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书心得

时间:2022-12-07 16:04:1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大学读书心得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读书心得

大学读书心得1

  读书是人生中的娱乐、消遣的方式,它不但能给予人无穷无尽的知识,而且可以给予人无限的乐趣。

  一个寒假的时间,我读了好几本书。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

  在这虚无缥缈的世界中,他写出了一本超越过去、超越现在、超越未来的世纪之作,这本书中的内容引领了现代科技发展的走向,想象出了在当时社会根本不可能存在的高科技产物。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鹦鹉螺号”载着它的主人尼摩艇长以及阿罗纳克斯教授等人以每小时20海里的速度前进,在十个月的旅途中,发生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事情。“鹦鹉螺号”途径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最后竟离奇地消失在了挪威西海岸的大旋流中。

  从书中,我可以感受到尼摩船长是一个沉着冷静、博学多才却有些阴谋诡计的人,他的身份至今都是一个谜。对于他,我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他对陆地上的人如此憎恨?而阿罗纳克斯教授和他的仆人孔赛伊,都是那么的聪明好学,把他们在海底所见的奇观描绘的淋漓尽致,我真是佩服他们才识!

  在这本书中,我不仅了解到了许多事情的真相,以及人物的形象,而且还掌握了一些有关地理、生物方面的知识。比如阿罗纳克斯教授介绍了什么是太平洋黑流、珊瑚礁是怎样形成的,以及海洋生物的循环系统是怎样的……这些自然现象和特点都十分的有趣,而这些现象的科学解释也让我大开眼界、增长见识。我对他们的“知识宝库”也是刮目相看!

  《海底两万里》这本书里蕴藏着许多丰富的知识,它既能让你身临其境感受海底世界的瑰丽多姿,又能让你震撼于大自然的神奇奥秘。

大学读书心得2

  在一位长者的推荐下,我花了近一周多的时间认真看了《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可是老实说,有些地方是囫囵吞枣,有些地方干脆根本看不懂。但这并不妨碍我从这本书中获得许多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我敢说,如果让我们去看一些经济全球化的理论书籍,不是看不懂,肯定就是看不下去。这本书让你在阅读的乐趣中了解经济全球化。

  《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是当前畅销全球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带有浓厚国际记者背景的作家,这本书与其说是介绍经济全球化的书,不如说是一本以经济全球化为主题的长篇新闻通讯加狂想。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把自我头脑中已有的经济全球化的理论或者认识调动出来与之进行一个广泛的比较,确实感到经济全球化汹涌而来,同时也深感自我知识的匮乏,同一个时代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我竟然在自我狭隘的小圈子里生活了三十多年,实在是令人震惊和羞愧。

  弗里德曼不愧是记者身份,他用几近煽情的手法和大胆的想象来解读全球化,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点象在看电影,也有点象在读一篇扣人心弦的悬疑小说。但读完之后,冷静地做一分析,你就能读到作者本身并不是经济学家,因为他对经济全球化的解释过于随意,有时为了生动就舍弃了真理,所以你不要太过于认真,需要去伪存真。

  我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来源于传统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了解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是从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开始的一样,但这一点并不妨碍我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认同感。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决定因素是生产力,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学技术,而我们平常眼见最多的东西--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社会现象,乃至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均来源于和决定于我们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是人类的智慧,是科技造就了过去、今日和未来。在原始社会,一切愚昧和礼貌均产生和决定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直到今日也是如此。尽管他的表现方式千差万别或者说今非昔比,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规律并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同样如此99.。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和时空感消失了。我们甚至能常常感到和布什或者是内贾德坐在同一条板凳上。这就是技术,把这个世界紧紧联系在了一齐。

  弗里德曼指出,由于市场的全球化,异常是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使这个世界的经济敏感得比流感来的还快,比禽流感的传播还要迅猛。有点像“蝴蝶效应”。或者你仰天长叹一口气,就引起了“卡特尼娜”飓风。你跺一跺脚,就引发了“东南亚海啸”。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千丝万缕,越来越荣辱与共。由于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可能我们已经不能辨别世界500强企业到底是哪个国家的。

  弗里德曼对环境问题表示了高度的关注,指出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经济的不合理发展,但同时指出解决环境问题还是得靠科技,人类必须走一条科技提高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道路。

  我是读不太懂这本书的,但还是收获了紧迫感。深感国家要强大,要走出狭隘,走出在世界低端市场徘徊的囹圄,还是得靠人才。应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如果缺乏全球战略型的人才,无疑是个巨大的硬伤。企业缺乏全球化视野的人才,就难以在经济发展浪潮中浮沉,国家缺乏全球视野的人才,就难以在世界范围内把握自我的命运。此时此刻,我才深深理解了西方学者说的那句话:“中国需要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更需要比尔盖茨”。

  当前,中国正在走一条科技兴国的科学发展之路,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不二选择。不仅仅中国需要科技兴国,需要科学发展,任何国家都需如此,因为这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游戏规则。

大学读书心得3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小说叙述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喀山,过了不久就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贫苦的生活使他在伏尔加河流浪,和搬运工人、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后来,他在面包店找到工作,向工人们传播革命理想,参加了大学生的'秘密组织,鼓励工人罢工。俄国的腐朽和个人的困境使他自杀未遂而受伤。伤愈后,他带着新生的力量,离开喀山,重新走上流浪的道路。

  高尔基在他的大学里无情地吸吮着社会发展创造的各种财富。在病态社会里的毒瘤完全没有腐蚀掉他童年岁月里的思考着。

  高尔基的生平教会我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心灵如雨后的晴空,清新、明净,一片蔚蓝。

大学读书心得4

  一本书和一本好书的区别在于,好书让你读得越多,得到的越多,经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它更让我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并不了解它的本意。

  对于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这是温总理的枕边书,这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国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可是却用自我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不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一样于罗曼罗兰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我,能战胜自我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研究,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当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我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我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我的缺点和行为。

  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我,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我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我说道:“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我。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能够经过阅读,理解《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沉思录》不仅仅是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礼貌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礼貌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礼貌”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

  如果说,神和道德扮演着同样的主角,都是人类欲望的救赎之路,那么,神可是是基于道德而产生的一个具象的实体。林达在《西班牙旅行笔记》中写到:“人们常常把__徒看作是一群愚民,实在是小看他们了。真正的勇士,是有勇气挑战自我内心的人。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我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们被神灵擦亮眼睛,最终想改变的只是自我。他们和赛内加一样,试着借助自我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

  终究如拔着自我的头发想离开地球那样,无法成功。于是,他们走向神。”走向神,平凡如我们,无法拯救他人,但至少能拯救自我。而在伟大的神明背后,其实便是宏伟的道德,在几千年中,真正扮演救赎主角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可是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大学读书心得5

  《基督山伯爵》讲述的是一个男人复仇的故事,这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复仇之路神机妙算,整个故事虽然时间跨度很大,但内容紧凑一气呵成,最终还给主人公一个公道。这样精彩的好书难怪成为世界不朽之作呢!

  唐泰斯是一位勇敢的水手,在即将成为船长并与心爱的姑娘梅塞苔丝订婚当日,被嫉妒他当船长的会计唐格拉以及情敌费尔南设计陷害,以拿破仑同党之罪名身陷囹圄。而检察官维尔福知道其父才真正是拿破仑同党,为免牵连,他没有帮助唐泰斯洗刷罪名,而是判处了他终身监禁。在14年的监牢中,他与一位智者学习生活并成为忘年之交,老人死前将基督山岛藏有宝藏的`秘密告诉了他。在他成功越狱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基督山伯爵。他在了解真相后,报恩于摩莱尔先生一家。同时他巧妙安排,向他的仇家――已经是巴黎社交界的三大名家展开了复仇。

  这是一个并不十分复杂的复仇故事,但作者却将它绘制的有声有色,内容精彩绝伦,实不失为一本老少皆宜的好书。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上帝会还给你一个公道是本书的核心思想。

大学读书心得6

  我们都知道《小王子》是一部童话。我认为:其实不管年纪多大,我们都需要童话,它将伴我们一生,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像孩子般的纯真。这一点,假如你读了《小王子》就能感觉到。

  是的。《小王子》是一部童话,而更值得一提的是“它是一本给成人看的儿童书籍”,“在他富有诗意的淡淡的哀愁中蕴含着一整套的哲学思想”。这本给成人看的儿童童话包含着象征意义,这些象征看上去既明确又隐晦,因此就格外的美。起初我还不知道这部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的童话,它的魅力究竟在哪里。于是,我的手中有了这本书,并且现在第二次来读,又有了另外一番感觉。

  书一开始,就讽刺了缺乏想象力的大人们,作者在很小的时候画过两幅作品。画的是蟒蛇消化大象,而“这些大人从来就不主动去了解任何事情;而对我们小孩来说,老是跟他们再三作解释……”“于是,我就不会再跟他说什么蟒蛇、原始森林或是星星了。我只会谈他们能够理解的事,譬如谈谈桥牌、高尔夫球、政治,还有领带等等。这样一来,这个人就会非常高兴,一位遇到了一个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人。”而孩子们跟大人说:“我看到一栋漂亮的房子,它是用玫瑰花砖砌起来的',窗口有天竺葵,屋顶上有白鸽。”他们一定没办法想象那间房子的样子,你得说:“我看到一栋价值两万美金的房子。”他们一定会说:“那栋房子铁定是美呆了。”圣艾修伯里也许就是在成年人里感到了孤独,于是就通过小王子的眼睛来发现成年人的无事空忙,为了占有财富,为了金钱权力学问等忘掉了自己生命的真正价值真正需要,失去了自己最可宝贵的童真和无邪,失去了宝贵的想象力和美感。

  小王子是一个忧郁的小人儿,他来自一个很小很小的星球,他总是喜欢问问题,并且一问到底。他很容易忧伤,多愁善感。一次和作者在撒哈拉沙漠中相遇,期间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朴实无华,没有离奇的情节,但是里面包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

  我发现我开始对简单、干净的故事有了种爱好,比如对几米手绘画的喜爱。在诗歌阅读上,我喜欢简短,也许是懒惰的缘故,也许也不尽是。曾很多次在看的书里面都有提到《小王子》。以为是很深刻,很有内涵的,也许是很晦涩的,然而,当我捧起着本书的时候,心却忽然放松了。也许看到简单、留白多少回除去很多压迫感,它会给人静谧如幽谷的感觉。《小王子》的故事简单,文字素淡。我很轻松地就读了两遍,没有丝毫的倦意。童话也许就是对平淡生活的一种恩赐,他让你轻松地阅读,同时在轻松间也给予你一些东西,比如生活的纯真与美好,比如简单与清澈。

  故事中的小王子对生活抱着认真的态度,他勤勉地疏通火山口,拔着猴面包树的幼苗。然而小王子是孤独的,在他心情低落的时候,他会提着凳子追着太阳看日落。只有欣赏日落时那脉脉含情的余晖,才是他唯一的乐趣。他曾一天看了四十三次日落,因为他心里充满了无尽的孤独和忧伤。有幸的是一朵玫瑰进入了她的生活,玫瑰有着沉静的柔情,她在谎言被揭穿后会反复咳嗽,她是一朵美丽而且非常骄傲的花。她恋着忧伤的小王子,小王子也真诚地爱着玫瑰。然而一件小事最终却使他们分开,敏感的小王子因为玫瑰的一次恼怒而对爱生起怀疑,他离开了自己的星星,抛下了玫瑰,开始了自己孤单的旅行。

  不知道怎样开启对《小王子》的理解,过多理性的分析不是我的期望,也不是我的专长。我只是简单的说着我的见解。

  小王子在旅行中接触着新的人和物,比如追逐权威、专制的国王,比如为了躲避醉酒耻辱而喝酒的酒鬼,比如占有星星并自认为严肃的商人,比如拒绝旅行的地理学家和墨守成规的点灯人。其实他们都是我们人类自身的缩影。小王子厌恶着他们的生活,他一路上只是感觉到大人们怪怪的,不可理喻的,失常的……

大学读书心得7

  《人性的弱点》一书是由美国的“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所著。在20世纪早期,当时的美国的现状是经济步入萧条,残酷战争使得人们严重丧失了对美好生活的信心。这种情况下卡耐基利用社会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分析。

  在书中他讲述许多普通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最终获得成功,这些真实故事激励并教育了无数陷入迷茫和困境的人,卡耐基用他的艺术灵魂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明确了各自人生的奋斗方向。他的这种教育方式影响深远,使很多人获益匪浅,甚至包括几位美国总统都受到这种教育思想的熏陶。读完这部作品后,我了解到该如何为人处事,领略到书中精髓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修养,也告诉我更好地融入集体,让他人幸福,也是让自己幸福。

  书中经典的几处让我印象深刻。其中一句是“人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而且经常说到,这样的情景我们经常会身处其中,就是当你用一个手指指着别人说这句话的时候,也许另外的手指正指着你自己!

  卡耐基一语道破天机,赤裸裸地揭示着人的劣根性。人们总是喜欢在别人背后谈论他人的是非对错,却从不爱对比他人审视自己的过错。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当过错产生时我们考虑事情总是习惯于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思考,因为缺少理解和宽容,过错得不到及时改进,也不能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相反,若我们能够克服这一劣根性,双方都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身,理解并宽恕他人,效果必定会大不相同。

  另一处“真诚地欣赏与赞美他人”也让我感触颇深。每个人都喜欢被赞美,赞美他人是一种美德。这条规律适用在工作中,教育我们学会真诚地关心并赞美身边的朋友、同事,才能赢得他人最大的信任。

  《人性的弱点》这本书内的提示与建议除了具备指导性外,还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概括讲就是:认清人性的弱点,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应对,处理事情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读这本书,也让我明白:这些提到的弱点,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了解他人身上的弱点,就可以使我们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各个击破,发展顺利;了解了自身的弱点,可以使自己扬长避短,凸显自己的优势。

  这本书,读一遍,只能了解一下大概,必须多读几遍,也适合反复读,用心读,只有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其中的含义。这本书就是一面镜子,帮助我认清自己,了解自己,并不断完善自己,驾驭自己,最后要成为善于经营自己的人,在工作中让我坚定努力的方向,不断创造美好的人生!

大学读书心得8

  我买的第一本书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译林版10块钱。在新华书店(已拆),同天我坐在地上看完了小仲马的《茶花女》。清楚的记得,那个师范一年级的我把《高老头》夹在胳肢窝,一边头脑里为一座坟四周布置着白色的茶花,一边双脚交替着穿过中山路,向学校的方位走去。同时,那天的背景,当然是漫天的晚霞。而后我拥有了雨果的《悲惨世界》,并在一个月后,读完图书馆里雨果的所有长篇小说,还有诗歌。之后的`半学期,又读完了一整套红皮子诺贝尔文学奖系列。但那一年,对于中国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一无所闻。买的第一本词集是师范四年级,上海古籍的《二晏词笺注》,在教育书店。并从此,开始抄古书,直至入教院来宁。《全宋词》是最贵的一套五册。《李白全集》《白居易全集》《苏轼全集》是偷来的。《全唐诗》最得意的拆书分册。《王安石全集》《元稹集》是最难得的处理价10块一本。

大学读书心得9

  虽未深究,然终有所得,随写一文,以记此。

  《大学》开篇名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直接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完善自身美好的品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是对"明德"的一个阐述,要完善自身的美好品德就要不断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最终达到一个"至善"的境界。"物有本末,事有终始"。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明白了事物什么事"本",什么是"末"。而完善自己的品德就是学习之"本"。然后提出按步骤实施达到目的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后逐层、逐步阐述了学习的目的、方法和要点。找准自己的位置,事抓住根本,获得知识的途径,不要自欺欺人,修身先正心,齐家先修身,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从古时起,人们就很注重品格修养的问题了,一个被世人念念不忘的人,不在于他的贡献有多大,而在于他的高尚的品格、德行。

  古时的人为什么那样重视个人修养呢?为什么如今的人都很难做到呢?古时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够发达,社会诱惑相对较小。一个人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就少。只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就可以去做学问,去修养身心了。现如今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一个人要生存下去,要生活的好,不拉人后,就得不停地学习,工作、挣钱,所以生存压力就大,整天忙都忙不过来,谁还会顾得上修养身心?再加上外界诱惑太多,生存不仅仅是生下来,活下去。面对种种诱惑,有了还想要更好的,说到底不过是一种虚荣心作祟。不断的攀比,只能是自己累上加累,徒劳身心。说句题外话,这跟如今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为了提高"挤兑屁(GDP)"也不是没有关系的。一个小孩从三四岁就开始为了自己以后的生存开始学习,有的从一两岁、甚至从未出生就开始学。学的啥?学的无非都是生存的技能。生存都成问题了,谁还去做那些没有的事!?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其实是现代人们把问题弄反了。"生存"也就是所说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也就是"明德")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明德"是"本","生存"是"末"。现代人却把本末倒置,弃本逐末。无怪乎精神压力大,整天烦恼,痛苦不堪了。文中用孔子的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阐述了抓事物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要明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听诉是为了无诉",不久之后很多达官显贵就本末倒置了,他们不是为了减少案件,护佑人民的权益而办案,却是把此作为捞取利益、实惠的机会。因此才有了"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只说,一直延续到今天。今天似乎更是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并且被掩饰天衣无缝。

  这里的'译文注释里有一句话很是耐人寻味,"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看看当今的社会,多少医院"医生"为了金钱利益,给病人开贵药,开没用的药,让病人浪费钱财,还身体,心理上倍受折磨。不用说那些满天飞的假药,虚假广告引得无数病人"竞折腰"。说到这里,似乎有点远了。如果把本和末弄反了,不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反而会适得其反。我想这就是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人的幸福感日益减退的根本原因吧,也是政府对人民的态度和人民对政府态度重大反差的原因吧。

  总之,做学问学习知识,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抓住问题的根本,在掌握好正确的方法,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德行。只有每一位公民的素质提高了,社会风气,社会面貌才能有所改变。国家才能真正的永远强大。

大学读书心得10

  这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名叫《我的大学》。

  这部里有《来到喀山》《杂货铺老板》《当面包师傅》《到乡下去》这几篇文章。主要讲了在阿廖沙十六岁那年,背井离乡,怀着一点上学的希望,去了喀山。但是,他想上大学只是一个梦想,不能实现。希望破灭后,阿廖沙为了生存而奔波,住在破房子里,卖苦力,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房工作……而且,他在面包房的时候,听到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他的外祖母去世了。在过了一段时间后,阿廖沙上了一只拖船,离开了喀山,来到了里海地区……

  读了这个三步曲,我深深的被高尔基小时侯因为读书而遭受的许多的耻辱、欺凌所震撼,还感受到了高尔基小时侯渴望读书、拼命读书的`不懈精神。在这个记录高尔基童年和青少年生活的小说中,我体会到了高尔基对人们恶习的曾恨,对自由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正是由于对社会的强烈感受和对文学的热爱,他刻苦写作,终于成为了一名影响全世界的作家。我想:名人之所以被人所敬佩,是因为他们往往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成绩。对照自己优越的生活环境,我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以高尔基为榜样,自加压力,奋勇拼搏,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读完之后,我有很多感想,在当时的苏联、俄罗斯有多少像阿廖沙这样的青年,历经重重困难,却没有上到大学,还经历了可怕的事实:外祖母去世了,多不好的消息,多无法让人接受,外祖母是阿廖沙生活中的伴侣,是最关心阿廖沙的,是本书里最光辉的人物之一,可她却去世了,为什么好人死得快,坏人活命长呢?还有,我还喜欢阿廖沙坚强的品质,他做事坚定不移,坚贞不屈的品格,也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他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性质、性格,反正,和坏没有关系,只和好有关系。而且,他并没有放弃那一丝的希望,经过七天七夜的乘船航行后,来到了里海地区。

  这一段经历,也可以算是阿廖沙最伟大的、最让人受益的大学了。

大学读书心得11

  前段时间读了林伟贤先生的《创新中国》,感触颇深。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正突飞猛进,但是放眼市场,却是“made in china”远多于“created in chin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造是最强战斗力。没有创造,就没有进步;没有进步,又何谈发展,何谈复兴?

  同理,学生会的工作要有所突破,从到优秀到卓越,创造是必不可少的助推剂。要建立创意团队,首先要打造好创意环境。为此,我们需要有三个“t”:talent,才华横溢的人才是创造的基础;technology,科技,尤其是我们能接触到的新产品可以把创意更好地变为现实;tolerance,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容并蓄会带来各种创意。

  作为在一线策划、组织、参与活动的人,我们应有能力,也有自信可以提出可行的创意。台湾的许多企业有ideabak,宝洁公司有许多专案经理,海尔公司有许多以基层员工名字命名的改进版生产工具。重视创造,鼓励创造,是它们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之源。而推动它们腾飞的,恰恰是来自基层的创造。

  所以,改“一言堂”为“多言堂”早已是席卷世界的潮流。多元化往往能碰撞出有趣的创意。跨国公司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着多元化:日本人的严谨缜密,美国人的自由开放,中国人的按部就班,印度人的精诚团结……所以这些结合在一起,创意的火花就层出不穷。当然,在这之中,资讯的开放与共享作为沟通的桥梁,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交流、互动,我们需要协同作战,才能把创意的火燃的更旺。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不创新,就灭亡!”希腊船王欧纳西斯也曾说过:“找出方法来,不然就创造一个新方法。”没错,我们常常生活在过去的.经验中,当我们在旧的经验中绞尽脑汁,却忘了我们拥有创造方法、创造未来的能力。我们需要的是养成创造的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简单的过程,就可能带来巨大的能量。无论是奥斯本的brainstorm,还是信徒的静坐祷告,我们在寻找的就是新的方法,新的方案!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考造就人类,创意造福人类。不要畏惧现实的束缚,想你所想,创意点亮生活!

大学读书心得12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是我喜爱的书之一。我喜欢文中斯佳丽的勇敢坚强,喜欢瑞特的机智果断,喜欢玫兰妮的外柔内刚,喜欢阿希礼的温文尔雅。

  《飘》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美丽任性的南方大农场主的女儿斯佳丽历经战乱,由骄纵千金成为一家之主,为保护家园,她对内劳苦操作,对外应酬筹措,但深藏于内心的盲目爱情,却未曾动摇。她一直爱着年轻的庄主阿希礼,阿希礼却心仪玫兰妮,当她认识了至爱瑞特时,真爱却疲惫褪尽。斯佳丽回望前尘,想起父亲的遗言:世界之大,不及故园,乃作回乡之举,从此以后人事茫茫,此恨绵绵。

  对于斯佳丽这个人物,我的感情是矛盾的,有点反感却又不得不敬佩她。我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着,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美丽而任性,并不是一个被大家欢迎的人。她会耍手段,但很坚强,很热情,是个活泼可爱的女人。她喜欢幸福和富裕的生活,她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的爱。但命运不那么简单。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阿希礼。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渴望,每一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从现在开始,我和我的家人不会再过一天没有东西吃的日子,我最讨厌饥饿。”这就是斯佳丽的渴望,也就是她的精神支柱。她永远充满了希望,充满斗志,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用近乎绝情的冷静,直面残酷的事实。渴望会成为我们的一种动力。这种渴望会促成文化、技术的发展,也会导致犯罪和战争。渴望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会追求自己的幸福,虽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纠纷,但我们不应该放弃自己的渴望和追求。我们可以休息,但我们决不能放弃。我想她绝对会找回她所失去的。斯佳丽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我要想办法找回他,一定有办法。但今天我累了,不能想了。明天再想吧!明天再想吧!”她的渴望、她的努力会帮助她找回她的幸福,我想这便是她乐观自强人生的表白。

大学读书心得13

  不习惯在网页上浏览各种阅读软件和“阅客”们的推书,读书全凭个人喜好,这直接导致我对《追风筝的人》这本好书的认识迟到了20_年。

  青年读书社的书目清单发出来后一眼就看中了《追风筝的人》,当天中午遇到负责人小双就急忙向他借,却不料短短两小时就已经借出去了,而且已经有人预定下一轮,要借的书得等到一个月之后。其实之前没听过这本书,凭的完全是眼缘,死心塌地的认可这本书的精彩,总也舍不得在手机上下载部电子书来草草浏览:在心里对铅字印刷有独一无二的好感,一来二往便深深喜欢上了书中那份墨香,这是快速阅读无论如何也取代不了的了。

  自预约借书后便一心一意等起来,小双告诉我书还回来了便急着往他座位跑,《追风筝的人》——我惦记了一个多月的情人安静地摆放在桌上,橙色的封面静静流淌着阳光。这本书非常崭新,之前的两任主人想必也跟我怀着同样的心情阅读它,舍不得让纸张的边边角角折起来。那天午饭也不吃了,整个办公室安静下来,几乎是怀着敬仰的心情翻开扉页,为你,千千万万遍。

  书中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和救赎的故事,小说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阿富汗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少年阿米尔和哈桑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少爷的'阿米尔没觉得仆人之子哈桑是自己的朋友,但是他们会一起爬到病玉米之墙上朝邻居的玻璃上射弹弓,一起躺在草地上分享一本书,一起在石榴树上刻下“阿米尔&哈桑”的友谊树,阿米尔是所住社区的风筝斗士,哈桑则是社区追风筝的第一人,不是朋友的他们徜徉在大街小巷,为一年一度的风筝大赛奔跑着。但是,父亲对哈桑的重视又让阿米尔心中不平衡,他认为自己才是这个家的少爷,而哈桑只是仆人的儿子,住在后院一间破败的小屋中,有兔唇的哈桑、善良的哈桑、勇敢的哈桑……哈桑的性格很受阿米尔父亲的喜爱,而阿米尔喜欢读书和写故事,这恰恰不得他父亲认可,阿米尔为此一直忍受着煎熬,终于,阿米尔自导自演了一出戏,把哈桑当成了小偷从家里赶了出去。

  1973年,阿富汗发动政变,在阿富汗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国。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两年之后阿米尔随着父亲远离故土,历尽千辛万苦逃到巴基斯坦白沙瓦,辗转反侧迁到了美国,期间,阿米尔在美国上了大学,成为一名作家,并结识一名同样来自阿富汗的姑娘并组成了家庭,阿米尔的父亲在美国期间仍会提起哈桑,这让阿米尔的愧疚感更深,但他始终没有对父亲承认当年是自己陷害哈桑的,直到父亲去世。

  20_年,阿米尔和父亲共同的朋友拉辛汗罹患绝症,这位鼓励少年阿米尔从事写作之路的老人从巴基斯坦打来电话,告诉阿米尔哈桑其实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在阿米尔和他父亲离开阿富汗后,拉辛汗去找了哈桑,并让哈桑一家搬进了阿米尔家原来的房子,继续给阿米尔守着他的家业,但是,种族歧视和宗教问题让当政者枪杀了哈桑和他的妻子,哈桑死在了阿米尔的庭院前的马路上,直到临死前的一刻他还在维护主人一家的权益既尊严,哈桑的儿子索赫拉博则被送到了孤儿院。拉辛汗让阿米尔去阿富汗把索赫拉博带回来,说这是让阿米尔“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拉辛汗对阿米尔当年的小把戏一清二楚,现在他希望阿米尔能回到当时的原点,再次成为一位好人。

  时隔二十年,阿米尔再次踏上了阿富汗的土地,当初宁静秀美的故乡如今已被战争摧毁得支离破碎,他和哈桑的所有的记忆,所有的共同拥有只剩下索赫拉博,而在将索赫拉博带往美国的途中又因为不能领养等一系列问题迟迟不能给索赫拉博办理签证,索赫拉博在绝望中自杀了,虽然后来抢救回来了,但这张和哈桑长得一模一样的面孔再也没有绽开过笑颜。在20_年9.11事件后的一个周末,阿米尔带索赫拉博到公园玩风筝,在阿米尔提出要去给索赫拉博追风筝的时候索赫拉博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灿烂笑容,阿米尔轻轻地对他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曾经是哈桑对少年时代的阿米尔说过的话,他们都愿意将自己最坦诚的一面交给对方,不同的是,阿米尔比哈桑晚了二十多年。

  追风筝的人,童年时期的风筝是自由的生活,同时又隐喻了阿米尔期盼的父爱,对哈桑的自责;少年时期的风筝比喻了阿米尔的自私/懦弱/背叛的人性特征;中年时期的风筝是阿米尔对自己的一种救赎;他追的不仅是在风筝比赛中的胜利,更是追求一种蓝天中的自由,追求的是赤城的友情、不能放手的亲情。

大学读书心得14

  近来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光辉》,书中林肯的一生深深地引起了我的共鸣,心潮久久不能平静……

  谁也想不到,颁布(解放黑奴宣言),领导美国人民打败南方奴隶主的叛乱,彻底埋葬美国的奴隶制的人,竟是一个笨手笨脚,一文不名,曾经赶着牛车的.小伙子——亚伯拉罕-林肯。家庭出身,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既然出生了,就不再是可以辩驳的问题。贫寒是他一生的主旋律,尽管他曾身为美国总统。但他并未轻言放弃,而是以坚强的斗志支持着,直至永远的安息。“如果你想将来成就一番事业,那么,你就注定是贫穷的。”朋友,请不要再为自己的出身不尽人意而怨天尤人吧,不要哭喊,不要叫嚷,一切自然会来到。要明白,出身门第的高低并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要成就一番伟业,还需奋斗。英雄不怕出身太单薄,有志气高天也骄傲,关键是只要你做了,人生就不再空白。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家贫并不要紧,要紧的是我将活着走向视野的顶峰,我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林肯短暂的一生,流言始终缠绕着他,但他懂得待人之道,从不乱发脾气,千斤的重担都由他一人来担,这需要多少的耐力与毅力,再加上多大的胸怀啊!现实生活中,哪个身前身后没有流言蜚语,让我们学一学一代天骄林肯吧!微笑献给他人,苦痛留给自己,为了所有人的自由与平等将自己_,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林肯的一生具有戏剧性的传奇色彩。他经历苦难、孤独、绝望、具有圣徒一般的悲悯心。伟大的生存造就了伟大的品质和伟大的人生。看完这本书你会觉得这样的人当了美国总统真的有些不可思议,但是确实是这样,马克思高度评价林肯说,他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的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倒退:......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这也就是为什么书名叫做《人性的光辉》的原因吧!建议各位有时间可以看一看,一定受益匪浅。

大学读书心得15

  悲惨世界是19世纪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讲述了酷刑犯冉阿让跌宕起伏的一生。

  主人公冉阿让是一名诚实的工人,他帮忙姐姐抚养7个可怜的孩子,有一年的冬天,冉阿让找不到工作,为了不让姐姐的孩子挨饿,他偷了一块面包,却所以被判五年的有期徒刑,服刑期间因受不了牢狱里面的生活,他逃跑四次无果反而使得刑期从五年被加至十九年。

  假释出狱之后的一个晚上,冉阿让来到了米利埃主教家门前,仁慈的主教和他一齐进餐并收留他过夜,在那个夜里,冉阿让却偷了主教家里的银器,被主教发现之后还将其打伤,冉阿让携带银器在逃跑的途中被巡逻的警察发现并且逮捕至主教门前,在这个关键时刻,主教米利埃却和警察说冉阿让身上的'银器是他馈赠给他的,并且当着警察的面,他将自我家里的银烛台也一并取出赠送给了冉阿让,就这样冉阿让被释放了,主教的善良宽厚与仁慈给了冉阿让新生的勇气,那一个晚上,冉阿让的灵魂因为一袋银器得到了救赎。

  从那以后,冉阿让更名换姓为马德兰,并开始了新的生活。经过十年兢兢业业的努力冉阿让成功地蜕变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他开办了工厂,并乐善好施,兴办福利,救助孤寡等等义举得到了市民们的爱戴与尊敬,还当上了市长。

  也是在兴办工厂期间,他认识了一位名叫芳汀的女工,这位女工貌美,却因年轻时候的无知与天真,真心地错爱上了一位大学生并失身怀孕还产下一女柯赛特,这位大学生薄情寡义,不久便离开了芳汀,芳汀为了养活女儿,将其寄养在一户贪婪的人家:泰纳迪埃的家里,芳汀自我外出打工并每月寄生活费给女儿。

  在马德兰的工厂工作的芳汀却因美貌遭人嫉妒而被举报她养有一私生女,马德兰知晓此事之后因尊重当地风俗给了女工芳汀50法郎并让她离开,从此芳汀开始了她悲惨的生活,芳汀被解雇之后再也无人雇佣她,失去经济来源的芳汀变卖头发和牙齿,最终穷途末路之下沦为了娼妓,保受社会歧视的芳汀去街上揽客,却遭到恶少无情的戏弄,将雪团硬生生塞进芳汀内衣里,芳汀奋起反抗,却遭到了冷面警官沙威的逮捕,马德兰得知此事后出面干涉却被警官认出他就是当年偷东西的罪犯冉阿让,罪人永远是罪人这种观念在沙威脑子里根深蒂固,他写信告发,却没得到理睬。马德兰将芳汀救出之后明白她的真实遭遇,感到十分的内疚与自责,并起心要照顾好芳汀母女,在芳汀病入膏肓之后又一烧心事件接踵而来。

  当地一个叫尚马蒂厄的老头被当成冉·阿让正在理解审判,冉阿让再次陷入纠结之后,如果他去自首,则又将陷入牢狱之灾,无法继续照顾芳汀母女,而如果任之由之,那个无辜的老头将代他受牢狱之灾,身为市长的马德兰良知在左,最终还是走上了法庭,勇敢的站出来并承认自我就是当年那个冉阿让,从此便又走上了被通缉的道路。读到那里,忍不住掩面沉思。

  应对沙威警官的穷追不舍,冉阿让在救出柯赛特之后带着这个小女孩在修道院里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日子,并将其抚养成人,不久后法国大革命爆发,而与柯赛特相恋的马里尤斯却要去巴黎参加起义,冉阿让为了成全二人,亲赴战场寻找马里尤斯,却恰好碰见起义军将要处决被俘的沙威。冉阿让最终以德报怨,放走了沙威。而沙威也受到了感化,相信犯过错的人真的会幡然醒悟,重新做人,最终革命失败,冉阿让冒险救出受伤的马里尤斯,在成全他与珂赛特的婚事后离世。

  故事讲到那里便结束了,读这个故事始终让我的心揪着,再让我如释重负,在这本书里,在某一个主角里,你总能看见自我的影子,主人公冉阿让见识了金钱的丑陋,人性的贪婪与冷酷,但他始终坚持用当年主教的善良去温暖身边的所有人,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局限性与悲惨性,但冉阿让让我在他的世界里看见了温暖,细腻与真实,他始终坚持着努力着去以德报怨,用自我的力量温暖这个世界。

  人情反复,世路崎岖,但我选择相信,人性本善。期望我们每个人都有本事,继续以秋衣扎进秋裤里,秋裤扎进袜子里那般的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