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阅读答案参考

时间:2024-04-30 12:52:05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龙》阅读答案参考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龙》阅读答案参考,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龙》阅读答案参考

《龙》阅读答案参考1

  宋史·陈文龙传

  陈文龙,字君贲,福州兴化人。能文章,负气节。丞相贾似道爱其文,雅礼重之。拜监察御史,皆出似道力。然十数年,似道所置台谏皆阘茸①,凡有所建白,皆呈稿似道始行。至文龙为之,独不呈稿,已忤似道。

  知临安府洪起畏请行类田。似道主其说,文龙上疏以为不可,似道怒,寝其疏。襄阳久被围,似道日恣淫乐,不少加意。时阳请督师,而阴使其党留己,竟失襄阳。文龙上疏极言其失。

  范文虎总师无功,似道庇之,以知安庆,又除赵溍知建康,黄万石知临安,文龙言:“文虎失襄阳.今反见擢用.是当罚而赏也。溍乳臭小子,何以任大阃②之寄?万石政事怠荒,以为京尹,何以能治?请皆罢之。”似道大怒,黜文龙知抚州,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未几,吕文焕导大军东下,范文虎首迎降,与文焕俱东。似道兵溃鲁港,溍最先遁,以故列城从之皆遁,始悔不用文龙之言。

  时边事甚急,文龙上疏曰:“《书》言:三后协心,同底于道。北兵今日取某城,明日筑某堡,而我以文相逊,以迹相疑,譬犹拯溺救焚,而为安步徐行之仪也。请诏大臣,同心图治,无滋虚议。”

  降将王世强导大军入广,建宁、泉、福皆降。知福州王刚中遣使徇兴化,文龙斩之而纵其副以还,使持书责世强、刚中负国。遂发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满千,大兵来攻不克。使其姻家持书招降之,文龙焚书斩其使。有风其纳款者,文龙曰:“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乃使其将林华侦伺境上。华即降,且导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孙开门降,执文龙与其家人至军中,欲降之,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龙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也,其可相逼邪?”强之,卒不屈,乃械系送杭州。文龙去兴化即不食,至杭饿死。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众叹曰有斯母宜有是儿为收葬之

  [注] ①阘茸:无能。②大阃:大城,大郡。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礼重之 重:器重 B.似道怒,寝其疏 寝:搁置

  C.又除赵溍知建康 知:知府 D.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 旋:随即

  【答案】:5.C(做…知府)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似道主其说 B. 似道庇之

  文龙斩之而纵其副以还 使其姻家持书招降之

  C. 文龙上疏以为不可 D. 是当罚而赏也

  以为京尹 而为安步徐行之仪也

  【答案】:6.C(与“为”组成动词,认为;介词,让。A均为代词,他的。B均为代词,他。D均为连词,表转折,却)>

  7.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陈文龙“负气节”的一组是(3分)

  ①似道主其说,文龙上疏以为不可 ②旋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 ③而我以文相逊,以迹相疑 ④使持书责世强、刚中负国 ⑤文龙焚书斩其使 ⑥文龙去兴化即不食,至杭饿死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③④ D.④⑤⑥

  【答案】:7.D(②是贾似道所为,③是陈文龙对时局的'分析)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前的御史台谏官,有什么建议就先将奏章稿呈送贾似道,待他同意后才上呈,陈文龙任监察御史没有这样做,因而冒犯了贾似道。

  B.陈文龙认为范文虎统军却丢失城池,赵溍乳臭未干,而黄万石又不勤于政事,这几个贾似道提拔的人不能担当大任,都应该免职。

  C.当边关紧急时,陈文龙向朝廷进言,认为朝廷大臣应当同心图治,不要只发表空洞的议论。后来贾似道后悔没听取他的建议。

  D.林华投降引元兵攻城,曹澄孙又打开城门迎敌,陈文龙被捕至元军中,但无论元兵劝降还是动刑,甚至再三强迫,他都宁死不屈。

  【答案】:8.C(贾似道后悔的是没听陈文龙不用赵溍的建议)

  9. 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众叹曰有斯母宜有是儿为收葬之

  【答案】:9(1)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众叹曰/有斯母/宜有是儿/为收葬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时阳请督师,而阴使其党留己,竟失襄阳。(3分)

  ②文龙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也,其可相逼邪?”(3分)

  【答案】:9(2)①此时(他)表面上请求(到前线)监督部队,暗地里却指使他的同党把自己留住,最终襄阳失陷。(“阳”“竟”各1分,大意1分)

  ②文龙指着自己的肚子说:“这里面全都是节义文章,难道你们逼得了我(投降)吗?”(判断句式1分,“相”1分,大意1分)

《龙》阅读答案参考2

  海中变色龙

  丁剑玲

  ①说起变色龙,谁都知道那是描述蜥蜴(爬行动物,体长约30厘米,能改变皮肤颜色)。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海里也有变色龙,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章鱼。

  ②章鱼挺着个圈圈的大肚子,长在头上的8条腕足在水中随波摇曳,翩翩起舞,远远看去,像一朵花在海里翻动,非常美丽。章鱼其实不是鱼,它属于软体动物。

  ③章鱼和蜥蜴一样,皮肤下布满了各种色素细胞,红橙黄绿,样样齐备。它可以利用细胞的伸缩来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便和周围环境的颜色保持一致。

  ④章鱼遇上敌人,会先施展“变色林”,一会儿变成白色,一会儿变成红色,几种颜色不停地变换,以此来吓唬敌人。如果这招不行,它才会动用自己肚子里的'墨囊,急剧收缩身体,喷出墨汁状的“烟雾弹”,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一片漆黑,趁进攻的鱼儿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之机,逃之夭夭。

  ⑤当章鱼见到猎物的时候 ,全身会变成令人恐怖的鲜红色;它用腕足抓住猎物,送到嘴边。章鱼的唾液腺能分泌出高效麻醉液,很快将猎物麻醉,然后就可以慢慢享用美餐了。有些海洋公园利用章鱼给游客表演。只见它忽而萎缩成一团,忽而伸展开来,8条腕足不断摆动,摆出各种姿势,同时还不停地变换体色,让人们欣赏它那绝妙的变色术。

  ⑥章鱼非常警觉,即便在洞中或礁石下栖息时,也会留两条腕足在外面轻轻摇动。一旦有什么情况,章鱼会立刻警觉起来,或躲避得更深,或用腕足牢牢缠住对方,把它缠死或毒死。

  ⑦雌章鱼可以称得上是海洋动物中的慈母,一产卵后,便不吃不喝,精心孵化小宝宝。在此期间,它不准其他任何动物靠近,即使章鱼爸爸不小心进入,也会被毫不留情地咬死。平时,章鱼妈妈会用腕足轻轻翻动孵粒,并从肚子里的“口袋”中喷出水来逐个给孵粒冲洗,使它们获得充足的氧气,并保持清洁。当小宝宝出世后,章鱼妈妈一般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

  ⑧章鱼中的“巨人”大王章鱼,其腕足可长达18米,是异常凶猛且好战的动物,在海中称王称霸。它不仅四处追逐鱼虾,而且经常自相残杀,甚至时常偷袭渔船,或将船拦腰斩断,或用大大的腕足冲上渔船抓住人,吞入口中,然后迅速消失。因而.渔民们称它为“海底恶魔”。

  18为什么把章鱼称为“海中变色龙”? (3分)

  19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第③段的内容。(不超过10个字)(3分)20中哪句话最能体现雌章鱼“慈母”的特点?(3分)21文语言有什么主要特点,试举例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8因为章鱼的皮肤能像变色龙那样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19鱼变色的生理机制(或章鱼变色的原因)。(意思对即可)

  20当小宝玉出世后,章鱼妈妈一般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

  21动形象。举例略

《龙》阅读答案参考3

  变色龙的“隐身术”

  ①变色龙与曾经称霸地球1。6亿年的恐龙都属于爬行动物,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变色龙属于有鳞目避役科,跟常见的晰蜴算得上是近亲。

  ②变色龙赖以在芸芸众生中立足的看家法宝是:身体能根据需要随心所欲地改变颜色。变色龙的颜色可随环境温度、光线、湿度的不同而随时改变,使体色跟周围背景融为一体,难以辨别,其变化速度之快令人不可思议。那么,变色龙的隐身术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

  ③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变色龙的变色是由于其透明的表皮之下的色素细胞的扩展或收缩,引起不同的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在各层之间交融交换而造成的。不过,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生物学家米歇尔·米林科维奇最近否定了这个说法。他发现,变色龙不是通过色素来改变颜色的,而是靠调节皮肤表面的纳米晶体,通过改变光的折射而变色的。透明的纳米晶体位于虹细胞层,在变色龙的色素细胞之下,变色龙可通过调节虹细胞内的纳米晶体结构来改变光线的折射。当变色龙状态平静时,纳米晶体呈密集网状分布,折射出蓝光。而当变色龙兴奋时,纳米晶体结构会变得松散,因此折射的光线呈黄色或红色等其他颜色。更深一层的虹细胞中有体积更不规律的晶体,可折射强光。虹细胞呈两层分布是进化的新特点。这令变色龙可以迅速在有效保护色和鲜艳颜色间转换,同时提供被动热防护。

  ④自然界最奇妙的特征之一就是“一物降一物”。尽管变色龙能随心所欲地变色,让自己的外表更具迷惑性,使自己成为危险的猎手,并躲避大多数敌害的攻击,但它不是非洲树蛇的对手。树蛇最喜爱的食物恰好是变色龙,它能轻易看穿变色龙的伪装,而且树蛇本身也是一个伪装得很完美的伏击者。当变色龙捕食时,也许是因为注意力都集中在猎物身上的缘故,它没有觉察到危险的降临,而其行动又异常迟缓。因此很多时候,树蛇能轻而易举地将坚硬的毒牙插入变色龙的身体,变色龙常常来不及挣扎就成了树蛇的美餐。

  ⑤科学家受到变色龙随环境自动改变体色的启迪,研制出了一种对光线敏感的变色纤维,用它做成的变色军装,可随地貌的变化而交替呈现不同的颜色,即使用现代化的侦察仪器搜捕,也将无济于事。我们有理由期待,不久的`将来,人类的隐身术将比变色龙更高一筹。

  12.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介绍变色龙的?(3分)

  1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5分)

  ⑴从语言的准确性角度,分析第④段中加点词“之一”的作用。(2分)

  ⑵请指出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3分)

  14.阅读本文后,你认为地球生物与自然环境应建立一种怎样的生存关系?(2分)

  参考答案:

  12.本文从变色龙的变色原理,天敌和对人类的启迪三个方面来说明。

  13.⑴“之一”表明只是众多自然界最奇妙特征中的一种,(1分)并不是全部(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⑵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清晰地说明了变色龙变色的原理。

  14.地球生物要主动去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的变化。(1分)地球生物也要不断克服自身缺点,这样才能成为大自然的强者。(1分)

《龙》阅读答案参考4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经过不断的创造、演进和升华,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在龙的诸多“模特”中,有马的身影。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头。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如《录异记?王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具有龙性,龙和马可以相互变化。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山海经?图赞》:“马实龙精,爰出水类。”《全唐文?上龙马奏》:“有马生龙驹……身有鳞而不生毛。”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看来,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一农夫将自己发现的一件“宝物”送到翁牛特旗文化馆,后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专家实地考察和鉴定,确认该“宝物”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生成的见证物,这件玉龙的重要性非同小可。

  那么,此玉龙造型以何物为取材对象呢?有专家根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特征,判断其取材于猪。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理由是:该龙头不是近似于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于马头的长方形;该龙头上没有猪那样的大耳朵;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占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于马鬃而不是猪鬃。

  我国先民饲养马是较晚的`事,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红山文化遗址中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青海的塔里他里哈遗址内发现畜圈,圈内有马的粪便,断代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即距今约4400年。这是目前在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证据。看来,说距今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赛沁塔拉玉龙的取材对象是马,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

  马与龙的文化缘,还体现在语言文字中。古代常用“龙驹”“龙骧”称骏马。成语中有“车水马龙”“龙神马壮”“龙马精神”等。“龙马精神”这个成语,无论其表层意思还是其深层,都带着文化意味。对这一成语,一般辞典把“龙马”解释为“骏马”,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喻指人体质强,魂魄健。我觉得,“龙马”应解释为“龙”和“马”。按我的考察,龙的精神是融合(兼容、包容、综合、化合之概称)、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进”和“福生”,就很适合马,尤其是骏马、千里马。这样,“龙马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龙的精神与马的精神的结合,就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

  5.关于“马与龙的文化缘”,以下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龙的形象得之于诸多动物,其中就有马的身影。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头,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龙头的造型参照了马头。

  B.龙在其不断创造、演进和升华的过程中,既融入了马的头颅高扬、身姿飘逸的形象,也融入了马的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

  C.马与龙的文化缘虽然悠久深厚,但若认为这种文化缘早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时代就已开始,则属无稽之谈,因为这样的见解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

  D.古代常用“龙驹”“龙骧”称骏马,成语中有“车水马龙”“龙神马壮”“龙马精神”等,这些现象说明马与龙的文化缘已凝聚在中国语言文字中。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录异记?王宗郎》关于龙的描述“有群龙出水上……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有人认为龙与马形态相似。

  B.柳宗元《龙马图赞》一文对马的生动描述,证明了马都具有龙性,龙和马都可以相互变化,而这正是我国古代人对马和龙的认知。

  C.红山文化赛沁塔拉玉龙的造形特征是: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方头,耳不大,后颈与脊梁似有飞掠鬃毛。

  D.在青海的塔里他里哈遗址内发现的古代马粪遗迹,距今约4400年,是目前在我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先民养马的证据。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形象还是品格,龙都具有马的特征,但又不惟马的特征。或许正是这种兼容并蓄,才使得它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B.赛沁塔拉玉龙的重要性之所以非同小可,并不是因为它的造型,而是因为它存在于红山文化时代,可作为红山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的见证物。

  C.红山文化遗址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正是由于当时的先民对马或野马的骨骼的特点很不了解,他们也就不太可能在造型艺术创作中取材于马。

  D.与一般辞典的解释相比,把“龙马精神”理解为龙的精神与马的精神的结合,理解为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从而造福众生的精神,显得更全面,内涵更丰富。

  5.C(“若认为这种文化缘早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时代就已开始,则属无稽之谈”误。据原文第5段意,一些专家将赛沁塔拉玉龙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是有一定依据的,并非“无稽之谈”。)

  6.B.(说“柳宗元《龙马图赞》一文……证明了马都具有龙性,龙和马都可以相互变化”以偏概全。柳宗元《龙马图赞》里描述的是“异马”,而非所有的或一般的马。且第3段段首句也没有说“马都具有龙性,龙和马都可以相互变化”)

  7.C(说先民“不太可能在造型艺术创作中取材于马”的原因是他们“对马或野马的骨骼的特点很不了解”,误解了原文的因果逻辑。原文逻辑是:红山文化遗址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说明当时先民还未能猎取野马或饲养家马;正因为这样,他们对马的形态性状就不会很熟悉,也就不太可能在造型艺术创作中取材于马。)

《龙》阅读答案参考5

  龙是我国传说中的一种动物。据说它长着鹿(lù)的角,马的头,蛇(shé)的身子,鱼的鳞(lín)片和鹰(yīng)的爪子,它的下巴上长着两根长长的胡须(xū),额(é)头上镶(xiāng)着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zhēn)珠。

  龙的本领很高。它能上天入海,耕(gēng)云播(bō)雨,它掌(zhǎng)管着天上的风雨雷电,地上的'旱(hàn)涝(lào)灾害。传说大海、江河、湖泊都由龙管着,因此人们又把它叫做“龙王”。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海内外的华人都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1.中华民族的象征是________,我们都被称为________。

  2.传说中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在文中找出,画上“________ ”。

  3.传说龙掌管着天上的________,地上的________和________ 。因此,人们又把它叫做“ ________。”

  参考答案:

  1.龙 龙的传人

  2.第1自然段第2句话。

  3.风雨雷电旱涝灾害 大海、江河、湖泊 龙王

《龙》阅读答案参考6

  变色龙的快与慢

  ①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中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见风使舵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这样的形象长期地盘踞在我们的印象中,使我们对真正的变色龙没有好感。

  ②说起变色龙,首先要并清楚它是怎样变色的。变色龙的皮肤是透明的,它的变色取决于皮肤三层色素细胞。最深的一层是由载黑素细胞构成,其中细胞带有的黑色素哥与上一层细胞相互交融;中间层是由乌嘌呤细胞构成,它主要调控暗蓝色素;最外层细胞则主要是黄色素和红色素。它的色素细胞在神经的刺激下会使色素在各层之间交融变换,实现变色龙身体颜色的多种变化。

  ③但是,变色龙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常常根据外部的环境时时变色。他们的变色是在遇到同类的时候。遇到另一只变色龙他们会将暗黑的保护色变成明亮的颜色,以警告其它变色龙离开自己的领地;有些变色龙还会将平静时的绿色变成红色来威吓敌人。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袭击,使自己生存下来。而当它们想翻。引异性、引起异性的注意时,就会把自己的外表变成非常柔和的颜色,变成温文尔雅的绅士。他们的变色就是他们的语言,他们变色的重要作用是能够实现同伴之间的信息传递,便于和同伴沟通交流。善于传递信息和沟通交流才是它们生存的最高境界。

  ④变色龙没有奥楚蔑洛夫一般的狡猾,它的变色是很真实的.情感表达。但是,它们也不是我们对龙概念中的那样行动神速、甚至腾空而飞、云来雾去。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热带雨林是变色龙的天堂。这里的变色龙几乎做任何事情都是慢腾腾地:慢慢地在树上爬行、慢慢地观察周围的环境、慢慢的寻找猎物

  ⑤仔细观察,动物学家发现:变色龙的脚像两个大大的钳子,牢牢地抓住树干使它们能在树干上慢慢地爬行。他们不怕其他动物侵袭他们,因为他们有伸缩自如的舌头和随时变色的能力他们总是一边慢腾腾地爬行一边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寻找自己的猎物。他们的捕食要从他们的眼睛开始。他们的两只眼睛是爬行类动物中最为独特的,每只眼睛都可以转动,并且能够分别聚焦,双眼可以分别注视不同的方向,既有利于捕食,又能及时发现后面的敌害。他们眼睛的中间都有一个小孔,都具有360度的视角。而它们用以扑食的舌头也是非常独特的。变色龙的舌头覆盖在骨头表面用以支撑,这个如螺旋弹簧状的舌头卷缩在口中,却能在瞬间被推出就像弓箭手拉弓射箭,它伸出的舌头比它自己的身体还要长,是它身体的2倍,而它舌尖上粘稠的唾液如棒球手套一般能将猎物据为已有。

  ⑥行动缓慢的变色龙从来不追捕猎物,都是就近取食。只见它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转动它的头,眼睛也随之灵活地转动,用来判断猎物与自己距离的远近。当它锁定了目标之后,便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伸出它的舌头,只用20毫秒的时间就把猎物收进口中。这是变色龙最快的时候,它瞬间伸出的舌头就像脱鞘而出的宝剑。

  ⑦变色龙的慢其实就是一种脚踏实地、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而当它有了目标以后,就会伸出让其他动物猝不及防地快的舌头,以实现自己猎获目标的目的。

  ⑧变色龙的变色、慢与快的有机配合,是它们在动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a

  (选自《知识窗》有删节)

  13.变色龙的快与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14.变色龙是怎样变色的?请从第②自然段中找出三个关键词加以概括。(3分)

  15.第⑤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结合语境说明其作用。(4分)

  16.下面的句子采用了时间顺序,请找出表示顺序的词语,并分析葺表达效果(3分)

  当它锁定了目标之后,便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伸出它的舌头,只用20毫秒的时间

  就把猎物收进口中。

  参考答案:

  13.快体现在变色龙捕猎时快速伸出的舌头;慢体现在变色龙行动缓慢。(一点1分,意对即可,共2分)

  14. ①色素细胞②神经刺激③交融变换(一个1分,共3分)

  15.打比方,作比较(各1分)把舌头在瞬间被推出比成了像弓箭手拉弓射箭,把舌头上粘稠的唾液比成如棒球手套一般,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变色龙用舌头捕食时的速度、准确,(1分,举出一个例子分析即可),变色龙的身体和舌头的长度作比较,形象的说明了变色龙舌头长的特点。(1分)(意思对即可4分)

  16.当之后、便、就(少一个全扣。(1分))对行动缓慢的变色龙从来不追捕猎物,都是就近取食加以说明,(1分)使说明更有理性,便于读者理解。(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龙》阅读答案参考7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2-14题。(14分)

  甲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於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

  乙文 水居一室耳①,高其左偏为楼②。楼可方丈,窗疏四辟③。其南则湖山,北则田舍,东则九陆④,西则九龙⑤峙焉。楼成,高子登而望之曰:可矣!吾于山有穆然之思焉⑥,于水有悠然之旨焉,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⑦,可以宾月之来而饯其往⑧,优哉游哉,可以卒岁矣!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⑨。

  明 高攀龙《可楼记》节选

  【注释】①水居一室耳,(这不过是)水边上一个小小的居室罢了。 ②高其左偏为楼,把居室左房间加高为一间小楼。高,这里作动词用。 ③ 窗疏四辟:四面开着窗子 ④九陆,平原 ⑤九龙,即九龙山。 ⑥有穆然之思,觉得和顺舒畅。穆,温和。 ⑦暄,温暖。 ⑧宾月之来而饯其往,迎接皓月的来临,又欢送它的归去。 ⑨可,适合。

  12、解释下列短语的意思。(4分)

  (1)薄暮冥冥( ) (2)春和景明( )

  (3)而或长烟一空( ) (4)名之曰可楼( )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3)可以被风之爽,可以负日之暄。

  14、晓雪评论郭沫若的《白鹭》时曾说: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请在甲文2-3自然段中任选一处,评点范仲淹写景文字的精彩或简练。(2分)

  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乙文作者对可楼以及周围景致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2.迫近 日光 有时 命名

  13.(1)观赏自然景物所触发的情感,怎能不有所不同?

  (2)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别人说坏话,害怕别人讥讽。

  (2)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

  14.(1)举例、赏析言之有理即可。

  (2)作者感受到了闲处水居,流连风景的惬意,体现了作者悠闲、自在的心意,所以取名为可楼。(答出作者心意即可)

  附乙文翻译:(这不过是)水边上一个小小的居室罢了,室内偏左往上搭一间小楼。楼大约一丈见方,四面开窗。南边有湖有山,北面有农田茅舍,平原延展在东,九龙山耸立在西。小楼筑成,高子登临纵目四望,说道:可以了!山使我感到和顺舒畅,水使我觉得悠远闲静,可以享受清风的爽快,可以得到冬日的温暖,可以迎接皓月的来临,又欢送它的归去,多好呀!多快乐呀!可以终老此地了!于是起名叫可楼,意思就是我心满意足以为可以了。

《龙》阅读答案参考8

  永州龙兴寺息壤记 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东北陬①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②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③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禨④。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之敢夷。

  《史记·天官书》及《汉书·志》有地长之占,而亡其说。甘茂盟息壤⑤,盖其地有是类也。昔之异书,有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帝乃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其言不经见。今是土也,夷之者不幸而死,岂帝之所爱耶?南方多疫,劳者先死,则彼持锸者,其死于劳且疫也,土乌能神?余恐学者之至于斯,征是言,而唯异书之信,故记于堂上。

  【注】①陬(zōu):角。 ②甓(pì):砖。 ③锸:铁锹。 ④禨(jī):吉凶征兆。这里用作动词。相信吉凶征兆。 ⑤甘茂:秦丞相。息壤:秦国地名。

  17.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 ) (2)其人鬼且禨( )

  (3)而亡其说( ) (4)其言不经见( )

  18.以下加点词与其人鬼且禨中的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自圆其说 B.不胫而走 C.降龙伏虎 D.貌合神离

  19.下列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2分)

  A.鲧窃帝之息壤 B.岂帝之所爱耶 C.余恐学者之至于斯 D.而唯异书之信

  20.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之敢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甘茂盟息壤,盖其地有是类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简述本文的'思想意义。(2分)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五)(16分)17.(4分)(1)承担(顶着)(2)迷信鬼神(3)同无,没有(4)常

  18.(2分)B

  19.(2分)B、C

  20.(6分)(1)因此寺庙中的人都把它看成是神异的现象,没有人敢铲平这块鼓起的土。(得分点:神、夷、宾语前置句人莫之敢夷。) (2)甘茂在息壤订盟,大概是以为这地方也有这一类(土地自己生长)的情况吧。(得分点: 盟、盖、是)

  21.(2 分)要点:批判鬼神迷信,体现了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龙》阅读答案参考9

扬州龙兴寺十方讲院记①

  王安石

  予少时,客游金陵,浮屠慧礼者②从予游。予既吏淮南,而慧礼得龙兴佛舍,与其徒日讲其师之说。尝出而过焉,庳屋数十椽,上破而旁穿,侧出而视后,则榛棘出入,不见垣端。指以语予曰:“吾将除此而宫之。虽然,其成也,不以私吾后,必求时之能行吾道者付之。愿记以示后之人,使不得私焉。”当是时,礼方丐食饮以卒日,视其居枵然③。余特戏曰:“姑成之,吾记无难者。”后四年,来曰:“昔之所欲为,凡百二十楹,赖州人蒋氏之力,既皆成,盍有述焉?”噫!何其能也!

  盖慧礼者,予知之,其行谨洁,学博而才敏,而又卒之以不私,宜成此不难也。世既言佛能以祸福语倾天下,故其隆向之如此,非徒然也。盖其学者之材,亦多有以动世耳。今夫衣冠而学者,必曰自孔氏④。孔氏之道易行也,非有苦身窘形,离性禁欲,若彼之难也。而士之行可一乡、才足一官者常少。而浮屠之寺庙被四海,则彼其所谓材者,宁独礼耶?以彼之材由此之道去至难而就甚易宜其能也呜呼失之此而彼得焉其有以也夫⑤!

  注:①选自《王安石散文精选》,本文又题《扬州龙兴讲院记》。十方,指东南西北等十个方位。讲院,僧徒讲经说法之处,即寺庙。②浮屠,佛教用语,即和尚。慧礼,和尚法名。③枵然,枵,音xiāo,本指中心空虚的树根,此指空虚。④孔氏,指孔子。⑤有以也夫,有所作为吧。有,通“为”,也夫,语助词。

  1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出而过焉 过:探望

  B.不以私吾后 私:私爱,偏爱。

  C.余特戏曰 特:特意,故意

  D.而士之行可一乡 行:品行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愿记以示后之人 士大夫之族

  B.视其居枵然 其后用兵

  C.学博而才敏 吾尝终日而思矣

  D.以彼之材 以资政殿大学士行

  18.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王安石应邀为自己的朋友——僧人慧礼所兴建的扬州龙兴寺院所作的一篇记,作

  于王安石吏淮南之后四年,目的在于宣扬自己“以佛济儒”的观点。

  B.文章简述了慧礼将一座破败不堪的寺庙改建成一座有百二十间房的大寺院的经过,特地点出慧礼建寺前食饮无物的艰苦境遇,以强调建寺的曲折艰难。

  C.作者在文中感慨佛教兴盛的原因不是偶然的,赞颂慧礼是一个“其行谨洁,学博而才敏,而又卒之以不私”的有才有学、品德高洁的佛教信徒。

  D.作者在文中将慧礼与那些儒者作了比较,目的在于说明当时的儒者缺乏像慧礼等僧人那样甘于艰苦的精神,因此不能真正继承儒家的精神。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以彼之材由此之道去至难而就甚易宜其能也呜呼失之此而彼得焉其有以也夫

  2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7分)

  ①当是时,礼方丐食饮以卒日,视其居枵然。(3分)

  ②而浮屠之寺庙被四海,则彼其所谓材者,宁独礼耶?(4分)

  参考答案:

  16.B(动词,私有,作为个人所有。)

  17.D(D项“以”均为介词,凭借;A项“之”,助词,的./代词,这些;B项“其”,第三人称代词,他的/指示代词,那;C项“而”,表并列/表修饰)

  18.B(写艰苦境遇不是“以强调建寺的曲折艰难”)

  19.以彼之材,由此之道,去至难而就甚易,宜其能也。呜呼!失之此而彼得焉,其有以也夫!(每2处1分,共3分)

  20.①当时这个时候,慧礼正靠乞讨别人食物来度日,看他的居处空荡荡的样子。(“丐”“卒”各1分,整句意思1分)

  ②然而和尚的寺庙遍布天下,那些他们所谓的有才能的僧人,难道独独只有慧礼吗?(“被”“材”各1分,反问句式1分,整句意思1分)

  参考译文

  我年轻时客居南京,慧礼和尚跟着我在一起。我赴扬州任职后,慧礼也得到了龙兴寺的寺舍,和他的徒弟每天在寺内讲习他师父的佛经。我曾经外出来南京,探视他,见寺内有数十间低矮的房屋,上面破下面有洞,从旁边走出看后院,都长满了荆棘,看不见院墙。慧礼指着后院对我说:“我将要除掉这些荆棘,在这里建造房屋。即使这样,等房子建成了,我不会把它作为我子孙后代的个人所有。一定会找个能继承我衣钵的人,托付给他。愿意记录这件事来传给后人看,使他们不能占为私有。”当时这个时候,慧礼正靠乞讨别人食物来度日,看他的居处空荡荡的样子。我故意取笑他说:“姑且等到建成了,我再写记也不难。”以后四年,慧礼来我这里,说:“以前想要建造的房屋,总共一百二十间,依靠州里蒋氏的帮助,都已经建成。你何不写文章呢?”咦,为何他有这般才能?

  慧礼,我了解他。他的品行高尚纯洁,学识渊博而才思敏捷,建造寺舍又没有私欲,理应建成没有困难。世上的人说佛祖能把祸福告之天下的百姓,所以佛教能如此兴盛,这不是偶然的。大概那些学习佛经的人,也多有把佛学用于现世的心愿。现在那些求学的士大夫,一定会说学自孔儒。孔子的学说容易学习,没有使自己受苦遭困的决心,背离本性没有学习的欲望,像这样要学好是很困难的。因而那些品行能让一乡的人称道、才能足以胜任一官半职的士人就常常很少见。然而和尚的寺庙遍布天下,那些他们所谓的有才能的僧人,难道独独只有慧礼吗?凭借他的才能,践行佛学之道,去除万难而成就事业,就很容易了,这应该是他的才能啊。唉,他这方面失去了而那方面得到了,大概也是有所作为啊。

【《龙》阅读答案参考】相关文章:

《变色龙》阅读练习及答案06-14

《手》阅读参考答案06-20

星星阅读参考答案06-20

《麻雀》阅读参考答案06-14

垂柳阅读参考答案10-14

部分上路阅读答案参考04-08

完美的弓阅读答案参考|完美的弓阅读答案04-02

《丰碑》阅读题目及参考答案01-14

关于华佗学医阅读答案参考01-13

《醉太行》阅读题目及参考答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