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阅读答案

时间:2024-05-20 17:41:04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战国策》阅读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战国策》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战国策》阅读答案

《战国策》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日:“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

  而箝②其喙③。鹬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日:‘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

  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王熟计议之也。”惠王日:“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一种水鸟。 ②箝(qián):夹住。 ③喙(huì):嘴。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赵且伐燕( ) (2)以敝大众( )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小题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2分)

  小题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将要 (2)使……劳苦(贫困)

  小题2: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就把他们两个一并抓了去。

  小题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启示: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小题4:(1)从苏代的角度看:①法巧妙。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1分)②态度诚恳。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1分)

  (2)从惠王的角度看: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1分)

  小题1:试题分析:“且”是文言文中的常见字,根据语境应译为“要,将要”。“敝”根据上下文,应译为使动用法“使……劳苦(贫困)”。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是“不肯相舍”,其中的“舍”是“放开”的意思。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这个故事和这个成语我们都知道,关键是能不能回想起来,并把字写正确。所以一定要注意看原文中的字形,如鹬、蚌、渔、利。对我们启示也很明确,即理智对待矛盾、冲突,避免两败俱伤,使他人坐收余利。

  小题4:试题分析:理解文章大意,总观全文,把人物苏代说服赵王的过程,说服赵王的方法,用简洁的语句总结出来即可。思考的角度要多元化,不仅要从苏代说服技巧的角度思考,还要从赵王善于纳谏的角度回答原因。

《战国策》阅读答案2

  齐、魏战于马陵,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十万之军。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夫齐寡人之仇也怨至死不忘。国虽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对曰:“不可。臣闻之,王者得度①,而霸者知计。今王所以告臣者,疏于度而远于计。王固先属怨于赵②,而后与齐战。今战不胜,国无守战之备,王又欲悉起而攻齐,此非臣之所谓也。王若欲报齐乎,则不如因变服折节③而朝齐,楚王必怒矣。王游人而合其斗④,则楚必伐齐。以休⑤楚而伐罢⑥齐,则必为楚禽矣。是王以楚毁齐也。” 魏王曰:“善。”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注释】①得度:合乎法度。②属怨于赵:和赵国结怨。③折节:屈己从人。④游人而合其斗:使人到两国游说,促成它们争斗。⑤休:安定的。⑥罢:通“疲”,疲敝。形容人力物力受到消耗,不充足。

  9.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1)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 ▲ (2)臣闻之 ▲

  (3)则不如因变服折节而朝齐 ▲ (4)则楚必伐齐 ▲

  10.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的是( ▲ )(2分)

  A.齐、魏战于马陵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B.覆十万之军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C.魏王召惠施而告之曰 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D.是王以楚毁齐也 扶苏以数谏故 (《陈涉世家》)

  11.按要求答题。(4分)

  (1)用“/”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2分)

  夫齐寡人之仇也怨至死不忘。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国虽小,吾常欲悉起兵而攻之,何如

  ▲

  12.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惠施给魏王提出了什么计策? (3分)

  ▲

  答案解析:

  9.(4分)(1)召见 (2)听、听说(3)朝拜 (4)攻打

  10.(2分)C

  11.(1)(2分)夫齐/寡人之仇也/怨至死不忘

  (2)(2分)魏国虽然很小,我常想调全部兵力进攻它,怎么样?”

  12.(3分)惠施建议魏王假装向齐国臣服,从而激怒楚国;并派人到两国游说,促成它们争斗,从而借助楚国力量攻打齐国。(一点2分,两点3分。意对即可)

  附译文:

  齐国、魏国在马陵交战,齐国大胜魏国,杀死了魏国太子申,消灭魏军十万人。魏王召来惠施告诉他说:“齐国是寡人的仇敌,仇怨至死也不会忘记。魏国虽然很小,我常想调全部兵力进攻它,怎么样?”

  惠施回答说:“不可以。我听说,称王者能守住法度,称霸者要懂得计谋。现在大王告诉我的,疏远了法度和计谋。大王本来先怨恨赵国,然后又同齐国作战。现在没打胜,国家没有守卫作战的后备,大王又要调全部兵力进攻齐国,这不是我主张的。大王如果想报复齐国,不如就更换服装,屈己从人去朝拜齐国,楚王一定会发怒。大王使人到齐、楚两国游说,促成它们的'争斗,那么楚国一定会攻打齐国,以安定的楚国去讨伐疲敝的齐国,齐国就一定会被楚国击败。这是大王用楚国来毁掉齐国。”魏王说:“太好了。”

《战国策》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①,愿寄食门下。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②于薛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收毕,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官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注释】

  ①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齐湣王时任齐国的国相。他以好养士而著名。与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一起并称为战国四公子。②责:通债,债券。

  1.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使人属孟尝君属:通嘱,告诉

  B.以何市而反 市:买

  C.孟尝君怪其疾也 怪:责怪

  D.狗马实外厩 实:充满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冯谖为何要替孟尝君烧券市义?结合全文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1)孟尝君派人供给冯谖母亲吃用(的东西),不使她感到缺失。

  (2)现在你有了薛这个封地,却不抚恤爱民,反而借款给他们收取利息。

  3.(1)感谢孟尝君的知遇之恩;(2)替孟尝君树立形象,获得民心。

《战国策》阅读答案4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日:“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令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日:“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①。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注】①乐毅原在魏任官,奉魏王之命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客礼相待,遂留燕。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

  弃:离弃,这里指“离世”

  B.故假节于魏王

  假:假装

  C.堕先王之名者

  堕:毁坏

  D.臣虽不佞

  佞:有才能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

  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B.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

  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C.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

  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D.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

  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乐毅在燕昭王时期得以重用,率兵伐齐,先后占其七十余城。惠王即位后,使用了齐人的反间计,派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逃到了赵国,赵王封乐毅为望诸君。

  B.燕惠王在齐攻燕后,感到了后悔,但这一悔恨,不是由于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是害怕乐毅助赵攻燕,于是燕王遣人责备乐毅。

  C.乐毅在回信中阐明圣贤之君应选贤任能,赏功罚过,对燕昭王任人的才德,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同时也表明自身受燕昭王封赏当之无愧。

  D.乐毅在回信中没有直接地批驳燕惠王,而是从剖白自己心迹方面人手,不卑不亢,情辞恳切,最后写自己以古之君子为榜样,表白自身的高尚情操,同时劝燕惠王不要继续听信谗言,对自己抱有疑惧之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5分)

  译文:

  (2)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5分)

  译文:

  4.B5.C6.A

  7.(1)先王过高抬举我,从宾客中将我选拔出来,安排的职位在群臣之上,不与宗族长辈商量,就任命我为亚卿。(大意3分,“擢”“谋”每点1分)

  (2)我担心您手下的人只听信身边人们的话,而不明察被您疏远的人的行为,所以我冒昧地写信答复您,希望 您仔细想想吧!(大意3分,“疏远”“报”每点1分)

《战国策》阅读答案5

  医扁鹊见秦武王①,武王示之病②,扁鹊请除③。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④:“君与知之者谋之⑤,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⑥,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释】 ①扁鹊:战国时名医,姓秦名越人,勃海郡(在今河北任丘县)人。②示:告诉。③除:去掉,此可引申为医治。④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⑤知之者:指懂得医道的人。⑥此:如此。知:掌管。

  1.辨析下列划线词的含义。

  (1)武王示之病 之:________________

  (2)目之下 之:________________

  (3)君与知之者谋之 之:________________

  (4)使此知秦国之政 之:________________

  (5)与不知者败之 之:________________

  2.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1)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告诉了人们广泛听取意见是对的,但要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他的。

  (2)的。

  (3)指医道。

  (4)的'。

  (5)指治病这件事。

  2.(1)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见。

  (2)君王同懂得医道的人商量,又同不懂医道的人来败坏,假使像这样去管理秦国的政事,那么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3.示例:分辨哪些是最合理的(或科学决策等)。(答案不唯一)

《战国策》阅读答案6

  文言文,完成题。(16分)

  赵且①伐②燕。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⑤, 蚌方出曝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⑧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⑨,以弊⑩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且:副词,将要。②伐:讨伐,攻打。③苏代:战国时期的辩士。④惠王:赵惠文王。⑤易水:河流名。在河北省西部。⑥曝(pù):晒太阳。⑦鹬(yù):水鸟名,常在水边或田野捕吃小鱼、小虫和虾类。⑧禽:同“擒”,捕捉,抓住。⑨相支:相持,对峙的意思。⑩弊:同“蔽”,蒙蔽。

  【小题1】解释下列加线的字。(4分)

  (1)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2)蚌合而拑其喙

  (3)今日不雨(4)乃止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_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小题4】这则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 _, _。文中苏代借用故事劝说

  赵惠文王有什么好处?(3分)

  _

  _

  答案

  【小题1】正;(鸟的)嘴;下雨;停止

  【小题2】B

  【小题3】(1)鹬鸟和河蚌都不肯放开对方,渔翁就把它们俩一起捕抓住了。

  (2分)(2)除非(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除非(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分)(3)心中想的是(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上百的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小题4】(1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形象生动,让赵惠王能够清楚地明白当前的形势和自己国家所处的境地,从而比较容易接受苏代的劝谏,放弃攻打燕国。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方、止”的意思在文言文中较为固定,根据语境即可解释出来。“喙”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一致。“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即为“下雨”之意。

  【小题2】试题分析:B项中的两个“其”都是代词,“它们的”。另外还可用把每组加以比较的方法进行验证。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并禽” “自”“ 曦”等。“并禽”中的“禽”是通假字。“自”是“如果”的意思。“曦”本意是日光,在句中应译为“太阳”。这几个都是易错的。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成语大家都知道,关键是要把字抄对。讲故事加以劝说即是婉谏,起到了让人在故事中明白道理,易于使别人接受的作用。

《战国策》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kui)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同“屈”)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通“默”,沉默,停止说话),则什已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啕(通“吼”)籍叱咄,则徒隶之入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日:“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日:“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日:‘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眄视指使 眄:斜视。 B.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捐:舍弃,扔掉

  C.燕王吊死问生 吊:安慰,慰问。 D.燕兵独追北北:溃败的军队。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燕昭王真诚对待并重用人才的一组是(3分)

  ①卑身厚币 ②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

  ③而朝其门下 ④昭王为隗筑宫殿而师之

  ⑤与百姓同甘共苦 ⑥遂以乐毅为上将军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趁着燕国的危乱攻破了燕国,燕昭王明白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即位后就礼贤下士,拜郭隗为师并向他请教,以图报齐国破燕之仇。

  B.郭隗采用排比与层递的手法劝说燕昭王招致人才并施行王道,使自己的说辞气势充沛、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郭隗讲述养兽官为国君百金买马首的故事,意在阐明求士要从身边做起并不惜重金示人以诚的道理。《燕昭王求士》阅读答案及翻译

  D.燕昭王吸引了大批人才争先恐后地来到燕国,燕昭王还与百姓同甘共苦,致使国富兵强。燕昭王二十八年时以乐毅为上将军的燕军直打到齐都临淄并最终报仇雪耻。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参考答案::

  4.C(吊:吊祭,悼念。)

  5.D(②主语不是燕昭王。③是郭隗的劝说。⑤是与百姓的关系。)

  6.A(”拜郭隗为师并向他请教”不对,应为“向郭隗请教并拜他为师”)

  7.(12分)

  (1)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人听说大王拜访那些贤能的人,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诚”、“ 朝”、“ 趋”)

  (2)如果大王确实想招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比我贤明的人呢?(“今”、“致”“且”、和被动的“见事”各1分。)(3)略

  译文: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是,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

  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很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昭王又在国中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

  燕昭王二十八年的时候,燕国殷实富足,国力强盛,土兵们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及三晋赵魏韩联合策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又单独痛击败军,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那里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没有被攻下的齐国城邑,只剩下莒和即墨。

  分析:洞霄宫乃旅游胜地,被誉为羽化成仙之佳境,素为隐逸者所爱。此诗写景抒情明净美丽而轻 盈活泼:第一联由山之大引出思之无垠;第二联写碧涧红叶,青林白云,有流水有飞鸟,写出秋容之鲜艳动感,毫无枯淡之色;第三联对仗工整,写景明净简淡;尾联遐思悠悠,意境优美,空山寂静,谁能享受夜雨芭蕉的情韵呢?一切皆在不言中。

《战国策》阅读答案8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还柱而走(通“环”,绕)

  B.愿举国为内臣(全、整个)

  C.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信件、信函)

  D.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双手捧着)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 )

  A.使毕使于前 B.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C.燕王拜送于庭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了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②秦武阳色变振恐

  ③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

  ④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⑤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A.③④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5.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

  B.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C.秦武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因为他想要挟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6.司马迁《史记》中对荆轲刺秦王主要情节的记载,几乎是照录了上面的选文。上面选文最后一句话是“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史记》中则写作:“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你认为哪一句更富有表现力?为什么?

  答案;

  1.C(“函”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函封”就是用匣子封好)

  2.B(B项中的“于”是“对”的意思,其它三项中的“于”都是“在”的意思)

  3.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

  4.D

  5.B

  6.提示:“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更富有表现力。因为这里用急促短句,突出地渲染了当时的紧张气氛。而“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的节奏则显得舒缓得多。“斩”比“杀”显得更有力;“目眩良久”较之“不怡者良久”,更突出了秦王的惊魂未定,与上文惊心动魄的紧张场面相呼应。

《战国策》阅读答案9

  秦并赵,北向迎燕。燕王闻之,使人贺秦王,赵王系之。使者曰:“秦赵为一,燕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郄②。秦赵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无妨于赵之伐燕也。”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秦王曰:“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使者曰:“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于秦矣。臣切为王患之。”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

  1.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秦赵为一,天下服矣。( )

  (2)秦王以为然而遣之。( )

  (3)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 )

  (4)臣切为王患之。( )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是( )

  A.且臣之使秦 北有愚公者,且年九十

  B.无妨与赵之伐燕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C.国小而无地所取 忌休八尺有余,而形体昳丽

  D.乡为深思而不受 臣切为王患之

  3.将文中划线句句子翻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的燕使和足迹讽齐王纳谏有何不同?

  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顺服,顺从,服从(2)释放,使离去(3)通“拒”,抗拒(4)忧虑,担忧

  2.C

  3.燕王私下听说秦国兼并了赵国,就派我带千金来祝贺。

  4.燕使从对方角度舍身处的进行劝说。

  (意对即可)

《战国策》阅读答案10

  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战国策》中曾记载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开展足球运动的情况。当时足球被称为“鞠”。鞠用皮革做外壳,中间塞满鬃毛之类的.东西。西汉时,刘邦曾在宫廷内修建“鞠城”,专供比赛使用。汉武帝还在军队中推广足球运动,使足球运动兼有强健士兵体魄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作用。

  1.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记载(zǎi zài)临淄(liú zī)鬃毛(cóng zōng)

  塞满(sāi sè)曾在(céng zēng)鞠城(jū jú)

  2.足球最早起源于[ ]

  A.巴西

  B.美国

  C.中国

  3.20xx多年前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开展足球运动的情况记载在[ ]

  A.《孟子》

  B.《庄子》

  C.《战国策》

  4.西汉时,汉武帝在军队中推广足球运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l.zǎi zī zōng sāi céng jū

  2.C

  3.C

  4.有强健士兵体魄和提高军队战斗力的作用。(意思对即可)

《战国策》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1—4题。(4分)

  甲 文

  邹忌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文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①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②;战而不死,曲桡③而诛。”邹忌以为然,乃说④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⑤而往卜⑥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⑦天下,欲为大事⑧,亦吉否?”卜者出,公孙闬因令人捕为人卜者⑨,亦验其辞⑩于王前。田忌遂走。 (《战国策·齐策一》)

  注释:①闬:念hàn。 ②不进:指不再威胁到邹忌。 ③曲桡:桡,念náo。曲桡,这里指混淆视听、罗织罪名。 ④说:念shuì,劝说,说服。 ⑤十金:当时齐国二十两为一金。 ⑥卜:念bǔ,烧灼龟甲,看其裂纹以预测吉凶。 ⑦威:威慑,使恐惧而屈服。 ⑧为大事:这里指造反。 ⑨为人卜者:帮人占卜预测吉凶的人。 ⑩验其辞:验证占卜者讲的话。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今齐地方千里 (2)能面刺寡人之过

  (3)不相说 (4)田忌遂走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3.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A.甲文中“讽、刺、谏、谤、讥”几个词的感情色彩相同,都是中性词。

  B.甲文中“战胜于朝廷”的最直接的证据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C.战功可以抹杀,事实可以歪曲。乙文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传播决定事实,事实本身是什么是次要的,事实是由那些有心计的人来设计的。

  D.读史可以使人聪明,是非却需要明辨。乙文中邹忌采用公孙闬的伎俩,不惜损害国家利益迫使田忌出逃避祸,甚至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这就是要加以批判的`地方。

  4.两个片断中的齐王表现出的性格特征差异很大,试分别加以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 (1)土地方圆、疆土方圆 (2)当面指责、当面挑刺(3)同“悦”,喜欢、和睦 (4)逃跑、离开 (每题1分,计4分)

  2. (1)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2)邹忌认为(公孙闬的计策)有道理,就劝说齐王派田忌去攻打魏国。(每题2分,计4分)

  3.C (计2分)

  4. 甲文中的威王是一位修明政治、善于采纳忠言、决心纳谏除弊的贤明君主。乙文中的威王不能充分相信将领,被邹忌、公孙闬所骗而逼走了大将田忌,暴露出偏听偏信的糊涂一面。(每点2分,计4分)

《战国策》阅读答案12

  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③还:通旋,围绕、绕圈子。④朝:早晨,也指一天。

  1.下列各组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往见伯乐(接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C.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一箪食,一豆羹(食物)

  D.比三旦立于市(集市) 愿为市鞍马(买)

  2.下列加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因为)

  B.臣有骏马欲卖之(无意义,一般不译)

  C.伯乐乃还而视之(于是)

  D.而伯乐不常有(而且)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就这个道理谈谈你对名人做广告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1)拿着马鞭面对它(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2)希望您绕着圈子看它,离开了还回头看它。

  4.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或名人的重要性。谈看法略,能围绕伯乐的'重要性来谈,名人做广告的利或弊,言之成理,语言通顺即可。

《战国策》阅读答案13

  (苏秦)归至家,妻不下纴(rèn)①,嫂不为炊,父母不与其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②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③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shuì)④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jī)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也。”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纴:织布机。②发:打开。③简练:挑选。④说:游说,劝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安有说人主(2)是皆秦之罪也

  2.用“∕”线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3.请概括宋濂和苏秦在学习方面的'共同点。(2分)

  参考答案

  1.(2分)(1)安:怎么(2)是:这

  2.(2分)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3.(2分)有毅力、有恒心,刻苦勤奋,学有所成。(答对两点即可)

  参考译文:

  苏秦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翻出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挑选精要内容反复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让自己取得尊贵的卿相之位的事情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战国策》阅读答案14

  原文:

  夫骥(千里马)之齿(年龄)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浸湿)(肤)溃,漉汁(口鼻中流出的白沫)洒地,白汗交流。中阪(半山腰)迁延(徘徊不前),负辕不能上。

  伯乐遭(遇)之,下车攀而哭之,解 衣以幂之。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之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注释:

  ①骥——千里马,良马。 ②齿至——牙口老了。齿,牙齿,看马牙齿的数目和磨损程度可以判断马的年龄。 ③服——驾。 ④蹄申膝折——蹄子僵直,膝盖折断。 ⑤尾湛溃——尾巴渍湿,皮肤溃烂。湛(zhàn),渍;(fū),同“肤”,皮肤。 ⑥漉(lù)汁——原指渗出的液体,这里指马流出的口水。 ⑦中阪(bǎn)——山坡中间。阪,山坡。 ⑧迁延——退。这里指马拉不上去,车往回退。 ⑨解(zhù)衣以幕之——脱下麻衣给马盖上。解,脱;,麻,可以纺线和织布。 ⑩a(fǔ)而喷——低下头而叹气。a,低头。 ⑾若出金石声者——发出象金石般的声音。若,象。 ⑿彼——代词,它,这里指马。

  译文:

  您也听说过千里马的.事吗?千里马老了,驾着装盐的车爬太行山。它的蹄子僵直了,膝盖折断了,尾巴被浸湿,皮肤也溃烂了,口水洒到了地上,汗水满身流淌。被鞭打着爬到山路的中间,再也上不去了。 伯乐遇到了它,从车上跳下来,抱住它痛哭,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给它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叹了一口气,又昂起头高声嘶叫,那声音直上云天,发出金石相撞一般的响亮声音,这是为什么呢?他知道伯乐是自己的知己啊。

  阅读训练:

  14.这则寓意深刻的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四》,由两段构成。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骥于是俯而喷,仰而鸣”,原因是它看到伯乐的哪两种表现?(用文中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参照韩愈的《马说》,再根据自己对这篇小故事的理解,分析这则故事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写的是一匹正当盛年的骏马拉着沉重的盐车,艰难地走在太行山路上。它的力气已用尽,驾车人还用荆条抽打着它。

  15.下车攀而哭之,解 衣以幂之。

  16.这则《骥遇伯乐》的故事告诫人们,只有遇到知贤重才的人,有才有志之士才能有抒发胸怀的机会。

《战国策》阅读答案15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译文】

  有两只为争吃一个人而相斗的老虎,管庄子想要刺死它们。管与止住他说:“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的美味。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你等这两只老虎受伤后再刺杀他们,这就只用一个举动杀死两只老虎了。不用刺死一只老虎的力气,却能赢得一下子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管与止之曰 (2)子待伤虎而刺之 (3)则是一举 (4) 而有刺两虎之名

  2.翻译

  (1)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

  (2) 人者,甘饵也。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

  1.(1)制止 (2)代词,指老虎 (3)举动 (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战国策》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等》阅读答案04-28

黄土阅读题答案 黄土阅读答案04-02

《阅读的愉悦》阅读答案02-02

鹤阅读附答案|说正阅读答案05-17

触摸春天的阅读答案 触摸春天阅读答案04-02

《母亲给出的答案》阅读答案01-15

春酒阅读答案06-13

乡愁阅读答案06-14

《元日》阅读答案06-14

《石榴》阅读答案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