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电波》阅读答案

时间:2023-12-29 09:31:0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最后的电波》阅读答案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后的电波》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的电波》阅读答案

《最后的电波》阅读答案1

  最后的电波

  行动开始了。

  我父亲原定走北路,担任掩护,由于李安本出马,结果被调至南路,随大部队行动。

  “要不是老李……”我父亲后来常说,“我说不定早就见马克思了。”“老李,外号‘飞锤’,不仅收发报样样娴熟,而且机务上也有一套。自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后,和我在新四军皖中独立师第三团共事,我这一辈子啊……”父亲之所以屡次这样感叹,皆因他的一套娴熟技术皆传自李安本。

  按计划大部队一路向南猛突,但电台始终保持静默。相反,北路小队频繁发报,他们把平时抄收的新闻稿都拿出来,反复发送。果然,敌人上当了,开始调集兵力向北围追堵截。旅长下令全速前进,争取时间。他说我们越快到达,北路的压力便会越早解除。据事后得知的消息,驻青城日军指挥官藤田五郎大佐曾多次接到南路发现我军大部队的报告,但他并不相信,以为这是新四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因为日军的情报部门一直在跟踪监听,并随时向他报告,证明新四军的电台就在北路。这一错误的判断使他错失良机,打好的算盘完全落空。

  白露过后第七天,我军终于突破重围,来到了江边,与江北前来接应部队胜利会师。

  部队到达时,已是深夜。旅长顾不上休息,下令立即架设电台,与北路联系。“那是一个十分炎热的夜晚”,我父亲清楚地记得,他们来不及找地方,就在江边一个渔棚边架起了电线。旅长和参谋长都站在我父亲边上,等候消息。我父亲连续呼叫,一连半个小时都没有回音。大家浑身是汗,心都焦烂了。“他们也许在行动中,没有架设天线。”我父亲这样说,手里攥紧了老李临行前送给他的烟斗。这时渡船已经陆续到了。旅长指示我父亲继续不停地呼叫,一刻也不要停。“一有消息,马上向我报告。”吩咐完了,他便和参谋长一起到江边指挥部队渡江。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天渐渐亮了,东方泛起一抹淡淡的晨光。这时耳机里突然传来声音。我父亲兴奋地大叫:“来了!来了!”

  有人立即前去报告旅长。不一会儿,旅长和参谋长都小跑着过来了。“怎么样,怎么样了?”旅长连声问道。

  可耳机里忽然出现了长时间的静默。我父亲一边调整波长,一边连续呼叫。“怎么回事?是他们吗?”旅长问道。我父亲说是的,肯定是的。“他们情况如何?”团长又问。

  我父亲摇头道:“不知怎么突然断了……”

  “呼叫,给我呼叫!”

  我父亲连续不断地敲击着电键,时间漫长得令人窒息。终于,嘀嘀嗒嗒,嘀嘀嗒嗒,耳机里传来熟悉的电波声。“老李!是老李!”我父亲叫了起来。众人一片欢呼。

  “嘘——”我父亲做了噤声的手势。大家随即安静下来。我父亲急忙开始抄报。抄一句,参谋长就迫不及待地拿过去照着密码本翻译,可一句也翻不出来。“这不对啊。”他对我父亲说。我父亲抄完报后,接过来一看,头脑顿时嗡了一下。

  “这是脑记密码!”

  “什么意思?”参谋长问。

  我父亲解释说,这说明他们已经销毁了密码,因为脑记密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使用。“看来他们已非常危险,否则不会销毁密码。”我父亲说。

  好在李安本教过他脑记密码的方法,凭着这种方法,他把电文翻译了出来。大意是,他们已身陷重围,弹尽粮绝,密码已毁,电台也即将销毁。

  旅长说:“告诉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回来,我们等着他们!”我父亲把电报发出后,对方一下子没了声音。按照李安本的操作惯例,他每收完电报,都要给收据。可这次却是例外。

  “收到没有?”旅长问。

  我父亲摇摇头。

  “呼叫,给我呼叫!”旅长大声命令,声音都有些变调了。

  我父亲不停地呼叫,身上大汗淋漓。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收报机又有了声音。我父亲扶了一下耳机,连忙抄收,没想到抄下来的却是一组明码:

  再见,战友….“坏了!”我父亲心里一沉,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没容他多想,耳机里又跳出一串明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随后,耳机里的声音戛然而止。

  旅长接过抄报,半天没有说话;他默默地摘下帽子。我父亲看到他的眼睛里闪着泪光。在场的人也都慢慢地摘下了帽子。我父亲将烟斗放到胸口袋,默默将电报机重新背在肩上。周围是死一般的沉寂,只有江风划过长空,发出尖厉的呼啸……

  (摘编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防止日军围追堵截,大部队采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将我军兵分两路进行突围,但突围计划是以牺牲北线部队为代价的。

  B.小说中环境描写着重表现了江边的自然气候,如炎热夜晚、淡淡晨光、江风划过长空等,既渲染了气氛,又反衬了新四军奋勇抗敌、不畏艰险的精神。

  C.小说刻画人物时,大量使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传神地塑造了旅长、李安本、我父亲等鲜明的人物形象。

  D.小说采用了顺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手法,不仅使文章情节安排张弛有度、灵动摇曳,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叙述时空具有纵深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8.小说结尾老李发送了两组明码“再见,战友……”和“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请简要分析这两组明码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9.“老李”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他的英雄形象却跃然纸上,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祥设计的艺术效果。(6分)

  7.D(A项,“调虎离山之计”不对,应该是声东击西;而且“牺牲北线部队”说法欠妥,小说一直强调“全速前进,争取时间”。B项,环境描写并没有反衬。C项,李安本未采用以上描写。)

  8.(1)情节内容上:“再见,战友”预告着北路全军覆没的结局;“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是即将牺牲的革命志士对生者继续奋勇前行的激励。

  (2)人物塑造上:塑造了李安本所代表的'革命志士坚毅顽强、革命信仰坚定执着的形象。

  (3)表达效果上:北路“铁的新四军”的最后声音具有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4)主题思想上:悲壮而激越的结局表达了革命战斗之火永不熄灭的主题。(任答其中三点即可,每点2分,一共6分)

  9.(1)侧面描写。小说开头和结尾分别用侧面描写的方式描摹了老李技艺高超的神秘形象和英勇赴死的胆识和气魄;

  (2)作为暗线。老李虽未见其人,但老李的命运作为北线情节发展的隐线展开,不仅激发了阅读者的兴趣,而且推动丫故事情节的进展;

  (3)深化主题。老李的幕后英雄形象深化丫小说赞扬无数无名英烈不畏牺牲,革命精神永不止息的主题,对现实社会更有思想启示和引领作用。(每点2分,一共6分)

《最后的电波》阅读答案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15分)

  最后的电波

  季宇

  行动开始了。

  我父亲原定走北路,担任掩护,由于李安本出马,结果被调至南路,随大部队行动。“要不是老李,”我父亲后来常说,“我说不定早就见马克思了。”“老李,外号‘飞锤’,不仅收发报样样娴熟,而且机务上也有一套。自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后,和我在新四军皖中独立师第三团共事,我这一辈子啊……”父亲之所以屡次这样感叹,皆因他的一套娴熟技术皆传自李安本。

  按计划大部队一路向南猛突,但电台始终保持静默。相反,北路小队频繁发报,他们把平时抄收的新闻稿都拿出来,反复发送。果然,敌人上当了,开始调集兵力向北围追堵截。旅长下令全速前进,争取时间。他说我们越快到达,北路的压力便会越早解除。据事后得知的消息,驻青城日军指挥官藤田五郎大佐曾多次接到南路发现我军大部队的报告,但他并不相信,以为这是新四军的调虎离山之计。因为日军的情报部门一直在跟踪监听,并随时向他报告,证明新四军的电台就在北路。这一错误的判断使他错失良机,打好的算盘完全落空。

  白露过后第七天,我军终于突破重围,来到了江边,与江北前来接应部队胜利会师。部队到达时,已是深夜。旅长顾不上休息,下令立即架设电台,与北路联系。“那是一个十分炎热的夜晚,”我父亲清楚地记得,他们来不及找地方,就在江边一个渔棚边架起了电线。旅长和参谋长都站在我父亲边上,等候消息。我父亲连续呼叫,一连半个小时都没有回音。大家浑身是汗,心都焦烂了。“他们也许在行动中,没有架设天线。”我父亲这样说,手里攥紧了老李临行前送给他的烟斗。这时渡船已经陆续到了。旅长指示我父亲继续不停地呼叫,一刻也不要停。 “一有消息,马上向我报告。”吩咐完了,他便和参谋长一起到江边指挥部队渡江。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天渐渐亮了,东方泛起一抹淡淡的晨光。这时耳机里突然传来声音。我父亲兴奋地大叫:“来了!来了!”

  有人立即前去报告旅长。不一会儿,旅长和参谋长都小跑着过来了。“怎么样,怎么样了?”旅长连声问道。

  可耳机里忽然出现了长时间的静默。我父亲一边调整波长,一边连续呼叫。“怎么回事?是他们吗?”旅长问道。我父亲说是的,肯定是的。“他们情况如何?”团长又问,我父亲摇头道,“不知怎么突然断了……”

  “呼叫,给我呼叫!”

  我父亲连续不断地敲击着电键,时间漫长得令人窒息。终于,嘀嘀嗒嗒,嘀嘀嗒嗒,耳机里传来熟悉的电波声。“老李!是老李!”我父亲叫了起来。众人一片欢呼。“嘘——”我父亲做了噤声的手势。大家随即安静下来。我父亲急忙开始抄报。抄一句,参谋长就迫不及待地拿过去照着密码本翻译,可一句也翻不出来。“这不对啊。”他对我父亲说。我父亲抄完报后,接过来一看,头脑顿时嗡了一下。

  “这是脑记密码!”

  “什么意思?”参谋长问。

  我父亲解释说,这说明他们已经销毁了密码,因为脑记密码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使用。 “看来他们已非常危险,否则不会销毁密码。”我父亲说。

  好在李安本教过他脑记密码的方法,凭着这种方法,他把电文翻译了出来。大意是,他们已身陷重围,弹尽粮绝,密码已毁,电台也即将销毁。

  旅长说:“告诉他们,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回来,我们等着他们!”我父亲把电报发出后,对方一下子没了声音。按照李安本的操作惯例,他每收完电报,都要给收据。可这次却是例外。

  “收到没有?”旅长问。

  我父亲摇摇头。

  “呼叫,给我呼叫!”旅长大声命令,声音都有些变调了。

  我父亲不停地呼叫,身上大汗淋漓。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收报机又有了声音。我父亲扶了一下耳机,连忙抄收,没想到抄下来的却是一组明码:

  再见,战友……

  “坏了!”我父亲心里一沉,知道这是最后的告别。没容他多想,耳机里又跳出一串明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随后,耳机里的声音戛然而止。

  旅长接过抄报,半天没有说话。他默默地摘下帽子。我父亲看到他的眼睛里闪着泪光。在场的人也都慢慢地摘下了帽子。我父亲将烟斗放到胸口袋,默默将电报机重新背在肩上。周围是死一般的沉寂,只有江风划过长空,发出尖厉的呼啸……

  (摘编自《人民文学》,2018年第7期)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防止日军围追堵截,大部队采用了调虎离山之计,将我军兵分两路进行突围,但突围计划是以牺牲北线部队为代价的。

  B、小说中环境描写着重表现了江边的自然气候,如炎热夜晚、淡淡晨光、江风划过长空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气氛。

  C、小说刻画人物时,大量使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传神地塑造了旅长和“我”父亲鲜明的人物形象。

  D、小说采用了顺叙、插叙等多种叙述手法不仅使文章情节安排张弛有度、灵动摇曳,而且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叙述时空具有纵深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8、小说结尾老李发送两组明码“再见,战友……”和“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请简要分析这两组明码在文中的意涵。(6分)

  9、“老李”在小说中并未出场,但他的英雄形象却跃然纸上,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这样设计的作用。(6分)

  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7.A A项,“突围计划是以牺牲北线部队为代价的”错误,太绝对,由原文第二段可知,在突围计划中,北线部队只是“负责掩护”。

  8.“再见,战友”既写出与战友们的告别又暗示着北路全军覆没的结局,显示出李安本所代表的革命志士视死如归的精神;“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激励着战友继续奋勇前行,意志坚定,战斗到底。

  9.(1)不直接出场,人物形象具有神秘色彩,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和探究欲望。

  (2)老李的活动作为暗线,推动情节的发展,与明线相互呼应。

  (3)通过侧面描写老李,凸现了老李高超的发报技术和英勇赴死的胆识和气魄,表现人们对英烈精神的缅怀,深化了文章主旨。

  (注:有其他合适答案,酌情给分)

【《最后的电波》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最后一美元阅读答案09-21

最后一课阅读答案11-22

最后一美元阅读题答案优秀11-15

《最后一趟生意14分》阅读答案06-13

最后一美元现代文阅读题答案最新10-18

郑玲《最后一美元》初中记叙文阅读及答案06-15

袋鼠阅读及答案06-20

《潮汐》阅读答案06-20

鸽子阅读答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