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阅读答案参考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有助于我们领会解题思路,掌握答题技巧。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阅读答案参考,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阅读答案参考1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①昂首观之,项为之强。(1分)
②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2分)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2分)
①项为之强强:
②果如鹤唳云端唳: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小题3:文章写了“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这两件事有什么相同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小题1:①通“僵”,僵硬的意思。②鸟鸣。
小题1:①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②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小题1: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以上二事,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
小题1:这是对文言实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对教材中重点词汇的理解、识记和积累。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翻译句子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能通过增补、替换、调整等手段来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本文作者在“鹤唳云端”“庞然大物”两件事上总结了生活中的情趣哲理,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初中阅读答案参考2
①常听朋友抱怨说,北方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又匆匆离去。北方,简直就没有春天!
②其实,相对于南方的“四车如春”,北方的四季当属最分明的了,只是因了北方的春天在热烈之中不乏有种平淡——纯粹、悠远、平和而寂寥,春色似乎是在春夜里潜滋暗长着。这种不事张扬的“暗长”,使得众多的人难以察觉。每年立春过后,尽管依然寒气逼人,但是大地已经苏醒,万物开始复苏,雨水过后就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了。田野里的麦苗由浅黄变得淡绿,泥土中的小草也跃跃欲试,等待着“春风吹又生”。该是踏青的季节了,人们被春风鼓动着,三五好友,结伴而行。踏青不一定要远行,近处的郊野、岗坡、湖边就足够了。沿着松软的小路缓行,淡绿色的枝头时有三两只鸟儿啁啾跳跃,不远处的菜地里,青的葱,绿的菠菜可着劲往上长。更让人心动的是野菜族一团团、一簇簇在田埂地头热热闹闹地相拥着,那抹鲜活的嫩绿,醉了春风,让人喜在心头。
③记得当年在乡下“插队”,“春荒”是很难熬的。每天起早贪晚的下地干活,却又青黄不接,只有啃着玉米饼子就咸萝卜,吃得嗓子直冒酸水。后来,同学们跟老乡学会了挖野菜:苦菜、荠菜,白花菜……中午回来,同学们把挖到的野菜聚到一起,洗净后摆到饭桌中央,大家一口玉米饼,一口蘸着大酱的野菜,吃得真是香甜。打那以后,野菜在我心中就成为了春的标志和参照。
④北方的春天或许不如南方那样浓烈,那样春深似海,然而争奇斗艳的古典诗词对春的咏叹,也并非是用平丽的词藻去铺陈春光的艳丽芳菲,大多是寥寥几笔,就足以勾人心魄了。“春江水暖鸭先知”“陌头烟柳绿烟丝”“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些咏春的绝唱都是以接近直白的语言采撷浓春之中的一两个饶有意境的景观后,便止笔而留白。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⑤细细想来,写诗是这样,人生也莫不如此。几十年的光阴稍纵即逝,能够做成一两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选择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过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做一两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是一种意境。若在有限的时间里,既想当官又想发财,鱼与熊掌都想兼得,到头来只能落得个“轻薄桃花逐流水”的结局。鉴古观今,贪胜求全者,无不心浮气躁,最后以失败告终。
⑥“动人春色不须多”,善哉斯言!
1.第②段写出了北方春天的什么特点?
2.第③段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3.本文第②段和第④段两次提到南方的`春天,有何用意?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⑤段“细细想来,写诗是这样,人生也莫不如此”这一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5.“动人春色不须多”在文中蕴含什么哲理?结合实际,举一例子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
1.平淡 (纯粹、悠远、平和而寂寥)、不事张扬(潜滋暗长、难以察觉)
2.插叙“我”当年在乡下“插队”时,通过挖野菜度过难熬的“春荒”的事。表现了“我”对那段艰苦岁月的深刻记忆,以及对野菜之春的喜爱。
3.用南方春天与北方春天对比,加深读者的印象,突出北方春天的特点。
4.承上启下或过渡,承接上文第④段“古典诗词对春的咏叹”的内容,引出下文“对人生感慨”的内容。
5.哲理示例:精彩的人生不必贪胜求全,做成一两件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便已足够。举例:示例一:杨绛笔下的老王,生活艰难,不受重视,却用善良赢得尊重,使卑微的人生充满阳光。示例二:大巴司机吴斌默默履行自己的职责,在危难时刻,用76秒诠释了人间大爱,让平凡的人生变得伟大。示例三:乡村医生周月华行医20年,披星戴月,跋山涉水,刀子用仁心诠释医德,让平淡的人生变得精彩。
初中阅读答案参考3
单位有食堂,偶尔也出好菜。所谓好菜,就是我喜欢吃的菜,例如熏鸭肉、红烧土豆、油焖茄子等。一般情况下,我只吃一碗饭,但碰上好菜,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吃完第一碗后又去盛了一碗,我觉得饭少对不起好菜。
吃完后,我一脸满足地走出餐厅。反应随即就来,没走出多远,肚子就开始难受,紧绷绷的,像塞了几块石头。越走,越觉得难受,于是只好手捂肚子,放慢速度。但实在吃撑了,肚子仿佛刀绞般难受,我只能在路边蹲下来缓解。简直是乐极生悲,美味的午餐竟然因为自己的不节制而成为罪魁祸首。我后悔不迭,心想,要是只吃七分饱,哪会这么狼狈。
工作以后,很少去外公家,少时熟稔的农活也日渐生疏。一次,深秋回家,刚好赶上外公在种小麦,于是我负责把麦籽均匀地撒到沟里。
外公沿着地的边,划出一个大大的方框,然后在框内划出一条条沟。我不由纳闷:“你这是做什么?”外公道:“我要空出一圈种花。”我先是不解,继而佩服起外公的风雅来。
外公却说:“你明年春天来看看我的田地,你会惊讶的。”
他的话果然引起了我的期待。
第二年春天,我见到了外公的杰作。几块方整的地里种着麦子,外围是妖冶的鸢尾花,深深的绿被娇艳的紫拦住去路;也有的地里种着油菜,但中间呈十字形的地种了鸢尾,于是黄色被紫色分割了。
他的庄稼总少不了点缀的.东西,或凤仙花、鸡冠花、常春花,又或高大的蓖麻。我没想到文化程度不高的外公,竟有如此风情。
有一次,我到外地出差,上车不久就听到两个男人的争吵声。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要求对号入座,原因是他晕车,特意买了靠窗位置的车票,但位置上已经坐着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中年人说:“对号入座是最起码的规则。”年轻人嚼着口香糖说:“又不是没空位,哪这么麻烦!”不久,中年人妥协似的在年轻人身边坐下。
没过几站,年轻人站起来准备下车。他下车后,中年人突然大喊:“喂,你别急!”众人以为中年人要找年轻人理论,却不曾想,他从座位上拿起一把雨伞对司机说:“师傅,麻烦您停一下,年轻人的雨伞落下了。”他拿着雨伞奔下车,朝年轻人追去。
过了一会儿,他气喘吁吁地回到车上。我不知道年轻人接过伞时,会有怎样的表情,只知道乘客中有人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吃七分饱,留三分给 种七分地,留三分给 得七分理,留三分给 。无论为人、处世、生活,或许都可以留出三分空地,植一片优雅。
1.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分别表现了“我”各自不同的情感变化。请仿照示例,概括写出第二、三个故事中“我”的感情变化的过程。
示例:第一个故事:由“满足”到“后悔”。
第二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
2.请根据文意,在文末空缺的横线上填写上三个恰当的词语。
3.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中年人妥协似的在年轻人身边坐下”一句中“妥协”的含义。
4.“我不知道年轻人接过伞时,会有怎样的表情”,请展开想象,用简洁的语言描写出年轻人接过雨伞时的情景。(不超过100字)
5.文章描述的三个故事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
6.本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由“纳闷”到“佩服”;由“惊讶”到“赞美”。
2.示例:舒适 风华 豁达
3.指中年人不再与年轻人争辩,表明中年人的宽容大度。
4.示例:年轻人听到后面的喊声,回头一看,只见那位中年人拿着雨伞急匆匆向他走来,他连忙迎上前去接过雨伞,脸涨得通红,连声说道:“谢谢,谢谢!”
5.不可以;从写作对象看,是按照由“我”到“家人”,再到“他人”的顺序来排列的;从写作内容看,是按照有主到次的顺序来排列的。调整后,次序就乱了。
6.文章所写的是作者亲身经历或亲眼看到的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但这些小事却能表现出人们追求高雅生活的情趣,且与文题“留三分,给优雅”
相呼应。
初中阅读答案参考4
报上曾载过一则笑话,说的是有位教师……
报上曾载过一则笑话,说的是有位教师给他的学生出道数学题:手表的时针和分针在 2 点至 3 点间何时重合?这时,所有的中国学生都在列方程解题,而所有的美国学生都在拨手表看什么时候重合。
读了这则笑话,感触很深,拨手表的能力人人都有,为何中国学生想不到?这不由得使人深思,我以为,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教会学生练习生活。
我们的一些教师往往认为,只要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便算是完成职责了,而很少叫学生去动手做一做。学生走出校门了,到社会上一闯,咦,学校和社会之间竟差一截,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便回头抱怨学校的教学只是纸上谈兵,而不教会他们一门生活技能。
据说有的国家要求每个学生须掌握一门生活技能才准许毕业。美国俄亥俄州红橡胶学校的学生除了学习课程外,还要接受消防、烤饼、修车、按摩等各种生活技能训练。现在军队搞军地两用人才的培训,就是考虑到士兵退役后能熟练掌握生产技能问题,因此受到社会的欢迎。学校为何不能如此?……
1. 解释“纸上谈兵”
2.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 文章是从 _____ 引出中心论点的。
3. 这段文字有正面论述,也有反面论述。第 ___ 段是从正面论述,第 ____ 段是从反面论述。
《报上曾载过一则笑话,说的是有位教师……》答案
1.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事物。
2.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教会学生练习生活;一则笑语
3. 四;三。
初中阅读答案参考5
钱货入瓶
唐扬州有丐者,曰胡媚儿。其有一瓶,与人言:“若钱施满此瓶,则永世福矣!”观者见瓶但容半升,故有施十钱、百钱者,然瓶未见满,人怪之。一富人过,施千钱,仍未见满。有好事者牵一驴,曰:“施驴。”丐者颔之,驴随变之类细绳而入瓶,一市人皆惊。其时有货车过,货主闻之戏言:“能令诸货车入瓶否?”曰:“可。”丐微侧瓶口,货车一一入瓶。货主大驴骇,欲捽丐,而丐已潜入瓶。货主击碎其瓶,一无所有。
【注释】①瓶:陶制的盛器。②施:施舍。③好事者:喜欢新奇的人。④捽:揪住。
【文言知识】
说“欲”。“欲”是个多义词。一、指“欲望”。如“求知欲”。成语有“欲壑难填”,意为贪欲像巨大的沟壑难以填满。二、指“要”、“想要”。上文“欲捽丐”,意为想要揪那乞丐。三、指“将要”。成语“摇摇欲坠”中的“欲”即是。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但 ②颔 ③类 ④骇
2、翻译:①人怪之 ②一市人皆惊
3、成语“欲盖弥彰”中的“盖”、“弥”、“彰”,分别解释为 、 与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参考答案:
1.①只②点头③似④惊讶
2.①人们对此感到奇怪②整个市场上的`人都感到惊讶。
3.掩盖;更加;分明。想要掩盖事实的真相,结果后而更加显露出来(指坏事)。
初中阅读答案参考6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
工地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可是,两尺多高的洪水已经开始在路面上跳舞。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不久就要退休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人群里喊出一嗓子:“党员也是人。”
有人响应:“这不是拍电影。”
老汉冷冷地:“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伍,依次从老汉身边跑上木桥。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劈手从队伍里拖出一个小伙子,骂道:“你还是个党员吗?你最后一个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狠狠地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一边。
队伍秩序井然。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终于,只剩下了他和那小伙子。
小伙子竟来推他:“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塌了,小伙子被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白茫茫的世界。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9.小说所塑造的主人公“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答:老汉是一个在生死攸关之际,无私无畏,舍己救人,具有极强党性和亲情的党支部书记。(大意对即可) (3分)
20.小说以桥为题,好在哪里?请指出两条理由。(4分)
答:A、桥是故事发生的地点。B、桥象征老汉的崇高精神,老汉的生命是一百多个群众通向生路的桥。(4分)
21.展开想象,描写老太太祭奠丈夫和儿子的心理。(80字左右) (5分)
答:此题开放,但所写心理应能从侧面烘托老汉的形象。(5分)
示例:
老太太跪伏河边,膝前缕缕香烟缭绕飘散,心中滴滴鲜血进溅流淌:“老伴啊,你就这样随着大水去了,你这一生可没有享一天福啊!儿子啊,你也撇下你的母亲去了,你未走的路还长得很呀!老伴,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割舍不下你们啊……哎,人总会有一死,你们也值,你们听到了吗?那活下来的一百多个人都在说你们父子是他们生命的桥。那边的路,你们走好!”
初中阅读答案参考7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弯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④我一听,就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 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有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的像拨浪鼓 ,“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 着乞求。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第二天,他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放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喊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廉价香烟给我,便带着孩子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又遇上他,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一些同学很瞧不 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
“其实俺明白,大多数城里人也像您一样,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 孩子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孩子,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长的长度。
“一寸长的暖”!这形象的比画瞬间就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又被它的深沉!
(选自葛闪新浪网博客,有删改)
13.文中的“他”为孩子做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
14.文章第①段 使用了人物描写的哪 种方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
1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答:
16.本文情节安排上最大的特点是设置悬念,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4分)
答:
17.“一寸长的暖”深深地震撼了“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一寸长的暖”的理解。(4分)
答:
参考答案:
13.(4分)为了消除孩子的阴影心理(2分),他请求坐一次“我”的车,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2分)。(意合即可)
14.(4分)外貌描写(肖像描写)(1分)。作用:①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②暗示了他工作的艰辛;③暗示了“几天来”他被拒的原因;④为后面“我”的“皱眉”“犹豫”做了铺垫。(作用答出3点即得3分)
15.(4分)“几天来”说明父亲为此努力了好些天(2分),表现出父亲的艰辛努力和坚持,以及父爱的执着深沉(2分)。
16.(4分)悬念举例:第②段中他为什么无缘无故给“我”香烟?他为什么对“我”油嘴滑舌?他为什么要坐“我”的车,而且只坐一会儿?为什么他的孩子出来他就“飞快地推天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作用:利用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有波澜。(举例2分,作用2分)
17.(4分)这个父亲认为自己消除孩子心理阴影而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给孩子的爱是很少的(2分)。但是民出办法,不惜委屈自己,来消除孩子的心理阴影,这样的父爱是深沉的,是伟大的(2分)。(意合即可)
初中阅读答案参考8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组是()()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B.好读书,不求甚解辙生好为文(《上枢密韩太尉书》)
C.便欣然忘食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D.因以为号焉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E.忘怀得失,以此自终宠辱偕忘(《岳阳搂记》)
2.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译文: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3.文章结尾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答:
4.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是否赞成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
答:
参考答案:1.B、E2.①(他)去喝酒,总是把酒喝完,希望一醉方休。(造:到……去;期:期望、希望。)②不因贫贱而忧愁,不为追求富贵到处奔走钻营。(戚戚:愁苦的样子;汲汲:急切追求的样子。)3.民风淳朴,人人生活安乐,恬淡自足。(意思对即可)4.结合自己读书习惯;赞成或不赞成且言之成理。参考答案:赞成:爱好读书,重在领悟文章精神实质。不赞成:根据文章内容精读与粗读结合。
(二)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上文中的“先生”指的是__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号__________。
2.给下列字注音。
嗜____________辄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的字。
(1)或置酒而招之__________(2)环堵萧然__________
(3)期在必醉__________(4)短褐穿结__________
4.对下列句子里虚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亦不详其姓字(其:他的)B.因以为号焉(因:因此)
C.既醉而退(既:已经)D.以此自终(以:用)
5.对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B.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C.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D.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6.将下面的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7.说说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8.怎样正确地评价他的居住习惯和生活细节?
参考答案
1.东晋陶渊明(或陶潜)五柳先生
2.shìzhé
3.(1)有人(2)墙(3)希望(4)破、坏
4.B
5.B
6.(1)平时悠闲平静少说话,不去追求名利。(2)心中便忘记了得失,用这种生活态度过自己的一生。
7.他是一个淡泊名利、放荡不羁、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8.他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思想值得学习,但他消极避世,放浪形骸的行为并不值得效法
初中阅读答案参考9
下着毛毛雨,路经天桥底,见老人打着伞,坐在梯阶上,双眼望前,动也不动。
在干什么?等人?静观?都不像。没事做,是一定的。
酒楼饮茶,入口处有一小丑,年轻人扮的,拿着一个泵,把彩色胶球打入一半的气,然后折成一个个小圆球,组合成一只米奇老鼠,送给小孩,欢天喜地。
“请来的,”酒楼伙计说,“一个小时700元。”
“平时上不上班?”我问年轻人。“在写字楼送信。”他回答。
“做气球玩具的技术,是谁教你的?”
他摇头:“没人教,到书店买一本书,看图识字学会的。”
“真厉害。”我说。
他又摇头:“不是什么高科技,失败了再学,不会学不到的。”
“一个月能赚多少?”我问。
“写字楼4000多元。”他坦白地回答,“每个星期天跑两场。一场700元,两场1400元,再乘以4,是5600元,加起来也有10000元,够用了。”
“酒楼怎么知道?”我又问,“他们怎么会请你?”
“每一家去表演给他们看,每一家去问问,总可以问到一两家。”他说。
喜欢他,喜欢得要命。
天下总分几种人,有的不肯进取,不肯学习,就那样过一生,有的肯搏,出人头地。
天生的吗?遗传因子在作怪。有的坐在天桥下,有的绑气球。有因必有果,也不必歧视前者,寄予同情,足够矣。
(选自20xx年《读者》第21期)
1.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2.文章开头写“路经天桥底,见老人打着伞,坐在梯阶上”,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分别概括。(4分)
3.请揣摩“有因必有果,也不必歧视前者,寄予同情,足够矣。”这句话的含义(3分)
4.“喜欢他,喜欢得要命。”试写出“我”喜欢年轻人的理由以及作者描写这一人物的作用。(4分)
5.“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曲《爱的奉献》让多少人伸出了援助之手,献出了爱心,给予弱者帮助。可蔡澜认为“有因必有果,也不必歧视前者,寄予同情,足够矣。”你赞同哪种观点?请说出理由(5分)
参考答案:
1.“我”看到坐在梯阶上的老人及和年轻人的交谈引发了对同情的思考。(意近即可,3分)
2.结构上,引出正文年轻人的故事;内容上写出老人无事可做,令人同情,与下文的青年形成对比。(言之有理即可。4分)
3.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有的人肯拼搏,就会有美好的人生;有的人不思进取,不肯学习就会无所事事昏昏噩噩了此一生,对这种人我们寄予同情或足够,不一定要物质上的帮助. (言之有理即可)(3分)
4.喜欢他的乐观阳光、积极进取、勤于钻研,努力拼搏、自食其力等。(1分)年轻人勤于钻研,努力拼搏,让自己的生活有保障并且有质量,虽然工作不是太体面,但不需别人同情,反而赢得别人的喜欢.(1分)作者望造这一形象的目的和上面目光呆滞、没事干的老人形成对比,鲜明的凸显了文章主旨.(言之有理即可)(2分)
5.示例1:我赞同作者观点。因为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创造,生活中挫折很多,不如意事也很多,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拼搏才能改变生活现状,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拼搏的人生才更加的有意义!你的帮助只会使他更有依赖性,不思进取,让他在别人同情的目光中过完一生。示例2:我赞同前者观点。有爱的人间才会温暖,有同情心的社会才和谐!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给予同情,给人支持与鼓励,才会给人信心与希望。(言之有理即可,观点1分,分析4分,共5分)
初中阅读答案参考10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只因为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
如果它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奇丽的深潭,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但是它不愿意。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竞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
1.概括选文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为什么给它起了一个“地下森林”的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画线的.句子中“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尾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作者到底得到了怎样的启迪呢?请你用一些名言警句说一说吧。(能用自己的话来讲就更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描写幽谷里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
2.因为它长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又黑森森的不见阳光。
3.“几万年的代价”是指:(1)指明时间之长;(2)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意对即可)
4.示例:置之死地而后生。只要忍耐和努力,艰难终究会过去,成功也终究会到来。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答案不唯一)
初中阅读答案参考11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
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A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B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彪悍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
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C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
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
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
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
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1.读完全文,你认为他被人们称为“琴王”的原因是什么? (4分)
2.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B处画线的句子。(4分)
4.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仅有一句话,完全可以删去。你觉得这种看法有道理吗?请亮出观点,陈述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1)演奏水平高,有很强的感染力,让听者感到幸福和充实;(2)精神境界高,面临洪水不慌不忙,用琴声唤醒人们的`良知,用身体的死亡完成精神的升华;(3)他是个聋子,却有着比常人完美的表现;普通人在他面前会感到万分惭愧。(写出两点即可)
2.比喻,把洪水比作蟒蛇、死神,生动形象,突出环境,同时为下文表现琴王的精神作铺垫。
3.两处的具体作用不同。前一处重在表现他的演奏水平高;后一处重在表现他的琴技对身处困境中的人们的影响,同时也表现了他的精神境界。
4.示例一:没道理,不可以删去。“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说明琴王已经遇难,更能烘托出小说的悲壮气氛。同时有助于塑造琴王这一形象,演奏到生命的最后一秒才停止,这正是不同于普通人,不同于普通琴家的精神境界。示例二:有道理,可以删去。删去结尾,就等于设置了一个悬念,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显示了小说艺术东西美丽,同时也使行文更简洁。
初中阅读答案参考12
我正在左右搜寻,立明对我努努嘴只见不远处站着一个穿夹克衫的壮汉,一脸木然,好像根本不知道发生的事。再看脚下,哦,鞋跟处露出了粉色的钱边儿,原来他的脚底下踩着钱!这可怎么办呢?如果指出来,这人会不会打我们?立明却好像没想这些,他 走到那人面前说:叔叔,您好!您脚底下好像还踩着钱呢!那壮汉一脸尴尬,支吾着。
1.解释词语。
众目睽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说说画线词好像用在此处有什么样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段中立明说话,有什么样的技巧?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指众人都把目光聚集在一个人身上,或被许多人注视着干某事(一般指坏的'或不好的事情)。
(意思对即可)
2.这个壮汉知道怎么回事,装作不知道。(意思对即可)
3.李明说话比较委婉、合乎时宜,符合提醒别人又不直接揭露的尴尬和鲁莽。用语语气合适。
示例略(答案不唯一,符号题意即可)
初中阅读答案参考13
①近两年,关于国学、炎黄等“宏大文化”的品评争论,令人眼花缭乱。文化,在一些人眼中,成了名利炒作的工具。“功利文化”大行其道的同时,一些曾经熟悉的人文印象、某些淳朴的地方风情,却在渐渐模糊,甚至被遗忘,继而消逝。最典型的,各地摩天大楼如雨后春笋,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建筑被大批拆除,广场花园、形象大街建得热火朝天,城市规划难抑崇洋意味。“千城一面”不仅令人产生视觉疲劳,曾经不尽相同的地方民俗也随着外部环境与内在思想的改变渐渐“雷同”。自我个性的丧失,偏离了自然多元的本性。
②纵观一些发达国家,城市发展时常是按照“尊重历史、保护氛围”的原则进行。漫步于一些欧洲城市,你会感叹于新建筑与老建筑在风格上的协调统一:稍事休息的咖啡厅,没准就有上百年历史,墙上发黄的老照片则在向你娓娓道来它的亲历与沧桑;面对历史人物、艺术家的故居老宅,你的脑海中不禁会浮现重大历史事件、杰出艺术作品的缔造映像。工业与科技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古罗马、拜占庭、哥德、文艺复兴、巴洛克等风格的建筑永不“落伍”,成为镶嵌在城市中的一颗颗明珠。身处在这样的环境,当地居民常常以历史积淀为荣耀,以人文传承为自豪,在快节奏的生活之外,保持着特有的平和与宁静。再看“年轻”的美国,一口百年水井也会被围栏保护。西部牛仔、西部淘金等“冒险史”,更被视为美国精神的重要组成……
③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地方特色建筑繁多,人文风情积淀深厚。京韵文化、海派文化、巴蜀文化,等等,不是兼具“胡同祥和与皇家雄伟”的气度,就是蕴含“海纳百川、中西合璧”的豁达,要么则映衬着“逢山开道、遇水造桥”的顽强坚韧……种种优秀的人性品质、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产,极大地体现出中国各地的人文精髓,无异于一笔笔无价的财富。在文化内涵的层面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妄自菲薄!
④当然,在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上,有时是会面临一些难点,但这并非是取与舍的对立。某种程度上,这考验的是管理者的智慧与能力。因为,真正的文化是具有亲和力与包容性的,吸收先进文化不等于放弃既有的精华。倘若善加引导,有针对性地融合,强强结合就会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至于文化与风格的纯粹性,只要不片面狭隘,同样有法可解。就建筑风格统一而言,巴黎的老城与新城,已是创新发展与古迹保护的典型范例。
⑤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国内一些地方,正掀起如火如荼的“申遗热”;或是以沟通交流为名,频频举办“XX文化节”。“文化觉醒”的口号是不错,但实质却常常“醉翁之意不在酒”——旅游开发、招商引资、GDP政绩、利益驱动,功利的导向令原生态氛围变味走样,更致使一些自然、人文、非物质遗产遭遇毁灭式攫取。“杀鸡取卵”恰恰折射出一些人的“没文化”!
⑥没有精神信念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没有文化传承的城市,则可能是盲动的躯壳。在倡导维护文化多样性的今天,我们应当继承保护自身已有的精粹,向更广大的范围推介传播;同时,还应通过传媒倡导、艺术创造、群众文艺、校园活动、企业经营理念等途径,发展顺应历史潮流、体现时代精神、代表未来方向的新型城乡文化,最终形成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文化。也只有从地区实际出发、符合公众理想与行为的文化,才会拥有坚实的基础,才会具备可持续的发展潜力。最后要说的是,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自主自足”,一味“与国际接轨”,难免“邯郸学步”。
(选自《人民论坛》第18期)
20.本文是针对什么问题而大发感慨的?作者认为这一问题造成的后果是什么?(2分)
答:
21.建筑是文化的反应。第②段中的画线部分“新建筑与老建筑在风格上的.协调统一”,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居民一种怎样的文化理念?(2分)
答:
22.第③段中谈到“在文化内涵的层面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妄自菲薄”,支撑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什么?请你简要概括。(2分)
答:
23.在建筑的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又列举了哪些事例进行论证?(2分)
答:
24.第⑤段中作者论述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国人一种怎样的品位?(3分)
答:
25.文章经过严密论证后,得出了什么结论?(2分)
答:
26.选文语言有的富有哲理,有的寓意深刻。下面摘录几句话,请你结合选文,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来。(2分)
(1)自我个性的丧失,偏离了自然多元的本性。
答:
(2)“杀鸡取卵”恰恰折射出一些人的“没文化”!
答:
参考答案:
20、文化,在一些人眼中,成了名利炒作的工具:造成的后果是淳朴的地方风情,却在渐渐模糊,甚至遗忘消逝,城市规划难抑崇洋意味。“千城一面”。
21、以历史积淀为荣耀,以人文传承为自豪。
22、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地方特色建筑繁多,人文风情积淀深厚。
23、保护传统与创新发展相统一;列举了巴黎的老城与新城,紧扣创新发展与古迹保护来论证。
24、功利的导向令原生态氛围变味走样,更致使一些自然、人文、非物质遗产遭遇毁灭式攫取,反映了国人的“没文化”。
25、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必须“自主自足”,一味“与国际接轨”,难免“邯郸学步”。
26、略。
初中阅读答案参考14
(1)我们都知道大蒜,那么黑蒜是什么?黑蒜不是一个特别的大蒜品种,而是由普通鲜大蒜经过特殊加工而成的一种功能性食品。简单而言,就是把鲜大蒜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加热一个月以上,甚至长达两三个月。这样的过程,有点类似于红茶的“渥红”。经过几十天的持续加热,大蒜的颜色由白变黑,口感和味道也变得绵软而微甜,此时,鲜大蒜就变成了黑蒜。黑蒜堪称蒜中的“黑巧克力”。
(2)究竟黑蒜里出现了什么?实验发现,鲜大蒜变成黑蒜之后,大蒜中的许多抗氧化成分大大增加了,如蒜氨酸的含量增加了5-6倍,又如“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清除活性”以及多酚的含量,分别增加了13倍、10倍和7倍。
(3)鲜大蒜变成黑蒜,为什么会导致这些成分如此剧烈地增加呢?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这些成分在鲜大蒜中有一部分与其他物质紧密结合,在长时间的加热中他们被释放了出来;二是在鲜大蒜中存在着一些降低或者抑制了这些物质活性的酶,黑蒜制作过程中这些酶失去了活性,所以这些物质的活性就增加了;三是在褐变过程中,简单的多酚形成了多酚复合物,后者的抗氧化性要强得多――在红茶中,儿茶素形成茶黄素导致抗氧化性大大增加,就是一个类似的例子。
(4)既然那些“功效成分”的确是大幅增加了,那么黑蒜的那些“功能”靠谱吗?
(5)从食品监管的角度说,因为有一些研究结果支持那些物质的功能,而黑蒜中确实有许多那些成分,那么把它作为“功能性食品”也就得到了认可。
(6)不过,“存在功能成分”跟“在人体中体现功效”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即它在人体中体现的`功效具有不确定性,黑蒜被发明也才十来年,目前进行过的研究也主要是检测成分变化。有少量的动物实验,也不能算作充分。
(7)20xx年台湾学者在《功能性食品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一项相当完善的动物实验。他们用正常饮食、高脂饮食、高脂饮食加不同剂量的黑蒜提取物来喂大鼠,然后检测大鼠体重以及多项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发现,与高脂食物组相比,吃高脂食物的同时补充黑蒜提取物的大鼠,最终体重、肝脏和脂肪组织相对重量、血清中的甘油三酯、肝的氧化应激水平都明显要低,许多指标接近吃正常饮食的大鼠。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补充黑蒜提取物的高脂饮食组大鼠,其粪便中的脂肪含量更高。这相当于黑蒜提取物减少了饮食中脂肪的吸收,或许可以解释补充了黑蒜提取物的大鼠体重和生理指标接近于正常饮食组的原因。
(8)该篇论文的作者认为,肥胖可能来自于过多的能量摄入,也可能来自于能量代谢失衡,能量转换成甘油三酯储存于脂肪细胞中。因此,调节脂肪生成、分解以及脂肪酸的氧化,是控制身体脂肪蓄积的途径之一。在他们的研究中,还对与这些生化过程相关的许多酶进行了测验,发现多种酶的表达量发生了变化。基于这些变化,他们还提出了一个黑蒜提取物发生功效的机理模型。
(9)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说,这是一项很好的研究。不过,它毕竟只是一项动物实验。在人体中的情况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0)至于黑蒜的“抗癌作用”,目前也只有一些非常初步的实验室研究,而未真正得到证实。
(11)目前看来,黑蒜不失为一种风味独特的食品,适当吃些确实没有什么坏处。但如果指望它采防病治病,还是醒醒吧,不要太天真了。
20.请写出本文标题的作用。(2分)
答:____
21.请根据文章内容,给“黑蒜”下个定义。(3分)
答:____
22.分析第(2)段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答:____
23.请写出第(1)、(3)段中加点词的作用。(4分)
①黑蒜堪称蒜中的“黑巧克力”(2分)
答:____
②原因主要有三个(2分)
答:____
24.文中介绍黑蒜时为什么要在第(1)、(3)段提到红茶?(2分)
答:____
参考答案:
20.(2分)交代本文的说明对象(黑蒜)(0. 5分),表明黑蒜中存在特殊的(功能)成分以及这些成分在人体中体现的功效具有不确定性(1分)。增强文章语言生动性(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0. 5分)。
21.(3分)黑蒜是由普通鲜大蒜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持续加热几十天而成的(1分)黑色、(口感和味道)绵软而微甜(1分)的一种功能性食品(1分)。
22.(3分)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1. 5分,三种说明方法各0.5分)具体准确突出(0. 5分,答出任何一词即给0. 5分)说明了鲜大蒜变成黑蒜之后,大蒜中的许多抗氧化成分大大增加了。(1分)
23.(4分)①(2分)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打比方的说明方法)(0.5分)生动形象(0.5分)地说明了黑蒜颜色黑,口感和味道绵软而微甜的特点。(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②(2分)起修饰限定作用,表示重要,(0 5分)表示导致黑蒜抗氧化成分增加的原因基本是这三个,还有其他的原因.(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0.5 分)。
24.(2分)用常见的红茶(0.5分)来解释不常见的黑蒜的制作过程和功效,(1分)通俗易懂(0.5分)。
初中阅读答案参考15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注]①罗纨(w6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作:
③梅花为寒所勒 勒:
④山岚设色之妙 设: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B①猿则百叫无绝②月景尤为清绝
C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②皆在朝日始出
D.①梅花为寒所勒②歌吹为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3.(1)①奔:飞奔的马。②作:发出。③勒:约束,阻止。④设:着,涂。
(2)C【解析】A项中的“上”,应分别解释为“向上“上面”;B项中的“绝”,分别解释为“断“绝妙”;C项中的“皆”,均翻译为“都;D项中的加点字“为”,分别翻译为“被…‘成为”。
(3)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4)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初中阅读答案参考】相关文章:
《龙》阅读答案参考04-30
《麻雀》阅读参考答案06-14
星星阅读参考答案06-20
《手》阅读参考答案06-20
部分上路阅读答案参考04-08
垂柳阅读参考答案10-14
完美的弓阅读答案参考|完美的弓阅读答案04-02
关于华佗学医阅读答案参考01-13
《丰碑》阅读题目及参考答案01-14
《谈自立》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