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阅读答案

时间:2024-01-08 16:55:0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黄河阅读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河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河阅读答案

  黄河阅读答案1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听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

  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担汗来。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备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选自《散文选刊》1997年第12期,有改动)

  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Ludwig,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

  详解:本题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问,落脚点则是文章的表现手法的分析。从“中国的水”到黄河再到“壶口的黄河”,是把壶口黄河放到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上去观照。

  [答案与提示]

  17.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从题干入手,很易找出答案。主观上写人的感受,实际上是为了表现出黄河气势,这叫侧面烘托。再围绕侧面描写的一般性作用常识,结合本段表现的情感,答案就出来了。

  [答案与提示]

  18.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4分)

  详解:此题考查的是对抽象语句的理解能力。“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用了拟人修辞。

  分析题干,“也是一个飞跃”是说现在的黄河与以前不同。文中有“这时的黄河……是一个飞跃”的句子,怎么“飞跃”,答案肯定藏在后面。第6段讲了一层意思:这时的黄河活了,有了毫无羁绊的兴奋和放纵。再往下搜索到了第7自然段“考验也就在这里……”,是说黄河到这里有了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按照这两点组织语言做答。

  [答案与提示]

  19.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6分)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概括能力及作者的思想态度的把握能力。凡联系全文作答的题,都要梳理全文,分条作答,从本题分值看,应该答出至少3个要点。做这样的题必须先对全文进行层次划分,结构层次清楚了,答案也就清晰了。第1段为一部分,通过比较衬托,点出具有中国人皮肤的黄河到了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2—8段为第二部分,写亲临壶口所见,从声响(2—4)、流势(5—6)、年代久远的历史(7—8)三方面描写了壶口黄河的宏大气势。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情感与胜景交融,时间与空间交替,笔力雄健、大开大阂,极富艺术的美感。9段为第三部分,强调应该有人为黄河作传。本题可以换成另外一种问法:为什么壶口黄河是中国所独有的?现在就很好概括了。4点写出3点就可以得满分了。

  [答案与提示]

  20.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刃陂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4分)

  详解:本题考查对全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及推断能力。结尾句“跳出”了壶口黄河这个中心,它是从另外的角度对黄河的一种赞美,为什么要赞美它?上一题对文意的梳理为回答本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分析本句子,“该有人”与“应是中国人”是从不同角度强调的。

  黄河阅读答案2

  ①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可是一查黄河近20xx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黄河在近20xx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②人们不禁要问: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

  ③说来有趣,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媲美。那时候,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尤其是下游一带自然条件更好。因此,我们的祖先才选择这里生息繁衍。

  ④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

  ⑤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黄河每年从中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量达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到了大海,4亿吨则沉积在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每到洪水季节,黄河这些地段的堤坝很容易决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灾。

  ⑥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

  ⑦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巩固泥沙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20.句子黄河在近20xx年来竟决口1500多次中加点的近能否删除?为什么?(3分)

  21.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2.治理黄河管住泥沙的方法有哪些?(2分)

  23.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2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启示?(2分)

  参考答案:

  20、不能,近表示估计,后面的年代并非准确计算所得,如果去掉就变成刚刚好是20xx年了,就太绝对不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1、(1)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造成水土流失,大量泥沙进入黄河。(2)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2、(1)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2)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23、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黄土高原由于失去天然的保护层,水土流失非常严重的。

  24、示例1:要保护、美化环境,大量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示例2: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黄河阅读答案3

  1、在中国北方浩瀚的群山中,有无数条蜿蜒伸展的沟谷。由于地势的羁束,这些沟谷都多少显出一种挤手夹脚的尴尬和无奈。而地处陕西宜川和山西吉县一带的秦晋大峡谷却是个例外。

  2、黄河有幸,倚身此中。

  3、此前的黄河尽管强悍凶猛,却同样不得不委屈着自己,默默无闻地在在峻梁雄峁中曲意周旋,它只能忍受和服从。它像一条蓄爪待扑的巨龙,随时都在等待着机会。而现在,秦晋大峡谷终于为它提供了一个释放的舞台,它没有丝毫犹豫便腾空而起,狂奔劲舞,瞬间便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

  4、这就是壶口瀑布。

  5、壶口瀑布诞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壶口中——瀑布之前,黄河的河床足有上千米宽,而到了这里,两岸岩石陡然一缩,形成了一条只有二三十米左右的狭槽。不仅如此,槽道下又奇特地出现了一个高低悬殊,落差极陡的深谷。于是,漫天而来的黄河水流在这里聚为一股,齐心协力地朝狭槽里奔涌喷吐,由此形成了壶口瀑布。

  6、壶口瀑布的壮美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

  7、离壶口瀑布足足还有几公里的距离,你便可以远远地看见峡谷里腾起一团团飘冉的云团,那是瀑布迸溅形成的飞雾。飞雾如霞似烟,弥漫在河床上空,形成了一道令人惊骇且永不消散的奇景。屏息凝听,空气中伴有一种不绝不灭的震吼。好像来自天际,又似乎源于地底;仿佛惊雷滚地,犹如万骏疾走;声音撼天动地又包容万千。【a】那是一种捶胸哭天的苍凉,又是一种国难共赴的悲壮;是一种无坚不摧的刚烈,又是一种壮士断腕的豪雄;是一种惊天泣鬼的神勇,又是一种众志成城的顽强。

  8、我们全看呆了。或许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伟大力量,或许生活中还翻演着无数撼人心魄的壮烈冲击,但没有哪一种能像眼前这样,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空前的震撼。那是愤怒的极致,激昂的顶端,凶猛的无限,力量的空前!那是须我们永远体味和追求的精神的全部!⑩哦,千古黄河,伟大的河,我们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几乎每天都行走在你的身边,也接受着你的`泽润,那些日常的行走和接触使我们对你有了一种熟视无睹的平淡和麻木,但是只有此刻,我们才顿然领悟:【b】为什么志士仁人都本能地要到你身边来一览姿容!为什么作家和歌者都虔诚地要到你身边来聆听涛吼!为什么你能够被众口一致地尊为我们伟大民族的不朽魂魄!

  (选文有改动)

  1.为什么说倚身于秦晋大峡谷,“黄河有幸”?(2分)

  2.壶口瀑布的壮美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分点说明。(4分)

  3.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好在哪里。(4分)

  (1)那种疯狂和奋勇的喷扑让坚硬如钢的岩层也无法不退让,无法不动容。

  (2)水浪砸在岩石上,迸出冲天的水柱,也迸成残酷的碎片。

  4.本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请从文中【a】【b】两处画横线的语句中任选一处,针对其中最鲜明的语言特点加以赏析,并概括该句的深刻内涵。(4分)

  答案

  1.雄心勃勃的黄河得到了释放的舞台,造就出一个自然景观中的伟大和不朽!评分标准:答出“得到了释放的舞台”,得1分;答出“造就出”和“伟大和不朽”,得1分。共2分。

  2.略

  3.略

  4.略

  5.【答案示例】[示例一]填选项:【a】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联想丰富,气势磅礴。该句揭示出瀑布撼天动地的声音所展现的勇猛刚烈的气势和悲壮豪雄的精神,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示例二]填选项:【b】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语言雄壮有力,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喷薄而出,连用三个“为什么”引人思考,突出了黄河精神作为我们伟大民族精神内核的强大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评分标准:能明确排比的修辞方法及作用,得2分;能概括内涵,点出作用,得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技巧

  1、审题,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度,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的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2、答题,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有很多,常用的有八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4、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可以用关键词来进行回答,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5、考生经验,在解答这些题时,考生应把握以下三点,要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把选项中的词代入句中默念一遍找语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黄河阅读答案4

  ①摊平我国地图,从东北向西南,自东南往西北,平直绷起两根细线,线的交点恰巧是兰州的所在地。黄河九曲,逶迤数千里,它只正二八经地穿过了一座城市:兰州。

  ②在晴朗的日子里,百里长街,市声如沸,流经闹市的黄河则是悄无声息的。不甚透明的水纹盘旋交织,沉默平稳的波痕在朝晖夕照里犹如铜汁浇铸的块状肌腱,透出凝重的粗犷的血色,流动成浩浩的、浑厚的一派,仿佛千万条汉子衔枚疾进,无声地运行。人们看不出别的迹象,只看见瓷实的,富于弹性的肌腱在起伏、在抖动,强悍雄劲却不暴戾,元气勃勃而不响动。——一切怀有巨大追求的生命,常常是无声的。

  ③“不到黄河心不死”,“跳到黄河洗不清”,小时节,我听到父辈动不动念叨黄河,心里也觉得黄河了不得。读书时,耳畔啥话都有,有人说黄河是一支剽野的黄肤色的歌,有人说是长长的一线泪滴、深深的一声喟叹,也有人说它是月亮下神话里的一条龙……我想往黄河,以为今生今世能见它一眼,就知足了。没料想成人之后,我这生命的火星儿溅离父母之乡,西掷千里,住进兰州,居然与北国大地上最古老、最有声望的大河相依为邻了。夕照下,风地里,雨天,雪天,我独自在河滩里逍遥漫步,纵览这亘古不息的,不舍昼夜的活的巨物,聆听这似乎无言、却分明有意的弦外之音,久而久之,我的情绪便有了些神秘的变动。

  ④黄河,是大海以它倔强的手指深深地抠进陆地里的一个“大问号”。这问号在兰州形成稽考历史的第一个锐利弯钩,钩起一连串的积淀物:踏波跳浪的羊皮筏子,策驼西上的汉使张骞,120丈铁缆的镇远桥铁拄,湖湘子弟栽植于3000里征途中的左公柳,兰州战役时在炮火中旋动不已的大型水车……这些记载过我们民族的年代的实物,有的化作了濒水而立的花岗岩石雕,有的尚绵延着一线活气,对“问号”努力进行解释。

  ⑤黄河,又是天际一霎闪电掣开的鞭影,鞭杆攥在汪洋的掌心里(渤海是汪洋紧握的拳头),鞭捎抽打在一个微微耸起的背脊上。在兰州,黄河并不是箭杆式地插城而过,每于人迹稀寥处折个大弯,长的波痕便斜倾如熊腰,低吼喑呜,拍石崩岸,狂不可羁,这一种地上没有路便要踢开一条路,前方没有海自己便要掬成一个海的霸王气概,着实惊人!黄河在兰州,并不晓得前程上还有横流四衍的壶口、有“平地一声雷”的龙门、有大禹神斧劈裂的三门峡。浪未至而气先凝,这一条由海魂挥动着闪电似的长鞭,它那征服一切的气度是先天具备的。

  ⑥“黄河远上白云间”,那仅仅是它远上昆仑时偶尔一现的背影。兰州乃挟水之山城,夜来两厢灯火,珠玑罗列,金冠嵯峨,洋洋洒洒映进黄河,致使这里的流水成为千里躯体上光明璀璨,瑰丽无比的一个段落。“昆仑者,天象之大也”,昆仑怎么也容纳不了的.黄河,正从我身边经过……

  1.联系内容,分别说说以下两个比喻句的含义。

  ⑴黄河,是大海以它倔犟的手指深深地抠进陆地里的一个“大问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黄河,又是天际一霎闪电掣开的鞭影,鞭杆攥在汪洋的掌心里(渤海是汪洋紧握的拳头),鞭梢抽打在一个微微耸起的背脊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⑥两段所描写的内容有什么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本文以“黄河臆象”为题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叙说兰州的位置及黄河流经兰州的情况,写出了兰州是体味黄河的最佳地方,自然引起后文的“臆象”。

  B.文章先写“我”为黄河的神奇所吸引,再写“我”与黄河相依为邻,最后写“我”与黄河密不可分,全文线索清晰,结构谨严。

  C.文章先写黄河“悄无声息”、“沉默乎稳”,再突出黄河征服一切的霸王气度,欲扬先抑,曲折多姿。

  D.文章描写了黄河兰州段景象,又指出黄河在兰州并不晓得前程上还有“横流四衍的壶口”等景象,虚实结合,表现了黄河全程的声威气势。

  E.文章最后指出“昆仑怎么也容纳不了”黄河,借“天象之大”的昆仑反衬黄河,充分表现黄河粗犷、浑厚的性格和宽广、博大的胸怀。

  参考答案

  1.⑴“大问号”既喻指黄河的外形(流经兰州时的大弯子),又表示对历史积淀物(或我们民族的年代的实物或黄河文明或华夏历史)的思考。⑵“鞭影”喻指黄河与渤海紧紧相连,先天具有征服一切(没路开路、没海掬海)的霸王气概。

  2.两段描写的都是黄河兰州段的景色。但第②段写的是白天之景,第⑥段写的是夜晚之景。 第②段表现黄河悄无声息而又强悍雄劲的特点,第⑥段表现黄河璀璨瑰丽的特点。(或合在一起说:……第②段写的是黄河白天流经兰州的情景,表现了黄河悄无声息而又强悍雄劲、元气勃勃的特点。第⑥段写的是黄河夜晚流经兰州时的情景,表现了黄河光明璀璨、瑰丽无比的特点。

  3.以“黄河臆象”为题,表明文章主要表达的是黄河之“神”而非“形”,是对黄河文明的感悟和思考,而非地理学意义上的黄河。

  4.A D B项:“‘我’与黄河密不可分”属无中生有。C项:“欲扬先抑”属无中生有。E项:“反衬”说得不对。

  黄河阅读答案5

  文本一:

  黄河

  周立波

  二十一日,部队陆续到了黄河边上。这就是历代诗人最爱歌頌的黃河,这就是音乐家冼星海同志在《黄河大合唱》里谱出了澎湃之声的黄河。

  万道灿烂的阳光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这些冰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它们互相冲击着,发出嚓嚓的声音。

  等待渡河的时候,我到镇上去找开水喝。和老百姓聊天。他们说,原先这里的房子要多些。日本鬼子几次打到了河东,毁了这里好多民房。依靠八路军英勇的守卫。鬼子从来没有渡过河来。我们和鬼子只隔一条水,但是陕甘宁边区始终是一-块干净的土地,从来没有被日寇践踏。今天正在渡河东去的王震将军的部队里,就有好多保卫黄河的英雄。

  我们挨次下了船。每船水手十一人,船一解缆,水手使劲地荡桨,大声地呼喊。那是一种粗犷的吼声,声音那么大,竟至超越了风声和波浪冲激船头的声音。到了中流,船不停地起落,并且一直往下流。水手们使尽力量摇桨,使尽一切力量呼吼。这是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的场面。河风吹着,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水手们只穿着单衣,脸上的汗竞像雨点一样滴落。

  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有一刻钟之久,不肯走开。我们已经离开陕甘宁边区了。王震同志还没有过来。他正在西岸指挥队伍,分拨船只。我们沿着黄河走了十里路,才转入东边的山路。在河边看见的第一间房子的砖墙上,写着“时刻准备反扫荡,坚决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我记起了早晨在螅蜊峪看见有一堵墙上写着:“展开赵占魁运动,发展手工业。”隔一条黃河,一边是生产运动,一边是对敌斗争。

  在河边,我们碰见了两个农民。他们都穿着蓝布棉衣和白布棉裤,头上挽着干净的白毛巾。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型手榴弹,另外一位腰间插着一支土造的手 枪。这是民兵。提着大手榴弹的小伙子,仔细打量了我们的制服和武器,小声地对同伴说:“咱们的人。”我们要他们带路,他们十分高兴地走在前面,并且告诉我们,这里是临南县界。这里的民兵都会使用地雷,每个村庄的大路和小路都挖了雷坑。敌人一出来,地雷就埋好。我们经过的村庄,果然到处有雷坑。民兵送了我们十来里路,我们怕走得远了,耽误了他们自己的事情,请他们回去。但不料他们回去以后,我们碰到了一点麻烦。

  我们经过一个名叫马塔的'山村时,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他们手执红缨枪,不让我们走,索看路条。我们说:“咱们是八路军,从河西来的,没有带路条。”一个为首的孩子说:“你们是八路军,咱们欢迎,超然客整理可是八路军也得有路条。”我们又告诉他:“你们的民兵哥儿还送了我们一程,刚走。”他说:“咱不管,只要路条看一看。”我们被阻拦着,幸亏村里出来-一个人,问什么事,知道我们是从河西来的八路军以后,他叫孩子们赶快让开路,让我们前进。

  一路上,我们赞赏着村民组织的严密,有着这样的人民组织的地方,敌人是不容易逞凶的。

  我们走了五十五里路,到了临南县府所在地刘家会。县政府把镇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給我们住。晚上,睡在炕上,我们谈起了今天在黄河岸上发生的一件事情- -

  张米贵是一大队的战士,参加八路军已经有七年。他母亲听说儿子要经过家门,就拄着一根拐杖,来到黄河边上,等了三天,真就看见儿子了。她流眼泪,说不出话来。张米贵抱着枪伴着她坐了一会儿,要她好好地保重,并且说,自己会很快地回家。最后,他站起来说:“打日本鬼子,打那些反动派,是大事。娘,你回去吧。”于是,他赶快走开,怕她看见自己的眼睛。

  就是这样,他别了母亲,赶上队伍,把一切经过报告了班长。从家门经过,他没有回家。

  (摘编自《南下记》,有删改)

  文本二:

  小品文很小,人家或以为它只配供人消遣,不能载道。我则以为除供人消遣外,还须载道,其寿命才能长久。不过道也有一个分别。假如我说:“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未免太艰深了。小品文所载之道,应该是众人易于明白的道理。世间有不少长篇大论,因其太长太大,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有工夫去读它。又因其说理复杂曲折,也只有以读文章为职业的人才能读得懂。很好的小品文,就形式说,第一个原则,当为短小。近来常见一些小品文,其开张白往往占一两百字,太不经济。不过经济之极,也足以使小品文丧失其文章之“文”。小品文毕竟是“文”章。虽极短小,内部仍可以有严密的组织,仍可以有起承转合。一句抽象之道理,可以写三两句具体之说明,正面说了,还可以说反面。总而言之,小品虽经济,然而是“文”章。

  (摘编自周谷城《泛说小品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写水浪奔流、阳光灿烂、冰雪团块明亮,这些景物烘托了作者看到黄河的激动心情,表现出对取得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心。

  B. “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但船上的水手们“脸上的汗竞像雨点- -样滴落” ,对比中生动地表现出水手们奋力划船时的艰难。

  C.提大手榴弹的民兵说:“咱们的人。”这简短而又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显示出充分的信任,反映了八路军与农民的亲密关系。

  D.文章以“黄河”为题目,一方面是因为故事确实发生在黄河边另一方面是把黄河作为一种象征,寄寓刚毅、勇敢等民族精神。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河大合唱》是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音乐作品,文本提到它。旨在引出对渡河时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场面的描写。

  B.陕甘宁边区是以陕北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王首道遥望河西,透露出思念党中央、保卫党中央、不甘心放弃根据地的心理。

  C.张米贵是一名普通战士,为了抗战,他从家门口经过都没有回家,文本记述他,是要表现这位战:士超出其他士兵的家国情怀。

  D.周谷城在文中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等抽象艰深的句子为例,来说明小品文不应该晦涩而应该明白易懂,很有说服力。

  8.文本一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对表达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赏析。(4分)

  9.周谷城认为优秀的小品文在内容与形式上各有怎样的特点?请就其中一方面对文本一做简要赏析。(6分)

  答

  6.A【解析】“表现出对取得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心”错,表现的是黄河的雄浑。

  7.D【解析】A项错在“旨在”。B项于文无据,错在“放弃根据地”。C项错在“超出其他士兵的家国情怀”,文中张米贵是普通士兵的代表。

  8.自然环境描写,集中体现在对黄河的描写上,作者从视觉、听觉、河岸远观、河上亲历等角度,渲染黄河雄浑的气势,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2分)

  社会环境描写,以村庄被轰炸的场景、黄河两岸村庄标语等体现抗战的大环境;以王首道、张米贵等构成军人形象群体,以民兵、查路条的孩子等构成民众形象群体,营造了军民团结、保家卫国的全民族抗战的浓厚氛围,表现了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2分)

  (共4分。意思对即可。)

  9.特点:内容上,要载道且道理要浅显易懂。

  形式上,要短小且有严密的组织。

  (每点2分,共4分。每条概括全面才能得2分,不设1分答案)

  赏析:

  内容:通过记述一次行军中的见闻,展现了军民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精神风貌,道理浅显易懂。

  形式:篇幅短小,以作者行踪为线索,记述所见所闻,层次分明,结构严密。

  (2分,就其中一方面赏析即可)

  黄河阅读答案6

  【黄河颂原文】

  能力提高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1.这节歌词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层,请在原文上用“||”划出层次,并写出层意。

  2.歌词中三次出现的“啊!黄河!”,作者是从三个角度来抒写的,请根据作者的思路把它表达出来。

  3.作者为什么称黄河为“摇篮”,是“屏障”?

  4.你是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5.这段歌词在押韵上有_______的.特点,在风格上有_______的特点。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_______的图画,所以我们在朗读时,要带有_______的情感。

  【参考答案】

  1.第二层:望黄河 第二层:颂黄河

  2.一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二是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三是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精神源远流长。

  3.比作“摇篮”,是因为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的炎黄子孙,它又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把它比作屏障是因为黄河天险在地理位置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制胜法宝,突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

  4.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黄河的主流比作巨人的躯干,把支流比作臂膀,以写出黄河的伟大力量.

  5.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美联社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刻划出黄河的豪迈形象

  波澜雄伟宏大工业豪迈雄健,壮怀激越

  黄河阅读答案7

  黄河之水

  赵丽宏

  ①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的诗句并不是凭空杜撰。在黄河的上游,我看到了从蓝天和白云中流下来的黄河。那是一条碧波荡漾的大河,能看到水底下的卵石,看到在清澈的流水中嬉戏的小鱼。世界上的江河,原本都这样清澈。

  ②在西北的黄土高原,黄河变得浑浊,浑浊得像一条泥浆河,像一条桀骜不驯的黄龙。面对这浊浪滚滚的黄河,我并没有觉得它受到了污染,我想,这是流水和高山大地亲热的结果,是天作之合,是自然。大自然在亿万年的运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规律,我们没有理由责备自然。

  ③在兰州,我站在那座有名的大铁桥上,俯瞰在桥下奔流的滔滔黄河,河水打着漩涡,像万马咆哮,奔向它们向往的既定目标。就在我默默凝视黄河的时候,站在我身边的一个穿着时髦的女郎随手把一个可口可乐罐扔进了黄河。我吃了一惊,下意识地问:你怎么能这样乱扔?女郎朝我一笑,答道:这么脏的河水,有什么关系。那个红色的可乐罐在黄色浊浪中冒了几下,就不见了踪影。

  ④在黄河边,每天有多少人把手中的废物随手扔进黄河?

  ⑤黄河流到甘肃临夏境内时,水势稍稍变得平缓。因为,再往下游,就是刘家峡水库,水库大坝把汹涌的河水拦住了。在这里,我坐游船去看黄河边的炳灵寺石窟。黄水在船舷边翻卷,涛声惊心动魄,两岸峰峦千奇百怪,像无数奇妙的雕塑排列在岸边。这些雕塑,是黄河的杰作,是流水冲击山峦的结果。热情的船主用黄河鲤鱼招待我,在甲板上,我们吃鲤鱼肉,喝鲤鱼汤,当然还有酒和饮料。几个年轻的船员很豪爽,几乎能一口气喝完一瓶啤酒。喝完酒之后的动作使我吃惊:他们一甩手,就把酒瓶扔进了黄河。当然,那些装饮料的瓶瓶罐罐,也无一例外,统统被扔进了黄河。他们的动作,自然得就像随便撩一下头发搓一下手掌,这样的动作,已经成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如果我大惊小怪地对他们的这种习惯表示惊愕,大概会被他们嗤笑。不过,我还是表示了我的看法。我喝完了一罐饮料,船员们把他们的瓶子扔进黄河时,我一直把空罐捏在手里。一个船员来收我的空罐时,我告诉他,我要把空罐带上岸去。船员惊奇地问我为什么。我说:我不能污染黄河。船员以为我说笑话,一边把手里的瓶子扔下船,一边哈哈大笑着走开了。

  ⑥我看着手中的空铁罐,生不出一丝一毫幽默感。再看身边的黄河,只见黄浪滔滔,似乎所有一切都会被它们席卷而去,留不下任何痕迹。

  ⑦看完炳灵寺石窟,坐一艘快艇去刘家峡大坝。快艇驶近库区时,河面越来越宽阔,水流越来越平缓,河水也由黄转绿,越来越清。进入库区后,只见天蓝水绿,风平浪静,快艇滑行在碧波粼粼的水面上,那条浊浪汹涌的黄河彻底消失了,河水变得像它的上游一般清澈。当水平线上出现刘家峡水电站巍峨的大坝时,我突然发现,绿色的水面上有一线黑色迎面而来,就像是天上的一大片乌云,罩住了碧绿的水面。这是什么?等快艇驶近,真相便大白了:原来,这正是人们一路往黄河中抛撒的污物,它们汇聚在这里,浮在水面上,黏稠乌黑,壅集着人间的污秽,散发着臭气。在这片乌云中,有空铁罐空酒瓶,还有那些永远也不会腐烂的塑料盒塑料袋在它们的覆盖之下,任何流水都不再有清澈可言。我不知道,当这片乌云涌进水电站时。会出现怎样的景象。人类破坏自然,必定会遭到惩罚,此刻,这可怕的.报应已经展现在我的眼前。

  ⑧面对黄河中这片乌云,我的心情沉重。黄河啊,你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大自然恩赐予我们的伟大杰作,而你的子孙竟把你当成了垃圾箱!惭愧!

  1.文章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

  2.文章是运用哪些修辞手法来表现黄河的?请简要分析。

  3.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中黑体词的含义。

  (1)船员惊奇地问我为什么。

  (2)似乎所有一切都会被它们席卷而去,留不下任何痕迹。

  4.请简要概括本文主旨。

  参考答案

  1.开头两段分别写了黄河源头河水的壮阔清澈和黄河在黄土高原的自然浑浊,突出了黄河的自然状态,引出本文话题,与下文黄河被污染形成强烈对比。

  2.①比喻:例如黄河变得浑浊,浑浊得像一条泥浆河,像一条桀骜不驯的黄龙,生动地刻画出黄河浑浊的程度和黄河水奔腾咆哮的动态;②排比:例如黄河啊,你是中国人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大自然恩赐予我们的伟大杰作,突出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表现作者对黄河的赞美。

  3.(1)惊奇写出船员对我的环保举动感觉意外,表明他们乱扔垃圾已经成为习惯。(2)似乎一词意在突出眼前所见之事好像是,但实际并不是;因为从表面看:人们扔下的垃圾的确被滚滚的黄河水卷走,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卷走,它们汇聚在刘家峡大坝,浮在水面上,黏稠乌黑,壅集着人间的污秽,散发着臭气。

  4.作者通过对黄河水上下游的变化和人们习惯在黄河中乱扔垃圾,使得黄河聚集污秽、散发臭气的描述。表达了作者的沉重心情,呼唤人们增强环保意识,保护好我们的黄河。

  黄河阅读答案8

  阅读说明文完成1—5题。

  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然而,我们是怎样对待这条母亲河的呢?说句实话,我们对不起黄河。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多年前,黄河并不姓“黄”,而是叫“河水”或者“大河”,河水也是相当清澈的。随着她儿女的渐渐增多,她周围的森林面积却一天比一天减少,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水土流失,终于使她由绿变黄了。由于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有些地方,比如河南省开封市,河面比房顶还高,成了流在人们头顶上的“悬河”!。大概是母亲生我们的气吧,河水一次又一次地跑出来教训我们,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

  ②那么,目前的情况又怎样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黄河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也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据专家们统计,黄河污水排放量高达21.2亿吨,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农药和化肥的年使用量分别为3.75万吨和600万吨。以宁夏为例,黄河流经宁夏13个市县,全长397公里。宁夏每年3亿吨工业和生活污水大约有80%排放进黄河。据检验,黄河水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近年来显著增加。由于污染严重,河水不进行处理就不符合饮用标准。然而现在,宁夏南部山区许多农民就直接饮用黄河水。即使是那些不直接饮用黄河水的人,也不是不受危害的.。因为被污染的黄河水影响到了地下水,一些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饮用这样的地下水,怎能保证身体健康呢?

  ③黄河污染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如果我们不高度重视,不赶快控制污染,情况将更加严重。那样的话,黄河母亲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们想保护自己,保护中华民族,就必须先想办法保护母亲,保护黄河。

  1.根据第①段,请你概括说出造成黄河成为“悬河”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②段加粗词“旧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分别是指什么问题?请概括写出。

  旧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文中②段画横线部分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 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

  4.参照①段中加横线的句子,③段中横线上应补出一句话,请写在下面,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语气顺畅。

  5.文中加点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森林面积逐年减少(造成水土流失)。

  2、泥沙增多,河底增高。河水受到污染。

  3、列数字、举例子 黄河受污染的程度极其严重。

  4、更加生气,并且用更加严厉的方式教训我们。

  5、不能。“主要”表示除黄河之外,附近污水还有别的排放渠道;去掉后就变成了附近污水全部排放进了黄河,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准确。

  黄河阅读答案9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5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气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混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⑤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7、第①段中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3分)

  18、用简明的语言表述黄河流域之所以能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3分)

  19、本文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3分)

  20、本文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的“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3分)

  21、本文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3分)

  参考答案:

  17、气势雄伟,流程漫长,流域广大。

  18、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19、是为了说明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0、不能省略。因为“相传”表示所述的内容来源于传说,不是确实有据的;“之一”则表示还有别的发祥地,黄河流域不是唯一的。

  21、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或: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意思相近均可)

  黄河阅读答案10

  来到壶口,我一下子惊呆了。壶口瀑布那惊天动地的磅礴气势,仿佛把我给呑没了。

  放眼北望,只见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的,分明是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鳞巨龙。它们翻滚着,缠绕着,拥挤着,斯咬着,昂首甩尾,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倏而,腾空而起;猛然,俯冲而下。如同百米冲刺一般,它们各不相让,非要在壶口“冲线”的一刹那,争个你低我高。

  来了!来了!呼啸着、拥挤着冲锋在前的惊涛,如千军万马,以排山倒海之势压向壶口。就在前面的一排巨浪刚刚冲来的一瞬间,后面的一排早已接踵而至。雷霆万钓的冲击力,足以所向披靡,那紧随其后的.更是势不可挡。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得“轰隆”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前呼后拥的千万条巨龙,齐刷刷地跌进深渊……

  震耳欲聋的雷声还在轰鸣,紧接着撼天动地的霹雳又已炸响。跌落深渊的巨龙,拼命挣扎着、蜿蜒着,企图跃出深渊。可跟踪而至的后来者,又以泰山压顶之势猛冲下来。在山呼海啸般的轰鸣中,无数的断鱗残甲化作腥风血雨,从深渊中升腾,如同一股强劲的龙卷风,冲天而起,扶摇直上……伫立在壶口瀑布前,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又一个小时过去了。目睹瞬息万变的奇观,耳闻震耳欲聋的轰鸣,我深深地被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力量所震撼,为她那前赴后继的献身壮举所感染,为她那无坚不摧所向无敌的气 概所感动……我的整个身心已经融化进壶口瀑布中去了。

  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您博大的胸怀,您的精神,您的气概,是亿万中华儿女力量的源泉。而壶口瀑布正是您的灵魂精魄的集中体现!我真希望时间凝固在这里,让我在这里待上一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好让我从黄河母亲的魂魄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1、 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顷(qǐng qīng)刻 昂(áng yǎng)首 冲(cōng chōng)刺

  强劲(jìn jìng) 博(bó bé)大 汲(jǐ jí)取

  2、补充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

  () 山倒海:

  所向披() :

  雷霆万() :

  势不可() :

  3、画出文中的比喻句,J月读并体会它们的好处,再选一句你喜欢的抄在下面。

  4、 按短文内容回答问题。

  “……好让我从黄河母亲的魂魄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作者想要汲取的营养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冲刺、强劲和汲取选第二个,其余选第一个。

  2、排山倒海:推开

  所向披靡:倒下

  雷霆万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势不可挡:抵挡

  3、 放眼北望,只见铺天盖地滚滚而来的,分明是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鳞巨龙。

  4、前仆后继,英勇献身的精神;撼天动地,所向无敌的气概。

  黄河阅读答案11

  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马踏着柔软的草地,向山顶爬去。也许你想象中的五千多米的高山一定是非常险峻的吧,可是这里却是缓缓的斜坡。

  越往上走,就越觉得好像来到了天上一样。白云一会儿在蓝蓝的天上飘舞,一会儿又在半山腰里游荡。山上的羊群裹在云雾之中,若隐若现,真难分辨出哪是羊群,哪是白云。记得小时候,我任性地向大人们要东西时,他们往往开玩笑说:“天上的星星,你要不要?”而这会儿我就在云雾中,好像一伸手就能摘到神秘的小星星了。

  一股泉水越来越细,河道竟像我们小时候在渠边挖的小水沟,一块块小石头就像摆在棋盘中的棋子。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我不禁跳下马来,找了一块石头,搭起了万里黄河“第一桥”。

  又走了几十步,在云雾缭绕的一大片山坡上出现了数十处清泉。泉眼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像珍珠一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泉边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野花,把碧绿的草坡点缀得十分鲜艳。几十条细流沿着布满奇花异草的缓坡向一起汇去……

  啊!这就是黄河源头吗?捧起水,洗洗脸吧!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呀!喝一口黄河的水吧,它是那么清,那么甜。我们几个还兴奋地打起了“水仗”,让源头之水洒遍全身。

  蓝天,白云,鲜艳的花,清澈的水,源头的奇景真使入迷恋。我顺着小溪,向远处望去,好像看到水越汇越多,越流越大,流过草地,绕过高山,越过平原,终于汇成奔腾的黄河,行程五千多千米,流入大海。

  1.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作者是从山顶往下走的。( )

  (2)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应热爱它。( )

  (3)“我好像一伸手就能摘到神秘的小星星了。”这句话说明我摘星星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

  (4)作者写黄河源头五千米的`高山非常险峻。( )

  2.完成填空。

  源头的奇景真使人迷恋。最令作者难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越汇越多,越流越大,流过草地,绕过高山,越过平原,终于汇成奔腾的黄河。”句中的“流”“绕”“越”这三个字哪个用得最妙?并说一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我们应当保护它,在生活中我们应怎样做呢?(至少说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 (2)√ (3)× (4)×

  2.蓝天;白云;鲜艳的花;清澈的水

  3.“略”(意思对即可)

  4.①多种树;②不乱砍滥伐。(意思对即可)

  黄河阅读答案12

  天的尽头,闪烁着一道灿烂的金光,像一柄神奇的宝剑,从蓝天深处脱鞘而出,横陈在天地之间。站在梁上远眺,中国人的母亲河仿佛在天边流动。这就是黄河第一曲。眼前的景象,正合李白的诗意:“黄河之水天上来”。然而接下来那句:“东流到海不复回”,在这里就不对了,得把“东流”改为“西流”。毫无疑问,李白没有到过玛曲,也没有登过梁。我眼前黄河西流的奇观,李白无从得知。这里,天高地阔,天地间的人显得渺小之极,远方的黄河也只是天地间的一道细流。在西北的黄土高原上,人们在歌子里这样唱:“远看黄河一条线”,把在高山上远眺黄河的感觉描绘得非常传神。如果把黄河看作天地间的一个生命,这是一个倔强而又聪慧的生命,她心怀着遥远的目标,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不因为挫折而颓萎,在跌宕坎坷、危机四伏的旅途上,她坚定地走着,没有任何力量能中断她投奔海洋的脚步。曲折的美,是天底下最有魅力的美。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便具有这样的魅力。

  我站在梁上,凝视着远在天边的黄河,久久不忍离去。甘南的朋友笑着催我:“走吧,我们会带你走到黄河边上的!”

  大约三个小时后,我真的站在了黄河岸边。在高山上远眺时如剑如线的那一脉细流,此刻成了一条宽阔的.大河。眼前的黄河,和人们印象中的黄河完全是两回事。在兰州,在洛阳,在开封,在济南,我曾经见到过中游和下游的黄河,那是一条浊浪汹涌、黄水滔滔的河,是一条奔腾翻滚的黄龙,河里的水流,简直就是浑浊的泥浆。而这上游的黄河,却平静而清澈,河水以极慢的速度向西北方向流着,明镜般的河面上,倒映着深蓝的天和雪白的云。跟我一起来的儿子在河滩上奔跑欢叫,还捡来石片在河面上打水漂,石片在平静的水面上旋舞蹦跳,溅起一圈圈涟漪……这样的清流,怎么也无法和我记忆中那条咆哮浑浊的黄河融合在一起,倒是使我联想起江南的新安江和太湖,联想起我故乡崇明岛上的河。然而黄河和江南的河流毕竟是不一样的,平缓的河滩连着一望无际的草原,草原上,成群的绵羊和牦牛在悠闲地吃草。一个身穿大红长袍的藏族姑娘坐在草地上看着我们,远远看去,犹如盛开在绿草中的一朵硕大的红花。草原的尽头,峻拔的高山绵延起伏,好像已触到天边涌动的白云。

  黄河在这里静静地西去,没有浊浪,没有涛声,没有匆忙的喧嚣。然而谁能否认,这就是黄河?宁静致远。这平静清澈的流水,不久将掀起惊天动地的波涛。我想,眼前的黄河,多么像一个胸怀博大的勇士,在生死搏斗的前夕,独享着珍贵的宁静。

  ( 节选自《岁月的目光》,广东旅游出版社)

  1、品析下列句子在语言表达上的妙处。

  一个身穿大红长袍的藏族姑娘坐在草地上看着我们,远远看去,犹如盛开在绿草中的一朵硕大的红花。草原的尽头,峻拔的高山绵延起伏,好像已触到天边涌动的白云。

  2、作者在第一段中说要把黄河“东流”改为“西流”,你知道为什么吗?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黄河的?

  4、与下游相比,上游的黄河有何特别之处?

  【第33期第2版《大美三峡扑面来》参考答案】

  1、这两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写景。第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身穿大红长袍的藏族姑娘比喻成一朵硕大的红花,非常生动形象。第二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的高。

  2、黄河从高耸入云的巴颜喀拉山上飞流而下,奔腾向东,遇到岷山的阻挡后,突然改变方向,调转头由东向西北流去,形成九曲黄河的第一个弯道,即作者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3、由远而近的观察顺序。

  4、下游的黄河浊浪汹涌、黄水滔滔,而上游的黄河平静而清澈,河水以极慢的速度向西北方向流着。

  黄河阅读答案13

  阅读人教版初一下册课文《黄河颂》,回答下列问题:

  1、《黄河颂》那个词是关键?那一部分是文章的主题部分,其内容是什么?颂字,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之间有什么关系?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主体部分中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他所统领的内容是什么?望字,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岸。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5、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来写的。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6、《黄河颂》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1)音节美。歌词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错落有致。在用韵上隔句押韵,构成自然和谐的韵律。(2)画面美。歌词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一幅幅地在读者面前展现出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7、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8、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9、高山之巅即高山的最高处在这里表现一种强的气势,惊涛就是很大的浪,表现黄河水的急中华民族的摇篮就是说黄河孕育了中华文化,是我国文化的起源

  10、将要以你为榜样

  11、用第二人称的作用是为了拉近人物之间的关系,让人感觉作者是接与黄河对话,这样对黄河的赞颂更有说服力。而用她或黄河都无此作用。

  黄河阅读答案14

  有一种柳树长在黄河入海口

  那是个暮春时节,黄河入海口的风却依然料峭,四下里弥漫着一份几近于永恒的静谧。我向那一片片一个个圆土包似的树丛奔去,当地人告诉我,那也是柳树。我愕然。我这一生见过各种各样的“柳树”。而我眼前这些被人们所指的“柳树”既没有“软于丝”的枝条,也没有被春风剪出的“细叶”,更没有那般淡红和鹅黄去悦人眼球。面对奔腾了几千百里后明显露出疲态的黄河,它们虽然也倚得了半匹寒风,却不见半点狂势。它们既不像垂柳那般的柔媚婀娜轻盈,更无旱柳常有的高大伟岸刚毅。它们只是一丛自沙地上向上萌生的灰色枝条,那由一根根手指头粗细的枝条组成的灰褐色树丛却又不动声色地渗透着一种沉稳和倔强。而让我最为惊愕的是,当地人说,这样的“柳树”全都是眼前这条黄河从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带下来的

  怎么可能?它们怎么可能穿越千里而到此地扎根?我诧异

  “黄河带下来的自然不是整棵的树,而是它们的种子。”他们如此解释

  “那也不可能啊。从黄土高原到这入海口,少说也得两三千里。这滚滚黄河水,穿峡谷,趟平原,扫荡九曲十八弯,不知在几多滩头喘息过,不知在几多崖壁上碰碎过,又不知漫灌过几多千古河床,几多板桥土墙,经几多日头暴晒、风雪肆虐。据查,这柳树种子的千粒重只有零点四克。这么微弱的个体,如何能毅然决然地在这滩头的沙地上存留住,生根发芽? ”我驳问

  “这,你就要问它们自己了。”他们莞尔一笑

  放眼望去,宽阔的滩头上,这样的“柳树”无法计数,像一支“大军”……并保持着必要的沉默……它们不会是人工栽培的,更不像是当地常有的。因为除了在这入海口的滩头沙地上,我再没有在其他的地方看到它们的身影。这似乎确证了它们是由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上游某个地域带到这儿,并在进入大海前得以在这儿落土扎根

  我当然不能因此就说,它们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是故意要在这儿扎根才做出这惊绝人世的举动的。有种自然哲学告诉我们,宇宙本不承载任何意义,换一句话说,它们本不是为了什么才存在的。即便如此,我仍然要为这种“柳树”叫好,特别要为它们那些千粒重只有零点四克的种子们叫好。我坚信伟大的黄河途经黄土高原时,带下的绝不止这一种植物的种子。在咆哮泛滥时,它更是摧枯拉朽般冲毁堤防,席卷城镇,我们常可以在它翻滚的浪涛中看到断垣残壁、残枝败叶和种种动物的尸身,甚至还能看到一些金属构件、车辆残部……但,它们都不能坚持到达这入海口,唯独这个种子,偏偏留住了自己的生命,并且在这片滩头上居然还生成了一支兴旺的“大军”

  我不知道再说些什么,只知道自己被深深打动了。我想不到生命的顽强竟然也能在这样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中得到如此的张扬。难道这便是大自然的“本能”,生命的固有之义和应有之举嘛?这就是站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作为宇宙间一种高级生灵,一种以追求诗意地活着和有意义存在的高级生灵,却总是会、也永远会感到自己渺小的原因嘛?而在那个暮春季节的时日里,入海口任何风景都不再能引起我的兴趣,我只沉浸在对这种“柳树”的惊诧中。这确实是一种十分平静,却又十分温暖的惊诧。我追问当地的.一些朋友,他们居然也说不清这种“柳树”的真名,我只能把它叫做“滩柳”……?

  (节选自《解放日报》20xx年2月25日)

  11.本文是怎样围绕作者的情感变化来行文的?请具体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一节描写了奇特的“滩柳”,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为宇宙间高级生灵的人类,为什么在“滩柳”面前感到自己渺小呢?(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探究“滩柳”的种子为什么能在黄河入海口的滩头沙地上存留并生根发芽。(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1)①“愕然”: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滩柳②“最?为惊愕”“诧异”“驳问”:(对“滩柳”的种子得以存留并生根发芽的质疑)自然引出“滩柳”经受的千里磨难。③“被深深打动”:叙写“滩柳”顽强的生命力。④“一种十分平静,却又十分温暖的惊诧”:升华“滩柳”顽强的生命力——能在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中张扬生命的顽强。

  12.抓住了“滩柳”静谧、沉稳、倔强的神韵;从质、形、色、势多角度描写;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文化内涵。(化用了白居易《杨柳枝》中的“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和贺知章《咏柳》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3.因为人类对诗意的生活状态和有意义的生存状态的追求是有意识的,甚至是刻意的;而“滩柳”对顽强生命的张扬,完全是一种本能的、无意识的行为。

  14.①经受住了千里磨难。②保住了自身旺盛的生命因子。③抓住了被卷入大海前的瞬间机会。

  黄河阅读答案15

  望黄河滚滚,

  我站在高山之巅

  奔向东南。

  金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下面哪句是对偶句,请选择。

  A、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B、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正确答案:A

  2。给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铁的臂膀

  A、bì

  B、bèi

  正确答案:A

  3。给画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高山之巅

  A、tiān

  B、diān

  正确答案:B

  4、不改变句意,将下面句子换一种说法,请判断改法是否正确。

  原句: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改为: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难道会学习你的榜样?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错误

  5、不改变句意,将下面句子换一种说法,请判断改法是否正确。

  原句: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改为: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怎能不学习你的榜样?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正确

  6、判断下列组词是否正确。

  巅(巅峰)慈(慈详)滋(滋味)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错误

  7、判断下列组词是否正确。

  颠(颠倒)臂(手臂)劈(开天劈地)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错误

  8、判断下列组词是否正确。

  涛(波涛)浊(混浊)滔(滔滔不绝)错误正确

  正确答案:正确

  9、在《黄河颂》这首诗中,诗人为什么用第二人称称呼黄河,而不是直接称为“黄河”或“她”?

  答:

  这样更能突出诗人对黄河的敬佩与热爱之情。

  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方法及技巧。“人物形象”题

  小说中的形象主要是指人物形象和极具象征意义的物象。

  概括人物形象及其作用是常考题。概括人物形象时要“察其言、观其行”,了解人物的职业身份,

  重在分析人物性格心理。

  阅读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_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_X有哪些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做题前要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并划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五方面揣摩: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分析环境描写。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3)分析故事情节,判断人物形象。

  (4)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

  直接表现(正面描写)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细节);⑤抓心理。即主要是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细节描写

  间接表现(侧面描写):抓人物之间的关系,如正衬、反衬等

  (5)注重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

  主要题型解题方法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黄河阅读答案1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黄河一掬

  余光中

  ①厢型车终于在大坝上停定,大家陆续跳下车来。还未及看清河水的流势,脸上忽感微微刺麻,风沙早已刷过来了。没遮没拦的长风挟着细沙,像一阵小规模的沙尘暴,在华北大平原上卷地刮来,不冷,但是挺欺负人,使胸臆发紧。一行八九个人,跟着永波、建辉、周晖,向大坝下面的河岸走去。

  ②昊天和洪水的接缝处,一线苍苍像是麦田,后面像是新造的白杨树林。此外,除了漠漠的天穹,下面是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低调土黄,河水是土黄里带一点赭,调得不很匀称。

  ③我回头对建辉说:“这里离河水还是太远,再走近些好吗?我想摸一下河水。”

  ④于是永波和建辉领路,带着众人在泥泞的窄埂上,一脚高一脚低,向最低的近水处走去。终于够低了,也够近了。但沙泥也更湿软,我虚踩在浮土和枯草上,就探身要去摸水,大家在背后叫小心,我的手终于半伸进黄河。

  ⑤一刹那,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李白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声?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你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就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又如何?又如何呢,至少我指隙曾流过黄河。

  ⑥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在诗里文里我高呼低唤他不知多少遍,在山大演讲时我朗诵那首《民歌》,等到第二遍五百听众就齐声来和我: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我高呼一声“风”,五百张口的肺活量忽然爆发,合力应一声“也听见”。我再呼“沙”,五百管喉再合应一声“也听见”。全场就在热血的呼应中结束。

  ⑦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流沙河写信告诉我,他坐火车过黄河读我的《黄河》一诗,十分感动,奇怪我没见过黄河怎么写得出来。其实这是胎里带来的,从《诗经》到刘鹗,哪一句不是黄河奶出来的`?黄河断流,就等于中国断奶。山大副校长徐显明在席间痛陈国情,说他每次过黄河大桥都不禁要流泪。这话简直有《世说新语》的慷慨,我完全懂得。龚自珍《己亥杂诗》不也说过么:亦是今生未曾有/满襟清泪渡黄河。他的情人灵箫怕龚自珍耽于儿女情长,甚至用黄河来激励须眉:为恐刘郎英气尽/卷帘梳洗望黄河。

  ⑧想到这里,我从衣袋里掏出一张自己的名片,对着滚滚东去的黄河低头默祷了一阵,右手一扬,雪白的名片一番飘舞,就被起伏的浪头接去了。大家齐望着我,似乎不觉得这僭妄的一投有何不妥,反而纵容地赞许笑呼。我存和幼珊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⑨回到车上,大家忙着拭去鞋底的湿泥。我默默,只觉得不忍。翌晨山大的友人去机场送别,我就穿着泥鞋登机。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1.速读文章,说说文中“我”的行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文章第⑤段,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第⑦段,请你说说为什么“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般地不可磨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写了自己在山大诵诗以及流沙河、徐显明、龚自珍等内容,结合全文谈谈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有一天你来到黄河边上,面对滚滚东去的黄河时,你将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大坝上——黄河边——车上——高雄。

  2.指的是古往今来人们对黄河的赞叹,历史上涌现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同时,黄河也是多灾多难中华民族的见证。

  3.因为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4.提示:围绕对黄河的爱,对祖国的爱来说即可。“略”。

  5.言之成理,表达简沽,围绕对黄河的爱、民族的爱来说即可。“略”。

  黄河阅读答案17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担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备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

  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

  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1.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

  2.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分)

  3.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6分)

  答案:

  1、参考答案:①通过对比、层递等手法的运用,②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③凸显主题,总领全文。(答出对比或层递手法,给1分;答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或凸显主题,总领全文,给2分,两点都答对给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级C。(1)

  善于从题干中得到启示。

  中国的水黄河壶口的黄河,范围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文章的核心内容,从写到再写到,这不是层进是什么?本文的中心内容是写壶口的黄河,文章开头却写中国其他地方的水,这当然是对比!(2

  )

  善于从文章中心这个角度思考。可以说,文章的一切都是为主题服务的,用这种思维来思考,层进、对比当然也是为主题服务的。(3)善于从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这个角度来思考。对比,能突出其中一方的特色,层进,也能凸显最后出现的对象。

  2、参考答案:(1)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2)此处通过渲染主观感受(如心跳、耳聋、眼花、脑子空白等)来写壶口的黄河,(3)好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给人如临其境的现场感;二是从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点明手法1分,分析每点给2分。第(3)点中答出使人如临其境给1分;答出侧面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给1分。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级C。(1)善于从题干中得到启示。题干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已经暗示考生这是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进一步思考:侧面烘托了壶口的黄河的什么?(2)善于从文章中心这个角度思考。全文歌颂了黄河雄伟的气势和旺盛的生命力,第四段恰恰是渲染主观感受,从侧面对此作了烘托。

  3、参考答案:

  (1)有中国人的肤色;

  (2)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

  (3)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

  (4)联系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每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D。(1)题干中的联系全文四个字,暗示考生在全文范围内筛选信息。(2)本文的主题是借黄河歌颂中国,在全文范围内筛选歌颂黄河、歌颂中国以及表述黄河和中国共同特点的信息,即可。

  黄河阅读答案18

  材料一: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是对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科学定位。顾名思义,所谓根,就是说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文化;所谓魂,就是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价值观念和黄河文化一脉相承。

  黄河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根,是因为中华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并留下了宏伟的物质标志。农业是文明之母,黄河流域农业的起源奠定了农耕文明的基础。建筑凝结了黄河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文明的物质标志。从夏朝都城依黄河及其支流建立并转移,到元朝定都北京,再到明清,黄河流域很多地方成为都堿,留下的建筑成为文明的见证。黄河文化之所以是中华民族的魂,是因为中华文明传承了黄河文化的精粹,并凝聚融合成大一统的国家。以黄河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是我们民族和国家融合统一的灵魂。中国传统政治和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是儒学,儒学是黄河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的一个学派。汉武帝为适应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需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便由私学一跃而成为占据正统地位的官学。此后的历代王朝,均大力加以提倡,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经过漫长岁月的浸润,儒学渗透到中华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秦汉至南北朝,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第一次高潮,使黄河文化在地域上大大扩展。这时,黄河文化的覆盖面已远不止黄河流域,而达到了两汉的疆域,其文化的影响力远及西城、日本与南海。从隋、唐至元末,中国境内又再次掀起一个民族大融合新高潮,使黄河文化的覆盖面进一步得到扩展。至清朝建立,黄河文化与周边的诸种文化相融合,便进一步成长为中华民族文化。

  (摘编自田学斌《黄河文化: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材料二:

  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是黄河文化的核心民族精神,也是黄河文化中的原始民族精神,这是与原始社会黄土高原恶劣的生存环境相伴相生的。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使黄河流域先民们的创造力、开拓精神、不屈不挠的斗志被激发到了极致。于是在缺少文字记载传承的远古,这种精神以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在了中华民族成长的源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的原始民族精崇德向善重义的人文主义精神源于黄河流城的祖宗崇拜和家庭伦理社会结构。西周初年统治者实行了以礼乐德治为特点的宗法分封制,后又经春秋战国的进一步含蕴和“大一统”下儒家文化的“高高在上”,中华民族的主导民族精神得以确立。从此之后,以崇德、向善、重义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开始覆盖并构筑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一方面追求社会秩序的“天下大同”,另一方面又强调“天下大同”的践行者在个人,于是产生了独具社会伦理特征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逐级序进。在这架联结个人和群体的逐级序进中产生了大量的人文主义精神,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等。

  美美与共的和平理性精神来源于黄河流城艰苦的农耕生活。因艰苦求生,黄河流城的先民们养成了务实、勤劳和理性的性格。黄帝和炎帝涿鹿之战后的结盟,又使其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民族融凝方式:美美与共下的统而合或统而不合。费孝通曾把这种各安其位、联手发展的精神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家国一体的群体本位精神,是黄河流城以农耕为主的经济形态和黄土高原独特生态合力的产物。史前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先民是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联盟形式的宗主制政治,新石器时代晚期权力已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宗主手中。黄土高原上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态奠定了华夏族依赖土地、追求稳定、务实和不喜迁徙的民族心理。黄河流域时而发生的灾害,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抵御。于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劳动成果出现了宗主带领民众集中权力推动大规模农事作业的举动,这种频繁出现的群体主义举措逐步养成了中国农耕经济社会的群体本位文化。

  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黄河流域人民勤劳、勇敢、坚毅的守道精神。先民们向土而生,在勤劳的努力下,把中原大地的农业变成了不同于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的精耕农业,含蕴了高度发达成熟的中华文明。

  返本开新模式下的创新精神源于黄河流城的祖先崇拜和由此形成的寻根文化,表现在文化传统上,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因而中国文化史中多有注经之作。这种看似保守的文化传统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返本开新模式下的创新精神。因为“返本”是问题导向下的返本,追根溯源的过程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创新过程。因而返本开新,即:在时代精神的观照之下,对原典重新解读,接续鲜活的智慧,找到新的亮点,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之光。

  (摘编自陈会娟《黄河文化孕育的恢弘大气的民族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3分)

  A、黄河流城历代都城留下的建筑凝结了黄河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文明的物质标志,成为中华文明产生于黄河流域的见证。

  B、黄河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精粹,以黄河文化价值观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是民族和国家融合统一的灵魂。

  C、黄河文化的覆盖面随着历史上民族大融合两次高潮的到来而不断扩展、至元代达到最大化,成长为中华民族文化。

  D、黄河文化中的原始民族精神在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中生成,并在远古时代借助文字记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儒学由私学跃为官学,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需要、并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

  B、崇德向善重义的人文主义精神,既追求“天下大同”、又强调个人的践行,于是产生了个人到群体的逐级序进。

  C、先争战后结盟的黄帝和炎帝、找到了美美与共的民族融凝方式,认为各安其位、联手发展是最适合民族发展的。

  D、黄河流城的先民们具有勤劳、勇敢、坚毅的守道精神,创造了与尼罗河流城和两河流城精耕农业不同的生产模式。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黄河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的一项是( D )(3分)

  A、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B、和而不同,合作共赢

  C、众志成城,家国情怀

  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4、关于黄河文化,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4分)

  ①材料一主要从黄河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关系的角度,论述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②材料二从黄河文化的精神内蕴的角度,从六个方面论述黄河文化中孕育的民族精神。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①文章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

  ②第一段总起,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第二、三段分析论述,第二段论述了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第三段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

  黄河阅读答案19

  流凌的黄河

  单振国

  ①站在数九寒天的黄土高原上,站在大雪纷飞的穹宇下,我看黄河。 黄河,像一条蜿蜒浩荡的银色巨龙,正静静地、静静地流动着,在雪花无声无息里流动,在冰凌悠悠漂浮中流动。

  ②没有浮躁的喧哗,没有烦嚣的不安,没有轻薄的浪花,甚至连一点儿脚步声都没有。有的,只是雄浑磅礴的气势,泰然自若的风骨,沉着稳健的向前,战胜一切的自信!

  ③满河满河的冰凌,一块又一块,或大或小、或薄或厚,挤挤挨挨、满满当当,镶着深冬的凛冽,披着大雪的晶莹。铺天盖地,浩浩荡荡。没有鸟鸣虫吟、红尘碎语,没有争锋斗狠、狂放泼野,唯有静静地流动。漂浮着满河满河浩阔壮观的北方冬天。好像是一条蛰伏入眠的巨龙。

  ④啊,雪落黄河静无声。

  ⑤静无声的黄河蓄积着体能,储存着力量,淬炼着胆魄,又慢慢苏醒,慢慢在蛰伏中蠕动。恍然,唰地彻底醒来,鼓起排山倒海般巨大膂力,以四两拨千斤的手臂,轻轻一揽,迅疾带走一大堆一大堆企图阻遏她前进的冰坝。这不,远远地,咔嚓一声,犹如霹雳横空、巨崖崩塌,令人惊心动魄、寒毛悚立。严寒精心高垒起的一座冰山訇然碎裂,没入宽阔深邃的河水中。冬天顷刻惊飞四散,朔风黯然销声匿迹,一切的寒冷已不叫凛冽的寒冷,所有的冬天不再喧哗自己是冬天。

  ⑥雪是越下越大,白花花的,一朵一朵飘着,漫天漫地,稠稠密密。雪吞咽着山川村落、烟火人间,吞咽着高原大地、日月星辰,仿佛把整个北方的冬天都吞咽到她茫茫的白幕之中。但她吞咽不了黄河,黄河依然静悄悄地、稳如泰山地流动着。站在高原的更高处看流凌的黄河,又像是一条从天而落的银河,舒缓而下,连接天地。河,睡在天堂之上,唯有梦是那样亘古遥远、瑰丽雄浑,那样多彩缤纷、近在眼前,只轻轻地飘浮在纷纷杨扬的雪花中,向着无尽的远方。

  ⑦晋陕峡谷,犹如大地哗啦扯开的胸膛,在白花花的雪野里,大幅油画般铺开,铺成雪原莽莽、雪峰巍巍的浩大背景,黄河被衬托得更加气势磅礴。看吧!大河上下,好一派雄浑壮观的景象。此刻,任何华美的辞藻,都没有力量嵌进这天地无声却令人心海咆哮的壮丽诗章中;任何高亢的赞美,都显得那么苍白微弱。只有流凌的黄河,在无声无息中永恒汇聚着、充盈着、释放着排山倒海的力量,凛然高耸起不可欺、不可辱、不可侵的血气,昂然高扬出战胜一切阻遏、一切对手的霸气,一往无前,势不可挡!

  ⑧看流凌的黄河,我瞬间强大、瞬间雄起,生活中所有的艰难险阻、荣辱得失、恩怨不平,竟然轻盈得像一绺飞散的冷雾,无影无踪,无声无息。此时此刻,灵魂骤然震颤,心海更加咆哮,仿佛站在黄河与高原交响曲那最震撼天地的音符上,由不得要往远看、往大看。我想,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被这样一条裏挟着黄土,磅礴浩荡、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河哺育的民族,一定有着与她同样的优秀基因、同样的精神力量和胆魂气魄!我分明一下子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敢于争胜的始祖精神。我敬仰黄河,虔诚地跪在黄河冰冻铁硬的滩头,深深地磕了一个响头。

  ⑨就在我抬头的刹那,太阳拨破云海,红彤彤、圆润润、热腾腾的',带着新的春天的勃勃生机,在流动的冰凌上折射出万道金光。远远望去, 寥廓的黄河滩上,飞起一圈又一圈绚丽耀眼的彩虹!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蛰伏的黄河看似人眠,实际上在蓄积着体能,储存着力量,淬炼着胆魄,她的内心始终抱有瑰丽雄浑、向着无尽远方的梦想。

  B.第⑤段使用了拟人的手法,黄河轻轻一“揽”,大堆的冰坝被带走, 严寒精心高垒起的冰山“訇然碎裂”,苏醒了的黄河势不可挡。

  C.第⑥段描写了仿佛把整个北方的冬天都吞咽下去的白雪,第⑦段写了犹如浩大背景的晋陕峡谷,用以衬托出黄河的磅礴气势。

  D.作者精心选取了黄河静静地流动、蓄积力量冲破阻碍等几个场景, 将黄河从入冬、封冻到解冻的全部过程展现了出来。

  5.流凌的黄河释放出排山倒海的力量冲破阻碍给了作者哪些启示?(6分)

  6.最后一段所写的景象有何特点?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

  4.D“将黄河从人冬、封冻到解冻的全部过程展现了出来”错误,全文围绕“流凌的黄河”来写,展现的是黄河开始解冻后冰块顺流而下的场景。

  5.①作者灵魂震颤,生活中所有的艰难险阻、荣辱得失、恩怨不平,消失得无影无踪。

  ②作者由流凌的黄河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敢于争胜的始祖精神。

  6.①采取远视的角度,从色彩、形状等方面描写了拨破云海的太阳,黄河滩上的彩虹。

  ②描写的是黄河滩头富有生机的春景,表现的是一副充满生机、希望、胜利的景象。

  黄河阅读答案20

  壶口的黄河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淘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昕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竞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硕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志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睢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o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竞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o。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成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赢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雏希①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

  【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

  14.通读全文,题为“壶口的黄河”,可第①段却写到了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有什么用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赏析第④段划线句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⑧段“这才是中国的河”有什么含义?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4.(1)用九寨沟的水和太湖的水来衬托黄河的水。(2)中国水的颜色就应该是黄河的颜色,黄河水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

  15.(1)用词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2)句式整齐,写出了黄河的气势。(3)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面对黄河的主观感受。

  16.(l)壶口的黄河弥漫着黄色的漩涡,带有中国人的肤色。(2)壶口的黄河激流澎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精神。(3)壶口的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黄河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黄河阅读答案(推荐)01-08

黄河颂阅读答案06-20

肖铁《壶口的黄河》高考选段阅读训练及答案06-14

《寻春》阅读答案09-24

《于先生》阅读答案06-16

阅读答案:鸟人06-16

老杨的阅读答案06-17

《壮阔》阅读答案06-17

苦瓜阅读答案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