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生活读书心得体会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书生活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1
伦理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科学,是关于优良道德的制定方法和制定过程以及实现途径的科学。赵汀阳的这本书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真正的伦理学的世界。
提到伦理学,我们似乎很少在课堂上涉及它,但实际上它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本书就对幸福——伦理学的第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追求幸福是人生活下去的动力。如果不能追求幸福,那么人生就毫无意义。人类的生产、消费等社会活动,根本上是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就是一种对幸福的追求。
那到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呢?幸福一直是一个尤其含糊的概念,因为它听上去过于美丽,于是人们喜欢在各种各样的场合使用它,无论是繁华或是朴素、轻松或是严肃的场合,以至于幸福与快乐、富裕、权利和完美之类相混淆。幸福的概念就像“时间”、“宇宙”等基本概念一样现实存在,人们不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但要具体量化幸福,给它一个明晰的定义,似乎有些困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为大多数人的“知道”不一定是理解,更多是体会,是感性的“懂”,而不是理性的“知”。
幸福不是某种主观意向被满足的结果,通常人们关于幸福的理解大概可以概括为“心想事成”,这没有错,但还有所欠缺。“心想事成”是我想要一样东西,并且得到了它,这看起来似乎是幸福的一种表现,但是关于“想”和“成”却有几个可疑的问题。首先,这虽然是我要的'东西,但它是否真的对我是有益的,并不是我的主观上可以判断准确的。可能会发生我想要的正好是对我有害,或者是没有意义的东西的情况。就像我们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对自己也同样如此。所以“我想要的”并不等于“对我有益的”。其次,由于知识获得不够充分,或是心理不成熟,不知道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别人误导我去相信这个“成”就是我想要的。我们不断被他人告知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需要,至于这些是不是真适合我,并不清楚。另外,在许多时候,我所“想”并不是我自己能够给自己的,而是必须由别人给我的。因此,幸福就要依赖他人,就不是自己决定的事了。
由此看来,幸福的原则是超越了主观性的。幸福并非总是与主观意愿恰好一致,并非每个人在每个时刻都知道如何获得幸福,许多人往往只能拿快乐糊弄自己。但无论如何,追求更好的生活总是好的,至少有没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追求的同时,明确“所求”对我们的人生是否有价值,方式是否合情合理,时刻保持一份理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幸福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2
十年课改,成效斐然,但也存在问题,尤其是基础教育问题多多。观今天基础教育现状,悲观地说,路走得越来越窄,似乎要进入死胡同。或者乐观一点说,已面临课改的“瓶颈”。怎样突破?发人深思。
欲寻求突破之法,必须审视教育,了解教育之现状。
教师的知识储备单薄。受多年教师僵化的培养体系的制约,今天在一线工作的教师,大多为师范专业毕业。在院校学习中,专业划分过细,致使教师的专业知识“专”而不“博”。即使这个教师非常刻苦,但毕竟院校中条条框框太多,不能真正拥有广博的知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碗水,甚至是一桶水。”按今天的理解,问“学生”那得清如许?“教师”源头活水来。
学生的学习生活单调。当今,“幸福感”是一个非常时尚的词语,也有专家分区域、分职业对群众的“幸福指数”进行了调查分析。但往往忽略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社会中,“幸福指数”最低的就是学生。究其原因,学习压力太大,学习生活单调所致。学生的学习生活,“两点一线”,“日不出而作,日落而不息”,整天除了考试,还是考试,接着仍是无休止的考试;每日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接着仍是没完没了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方法单一。曾几何时,教师上课就是一本书、一支粉笔、一根教鞭,学生就是静静的听、认真的记、小心翼翼的问。现在教改了,课堂“活”起来了。教师上课是笔记本一拿、鼠标一点、多媒体一用、问题一抛,学生就是好奇的看、信马由缰的讨论、海阔天空的表达。
当然,以上都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问题也不少,诸如评价体系落后,不注重教育均衡等等。因水平有限,在此不能深入探讨。就对上述问题而言,其症结在于基础教育已经严重脱离社会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教师也可以多起来。“教学做合一”,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存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实际上不就是学生全部的生活吗?
教育离不开生活而存在,教育的对象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还教育的本色——回归生活呢?
教师要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丰富知识;学生要回归生活,让生活丰富多彩;学习要回归生活,这样的学习才是根本,才会高效。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3
新的一期漂流书我拿到了,是《长腿叔叔》。我在学校已经读到36页了,晚上和妈妈一起读书,我不知道“孤儿院”和“父母双亡”是什么意思。妈妈就给我讲了起来,父母双亡是爸爸和妈妈都去世了,不在这个世界上了。由社会上的好心的,善良的,有能力的人提供资金,这样失去父母的孩子可以在这里长大,接受教育,十八岁以后就要离开这里了,要自己出去赚钱养活自己。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我读过的一本书《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了,就因为他的年龄稍微大一些,连孤儿院都不收留他,他只能在社会上流浪,我为失去父母的`孩子难过,也为三毛的悲惨命运伤心。妈妈抱着我说,她就喜欢温暖善良的孩子,希望我一直这么温暖善良的长大。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4
我读了一个故事,它非常的有教育意义,使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故事是说:有一头鹿,在和同伴的搏斗中被刺瞎了一只眼睛。从此它只能看见一侧的情况,而对另一侧的情况却不得知。于是,这头鹿脑子一转,想了一个办法,自己到海边吃草,把好的`眼睛对着草地,把坏的眼睛对着大海,就不会有危险了。起初,这只鹿是很幸运的吃到了草,它觉得自己的主意太棒啦!终于有一天,有人乘船从海边驶过,发现了这头鹿,然而鹿却没有发现人,对于人的逼近,一点儿反应都没有,结果船上的人射死了鹿。
可怜的鹿到死也不会明白,原本以为危险会来自陆地,总在防范中,而把大海作为依靠,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多变的,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三思而后行,一意孤行,总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5
读了《一粒种子》之后我知道了为什么国王、富翁、商人和士兵都不能让种子发芽,而农夫却可以。
因为国王、富翁、商人和士兵,耕、锄、浇这三样都没有做到,而农夫耕、锄、浇这三样都做到了,种子开花了,农夫身上都是香味。
我从《一粒种子》这个故事中得到了启示。就是要勤劳的耕、锄、浇这样才能让花开放,如果没有做到花就不会开放,就像国王、富翁、商人和士兵一样,种了几年种子都没有发芽。
我作为一个小学生,我觉得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勤奋,只要勤奋的帮种子耕、锄、浇。只要把这三样一件不剩的'全部都做到了,就行了。农夫就做到了,种子开花了,每个路过的人只要看一下花,身上就有香味,带着和平和微笑,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如果是我。我也会像农夫一样,每天帮种子耕、锄、浇让种子开花,让每个人带着和平和微笑回家的。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6
《渴望生活——梵高传》是其年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七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看见《梵高传》,想起这个拿生命换了艺术的人,一生连素描在内一共画了一千七百多幅画,生前却只卖出一幅,大概只卖了几块钱。
不知道几块钱卖出的那幅画现在还在不在。
梵高的画现在值钱了,日本人从伦敦买了一幅梵高的“花瓶向日葵”,花了2250万英磅。梵高倘活着,这2250万英磅不知又可以买多少画布。
梵高那时候的钱也是钱,梵高那时候若也向钱看,今天的.人损失可就大了。
这世界似乎总要把养活艺术家的钱变成艺术家遗像前蜂拥的香火。
我不知道梵高的画到底值多少钱,我想那些“炒”梵高的人也未必知道。梵高活着的时候没人关心,甚至还要施以谩骂,梵高死了却拿他炫耀,不知道炫耀的是他的艺术还是别的什么,也难怪中国的张承志面对看梵高画的那些人要投以愤怒的一瞥。
但是,研究梵高的文章可是天天都有了。
明代袁小修在他的《东游记》之三十一中写道:“焦山有野意,大胜金山。独《瘗鹤铭》之疑未决,欲亲往勘之。盖此铭诸家若聚讼,以为王右军书者,苏子美也;以为颜鲁公书者,欧阳公也;以为顾况书者,沈存中也;以为陶隐居书者,黄长睿也;以为诸公皆非,而别有隐君子者,董卣也。”
对于一些历史的遗物,人们似乎也爱围观,不仅围观,还爱发一些长长的议论。
这围观,可以使长长的时间充实,而这议论,似乎也就成了功夫、学问。
一部《文心雕龙》,养活了多少后代学者,一个孔子,养活了多少夸他骂他的人。
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诗人写过这样一句话:把鲁迅存入银行,吃利息。
看了这本书,让我们一样,渴望生活,热爱生活。外国作者的传记,前言可以看出,作者很诚恳。有些细节,作者根据环境和梵高的性格推理杜撰了一些,无伤大雅,反而生动许多。
了解了梵高的一生,有点沉重,也有些欣慰。作为一个人,梵高是渴望得到认同的;作为一个人,梵高也拥有了最坚实的后盾,最忠诚?朋友——他的弟弟。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生活的心得体会12-10
生活心得体会11-15
关于哲学生活读书心得体会09-21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01-22
寒假生活心得体会01-15
暑假生活的心得体会05-19
军训生活心得体会09-02
假期生活心得体会02-25
对工作生活的心得体会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