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心灵启示录读书心得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灵启示录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灵启示录读书心得1
该书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必要补充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出了创新的观点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部著作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丰富的史实材料为根据,缜密论证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做了科学的阐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规律。在拜读这部著作时,我们不得不为其对于女权制的衰亡的精彩论断而喝彩。
恩格斯认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人类两个生产发展的结果。这也就是说 "人类在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的同时,进行着另一方面即人类自身的生产,种的蕃衍。家庭的产生是人口"繁殖"即"种的蕃衍"带来的结果。起初"繁殖"行为完全是无意识的,完全是生理本能带来的结果。家庭结构以及对家庭尊卑、性别、婚配的认识都处于一种自然、混沌状态。随着生产、思维、意识发展,才逐渐产生了等级、婚姻、利益等种种新的家庭观念。恩格斯把家庭演化的历史形式分为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在血缘家庭和普那路亚家庭中,谁是某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不确定的,但谁是孩子的母亲则是确定的。即使母亲把共同家庭的一切子女都叫作自己的子女,对于他们都担负母亲的义务,但她仍然能够把她自己亲生的子女同其余一切子女区别开来。由此可知,在古代社会群婚群居的情况下,世系就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因此,也只承认女系。巴霍芬把这种只从母亲方面确认世系的情况和由此逐渐发展起来的继承关系叫作母权制。随着部落中女子的逐渐稀少,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共同生活的对偶家庭开始存在。恩格斯认为此时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在塞讷卡部落的易洛魁人中做过多年传教士的阿瑟·莱特作说:
"讲到他们的家庭,当他们还住在老式长屋(包含几个家庭的共产制家户经济)中的时候那里总是由某一个克兰〈氏族〉占统治地位,因此妇女是从别的克兰(氏族)中招来丈夫的通常是女方在家中支配一切;贮藏品是公有的;但是,倒霉的是那种过于怠情或过于笨拙因而下能给公共贮藏品增加一分的不幸的丈夫或情人。不管他在家里有多少子女或占有多少财产,仍然要随时听候命令,收拾行李,准备滚蛋。对于这个命令;他不可有反抗的企图;他无法在这栋房子里住下去,他非回到自己的克兰〈氏族〉去不可;或者像他们通常所做的那样,到别的克兰内重新结婚。妇女在克兰〈氏族〉里,乃至一般在任何地方,都有很大的势力。有时,她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撤换酋长,把他贬为普通的战士。"
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母子关系的确定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女性在早期对偶社会中,也就是在从蒙昧时代高级阶段到野蛮时代低级阶段的时候,固定的财富差不多只限于住房、衣服、粗糙的装饰品以及获得食物和制作食物的工具:小船、武器、最简单的家庭用具。此时妇女劳动对于部落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她们生产了绝大多数物品,如衣物、家用物品及工具等。然而,在"新的、社会的动力发生作用"下,"家畜的驯养和畜群的繁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的来源,并产生了全新的社会关系。"男子控制了部落的畜群,能"供给非常充裕的乳肉食物。"在男子劳动领域内出现了剩余产品,形成财富的积累,这就加强了他们在群体中的地位。"根据母权制,就是说,当世系还是只按女系计算的时候,并根据氏族内最初的继承习惯,氏族成员死亡以后早先是由他的同氏族亲属继承的。财产必须留在氏族以内。最初,由于财物不多,在实践上大概总是转归最亲近的同氏族亲属所有,就是说,转归母方的血缘亲属所有。但是,男性死者的子女并不属于死者的氏族,而是属于他们的母亲的氏族;最初他们是同母亲的其他血缘亲属共同继承母亲的,后来,可能就首先由他们来继承了;不过,他们不能继承自己的父亲,因为他们不属于父亲的氏族,而父亲的财产应该留在父亲自己的氏族内。所以,畜群的所有者死亡以后,他的畜群首先应当转归他的兄弟姊妹和他的姊妹的子女所有,或者转归他母亲的姊妹的后代所有。他自己的子女则被剥夺了继承权。因此,随着财富的增加,财富便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据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利用这个增强了的地位来废除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原动力。这样,就导致了女权制推翻的必然性。
恩格斯认为这个转变是非常关键的,资本主义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和家务生产,或者说,付工资性的生产和不付工资性的生产、有交换价值的生产和仅有使用价值的生产。这后一种生产虽然不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市场上自由交换,但它是有用的、必需的;而且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性生产中,它为创造利润、资本积累起着最本质的功能。然而,在以货币决定价值的社会里,由于这种劳动只表现于"家内",无法成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换",其结果,它只能使生产者的价值"暗藏",以致使生产者的身份低下。"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丈夫凭借经济权力来支配新的家庭秩序,恩格斯称"在家庭中,丈夫是资产者,妻子则相当于无产阶级。"男性统治根源于是他而不是她掌握财产的事实。妇女压迫将伴随私有制的解体而终止。因此,恩格斯认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劳动中去",以使妇女经济上不再依赖于男子;妇女解放的`第二个先决条件是必须"依靠现代大工业",只有在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社会里,才可以想象妇女能够真正得到解放;第三个先决条件是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即"把私人的家务劳动溶化在公共的事业中。"因为在前阶级社会,家务劳动有一种"公共的性质",而一夫一妻制家庭产生后,"家务的料理不再涉及社会了。它变成了一种私人的事务;妻子成为主要的家庭女仆,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最终,妇女解放的根本条件是消灭私有制,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虽然恩格斯在这里对女权主义的合理性作出了重要的阐述,同时指出了妇女解放的道路,但是,其将个人符号化为政治性和阶级性没有情感的动物的做法有失偏颇。在《起源》一书中,论述女性自由权力的丧失基于家庭中经济地位的下降,同时他也说道:"在一切历史上主动的阶级中间,即在一切统治阶级中间,婚姻的缔结,仍然是一种由父母安排的,权衡利害的事情。"在这里就包含了两重的信息:第一,婚姻受阶级的制约,第二,婚姻在更大意义上是为谋求物质利益而非精神幸福的手段。恩格斯将人物质化和政治化,他用财富和阶级的双重夹板将人——严格地讲,是除无产阶级之外的所有其他一切阶级中的人——挤兑成毫无感情的经济和政治动物。这种观点,把问题简单化了,经济解放固然是妇女解放的条件,但经济问题解决了,妇女解放也不一定能实现。马克思义的女权主义指出了经济落后是妇女受压迫的一个原因,其缺点在于夸大了阶级,经济的作用。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关于妇女压迫的观点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都把它作为理论起点。但同时必须承认,本书毕竟不是专门论述马克思女权主义的著作,恩格斯也没有就妇女解放问题进行十分严谨的研究考察,因此本书的部分理论的论述有待商榷和发展。当代女权主义者指出其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没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的角度去分析妇女解放;二是忽略了性别分工的起源问题。 这也是其历史局限性之所在,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其进行吸收,以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
心灵启示录读书心得2
"有你在,灯亮着",巴金先生的去世让每一名读者感到遗憾和悲伤。
我并非是个热爱看书的人,最初的相识也只不过是教材书中载选巴金先生的几篇节选,还记得为《雷雨》在老师的课堂上演绎,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体味封建社会下带给我们的启发,称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实读者,唯一接触完整的一本书《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细细回味了一遍。
《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爱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同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同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娶了瑞珏。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读完了"有你在,灯亮着",巴金先生的去世让每一名读者感到遗憾和悲伤。
我并非是个热爱看书的人,最初的相识也只不过是教材书中载选巴金先生的几篇节选,还记得为《雷雨》在老师的课堂上演绎,在《爱尔克的灯光》中体味封建社会下带给我们的启发,称不上巴金先生的忠实读者,唯一接触完整的一本书《家》。
不久前,我又拿出了《家》,细细回味了一遍。
《家》这部小说是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大家庭中说起的,讲述了那一代人对自由,对爱情,对创新中国的梦想的追求和努力,和他们三兄弟做出的不同决定,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爱还是恨,是走还是留以及这些决定带来的不同后果,越是读到后面,情节越是起伏不定,内心越是激动不已。《家》中塑造了一个封建压制极其严重的大户人家,在这个家中有着不同性格,不同命运的人物。觉新无疑是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曾经深爱着梅,但让他的父亲用占阖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命运,娶了瑞珏。他爱他的`妻子,但世俗的思想害了他,听从别人的鬼话,将待产的妻子送到城郊,以至他的妻难产而死。他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豪无主见,这也正是旧中国的悲哀。然而丫头鸣凤对觉慧的不渝也是一个悲哀,这个悲哀是这个社会造成的,但麻木的人们不以为然,在他们心中丫头拥有的权利不同于他们,他们是物品,可以当作人情相送。而觉民则不同,当他得知与冯家小姐定亲时,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离家,最终他在这个家庭中是最早取得小小胜利的人。
读完了《家》,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家》中让每有一位读者热情,冲动和幼稚,《家》中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管碰到什么坎坷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冲下去,千万别想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我的心潮澎湃,不知是为了觉民,觉慧的胜利而欢;还是为了琴,鸣凤的大胆而喜;或者是为了瑞珏,梅的遭遇而泣;再不然,就是高老太爷的专制受到了打击而歌……总之,五味瓶打翻的味道,难以用言语阐述。
《家》中描述了封建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家》中让每有一位读者热情,冲动和幼稚,《家》中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给予我们勇于改革和创新的动力,不管碰到什么坎坷和挫折,都要坚定信念冲下去,千万别想觉新那样一生充满遗憾和内疚。
心灵启示录读书心得3
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勇气把这本《何以笙箫默》读完的,还记得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手还是颤抖的,稳了稳,才继续往下翻。
曾经跟别人说过,我不会再为那个人哭了,可是,看何以笙箫默的时候,眼泪还是啪嗒啪嗒的落了下来。心里说不出来的难受。可是庆幸的是,赵默笙和何以琛的结局是完美的。虽然两个人曾经有过冲突和破裂,但是那炽热的爱和浓烈的思念,慢慢地将所有的碎片粘回一起,尽管仍然看得出有裂缝,然而这就像生活一样,怎会如此完美呢?
哭红的是眼睛,哭碎的确是爱情。
当我们仍想沉溺在懵懂的少年时,岁月却无情地将我们往前踢,我们曾发誓要与命运抗争到底,而到头来才发现自己早已卷入命运安排的漩涡里。最后,被踢的遍体鳞伤,哪里还有挣扎的力气?还好,往旁边望去,幸灾乐祸地看着,原来,你也一样。在被岁月催促的过程中,有多少眼泪留在外,又有多少眼泪留在心里?大丈夫说,拿得起,放得下;可这放下的背后,又暗藏着多少秘密;在这拿得起的面前,又隐含多少辛酸呢?最痛的,不是放得下或拿得起;最痛的,是在午夜三更时分,梦里尽是你少年般的桃花面容。眼泪,只是暂时的止痛药;忘记才是永恒。可惜,世道往往就是如斯的不公平,记起容易,忘记难。
所以,何以琛和赵默笙,选择了记起,放弃了忘记。记起的不仅是那青葱年代,还有那黯然神伤;记起的不仅是耳边那喃喃念叨的我爱你,还有那刺痛心扉的对不起;记起的'不仅是那恍如隔世般的爱恋,还有那雨中、风中飘散的恨意。虽然疼痛,却不后悔。如果真是后悔,应后悔当初的口是心非;如果真是后悔,应后悔过去的不告而别。既然回来了,那我就不会再走了;既然不走了,哪还有什么比再次失去更令人恐惧呢?
当以琛拉着默笙的手去登记结婚时,脸虽挂泪,但嘴角上扬。以琛选择了最有勇气的的方法,选择了最为痛苦的方法:既要记起,又要忘记。默笙选择了最艰辛的路途,最幸福的惩罚:去爱你,而且,是一辈子。
何以笙箫默,最令我感动的不过就是一句话:在爱情面前,要有勇气;勇于去爱,勇于去承担;承担过去,承担现在,承担未来。
何以笙箫默,最令我伤心的不过就是这一句话:有多少人可以在爱面前鼓起勇气,有多少人可以在情面前无所畏惧?我们总是在爱情面前妥协,总是在爱情面前放弃,总是为自己、为他人而做了胆小鬼。一失足,满盘皆输:生命总是给太多机会我们去选择,却没有给太多机会让我们重新选择,走错了一步,落下的,只是满目苍夷。这满目苍夷,有谁愿再去?
这,就是何以琛和赵默笙的可贵之处:愿意去,且不畏惧。
但,却是小说。但,心里仍有暖意。
爱情,太美丽了,不真实,所以,我和你之间只能有缘;
爱情,太悲切了,不牢靠,所以,我和你之间只能有怨;
爱情,太现实了,不浪漫,但是,只要执子之手,便是最幸福的事,最美丽的惩罚。
心灵启示录读书心得4
近来读的《心灵启示录》给我的感触特别深,是一部经典教育理念案例的书籍,书中大量引用了一线教师的教育案例,通过故事的形式叙述,讲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在这些优秀教师的笔下,这些案例故事展示了教师的智慧、才华、感情、理念和责任感,这些大师的和做法给我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在教学方法上的成长与不足!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的家庭教育与美国的家庭教育完全的不同。
美国家长对孩子的办法,不给钱,不骂人。自己需要什么,去努力,去创造,不干涉,经常让孩子有一些小的目标,一个一个去奋斗,去实现。如:买玩具、出去旅游,在家里或者勤工俭学什么的。自己挣的钱自己支配。
当今我们中国父母教育理念,什么事都由他们的家长代办。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无尽的呵护中长大。父母给孩子创造着最舒适的物质条件,但也在制造者世界上少有的孩子成长的恶劣环境----包办代替、纵容迁就、孩子优先、物质优先、重知识轻品质等,尤其是中国的部分母亲,她们对子女的爱可以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来概括-----“母鸡的爱”。溺爱孩子的`父母,有可能成为葬送孩子美好前程的角色。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在多变的社会中很难适应其中的变化。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孩子百依百顺。
我比较喜欢美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藏起一半的爱给自己,奉献一半的爱给子女”,这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父母的教育理念,环境影响着孩子的命运。藏起一半的爱并不是自私的行为,而是给孩子以更深沉、更理性、更科学的爱。作为父母,我们平时尽量多读一点教育方面的书籍,与孩子共同交流成长过程中困惑,走进孩子的心灵,更多地从精神上关注支持他们。毕竟物质的需要与精神的需要都是必需的,精神的需要有时甚至高于物质的需要。
我不能说美国的教育都好,都成功,但是,他们教育孩子的很多理念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心灵启示录读书心得5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查理九世》现在是风靡全球的书籍哦!
《查理九世》这本书我已经看了n遍了,还觉得看不够。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一幕幕科幻好奇的情节;一个个生动丰满的人物。至今使我回味无穷。
本系列的主人公有"查理九世"、"墨多多"、"尧婷婷"、"扶幽"、"虎鲨"查理九世(简称:查理)是一只小狗,它总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
《查理九世》系列有许多册,如:《法老王之心》、《白骨森林》、《冥府之船》…
《查理九世》系列有许多智力题,我总能答对几个。从中有许多人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失落的海底城》中无眼族的母亲用自己的身命去保护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其中也有一些"反面教材"——人类对长生不老的欲望已经是无可救药了,为了金钱和名利而出卖了自己的朋友。其实,真正的长生不老植根在人们的心底。只要希望不泯灭,生命就会延续,这才是生命的永恒。
《鬼公主的嫁衣》中,鬼公主"殷灵"觉得让"金丝真菌"就这么长眠于地下,实在是太可惜了。(金丝真菌其实是一种杀人武器。)所有碰到"金丝真菌"的人都会成为"殷灵"的木偶,为她跳舞直至死!这么小的孩子做这些实在是太可怕了,令人毛骨悚然。
《幽灵列车》中其实包含着一个巨大的阴谋。汤姆森杀死了艾莎的妈妈,并把他们的家给烧了,十几个人都通通葬身于火海,只有艾莎逃过此劫。但是艾莎从小便在心里种下了仇恨的种子。汤姆森也在多年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收到了应有的惩罚。
《海龟岛的狩猎者》中隐藏了人类巨大的.野心,为了权力和金钱,自相残杀,完全没有了人性。幸好有dodo冒险队,让他们觉醒了,这才有了人类的本性——善良。
读完这一系列的书后,我的感悟是:在《查理九世》这套书里,有为财富疯狂的人,有为亲人沉沦的人,也有为自己的研究痴迷的人。世界上总有太多让人执迷不悟的理由。可是,最后他们都敌不过像墨多多他们这样心灵纯洁的孩子们,我想,那是他们迷失了自己的内心……也许今天,我们只是看了一个故事,然而,在未来的某一天里,在我们经历了更多之后,看过这本书的每一位人再一次回想起来,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
心灵启示录读书心得6
前不久,我阅读了一本经典教育案例《心灵启示录》,其中有一篇霍懋征老师的文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读完之后,心中感受颇多。
霍懋征老师是北师大二附小(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一名特级教师,从教60余年,她的育人方法是:“激励、赏识、参与、期待”,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她始终认为学生“人人都是才,人人都成材”。
霍老师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她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与她的心,才成就了她今日的辉煌。当年,她的学校里有一名叫何永山的学生,是全校出名的'淘气鬼,家长管不了,教师教不了,没有哪个班级的老师肯要他,霍老师却主动要求把他放到了自己的班上,并相信自己能把他教育好。因为她坚信:“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融化;爱是春雨,能让枯萎的小草发芽;爱是神奇,可以点石成金。”在霍老师爱的教育下,何永山成了一名优秀的学生。
是啊,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生命的代价。霍老师为了她的事业,先后失去了两个子女,从霍老师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她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了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有人将学生比作花朵。花朵是娇小柔弱的,容易折损,需要我们精心浇灌与呵护,他们才能绽放出美丽的色彩。霍老师之所以能得花朵的尊重和喜爱,主要在于她有一颗慈爱之心。她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挚友,这是她的人格魅力所在。我想作为教师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更自豪的事呢?
心灵启示录读书心得7
近来读的《心灵启示录》给我的感触特别深。细想想自己在教学中与孩子之间的点点滴滴,我有了许多与往日不同的感触。
一、 人世间最宝贵的财富---智慧与道德
如果你真心爱自己的孩子,请把尽可能多的智慧与道德给我们的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的家庭教育与美国的家庭教育完全的不同。对于美国父母来,重要的他们为孩子做了什么;对于中国父母来说,重要的是孩子为父母争了光没有。基于这一认识的不同,中国父母中的相当一部分,在成为世界上最无私的父母的同时,也不觉得沦为世界上最自私的父母。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做到为孩子终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这个基础应该就是----智慧与道德。拥有了足够的智慧,辅之以良好的道德,孩子才能在一生的发展中有可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人。
文化在塑造人的文明灵魂与文明形象时,所使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材料,就是智慧和道德,智慧是人类文化的最高结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衡量尺度。道德是用以规范社会关系的,是每一个个体籍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文化在于育人。做人、情感、人性、人格的教育也就是文化教育。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做人先于做事,人性重于灵性,情感重于智力,正是体现了文化育人的要旨。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对孩子约束的同时尽可能多的给孩子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溺爱成了一种潮流,一种时尚。
教学十余载,我发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更多的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什么事都由他们的家长代办。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无尽的呵护中长大。父母给孩子创造着最舒适的物质条件,但也在制造者世界上少有的孩子成长的恶劣环境----包办代替、纵容迁就、孩子优先、物质优先、重知识轻品质等,尤其是中国的部分母亲,她们对子女的爱可以用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来概括-----“母鸡的爱”。溺爱孩子的父母,有可能成为葬送孩子美好前程的角色。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在多变的社会中很难适应其中的变化。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孩子百依百顺。
“藏起一半的爱给自己,奉献一半的爱给子女”,这是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遵循的一个原则。父母提供的家庭环境影响着孩子的命运。藏起一半的爱并不是自私的行为,而是给孩子以更深沉、更理性、更科学的爱。作为父母,我们平时尽量多读一点教育方面的书籍,与孩子共同交流成长过程中困惑,走进孩子的心灵,更多地从精神上关注支持他们。毕竟物质的需要与精神的需要都是必需的,精神的需要有时甚至高于物质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们学校推行的诵读经书的活动是必行的。
心灵启示录读书心得8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妙就在于热爱学生。读了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丛书之一《心灵启示录——经典教育理念案例》之后,我想了很多,怎样做一个好教师,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需要哪些教育的艺术?教育是一门科学,如何教书育人更是一门艺术,一个拙劣的教师和一个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天壤之别。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如何施展你的教育艺术来达到育人的目的,这本书以一个个优秀教师不同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分为五篇:爱心篇、引导篇、尊重篇、真诚篇、激励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一个教师该如何对待学生。看了这本书,我受到不少启发,其中的一些事例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对待学生可以是这样的,而且也应该是这样的,以前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多么低级可笑啊。
在开篇的爱心篇中,第一个典型案例就让我知道了教师爱心的重要性,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师爱是一种艺术,如何爱学生,这里面讲到了,爱不只是给予,要严在关键处,爱在细微中,期待也是一种爱。学生像一株株幼苗,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呵护,离不开爱心的倾注,爱优生容易,爱差生难,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常常碰到这个问题,对优等生和颜悦色,对差生怒目相向,时不时要批评指责,有时还极尽挖苦的语言去羞辱他,难怪在自己手里转化的差生少而又少,这不是自己教育的失败吗?看了这本书,我知道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神奇,一个老师要学会宽容学会表扬学会对差生充满期待,学会抓住他的优点表扬他,促使其转化,不能歧视差生,差生也有闪光之处,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不但但是其中一部分而已。师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作为教师更要无私地向学生奉献自己的爱。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学生,学生也会爱你。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当你在播下爱的种子的时候你必将会收获满园果香。
第二篇引导篇主要是讲了一个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教师怎样做到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都是教育,课堂上如何启发学生,教师之为教,不在全部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孔子也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摒弃过去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更多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第三篇是尊重篇,“尊重”在教育中有两种表现:教育孩子尊重和尊重孩子的教育,如何让学生学会尊重,就是要让学生在尊重中感受尊重。其中有一篇《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印象极深,一个截去左脚的老师的前后两句话,让一个没有手的学生获得了自信和尊重,前面一句是“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后来发现有一个学生是没有手的时候,这位老师把这句话改为“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老师先带头,那个学生被感动了。这个教师是幸福的,他又治愈了一个小小的心灵。这则教育事例给我的触动很大,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那么细心有心,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那么那些有缺陷的,无论是身体残疾,智力缺陷,能力低弱,生活的污点,成绩的缺憾都能得到老师的尊重,不再成为嘲笑的对象,这是多么重要啊。
真诚篇中讲到,真诚是心灵沟通的桥梁,教育需要真诚,师生交往不能没有真诚,只有真诚对待学生,教师才能深入孩子的心灵,只有真诚赢得真诚,孩子的心弦才会受到触动。教师犯了错误怎么办,是虚伪地掩饰,还是真诚地道歉,值得思考。难道我们仍然可以用一副高高在上的,以师道尊严的面目出现吗?一句“孩子,对不起。”会令你的形象在孩子心目中更加高大更完美。
激励篇中谈到,经常地肯定,赞扬和赏识,会带来孩子的`自信、勇敢和创造,一味地挖苦、贬低和挫伤,会导致孩子的自卑,逃避甚至反抗,在教育中有一种赏识教育,赏识使人成功,教育也不能无视“差距”,差生更需要表扬,对他们的一句鼓励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也许会对其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甚至改变其一生。在教育中我们常常会忽视差生,“恨铁不成钢”,但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如何正确对待差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我们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多多表扬,多多鼓励,让优秀生更优秀,让差生也在表扬声中快乐成长。一个教师应该多贯彻一些先进的教育思想,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读完这本书我掩卷长思,想到以前的一些想法做法我感到无地自容,自己多么需要上这样一堂课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让生本主义等科学理念在自己心底扎根,如何打造一个学生首先得让自己变得更像一个老师。
心灵启示录读书心得9
作为一名教师,熟读各种教育理论专著及经典案例是提升个人素养的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参加工作十几年来,我读过很多教育专著,但其中最钟爱的却是张仁贤老师主编的《心灵启示录————经典教育理念案例》一书,每次翻看,都能给我带来心灵的感动。
这本书是“中小学新课程教学问题探究和教师专业发展”系列丛书之一,在“总序”中编审委员会主任顾明远老师就教育工作者对于新课程应该有怎样的基本态度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告诉我们在中国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及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以善于学习,高屋建瓴,实事求是,科学对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态度来进行我们的教育活动。
另外,在每个版块的序言部分,都有像诗一样美妙的句子来形容教育的真谛,如“爱心篇”中写到“爱心是孩子的阳光,是教育的绿色。教育从爱起步,由爱伴随,因爱结果。教育的一切都源于爱学生,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学生”。在“爱心篇”中,我感触最深的是《报复与报答》这个小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坏孩子”前后经历了两个老师的谆谆教导,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的经历。第一个老师冷嘲热讽,用尽能用的惩罚,尽一切刁难之能事,可结果却是孩子以他能想到的办法,以他自己的.方式去反抗,去报复。“坏孩子”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中一天天变得更“坏”。另一个老师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他,用热切的期待去要求他,用真诚的沟通打动他,用赞赏的语气表扬他,“坏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报答”老师的不抛弃,不放弃。慢慢的,一个浑身“毛病”的“坏孩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有着很多“闪光点”的好学生。前者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而后者成功的原因也很简单,即老师对孩子热切地期待,潜移默化地鼓励,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慢慢的,学生接受了老师积极的心理暗示,树立了信心,从而找到了努力的方向。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
再如“引导篇”中提到“教育不是灌输,不是压制,不是围墙,而是启发,疏导,教人主动发现,教人自我修养的艺术,它应给知识发现以方法,给智慧开启以钥匙,给行为指向以方向,给思想畅达以道路。”在这一篇章中,各个案例中的主角——教师,都采取了疏导的方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性训练,而不是把学生禁锢在课堂教学的框架中,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知识,而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把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出来。几位老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善于营造教学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灵感,给学生以宽松的氛围,从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真诚篇”中所倡导的“‘真诚’是心灵沟通的桥梁,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穿流一条理解的小溪。教育需要真诚,师生交往不能没有真诚,教育应求真求诚。只有真诚对待学生,教师才能深入孩子的心灵。只有真诚赢得真诚,孩子的心弦才会受到触动。”……这些理念的提出,和我们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所大力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理念不谋而合。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在师长充满真诚的引导下,在感受到平等、尊重的氛围里,一定会快乐的学习、成长。
另外,激励也是一种艺术。在本书的“激励篇”中,对这一理念多有论述,并辅以相关的案例,让教师反思。其中大家熟知的“陶行知与四块糖的故事”又一次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陶行知先生的宽容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可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常常看到的都是学生的缺点,并苦口婆心地去“教育”,久而久之,得不到肯定和激励的孩子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使我们充满“爱”的叮嘱在他们眼里毫无价值。其实学生犯错误并不可怕,关键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并时时保持一种“向善”之心。很多情况下,只有等到事情发生之后,学生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改正而不重犯”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期待。而要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对犯错的学生宽容以待,这样做最能引发他们心中的愧疚之感,使其产生感激之情,从而努力改掉以前的毛病。“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融化不了的坚冰”,也许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人有“余音绕梁”之说,掩卷沉思,我方解其中滋味。这本书不愧称为“心灵启示录”,它带给我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收获足以让我受益终生。
教师是一个平凡、普通的职业,而教育则是一项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是教育的重大责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管理有方,但无定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会不断地学习实践,让更多先进的理念和经验给心灵更大的启示,与时俱进,逐步提高,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心灵启示录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心灵启示录读书心得5篇03-31
观《师德启示录》心得体会03-25
穿越天空的心灵读书心得02-07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02-07
把心灵献给孩子读书心得12篇02-07
《美丽心灵》心得04-16
读《心灵眼睛》有感01-28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书心得06-15
《心灵密码》读后感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