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戏阅读答案

时间:2024-01-10 11:41:35 王娟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看戏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写阅读题就会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戏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看戏阅读答案

  看戏阅读答案1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戏

  侯发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

  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嘉康扬着脸,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

  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撅得能拴头驴。

  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

  那时,巩县有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铁路就从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全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有一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姥爷,哪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落山的地方就是西。”

  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

  那一年老张的娘病了,老张到郑州买药,结果,车到许昌才停。几天后等老张把药拿回来,娘已经死了。邻居老周哥,从郑州回来,车到巩县不停,跳车时,一条大腿给摔断了,因没钱医治至今还瘸着。

  忽然,小香“哇”地一声哭了。

  老张忙拉过小香:“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恁委屈?”

  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

  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

  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

  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

  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

  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

  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

  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

  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老张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难。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

  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顺着铁路走。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

  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我害怕。”嘉康“哇”地一声哭起来。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

  “中。”小香哽咽道。

  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听她唱这一段。

  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他们的鞋子已经全都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脸上花花搭搭的,是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好心人还是多。以为他们是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

  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前边。台上演出的是豫剧《花木兰》:“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为从军与爹爹俺比剑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

  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

  掌声未息,唱花木兰的演员快步走下台,上前抱住了三个孩子,一下子泪眼婆娑——那是他们的妈妈,常香玉。

  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951年8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

  题目: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交代“我”和主人公的关系等,以新闻报道内容结尾,赋予这篇小说很强的纪实性。

  B.“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这个细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委婉批评了他们觉悟低、爱占小便宜。

  C.小说中小玉问姥爷火车去哪里的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际不闲,是为后文写三个孩子沿着铁路去郑州找妈妈做了铺垫和伏笔。

  D.提到女儿卖房,老张“没好气”,不知女儿在哪,埋怨女儿“就你中?就你能?”体现出老张觉悟不如女儿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设计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三个孩子找妈妈,暗线是常香玉带领剧团四处义演募捐,完成捐献飞机愿望,支援抗美援朝。

  B.小说以白话口语为主,又夹杂方言,这样的语言带有地域特色,充满生活气息。祖孙之间的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凸显了浓浓的祖孙情。

  C.小说中唯一的一段景物描写“天黑漆漆的……冷不丁地怪叫一声”,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有力地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

  D.小说主要运用烘托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如通过父亲的埋怨烘托她深明大义,通过几个孩子对她的思念表现她的慈爱。

  8.老张对女儿的情感有哪些?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

  6.B(“委婉批评了他们觉悟低、爱占小便宜”是错误的。这一细节描写说明当时百姓生活困难)

  7.C(“有力地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是错误的。这一处环境描写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有力烘托了孩子们路上的艰难)

  8.①对常香玉出去巡演和卖房的不理解和埋怨;②有对闺女卖了房子没地方住的担心和心疼;③长时间不见女儿,不知道女儿在哪里的想念和牵挂。(4分。答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9.小说最后一段是补叙,补充交代常香玉卖车卖房、自己在外奔波的原因,(2分)丰富了常香玉舍家卫国的形象,(2分)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2分)(6分。意思对即可)

  看戏阅读答案2

  看戏

  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戏就在这时候要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观众和他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的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同志。

  题目:

  1.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分析句子“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的作用。

  3.精读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歌声是无形的,怎么能"像珠子死的.....一粒一粒地滚下来"?

  (2)"回音"既然"听不见",又怎么能"淹没""狂暴的掌声"?

  4.文章为什么把观众的表情写得具体详尽,而对剧情的描写却十分简略?

  5.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在这个句子中,从哪几方面具体表现女主角的表演才华?

  6.第二段中听不见的回音指什么?既然听不见怎么能淹没掌声?

  7.这几段文字一再写人海的动与静,涨与落,这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答案:

  1.①表现人们对久享盛誉的艺术家的出场情不自禁爆发的热情。②写出了观众情绪的变化,动静的变化,还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是为了烘托心情,渲染气氛,表明梅兰芳的舞台艺术赢得了观众深深的喜爱。

  3."滚","滴","溅","落"本来是用来修饰可饰物的,这里用来修饰歌词不能不说是创新,形象立体地表现了艺术家唱腔的字正腔圆,柔和铿锵的特点,表现了梅兰芳先生的歌喉美妙动听,入耳入心,令人回味无穷。作者巧妙地借助一个比喻,将无形化为有形,从视觉设喻,从而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作者妙笔生花,读者应接不暇,真是曲尽其妙,绘形绘声,归臻完美。梅兰芳的歌声令观众如醉如痴,好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虽然听不见,但很有冲击力,能淹没那股狂暴的掌声,使周围鸦雀无声,让人们沉醉。

  4.写观众既能体现人们对艺术的热情,又能表明梅兰芳的艺术水平,而剧情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所以才如此处理。

  5.唱腔、表情、动作。

  6.指观众内心的共鸣。掌声是外在的,而内心的共鸣是心灵的震撼,是内在的。回音淹没掌声,表明观众对梅兰芳艺术的赞赏完全出自内心,发自心底。

  7.生动地写出了观众的激情,烘托了艺术家的精彩表演。

  8.表明观众和演员已经融合在一起。

  看戏阅读答案3

  看戏

  ①晚上,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露天的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走路的石阶上都坐着人,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简直是一个人海。

  ③大幕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陆续登上了舞台。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

  ④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开始唱了,那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柔和而又铿锵。唱词像珠子似的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从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____下来,____在地上,____到空中,____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⑤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他们的情感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情感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绪也渐渐进入高潮。我们的女主角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他们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站立起来,像潮水一样,涌到这位艺人的面前。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⑥我们的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先生。

  题目:

  1.将下列词语恰当地填到文中的横线上。

  滴 溅 滚 落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陡然——()轻盈——()矫健——()优雅——()

  3.结合短文内容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剧场“简直是一个人海”,说明了广大群众衷心喜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

  (2)“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这个比喻是说京剧舞台像海市蜃楼般可望而不可及。()

  (3)“辽远”与“逼近”、“柔和”与“铿锵”是两对反义词,用在一起使句子前后矛盾,显得不合适。()

  (4)短文着力渲染了观众的表现,这样写既表现了观众的热情,又烘托了梅兰芳无与伦比的艺术造诣,突出了文章中心。 ()

  4.找出描写梅兰芳先生歌声的句子,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两个成语来赞美梅兰芳先生的舞台艺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滚 滴 溅 落

  2.突然 轻巧 强健 高雅

  3.(1)√(2)×(3)×(4)√

  4.体会到梅兰芳杰出的表演才能,精湛的演唱技艺。(不唯一)

  5.余音绕梁 不同凡响(不唯一)

  看戏阅读答案4

  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那年头,我五岁半。

  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扬扬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

  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

  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

  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

  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

  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

  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

  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

  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

  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断念,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

  瞅着眼热,但学不来。

  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

  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

  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

  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

  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干扰也有,一位观众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那人立马移开了。

  《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它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有删改)

  阅读题目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由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起,既是为了借此“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自然引出下文,也为后文抒发情感张本。

  B.文中对祖父着墨不多,但这一人物不可或缺,是他把“我”带进了戏曲文化的天地,使“我”后来陶醉其中甚至影响了学业。

  C.“我”在南门被当头棒喝,在西南门的位置被别人抢占,挨到时门眼又被挡住,体现出“我”看戏过程的曲折与看戏的执着。

  D.“我”幼时的愿望除了尽情看戏,还想买票送给穷人的孩子,说明“我”在穷困的处境中仍然能够推己及人,有善良的品性。

  7.关于文中写看淮戏《秦香莲》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看戏前“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既照应前文,又使下文顺利看戏的情节合乎情理。

  B.“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表明“我”从小就受到了戏曲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C.具体介绍《秦香莲》剧情,说明“我”对此记忆犹新,也体现了“我”爱憎分明的性格。

  D.看戏后“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正义得到了伸张。

  8.本文题目为“门缝里看戏”,文中对幼年时门缝里看戏的经历已记叙完整,为什么还要增加最后一段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9.散文与小说本是两种文体,但二者有许多共性。小说可以散文化,散文也可以小说化。这篇散文运用了哪些小说的笔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

  6.B(“甚至影响了学业”错误。从“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可以看出)

  7.D(“‘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曲解文意)

  8.①照应开头重温《桃花源记》的内容,使文章结构圆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尾段记叙半个世纪后重看淮戏,强调了儿时门缝看戏对我的影响和我对戏曲的挚爱之情;

  ③将对戏曲的热爱上升到对盐阜大地文化的热爱,体现了作者浓郁的乡愁,升华了文章主旨。(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9.①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本文比较完整地记述了“我”幼年看戏的曲折经历。

  ②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文章将“我”热爱戏曲、执着追求的个性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

  ③大量运用描写手法。如母亲摸口袋的动作描写,从门眼看戏的细节描写,尽兴看戏后的心理描写等。(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看戏阅读答案5

  看戏

  张有为

  家乡地处中原,中原素称“戏曲之乡”。所以,从小我就爱看戏。

  “天河吊角,南瓜豆角;天河南北,西瓜凉水”,正是乡下唱大戏的好时节。天刚擦黑,我们这些孩子便怀揣馒头,路过菜园薅几棵大葱吃着走着到外村去看戏。

  乡村的戏台很简陋。村外空旷的树林里趁个高土凸子,栽几根桐杆,扯一挂布挡,搭一副帆棚,七拼八凑成了“金銮殿”。再到附近学校里借盏汽灯、村里电工家借台扩音器,算是有了点城市剧院的风景。

  戏前,首先由乐队擂鼓敲锣打垫场。垫场过后,我们身后已成了人山人海,连远处树杈上也骑满了观众……不等我们收回目光,戏台上已经丝弦鸣,梆子响,唢呐齐奏,演员登场了。

  “天地大舞台,舞台小天地。”戏台总是“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那时,我们认为唱戏道白没味儿,心想着看武打戏。特别是《断桥》里小青大战妖兵的那一折。

  扮演小青的演员身材矮小,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声音清亮脆润,短衫裹青甲,英盔系红中。她没有长长的水袖,只在颈上系副青色的绸丝披风衣。武打起来,她踏着鼓点抡双刀同一个个翻着倒栽跟头的妖兵拧“麻花”。闪、跳、腾、挪麻利迅速,叫号亮相恰到好处。当“斩”尽最后一个妖兵时,她在台角金鸡独立。少顷,鞭鼓又响,梆子不分点地敲,又是一群“鱼兵虾将”蜂涌而来。顿时,枪刀剑戟绞成一团。不时,小青便被团团包围,成了旋转陀螺中间的小青点儿。猛的一声锣响,又见众人散开改换红缨短枪,对目思策。此时,我们趴在台边一动不动,鼻涕流垂多长也顾不上抹一把。却听梆子再响,小青左右各有一枝短樱枪飞来,只见她拧身旋动,双脚各分一技。接着又有四枝一起飞击,还不等人们眨眼那枪早被踏尖踢落。尔后,便有六枝、八枝……三番五次,如同下枪雨。小青如一条青色鲤鱼在水波中跳跃,红雨不能沾身一滴儿。台下的观众早已汗珠渗额了,汉子们叼的香烟也早已断了气息。

  乡间的剧团大都不演现代戏,多演传统连台戏。如《回龙传》《蝴蝶杯》《包公案》等,武打的戏很少。没有武打,我们就看演员的妆束,渐渐地竟看出了一些门道:冠插长长雉羽翎的是元帅,鼻洼里有“豆腐块”的是泼皮,脸膛红的是清官,脸膛白的是好官,穿蟒袍的是大臣,穿龙袍的是皇帝……除此以外,我们还喜欢黑头包公的唱腔,洪亮激昂,虎啸龙吟。既不同于小生小旦缠绵的大段唱,又不同于老生老旦慢悠悠地念白。包公是清官,说的百姓话,唱的俚俗乡语,听来好亲切。《秦香莲》中“劝驸马”那一段,我们个个都会仿着吼:“陈驸马你休要性情急,听包拯我与你说端提: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知冷知热结发妻……”

  月明星稀,睡眼朦胧,看着看着便觉没味了。于是我们便“滋溜”一声钻到后台看化妆。

  “当”的一声锣响,正剧结束。接下来便是听饶戏。饶戏又叫热闹戏,人人爱听。饶戏大多是智语谐事,泥土气息最浓。我们超过对包公戏的喜爱。每当饶戏开始,我们便跑出后台钻进人群,挤在中间看热闹。丑角唱的《十八扯》很有味道:“十冬腊月好热哩天,苏三寻夫闹金山。杨延景差人去求救,半路杀出贼杨藩。唐伯虎三点红娘中,七仙女配夫是李渊。上轿的本是孟姜女,下轿的却是潘金莲。陈世美一见心头怒,大骂道:快还我的妹妹武则天……”

  一句唱词,一阵哄动,难怪台下的小伙呲牙咧嘴嘎嘎嘎乐,姑娘们抖肩扭腰笑声脆。上了中学,近些年我再也没看过家乡戏。每当想起当年看戏,便令我想起遥远的乡村。那里有我的乡情、乡事、乡音……

  题目

  读完这篇文章,相信你一定有许多理解和感悟,请结合文章内容,写下你的阅读心得。(10分)

  答案:

  遥远的乡村中有作者童年时天真浪漫的回忆:他们曾怀揣馒头,薅下的大葱,边走边吃去看戏这里面包含着孩童的天真率性;他们曾在麦场铺着麦秸,枕着砖头,自由快乐地享受着,期待着乡戏的开场,这里有乡间孩童的“任性”与乐趣;他们曾到后台看演员化妆,指指点点哈哈嬉笑中收获无穷乐趣,这里有孩童时代的新奇与痴迷。

【看戏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看戏》阅读题答案优秀11-15

看戏叶君健阅读答案06-26

春酒阅读答案06-13

《壮阔》阅读答案06-17

苦瓜阅读答案06-17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06-13

袋鼠阅读及答案06-20

《潮汐》阅读答案06-20

鸽子阅读答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