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答案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答案1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历靖康之难。绍兴五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
②新晴,雨过初晴的月色。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
(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4分)
(4)请从语言、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5)请简要分析此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6)词的上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下片“闲登小阁看新晴”表达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2分)
(7)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参考答案
(1)①动静结合。②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3)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1分)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2分)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4)语言:这两句词用语质朴自然,不见矫揉造作之迹。“杏花疏影”写所见,“吹笛到天明”写所闻,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很有雅致。
意境:这两句词选择杏花、笛声两个意象描绘了词人往昔在洛中与朋友在杏花疏影里吹笛的图,意境淡雅伤感(营造淡雅的情调和忧伤的氛围),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
结构:此句承上启下,仰承“忆昔”,是对“昔”的具体描述;下启“一梦”,与之构成鲜明的对比。(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5)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上阕忆洛中旧游。追忆中的往事是美好的:有长沟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环境,有“吹笛到天明”的闲情雅兴,追忆中寄托了词人对往事的怀念。
②对二十年风雨颠沛、知交零落、国事沧桑的伤感,“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如今沦落异族,座中那些“豪英”也已不在,抚今追昔,词人备觉伤感。
③对人事、历史之沧桑的感慨,词人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发出“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的沧桑感叹。
(6)愉悦,欢畅;悲慨,惆怅。(一点1分)
(7)运用虚实结合与对比的手法。上片由一个“忆”字引起,回忆二十年前英豪的欢聚,是想象虚写;下片用“二十馀年如一梦”来概括世事的变幻无定,写历尽沧桑之后的无奈之感,感叹盛衰兴亡,是对现实情感地抒发。忆昔和感今形成鲜明的今昔对比,发为浩叹的苍凉之音。(点出两种手法各1分,能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各1分)
二:
(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描写往昔情景的用意是什么?(3分)
(2)请指出此诗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片描绘了往昔一幅闲适的图景:大家曾在午桥豪饮,座中多是杰出的英雄。月光随着长沟的水波静静东流。在杏花的疏影里,词人与朋友们借着酒兴,畅谈理想,尽情游乐吹笛直到天明。(2分)与下片如今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进而感慨抒怀。(1分)
(2)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之情。②对时光飞逝,闲居湖州,功业未成的感慨之情。③对二十年颠沛流离、知交零落,如今独登小阁的.伤感之情。④感慨古今兴衰变幻,看新晴,听渔唱,自我排解的旷达之情。(答对其中的三点即给4分)
【译文】
忆昔日在洛阳午桥酣饮,在座的多是豪杰精英。明月无声地随长沟流水远去。在杏花疏落的暗影里,笛声悠悠直吹到天明。
二十多年岁月犹如一梦,此身劫后虽在但往事仍让人心惊。闲登阁楼看雨后晴空。古往今来多少兴亡事,都化做了渔人三更的歌声。
【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为登临感怀之作。宋绍兴五年(1135)五月,陈与义因病辞官,住在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词人回想起自己二十年的经历,感慨万千,尤其是靖康之难,更是不堪回首。本词正是作于此时,词人当时四十六岁或四十七岁。
上片追忆二十多年前在洛阳午桥聚会欢饮游乐的生活,抒写对充满豪情壮志的青年时代的逝去的感伤,状景历历如绘,意境优美。“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词人的故乡是洛阳,的午桥是他昔日呼朋唤友结伴游玩宴饮的地方,而现在自己沦落异族,想起以往座中那些“豪英”,抚今追昔,令人伤感。记忆中都是良辰美景:“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时洛阳是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在杏花疏落的暗影里,与朋友笛声悠悠一直吹到天明。如此美景,如此闲情雅兴,怎能不让人追忆?怎能轻易忘怀?即使谈之都让人觉得愉悦而爽朗。
下片转言今情,感慨国事沧桑、身世飘零,用笔空灵,内涵丰富。“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写今日的情景。“如一梦”感叹往事如烟缥缈无踪,二十年风雨颠簸;“堪惊”是胆战心惊的意思,词人虽未点明具体为何事,但联系他的经历,应该是指靖康之难,以及自己交游零落的生活。“闲登小阁”,看似有闲情逸致,实则感怆无限。“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词人将古今兴亡,都收拢到渔人三更的歌声中,余韵不尽。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答案2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①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②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③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④。
【注释】
①午桥:在洛阳城南,诗人写此诗时洛阳已落入金人之手;
②长沟:河流;
③二十余年:指从作者政和年间为官,到被贬谪,到北宋沦亡,自己渡江南逃的这段时间;
④三更:午夜。
1.上阕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2.诗人在本诗中一共抒发了三种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诗人选取了,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等意象,(2分)描绘了一幅恬静欢愉的夜晚宴饮图景。(3分)
2.①回忆往昔好友欢聚宴饮而生的欢乐闲适之情。②今昔对比历经家国之变而生的悲伤感慨之情。③试图排遣想要看破世情而生的旷达悠远(或避世消极)之情。(两种给分方式,要么不要第三点,一点两分;要么三点,每点二分。)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答案3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睛。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1.下面对这首司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
B.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往昔岁月中沉湎于午桥宴饮,流连于洛城繁华,昼夜游乐,豪情不再。
C.下片中“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表现了词人对世事沧桑的`感喟: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
D.“古今多少事,渔唱起更”一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12.这首词的上下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分别是和,全词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3 分)
答案:
【解析】D.此诗作者在最后表达的是消极和无奈,旷达和解脱没有。
记叙和议论(抒情) 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答案4
临江仙·夜登小阁①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②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小阁:指杭州青墩镇僧舍“无住庵”中的楼阁,是词人晚年的居所。②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杰出诗人,洛阳人,诗尊杜甫,后期之作沉郁雄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紧扣词题,着重忆旧。先写群友共饮,再写吹笛天明,可见词人当年意气风发、豪情万丈。
B.“杏花”两句,尽显当年的良辰美景成心乐事,顺承上文追忆,引出下片感慨,令人击节赞赏。
C.“闲登”句中的“闲”字,与苏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字一样,均为了展现悠闲的心境。
D.结尾两句,把古往今来的人间万事,融入午夜的渔歌声中,意境苍凉,以旷达语出之,寄慨无穷。
15.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
14.(3分)C
15.(6分)①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与眷恋。上片追忆与朋友们一起“午桥桥上饮”的欢乐场景,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充满了对往昔生活的追忆与怀念。②对时光易逝、知交零落的忧伤与感慨。下片写“二十余年如一梦”,时光消逝,朋友阔别,故而“此身虽在堪惊”,充满了伤感。③对家国沧桑变化的悲凉叹息。词人生于两宋交替之际,且有杜甫之风,晚年客居杭州,可推知词中有家国之恨、身世之慨。④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怅惘。“闲登小阁看新晴”一句,外在的闲适旷达,遮不住内心的`苍凉悲怆,充满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怅惘。⑤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慨叹。“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两句于历史的高度,于渔歌声中生发出深沉的历史慨叹,引发读者的共情。(每点2分,情感1分,分析1分。写出任意3点即可,共6分)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答案5
忆昔午桥②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③。
注:①陈与义(1090-1138),宋代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②午桥:在洛阳城南③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9.(1)上阙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
(2)试分析这首词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答案:
9.(1)诗人选取了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恬静欢愉的夜晚宴饮图景。(2分)
(2)①回忆往昔好友欢聚宴饮而生的.欢乐闲适之情。②今昔对比历经家国之变而产生的悲伤感慨之情。③试图排遗想要看破世情而产生的旷达悠远(或避世消极)之情。(2分,答出两点即可)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答案6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①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①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
(1138),历靖康之难。这首词大概是在绍兴五年(1135),作者因病退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词用“忆”字开篇,直接展开往事,回忆与“豪英”午桥宴饮、把酒临风之事。
B.“长沟流月去无声”有“月涌大江流”之妙,用桥下的宁静反衬桥上的欢声笑语。
C.下片借景抒情,表情达意真切感人,表达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
D.词的尾句“古今多少事”包含丰富内容,“渔唱起三更”表现了寂寞悲凉的情绪。
15、请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妙处。(6分)
答
14.C 。“下片借景抒情”错,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此词直抒胸臆。故选C。
15.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动静结合以声衬静,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解析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意思是: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疏影:稀疏的影子。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亮。
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杏花”点明节令,“疏影里”点明具体时间,“吹笛”点明事件,友人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富有诗情画意,极具感染力。
注释:
1、午桥:桥名,在洛阳县南十里外。
2、长沟: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涌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
3、渔唱:打渔人的歌儿。这里作者叹惜前朝兴废的历史。
4、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译文】
忆昔日在洛阳午桥酣饮,在座的多是豪杰精英。明月无声地随长沟流水远去。在杏花疏落的暗影里,笛声悠悠直吹到天明。
二十多年岁月犹如一梦,此身劫后虽在但往事仍让人心惊。闲登阁楼看雨后晴空。古往今来多少兴亡事,都化做了渔人三更的歌声。
【赏析】
本篇为登临感怀之作。宋绍兴五年(1135)五月,陈与义因病辞官,住在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词人回想起自己二十年的经历,感慨万千,尤其是靖康之难,更是不堪回首。本词正是作于此时,词人当时四十六岁或四十七岁。
上片追忆二十多年前在洛阳午桥聚会欢饮游乐的生活,抒写对充满豪情壮志的青年时代的逝去的感伤,状景历历如绘,意境优美。“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词人的故乡是洛阳,城南的午桥是他昔日呼朋唤友结伴游玩宴饮的地方,而现在自己沦落异族,想起以往座中那些“豪英”,抚今追昔,令人伤感。记忆中都是良辰美景:“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时洛阳是流月仙境般的明净和幽寂,在杏花疏落的暗影里,与朋友笛声悠悠一直吹到天明。如此美景,如此闲情雅兴,怎能不让人追忆?怎能轻易忘怀?即使谈之都让人觉得愉悦而爽朗。
下片转言今情,感慨国事沧桑、身世飘零,用笔空灵,内涵丰富。“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写今日的情景。“如一梦”感叹往事如烟缥缈无踪,二十年风雨颠簸;“堪惊”是胆战心惊的意思,词人虽未点明具体为何事,但联系他的经历,应该是指靖康之难,以及自己交游零落的生活。“闲登小阁”,看似有闲情逸致,实则感怆无限。“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词人将古今兴亡,都收拢到渔人三更的歌声中,余韵不尽。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生活中的小镜头》阅读答案06-13
临江仙 阅读附答案06-13
临江仙阅读附答案06-18
桎梏 阅读答案 | 考试阁08-27
老子忘了 阅读答案 | 考试阁08-27
伤春 阅读答案 | 考试阁06-13
沈从文《新与旧》阅读练习及答案06-17
临江仙·送王缄阅读答案11-06
仙人掌 阅读答案 | 考试阁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