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在桥边阅读答案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在桥边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桥边阅读答案1
桥边的老人阅读原文及试题
海明威
一个戴着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在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76岁了。我已经走了12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道。
“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选自人教版《小说阅读》选修教材)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以战争为题材,展现了宏大的战争场面,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清新,反对战争的深刻主题得以体现。
B.小说以“我”为全知视角,讲述了一个“现在进行时”的故事,“我”的出现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亲切感。
C.老人多次说猫会照顾自己,经两次劝告始终没有挪动离开,意在表现他老迈唠叨、对外界反应麻木的精神状态。
D.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表现人物心理,虽然没有一句情绪化的语言,但老人的内心之痛却细致入微的体现出来。
8.小说中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概括。(6分)
9.小说为什么以“桥边的老人”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桥边的老人阅读理解答案
7.D
8.①年迈体弱,疲惫不堪;②充满爱心,淳朴善良;③热爱家乡,厌恶战争。
9.①题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主要人物,引发阅读兴趣;②明确典型的环境和场景,展现了人民因为战争而颠沛流离,美好家园被摧残的景象;③有利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老人最终选择留在桥边,是对命运的绝望,是对战争的控诉,使小说主题深刻,震撼心灵。
在桥边阅读答案2
在桥边①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
①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②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③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或更低的数字;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10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④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期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⑤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⑥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我像发疯似地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
⑦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⑧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25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⑨数马车该多美!4点到8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选自《伯尔中短篇小说选》)
[注]①《在桥边》是伯尔创作于1949年的短篇小说,此时二战后的德国正在重建。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替我缝补了腿……一个数字的捷报”既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交代了政府对战后生活重建颇具人性化的安排。
B.“新桥”这一意象,是德国战后重建的代表;而对“新桥”所通过的人员、车辆的种种统计、计算,则代表了一种机械顽固、近乎盲目的乐观。
C.前三段交代了故事主人公的基本现状,从其对计数工作的态度可见他对自己职业的一点小小的玩世不恭,这是一种小人物无声的抗议。
D.即便有丢掉饭碗的危险,“我”也坚持“漏数”心爱的姑娘,可见“我”对美好事物的维护、坚守,表现了一种精神追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笔调快乐,“沉醉”“喜报”“称心如意”“郑重其事”等词更是写出了“他们”对于擅长假装的“我”的工作成就的完全相信。
B.第④段大量运用了逗号、分号、破折号等标点断开长句,但有时又有意设置文气上的阻隔,保留较长的语言成分,这与作者情绪的起伏塞畅息息相关。
C.“我”心爱的姑娘并没有名字,她其实代表的是作者内心向往着的美好事物。这个美好,不仅仅可以是人,也可能是使人内心富足的美好生活。
D.“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和“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两句,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强化了人物的情感,增强了感染力。
8.本文在情节上遵循了小说的基本运行模式,但又处处可见设置上的“精巧”之处,请结合小说具体谈谈。
9.海因里希·伯尔凭借他的作品被评论家誉为“德国的良心”,请结合文本和注解,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
6.A.“颇具人性化的安排”说法有误。“我”代表一类小人物,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参加战争并受伤,成为了战争的受害者;现在同样也无法抗争,只能接受安排好的机械工作。因此开篇几句话,恰好说明战争的伤害一直遗留,且政府的做法忽视了人的心灵需求,算不上真正的“人性化”。
7.C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小说开头部分笔调快乐”“完全相信”错误,小说开头部分笔调其实并不快乐,作者运用反讽手法,语带讽刺;结合“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可知,“他们”对于“我”的工作成就也不是“完全相信”。
B.“这与作者情绪的起伏塞畅息息相关”错误,语言上的阻塞和通畅,与“主人公”情绪的起伏塞畅息息相关,小说的主人公不等于作者本人。
D.手法不是“排比”,应该是“反复”。
8.①情节一波三折(运用“摇摆”艺术)。因了姑娘,“我”空洞的计数生活忽然有了亮色;上级要来检查,生计与爱情充满了矛盾;“我”为生计恪守职责,但依然坚持漏数姑娘;虽有这一疏漏却又意外交上鸿运,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②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我”漏数姑娘却交上鸿运,看似出乎意料,但从前文“他们”只重视冰冷数据、公式化机械化的行事风格来看,这一结局又在情理之中。
③伏笔铺垫,结局引人遐想发人深思。前文交待“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预示着一切都只是“我”的向往,“数马车”的好运有限,或许那将是永远的暗恋,或许还将伴随着更多的痛楚,“我”的创伤依旧。
9.①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表现深切的人文关怀。“我”是二战中受过创伤的士兵,小说中展现了“我”那一点看似“微不足道”的爱情故事,反映的是小人物的悲欢。
②小说的主题深刻厚重,引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表面上看小说表现了爱情对于一个处境堪忧的小人物具有的强大精神力量,而深层则是对“人变成空洞百分比”的反思,是对德国战后重建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关注。
③富有理想主义情怀,肩负良心与道义。人物处境堪忧,调子仍相对轻快。“好运”的结尾,体现的更多是对现实的抗争和一种理想情怀,表现了作家坚定的理想主义精神。
在桥边阅读答案3
1.联系全篇,回答问题(6分)
(1)开篇描写车和人“涌过桥去”的场景,有什么作用?(3分)
答:反衬老人的镇定不动(对故乡的依恋不舍);表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3分)
(2)为什么老人“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3分)
答:他太累,走不动了;他舍不得丢下与自己相伴的动物;他对家园深怀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一片茫然。(3分)
2.文章多次写老人的唠叨:“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可是,另外几只呢,”“可是山羊呢?”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分)
答:表现老人对动物的关爱,以及离别动物时的痛苦与不舍(2分);人类与动物相处的温馨都被剥夺了,揭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2分)
3.文章中的“我”问老人对于政治的态度时,老人说“政治跟我不相干”。谈谈你对作者设计这段对话的理解。(3分)
答:作者借助这段对话,表达对战争、政治的厌恶与反对,对玩弄政治的人的讽刺:虽然说老人与政治不相干,但是政治引起的(或政治家挑起的)战争却扰乱了老人的生活,给人们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4.小说中的人物“我”是什么身份的人?“我”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4分)
答:“我”是个共和军战士、侦察兵。(1分)“我”是一个线索人物,是故事的见证人;我与老人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由“我”叙述故事,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切感;通过“我”的感触表达文章的主旨;通过“我”对老人的情感态度,突出老人的形象
5、这篇小说最大的叙事特点是什么?这篇小说表现的是战争主题,作者摄取生活中的老人与小动物作为叙事对象有何用意?(4分)
答:人物对话。小说情节的展开、人物个性和心理展示都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老人与小动物是弱者,是无辜的受害者,作者关注弱小生命被战争摧残与扼杀,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6、“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几句话蕴含的意思。(6分)
(1)“木然”“不再对着我讲了”,说明老人已经陷入了绝望,不再期待眼前这位催促他赶快离开的年轻人替他分担忧虑,想以尽快中断对话的方式谢绝“我”的好意;(2)老人感觉自己身心疲惫,连话也懒得多说了。(3)“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反复出现,后一句中多了一个“只是”,意味深长,话语中交织着“怨”“冤”之情,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
8、文中一开始就写“老人坐在路旁”,此后又反复写“老人却坐在那里”、“老人还在原处”、“老人始终坐在那里”,请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突出老人年老力衰(“他太累,走不动了”);揭示老人留恋家园的心理(“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我简直不敢想”);暗示老人处境危险(“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
提示:从两个角度回答,一,老人为什么老是坐在路旁?二,这样老坐着会有什么后果?
9、小说的背景是什么?作者摄取生活中的老人与小动物作为叙事对象有何用意?(2分)
答:背景是战争。老人与小动物是弱者,是无辜的受害者,作者关注弱小生命被战争摧残与扼杀,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10.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赏析《桥边的老人》的构思特色
(2)赏析《桥边的老人》的对话艺术
赏析要点
(1)赏析《桥边的老人》的构思特色
①截取一个横断面,以小角度(小人物)表现大主题。小说选取浮桥这一特定场景,写在“涌过桥去”的逃难人群中,一个老人却因眷恋故土和心爱的动物而不忍离去。那浮桥仿佛一个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们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②以非战争的场景描写表现战争的残忍。小说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主题,而是以战争即将到来的环境,以一个孤身老人的言行,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③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我”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叙述故事不带主观色彩(海明威的这一叙述风格人们称之“零口吻”);“我”是一个观察者,见证了老人的言行,可以增添故事的真实性。
④以没有结局而结尾,耐人寻味。小说一直渲染敌人的飞机即将轰炸的紧张气氛,而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没有逃难的老人的命运将如何呢?小说到此打住,有余味深长的效果。
(2)赏析《桥边的老人》的对话艺术
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人物少有动作,情节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我”与老人的问答之间,蕴涵了生动的情节。如“我”问故乡,问动物,问政治以及老人的对答。
②人物对话反映人物的个性心理。老人提到故乡及“看管”的动物时,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家园的留恋与热爱;不能照顾动物“只得把它们撇下了”,反映老人面对战争的无奈、苦涩和悲哀。
(海明威把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人称“冰山理论”。)
③人物对话简洁且含义丰厚。要言不烦处恰是值得玩味的,如当“我”问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答“政治跟我不相干”,而老人的苦痛恰是政治造成的;语言反复之处恰是人物表达情感,体现作者创作主旨的地方。如“那时我在照看动物”,“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只是”两字的强调,包含了老人多少无奈,多少冤屈,多少埋怨。
④人物对话的冲突富有张力。一方面,“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矛盾的焦点,“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老人始终没有挪动;另一方面,“我”的无能为力与“老人”的内心挣扎,构成了矛盾的两极,老人内心矛盾焦点在逃生还是拯救动物。作者借这些矛盾冲突,揭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
1.下面有关这篇小说的叙述角度及特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本文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主人公——桥边的老人;一个是线索人物——我。这种角度给了读者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B、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一叙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C、作品中海明威让人物自己对话,对他们的对话不作判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当时的情景去想象说话人当时的语气和表情。
D、“全知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我”已了解故事的全部情节,故事的叙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我”既是故事的讲述人又是小说中的人物。
2.下面是对这篇小说的构思及主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B、作者在构思取材上,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描写一个孤身老人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C、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与冷漠、旁观的“我”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表现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的主旨。
D、海明威曾说过“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能为读者感受到的。”《桥边的老人》就体现了海明威的这一“冰山理论”。
3.下面是对这篇小说的情节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白描的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具有写实效果的画面。
B、“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写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
C、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时的心态。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
D、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描写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渐逝渐远的淡远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使人不禁为老人的轻松洒脱而欣慰,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4.下面对人物语言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谈到家乡的时候,老人“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了”。表现老人的朴实、憨厚,并对未来怀有信心。
B、战争来了,老人只是为自己家的动物担心,因为老人无亲无故,动物就是他的伴侣,他的亲人。表现了老人的孤独与善良。
C、从“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中的“只是”,感觉到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怨愤,作品对战争的控诉也由此可见。
D、“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表现了老人对动物的疼爱和孤独
在桥边阅读答案4
桥边的老人
[美国]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在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注】①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②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
1.小说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小说中画线句子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
3.小说中老人反复念叨自己的小动物,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4.海明威曾提出“冰山”创作原则:“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 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6分)
参考答案:
1.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敌将临、人们仓皇逃命的战时景象,鲜明地勾画出了这个满身尘土、疲惫不堪的孤老头的人物形象,为小说创造出悲凉的气氛。
【变式题】小说的结尾有什么表达作用?(6分)
①交待故事的结局;②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③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④以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共6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
2.①“木然”表现老人身心疲惫,陷入了绝望;“不再对着我讲了”,表现老人不再期待“我”为他分忧。 ②“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反复出现,后句中的 “只是”二字意味深长,交织着“怨”“冤”之情,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4分,每点2分)
3.①小动物是老人的精神寄托,这样写体现了老人博大的爱心与素朴美好的人性;②弱小生命被战争摧残与扼杀,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4分,每点2分)
4.①小说采用有限视角的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充分发挥想像,挖掘小说的内涵。②小说选取的是一幅画面、一段对话的微小格局,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
【在桥边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在桥边》教案03-13
超人阅读答案09-14
《肩膀》阅读答案09-14
迷路阅读答案09-14
《兄弟》阅读答案09-13
长征阅读答案09-14
睡莲阅读答案09-14
《纸船》阅读答案09-14
《登楼》阅读答案09-13
《远行》阅读答案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