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怨送别阅读答案

时间:2023-07-01 08:51:0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望江怨送别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江怨送别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江怨送别阅读答案

望江怨送别阅读答案1

  望江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答案】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鉴赏材料选自我国清代著名词曲家万树的《望江怨·送别》。

  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作家。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陕西一带游历。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其新编的《词律》对中国词坛的贡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万树送别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望江怨?送别》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但所描绘的'景致,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缠绵婉恻,韵味十足。

  分析题目:《望江怨·送别》顾名思义为一首送别词。以“送别”为主体的诗词,多为缠绵不舍之情。

  分析词句:抓关键意象。词中“春江”“残照”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断送扁舟过”可见行人已远行;“愁云”“恨”可看出词人送别时的愁情别恨,最后一句“怪人催去早”,可以看出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怪者,埋怨、责备也。

  概括词义:(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眼前春水渺茫,一望绵远,不见端际。词人目送行舟,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此时,愁如云积,小舟渐行渐远,最后船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这时刚好有人“催去早”,词人心中生恨,反倒责怪起催促者来,更感慨若非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与友人相叙一番吧。

  解答问题:

  第一问: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这道题考的是分析概括场景。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分三步走:先总体概括,再进行细节分析,最后点明场景与氛围。

  总体概括: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

  细节分析:前方江水渺茫,(词人)看着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点明氛围:“愁云”一词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愁云惨淡”、“悲凉寂寥”。

  形成答案: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第二问: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这道题考的是结合语句,分析全文内容,概括思想情感。审读题干,抓住“怪”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注意题干“结合全词”,梳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分析词人为何“怪”?“怪”什么?“怪”的情感怎么一步步展开。

  答案:词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染了不舍之情;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愁云”再次渲染出此人的离愁;看这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来,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

望江怨送别阅读答案2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

  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望江怨送别阅读答案

  14、(1)【答案】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来越远。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综合起来可得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场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答案】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们催促的太早。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的手法、以含蓄蕴藉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的韵味十足。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答出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万树送别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这些特点在其他词中也有表现,例如《望江怨送别》: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但所描绘的景致,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的缠绵婉恻,韵味十足。

望江怨送别阅读答案3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答: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1),辽阔的江面上漂浮着一叶扁舟,好像从江岸两边的树梢上穿过。令人忧伤的浓云和青草无边无际,扁舟上的布帆因为遥远已经比沙鸥还要小了。这是一幅独立江边遥望,水面辽阔遥远,扁舟孤单远行,愁云惨淡青草无际的.送别面。

  (2)“怪人催去早”意思是责怪行人被催促离开得太早。此句属于直接。前四句借景抒情,表达了送别时的担忧、牵挂、伤感。“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采用拟人手法,看似无理,实则有情,把词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深情抒发到极致。

  [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这里鉴赏的是景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必须抓住景物的特征。题干所说的“场景”,应包括描述画面,并概括画面特点,这也是构成的答案要点。

  (2)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怪人催去早”是这首词主要抒发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先理解“怪人催去早”的意思,再“结合全词分析”,最后指出它所传达的情感。

  [赏析]

  这首词描写送别情景,抒发离愁别绪。前四句描写了一幅凄清惨淡的送别画面。春天的江水满满当当渺茫无边,高高漂送一叶扁舟,好像从堤岸外的高高的树梢上飘过。天空弥漫的乌云叫人看了愁绪满怀,地上青草漫无边际,遥望那一叶扁舟的布帆已经变得比水面的沙鸥还要渺小。不着一个愁字,而离愁别绪充斥其间,可见作者融情于景手法之高妙。

  词人曾经在康熙年间进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做幕僚,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他备尝颠沛流离之苦,这首词便是他幕僚生活的一个缩影。

  “春江渺”一句点明时节、地点和场景,可谓凝练至极,引发读者想象。“断送扁舟过林杪”极力渲染春水之涨。水面越是辽阔无边,越能够衬托出扁舟以及舟上行人的孤单寂寞,越能写出送行者对行人前途的担忧和牵挂。“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除了上述作用外,还显示送行者遥望之久,依依惜别,牵挂之深,离愁之浓。词的最后三句“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采用拟人手法,看似无理,实则有情,确属最妙,把词人的离愁别绪抒发到极致。

  江淹《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读罢此等性情凝聚的词篇,怎能不为之黯然销魂!

望江怨送别阅读答案4

  望江怨·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0.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11.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答

  10.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来越远。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

  11.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们催促的太早。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的手法、以含蓄蕴藉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的韵味十足。

  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如“春江”“扁舟”“愁云”“布帆”等,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着修饰景物的关键词,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缠绵婉恻、孤寂冷清等。由“缈”可得出江水渺茫的意境;由“断送”可得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未了”表现了词人的缠绵婉恻;“小”烘托了词人内心的怨恨情绪。综合起来可得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场景。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着前面的词句“恨残照,犹有一竿红”,展开联想和形象,描述“怪人催去早”的大意,然后结合着关键词句“恨”“怪”等,分析所运用的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答出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即可。

望江怨送别阅读答案5

  【原文】:

  望江怨

  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释】:

  ①杪:树梢。

  【翻译】:

  春天的江面浩渺无边,我目送着扁舟驶向远方,直到被江岸的树梢遮断。

  无边的愁云聚拢上来,风帆渐行渐远,像小小的沙鸥飞向天边。

  可恨那红红的夕阳还有一竿高,为什么要早早地催行呢?

  我不由得心生埋怨。

  【赏析】

  《望江怨送别》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这些特点在其他词中也有表现,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但所描绘的景致,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的.缠绵婉恻,韵味十足。

  【阅读训练】: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望江怨送别阅读答案6

  原文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

  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答案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词人目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之深。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作品描写艺术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D。鉴赏材料选自我国清代著名词曲家万树的《望江怨·送别》。

  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作家。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陕西一带游历。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其新编的《词律》对中国词坛的贡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万树送别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望江怨送别》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但所描绘的景致,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缠绵婉恻 ,韵味十足。

  分析题目:

  《望江怨·送别》顾名思义为一首送别词。以“送别”为主体的,多为缠绵不舍之情。

  分析词句:

  抓关键意象。词中“春江”“残照”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断送扁舟过”可见行人已远行;“愁云”“恨”可看出词人送别时的愁情别恨,最后一句“怪人催去早”,可以看出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怪者,埋怨、责备也。

  概括词义:(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眼前春水渺茫,一望绵远,不见端际。词人目送行舟,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此时,愁如云积,小舟渐行渐远,最后船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这时刚好有人“催去早”,词人心中生恨,反倒责怪起催促者来,更感慨若非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与友人相叙一番吧。

  解答问题:

  第一问: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这道题考的是分析概括场景。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分三步走:先总体概括,再进行细节分析,最后点明场景与氛围。

  总体概括: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

  细节分析:前方江水渺茫,(词人)看着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点明氛围:“愁云”一词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愁云惨淡”、“悲凉寂寥”。

  形成答案: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第二问: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这道题考的是结合语句,分析全文内容,概括思想情感。审读题干,抓住“怪”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注意题干“结合全词”,梳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分析词人为何“怪”?“怪”什么?“怪”的情感怎么一步步展开。

  答案:词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染了不舍之情;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愁云”再次渲染出此人的离愁;看这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来,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

【望江怨送别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望江怨·送别阅读答案06-30

李白《玉阶怨》阅读答案附赏析06-15

李白《长门怨其一》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06-20

《怯懦》阅读答案06-25

苦瓜阅读答案06-17

《感恩》阅读及答案06-18

《春风》阅读答案06-18

《应聘》阅读答案06-14

《石榴》阅读答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