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阅读答案

时间:2024-05-01 10:00:02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名》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名》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名》阅读答案

《名》阅读答案1

  ①人渴望成名。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然而,最近我读《居里夫人自传》,却发现名的另一面。当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他们平静的科研生活被打破,丈夫皮埃尔抱怨说:“他们一个劲儿地要我写文章,要我作报告,如果一年一年就这么过去,即使那些请我写文章作报告的人也将惊讶地看到我竟然年华虚度,什么也没干。”从这段中,我们意识到出名虽好,但也有重负,只有摆脱这种重负,才能让事业之树常青。

  ②一个人没有出名的时候,可能对“名”充满无限艳羡,而一旦成名,可能就会不胜其扰。这时候如果不能像居里夫妇那样,淡然处之,就可能被“名”吞噬掉。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摆脱名的重负呢?

  ③人做事的出发点,不应是出名,而应是对社会对人类有利。居里夫妇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无偿地全部献给了人类,没有申请任何专利。季羡林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人们赞誉他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然而,季先生将这些桂冠一一摘去。他说:“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在他们心中,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才是最高的目标,“名”呀“利”呀,他们根本就没放在心上。有了这样的人生境界,人才会即使成名,也依然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往前进。

  ④中国文化有一种淡泊名利的传统,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一定要好好继承。譬如南朝梁人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宁愿隐居深山,也不愿出来为官。他撰写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为中国的中医学做出了贡献。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矜名不若逃名趣。”名,能逃则逃,能逃得名,不为名缰利锁所缚,才能取得更大成绩。

  ⑤现代社会,充满一种浮躁的风气,很多人渴望一夜成名,于是投机取巧者有之,花招百出者有之,这样即使获得所谓的荣誉,那也一定是昙花一现。要知道居里夫妇从成吨的沥青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花了整整四年时间。成功,是靠扎扎实实努力的。年轻人更应踏踏实实,不要被名利所诱。

  ⑥名是无根的花,虽然美艳,但总有枯萎的一刻;事业才是有根的果树,一旦扎下根来,就会硕果累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说说本文第③段中所选用的两个事例的.特点和作用。(3分)

  3.第⑤段是如何阐述观点的?(4分)

  4.从修辞角度对第⑥段的表达效果加以分析。(3分)

  答案:

  1.出名虽好,但也有重负,我们只有摆脱名的重负,才能让事业发展。

  2.(3分)居里夫妇和季羡林都是名人,事例具有典型性;他们的国籍、所处的领域不同,事例具有广泛性;从不同角度证明了观点:人做事的出发点应是对社会对人类有利。

  3.(4分)首先从反面举有些人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取荣誉的例子,再从正面举居里夫妇4年提取出0.1克镭的例子,二者构成对比,最后归纳出成功要靠扎扎实实的努力的道理。

  4.(3分)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名”比作“无根的花”,将“事业”比作“有根的果树”,生动形象地阐明:名是虚浮、短暂的,只有事业才是根本,脚踏实地才能成功。

《名》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 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都叫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鱼,三姑娘小小的手掌,便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便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酒。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便看见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锣鼓喧天,惊不了三姑娘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三姑娘不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寻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紧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吐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 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用怀旧、怅惘的笔调描述三姑娘从童年到结婚的几个生活片断,情节于再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B.清幽的竹林是这篇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悠远、静寂的意境。

  C.小说主要刻画了三姑娘这一人物形象,她天真活泼,乖巧勤劳;沉于梦想,爱憎分明;淳朴坚韧,苦乐随缘。

  D .“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三姑娘命运起伏变化的见证人,“我”的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5.老程去世给三姑娘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试结合小说相关内容作简要概括和分析。(6分)

  6.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

  答案:

  4C(“沉于梦想,爱憎分明”应为“温柔恬静,含蓄内敛”)

  5①服饰变化:如“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令人见之伤感。②生活变化:如由和爸爸一起快乐地打鱼、看灯,到八岁替妈妈洗衣、不再看赛灯会。③心理变化:一天天落寞、淡漠、沉静,如懒懒的没有话、灯会时不受惊扰。(每点2分)

  6对美丽而微含忧伤的故土生活的深爱和眷恋;对淳朴圣洁而略带凄美的三姑娘的爱怜和怀念;对命运无常的生活的哀惋和无奈;对故土人事变化“欲说还休”的感伤和凄惶。(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名》阅读答案3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温公尝言 ④众兄弟既成诵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5.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担心②等到③曾经④已经 2.D 3.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3.C 4.韦编三绝

《名》阅读答案4

  这是一次残酷的长跑角逐。参赛的有几十个人,他们都是从各路高手中选拔出来的。

  然而最后得奖的名额只有三个人,所以竞争格外激烈。

  一个选手以一步之差落在了后面,成为第四名。

  他受到的责难远比那些成绩更差的选手多。

  “真是功亏一篑,跑成这个样子,跟倒数第一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众人的看法。

  这个选手若无其事地说:“虽然没有得奖,但是在所有没得到名次的选手中,我名列第一!”

  对于人们不负责任的'嘲笑,我不想理论,因为势利者的偏见根本不值一驳。但是对这个谈笑自若的选手,我却充满了由衷的敬意,他这种幽默达观的心态,远比名次和奖品更为珍贵。

  赛场之内,他不是等闲之辈;赛场之外,他更具竞争力——赢得起,也输得起。

  阅读题及答案

  1、这是一次残酷的长跑角逐有哪几个含义?

  答案:第一层含义是指文中的这场马拉松比赛十分残酷,因为参赛选手都是从各项比赛的获得者,可是在这几十个人中却还要淘汰只留下前三名。另一层含义是将这次长跑比作我们的人生长跑,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会遇见很多残酷的竞争,优胜略太。

  2、他“赢得起,也输得起”这句话中这位选手输了什么?作者又为什么认为他在场外更具有竞争力?

  答案:这位选手输掉了这场残酷的马拉松长跑,是第四名,但是,从他表现出来的乐观自信当中作者觉得他才是赢家,那些前三名倘若输了一次可能就会彻底丢掉信心,输不起,但是这位选手面对失败表现出来的坦然令人敬佩。像这位选手一样有着乐观的态度才能真正赢得自己的人生。一场比赛的输赢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但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就一定决定了能否成功。

  3、为什么观众责难他比那些名次更差的选手多?

  答案:因为他是离第三名就差一点点的第四名,在观众眼里他也许比平时再要努力一点就是第三名了,所以观众觉得他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就是懒所以输,而其他名次更落后的选手则被认为实力就是这样了,已经是最大程度的发挥和最好的结果了。但是第四名是多么可惜多么令人愤怒的一个名次。

  4、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答案:不害怕失败的人才有资格赢得自己的人生,如果输了一次就全盘否定自己那就是输不起,就是弱者没用的表现。

《名》阅读答案5

  虞舜者,名日重华。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後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嚣,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通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成荐虞舜,日可。於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油①,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②。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烯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日“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於是日:“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日:“我思舜正郁陶!”舜日:“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於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舜谓四岳日:“有能奋庸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日:“伯禹为司空,可美帝功。”舜日:“嗟,然!禹,汝平水土,维是勉哉。”舜日:“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驯,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宽。”舜日:“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舜日:“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礼?”皆日伯夷可。舜日:“嗟!伯夷,以汝为秩宗,夙夜维敬,直哉维静絮。”伯夷让夔、龙。舜日:“然。以夔为典乐,教裤子③,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

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一节选《史记·五帝本纪》

  【注】①妫讷:水名,在山西省永济市南历山(今首阳山)。②苦窳:粗糙质劣。③樨子:贵族子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人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B.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人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C.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D.舜乃以两笠自扦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11.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五典是“五常”的又一种说法,指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B.行,代理,古代官职中表示暂时代理的还有:代、署、权、判、摄、假、暂。“以亮为军师,署左将军府事”中的署就是代理的意思。

  C。司徒,这个官职始置于唐虞之际,传到周代,被列为尊贵的六卿之一,掌理邦教。汉哀帝时,改丞相为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列为“三公”,清代时,俗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D.五服,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日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舜的父亲瞽叟续弦之后,生了一个儿子象,瞽叟非常喜欢象,常常想杀死舜。有一次瞽叟与象放火烧仓库,还有一次往井里倒土石,但舜都逃过了。即使如此,舜依旧非常孝顺地侍奉父母。

  B.舜以孝顺出名后,四岳向尧帝推荐舜治理天下,尧帝为了考察舜,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还让9个儿子和舜共处。结果舜顺利通过了尧帝的考察,为尧帝治理天下。

  C.尧帝年纪大了之后,舜代行天子之职,在尧帝逝世后,舜就马上成为了天子,舜于是让四岳推荐人才来治理国家。每个被推荐的人,都同意舜的任命,大家都互相谦让着为舜办事。

  D.舜任命典乐的官员,要求官员教育贵族弟子,要正直温和,宽厚严厉,刚正不暴虐,简捷不傲慢,达到八音协调一致,不互相错乱侵扰,神人相和的境界。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顺事父及後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5分)

  (2)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日:“我思舜正郁陶!”(5分)

  参考答案

  10.D(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

  11.B(“暂”在古代不表示代理官职的意思)

  12.C(“舜就马上成为了天子”错,原文是“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每个被推荐的人,都同意舜的任命”错,原文“伯夷让夔、龙。舜曰:然。”)

  13.(1)舜很恭顺地侍奉父亲、后母及后母弟,一天比一天地忠诚谨慎,没有一点懈怠。(得分点:事:侍奉,谨:谨严、谨慎、恭谨,匪:无、不,解:通“懈”,懈怠,句意1分)

  (2)象于是住在舜的屋里,弹着舜的琴。舜回来后去看望他。象非常惊愕,继而又摆出闷闷不乐的样子,

  说:“我正在想念你呢,想得我好心闷啊!”(得分点:止:居住,愕:惊愕,怿:高兴、开心、愉悦,郁:郁闷、忧郁,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虞舜,名叫重华。舜的父亲瞽叟是个瞎子,舜的生母死后,瞽叟又续娶了一个妻子生下了象,象桀骜不驯。瞽叟喜欢后妻的儿子,常常想把舜杀掉,舜都躲过了;赶上有点小错儿,就会遭到重罚。舜很恭顺地侍奉父亲、后母及后母弟,一天比一天地忠诚谨慎,没有一点懈怠。

  舜,是冀州人。舜在历山耕过田,在雷泽打过鱼,在黄河岸边做过陶器,在寿丘做过各种家用器物,在负夏跑过买卖。舜的父亲瞽叟愚昧,母亲顽固,弟弟象桀骜不驯,他们都想杀掉舜。舜却恭顺地行事,从不违背为子之道,友爱兄弟,孝顺父母。他们想杀掉他的时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时候,他又总是在身旁侍候着。

  舜二十岁时,就因为孝顺出了名。三十岁时,尧帝问谁可以治理天下,四岳全都推荐虞舜,说这个人可以。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来观察他在家的德行,让九个儿子和他共处来观察他在外的为人。舜居住在妫水岸边,他在家里做事更加谨慎。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自己出身高贵就傲慢地对待舜的亲属,很讲究为妇之道。尧的九个儿子也更加笃诚忠厚。舜在历山耕作,历山人都能互相推让地界;在雷泽捕鱼,雷泽的人都能推让便于捕鱼的位置;在黄河岸边制做陶器,那里就完全没有次品了。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为一个村落,二年就成为一个小城镇,三年就变成大都市了。见了这些,尧就赐给舜一套细葛布衣服,给他一张琴,为他建造仓库,还赐给他牛和羊。瞽叟仍然想杀他,让舜登高去用泥土修补谷仓,瞽叟却从下面放火焚烧。舜用两个斗笠保护着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跳下来,逃开了,才得以不死。后来瞽叟又让舜挖井,舜挖井的时候,在侧壁凿出一条暗道通向外边。舜挖到深处,瞽叟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舜从旁边的暗道出去,又逃开了。瞽叟和象很高兴,以为舜已经死了。象说:“最初出这个主意的是我。”象跟他的父母一起瓜分舜的财产,说:“舜娶过来尧的两个女儿,还有尧赐给他的琴,我都要了。牛羊和谷仓都归父母吧。”象于是住在舜的屋里,弹着舜的琴。舜回来后去看望他。象非常惊愕,继而又摆出闷闷不乐的样子,说:“我正在想念你呢,想得我好心闷啊!”舜说:“是啊,你可真够兄弟呀!”舜还像以前一样待奉父母,友爱兄弟,而且更加恭谨。这样,尧才试用舜去理顺五种伦理道德和参与百官的.事,都干得很好。

  舜进入山林的时候,遇到暴风雷雨也不迷路误事,尧于是才知道了凭着舜的才能是可以把天下传授给他的。尧年纪大了,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到四方去巡视。舜被举用掌管政事二十年,尧让他代行天子的政务。代行政务八年,尧逝世了。服丧三年完毕,舜让位给丹朱,可是天下人都来归服舜。舜对四岳说:“有谁能奋发努力,建立功业,光大帝尧的事业,授给他官职辅佐我办事呢?”四岳都说:“伯禹为司空,可以光大帝尧的事业。”舜说:“嗯,好!禹,你去负责平治水土,一定要努力办好啊!”舜说:“契,百官不相亲爱,五伦不顺,你担任司徒,去谨慎地施行五伦教育,做好五伦教育,在于要宽厚。”舜又说:“皋陶,蛮夷侵扰中原,抢劫杀人,在我们的境内外作乱,你担任司法官,五刑要使用得当,根据罪行轻重,大罪在原野上执行,次罪在市、朝内执行,同族人犯罪送交甸师氏处理;五刑宽减为流放的,流放的远近要有个规定,按罪行轻重分别流放到四境之外、九州之外和国都之外。只有公正严明,才能使人信服。”舜说:“喂,四岳,有谁能替我主持天事、地事、人事三种祭祀?”大家都说伯夷可以。舜说:“喂,伯夷,我任命你担秩宗,主管祭祀,要早晚虔敬,要正直,要肃穆清洁。”伯夷推让给夔、龙,舜说:“那好,就任命夔为典乐,掌管音乐,教育贵族子弟,要正直而温和,宽厚而严厉,刚正却不暴虐,简捷却不傲慢;诗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歌是用延长音节来咏唱诗的,乐声的高低要与歌的内容相配合,还要用标准的音律来使乐声和谐。八种乐器的声音谐调一致,不要互相错乱侵扰,这样,就能通过音乐达到人与神相和的境界啦。”

《名》阅读答案6

  名捕传

  姚伯祥

  金坛王伯弢孝廉,自言丙午偕计①,至德州,见道旁有捕贼勾当,与州解相噪。问之,云:马贼昼劫上供银若干,追之则死贼手,不追则死坐累。各相向呼天,泣数行下。然贼马尘起处,犹目力可望也。忽有夫妇两骑从他道来。诸捕咸相庆曰:保定名捕至矣!当无忧也。诸捕控名捕马,问从何来。言夫妇泰山进香耳。然名捕病甚,俯首鞍上。其妻亦短小好妇人,以皂罗覆面,手抱一婴儿。诸捕告之故,哀乞相助。名捕曰:贼几人?曰:五人。曰:余病甚,吾妇往足矣。妇摇手:我不耐烦!名捕嗔骂曰:懒媳妇!妇面发红,乃下马抱儿与夫,更束马肚,结缚裙靴,攘臂,袖一刀,长三尺许,光若镜也。夫言:将我箭去。妻曰:吾弹固自胜。言未讫,身已在马上,绝尘而去。诸捕皆奔马随之。

  须臾,追及贼骑。妇人发声清亮,顺风呼贼曰:我保定名捕某妻,为此官钱,故来相索。宜急置,毋尝我丸也!贼言:丈夫平平,牝猪敢尔!贼发五弓射妇。妇从马上以弹弓拨箭,箭悉落地。急发一弹,杀一人。四人拔刀拟妇妇接战挥斥如意复斫杀一人三人惧少却妇更言曰急置银舁两尸去俱死无益也三人下马乞命置银以二尸缚马上而逸。

  顷之,诸捕至,舁银而还。此妇犹旖旎寻常,善刀藏之,下马遍拜诸捕,曰:妮子着力不健,纵此三寇,要是裙襦伎俩耳。州守为治酒,宴劳五日,乃去。

  姚伯祥曰:此皆伯弢口授于予,予为之记,所谓舌端有写生手也。

  (选自张潮《虞初新志》,有改动)

  [注]①偕计:指举人赴京会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州解相噪 解差

  B.诸捕控名捕马,问从何来 勒住

  C.其妻亦短小好妇人 温顺

  D.宜急置,毋尝我丸也 放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以皂罗覆面 妇从马上以弹弓拨箭

  B.诸捕告之故 顷之,诸捕至

  C.乃下马抱儿与夫 宴劳五日,乃去

  D.为此官钱,故来相索 州守为治酒

  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名捕妻武艺高超的.一组是 (3分)

  ①更束马肚,结缚裙靴 ②吾弹固自胜

  ③须臾,追及贼骑 ④以弹弓拨箭,箭悉落地

  ⑤急发一弹,杀一人 ⑥纵此三寇,要是裙襦伎俩耳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伯弢进京应考,途经德州,遇到了名捕夫妇帮助州里差役夺回官银的事,他将此事告诉姚伯祥,姚伯祥把事件如实地记录下来。

  B.面对马贼光天化日抢劫官府钱银,众差役毫无办法,焦急万分,看到保定名捕出现,他们转忧为喜,相信名捕一定能替他们解困。

  C.名捕病重,不能亲自去擒拿马贼,但是他镇定自若,指挥从容,让外表娇小的妻子前往擒贼,妻子爽快答应并迅速夺回了官银。

  D.名捕的妻子夺回官银后没有全力歼灭马贼,在众差役面前不逞强自诩;州守得知名捕夫妇的义举后,专门设宴款待他们以表谢意。

  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4分)

  四人拔刀拟妇妇接战挥斥如意复斫杀一人三人惧少却妇更言曰急置银舁两尸去俱死无益也三人下马乞命置银以二尸缚马上而逸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追之则死贼手,不追则死坐累。

  ②此妇犹旖旎寻常,善刀藏之。

《名》阅读答案7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元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焉。以舅龙图阁①学士郑向任,为分宁主簿。有狱②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③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龙图阁:北宋初年开封宫城中所建的一座馆阁。②狱:案件。③转运使,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④手版:即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

  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2分)

  (1)乃委手版归( ) (2) 逵悟,囚得免(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3、从本段文章中,你认为周敦颐是怎样一个人?(2分)

  参考答案:

  1、(2分) (1) 抛弃、扔弃 (2) 明白

  2、(2分)像这样还可以做官吗?杀人用来讨好人,我不做(这样的事情)。

  3、(2分)为人正直,刚正不阿,才智过人。

《名》阅读答案8

  穷鬼者,不知所自起。唐元和中,始依昌黎韩愈。愈久与之居,不堪也。为文②逐之,不去,反骂愈。愈死,无所归。流落人间,求人如韩愈者从之,不得。

  阅九百余年,闻江淮之间有被褐先生,其人,韩愈流也,乃不介而谒先生于家。曰:“我故韩愈氏客也,窃闻先生之高义,愿托于门下,敢有以报先生。”先生避席却行大惊女来将奈何麾之去曰子往矣昔韩退之以子故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其《送穷文》可覆视也。子往矣,无累我!无已,请从他人。”

  穷鬼曰:“先生何弃我甚耶?假而他人可从,从之久矣。凡吾所以从先生者,以不肯从他人故也。先生何弃我甚耶!敢请其罪。”

  先生曰:“子以穷为名,其势固足以穷余也。议论文章,开口触忌,则穷于言;上下坑坎,前颠后踬,俯仰跼蹐,左支右吾,则穷于行;蒙尘垢,被刺讥,忧众口,则穷于辩;所为而拂乱,所往而剌谬③,则穷于才;声势货利,不足以动众,磊落孤愤,不足以谐俗,则穷于交游。抱其无用之书,负其不羁之气,挟其空匮之身,入所厌薄之世,则在家而穷,在邦而穷。凡女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

  穷鬼曰:“先生以是为余罪乎?是则然矣。然余之罪,顾有可矜者,而其功亦有不可没也。吾之所在,而万态皆避之,此先生之所以弃余也。然是区区者,何足以轻重先生?而吾能使先生歌,使先生泣;使先生激,使先生愤;使先生独往独来而游于无穷。凡先生之所云云,固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也,其何伤乎?且韩愈氏迄今不朽者,则余为之也。以故愈亦始疑而终安之。自吾游行天下久矣,无可属者,数千年而得韩愈,又千余年而得先生。以先生之道而向往者,曾无一人,独余慕而从焉。则余之与先生,岂不厚哉!”

  于是,先生与之处,凡数十年,穷甚不能堪,然颇得其功。一日,谓先生曰:“自余之先生也,而先生不容于天下,召笑取侮,穷而无归,徒以余故也,余亦悯焉。顾吾之所以效于先生者,皆以为功于先生也,今已毕致之矣。先生无所用余,余亦无敢久溷先生也。”则起,趋而去,不知所终。

  【注】①戴名世:清初桐城人,字田有,一字褐夫,文中被褐先生即指自己。②为文:指韩愈《送穷文》寓庄于谐,文中韩愈认为被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鬼缠身。③剌谬:违背常情、事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九百余年 阅:经历 B.敢请其罪 敢:表示冒昧请求的意思 C.然余之罪,顾有可矜者 矜:自夸 D.无可属者 属:嘱托

  6、下列各组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凡吾所以从先生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数千年而得韩愈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C.抱其无用之书,负其不羁之气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

  D.求人如韩愈者从之,不得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7、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寓言式散文,文章借助穷鬼与被褐先生的对话,抒写了作者的不平之意和愤世之情。

  B.穷鬼虽穷,却不肯苟且附人,附于被褐先生,是因为九百余年才找到一个像韩愈这样的人。

  C.被褐先生之所以要赶走穷鬼,是因为人一旦沾上穷鬼,就会穷于言、穷于行、穷于辩、穷于才、穷于交游,时时困窘,事事困窘,于世不容。

  D.穷鬼与被褐先生相处几十年,使得先生“召笑取侮,穷而无归”,不能容于天下,终无所用,因而穷鬼不敢久留,匆匆离去。

  8、给文中加波浪线句断句。(4分)

  先 生 避 席 却 行 大 惊 女 来 将 奈 何 麾 之 去 曰 子 往 矣 昔 韩 退 之 以 子 故 不 容 于 天 下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何弃我甚耶?假而他人可从,从之久矣。(3分)

  (2)凡女之足以穷吾者,吾不能悉数也,而举其大略焉。(4分)

  (3)于是,先生与之处,凡数十年,穷甚不能堪,然颇得其功。(3分)

  参考答案:

  5、D(属:归属、跟随)

  6、D(D.都为定语后置的标志。A.一表原因,一表凭借的手段。B.一为连词,“才”,一为转折,“但”“却”。C.一为“的”,一为主谓间,取独。)

  7、D(“终无所用”错,原文说“颇得其功”“毕致之矣”。)

  8、先生避席却行,大惊:“女来将奈何?”麾之去,曰:“子往矣!昔韩退之以子故,不容于天下。

  9、(1)先生怎么这么狠心地抛弃我呢?假如有其他人可以跟随,早就跟随别人了。(关键词:“甚”、“假”、“从之”)

  (2)凡是你足以使我陷入穷困的,我不能全部列举到,只是举个大概罢了。(关键词:“女”、“穷”、“者……也”、“略”)

  (3)从此,被褐先生和他相处,总共几十年,穷困得不能忍受,然而也颇得它的好处。(关键词:“于是”、“堪”、“功”)

  【 参考译文】

  穷鬼,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唐朝元和年中期,开始依附昌黎韩愈。韩愈和他住了很久,不堪忍受啊。写文章(《送穷文》)驱逐他,(他)不走,反而骂韩愈。韩愈死(后),(他)无所归依。流落人间,寻找像韩愈一样的人跟随,找不到。

  经过九百多年,听说江淮之间有个被褐先生,这人是韩愈一类(的人物)。于是未经(任何)人介绍就到先生家拜见。说:“我是原来韩愈的家客,私下听说先生有很高的道义,愿意托身在(您的)门下,不敢说有什么可以报答先生(您的)。”先生离开座位倒退着走,大惊说:“你来这想要怎么样?”挥手让他离去,说:“您走吧!从前韩愈因为你的缘故,不被天下(人)所接受,召人笑话侮辱,贫穷而没有(一个好的)归宿,他的《送穷文》可以查看到。您走吧,不要连累我!不得已,请托身其他的吧。”

  穷鬼说:“先生怎么这么狠心地抛弃我呢?假如有其他人可以跟随,早就跟随别人了。大凡我之所以要跟随先生的原因,是因为不愿意跟随其他的人。先生怎么这么狠心地抛弃我呢!敢问我有些什么罪过。”

  先生说:“您用穷(字)做名字,它的情形必然足以使我穷啊。议论作文章,开口犯忌,在言语上就会穷;上下坎坷,前仰后翻,俯仰之间局促小心,左右为难,在(人世间的路途)行走上就困难;蒙受尘封和诟骂,被人讥讽,担心众人的议论,便在言论上穷于辩护;所做出的行为违常错乱,所追求的(理想)乖张错误,那么在才智方面就穷。名声势利和钱财,不足以让众人羡慕,直率孤傲愤懑,不能和世俗和谐,便在朋友交往游玩方面缺乏。抱着那些没有用的书,背负着放荡不羁的志气,带着空无一物的身体,进入所厌恶鄙薄的世间,那么在家是穷,在国(也)是穷。凡是你足以使我穷的,我不能全部数到,只是举个大概罢了。”

  穷鬼说:“先生把这当作我的罪吗?这的确是这样的。但我的罪,却有可以值得骄傲的,而且它的功劳也是不可埋没的'啊。我所到之处,人间百态都躲避了,这就是先生之所以抛弃我的原因啊。然而区区小事,怎么足以左右先生你呢?而我可以使先生你放歌,让你哭泣;使你激动,让你愤懑;让先生您在无穷(的知识、真理海洋)之中(遨游)独来独往。凡是先生所说的,本来就是我可以效力于先生的啊,那怎么会是伤害呢?况且韩愈至今(声名)不朽的原因,就是我造就的啊。因为这个原因韩愈也是先是怀疑最后信服(我的啊)。自从我漫游天下这么久了,没有可以倚靠的人。几千年找到韩愈,又(过)一千多年找到先生。沿着先生的理想追求的,(天下之大)竟然没有一个,只有我崇拜您而跟随您啊。那么我对先生您,难道不是很厚待吗!”

  从此,被褐先生和他相处,总共几十年,穷困得不能忍受,然而颇得它的好处。一天,穷鬼对先生说:“自从我到先生这里,先生却不能被天下人所容纳,招来讥笑侮辱,穷困没有归所,只因为我的缘故,我也怜悯你啊。只是我所用来效力于先生的,我都认为对先生有益,如今已经全部完成了。先生没有用得着我的地方了,我也不敢长久打扰先生了。”就起身,匆匆离开,不知到哪里去了。

《名》阅读答案9

  名·字

  ①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这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中国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它们在人际交往中表明着身份地位,而不仅仅如一般词典所说的“用来代表一个人,区别于别的人”。《颜氏家训》说:“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就是说,“名”用来区别于他人,“字”用来象征人的品德。

  ②按照汉民族人际交往的规范,一般不能自称“字”,而应自称“名”,因为“名者,幼少卑贱之称”①。对他人,则应称“字”而不称“名”。例如孔子的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直呼其名:“由!诲汝知之乎?”②为了表示谦虚,孔子在学生面前也常自称“丘”,而他的学生却无论何时都绝对不能称他为“丘”。

  ③一个人的“名”还有小名、大名之分。小时候有小名(乳名),长大以后,还应有正式的“名”,即大名,这样可以与“字”相对,表明已经踏上社会,可以与人交往了。这个大名虽然只能用来自称,但它有别于小名,仍然象征着人的身份。家庭内部,用小名称呼以示亲密。可在正式场合,称呼他人的小名比称呼他人的大名更为失礼,甚至是一种侮辱。例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操”是大名,“阿瞒”是小名。《三国演义》中,有人骂曹操时,就称他为“阿瞒”。辛弃疾在《永遇乐》词中,有“佛狸祠下”句,称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佛狸”,以示轻蔑。《孙权劝学》中,“鲁肃抚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吴下阿蒙”意为“吴国那个名叫阿蒙的乳 臭未干的小子”——鲁肃是用开玩笑的口吻来夸赞吕蒙在学识上的进步。而吕蒙的回答,则明显地表现了自尊心的维护。

  ④由于尊者的.“名”不能随便称呼或提及,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字景观——避讳。比如,皇帝的“名”,一般人绝对不能提及,甚至连与同音的字也不能用。为了避讳,不仅更改日常使用的词语,甚至大量地更改前代书籍中的人名、地名、书名、职名有及文章中词句。如“秀才”一词,东汉时改为“茂才”,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秀”只能刘秀独用。这就是“君讳”,也叫“国讳”。“君讳”之外,还有“家讳”,又叫“私讳”,亦即家族内部尊长的名讳。由于私讳的限制,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一生不能考进士,因为其父名叫李晋肃,“晋”与“进”同音。韩愈曾为他鸣不平:“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⑤除此之外,还有“圣人讳”,即为孔子避讳。孔子名丘,所以就把“丘”字读成“某”,甚至把“丘”姓改为“邱”姓。

  [注释]①汉班固《白虎通义·姓名》 ②《论语·为政篇第二》

  (摘自《中国象征文化》,有删改)

  10.中国古代,“名”和“字”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两者在称呼上有何不同?(4分)

  11.为什么说,正式场合称呼他人的小名是一种失礼?请举例说明。(4分)

  12.作为“独特的语言文字景观”,名的“避讳”有哪些具体表现?反映了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0.(4分)区别:“名”用来区别他人,“字”用来象征人的品德。 按照汉民族人际交往的规范,“名”用以自称,“字”一般不能自称。(或:对他人,则应称“字”而不称“名”。)(每点1分)

  11.(4分)示例:小名用以家庭内部称呼,以示亲密;大名象征人的身份,用以社会交往。(或:社会交往中,称呼小名是失礼,甚至是一种侮辱)。例如《三国演义》中,有人骂曹操时,就称他的小名“阿瞒”。(或:辛弃疾在《永遇乐》词中,有“佛狸祠下”句,称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佛狸”,以示轻蔑。)(理由和事例各2分)

  12.(4分)一是君讳(国讳),皇帝名里的字独用;二是家讳(私讳),与家庭内部尊长的名讳;三是圣人讳,与孔子名同音的姓要改字。(3分 每项1分,只答概念名词得0.5分)

  “避讳”充分反映了名是用来表明身份地位,箍制了百姓生活和人文自由。(1分)

《名》阅读答案10

  阅读《只追前一名》,完成1517题(9分)

  《只追前一名》

  崔鹤同

  ①有一个女孩,小的时候由于身体纤弱,每次体育课跑步都落在最后。这让好胜心极强的她感到非常沮丧,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时,女孩的妈妈安慰她:没关系,你年龄最小,可以跑在最后。不过,孩子你记住,下一次你的目标就是只追前一名。

  ②小女孩点了点头,记住了妈妈的话。再跑步时,她就奋力追赶她前面的同学。结果从倒数第一名,到倒数第二、第三、第四一个学期还没结束,她的跑步成绩已跑到中游水平,而且她也慢慢地喜欢上了体育课。接下来,小女孩的妈妈把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延伸到她的学习中。妈妈告诉她:如果每次考试都超过一个同学的话,那你就非常了不起啦!就这样,女孩的妈妈始终以只追前一名的理念引导和教育女孩。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这个女孩20xx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同年4月被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以全额奖学金录取,成为当年哈佛教育学院录取的惟一一位中国本科应届毕业生她就是朱成。20xx年6月,朱成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同年9月她被哈佛大学文理学院聘为全职教师。20xx年9月,她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xx年4月,她当选为有11个研究生院、1.3万名研究生的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生会总会主席。这是哈佛370年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国籍学生出任该职位,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

  ③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谓的够一够,挑桃子。没有目标便失去了方向,没有期望便失去了动力。但是,目标太高,好高骛远,便高不可攀;期望太大,不着边际,便望而生畏。这样,最后的结果不是力不从心便是半途而废。明确而又可行的目标,真实而又适度的期望,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才能引领孩子脚踏实地,胸有成竹地朝前走。

  ④希华·莱德是英国知名作家兼战地记者。二战结束后,他谋到了一个写广告剧本的差事。出于信任,广告商并没有跟他签订什么合同,也没有明确规定他一共需要写多少个剧本。平心静气的莱德一直不停地写,竟然一口气完成了20xx个广告剧本,这个成绩令世人震惊,甚至连他自己都感到十分意外。而如果当初广告商要与他签订合同的.话,别说是20xx个剧本,就是1000个,他也会退避三舍。世界著名撑竿跳高运动员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王,因为在一些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他几乎每次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纪录,将成绩提高一厘米。当成功地跃过6.15米、第35次刷新世界纪录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我当初就把训练目标定在6.15米,没准儿会被这个目标吓倒。

  ⑤把目标降低到一厘米,把期望缩小到一个剧本,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如此让孩子放下包袱,轻装上阵,集中精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才能稳扎稳打,满怀信心地走向明天,走向未来。 只追前一名,是一种人生跨越,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胆识。

  15、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本文题目的深刻内涵。(3分)

  16、.请分析第3段的论证过程。(3分)

  17、朱成的事例带给你怎样的启迪?(3分)

  参考答案:

  15、只追前一名是指要有明确可行的目标,真实适度的期望,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分时限、分阶段去实现人生的抱负。(意思对即可)(3分)

  16、首先,引用俗语解释了只追前一名;然后论述了没有目标、期望和目标太高、期望太大的结果;最后提出明确可靠的目标、真实适度的期望,能引领人们朝前走的观点。(意思对即可)(3分)

  17、例如:做事要有明确可行的目标,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不懈努力,做好今天,做好当前。(意思对即可)(3分)

《名》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以避高鲁王讳,改字为名。召试,为集贤校理。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神宗曰:“卿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神宗以为名言。知谏院。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拜御史中丞。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除田祖,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郓州。历齐、邓二州,会妇党[注]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遂上章自讼,神宗览之恻然。哲宗登位,知郓州。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时淮南、京东饥,元发虑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元发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以老力求淮南,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滕元发传》,有删改)

  [注]妇党:妻子的亲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B.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C.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D.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阅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避讳:对去世(在世的除外)的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为示尊敬,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

  B.卿:文中是君主对大臣的称谓,古代还可以指对男子的敬称,也指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C.学田:我国旧时属于学校的田地。以地租作为祭祀、教师的薪俸和补助学生等的费用。

  D.河东:文中指地区名,指山西西南部,或泛指山西全部。因本地区在黄河以东而得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滕元发富有才智,深得神宗信任。神宗向他求取治乱之道,他的回答得到神宗的肯定;他和神宗亲密无间,跟神宗议事,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B.滕元发处事公允,反对不正之风。有人指责宰相跋扈,滕元发不完全认同;宰相任命官员没有避嫌,谏官反对,皇帝没有接受,媵元发发表意见,皇帝醒悟。

  C.滕元发刚直易折,遭受打击排挤。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有看法,神宗相信了王安石,滕元发被贬;滕元发受妻子亲族牵连被排挤,流落外地将近十年。

  D.滕元发体恤百姓,关心教育事业。有地方发生大地震,造成了破坏,他不顾个人安危,安抚百姓,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他解决了多年积累的学校学田问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5分)

  (2)元发虑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5分)

  阅读答案:

  10.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原文标点: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11.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去世(在世的除外)的君主和尊长”错,也包括在世的君主和尊长。

  12.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神宗相信了王安石”错,应是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有看法,而神宗会认同滕元发的看法。

  13.【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朝廷中没有朋党,即使是一个中等才能的君主也能成功;不是这样的话,即使是高明的君主也很危险。(得分点:“虽”“济”“殆”各1分,句意2分)

  (2)滕元发担心流民将要到达,爆发瘟疫。先准备城外作废的军营土地,把富裕户召来,让他们出钱建房屋。(得分点:“且”“度”“谕”各1分,句意2分)

《名》阅读答案1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文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有仙则( )。

  惟吾德( )。

  是陋室( )。

  无丝竹乱耳( )。

  2.翻译下列句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孔子云:何陋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为什么认为他的陋室不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南阳诸葛庐”中的“诸葛”是指____________,“西蜀子云亭”中“子云”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出名、著名;没有学问的`人 ;奏乐的声音;这

  2.“略”。

  3.“惟吾德馨”或精神充实。

  4.诸葛亮;扬雄。

  5.言之成理即可。

《名》阅读答案13

  君名桂,字天士,号香岩。祖紫帆有孝行,通医理,至君考阳生而精其术。范少参长倩无子,晚得伏庵太史,生无谷道,啼不止。延医视之,皆束手。阳生翁至,曰:“是在膜里,须金刀割之。”割之而谷道果开。太史既长,为紫帆公作传以报焉。

  君少从师受经书,暮归,君考阳生翁授以岐黄学。年十四,翁弃养,君乃从翁门人朱君某,专学为医。朱君即举翁平日所教教之,君闻言即彻其蕴,见出朱君上,因有闻于时。

  君察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如见五脏症结,治方不执成见。尝云:“剂之寒温,视疾之凉热。自刘河间以暑火立论,专用寒凉;东垣论脾胃之火,必务温养,习用参附;丹溪创阴虚火动之论,又偏于寒凉。嗣是,宗丹溪者多寒凉,宗东垣者多温养,近之医者,茫无定知,假兼备以幸中,借和平以藏拙,甚至朝用一方,晚易一剂,而无有成见。盖病有见证,有变证,有转证,必灼见其初终转变,胸有成竹,而后施之以方;否则,以药治药,实以人试药也。”持论如是。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远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

  居家敦伦纪,内外修备,交朋忠信。人以事就商为剖析成败利钝如决疾然洞中竅会以患难相告者倾橐拯之无所顾藉君又不止以医擅名者殁年八十。

  配潘孺人,子二:奕章、龙章。亦善医,以君名掩。孙二人,曰堂,曰坚。曾孙三人,习儒业,食君之德,高大家声,将于是乎在。

  论曰:“自太史公传仓公,件系其事;陈承祚作华佗传因之;后戴九灵、宋景濂仿其体作名医传。君不欲以医自名,并不欲以医传后。临殁,戒其子曰:“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呜呼!可谓达且仁矣!

  (节选自沈德潜《归愚文钞余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以事就商/为剖析成败/利钝如决疾然/洞中窾会/以患难相告者/倾橐拯之/无所顾藉/君又不止以医擅名者/殁/年八十

  B.人以事就商/为剖析成败利钝/如决疾然/洞中窾会/以患难相告者倾橐/拯之/无所顾藉/君又不止以医擅名者/殁/年八十

  C.人以事就商/为剖析成败利钝/如决疾然/洞中窾会/以患难相告者/倾橐拯之/无所顾藉/君又不止以医擅名者/殁/年八十

  D.人以事就商/为剖析成败/利钝如决疾然/洞中窾会/以患难相告者倾橐/拯之/无所顾藉/君又不止以医擅名者/殁/年八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本义是老、长寿,古代常用作对父亲的称呼,后来也可特指死去的父亲。

  B.岐黄,指岐伯和黄帝,中医奉以为祖;后来以“岐黄”为中医学术的代称。

  C.弃养,父母逝世的婉词,谓父母去世而子女不能奉养,亦泛指尊者、长者死亡。

  D.察脉,中医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又称“望”,与闻、问、切并称“四诊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桂从小继承家学,医术高超。受家庭熏陶,少年时即随父学医;他诊断疾病能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治方不拘于成见,得到了广泛的赞誉。

  B.叶桂反对盲目效仿,持论精辟。他认为疾病的表现多种多样,应根据病程的变化,有针对性地施以方剂,以避免盲目泥古、以人试药的流弊。

  C.叶桂重视内外兼修,忠信仁义。他在行医之外,还谨守伦常纲纪,重视修为,在待人接物方面,诚实有信,热心助人,医术和仁义相得益彰。

  D.叶桂深谙从医之道,见解独到。他告诫儿子,医者可为而又不可为,做个好医生既需要天资聪颖,又需要博览群书;他的`后代都没有从医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朱君即举翁平日所教教之,君闻言即彻其蕴,见出朱君上,因有闻于时。

  ②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答案

  (1)C.别人找他有事商量,他为其剖析成败利弊,如同诊断疾病一样,分析透彻明了,言词切中关键所在;别人以患难相告,他倾囊相助,无所顾惜。叶先生又不止是因为医术而享有名声的人,他去世那年,八十岁。“

  (2)D.“又称‘望’”错,“察脉”指切脉,指“四诊法”中的“切”。

  (3)D.“他的后代都没有从医的”错,根据“亦善医,以君名掩”可知,叶桂的两个儿子后来也从医了,只是名声不及他。

  (4)①即,立即;彻其蕴,透彻地领悟其中的道理;见出,见解超出;闻于时,在当时很有名声。

  译为:朱君就用叶阳平日所教授的内容教他,叶天士听后就能透彻地领悟其中的道理,见解超出朱君,因此在当时很有名声。

  ②不杀人者,不伤害人的;是,这;刀刃,杀人的利器。

  译为:不这样,很少有不伤害人的,这就是把药物变成了杀人的利器啊。我死后,子孙千万不要轻易谈论行医。

《名》阅读答案14

  清 名

  梁晓声

  ⑴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⑵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 ⑶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

  ⑷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⑸那会儿茶农们都背着竹篓或拎着塑料袋子前往茶站交茶。一路皆五六十岁男女,络绎不绝。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⑹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⑺“八十三了。”

  ⑻“八十三还采茶!”

  ⑼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⑽子诚告诉我——解放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了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为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 “说春”就是按照黄历的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而已。她丈夫以唱代说,出口成章。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一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学习班。“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的家卖到了仅剩自已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地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⑾我问:“现在她家状况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⑿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⒀“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⒁“县里有政策,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

  ⒂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⒃“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县长,明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⒄“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县长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⒅“啊!”我一时失语。

  ⒆“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⒇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21)第二天,还是傍晚时,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22)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23)“我要听的是她的原话!”

  (24)“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25)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26)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27)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28)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29)“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30)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31)清名、清名……

  (32)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33)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⑴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因为学生子诚的原因,“我”得以到达风光旖旎的西南茶庄,见到了年迈的徐阿婆,听到了有关阿婆的一些事情,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B.故事发生在清明时节一个景色清明的茶村,作者着力塑造了一位追求清名的老人,细致地描绘了她清澈如水的心灵,一个“清”字贯穿全篇。

  C.文中写“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一句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佩之情,暗含作者对社会现状深深的思考。

  D.阿婆的丈夫靠“说春”换得小米,却被认定搞迷信活动。本属冤屈之事,但阿婆坚持变卖家产还米,她忍辱负重的性格让人钦佩。

  E.第20段“听了子诚的诉说,我沉吟良久”一句中,“子诚诉说”的是阿婆的坎坷经历,“我沉吟”的是对阿婆遭遇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感伤。

  ⑵文章第3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有什么作用?(6分)

  ⑶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6分)

  ⑷文中的“我”由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的形象,联想到了“朝圣者”与“独行侠”。对此,有人认为自然合理,也有人认为矫情做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1.⑴CD解析:C项语句理解有误,“蕴涵有关方面对认真的徐阿婆的钦服之情”没有依据;D项中内容概括有误,“忍辱负重”应该为“看重清名”。

  ⑵把故事发生地放在一个风光旖旎,景色秀美的茶村,为塑造人物提供一个清丽的背景 (2分),衬托(比喻)文中主人公优秀品质如同茶村一样美丽动人(2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者多次见到徐阿婆了解徐阿婆写徐阿婆追求一生的清名作铺垫 (2分)。

  解析:文章第3段作者着力描写清明时节茶村的景象的作用,实际就是考查这一段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解答这个题目,就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分析。

  ⑶“我”是一个善良的、有同情心的、正直的、善于反省的知识分子形象。①善良、有同情心。“我”听说徐阿婆的故事后,主动提出帮她还剩下的钱,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人。②善于反省。当“我”听到徐阿婆说人的一生如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时,羞愧了。结尾处也有“我之羞愧,因亦如此”,这些地方都表明“我”是一个善于反省的人。③正直。当“我”听到副县长的所作所为时,一时无语,可见“我”对他的做法持否定态度,所以说,“我”是一个正直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赏析作品中人物形象,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入手,也可以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也可以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答这类题目思路是:①总体概括人物主要性格特征;②具体分析人物性格特点;③列举文中哪些信息体现了这一特点;④得出全面完整的结论。

  ⑷观点一:认为自然合理。①徐阿婆对清名的追求,就如朝圣者朝圣时的虔诚与忠实的心情;②在当今社会徐阿婆对清名的“另类”追求,颇有独行侠“独行”的意味;③联想自然巧妙,更好地塑造了徐阿婆坚守清名的人物形象。

  观点二:认为矫情做作。①徐阿婆不过是山区的一位老妪,如此联想,过分拔高人物;②徐阿婆还钱本身与清名未必相干,这与朝圣者与独行侠所坚守的理想信念尚有距离;③徐阿婆对清名的坚守有点执拗,如此联想,显得做作。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6分)

《名》阅读答案15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一壶先生①传(清)戴名世

  ①一壶先生者,不知其姓名,亦不知何许人。衣破衣,戴角巾,佯狂自放。尝往来登莱之间,爱劳山山水,辄居数载去。久之,复来,其踪迹皆不可得而知也。好饮酒,每行以酒壶自随,故人称之曰“一壶先生”。

  ②知之者,饮以酒,留宿其家,间一读书,唏嘘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与即墨黄生、莱阳李生者善。两生知其非常人,皆敬事之。或就先生宿,或延先生至其家。然先生对此两生,每瞠目无语,辄曰:“行酒来,余与生痛饮。”两生度其胸中,有不平之思,而外自放于酒。尝从容叩之,不答。

  ③一日,李生乘马山行,望见桃花数十株盛开,临深溪,一人独坐树下。心度之曰:“其一壶先生乎?”比至,果先生也。方提壶饮酒,下马与先生同饮,醉而别去。先生踪迹既无定,或久留之乃去,去不知所之,已而又来。康熙二十一年,去即墨久矣,忽又来,居一僧舍。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恍。问其所自来,不答。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缢死。

  ④赞曰:“一壶先生,其殆补锅匠、雪庵和尚②之流亚欤!吾闻其虽行道,而酒酣大呼,俯仰天地,其气犹壮也。忽悲愤死,一瞑而万世不视,其故何哉?”李生曰:“先生卒时,年垂七十。”

  【注释】①一壶先生:明末人,明亡后避世。 ②补锅匠、雪庵和尚:两人皆明末清初隐士。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佯狂自放()②饮以酒()

  ③尝从容叩之()④其殆补锅匠()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知其姓名其一壶先生乎

  B.每行以酒壶自随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或久留之,乃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醉而别去吾闻其虽行道,而酒酣大呼

  19.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间一读书,唏嘘流涕而罢,往往不能竟读也。(3分)

  (2)每夜中,放声哭,哭竟夜,阅数日,竟自缢死。(2分)

  20.给第③段画浪线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注。(2分)

  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恍。

  21.概括“一壶先生”的主要形象特点。(3分)

  答案:

  17.①自我放逸(自我放纵);②给……酒喝;③问;④大概。(4分)

  18.B(2分)

  19.(5分)(1)有时候一读书,(就)唏嘘流泪而停下,常常不能读完。(3分。得分点:“间”“涕”“竟”)(2)每到晚上,他(一壶先生)放声痛哭,整夜哭泣,过了几天,最终自缢而死。(2分。得分点:省略、“阅”。)

  20.其素所与往来者视之/见其容貌憔悴/神气惝恍。(2分)

  21.好饮酒;爱好山水;忠于明朝(爱国)。(3分)

  译文:

  有个一壶先生的,不知道他的姓名,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穿着破旧的衣服,头戴扎角布巾,装着狂傲自放的样子。经常来往于登莱一带,喜欢崂山的山水,经常一住就是几年才离开。好长时间后才再次到来,他的踪迹人们都不知道。他喜欢喝酒,每次出行都带着酒壶,所以人们都称他为“一壶先生”。

  知道他的人,拿酒请他喝,让他留宿。读书的时候,到哀声哭泣为止,往往不能整日读下来。和即墨黄生,莱阳李生关系好。2人知道他不同寻常,都尊敬侍奉他。有时留宿在他家,有时请他到家里。

  知道他的.人,常拿酒给他喝,将他留下睡觉.每读书时,哀声哭泣的停下来,往往不能整日读书.和即墨的黄生、莱阳的李生关系比较好。这两人知道他是不同寻常的人,都尊敬地侍奉他。有时候在先生家留宿,有时请先生到他家。但是先生对这2个人,每到对视无言语时,就说:拿酒来,我和你们痛快的喝酒”。而他们2人在心总度量,觉得不能与先生平起平坐,就另外给自己置了酒。曾经向他拜师,不答应。一天,李生坐马上山,望见有十几株桃花盛开,在溪水边有一个人独自坐在树下。心想是一壶先生吗。到了那边,果然是他。于是提壶喝酒,下马与先生痛快地喝。醉了后就分别了。先生来去无踪,有人久留他后才走,不知道去了哪里。过了不会又回来。康熙21年,离开即墨很久了,忽然又回来了。住在一个僧房中。以前与他来往的人去看他,他的容貌憔悴,精神恍惚,问他从那里回来,不回答。每晚,放声大哭,一哭就是一夜,竟然自杀了。有人赞美他“我听说他虽然施行道义,但是喝酒到醉,为人正直坦荡,抬头无愧于天,低头不愧于人,他的气魄还是伟大的,忽然悲愤而死,一闭眼却看不见世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李生说:先生死时,70岁

【《名》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废名《河上柳》阅读答案06-16

只追前一名阅读及答案09-25

孙守名《舌尖上的乡村》阅读训练及答案06-13

梁晓声《清名》高三散文阅读题及答案06-15

《等》阅读答案04-28

黄土阅读题答案 黄土阅读答案04-02

《阅读的愉悦》阅读答案02-02

触摸春天的阅读答案 触摸春天阅读答案04-02

《母亲给出的答案》阅读答案01-15

桃园阅读答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