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阅读题和答案
阅读题和答案1
(甲)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节选自《墨子:公输》)
1.《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注:兼爱:即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非攻,是不发动战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
2.
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消除对立,和睦相处,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
阅读题和答案2
物种起源绪论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布、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善地、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下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鸟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要借某几种昆虫的帮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带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1.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这段文字筛选下列信息。
(1)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批判了什么错误学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
2.(1)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生物的胚胎的关系,生物的地理分布以及在地质上的连续等。(2)对事实加以思考,进而推断。(3)创造论。
3.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一个方面。
阅读题和答案3
课内阅读《学问和智慧》
阅读课文最后两段,回答6~9题。
6.这两段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者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这在论证上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谈谈你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句话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生活中常常有聪明之人学业不优、事业无成的现象,请用选文中的有关道理来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6.【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论点的能力。选段开头揭示了作者的观点。
答案:智慧离不开学问。
7.【解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能力。熟悉常用的论证方法,从喻体的角度来分析智慧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答案: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瞬起瞬灭;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这些比喻论证,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
8.【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能力。理解这句话应重点从智慧对于学问的重要性来分析回答。
答案:作者在指出学问和智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同时,强调了智慧更加重要,强调智慧对于学问的把握、辨析和实践,只有这样,两者才能在相互依赖的基础上,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9.【解析】此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主要从“忽视知识的积累”的角度来回答。
答案(示例):因为智慧是建立在学问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学问作基础,所谓的“智慧”只能是“小聪明”。生活中的“聪明之人”往往忽视知识的积累,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耍“小聪明”,“小聪明”可以行一时,却“瞬起瞬灭”,不能成大事。
阅读题和答案4
一头牛与一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草。牛得意的炫耀:喂,马老弟,我发现我是头很伟大的牛哩。最近我又有一个新发现。
马忙问:牛老兄,你有什么新发现啊?别卖关子,快说啊!
牛兴奋地说:我现在搞清楚物理为什么叫物理了。你知道是谁创立的物理学吗?
这匹马也是博古通令,它说:嗯,好像是一个叫牛顿的家伙吧?
牛说:对啦,就是这哥们。因为他对物理学的贡献太大,于是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那个牛字用在物理的.物字上,说来物理学也是一门牛学啊。
马笑了:嘿嘿,牛老兄,我想你只知其一,不只其二啊。物字怎么写?这边的确是牛字,那边却是一个勿字。勿啥意思,知道不?就是不是的意思。这就是说物理学不是牛学嘛。
牛火冒三丈:呸,你这匹疯马!离我远点,我和你是风马牛不相及!嘿,我真是太伟大了,我居然又轻易地搞懂了一条成语哩!
1.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风马牛不相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古通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炫耀——( ) 兴奋——( )
3.《说文》中写道:“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如果文中的牛知道这,他一定会________(填成语),这真是牛鼻子上的跳蚤——( )。
答案:
1.事物之间毫不相干。形容知识渊博。
2.夸耀 振奋
3.牛气冲天 自高自大
阅读题和答案5
《少年龙峒》
蒋 勋
战争一直没有发生,但是为了没有发生的战争,整个城市做了很多准备。
每一家的灯泡上都装置了黑布,一旦空袭来临,就可以拉下布套,遮蔽灯光,使前来空袭的敌机找不到对象。
少年听到“呜——呜——”的警报声,即刻躲避到桌子下,用手抱着头部,蜷曲得像一个婴儿。他在空袭警报的声音中分辨着节奏的变化,从缓慢到紧张,越来越急促。“这是紧急警报了,应该赶快跑进防空洞去——”他这样告诉自己。
“没事就来一个空袭演习……”隔着竹篱笆,沈伯伯粗犷高昂的声音特别浑厚有力。他喜欢下棋,每次下棋下到一半,突遇空袭演习,他就要停止下棋,因此特别恼怒,骂着骂着,还对着天空加了一句:“有种你就来个真的嘛!干吗穷演习!”
对于战争,大人们常常有很不同的评论,在空袭警报的紧张声音中,通常大人们也都不完全遵照规定噤声,他们或者躲避在桌子下面,或者挤在防空洞中,仍然评论着有关战争的种种。“战争很可怕吗?”在阴暗的防空洞中,他依偎在母亲怀中,抬头仰看母亲在幽微的光线里微笑着的侧面。
母亲没有回答什么,好像战争是一段没有声音、没有画面的空白。
他记起学校里播放过空袭的影片,飞机轰隆隆飞来,逐渐低飞,飞到城市建筑物密集的地方,从机腹处放下一枚一枚的炸弹,接着是被炸裂的房子,四处飞散的爆破物,滚滚翻腾的硝烟,坐在废墟中哭号的幼儿……
他看过很多次有关战争的宣传短片,大多数是在学校,在固定的时间播放给全校的小学生看;也有时候是在庙口广场,用几根粗麻竹搭架子,架起一张白色幕布,用一台发出很大声音的放映机,播出战争画面——飞机低飞,投掷炸弹,房屋倒塌爆裂,人们奔逃哭叫……
那或许就是“战争”吧——是一部看了又看的陈旧影片,同样的情节一演再演,终于使他觉得“战争”好像是某些人编导的一出戏,可以到处巡回演出,可以使大家在平静无聊的生活里多一点戏剧性的惊恐。
母亲对战争总是沉默微笑以对,仿佛战争从来没有发生过。
“防空洞很安全吗?”在阴暗密闭的圆形穹隆的空间里,少年挤在母亲怀中,听着母亲很近的呼吸与心跳,仿佛又回到了胎儿的状态。母亲依旧没有回答。
战争始终没有发生,少年长大了,嘴角冒出青嫩的髭须,头角峥嵘,像一头初长成的小鹿,有敏捷的四肢,可以即时快速奔跑,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一旦奔跑起来,就听到脚后跟着一长串空袭警报的声音。
战争像是罩在灯泡上的黑布的阴影,黑布拿掉了,那暗影却始终留在苍白的墙上摇晃。
防空洞上长满了杂草、野花,覆土厚的防空洞上甚至栽植了扶桑、芙蓉,一年四季开着艳红或浅粉的美丽花朵,在阳光下迎风摇曳,使人逐渐忘记那个地方与战争的关系。
有些防空洞被拆除了,盖起了房舍。
有些防空洞被遗忘了,成为附近居民丢弃垃圾的`地方,建筑物的废料、剩余的食物、猫或狗的死尸、破旧断脚的家具……都堆放在防空洞四周,防空洞成为肮脏、破败的记忆,好像大家努力在这里丢垃圾,是想要用垃圾掩盖掉对战争的恐惧。
因为连日豪雨积水,防空洞附近被淹成一片水泽,很快有青绿色的浮萍蔓延生长起来。甚至还从附近的池塘漂来布袋莲,一个一个圆鼓鼓的球茎浮在水中,上面开出紫蓝色有黄斑点的花。
他是为了观察布袋莲来的,走近防空洞附近,发现有小小的鸭雏在水中游泳,看到他走近,并不惊怕,反而抬起头侧着眼睛看他。
少年翻着书包,想起中午的便当里还有吃剩的饭,便拿出来,把米粒摊在手掌上,呼叫鸭雏来吃食。
鸭雏疑虑了一会儿,不多久,游了过来,望着少年手掌上的白饭粒,似乎感觉到是美好的食物,便一摇一摆走来,用小小的喙叼食饭粒。
他陶醉于鸭雏的叼食,芙蓉花的摇曳,积水中的布袋莲,以及水中倒映的云天的影子。
忽然一阵巨大的吆喝声响起:“天杀的,你们要把我怎么样?”
他一回头,一个蓬松着头发、一脸花白胡子的瘦削男人看着他,紧紧握着拳头。
少年望着那如同野兽被惊吓时的眼睛,觉得似曾相识,却又不记得在哪里见过。
那男子咆哮着:“你追到这里来了啊——一个防空洞的人都死光了,你还不肯放过我啊——你饶了我吧!你饶了我吧!”
男子号啕咆哮,跌坐在泥泞中,满身满脸都是泥水,一身都是垃圾一样的臭味。
少年想起学校老师曾警告过他们,不要去废弃的防空洞玩,“那边有疯子——”老师说。
“这是疯子吗?”
少年望着这个蒙着脸号啕大哭的男子,他哭号的声音这么粗哑低沉,像是空袭警报的声音,忽长忽短,忽然紧张,忽然放松。
“战争还没有结束吗?”
少年看着男子,心里涌起一片凄伤的回忆,仿佛灯泡上的黑布影子又摇晃了起来。
11.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6分)
(1)第一段中说正个城市为战争做了很多的准备,请概括做了哪些准备。(4分)
答:
(2)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2分)
答:
12.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并分析它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6分)
答:
13.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果将“少年”换成“我”,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试做比较。(4分)
答:
14.文章的结尾写了一个“疯子”,这样安排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和自己阅读经验,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8分)
答:
参考答案
11.(1)灯泡上装置黑布;修建了防空洞;经常进行防空演习;播放关于战争的宣传片。(每点1分)
(2)少年在战争的阴影中一天天长大。(2分)
12. 含义:战争警报虽然已经解除,但给人们带来的恐惧伤害却始终挥之不去。(3分)
作用:承上启下,上承前文战争始终没有发生,引出下文中关于“疯子”的情节。(3分)
13.(1)采用第三人显得客观、冷静,更利于读者体会战争给人造成的心灵创伤;
(2)如果换成第一人称,则显得亲切、真实,较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憎恨。(每点2分)
14.(1)制造波澜,少年一天天长大,防空洞渐渐被废弃、遗忘,少年慢慢走出战争的阴影,但疯子的突然出现却打破了少年内心的平静,使情节生出波澜。
(2)强化了主题,别人眼中的那个“疯子”,不管他是否亲历了战争,战争都给他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疯子”形象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每点4分。其它方面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阅读题和答案6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诗中“惊”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1分)
答:
2.简要赏析三、四句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3分)
答:
【答案】1、(1分)表现了作者突见春色萌芽时惊喜的心情(语意相近即可) 2、(3分)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白雪描绘得美好而富有情趣,表现了它带给人的欣喜之感。白雪等不及春色的'姗姗来迟,特意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突出了雪通人心的灵性。(明确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各计1分,简要赏析计1分;语意相近即
阅读题和答案7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天晚上,去朋友家玩,朋友正给他4岁的儿子讲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便是全中国人都知道的寓言《农夫和蛇》。我插话说:“这个寓言不宜讲给小孩听。”朋友笑问为什么,我解释道:“至少有这样几个理由:其一,农夫的做法有些不妥,但保护动物的观念却应该提倡。我们至多告诉孩子遇见冻僵的蛇时,采取适当的保护办法。其二,我们如果过多地给孩子讲《农夫和蛇》之类的故事,肯定在他们心里会造成浓重的阴影,觉得世人皆不可随便信任,到处都是陷阱和阴谋,连好心好意帮助别人也会招致莫名的灾祸。要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想,整个社会就会高墙四立,压抑的气氛和自私的品格会主宰着每一个人的心胸,最终受害的也是每一个人,这样的教训其实已经不用多说了。”
蛇不会主动伤害人类,蛇对人的侵害肯定是它意识到自己正处在某种危险状态,这已是生物学上的常识。这种常识也同样适用于老虎、狼、豹等所谓的危险动物。何况与人类多年来对它们的伤害相比,它们对人的危害是何等微不足道。我们现在出版的大量少儿读物和电视台播出的动画片中,依然惯于把它们作为反面角色来表现,最后的结果也总是遭到了灭亡的下场。
这当然不只是教育层面上的问题。谁乐意在自己作品中把某一类动物作为反面角色,是他自己的自由,动物们也不会像人一样同他打名誉官司。问题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欠缺的不是相互争斗、相互算计的技巧,而是欠缺理解、怜悯和扶持的观念,欠缺爱的教育。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邪恶仍然会长期存在,教会孩子抗争邪恶也是我们教育的应有之义务。但这种正义的教育与爱的教育并无任何矛盾的地方,而是相互补充,并行不悖,缺一不可的。没有正义的爱与没有爱的正义同样不可思议。唐僧一再放过白骨精固然糊涂,这里面就没有让人感动的东西吗?历史上,不是有许多“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英雄好汉”吗?境界之高下显而易见。我们更不可嘲笑那把蛇抱进怀里的农夫。苏醒后的蛇对人的危害,农夫不可能不知道,他一定是个把爱看作高于生命的人。
1.一篇好的议论文,总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本文就是针对________________这一问题,有感而发的。
2.文章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采用的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
3.《农夫和蛇》这则寓言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处分别提及,但在文中的作用却各不相同。文章开头提及这一寓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文章结尾提及这一寓言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辨性是议论文的灵魂,请你站在作者的对立面,用简明的语言列举一个事实来反驳作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欠缺理解、怜悯和扶持的观念,欠缺爱的教育。
2.要多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举例论证。
3.由寓言引出下文的议论(或论题);结尾用自己的观点来解释寓言,重申自己的观点(或深化中心论点)。
4.“略”。
阅读题和答案8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判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曹刿论战》)
王者何贵
(乙)齐桓公问管仲①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②,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③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②君人者:给人民当君主的人。③与:亲附,拥护爱戴。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又何间焉 间:____________
(2)小惠未徧 徧:____________
(3)战则请从 从:____________
(4)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非:____________
10.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谋之 B.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C.长跪而谢之曰 D.辍耕之垄上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2)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12.(甲)(乙)两文段表达了相近的思想观点。请结合文意加以阐述。(2分)
【答案】
9.(1)参与 (2)通“遍”,遍及,普遍 (3)跟随 (4)不是
评分:共2分。每空0.5分,意思对即可。
10.B 评分:共2分。
11.(1)(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
(2)百姓如果拥护国君,国家就安定;百姓如果辅助国君,国家就强盛;百姓如果反对国君,国家就危险;百姓如果背弃国君,国家就要灭亡。
评分:共2分。每句l分,意思对即可。
12.围绕“得民心”“民为贵”“取信于民”等其中一个要点阐述。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题和答案9
蜜蜂和蚂蚁阅读答案
人们都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画家画了许多采蜜图,诗人写了许多赞蜂诗,甚至连刚会说话的小儿嘴里也会哼唱:“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蚂蚁很忌妒蜜蜂。他心里一直搁着一个疑团:蜜蜂一早出工,我们也一早出工;蜜蜂晚上回窝,我们也晚上回窝,我们干的活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人们只夸蜜蜂,不称赞我们,这不是太偏心了吗? 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 有一天,蚂蚁爬到花枝上觅食,见到一只小蜜蜂“翁翁”地飞来采蜜,就抬头气呼呼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啥问题?你说吧!”小蜜蜂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和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当然勤劳啊!” “那人们为什么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小蜜蜂想了一会,笑着说:“这个问题嘛,我觉得不难回答。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了自己,我的勤劳却是为了人们......” 蚂蚁听了,心服口服,因此再也不嫉妒蜜蜂了。
1.填空: 蚂蚁嫉妒蜜蜂的'是__________,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的是______________,蜜蜂的勤劳是_________,蚂蚁勤劳为的是__________。从中看出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两个省略号,第一个表示___________,第二个表示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三个意思相同的词。
4、联系上下文,在“_________________”上补全对话。
5、看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什么?
参考答案:
1、蚂蚁嫉妒蜜蜂的是:人们称赞蜜蜂,不称赞蚂蚁。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的是:都是早出晚归而人们只赞美小蜜蜂。蜜蜂的勤劳是人们。蚂蚁勤劳为的是自己_。从中看出为他人服务比为自己服务更能受到他人的尊敬
2、文中两个省略号,第一个表示内容的省略,第二个表示寓意的省略。
3、从文中找出三个意思相同的词。
4、联系上下文,在“我有个问题想问你我们蚂蚁勤劳不勤劳”上补全对话。
5、看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什么?只有为他人服务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内容简介
膜翅目昆虫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昆虫,其中包括勤劳的小蜜蜂、凶悍的大黄蜂和行色匆匆的小蚂蚁。别看这些昆虫个头小,但是它们对生态平衡和农业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大人物”。
没有蜜蜂访花授粉,许多植物将面临灭绝的危险;没有蚂蚁地下筑巢,土壤将缺少养分,并且不透气。著名的昆虫学家、科学记者萨比娜·斯特格豪斯一考瓦克博士将带领我们走进这神奇的蜂蚁世界,探究这些小昆虫的秘密。她向我们介绍了大量依赖鲜花生存的“居民”,以及总是精诚协作的蚂蚁团队。在一起动手环节中,作者还告诉我们如何主动帮助这些小动物,从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阅读题和答案10
一只啄木鸟落在一棵高大秀丽的白桦树上,“梆”的一声,吃掉树皮上的一个蛀虫,白桦树很不高兴。
“你为什么咬了我一口?”“你的皮肤上有一个蛀虫。”
“一个小虫子有什么了不起,丝毫也不会影响我的'美丽!”“它会变多的。”
“那也犯不上用那么大力气,咬得我好痛!”“好,我下次注意。”啄木鸟飞走了。
第二天,啄木鸟又落在白桦树上,“梆、梆”吃掉树皮下几个蛀虫,白桦树生气了。
“你咬得我更痛了!”“蛀虫已经钻到你的皮肤里了。”“我看你是嫉妒,存心把我美丽的皮肤搞坏。”“对不起。”啄木鸟飞走了。
第三天,啄木鸟又飞到白桦树上,“梆、梆、梆”吃掉树干深处的一些蛀虫,白桦树恼怒了。
“你这狠心的家伙,还有没有完?痛死我了!”“蛀虫已经沉入到你的`躯干了。”
“什么虫子不虫子,我看透了,你是别有用心,想在我身上给自己做窝。”
“……”啄木鸟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飞走了,再也没回来。
不久,蛀虫蛀烂了白桦树的树心,高大秀丽的白桦树逐渐凋残,最后变成了一根朽木。
1、给这篇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横线上。
2、这篇短文是按_____________顺序写的,能表示这种顺序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
3、白桦树有三次情感变化,下列各组词中最能表现白桦树的三次情感变化的一项是()
A、狠心、嫉妒、恼怒
B、不高兴、生气、恼怒
C、不高兴、嫉妒、恼怒
4、读了这篇短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啄木鸟和白桦树
2、时间,第二天、第三天、不久
3、 (B)
4、有了缺点、错误,不能怕别人批评、指正,否则就害了自己。
阅读题和答案11
和岘,字晦仁,开封浚仪人。父凝,晋宰相、太子太傅、鲁国公。岘生之年,适会凝入翰林、加金紫、知贡举,凝喜曰:“我平生美事,三者并集,此子宜于我也。”因名之曰三美。七岁,以门荫为左千牛备身,迁著作佐郎。汉乾佑初,加朝散阶。十六,登朝为著作郎。丁父忧,服阕,拜太常丞。
建隆初,授太常博士,从祀南郊,赞导乘舆,进退闲雅。太祖谓近侍曰:“此谁氏之子,熟于赞相?”左右即以岘门阀对。俄拜刑部员外郎兼博士,仍判太常寺。
乾德元年十一月甲子,有事于南郊。丁丑冬至,有司复请祀昊天上帝,诏岘议其礼,岘以祭义戒于烦数,请罢之。二年,议孝明、孝惠二后神主袝于别庙,岘以旧礼有二后同庙之文,无各殿异室之说,今二后同袝别庙,亦宜共殿别室。孝明皇后尝母仪天下,宜居上室。孝惠皇后止以追尊,当居次室。从之。三年春,初克夔州,以内衣库使李光睿权知州,岘通判州事。代还,是岁十二月十四日戊戌腊,有司以七日辛卯蜡百神,岘献议正之。四年,南郊,岘建议望燎位置爟火。
先是,王朴、窦俨洞晓音乐,前代不协律吕者多所考正。朴、俨既没,未有继其职者。会太祖以雅乐声高,诏岘讲求其理,以均节之,自是八音和畅,上甚嘉之,语具《律志》。乐器中有叉手笛者,上意欲增入雅乐,岘即令乐工调品,以谐律吕,其执持之状如拱揖然,请目曰“拱辰管”,诏备于乐府。
开宝初,迁司勋员外郎、权知泗洲,判吏部南曹,历夔、晋二州通判。九年,江南平,受诏采访。太宗即位,迁主客郎中。太平兴国二年,知兖州,改京东转运使。
岘性苛刻鄙吝,好殖财,复轻侮人,尝以官船载私货贩易规利。初为判官郑同度论奏,既而彰信军节度刘遇亦上言,按得实,坐削籍,配隶汝州。
(《宋史列传第一百九十八》)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丁父忧,服阕,拜太常丞。 忧:忧虑
B. 有司以七日辛卯蜡百神,岘献议正之。 蜡:祭祀
C. 岘性苛刻鄙吝,好殖财。 鄙:吝啬
D. 按得实,坐削籍,配隶汝州。 按:审查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和岘精通祭祀礼仪的一组是( )(3分)
①赞导乘舆,进退闲雅 ②议孝明、孝惠二后神主祔于别庙
③今二后同祔别庙,亦宜共殿别室 ④岘建议望燎位置爟火
⑤岘即令乐工调品,以谐律吕 ⑥其执持之状如拱揖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和岘名门之后,起名三美,皆因他父亲遇到三件美事,凭借先辈的功勋而得到著作佐郎。
B. 建隆初年,和岘因赞唱引导表现出色,深得太祖赏识,又因家世显赫,进而加官。
C. 和岘识大体,顾大局,坚持同一殿堂而各居一室的观点,如此尊卑的安排深得皇帝赞同。
D. 和岘博学多才,在音乐上有所建树,而人无完人,因聚敛钱财,沦落到革职流放的地步。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祖谓近侍曰:“此谁氏之子,熟于赞相?”左右即以岘门阀对。
(2)三年春,初克夔州,以内衣库使李光睿权知州,岘通判州事。
《和岘,字晦仁,开封浚仪人》阅读答案
4.A.(3分)忧:丧事。
5.B. (3分)②是议论孝明、孝惠两位皇后的神位之事。⑤是和岘命令乐工调音。⑥是手持乐器演奏的样子。
6.A. (3分)根据原文“以门荫为左千牛备身”,凭借先辈的功勋得到的是“左千牛备身”。
7.(10分)(1)太祖对身边侍卫说:“这是谁家的'孩子,在赞唱引导方面这么精通?”左右的人就把和岘的门第回报太祖。(关键词:熟:精通。门阀:门第、家世。状语后置句:熟于赞相)
(2)乾德三年春,刚攻下夔州,任命内衣库使李光睿暂任知州,和岘任通判州事。(关键词:克:攻占。权:暂代。)
参考译文:
和岘,字晦仁,是开封浚仪人。父亲和凝,是后晋的宰相、太子太傅、鲁国公。和岘出生那年,正好遇上和凝进入翰林、加赐金紫、主持进士考试。和凝高兴地说:“我平生美事,三样一起来了,这孩子适合我。”因此给和岘取名为“三美”。和岘七岁,凭借恩荫得官做了左千牛备身,升为著作佐郎。汉乾佑初年,加封为朝散大夫。和岘十六岁,进用于朝廷担任著作郎。恰逢父亲去世,服丧期满后,担任太常丞。
建隆初年,和岘授官为太常博士,随从皇上在南郊祭祀,赞唱引导乘车,进退从容优雅。太祖对身边侍卫说:“这是谁家的孩子,在赞唱引导方面这么精通?”左右的人就把和岘的门第回报太祖。不久,和岘授官刑部员外郎兼博士,仍判太常寺。
乾德元年(963年)十一月甲子,在南郊祭天。丁丑日冬至,有关部门又请求祭祀昊天上帝,诏令和岘议定礼制。和岘认为祭祀的要义是避免烦琐,请求停止这项祭祀。乾德二年,议论孝明、孝惠两位皇后的神位归附到祖庙以外的庙堂,和岘认为旧礼有二后同庙的条例,没有分殿异室之说,如今二后一同归附到另外的庙堂,也应该同一庙殿而各居一室。孝明皇后曾经母仪天下,应该居上室。孝惠皇后仅仅是追封尊号,应当居次室。皇上同意他的意见。乾德三年春,刚攻下夔州,任命内衣库使李光睿暂任知州,和岘任通判州事。任满还朝,这年十二月十四日戊戌腊月,有关部门在七日辛卯蜡祭百神,和岘呈上建议纠正这一错误。四年,在南郊祭祀,和岘建议在望祭、燎祭的位置安置火炬。
以前,王朴、窦俨精通音乐,考订过许多前代不和乐律的乐章。王朴、窦俨死后,没有继承他们职位的人。适逢太祖认为雅乐的声调过高,诏令和岘来考求原理,用调律器调音,从此八音和谐顺畅,皇上非常赞赏他。这些在《律志》中有详细记载。有种叫叉手笛的乐器,皇上想把它增加进雅乐演奏的乐器中,和岘马上命令乐工调音,与乐律相协调,手持这种乐器演奏的样子就像是在拱手作揖,和岘请求起名为“拱辰管”,皇上下诏把它放在乐府内。
开宝初年,和岘升为司勋员外郎、代理泗州知州,判吏部南曹,历任夔州、晋州二州通判。开宝九年,江南被平定,和岘受诏担任采访使。太宗即位,和岘升为主客郎中。太平兴国二年,从兖州知州,改任京东转运使。
和岘性情苛刻吝啬,喜欢聚敛钱财,又轻视欺侮人,曾经用官船载私货贩卖谋取钱财。起初被判官郑同度论罪上奏,后来彰信军节度刘遇也上言,追查核实情况后,和岘被革职除名,流放到汝州。
阅读题和答案12
与众不同的妈妈
小时候,妈妈简直就是我的“心腹大患”,因为她太与众不同了。我很早就知道了这一点。
去其他孩子家玩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开门后,说些“把你的脚擦干净”或“别把垃圾带到屋里”之类的话,不会让人觉得意外。但在我家,却是另外一种情形。当你按响门铃后,就会有故作苍老的孩子的声音从门里传出来:“我是巨人老大,是你吗,山羊格拉弗?”,或者是甜甜的假嗓子在唱歌:“是谁在敲门呀?”有时候,门会开一条缝,妈妈蹲伏着身子,装得跟我们一样高,然后一板一眼地说:“我是家里最矮的小女孩,请等会儿,我去叫妈妈。”随后门关上大约一秒钟,再次打开,妈妈就出现在眼前---这回是正常的身形。“哦,姑娘们好!”她和我们打招呼。
每当这时候,那些第一次来的伙伴会一脸迷惑地看着我,仿佛在说“天哪,这是什么地方”。我也觉得自己的脸都让妈妈给丢尽了。“妈---”我照例向妈妈大声抱怨。但她从来不肯承认她就是先前那个小女孩。
说实话,大人们都很喜欢妈妈,但毕竟与妈妈朝夕相处的是我,而不是他们。他们一定无法忍受“观察家”的存在。这是个隐形人,妈妈经常跟他谈论我们的情况。
“你看看厨房的地面。”往往是妈妈先开口。
“哎呀,到处是泥巴,你才把它擦干净,”“观察家”同情地答道,“他们就不知道你干活有多累?”
“我猜他们就是健忘。”
“那好办,把污水槽的抹布交给他们,罚他们把地面擦干净,这样才能让他们长记性。”“观察家”建议。
很快,我们就人手一块抹布,照着“观察家”给妈妈的建议开始干活了。
“观察家”的语调和妈妈如此迥异,以致根本没人怀疑那就是妈妈的声音。“观察家”注视着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不时地挑毛病、出主意,所以我的朋友们经常问我:“谁在跟你妈说话?”
我真不知如何来回答。
时间流逝,妈妈的言行没有丝毫变化,但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有了改善,一个偶然事件使我第一次意识到,拥有与众不同的妈妈是很不错的事。
我家住的那条街,有几棵参天大树,孩子们喜欢沿着树爬上爬下。如果一个妈妈逮到哪个孩子爬树,马上就会引来整个街区的妈妈们,然后是异口同声的呵斥:“下来!下来!你会摔断脖子的!”
有一天,我们一群孩子正待在树上,快活无比地将树枝摇来摆去。刚好我妈妈路过,看到了我们在树上的身影。当时,大伙儿都吓坏了。“没想到你还能爬这么高,”她大声冲我喊,“太棒了!小心别掉下来!”随后她就走开了。我们趴在树上一言不发,直到妈妈在视野中消失。“哇!”一名男孩情不自禁地轻呼,“哇!”那是惊讶,是赞叹,是羡慕我拥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妈妈。
从那天起,我开始注意到,同学们下午放学回家的时候,总喜欢在我家逗留一段时间;同学聚会也经常在我家举行;我的伙伴们在自己家里沉默寡言,一到我家,就变得活泼开朗,跟我妈有说有笑。后来,每当我和这些伙伴遇上成长的烦恼时,总愿意向我妈妈求助。
我庆幸自己是妈妈的女儿,我终于喜欢上了妈妈的'与众不同,而且为有这样的妈妈感到十分自豪。
16、文章第一段说“小时候,妈妈简直就是我的‘心腹大患’”,为什么“妈妈”是“我的‘心腹大患’”?请根据文意回答。(6分)
17、文章中用较多笔墨写“妈妈”和“观察家”的对话,细读全文,我们会发现,他们其实就是一个人。那么,“妈妈”为什么要以“观察家”的角色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呢?(5分)
18、文章开头说“妈妈简直就是我的‘心腹大患’”,结尾又说“我庆幸自己是妈妈的女儿,我终于喜欢上了妈妈的与众不同,而且为有这样的妈妈感到十分自豪。”“我”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请你整合文意回答。(6分)
19.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二段中,“妈妈”开门方式的与众不同表明,“妈妈”尽管十分想讨好“我”这个公主,但当第一次来的伙伴们一脸迷惑地看着“我”时,“我”仍然觉得自己的脸上无光。
B.文章通过记叙“我”和“妈妈”之间发生的故事,意在说明两代人之间是有代沟的,如何抚平这些代沟,值得每一个做家长的人深思。
C.文章用“别人”的妈妈和“我”妈妈作对比,并用一个男孩情不自禁地赞叹作佐证,意在批评“别人”的妈妈不善于教育自己的孩子。
D.文章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把当今家长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事情生动真切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觉得亲切而自然。
E.全文记叙条理清晰,议论精当有力,主旨明确;结构严谨,过渡自然,首尾照应。
参考答案:
16.(1)妈妈太与众不同了。(2)小时候,妈妈不同寻常的言行让我觉得自己的脸都给丢尽了。(3)以“观察家”的身份注视着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让伙伴们惊愕。(每点2分,共6分)
17.孩子对父母的管教有一种逆反心理。妈妈以“观察家”的角色出现在孩子们面前以便减少孩子在接受父母教育时的那种对抗。 (5分)
18.经过“爬树”事件,“我”发现别的妈妈都是“呵斥”孩子,而“我”的妈妈却给予“我”关心、赞扬和鼓励,并由此得到“我”许多伙伴们的认可和赞叹。“我”体会到了妈妈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良苦用心,这令“我”感到十分自豪。(6分)
19.DE
阅读题和答案13
王老板在商场上春风得意,可教育自己的儿子却非常失败。他的儿子王小毛在学校里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混世魔王,十分厌学,门门功课亮红灯。这天,王老板找到我,请我当他儿子的家教。我说本人 何德何能也。王老板说:“听说你上课时让学生们自由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还听说你常到一些偏远的地区自费旅游,可见你不是一个凡人,我儿子一定喜欢让你这样的人调教。”我说那我就试试吧。我向王老板了解了王小毛的一些个性情况后,我决定针对他进行个性考试。
第一次和王小毛会面,我特意给他一个不凡的亮相。我脸没洗,胡子没刮,穿着打补丁的牛仔裤,脚上趿拉着一双旧拖鞋。可能我这副酷形象让这位以叛逆自居的少年产生了共鸣吧,当我拿出一份卷子要考他时,他竟然没有反对。
他问:“考多少分才能入您老人家的法眼啊?”
“0分。”我答。他以为自己听错了,再问:“多少?”“0分!”我重复道。“好,考100分我没胜算,但考个0分我还是满有把握的。咱们说好了的,如果这张卷子我考了0分,你就自动辞职可不许反悔的。”
我像如来佛般回答:“不悔,不悔。”
第一题,《静夜思》的作者是谁?A李白;B杜甫;C白居易。王小毛说:“三岁小孩都知道是李白, 可我就不选他。”他选的是B。第二题,中国的首都是:A南京;B北京;C天津。王小毛一乐,故意不选B,而选了A。再做第三题时,王小毛犯愁了。辛亥革命爆发于哪年?A1901年;B1911年;C1922年。他犹犹豫豫地选了B,看来他想考0分的愿望实现不了了,因为辛亥革命确实爆发于1911年。
王小毛拿着自己考了30分的试卷,一脸的不服气,问我:“下次考试我可以看书吗?“当然可以,不过卷子肯定要比现在这一份要难,你有考0分的信心吗?“有!”第一天家教顺利结束。我觉得小毛他已上套了。
以后的日子里,王小毛对我给他安排的每一场个性考试都非常地重视,凝神思考,翻阅各种图书, 终于让他考了一次0分。但他并没有赶我走的意思,还恳求我继续出试卷,他要争取不看书也能考个0分。
暑假过去了,我辞去所有的家教返回学校。后来我接到了王老板的感谢电话,他说他的儿子和以 前相比,学习上有了可喜的进步。
看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乃育人之真理也。
1.你是怎样理解文章题目的“个性考试”的?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觉得小毛他已上套了。”请你依据文中的信息,说说小毛上了什么套?
我的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次和王小毛会面时,“我脸没洗,胡子没刮,穿着补丁的牛仔裤,脚上趿拉着一双旧拖鞋。”根据你的理解,说说“我”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亮相?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的学习经验,你认为考0分难吗?为什么?你认为只有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稳拿胜算的考个圆满的0分?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怎样看待文中家教老师的教学方法的?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根据学生的.不同的行为举止、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心理特征、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所采取的不同的教育方式。4.难。因为要想考0分,就必须把题全部都答错,否则要想考0分就不容易了。所以,只有在融会贯通的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知道所考题目的正确答案才能考0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认真学习。5.答案示例: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教学方法的体现。“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文中的家教老师那种创新的考试方式,正是他在充分的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所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意对即可)
阅读题和答案14
①那天,我又经过那个地下通道,通道里有几个弹着吉它唱歌的男孩,他们在唱一首歌,歌声吸引了我的注意,让我驻足。那是一段我熟悉的旋律。
我站在那里静静的听完。歌声的飘荡中,我的记忆也如同流水缓缓而来。尽管,时间已经流逝很久了。
②曾经的一段日子,我是这座城市电台的DJ。我经常穿过这个地下过街通道去对面的直播间做节目。通道里,总是靠边席地坐着一个男孩子,一个弹着吉它唱歌的男孩子。男孩总是坐在固定的地方,他的前面是打开的琴袋,里面扔着过往的人随手扔下的零钱。这并不奇怪,在很多城市的地下通道里,经常会有这样唱歌的男孩。
③这个男孩总是穿一身牛仔,长长的头发。我想,这个唱歌的男孩子是很爱酷的,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他总是带着一副墨镜。即使,他常坐的那个地方的灯坏了,他坐在黑暗中,也不会摘下他的墨镜。
④男孩的歌唱得很好,而且唱的大多是我喜欢的一些歌曲。而我经过的时候,为了听他的唱歌,常常走得很慢,往往是等他的一首歌唱完了,才走到他的跟前,然后放下一点零钱,再慢慢往前走,另外的一首歌唱完的时候,就是通道的近头。
⑤初夏的一天,那是一个下雨的日子。那天,那个男孩子唱的是beyond的《光辉岁月》,是我很喜欢的一首歌,我就站在那里倾听。男孩唱得很投入,唱的很好,我也被他的投入打动了。他唱完的时候,我像往常一样,在他的琴袋里放下零钱。这时候,这个男孩子突然说:“谢谢你”。
⑥男孩子抬起头,继续说:“谢谢你。谢谢你这么长时间,一直给我的帮助。还有,要谢谢你的,是你每一次经过的时候,都是蹲下来往我的琴袋里放钱。我在这个通道唱了三年的歌,你是唯一的一个蹲下来放钱的人。我听得出你走路的声音。即使你总是轻轻的蹲下来,即使你轻轻的离去;虽然我的眼睛看不到你。”
⑦我很吃惊。他摘下墨镜,一双很大的眼睛,但是没有光泽。怪不得他从不摘下墨镜,怪不得他总是坐在固定的地方,即使没有灯光,也从不会移动。
⑧他说:我就要走了,就要离开这座城市,我从这座城市的盲校毕业了,要到另外一个城市去。今天我在这里就是为了等你来。我想在我临走的时候听声音。我想,你一定有着好听的声音;还有一双善良的眼睛。临走的时候,我要唱一首歌给你。
⑨ 男孩子调了一下琴弦,轻轻的唱起来,是蔡琴的一首歌:《你的眼神》。我像往常一样,静静地听着,歌声很优美,令人感动。
⑩那天,我走进直播间的'时候,我在节目中讲了这个依靠唱歌勤工俭学的男孩的故事。节目结束的时候,我选了那首歌:《你的眼神》做为结束,并且通过电波祝福他……
9、作者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男孩的故事。请你概括男孩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4分)
10、读下面一句话,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什么信息。(请分别从男孩和“我”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
我听得出你走路的声音。即使你总是轻轻的蹲下来,即使你轻轻的离去;虽然我的眼睛看不到你。
①
②
11、文中划线的句子与下文中的哪个句子相照应?请找出并抄在横线上。(3分)
12、文中第⑨段写道:“我像往常一样,静静地听着,歌声很优美,令人感动。”请你想像并描述“我”此时的心理感受。(字数50字以内)(4分)
13、读完本文,请你为每年5月份的“助残日”拟一条关爱残疾人的公益广告语。(20字以内)(2分)
9、(1)热爱生活,积极乐观
(2)身残志不残,自强自立
(3)有一颗感恩之心
(围绕其中的两个方面答即可满分)
10、男孩的角度:男孩虽然看不见,但是人了却能用心感受周围的一切;
“我”的角度:“我”是一个很有爱心的人,我对他人的尊重。
11、他摘下墨镜,一双很大的眼睛,但是没有光泽
12、能紧扣文章的主题,符合当时的情境进行描写,语言流畅优美即可得满分。
13、示例:让我们携手共进,同享一片蓝天;
爱心是阳光,照耀你心房;让我成为你的拐杖,走进爱的天地。等。
阅读题和答案15
一条项链
①在我的人生旅途中,虽经百事,但留有印痕的并不多。现在想起来,有一件往事留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②那时,我住在一栋带花园的房子里,养着一条很漂亮的德国纯种狼狗。一天午后,我正在客厅看报纸,忽然听到狼狗拼命地狂吠(fèi quǎn)。我猜想一定有不速之客来了。于是,我打开房门,来到院子里,隔着白色铁门向外看去,先是看到一位穿着破旧衣裳的中年妇女,后又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我下意识地想他们是来讨钱的,于是厌恶地挥挥手。正要转身的时候,那位中年妇女轻轻地问我:“夫人,我是收废品的,有旧报纸卖吗?”
③我这才想起书房里堆着一地的旧报纸,便喝住狼狗,打开院门,让母子俩(liǎng liǎ)进来搬报纸。这时我注意到中年妇女的腿有些跛,而她身边的小男孩似乎很体谅她,抢着搬报纸。我顺口问:“这是你儿子吗?”“我们在一起生活,就算是吧!”我明白了: 。望着脸色蜡黄的小男孩,我(故意 特意)多给了10元钱,并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送母子俩出了院门。
④过了一会儿,我再次听到狗叫的声音。当我又站在白色铁门前面时,看到的是刚刚走了不多时的中年妇女和小男孩。没等他们开口,我便(不耐烦 不高兴)地说:“报纸卖完了,钱也多给了,你们还来干什么?”
⑤那妇女没有说话,缓缓地摊开双手举起来,掌心里托着一条金闪闪的项链。我不禁一怔(zhēng zhèng),细细看去,那不正是我遗失了多时的金项链吗?我忙接过来,托在手上,沉甸甸的,像是捧回了我的爱。要知道,这是我和我先生结婚12周年的纪念品。
⑥这时中年妇女轻轻说:“项链是夹在报纸堆里的,小孩发现了,央求我快快送回来。”
⑦我点点头,急忙从口袋里掏出100元塞到小孩手中,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的一半歉意和一半谢意。
⑧母子俩谢绝了。夕阳下,我望着她俩渐渐远去的背影,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1、在正确的读音上打“√”,在正确的词语下划横线。(3+2分)
2、给短文选择一个最合适的题目,在序号上打“√”。(2分)
①背影 ②一根项链 ③母子俩
3、根据第③段的内容,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句子。(2分)
4、第②段“不速之客”中的“速”意思是______ _。
文中的“不速之客”指______________。(2分)
5、“我”第一次多给了10元钱,是因为: ;
“我”第二次又掏出100元给孩子,是因为: 。 (4分)
6、仔细读读第⑥自然段划线的语句,将“央求”换成“请求”“恳求”可以吗?为什么?(2分)
请想象一下小孩发现金项链以后与妇女的对话,然后把“央求”的过程写具体,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和心理。(4分)
7、读了这篇短文,你能用简洁的话语来赞赞文中的妇女和小男孩吗?语言可以引用也可以自己组织。(2分)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虽经百事……》答案
1、fèi 、liǎ zhēng 特意 不耐烦
2、②
3、如:原来这孩子不是他的儿子.
4、邀请 指妇女和那小男孩
5、同情、可怜他们 想表达一半歉意和一半谢意
6、不可以吗 比请求、恳求更迫切(2分)
7、如:人穷志不穷 物质上的穷人,精神上的妇人
【阅读题和答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阅读题及答案05-19
张炜《木车的激情》高一散文阅读题及答案06-05
童年的馒头阅读答案04-21
《煮书》阅读答案03-29
麦子阅读理解答案05-25
给颜黎民的信阅读答案05-22
管鲍之交阅读答案08-10
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05-26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题及参考答案-精编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