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楼夕望招客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07 11:17:33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江楼夕望招客阅读答案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江楼夕望招客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江楼夕望招客阅读答案

江楼夕望招客阅读答案1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由“望”字统领全篇,诗人站在江楼之上,将诸多景物纳入眼底。

  B.天上繁星映入江水,万家灯火在黑夜中闪烁,自然美交织着生活美。

  C.本诗由夏天写到秋天,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描绘了月夜风起的美景。

  D.尾联呼应诗题,诗人登上江楼,受到无限清凉,便邀请朋友共赏风光。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本诗颈联中的景与情。

  【参考答案】

  1.C

  2.风吹古木,声音犹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风吹古木的美妙之声,以及月光的皎洁、明亮、清凉。通过描绘夏夜的宁静、清凉,传达了诗人对夏夜美景的喜爱之情。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的能力。

  C.“由夏天写到秋天”错误,本诗描绘的是夏夜之景,尾联提到夏夜“消暑”,说“江楼会比“茅舍”较清凉。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修辞手法,赏析诗句的能力。

  诗句意思是: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

  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用“晴天雨”来形容夜风,把风吹树叶的飒飒声和雨声联系起来,使人仿佛听到美妙的风吹古木的声音;用“夏夜霜”来形容月光,又把月照白沙的颜色,和霜色结合起来,令人仿佛看到月色皎洁而清凉。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于此可见一斑,壮美的山河,凉爽宜人的气候,传达出诗人对夏夜美景的喜爱之情。

江楼夕望招客阅读答案2

  江楼夕望招客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此诗写于长庆三年诗人任杭州刺史的次年。江楼,也称望海楼。

  (1)诗中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经历了哪几个过程?请选取诗中的相关词句填写在答案的空格处。

  (2)请根据“晴天雨”的注释和相关诗句提示,说说“夏夜霜”是什么意思?

  (3)说“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你认为这两句诗高妙吗?为什么?(限50字以内)

  答案:

  (1)夕茫茫→灯火万家→月照平沙

  (2)是月光照在沙滩上明白(银白)如霜的意思。

  (3)(主要看对表达技巧的赏析):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二: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2)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解析:

  (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2)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尾联。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答案:

  (1)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

  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三: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3、诗中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经历了哪三个过程?(用文中相关词句回答)

  4、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3、夕茫茫→灯火万家→月照平沙

  4、抒发了诗人对凉风习习,景色宜人的夏夜的喜爱以及盼望与老朋友共同欣赏这美景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是823年(唐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长庆三年),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描绘诗人夏夜远眺时见到的景色。“望”字统领全篇,全篇景致紧扣“夕”字,尾联向友人发出邀请应题中“招客”二字。“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为千古名句,逼真传神的描绘了夏夜清凉优美的景致。苏轼点评道:“白公晚年诗极高妙,‘风吹古木睛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此少时所不到也”。这首诗是长庆三年(823)夏天诗人在杭州刺史任时所作。

  诗的前四句描述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海天东望夕茫茫”点出时间是傍晚。“茫茫”的意思有二,一是说明日暮时分模糊不清,二是形象旷远的样子。联系下文来看,两个意思兼而有之。次句“山势川形阔复长”即是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杭州浙江,即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这两句是诗人登楼远眺看到的远景,意境阔大高远。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写。自中唐以后,东南一带城市经济繁荣,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加之钱塘江内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这些都是诗人在江楼上俯瞰到的,是紧扣题目中的“望”字所言。

  诗的颈联则使人产生凉爽之感。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诗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古木落叶状如雨点。虽然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同样,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因此诗人在诗歌的末句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

  诗的颔联和颈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对仗工整、自然,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江楼夕望招客阅读答案3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8.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5分)

  9.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 【答案】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要明确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体现在何处。因为晴天无雨,夏夜无霜,所以可知晴天雨和夏夜霜当为比喻;雨是因风吹古木而生,霜是因月照平沙而有。

  9. 【答案】示例一: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招客二字。

  示例二: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视之景;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解析】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即可。

江楼夕望招客阅读答案4

  [甲诗]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乙文] 百丈山记①

  朱 熹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②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注释】①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处,海拔690米。 ②瀵(fèn)涌:水同源分流喷出。

  1.[甲诗]中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经历了哪几个过程?请选取诗中的相关词句填写在答案的空格处。

  2.请根据[甲诗] “晴天雨”的注释和相关诗句提示,说说“夏夜霜”是什么意思?

  3.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甲诗]和[乙文]中词的意思。

  就( ) 殚( ) 若( ) 或( )

  4.纵观[甲诗],有人认为是“望”字统领全篇,有人认为是“夕”字统领全篇,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5.通读[乙文],说说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作者以立足点为中心,共写了哪几个方位的景物?

  6.请用“/”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7.翻译下边的.句子。

  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8.积累链接:请默写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颈联。

  参考答案:

  1.夕茫茫 → 灯火万家 → 月照平沙

  2.是月光照在沙滩上明白(银白)如霜的意思。

  3.就:靠近,登临;殚:完全,尽;若:好象;或:有的 ;

  4.认为“望”统领全篇的,是从作者观景的视角来看;认为“夕”统领全篇的,是从景观的主体内容来看。(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不分高下,言之成理即可。)

  5.立足点:石台。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

  6.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7.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

  (意思对即可)

  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江楼夕望招客阅读答案5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一个夏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暮色茫茫,山川宏伟,气象壮阔。

  B.“灯火万家”是俯视角度,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以此暗示杭州城的'繁华。

  C.“星河一道”句写天上星河倒映水中,给人以水天一色的印象,意境开阔。

  D.尾联以反问和对比手法,凸显江楼之高和诗人待客的殷勤,自然而亲切。

  16.本诗颈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赏析。

  答

  15.D.“反问”错,“能就……”句是一般疑问句;“凸显江楼之高”分析不当,这里只是以亲切、诙谐的口吻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16.①运用比喻手法:以“晴天雨”比喻风吹古木发出的声音,以“夏夜霜”比喻月照平沙的色彩,形象地写出了夏夜的清凉;②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视听结合”):风吹古木写声音,为动态,月照平沙写颜色,为静态,动静结合,写出了夏夜的清幽。

【江楼夕望招客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赵嘏《江楼感旧》阅读答案10-12

望蓟门阅读答案09-12

江梅引阅读答案06-20

杭州春望阅读答案06-16

望夫石阅读答案06-17

《骆谷晚望》阅读答案06-14

《望岳》诗词阅读答案11-03

赵嘏《江楼感旧》汤显祖《天竺中秋》阅读答案11-04

多景楼阅读答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