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阅读答案

时间:2024-03-31 17:20:30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读书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书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书阅读答案

  读书阅读答案 篇1

  议论文阅读《谈读书》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小题1:请选出对文段分析有错的一项( )(3分)

  A.“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这句话指出了“粗读、泛读、精读”三种不同读书方法。

  B.文段采用了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使说理更透彻、更充分、更令人信服。

  C.作者运用排比说理,使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了说服力和感染力。

  D.作者举了一系列的'例子,从正面指出,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小题2:以上选段中有很多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一个论据。(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略

  小题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没有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论点论据一致即可。

  读书阅读答案 篇2

  和青年学子谈读书

  叶朗

  ①现在,我们有些毕业生的文化素质和学术水平比起过去有所降低,读书少是一个重要原因。我当学生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向我们强调要多读经典著作,多读大师的著作,现在我也要向你们强调这一点。

  ②每个学科都有若干经典著作,这些经典著作都是每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每个学科都有一批大师,这些大师的著作也充满了智慧。我们要在全社会提倡尊重经典,要提倡青少年学习经典、熟悉经典。经典引导青少年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快餐文化、流行艺术不可能起到这种作用。当然,我们不反对快餐文化、流行艺术,但是我们反对用快餐文化、流行艺术来排挤经典。我们也反对解构经典、糟蹋经典,把经典荒谬化。经典的作用不可替代,经典的地位不可动摇。

  ③读经典著作和大师的著作,就是为了吸收他们的智慧,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使自己更快地成熟起来。俄国19世纪哲学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有一本小说《怎么办》,小说中最杰出的一位人物名叫拉赫美托夫。这位拉赫美托夫读书有一个习惯,就是只读经典著作,例如文学就读果戈理,物理学就读牛顿。他说,其他一些著作,我只要翻一下,就知道它们是果戈理的模仿,或是牛顿的模仿,有的是很拙劣的模仿。正因为他读的是经典著作,所在同样的时间里,他的收获比别人大,他的进步比别人快。

  ④多读经典著作,多读大师的著作,经常接触经典,经常聆听大师,可以把自己的品位提上去。一个人如果老读三四流的著作,就会让那些著作把自己框住,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也会慢慢降低。一个人读的书构成一种精神文化环境,它会很深影响一个人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

  ⑤对经典著作和大师的著作要精读。精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熟读玩味”,也就是放慢速度,反复咀嚼、读懂、读通、读透。读懂,就是要弄清楚书中每句话的意思,这有时也不容易。读通,就是要融会贯通,把握它的内在意蕴。读透,就是把书中有价值的东西充分吸收到自己的头脑中来。一个人要提高文化修养,打下做人、做学问的根底,必须精读几本书。

  ⑥读经典著作不能太性急,不能贪多求快。熊十力先生曾经说,过去一些名人传记往往称赞这个人“一目十行”,其实这种人在当时不过是一个名士,很少能成就大的学问。所以读经典著作不能求快。相反,要静下心来读,要放慢速度,要充分消化,把书中有价值的东西充分地吸收到你自己的头脑中来。像康德、黑格尔这样一些经典作家的著作,如果你一年能精读两本,我想就是很大的成绩。

  ⑦同时,读经典著作和大师的著作,要善于抓住书中最精彩的东西,抓住最有原创性、最有启发性、最有包孕性的东西。所谓最有原创性,就是作者在学术研究和探索中提出新的'见解、新的理论。经典著作和大师著作的价值,就在于这些富有原创性、启发性和包孕性的思想和命题。我们要善于发现,要善于抓住,要善于挖掘。(20xx年5月6日《光明日报》11版,有删改)

  20、本文的论点是什么?(2分)

  21、选文③段为什么要提到车尔尼雪夫斯基小说里的人物?(3分)

  22、下列链接材料,作为哪一段的论据最恰当,请说明理由。【链接材料】俄罗斯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曾说,他小时候读《战争与和平》,之后这部作品就成为他的艺术品位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办法阅读垃圾,它们给我以强烈的嫌恶感”。(4分)

  答

  20、示例:应多读经典的和大师的著作。

  21、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说服力地论证了本段“读经典著作和大师的著作,就是为了吸收他们的智慧,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使自己更快地成熟起来”的分论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

  22、作为第④段论据最恰当。理由:链接材料论证了经典著作对人的品位的积极影响,与第④段分论点一致,并且与该段中“一个人如果老读三四流的著作,就会让那些著作把自己框住,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也会慢慢降低”形成正反对比论证,使该段论点更具说服力。

  读书阅读答案 篇3

  《爱读书的孙中山》阅读原文

  他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有一天,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去看他,发现他的生活很艰苦,几乎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离开前,这几个留学生凑了40英镑,送给孙中山补贴生活。

  三天以后,这几个留学生又一起去看孙中山。来到孙中山的宿舍门口,他们敲了半天门,都没有人答应。

  “算了,先生大概不在。我们下次再来吧。”一个姑娘说。

  “等一下儿,我来敲。”一个不高不矮的年轻人说。他用力敲了一会儿,孙中山才来开门。孙中山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我正在看书,没听见你们敲门。快请进!”

  他们走进孙中山的宿舍,看见桌子上摆满了新书。大家一算,买这些书大概需要30英镑。他们觉得很奇怪,问孙中山:“你连吃饭的钱都不够,还有钱买书?”

  “这是用你们送给我的钱买的,我还剩下10英镑呢!”

  “你应该多买一些好吃的`,不要把身体搞坏了。”

  孙中山笑著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

  《爱读书的孙中山》阅读题目

  1.选择正确的字。

  ( )钱

  A.奏

  B.凑

  2.选择正确的字。

  字( )

  A.贴

  B.帖

  3.选择正确的字。

  补( )

  A.帖

  B.贴

  4.选择正确的字。

  ( )固

  A.坚

  B.艰

  5.选择正确的字。

  ( )难

  A.坚

  B.艰

  6.选择正确的读音。

  几( )乎

  A.jǐ

  B.jī

  7.本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A.孙中山一生喜欢读书。

  B.孙中山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我正在看书,没听见你们敲门。快请进!”

  C.孙中山笑著说:“我觉得买书比买吃的还重要。”

  8.下列哪句是有关读书的名言?

  A.梅花香自苦寒来。

  B.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

  C.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爱读书的孙中山》阅读答案

  1-4 BBBA

  5-8 BBAC

  读书阅读答案 篇4

  话说“敢读书”

  ①作家王蒙说过,要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不要老读比你智商还低的作者的书。此番话语,颇耐人寻味。

  ②为何言“敢读”?是因为这些书对于读者是“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既然“不完全能够把握”,心里难免会担心和畏惧。其实,就如孩子学走路一样,一开始总会跌跌撞撞。然而,恰恰是跌跌撞撞地不断积累,才能渐渐摆脱大人扶助,学会独立行走。读书亦然,如果一直“读比自己智商还低的作者的书”,不要说难以进步,说不定连原来的那点知识积累和对于世事的悟性老本,也会因之而销蚀。从这个意义上说,“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不啻是一种勇气的体现,亦是一种智慧的表达。

  ③手捧一本“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要啃下来,就得花工夫。不聚精会神、刻苦钻研不行,不甘当学生、虚心请教不行,不勇于质疑、善于积累不行。“啃”读的过程,就是科学读书、获得知识的过程。这般“啃”读,必引导人由易到难、由低到高获取知识,并渐渐登上智慧的殿堂。

  ④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假。依据是当时气候寒冷,孙权控制的'南方已经没有亚洲象,又怎么能进贡给汉室大象?暂且不论结论正确与否,调动已有知识并多方求证、作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坚持这般读书,不仅会有效地链接知识点,逐渐编织一张庞大的知识网络,还能帮助自己积淀刻苦攻读所必需的坚忍不拔的品质、举一反三的悟性以及善读善成的信念。

  ⑤哲人说过:一个境界低的人,讲不出高远的话;一个没有使命感的人,讲不出有责任感的话;一个格局小的人,讲不出大气的话。读书,就要站在“巨人”中间,去体味“高远境界”“责任使命”“大气格局”的内涵。书籍的“巨人”,正是那些“人类各个时期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最高智慧的结晶和精神丰碑”。一个人,若能坚持读经典,坚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思考问题,便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⑥真要做一个“敢读书,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的人,必须求知若渴,否则便是空话。天有涯而知无涯,只有勤读书,多读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才能气象宏阔、满腹经纶。

  (摘自《学习时报》,有删改)

  22.选文提出一个怎样的观点?(2分)

  23.作者在③~⑤段中给出了啃下“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的建议,请分别找出来。(3分)

  24.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5.写出下列句子双引号的作用。(2分)

  (1)手捧一本“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要啃下来,就得花工夫。( )

  (2)“啃”读的过程,就是科学读书、获得知识的过程。 ( )

  参考答案:

  22.要敢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

  23.第③段建议:①聚精会神,刻苦钻研;②甘当学生,虚心请教;③敢于质疑,善于积累。(1分) 第④段建议:调动已有知识并多方求证,作出属于自己的判断。(1分) 第⑤段建议:坚持读经典,坚持要站在“巨人”中间,去体味“高远境界”“责任使命”“大气格局”的内涵。(1分)

  24.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读者阅读“自己不完全能够把握的书”比作“孩子学走路”,论证敢读的重要性,告诉人们要敢于读那些自己不太懂的书,这样才会有进步。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

  25.(2分)(1)表示引用 (2)特殊含义

  读书阅读答案 篇5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十几年前,一位年轻的摄影爱好者深入大别山地区采访希望工程。在安徽省金寨县,他遇到了一群每天跋涉30里路求学的孩子,在众多孩子中间发现了一双闪亮的大眼睛。这个大眼睛的小女孩年龄最小,最叫他担心,因为她上学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可是,这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十分坚强,不管刮风下雨,她总是按时到校。这位记者十分感动,一天早晨,他随着这个孩子走进教室,拍下了《我要读书》这张极具感染力的照片。从此,照片中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的热心人,也在小朋友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明亮,那样专注。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

  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故事。

  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看着所有人,从心灵深处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关心。

  这幅照片发表后,大眼睛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这双忧郁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激起了海内外千百万人的爱心,无数援助之手伸向了渴望求学的孩子们。无数同龄的孩子也自愿向贫困地区的孩子捐献文具图书,把省下来的零花钱积攒起来援助小伙伴。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希望工程开展十年后共收到捐款17.82亿元人民币。220.9万因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贫困地区崛起了7549所希望小学。因此,希望工程被公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为改变教育落后面貌所付出爱心的一块丰碑。

  直到今天,那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还在注视着人们,召唤着更多的人投入到希望工程当中,激励着千百万孩子更加努力学习。

  1、课文题目中的大眼睛加上了引号,其作用是( )

  A、特定称谓 B、着重指出 C、表示引用

  2、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1)大眼睛是怎样读书的?

  (2)记者为什么要拍摄这张照片?

  3、课文是怎样描写大眼睛的?从第2~5自然段中各找出一个关键词语。

  4、第2自然段中的.两个生怕写出了小女孩 。第3自然段中加点词语虽然写出了学习条件的 ,可是说明了小女孩对 的渴望,以及内心充满 的原因。

  5、这双大眼睛还生怕什么呢?展开想象写一写。

  6、用-------------和 从文中分别画出一个排比句和一个比喻句。

  7、大眼睛为什么能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你了解希望工程吗?你曾经为它做过什么呢?

  渴望读书的大眼睛阅读答案:

  1、A

  2、(1)可从每天跋涉30里路、走的是蜿蜒的山路、其中一段还在一座大水库上面、刮风下雨是常有的事、年龄最小等方面抓住十分坚强这个词语来回答 (2)可抓住十分感动感染力打动几个词语

  3、专心 渴望 讲述 唤起

  4、对知识的渴求 艰苦 知识 忧郁

  5、(略)

  6、(略)

  7、第6自然段

  8、如果学生只答出其中一个问题,也可给满分

  读书阅读答案 篇6

  阅读直通车。不动笔墨不读书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 ),词汇( ),她心里非常( )。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克 刻)苦实践。”于是,禹强就下功夫多读。( )是报纸、杂志、小说,( )是短篇、中篇、长篇,只要能找到的,( )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或者写。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枝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奋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居然 果然)提高了。

  1.选择“( )”里恰当的字和词语。

  2.联系上下文,在“( )”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3.解释加粗字:

  (1)“费了好大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读光想还不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画出具体写“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语句。

  5.根据徐特立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写好文章必须达到两个条件:( )和( ),其中( )就是做到“动笔墨”

  参考答案:

  1.刻 果然

  2.空洞 贫乏 难过 不管 还 都

  3.(1)使出 (2)只

  4.“略”

  5.多读 多写 多写

  读书阅读答案 篇7

  现代文阅读

  读书养气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小题1:选文论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划线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小题3:第⑤段“厚积而薄发”中“厚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薄发”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

  小题4:下面是几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读书可以养气。

  小题2:(4分)举例论证,证明是什么样子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

  小题3:(4分)⑴多读书⑵成为写文章的好手。

  小题4:(5分)可以引用的两项是③④。理由:因为文中作者主要论述的是要大量阅读好书,才能养正气,而不是论证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方法。

  试题分析:

  小题1:文章第一段“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即点明了论点,摘引即可。

  小题2:罗列名人,是举例论证,抓住此段第一句从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上来理解作答。

  小题3:厚积而薄发,根据文意理解词意,“积”,指读书积累,“厚”,指读的书多,“发”,指发挥能力写文章。

  小题4:仔细分析几句名方是说读书哪一方面的问题,与本文的谈问题有关的即可引用。

  读书阅读答案 篇8

  读书

  ①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

  ②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己。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句书是怎么来着?”我永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我又不是印刷机器养的,管你这一套!

  ③读得快,因为我有时候跳过几页去。不合我的意,我就练习跳远。书要是不服气的话,来跳我呀!看侦探小说的时候,我先看最后的几页,省事。

  ④第三,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谁也不告诉。一告诉就糟:“嘿,你读《啼笑因缘》?”要大家都不读《啼笑因缘》,人家写它干吗呢?一批评就糟:“尊家这点意见?”我不惹气。读完一本书再打通儿架,不上算。我有我的爱与不爱,存在我自己心里。我爱念什么就念,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这是种享受,虽然显得自私一点。

  ⑤再说呢,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工夫去细细分析它,所以根本便不能批评。“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这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去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因此,设若我真去批评,大概是高明不了。

  ⑥第四,我不读自己的书,不愿谈论自己的书。“儿子是自己的好”,我还不晓得,因为自己还没有过儿子。有个小女儿,女儿能不能代表儿子,就不得而知。“老婆是别人的好”,我也不敢加以拥护,特别是在家里。但是我准知道,书是别人的好。别人的书自然未必都好,可是至少给我一点我不知道的'东西。自己的,一提都头疼!自己的书,和自己的运气,好象永远是一对儿累赘。

  ⑦第五,哼,算了吧。

  (节选自老舍《读书》)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关于怎样读书,作者从哪些角度展开论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说“读完一本书,没有批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

  4.谈谈最后一段中“哼,算了吧”这句话的含义与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怎样读书,是个自决的问题。

  2.⑴读的内容(读什么)(1分)⑵读的方法(怎么读)(1分)⑶读书心得(1分)⑷对书的态度(1分)

  3.一批评就糟,不想惹气,不愿批评(1分);没工夫去细细分析,不能批评(1分)由于个人喜好,批评高明不了,不便批评(1分)

  4.读书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1分)。不必全跟着“我”学(1分)。照应开头(1分),再一次强调“怎样读书,是个自决的问题”。

  读书阅读答案 篇9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眼界与读书

  赵畅

  (1)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之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友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3)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还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4)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5)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6)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选自20xx年3月29日《xx日报》,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4)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2、举例论证,列举了周总理、冯友兰读书的例子,有力地证明了“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的观点。

  3、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文章第3段说“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而第3段只论证了“方式方法”,第4段则论证了“兴趣效果”,使得论证更加全面而严密。

  4、示例:读书是一件高雅而神圣的事,要从中获得自己的时代使命,并为之努力奋斗。尤其是我们初中生读书,尤其是要超越升学的功利性,明确读书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强自己的品德修养,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力。(意对即可)

  读书阅读答案 篇10

  读书终是读自己

  ①大大小小的书店里都摆放着“名著缩印本”,据说是为中小学生量身定制的。它只保留故事框架和主题,大量细节、对话和心理描写被删除。

  ②要知道,一本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只是因为它的主题,更在于围绕这个主题,它有太多“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比如,傅雷在翻译《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时候,已经把主题“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不被脆弱征服罢了”写在了五卷本的扉页上。人们还是热衷于读这部名著。又比如《水浒传》能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不只因为它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更因为它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说,品读细节才能感受名著的魅力。

  ③这样看来,那些所谓的“浓缩版名著”,是对读者的欺骗。拿掉了最优美的文字和最值得回味的细节,只保留一个主题,孩子们就没有机会读到原汁原味的`作品。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不幸的是当他们以后有机会和真正伟大的原著相遇时,却不再看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看过了,而且可能不太喜欢。

  ④其实,阅读就像一段旅程,随着年龄的增长,亲近文字慢慢会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习惯。品读细节才能和书中人物的心灵产生共鸣,映照真实的自己。这样,你永远不会孤单,永远倍感踏实。

  ⑤每一本书中都蕴藏着你所期待的自己。读《战国策》,当唐雎拔剑而起的时候,你可以读到英勇无畏的自己;读《老人与海》,当老人紧紧拽住大鱼不放手的时候,你读到永不言弃的自己;读《草房子》,当杜小康在暴风雨中寻找鸭子的时候,你和他共同变得坚强……

  ⑥当你读书时,你会发现焦虑的心平息下来了。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⑦因此,当你再次捧读名著时,别功利。请记住:读书终是在细节中读自己。(摘自《白说》有删改)

  20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1、简述选文第②段的论证思路。(3分)

  22、第⑤段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23、下面名言哪则更适合作为第③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2分)

  A、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北宋苏轼

  B、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作家王小波

  答

  20、读书终是在细节中读自己。(答“读书终是读自己”也可)

  21、首先提出本段观点:一本名著的伟大,不只因为主题,更在细节,然后列举了人们读《约翰克里斯朵夫》和《水浒传》不仅关注主题,更品读细节的两个例子(举例论证)证明本段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品读细节才能感受名著的魅力。

  22、举例论证,列举读《战国策》《老人与海》等名著时能读出自己渴望拥有的美好品质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每一本书中都蕴藏着你所期待的自己”的观点,进而论证本文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3、 B理由是王小波名言强调把知识压缩成“药丸子”就没有了乐趣,形象地证明了读“浓缩版名著”的危害。所以选B。

  读书阅读答案 篇11

  ①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加,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性情的陶冶。②人们从古往今来杰出人物的著述中得到熏陶,③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中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处学得批判的精神,从马克思处学得入世的激情,从列夫·托尔斯泰处学得高尚的情操。④歌德的诗句刻写着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⑤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一个人一旦与书本结缘,极有可能成为具有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的人。说“极有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者,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也有无价值的甚至起负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的书,是以其美好品质得以流传的一类书,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它令人向往崇高,厌恶暴力,同情弱者,从而变得情趣高雅而超凡脱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各种蠢事仿佛火烤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不超过25字)(2分)

  2. 选文第一段共举了8个例子,排列顺序是从 到 ;第②句与③、④句间的结构关系为 关系。(3分)

  3. 试把选文第一段中关于鲁迅和拜伦的例子分别换成闻一多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例子,要求内容可以证明观点,句式与原句大体一致。(2分)

  4.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一个人并不是只要读书,就一定能成为具有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的人。

  B. 我们读书,要注意选择那些对人有积极影响的书籍,因为在流传的书籍中,也存在一些无价值之作。

  C. 选文结尾引用笛卡儿和雨果的话,进一步证明了作者的观点,生动地告诉我们正确的读书方法。

  D. 选文词汇丰富,句式上整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5. 你读过哪本使人向善避恶的书?简要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题和主人公。(2分)

  参考答案

  1. 读书对人们的更重要的作用在于精神的感化与性情的陶冶。

  2. 国内,国外,总分

  3. 从闻一多处学得做人的尊严(骨气),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4. C

  5. 略

  读书阅读答案 篇12

  列宁读书的速度和理解的深度异常惊人.有一次,一位老布尔什维克见列宁捧着—本很厚的'外文书在快速翻阅,便问他要把一首诗背下来需要读多少遍,列宁回答说:只要读两遍就可以了.

  列宁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记忆力,是与他读书过程中的专心致志分不开的.他读起书来,对周围的一切就理会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几个姐妹恶作剧,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个不稳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宁一动,塔就会倾倒.然而,正专心读书的列宁毫未察觉,纹丝不动.直到半小时后,他读完了预定要读的一章书,才抬起头来,木塔轰然倒塌……

  这个故事说明,要想把书读透、记牢,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读书阅读答案 篇13

  (二)读书养气 (17分)

  ①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简直像个垂死挣扎的瘪三。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小题1:、选文论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2:、 第③段中划线句子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3:、第⑤段“厚积而薄发”中“厚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薄发”指的是_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4:、下面是几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句?并说说理由。(5分)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读书可以养气。

  小题1:(4分)举例论证,证明是什么样子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

  小题1:(4分)⑴多读书 ⑵成为写文章的好手。

  小题1:(5分)可以引用的两项是③④。理由:因为文中作者主要论述的是要大量阅读好书,才能养正气,而不是论证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方法。

  小题1:观点也就是中心论点。在文章的段①最后一句话。

  小题2:举例论证(举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例子);证明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

  小题3:可从“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中得出,“厚积”指多读书;从“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中得出,成为写文章的好手。

  小题4:注意题干要求两句。可以引用的两项是③④,主要论述的是要大量阅读好书,才能养正气,成为有学问的人。①讲读书是一个怎样的过程。②论述学和思的关系。

  读书阅读答案 篇14

  《精骑集》序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者游,旬朔之间②,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⑤,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⑥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⑦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注释】①滑稽:诙谐戏谑的意思。②旬朔之间:指十天一月之内。③惩艾: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⑥搴:读qiān。⑦勒:编。

  小题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殆不如曩时十一二A.殆/不如曩时十一二B.殆不如/曩时十一二C.殆不如曩/时十一二D.殆不如曩时/十一二小题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辄( ) (2)比( )

  小题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小题4:秦观在少时读书和后来治学道路上分别遇到了什么问题?(2分)

  小题5:秦观的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2分)

  小题1:B

  小题2: (1)立即,就,便 (2)等到

  小题3:我用三千精锐的'骑兵,足以对抗你众多疲弱的士兵。

  小题4:少时读书:“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或“少而不勤”。后来治学:“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或“长而善忘”。

  小题5: (1)不能倚仗自己天资聪颖就不愿用功学习。(2)要注重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和总结,善于吸收前人智慧来提升自我。(3)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要主动想办法解决。(该题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西省20xx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句读的掌握,方法:要求学生熟读该句,读出含义,然后断句。可翻译为:大概比不上从前的十分之一二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西省20xx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辄”就之意,经常考到。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西省20xx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把“三千”和“数万”翻译为“少量”和“众多”也可。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西省20xx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重要句子的翻译和理解。方法:能够大致理解全文,但要根据文章内容分析,尤其要注意细节,分别写出遇到的问题,用原文回答即可。

  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是《江西省20xx年初中毕业暨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的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学生的收获。方法:要求学生能从中学习人物的优点。

【读书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读书的时光阅读答案12-01

关于阅历与读书阅读及答案06-13

《读书与书籍叔本华》阅读答案06-25

读书使人优美阅读答案01-05

《阅读的愉悦》阅读答案02-02

杨绛《读书苦乐》阅读答案06-15

《母亲给出的答案》阅读答案01-15

《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的阅读答案05-11

读书声与强国路阅读答案01-03

《读书易犯的几个傻》阅读答案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