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13 18:02:00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浪淘沙阅读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经常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浪淘沙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浪淘沙阅读答案

浪淘沙阅读答案1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压美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①吴见山:吴文英的词友,二人常有唱酬相和之作。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

  35.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两句,是写女子眉如远山长,她登上高处,心中感到凄凄凉凉,无心赏景远望。

  B. “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两句,是说山风很大,词人只能用帽子来抵御“吴霜”的寒冷,由此可见词人已年老力衰。

  C. “一年佳节过西厢”一句,直叙去吴见山家饮酒,重阳佳节在老朋友家的西用房中度过了。“佳节”指的是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D. “秋色”“雁声”和“斜阳”都是写景,词人对景思亲,感慨自己已入暮年却仍羁旅在外,流露出词人的哀愁、郁闷。

  E.本词表现出词人的多种感情,既有对时光飞逝,自己已入暮年的感慨,又不乏羁旅在外的哀愁,还借助重阳节这一主题寄托了思亲怀乡的苦闷。

  36.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简要分析。

  答案:

  35.DE

  试题分析:A项,通读全词可如,本词的叙述主体并非女子,而是词人自已。首句“山远翠眉长”是描写词人登高所见的寒山空蒙、山气青翠欲滴的图景。B项,对词句的理解有误,“乌帽压吴霜。风力偏狂”两句中,“吴霜”指白发,词句写词人虽然用黑色的帽子遮盖住白头发,以免显露出自己的老态来,但是秋风狂劲,仍旧不时地要从头上的“乌帽”中吹飘出白发来。C项,“与除夕、清明节、中秋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表述有误,“中秋节”应改为“中元节”。

  36.①比喻。如“山远翠眉长”一句,远远望去,寒山空蒙蒙地带着青翠欲滴的山气。诗歌将青翠的山气比作“翠眉”,展现了重阳节登高的美景。D拟人。“菊花清瘦杜秋娘”一句,写菊花清瘦,贼于菊花以人的特征。“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此言秋傲霜迎风,枝干细长,好像一位婀娜多姿的歌妓一样楚楚动人,将词人内在的羁旅之愁形象化。③以乐景村哀情(或:借景抒情)。面对“山远翠眉长”的重阳节美景,词人役有觉得愉悦,反倒感到“高处凄凉”使他不忍细睹,美景更衬词人的愁闷之苦。④触景生情(或:以景结情)。“雁声”与“斜阳”往往与羁旅漂泊相联系,词人听到雁声,看到斜阳,触发了思乡之情和对自己羁旅漂泊的'感慨。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要求,先通过品读该词,找出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其他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词句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如“山远翠眉长”一句,看到其中的“眉”字,可考虑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的苍翠景致比作女子娥眉(古代女子多用黑色颜料画眉,似山色);“菊花清瘦杜秋娘”中的“清瘦”本是形容人的,在词句中用来形容菊花,明显是拟人手法。本词既有写景句,又有“凄凉”“愁”等抒情的字眼,可以考虑借景杼情、以乐景村哀情等手法。

浪淘沙阅读答案2

  浪淘沙

  吕碧城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1)词的上阕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2)有学者认为此词受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影响。近代著名诗人樊增祥却对此词犹为激赏,认为“漱玉犹当邂席,《断肠集》勿论矣”。(《断肠集》为宋知名才女朱淑真词集。)结合上阕最后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抓住“寒意”“春雨”等极具表现力的意象,从视觉、触觉、听觉的角度,将周边冷漠凄清的环境与人物睡卧不安的活动巧妙地融为一起,表现出抒情主人公惜花的情怀。

  解析:景物描写的角度一般有感官或观察两个方面,根据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情感分析需要从景物特点出发,但也要联系整首词作,准确分析。

  (2)参考答案:此词与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都表现闺中人惜花伤别之情,而吕词不为惜花所囿,将惜花扩大到人花互怜,同时上下片结句,只将词序稍作变动,就构成了回环往复、旋律优美的`韵味,感情表达上也富有波澜,自是不寻常手笔。

  解析:首先要回忆《如梦令》的内容,接着细读该词最后一句,李词是人惜花,表达的是青春已逝的伤感;而该词“人替花愁”,情感更深刻。

浪淘沙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

  邓剡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1.“浪淘沙”是这首词的。(1分)

  2.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开篇就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

  B.井桐落叶勾起诗人身世之感,引出下文内容。

  C.“不见王谢宅”隐含对南宋即将灭亡的担忧。

  D.“访新亭”意味深长,为纾解自己无尽的'情思。

  3.赏析本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桐”“雨”意象的异同点。(4分)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1分)词牌名

  2.(3分)C

  3.(4分)相同:两首词的桐和雨都形象寄托了作者悲秋之感和凄苦哀愁。

  不同:李清照借桐和雨更多抒发自身凄清孤独之苦,而邓剡则表现寂寞飘零的无奈,抒发亡国之痛,境界更深远。

浪淘沙阅读答案4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浪淘沙

  王 越①

  远水接天浮,渺渺扁舟。去时花雨送春愁。今日归来黄叶闹,又是深秋。

  聚散两悠悠,白了人头。片帆飞影下中流。 载得古今多少恨,都付沙鸥。

  【注】①王越,文才武略出众却沉浮于宦海。

  (1)请赏析“今日归来黄叶闹”中“闹”字的妙处。(4分)

  (2)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恨”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答案:

  14.(1)“闹”字有“热闹”之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叶漫天飘飞的景象。(2分) “闹”字反衬出秋风萧瑟,落叶飘飞的凄凉,这看似“热闹”的秋景让漂泊在外的作者更觉无奈、感伤。(2分)

  (2)①长年漂泊,身不由己的`孤独之苦。“渺渺扁舟”“片帆飞影” “都付沙鸥”写出了作者孤身一人在天地间的渺小孤独。②时光流逝,宦海沉浮的人生凄凉之感。“聚散两悠悠,白了人头”表达了这种情感。

浪淘沙阅读答案5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伊吕①两衰翁山,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②。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

  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名挚,尹是后来所任的官职。他是伊水旁的弃婴,后居莘(今河南开封)农耕。商汤娶莘氏之女,他作为奴隶陪嫁给商汤。后来,汤王擢用他灭了夏。伊尹成为了商的开国功臣。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称姜子牙。他晚年在渭水河滨垂钓,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辅武王灭商,封侯于齐。

  风虎云龙:《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着虎出现,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么,国家和社会就会昌盛繁荣起来。

  一:

  1.“历遍穷通”是什么意思?“一为钓叟一耕佣”表明什么?

  2.“汤武偶相逢”说的是谁与谁相逢?“兴王只在笑谈中”一句是什么意思?

  3.这首词是之作,但又不是单纯的咏史,为什么?请联系蕴含在词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历遍穷通”的意思是,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穷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一为钓叟一耕佣”表明伊尹和吕尚两人出身低微。

  2.“汤武偶相逢”说的是商汤与伊尹、武王和吕尚相逢。“兴王只在笑谈中”,是说伊、吕二人才能出众,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

  3.这首咏史词作,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感慨和希冀。作者对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古的功业,感慨颇深,通过回忆商汤、周武重用伊吕的史事,希望赵宋君王能知人善任,重用自己,支持变法。所以,这首词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那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

  二:

  (1)请简要分析“穷通”二字在词中的作用。(3分)

  (2)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统领全诗。上篇主要写伊吕两人的前半生,所谓“穷”。下片写二人的后半生,所谓“通”。 (3分)

  (2)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3分)

  注释:

  ⑴伊吕:指伊尹与吕尚。伊尹名挚,尹是后来所任的官职。他是伊水旁的弃婴,后居莘(今河南开封)农耕。商汤娶莘氏之女,他作为奴隶陪嫁给商汤。后来,汤王擢用他灭了夏。伊尹成为了商的开国功臣。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世称姜子牙。他晚年在渭水河滨垂钓,遇周文王受到重用,辅武王灭商,封侯于齐。衰翁:老人。

  ⑵穷通:穷,处境困窘;通,处境顺利。

  ⑶钓叟:钓鱼的老翁,指吕尚。耕佣:指曾为人拥耕的伊尹。

  ⑷老了英雄:使英雄白白老死。指伊吕二人若不遇汤文二王,也就终老山野,无所作为。

  ⑸汤武:汤,商汤王,商朝的创建者。武,周武王姬发,周朝建立者。

  ⑹风虎云龙:中有“云从龙,风从虎”,此句将云风喻贤臣,龙虎喻贤君,意为明君与贤臣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建邦兴国。

  译文:

  伊尹和吕尚两位老人,困窘和顺利的境遇全都经历过了。他俩一位是钓鱼翁,一位是奴仆。如果两位英雄遇不到英明的君主,最终也只能老死于山野之中。

  他们偶然与成汤和周武王相遇,英明的君主得到了贤臣,犹如云生龙、风随虎一般,谈笑中建起了王业。到现在已几千年了,谁又能与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一争高下呢?

  赏析:

  这首词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含作者称赞明君之情,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处。

  起句“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从穷、通两个方面落笔,写伊尹、吕尚前后遭际的变化。伊尹,原名挚;尹,是他后来所担任的官职。传说他是伊水旁的一个弃婴,以“伊为氏,曾佣耕于莘(《。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古国名,其地今河南开封附近(,商汤娶有莘氏之女,他作为陪嫁而随着归属于商,后来得到汤王的重用,才有了作为。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传说他直到晚年还是因顿不堪,只得垂钓于渭水之滨,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猎,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辅文王,继佐武王,终于成就了灭商兴周之大业。伊、吕二人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都是先穷而后通,度过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负的机会的,所以说他们”历遍穷通“;吕尚显达的时候,年岁已老了,所以称作”衰翁“。封建时代的士人由穷到通,总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侥幸成分,也就是说,能够由穷到通的`毕竟是少数,此并言”伊吕两衰翁“,伊尹佐汤时年老下否,书无明文,此是连类而及。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若使当时身不遇。“作者颇有自许之意。”若使“即假如。当伊、吕为耕佣、钓叟之时,假如不遇商汤、周文,则英雄终将老死岩壑。伊、吕是值得庆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运却是大可惋惜的,因为那些人没有被发现、被赏识、被任用机会,他们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没了的英雄。

  下片,“汤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经点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够遇合,那就会出现“风虎云龙”的局面。《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对人作而万物睹。”意思是说,云跟随着龙出现,风跟随着虎出出,人世间如果出现了圣明的君主,那末,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兴王道、建国家的大事业。伊、吕有真实的本领,果然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这样,才真正称得起是人才。因这这是问题的实质之所,所以“兴王”一句全词中是很有分量的。结尾,也是对这一句的引申,说伊、吕不仅功盖当世,至今超越千载,也没有人能够与之匹敌。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的背后,伊、吕的遭适明主和建立功业对于王安石来说,无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从中受到了鼓舞,增强了推行变法的决心和勇气。

浪淘沙阅读答案6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③。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乌帽④压吴霜,风力偏狂。一年佳节过西厢。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

  【注】

  ①吴见山:吴文英词友,两人常有唱酬相和。②吴文英:宋代词人,号梦窗,一生未第,游幕终生。③杜秋娘:泛指美丽动人的歌妓。④乌帽:即黑帽。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远山如女子的眉黛一般,翠绿绵长,以乐景衬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菊花清瘦杜秋娘”描写了菊花比美丽的歌妓还要清丽瘦弱的姿态,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

  C.“净洗”两句写词人打来清冽的井水将菊花插人绿玉杯中与友人共赏,从嗅觉上突出菊香,又暗合题目。

  D.“吴霜”喻指白发,因为秋风强劲,哪怕词人戴着帽子也难以遮挡住满头的白发,抒发了人生迟暮之感。

  15.请结合全词谈谈结尾两句“秋色雁声愁几许,都在斜阳”的妙处。(6分)

  答:

  14.(3 分)B 【解析】“异曲同工之妙”错,吴词重在写菊的清丽之姿,易安词重在写人的憔悴,而且词中并没有“比较”的含义。

  15.(6 分)①化抽象为具体,用秋色、雁声、斜阳三个意象来写愁,使愁情更加具体可感。 ②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丰富了诗歌的画面之美。③结构上以景结情,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每点 2 分,答以设问结尾也可酌情给分)

浪淘沙阅读答案7

  【原文】

  浪淘沙

  左辅

  曹溪驿折桃花一枝,数日零落,裹花片投之涪江,歌此送之。

  水软橹声柔,草绿芳洲。碧桃几树隐红楼。者是春山魂一片,招入孤舟。

  乡梦不曾休,惹甚闲愁?忠州过了又涪州。掷与巴江流到海,切莫回头。

  【注释】左辅(1751―1833),字仲甫、蘅友,号杏庄,江苏常州人。以进士分发安徽任知县。嘉庆间,官至湖南巡抚。有《念宛斋词》。

  ①左辅,清乾隆年间进士,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②曹溪驿:地名,与下文忠州、涪州、巴江均在四川。③者是:这是。④春山魂:指桃花。

  ③忠州:今四川忠县。涪州:今四川涪陵。

  ④巴江:指长江川东一段。

  【翻译】:在曹溪的驿站折了一枝桃花,过了几日就零落了,裹起花瓣把它投到了涪江,高歌一曲送别他。水流缓缓,摇橹声很轻,小洲上绿草遍地。几束碧桃掩映在红楼中。将春山的一片魂魄招入孤舟。对家乡的思念从未停止过,惹来什么闲愁?过了忠州又过涪州。将它掷入巴江随流到海,切记不要回头。

  【赏析】:潇洒有余致。词人似乎想说明,对于美好的事物,只要留有回忆,就已足够。然而文学作品毕竟不是说理文,此词动人之处并不在这种旷达的心情,而是词人所用的艺术手段。经过作者的渲染,这枝随手折得的桃花,仿佛是有了灵魂,也就拥有了新的所指。

  【阅读训练】:

  (1)“水软橹声柔,草绿芳洲。碧桃几树隐红楼”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4分)

  (2)本词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清新幽静,色彩鲜明。②水流缓缓,桨声轻轻,春草染绿小洲。几树碧桃掩映在红楼之间。

  (4分,每点2分)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思念故乡却潇洒旷达的思想感情。(2分,画线处各1分)词人羁旅巴山蜀水,虽然乡梦不断,却不生闲愁,(1分)以桃花一枝掷入巴江,希望它带着自己的悠悠乡梦流向大海,显得潇洒而旷达。(1分)

浪淘沙阅读答案8

  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

  辛弃疾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

  注:此诗作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至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年间,作者闲居带湖、瓢泉,其间除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至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写词人整日借酒浇愁,一生的梦想因没能改变时局而全部成空,一个“空”字道尽心酸无限。

  B.“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写词人回想少年歌舞升平的时光,表现出词人在现实不如意的情况下对美好过往的留恋。

  C.“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写词人被鸣钟吵醒后再难入眠,面对的是“卷地西风”。“卷地西风”暗指严酷的现实。

  D.这首词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15.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

  14.B.“表现出词人在现实不如意的情况下对美好过往的留恋”错误。“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是写词人回想少年时的壮志豪情,表达了词人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15.①上阙词人逃避现实,借酒消愁,但想到刘邦和秦始皇,英雄惺惺相惜,表达了诗人渴望能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理想。

  ②下阙回首少年志向,梦断难眠的背后是优国忧民的使命担当以及面对西风卷地的严酷现实决不低头的豪情壮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人生态度的能力。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的意思是:整日在借酒浇愁的状态中度过,一生的努力因没能改变国家的败局而全部成空。古今往来的英雄们本就不多,却因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再也难找到像刘邦、秦始皇那样的英雄。英雄惜英雄的怅然,刘邦和秦始皇的时代,是他认为两个英雄豪杰辈出又命运起伏的时代。古今往来的英雄们,为时间的流逝而淹没,但是心中的宏大梦想却不曾忘却,字里行间中作者为国家舍身立命而不达的情怀更加让人感慨。

  “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的意思是:英雄年少种种,身世经历全都在梦中显现。结果老僧在半夜时分错误地鸣钟,惊醒后难眠,连钟声也听不得,只有西风呜咽。写少年梦被山僧撞破,惊醒后难眠,却连钟声也听不得,只有西风呜咽。虽然表面上看是想逃避现实,实际上作者丝毫没有忘记国家大事,时刻想着的还是报效国家。“卷地西风”更是突出看当时严酷的现实,“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浪淘沙阅读答案9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释: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8.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具体分析。(5分)

  9.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作者“枕簟凉生”“凉”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8.①用典(1分)“客身”句化用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词句,写出自身的飘零之况; “新亭”句,运用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的哀叹和相慰,写出亡国之痛(2分)②融情于景(1分)“井桐一叶做秋声”,秋叶飘落暗含着盛极而衰的哲理,“月淡潮平”,暗含心境的.凄怆(此处若答成“反衬”,写出激愤之情,也可给1分)(1分)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次为鉴赏评价D。把握表达技巧。首先务必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达技巧。如何判断,不妨从理解诗人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而诗中写了什么入手。诗人要写什么,包括要写什么景,什么物,什么人,要表达什么情感。诗中写了什么则是理解诗中具体写了什么。如诗人要表现环境的寂静,却写了声音,就是以动衬静;诗人要写荷花,却写周围的环境,是用环境烘托。

  9.

  ①秋天到来,客观气候的转凉;

  ②自身被俘,被押北上的凄凉身世;

  ③家国沦亡的悲凉。

  【 解析】考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情感的能力,能力层次为鉴赏评价D。分析诗歌情感,有注释“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可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每点2分)(分析时结合全词)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

浪淘沙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浪淘沙

  欧阳修

  ①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②。垂杨紫陌

  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

  ①本词是诗人春日与友人旧地同游而作的游宴诗歌。

  ②从容:悠闲舒缓。

  ③紫陌:京城郊外。

  1、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片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

  2、结合诗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答案:

  1、诗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2分)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2分)

  2、 “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片“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2分)“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2分)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2分)

浪淘沙阅读答案11

  浪淘沙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释:

  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在广东被俘解送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

  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题目:

  (1)请赏析上片“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一句。(5分)

  (2)有人说“月淡潮平”宜改作“月淡潮涌”,你同意吗?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5分)

  ①用典(1分)“客身”句化用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词句,写出自身的飘零之况;(1分)②运用比喻(1分)将自己喻为随风飘零的落叶,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国家沦丧的悲哀之情。(1分)③运用反问的手法,(1分)强化了作者家国沦丧的凄怆之情。(1分)“千里”则是概括在广东被俘被解送建康的旅程。(1分)(前面三种手法答出两点即可)

  (2)(4分)

  同意。(1分)“月淡潮涌”描绘了一幅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的凄迷景象,(1分)表现了作者在南宋灭亡被俘后的`无尽哀伤,心情难以平静,澎湃难抑。(2分)

  不同意,(1分)作者在北上途中,看到月色暗淡、潮水无波,景象毫无声色,一派死气沉沉。(1分)契合了作者在南宋灭亡被俘后,面对失败已成定局的情形,回天无力的的失落与无奈。(2分)

  简析

  当时邓剡(在山兵败)被俘虏,并与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在途经建康时,邓剡作了此词。该篇词作上片由悲秋直抒身世飘零之感,下片转而怀古。这首词寓含有怀古感今的浓浓深情,语言极为明快。

浪淘沙阅读答案12

  浪淘沙怀旧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译文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答:上片写春寒愁感.下片写家国恨情.

  (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答:流露了词人内心世界生与死的矛盾,是绝望者的希望.

  3. 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全恰当的一项是(C )

  A. 前三句,写词人被帘外潺潺的雨声惊醒,感到春天将衰残消逝,丝绸被子抵御不了五更时的春寒袭击。

  B. 梦里两句是说,梦中以为自己还在做着皇帝,不知已经是亡国俘囚了。一晌,片时片刻。

  C. 无限江山即锦绣江山;别时句是说,离别时很容易(即丢失很快),再要见可就难了(即身不由己)。

  D. 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春意阑珊,同时也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

  4. 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C )

  A. 这首词,写的时间是暮春一个五更天的梦醒之后,写的地点是睡床上,写的事情是怀旧感今。

  B. 这首词,以词人当时的囚徒生活和片刻欢乐的梦境对比,抒发了怀念故国的悲苦和绝望的心情。

  C. 结尾写好的景物,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用天上人间概括对比今昔生活,都是形象而很有余味的双关

  D.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失去故国,一梦醒来无限辛酸的不幸者形象,语言精炼自然,音韵和谐流畅。

  赏析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突破了花间词派的风格。

  上阕两句采用了倒叙的手法,梦里暂时忘却了俘虏的身份,贪恋着片刻的欢愉。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其实也是今昔两种生活的对比,是作为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写梦中之欢,谁知梦中越欢,梦醒越苦;不着悲、愁等字眼,但悲苦之情可以想见。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像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 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两说都可通。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过片三句自为呼应。为什么要说独自莫凭栏呢?这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在另一首《虞美人》词中,他说:凭栏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眼前绿竹眉月,还一似当年,但故人、故土,不可复见,凭栏只能引起内心无限痛楚,这和独自莫凭栏意思相仿。

  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这不仅是本词的结束,亦暗示词人一生的即将结束。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其实语出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天上人间,本是一个专属名词,并非天上与人间并列。李煜用在这里,似指自己的最后归宿。

  应当指出,李煜词的抒情特色,就是善于从生活实感出发,抒写自已人生经历中的真切感受,自然明净,含蓄深沉。这对抒情诗来说,原是不假外求的最为本色的东西。因此他的词无论伤春伤别,还是心怀故国,都写得哀感动人。同时,李煜又善于把自己的生活感受,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结合起来。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在词中很少作帝王家语,倒是以近乎普通人的身份,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哀苦。这些词就具有了可与人们感情上相互沟通、唤起共鸣的因素。《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如此,此词亦复如此。即以别时容易见时难而言,便是人们在生活中通常会经历到是一种人生体验。与其说它是帝王之伤别,无宁说它概括了离别中的人们的普遍遭遇。李煜词大多是四五十字的小令,调短字少,然包孕极富,寄慨极深,没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做不到的。

浪淘沙阅读答案13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桁①珠帘用不卷,终日谁来。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②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注】①桁:通作“行”。一桁,一带、一列。②壮气:暗用丰城剑气,见《晋书·张华传》,蒿菜:野草。

  14、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5分)

  (1)一、二句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只”,除了哀伤再无别的,极言哀情之深。

  (2)“终日谁来”,自己今为阶下囚,整日无人来访,流露出对人们趋炎附势的不满。

  (3)下片金剑、壮气连用,既写出了李煜对亡国的无奈,又写出了内心的'不甘。

  (4)“晚凉天净月华开”,天空澄澈,明月朗照,词人的心境随之变得明净、开阔。

  ⑸最后两句照应开篇,“空”与“只”相互呼应,无比空虚中又增添了无限凄凉。

  15、“秋风庭院藓侵阶”与刘禹《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都描写了苔藓爬上台阶之景,但两句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4、A⑴⑷⑸ B⑵⑶

  15、后主李煜写到的“苔藓”突出了他被幽禁的痛苦和孤独,一人帝王落得无人问津,阶上“苔藓”显得那么刺眼;而刘禹锡的苔痕上阶绿,用“苔藓”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生活状态。完全不同的心境和情感。

浪淘沙阅读答案14

  浪淘沙·秋夜感怀

  宋·刘辰翁

  无叶著秋声,凉鬓堪惊。满城明月半窗横。惟有老人心似醉,未晓偏醒。

  起舞故无成。此恨难平。正襟危坐二三更。除却故人曹孟德,更与谁争。

  [注]刘辰翁:南宋末年著名爱国词人,宋亡后,矢志不仕。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叶著秋声”两句写深秋时节,树叶已落光,虽无秋声,但鬓角的凉意让人难耐。

  B.“惟有老人心似醉”一句写出作者放下了俗世忧愁,借酒沉醉,希望不用醒来。

  C.“未晓偏醒”中的“偏”字强调天未亮不想醒却醒了,写出词人内心的不情愿与无可奈何。

  D.“此恨难平”中的`“恨”字具有深意,对于词人来讲,国破家亡之痛令他难以释怀。

  1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了“曹孟德”,这首词的下片亦写到了“曹孟德”,两处都借“曹孟德”表情达意,请分析两处所抒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

  14.BB项,“写出作者放下了俗世忧愁,借酒沉醉,希望不用醒来”错误,前一句“满城明月半窗横”,意思是皓月当空,明月当窗的夜晚美景,这句“惟有老人心似醉”紧承“满城明月半窗横”,词人沉醉在这种美景当中,不是借酒沉醉,主要是不愿面对社会现实。故选B。

  15.①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建立功业的曹孟德为周郎所困,最终也消失在历史深处,作者借此表达了看淡功名利禄的豁达心态。②而本词则借不能忘却曹孟德,表达了词人希望建功立业、有所成就的理想,抒发了词人执着于收复故土的宏大抱负。

浪淘沙阅读答案15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浪淘沙

  丹阳浮玉亭席上作

  陆游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怕藿恚髯韵辍R唤牒耷∑椒帧0驳们а昂崽囟涎探颉/p>

  (1)“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3分)

  (2)“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具体分析。(4分)

  答案:

  (1)比喻(或夸张)。(1分)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一半给我,(1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内心难以言状的离愁。(1分)

  (2)如果能得到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就可以与友人长聚不分了。(2分)作者以奇特的想象,表达了自己不忍与友人离别的愁苦之情。(2分)

【浪淘沙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浪淘沙 疏雨洗天清》阅读答案及解析06-16

张翥《浪淘沙·临川文昌楼望月》阅读答案及赏析06-20

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阅读答案06-20

《单纯》阅读答案07-05

《秋叶》阅读及答案07-05

宣纸阅读答案08-12

江边阅读答案08-10

桃园阅读答案08-18

唢呐阅读答案10-19

蝶恋花阅读答案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