表还给别人,那同学正着急呢。”他听了我的话,当即把表还给别人,我便及时表扬他。对于小李,我并没有因此而嫌弃他,为了进一步引导他矫正自己的不良习惯,我时时关心他,多次找他谈心,同时启发他正视自己的缺点,给他讲拾金不昧的故事,用感人的事例启发他,引导他,教育他应该怎样做人。我采用了考验锻炼的方法,让他保管班上的棋类、书籍扥。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信任,把工作做得很出色。我又根据他爱好足球运动的特点,推荐他参加学校的足球队。由于我对他的信任和尊重,给了他改正缺点的勇气。他不但对工作认真负责,学习也努力刻苦。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严有明显的进步,在级的数学竞赛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学习自觉了,思想上也进步了,他终于改掉了自己不良的毛病。

  二、多一点引导与鼓励

  一般来说,学生都喜欢表扬,后进生也不例外,如果我们能认真地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并注意表扬他们,哪怕是不是微小的进步,都会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从而有助于他们全面的认识自己,正确地对待自己,增强自信心,鼓起克服困难勇气。我班的刘伟业、杨远航、陈冉基础差,学习上有一定的困难。我首先在课堂上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围绕授课内容,有目的提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多让他们回答,难度大的问题先由优生回答后再让他们复述,堂上的黑板练习也让他们多做,即使做错了也从不批评,还表扬他们勇于进行实践的精神,并因势引导教育他们,这次写错了,要找出错的原因,以后就不会再错了。经常鼓励他们要克服学习的畏难情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引导上下功夫。他们有时不依时完成作业,针对这种情况,我不是用一般的批评方法来解决,而是先询问他们对完成作业有什么困难?再利用课余撕间辅导他们,替他们拾遗补缺。我还买了些学习用品、书籍和有关的练习题册送给他们,他们手捧着老师送给自己的学习用品,非常感激,觉得要好好学习才对得起老师。现在他们在学习上都较自觉、刻苦,能依时完成作业,上课积极举手发言,而且声言响亮,对此我都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学习更加努力。

  三、多一点关怀与温暖

  对于后进生,不能因为他们缺点多,就冷淡疏远他们,要抱着一颗爱心去亲近他们,从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去关心他们,了解后进生的内心世界和形成的原因,然后根据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开展转化教育工作。我班的马榛,父母把孩子当包袱似的推来推去,你不接送、我也不管,放任自流,在家庭中得不到关怀和温暖,更谈不上良好的家庭教育。久而久之,该生形成特殊的性格,打人、骂人、捣乱是常事,更重要的是不听从老师的教导。上课时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捣乱课堂纪律,连值日生都敢打,老师们都说他无药可救了。

  我也觉得该生不一般,是我从教十多年来碰到的最棘手的一个。开始我想来个下马威,先镇住他,然后再教育。可我的想法错了,他根本不吃我的这一套,顶撞我的声音更大,他依然我行我素,想怎样就怎样,谁也管不着,不但影响了教学的秩序,而且也影响了整个班的.集体,弄得班级不得安宁。怎么办呢?我非常苦恼,有人劝我放弃他,一气之下,我也这样想过。但冷静考虑,如果放弃他,他又会怎样发展呢?我还是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吗?思前想后,我终于决定,改变做法,从关心他入手。先与他交朋友,找他聊天。经过与他聊天,我发现他是一个有上进心、关心集体、不甘落后的学生,在他很多缺点的外表下,隐藏着不易被人发现的优点。当谈到家庭情况时,他的泪如雨下。其实他是一个家庭的受害者!见他落泪,我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我深深地同情他。自从谈话以后,他的态度渐渐地发生了变化,开始听我的话了。

  接着我找他的父母,先做他们的工作,对马榛在校的表现,我都做好书面记录,并及时与家长交流。通过与他父母互相沟通、交流,共同研究、探讨如何教育好孩子的方法,他的家长也十分配合。由于他过去缺乏家庭的温暖,我就在生活上关心他,当他父母因工作忙,不能来接他时,我就把他带回家,煮饭给他吃,帮他洗衣服,辅导他做作业,把他当儿子一样照顾。可是他到我家后,把我家搞得乱七八糟,天翻地覆,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许多黑色的脚印和手印, 吃饭时搞得满桌子都是饭菜、汤水,又不讲礼貌。这时遭到我孩子反感,他坚决不肯让出床位给他睡,嫌他脏。这时我又耐心地做我孩子的思想工作,对他说:“马榛虽是个后进生,身上脏,如果人人都嫌弃他,看不起他,他不是越来越差吗?你也是一名学生,如果你的老师和同学也嫌弃你,看不起你,都不愿接近你,你的感受又会是如何呢?你是教师的孩子,你应该理解你的妈妈,体谅你的妈妈,支持你妈妈搞好转化后进生工作才是,不应嫌弃他。”孩子又对我说:“你这样做不觉得辛苦吗?”我说:“教师的工作是辛苦了点,但妈妈没有理由放弃转化后进生这项工作!”这时孩子懂事地点了点头。后来他不但自觉地让出了床位,还主动帮我辅导马榛做作业,帮他找作文参考资料,帮他解数学难题。在我家的这段日子里,我经常和他谈心,谈现在、谈理想、谈未来……鼓励他 改正不良的习惯,树立起进步的信心,他感受到爱与温暖。在帮助马榛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许多老师的协助与支持。当马榛闹事的时候,学校领导无论工做多忙,都抽空耐心地教育他,和风细雨,苦口婆心地做工作。有了领导做榜样,我觉得自己更应该耐心地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

  经过大家共同的教育与帮助,马榛的纪律、学习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不再捣乱了,还为班做好事呢!作业也自觉地完成,成绩提高得较快,期末考试,语文成绩由平时的七十多分提高到九十多分,数学和英语绩也提高了许多。马榛由一个十分顽皮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守纪律、听从教导的好学生。现在打骂同学的现象基本消失,还主动协助老师管理好自习课的纪律。同学们 为他的进步高兴,我更为他的进步高兴。他的父母也不例外,孩子进步了,父母的心情好了,家庭也和睦了。家长感激地对我说:“我们很感谢您,您不但挽救了我们的儿子还挽救了我们的家庭。过去为孩子差而吵架,现在儿子进步了,我们再也不吵架了。”过去马榛父母随也不愿接孩子,现在有时两个一起到学校接孩子,顺便查看记录本,了解孩子当天的表现情况,进行配合教育。每当我看到他们一家三口牵着手,高高兴兴地离开学校时,我感到极大的快慰。

  实践证明:作为一个人民的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因为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只有你对学生充满爱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才能“对症下药 ”,用他能够接受的方式和方法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才能使他们不断地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7

  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与爱心》,深感李老师的人格魅力令人敬佩。书中真实而感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让我觉得作为他的学生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李老师以其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勾勒出了高贵的教育,也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如何做一个好老师。

  一、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二、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三、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是需要培养的。我们都希望自己班上的学生既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又具备突出的工作能力,因为这样的学生可以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然而,那些被称为“好学生”的学生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容易满足现状,缺乏上进心,有时过于骄傲自负,追求虚荣,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一些个性方面的特点。因此,培养优秀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告诉优生,取得好成绩不仅意味着将来拥有更多责任,也要在现在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帮助优生了解自己。引导优生超越单纯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年轻天才进行比较,通过冷静地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经验,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全面而准确地认识自己,并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优势。

  2、培养学生保持童心的教育方法是让他们在与班上同学平等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和学习同学们身上值得借鉴的优秀品质。通过参与同学们的服务活动,使他们体验到奉献所带来的幸福感。同时,在面对分数和荣誉时,教育优生要以淡然的态度面对,互相谦让,从而培养他们豁达而淡泊的心态。

  3、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8

  在阅读《爱心与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镇西,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李镇西关注逆境学生,努力实现后进学生的转变,培养优秀学生,探索心理教育,探索有效的德育方法,以及阐述教学理念、剖析教学案例、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清晰的思路进行研究,在时效性方面也做出了令人佩服的成绩。

  作者对爱的教育的升华是这样说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的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班里一名学生刘某,稍有不顺的就大发脾气,希望通过发泄愤怒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为他提供了释放的空间,训练他学会用动作释放自己的情绪,训练他在情绪激动时,能从自我的情绪中跳出来,更好的观察自己和他人,客观的'面对和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改变自己钻牛角尖的思维方式。

  为了帮助他学会如何关心、爱护他人,我在班级中组织了一次特别的活动。我请同学们在教室里设置各种障碍物,然后蒙上自己的眼睛,让他们互相帮助穿越障碍。其他同学观察这个过程,而他则用温和而坚定的手扶着我穿过障碍物。他轻声地告诉我哪里应该走,还不时用手保护我避免碰到障碍物。在这片黑暗中,他就像是我的眼睛和希望,同时他也表现得非常温柔和细心。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温暖流动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心中涌起一股欢喜之情:他懂得如何关心别人,爱护别人。爱是每个人的本能。接下来,我又让之前与他关系不好的同学眼睛蒙上,让他去扶持他们通过障碍物。几次下来,同学们都反馈说他非常细心可靠。他也表示今后要与同学们相处时更加宽容和体谅。从那以后,他逐渐开始热爱同学,热爱老师。我相信他也会用同样的爱来爱护他的父母、社会和国家。

  当爱与国家、当民族的命运相互联系时,这种爱变得更加崇高,我们的职业也因此显得伟大。作为教师,我们要怀着一颗无私的爱来引导学生,这样的爱不仅是对我们社会、民族和国家的热爱,更是对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热爱。

  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精彩的教学案例,让我更系统地了解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意义,更全面掌握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其中让我感动的是关于转化后进生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尝试组织几个成绩不理想但又有进取心的学生,建立了一个学习互助小组。我们每天一起学习,共同讨论个人遇到的问题,并分享彼此的经验。这个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提高了信心,获得了群体认同感。在学习小组中,同学们再也不感到自己是孤独的,受人歧视的,而是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由于没有了先前那种怕被人看不起的畏缩心理,因此在小组交流会上每个成员都积极踊跃地发言,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一扫以前那种焦虑、沉闷、烦躁的心态。

  其次,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在学习小组中,刚开始我就要求他们做到“会的给不会的讲,进步快的给进步慢的讲,在某科目擅长的给不擅长的讲,共同性的难题大家共同承担”的互助性原则。比如你数学好,你就多承担数学难题的主攻任务;他英语好,那在英语上就多当当小老师。这样,讲者为担当起光荣的使命往往“备课”认真,讲解耐心细致,结果让自己也更加熟练透彻地掌握了所讲的内容;而听者为了对得起“老师”的一番苦心,不在“老师”面前丢脸献丑,总是虚心求教、专心致志。

  再者,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在学习较差的学生身上往往存在着懒散、松懈的毛病,成立学习小组后,谁都不愿意在这个新的小群体中落后,因而自我约束力大大加强。另外,在平时大家相互监督的环境中,小组还选出了常务小组长,由成员轮流担当,由他负责监督小组成员中的懒散、松懈现象,并及时提醒和批评。

  最后,小组学习的活跃程度提高了。在集体学习中,我们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包括演讲、朗诵、辩论、抽签答题、小组对抗、抢答等等,这些形式远比单人学习的形式更多。学习气氛变得热烈,轻松而活泼,让我们从精神上的疲劳感中解放出来。

  无论是哪种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向那些优秀的教师那样,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爱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9

  假期,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佩服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对待学生的真诚,书中所描述的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处处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一、教育,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答案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常言到:“琢玉首先要爱玉,育人首先要爱人”。爱学生是教好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

  教师用“爱”的眼神、“爱”的语言、“爱”的行动把知识和做人传递给学生,当面对一群纯洁的孩子时,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爱开启学生心灵之门,我们才能完成我们肩上的神圣使命。我相信,今天在学生在感情上多一份投资,明天学生定会在学习上多一份收获。

  二、教育,必须用心灵去赢得学生的心灵

  李镇西老师认为,真正的民主教育,要用心灵去赢得心灵;民主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所以,他觉得真正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不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尤其对待一些“后进学生”,更要从每一个人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自然就必须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待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闪光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虽然有缺点,但我也有亮点”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是一种由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将会感到无比幸福,而学生也会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舟才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三、教育,仅有爱心还是不够的

  教育家们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失去了爱的教育就像池塘没有了水一样。也有俗语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但在教育实践中,脱离了方法和艺术的纯粹的爱的教育,有时也会像鸟儿失去翅膀一样,变得苍白无力。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的有所不同。李老师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真正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说困难其实也不难,只要你真正爱他们,你会发现他们会爱你爱得更深、更真切。当爱与责任存在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会变得无坚不摧。

  作为一名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但更需要爱。爱,是教育的源泉,让我们以李老师为榜样,真诚对待每个学生,切实感受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走进学生的心里,做他们真正的朋友。

《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10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是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很庆幸自己拜读了这本书,它打破了我教育工作的瓶颈,洞开了小世界通往外部天地的大门,让来自门外的风吹拂着我,拨开教育的迷雾,让我进一步认识到爱心的本质和教师这一身份的真实意义。

  爱心温暖教育

  李老师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甚至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我们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地“回礼”;气温骤降,我们感到寒冷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提醒孩子们“多穿一件衣服”;知道那个孩子受到委屈了,班主任的我们怎可能会袖手旁观呢?……当我们把爱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就不只把我们当老师。

  感情虽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因为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同学心贴心。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滋养他们的一生。

  童心治愈教育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中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读过之后,我的体会更加深刻。有了这颗童心,我才能深深的爱我的每一届学生、每一位学生;这颗童心,使得我不止一次的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得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他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为学生编写难忘生活的“班级史册”,为学生编写他们的“班级风采录”,常常办公室一坐就是14小时。令我感动的同时,我也想借鉴李老师方式将自己一点一滴的爱渗透到日常之中,让每个学生体会到我的爱。我相信自己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这种独特的交流中提升自己,完善自我,收获幸福。

  作为一名年轻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时刻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毫不吝啬的奉献我们的爱。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以朋友的身份,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吧!用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温暖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11

  手记一:爱心与童心

  讲述的是李老师和他的学生的感情故事。他认为: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情感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在这篇手记里,感人的故事有很多,例如:每天给汪斌煮鸡蛋,感人的生日祝福,伍建的那份爱的传递,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宁同学的,李老师在这一篇中详细讲述了宁同学的成长历程。宁玮是一位心里永存善念的姑娘,平时努力学习,热心帮助学生,在公交车阻塞时把鸡蛋给不认识的阿姨吃。但是,这么一位善良努力的姑娘在高考时,距离上榜只差几分。宁同学在社会上干了许多工作,虽然有许多不顺,但是每一次她都心怀善念很认真的工作。心怀善念终会有好运,宁玮同学以自己的善念和爱心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

  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

  讲述的是李老师对“后进生”万同的转化。这份将近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最详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万同是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父母离异,家庭复杂,和社会上的一些混混有过一段流浪的生活。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后进生是不幸的,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难以过着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啊!我在想: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刚开始我也会像李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是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很愤怒,可能会放弃,更多的是伤心,会觉得他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手记三:“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这篇手记讲述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多年来,李老师每接一个新班,送给学生的见面礼,总是一句话“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既是一种伟大崇高的价值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平凡朴实的实践行为,又是一种用精神播撒精神,以真情赢得真情的行动。

  在初三复习最紧张的日子里,李老师班上21位成绩优秀的同学每天都来到学校轮流为班上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当小老师,为他们补课,他们都在用行为自然而然地实践着“让人们以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界岭小学的老师们为了争“转正”从开始的“明争暗斗”到最后的你谦我让。学生们随笔中感受父母如山的爱,“手拉手,同在一片蓝天下”活动,大山里的孩子收获了物质的帮助和精神的鼓励,李老师的孩子们从小同学的勤奋、勤劳、朴实善良的品格以及坚韧不拔的精神方面也受到了最好的教育。同学马捷的《改变》教人们会感动,学会感恩,哪怕感动于一朵花,一棵树,一条河。

  这一件件、一桩桩感人的事诠释着“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正如李老师所说:做一个好孩子,让家长幸福;做一个好学生,让老师幸福;做一个好伙伴,让同学幸福;做一个好少年,让社会幸福;做一个好教师,让学生幸福;做一个好校长,让师生幸福;做一名好公民,让祖国幸福!

  读完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素质教育并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12

  在弥漫着浓浓年味儿的期间,除了大饱口福,还不忘加餐精神食粮。这不,拿在手里的是这样一本书,书名是《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作者是鼎鼎大名的。

  打开书,一页页翻看下去,因为是手记,所以读的过程并不艰涩。相反一个个充满温情、行云流水的故事开篇了就想一读到底:把汪斌送的鸡蛋每天煮一个带给汪斌吃;夜里背周慧到山顶的住院部治疗;给学生过生日、送书籍、写祝辞,为贫困的学生买菜票;跋涉三十多里带着学生来到伍健劳作的田头大声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后进学生关爱与引导;与陌不相识朋友的书信交往、心灵对话……并且越读越感到这种师生之爱,在逐渐扩展!

  “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为李老师及所有被老师影响的人的共识,可谓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在读故事中再来反刍咀嚼书名,其实的素质教育探索并不空洞,并不理论化。他无非是把孩子当作人,当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数、不只是成绩单,并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所以当有人问他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时,他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的博客名是“风中芦苇在思索”。名字源于帕斯卡尔的一段著名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思想决定行动。的可贵更在于他始终坚持在教育第一线,并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观念、丰厚着自己的思想。这里特别推荐的是他转化后进生“万同”的故事。万同来自于离异的,不良的家庭荒废了万同,使他在整个街道具极高的“知名度”。而对这样的孩子,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动:抓住教育的良机经常与万同聊天,让万同体会“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帮万同赶走了社会上的小痞子,召唤回万同那颗孤独流浪的心,使万同感受到“每位同学才是我真正的哥儿们”;为抑制他课堂上的好动行为,独具匠心地布置给他手抄长篇小说的任务,万同整整抄了五本作文本;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又差异对待万同,为他一个人制定了学习要求,如课只要“能读完全文,会读写三个以前不认识的字”便是成功,并和科任老师一起大幅度降低要求从而让万同体会自己每天的进步,体会得“优”的喜悦。在的'智慧行动下,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万同最终成了全校下的讲演者,自己独立写讲稿,自己在全校面前。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万同感受到,自己能抬起头来了!

  我想,像万同那样更困难更反复的在我们身边可以说绝无仅有,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用行动创造了转化后进生的神话,也给我们的后进生转化工作注入了信念。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虽然万同成不了,但他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者,能不危害社会并对社会有所贡献,能说的工作没有在挽救人的灵魂吗?诚如自己的内心:我从来没有奢望过万同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他能在参军后不远千里克服重重困难来看我,我就非常知足了。让更欣慰的是,万同已经是我们国家“最可爱的人”了。

  有朋友曾问写《爱心与教育》用了多少时间,他说:“两个多月”。朋友顿时瞪大了眼睛:“嗬!两个多月就写成了一本畅销书,真是快枪手啊!”他连忙纠正说:“不,其实严格说,这本书我写了。因为从参加工作起,我几乎每一天都在写。”

  读完此书,深深感悟:“思考”、“做”并“写”下来,做自己的教育家。

《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13

  我爱读的书是《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书中写了这么多的感想:

  一、我们不能不读书

  “没有书源,我就不能不读书;没有书源,我就不能不学习。”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处在学习的状态,在学习中,我们只是学校的“书虫”,在学习中,我们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学习中的知识就是我们学习的最好的知识,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基础,我们的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读书,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我们不再把书当作是一种负担,而是把书当作是自己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只有学习,才能不断的提供新的知识和信息,只有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才能更好的服务,服务社会,服务自己。

  二、我们要有乐观自信

  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相互关心、尊重和欣赏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有时我们自信的人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人生,是一个不完美,不美的人生。我们在学习上,我们不能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不能不相信自己不努力,也不相信自己不努力,但是我们能够相信自己能努力,因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三我们要学会自律

  “学生的一切都要由自己的,一切都要靠自己自觉。”我们要自律,自律就是自己,自律就是自己的'自律。这就要求自己在学习中,自律就是自律。

  四、我们要学会合作

  “我们的一切都是为了最大的学习”。这就要求自己在学习中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在学习中相互协作。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学习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就是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发展,不断的进步。在学习中,我们要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这篇《爱心与教育读本书》的学习,使我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也使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了“教育”这一神圣的职业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让每个孩子都爱好并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我们就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教育、去呵护每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学到知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地完善自己,为自己的人生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14

  古人云:对于我来说,家庭生活和学校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使得我无法像当学生时那样充实地利用闲暇时间。然而,我深知读书是拓宽视野最好的方法。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专著时,我常常会发现书中所讲述的与我所身处的环境惊人地相似。我可以通过这些书籍学习到如何进行教育和教学,并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这种感觉真实且充实,能够使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从容应对。

  经过18年的教书生涯,我深感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成为一位“智慧而有魅力、尊严的教师”已成为如今人民教师的.终极目标。最近一个星期,我仔细研读了当代教育界名家李镇西老师的著作《爱心与教育》,受到了许多启发和感悟。这本书给予我的影响深远。

  体会之一:教师更应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给杨守丰书信中的结尾推荐他阅读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及《傅雷家书》。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时,才能活学活用,信手拈来,对于教师更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15

  利用假期时间,我完整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打动过无数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为学生办生日,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后进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甚至会经常周而复始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如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羞愧无比!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恨、绝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清除出我的心灵之外,因为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快乐、自信、向上的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

【《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爱心教育心得体会08-03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10-02

读《爱心与教育》的心得体会11-09

读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10-18

读爱心教育心得体会10-17

《爱心与教育》心得体会13篇09-05

爱心教育心得08-11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2-06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1-10

爱心与教育的读书笔记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