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时间:2024-04-17 10:50:01 炜亮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精选6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精选6篇)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1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8.诗歌第二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好,请分别指出并加以赏析。(6分)

  9.从颈联看,诗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什么突出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5分)

  参考答案:

  8.分别是“引”“衔”。(2分)“引”“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颇赋人情,将诗人的愁心带走;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4分)

  9.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岳阳楼的突出特点“高”。(3分)抒发了作者遇赦后登上岳阳楼欢乐喜悦、超脱豁达的情感。(2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2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时作此诗。

  (1)结合诗人的经历,谈谈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2)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做一简要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5分)

  答案(8分)

  (1)(3分)这时候的李白正值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1分)所以诗歌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2分)

  (2)(5分)“引”在文中是“带走”的意思,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通过拟人手法,表达出了李白流放遇赦后的高兴心情。(3分)而“别秋江”则只写雁儿离开了秋江,形象不够生动活泼,也不能表现作者的高兴心情。(2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3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开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1)这首诗运用烘托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特点: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2分)

  (2)这首诗的颔联千古流传,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3分)

  参考答案:

  8.(5分)

  (1)(2分)高(高耸、高大、高耸入云等。意近即可)

  (2)(3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雁和山懂得人的心意,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的情境(1分),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1分)。

  (1)诗人登楼后观赏到哪些景物?(3分)

  (2)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3分)

  参考答案:

  6.(6分)

  (1)(3分)岳阳城、山川、洞庭湖、大雁、月亮、云(不少于3种)。

  (2)(3分)拟人修辞手法,赋予雁子、高山以人的情感,生动地表现作者内心激动、喜悦、愉快之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4

  唐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①:本诗又题《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是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时所作。

  (1)李白《登岳阳楼》中句“雁引愁心去”在北宋《文苑英华》中作“雁别愁心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一些?为什么?

  (2)两首诗都描绘了作者登临岳阳楼后所见到的景色,并流露了自己当时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两首诗分别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与杜甫《登岳阳楼》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更好一些。“别”字只写雁儿冷漠地别秋江而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引”用拟人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山衔好月来”互相映衬,构成对仗,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2)李白这时正遇大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义,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因此全诗流露了一片喜悦之情。豪情逸志,溢于言表。而杜甫当时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既老且病,生活窘困,以舟为家,前途茫茫,加上国家动荡不安,处境沉浮,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与身世凄凉之感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登岳阳楼》一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

  3、李白这首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把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融入到眼前景色中去:雁儿高飞,带走自己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去间一般;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飘飘起舞,多么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实似梦幻的迷人境界.这个意境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有很大的不同.

  在艺术风格上,杜甫的《登岳阳楼》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可用沉郁顿挫概括.李白这首诗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像奇特,笔法洒脱,可用豪放飘逸来概括.

  4、 两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何不同?请具体分析比较。(4分)

  答:杜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样。这是作者以雄阔之景反衬哀伤之情。(2分)李诗“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是说大雁飞过,把他原来的因为流放而愁苦的心情全部带走了,对面的君山为他衔来了好看的月光,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2分)(只答了修辞,没有分析扣一半,分析过程大意相同即可)

  5、 两首诗的意境有何不同?请简要赏析。(4分)

  答:杜诗的前四句,写得开阔宏大,五、六两句叙述自己身世又写得那么凄凉落寞,七、八两句写忧国忧民之情写得那么苍凉凄楚,整个意境沉郁悲壮。(2分)李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物的心情轻松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整个意境宏丽迷人,令人陶醉。同样是写岳阳楼,意境与杜诗迥然不同。(2分,此题酌情给分或扣分)

  对比赏析:

  这两首诗都是登岳阳楼的五律,但它们的物态层、形象层、生活层、人性层、作者意识层、集体无意识层却各具特点。

  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李白此诗正是这样,开笔便写在岳阳楼上的所见然后是所闻所感。所见者,天岳之南、川、洞庭;所闻者,浪声、雁鸣、夏十二与“我”等人豪饮语;所感者,开阔、渺远的视野和胸襟。高张扬厉,夸饰铺排,意象繁复却不嫌冗杂,似醉后之语却又以能一贯之,字里行间无不弥漫着酒气,无不冲斥着豪气,大有“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之感。

  杜甫《登岳阳楼》却不同,首先拉长时间、记忆的线段,沉稳厚重地起笔,然后描写登临之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恢宏雄大。史料记载,洞庭湖广圆五百多里,日月若出没其中。杜诗虽不如“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崇高(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但因寄寓了江山纷乱之事,又比孟诗来得凝重,来得有神。

  透视李白、杜甫这两首诗,我们完全可以剥离出两个丰满的主人公形象。李诗一、二句深层处隐然可见一胸襟博大之人,唯其胸襟博大,方悠然而觉宇宙宽;三、四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点明登临前胸有块垒,睹物移情,被物感染;五、六句说不敢也不能辜负良辰美景,纵酒助兴;《鉴赏辞典》中何国治这样鉴赏七、八句:“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何等潇洒自如,情调何等舒展流畅,态度又何其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如此看来,则全诗应散发着一股喜气、一股轻快。我们以为不然。李白遇赦后是惊喜交加的,旋即放舟东下江夏,可证。在江夏活动的那段时间内,他还奢望朝廷起用,但现实是“我独不得出”,幻想的破灭,使得他不得不“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况且,此诗当作于肃宗乾元二年秋,一方面他逗留江夏时期写的“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诗句,无不流溢出千古愁、万古愤;另一方面“凉风”即“秋风”,自“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肃肃凉风生”、“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直到《秋声赋》、“秋风秋雨愁煞人”都借“秋风”说悲愁,说现实羁绊。这是人与的合一、对应,同为万物,自有其血脉相通之处,所以人与自然方能生生不息、互相观照感应。尼采的话或可作为历代文人借“秋风”说事的别解:于是,也有人走进大自然,不是为使自身显现于其中,而是为了沉迷于自然,忘掉自身,这种“置身度外”乃是所有弱者和对自身不满者的愿望。因此,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应是情感跌宕、断续开合经历了“愁—喜—愁”的人了。纵观李白诗歌,以诗证人,他正是这样一个大悲大喜、个性张扬的人。

  李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暂时忘却痛苦饮酒作乐,杜诗却不同。他永远排遣不了痛苦,痛苦已融进他的血液中、他的追求中、他的生命历程中。即使是早闻大名的洞庭水、岳阳楼今方得一睹,他固然有点滴喜意、点滴快意,却只是淡淡的。他胸中装着满满的对家国的、关爱,于是,我们感受到他的博大,他始终是愁的,因他愁,于是万物都愁,皆著他之色彩;我心伤悲,于是万物皆是之悲,皆是的拟人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有人说:王者的盛衰决定着文学的盛衰。这话未必全对。回顾李、杜时代,李白生活在繁荣昌盛、歌舞升平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唐时期,安史之乱的罡风他虽也领略了一些,但盛唐奋励向上、可进可退的社会已内化为他的个人人生哲学;杜甫《登岳阳楼》作于大历三年,此时,安史之乱已告结束,但又重点烽火,内战外争,国家离乱,百姓羸弱,“小我”飘摇。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既为哲学思想,就必从社会中来,必从主宰社会的人类中来,然后再返回来指导、制约人类的思想、性格。李、杜的思想、性格就是儒、道思想投射出的模式,二人又把自己的个性渗入自己的作品中,使作品放射出斑斓夺目的光辉。李诗有悲愁,杜诗也有悲愁,悲愁本是人的本性,然而李白的“愁”较收敛、含蓄,杜甫的“愁”较张扬、直接。有志难伸,报国无门,于是李白人性中宁静的因素拖引着他“舞袖回”。出世,屈原入世,而李白把二者集于一身,“入世”无功便“出世”,“出世”又为下一次的“入世”铺垫,顺则进,逆则退,正是人性使然。杜甫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抱本守一,愈挫愈奋,不回头,不旁顾,“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也是人性使然。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5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

  下榻:指留宿处。

  行杯:浮杯,流觞。

  回:回荡,摆动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相关试题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4.人们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诗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诗歌没有一句描写楼高,却处处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可谓浑然天成,巧夺天工。试作简要分析。(9分)

  (4)诗中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人们普遍认为雁引愁心去要比雁别秋江去更好。请你把两句作以比较,说说前句好在哪里?

  (5)结合诗歌的表现手法,谈谈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诗人分明也有些醉意了。

  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

  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

  (5)答案:

  ①首联写岳阳尽、川迥、洞庭开,极写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之高。

  ②颈联写诗人在岳阳楼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状态。

  ③尾联写诗人醉后的感受。楼高风急,凉风四起,着笔仍然在写楼高。(每个要点3分)

  6.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引有带走的意思,说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情趣盎然。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形象也不够生动活泼。

  7.整首诗运用对偶、夸张和衬托等手法,写出岳阳楼的宏伟,表达了诗人欢乐和喜悦的心情。

  译文

  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奔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

  雁儿高飞,带走了忧愁心头的苦闷;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

  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

  赏析:

  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716年(开元四年)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

  写作背景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 6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①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

  ①开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运用烘托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岳阳楼的特点:(请用一个词语概括)。(2分)

  答案:(2分)高(高耸、高大、高耸入云等。意近即可)

  (2)这首诗的颔联千古流传,最妙的当属“引”和“衔”二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分)

  答案:(3分)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雁和山懂得人的心意,把愁心带走,把好月送来的情境(1分),表现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1分)。

  (3)诗人登楼后观赏到哪些景物?(3分)

  答案:(3分)岳阳城、山川、洞庭湖、大雁、月亮、云(不少于3种)。

  (4)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效果。(3分)

  答案:(3分)拟人修辞手法,赋予雁子、高山以人的情感,生动地表现作者内心激动、喜悦、愉快之情。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登岳阳楼其二阅读答案01-27

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附赏析06-14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阅读答案11-08

杜甫和陈与义《登岳阳楼》阅读答案12-18

登白云绝顶阅读答案01-28

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06-20

登余干古县城阅读答案11-16

《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01-21

《登飞来峰》阅读练习与答案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