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后一课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后一课
老舍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的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两篇文章跟都德的《最后一课》一样,都是从老师的角度写师生们对敌人入侵的共同反应,从一件特定的小事——“最后一课”去表现了爱国主义的大主题。
B.“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日本的侵略充满了血腥,连日本的国旗也充满了血腥,通过描写太阳旗来表现日本入侵者的嚣张气焰。
C.“(我)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表现了“我”对日本人的痛恨,体现出“我”的坚定和决绝,绝不在日本人的铁蹄下教书育人。
D.【甲文】第2段中写到郑振铎的抽噎,第5段中写到几个女生的啜泣,说明他们为国土的沦丧而感到屈辱,极度的悲痛正是他们爱国主义的表现。
7.下列关于师生对于战事的反应部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文】写学生们对课桌等的依恋和在宣布下课时“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并不矛盾,都表达了学生们对学校、祖国的依恋,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愤慨。
B.【甲文】写下课后,"每个人都已觉得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往哪一个方向走去。"表明师生们会集中力量,一致抗日,他们会向抗日队伍当中走去。
C.【乙文】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而“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抖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苦痛使他失去了平日里的镇静。
D.【乙文】“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运用了比喻,说明青少年面对战争的麻木,与祁瑞宣老师"今天不上课"了的举动有类似的表达效果。
8.同样是面对战争,【甲文】郑振铎“愿意讲得越多越好”,【乙文】祁瑞宣则是“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请结合两文分析作者这样来表现的意图。(6分)
9.老舍先生擅长“底层叙事”。底层叙事,指文学创作对底层人物或者底层社会的一种关注的表现形式,运用日常性的叙述话语讲述了底层日常生活中的琐细事件使作品更紧密地贴近社会,并探讨底层苦难生活的社会根源。试结合【乙文】谈一谈这一方式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6分)
答
6.A(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从小学生的视角来写。)
7.D(比喻表现的是学生遭遇了国家被侵略,面对战争的迷茫、无助和痛苦,语言也丧失了作用。祁瑞宣老师不上课不是因为麻木,而是亡国的痛苦和悲愤让他以这种方式来表示抗议。)
8.参考答案∶①【甲文】是散文,这样写,直抒胸意,表达自己在悲愤中恨不得把自己的知识在离开之前全部交给学生,要赶在日本侵略者经过校门时停课,表明了作者意志坚定,绝不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苟且的精神。
②【乙文】是小说,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描写祁瑞宣的内心,真正的苦痛来源于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深陷沦陷区自己却无所作为,这种苦痛源于深沉的爱国情怀。表现出祁瑞宣因为极度的痛苦和悲愤的心理。
③作品体裁不同,相同情感表现手法出不尽相同。每个人面对痛苦的表达方式并不是一样的,郑振铎在伤痛中坚强,祁瑞宣在痛楚中悲怆,但这都是他们爱国精神的表现。
评分细则∶6分。每个要点2分,文体手法、作用各1分。大致意思相同的,可酌情给分)
9.参考答案∶①塑造底层人物形象。塑造的是沦陷区的普通师生形象,他们面对民族的巨大耻辱,痛苦、悲愤却又无能为力。
②反映底层世界的生活。不仅对底层人民身处日本人铁蹄之下的状态有原生态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对底层苦难包裹的复杂人性有探索,如祁瑞宣老师的心理描写反映出他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思虑过多,保持沉默,在沉默徘徊中品尝着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③运用底层叙事的话语方式。比喻通俗易懂,如∶“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脚好像踩在棉花上”,语言形象平实“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心理描写细腻真实。
评分细则∶6分。三个要点“人物形象”“作品内容”“表现手法”各2分。答案必扣紧三个方面,大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最后一美元阅读答案09-21
最后一美元阅读题答案优秀11-15
《最后一趟生意14分》阅读答案06-13
最后一美元现代文阅读题答案最新10-18
郑玲《最后一美元》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06-15
《唢呐》阅读答案09-22
《兄弟》阅读答案09-13
长征阅读答案09-14
睡莲阅读答案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