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时间:2024-05-27 13:36:36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汇编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分析原因及时总结。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汇编15篇)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

  《鱼,我所欲也》(节选)(11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___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是:___

  ③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一:___ ④其弟子谏曰 其:___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1.阅读上面两篇短文,你是如何看待取和舍的?结合文章简要谈谈。(3分)

  答案:

  19.(4分)①通“辨”,分辨 ②代词,这,这样 ③全 ④ 他的(每空1分,共4分)

  20.(4分)

  ①用脚踩踏后给人吃,连乞丐也不屑于接受。(关键词“蹴尔”“与”,共2分)

  . 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为什么呢?(省略句,关键词“嗜”,共2分)

  21.(3分)在利和义面前,我们要知轻重,明得失,晓利弊,舍利而取义。(围绕“舍利取义”作答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2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加粗字解释相同的是( )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

  3.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4.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厉害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得到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12.与“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这句话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学而不思则罔

  C.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D.朝而往,暮而归

  13.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鱼与熊掌进行对比,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B.作者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

  C.屈原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终遭奸臣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汨罗江。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孟子舍生取义这一主张。

  D.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1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20xx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1.C (加:益处,好处。)

  12.B (原句中的“而”与B项中的.“而”都是转折连词,但是。A.并列连词,又,并且;C.顺承连词,来,就;D.表修饰,可不译。)

  13.A (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是比喻论证。)

  14.(1)那么一切可以用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则:那么,0.5分;可以:可以用来,1分;者:……的方法,0.5分;句意通顺1分)

  (2)用脚踢着(践踏或踩过)(的东西)来给别人(人家)吃,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补充省略充分“之”:东西,0.5分;“之”:代词,别人,人家,0.5分;句意通顺2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4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辟予

  【命题意图】

  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记忆、理解和迁移。

  11、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命题意图】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能力

  12、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 的 观点,甲文则用 论证了 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

  【命题意图】

  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能力,考查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

  13、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2分)

  【命题意图】

  《考试说明》强调了文言文阅读的考点还包括对人物及事理进行简单评价,本题正体现了这一命题原则,也体现了比较阅读的特点,看学生是否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0、“辟”同“避”,“躲避”的意思。予:给。(2分)

  11、(1)不只是贤明的人,才有这种思想。(2分)(2)给你天下但要你死,你干这件事吗?(2分)

  12、万事莫贵于义(1分),舍鱼而取熊掌(1分)。

  13、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1分)。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1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5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口技》)

  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小题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3分)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小题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

  【小题1】C

  【小题2】优厚的物质待遇,如果不考虑是否合乎道义而去轻易接受,那么这种优厚的物质待遇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小题3】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虚词而、其、者、则的意义和用法,找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A中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中而表转折,却的意思。妇拍而呜之中而是表顺接。 B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中其是代词,指代人们的。其真不知马也中其是其实,'强调语气。C中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中者指的人。D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则是如果的意思,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则指就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礼义受于何加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优厚的物质待遇,如果不考虑是否合乎道义而去轻易接受,那么这种优厚的物质待遇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分析题干的要求,确定筛选信息的标准和方向,然后采取排除法,排除不符合题意的句子,确定答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6

  课内文言文,回答10~12题。(8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故不为苟得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1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12.结合选文的文体特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2分)

  答:

  (二)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13~16题。(8分)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①之之谓义,由是而之②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③为仁孑孑④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节选自韩愈《原道》)

  【注释】①宜:合宜,恰切。《礼记·中庸》:“义者,宜也。”②之:往。③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④孑孑(jié):谨小慎微的样子。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博爱之谓仁 (2)老子之小仁义

  14.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彼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

  15.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译文:

  16.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与自己所说的“道德”含义是否一致,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2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满分20分)

  10.参考答案:(1)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2)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每词1分,计2分)

  11.参考示例:(1)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2)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每个句子2分,计4分)

  12

  .参考答案: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分析推理从正面立论(1分),确立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1分)。(答出论证方法得1分,论点正确得1分,计2分)

  13.参考答案:(1)谓:叫作,称作。(2)小: 认为……小,轻视。(每词1分,计2分)

  14.参考答案:彼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每断对一处得1分,计2分)

  15.参考答案:(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大意正确即可,计2分)

  16.参考答案:不一致。理由是: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义而言,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1分),而自己所说的“道德”是包括仁义,是天下人所共同承认的道德(1分)。(大意正确即可,计2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7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诗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⑤,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索:索要;索取。④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⑤捄:同“救”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所欲有甚于生者 ⑵故患有所不辟也

  7.“事”在古汉语中的'解释有:①官职,职务②侍奉③从事④事情。在乙文的 “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一句的加点词“事“的意思是______(只填序号)(2分)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故不为苟得也 ⑵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9.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文天祥的哪些表现能够阐明甲文“舍生取义”的观点(3分)

  6.(1)比 (2)通“避”,躲避。7.②

  8.⑴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⑵弘范于是用接待客人的礼节来接待他。

  9.要点:文天祥被俘后,不受威胁,坚决不向弘范行跪拜礼;写诗明志(拒绝弘范让其招降张世杰的要求);国家灭亡后,不受利诱,坚决不为偷生而事二主。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8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敬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患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避也——躲避

  B.贤者能勿丧耳——丧失

  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讨厌

  D.所患有甚于死者——憎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索扁鹊

  B.二者不可得兼 弗得则生

  C.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为宫室之美

  D.死亦我恶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中的.精粹,其说理透避,论证雄辩,气势恢宏,语言流畅的特点又为显著。

  B.选文先用比喻论证,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

  C.接着作者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进一步阐明道理,论证了舍生取义的重要性。

  D.最后用“贤者能勿丧”强调了古代圣贤是极力推崇和赞赏“舍生取义”的。

  4.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A

  3.D

  4.(1)当这两者(生死)不可同时得到时,要舍弃生命来获取大义。

  (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不能够丧失罢了。 (意思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9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二)孟子曰:说①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②。堂高数仞,榱题③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④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说大人,则藐之》)

  【注】①说(shul),游说,向……进言。②巍巍然:高高在上的样子。③榱(cuī)题:指屋檐的前端。④古之制:古代的礼乐制度。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独者有是心也 是心:这种心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偷生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假使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高官厚禄

  16、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17、孟子善于将抽象难懂的道理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论证,请结合语段(一)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18、“文以载道”,语段(一)和语段(二)都闪耀着孟子思想的光辉。请结合语段内容,分析两个语段中孟子观点的异同。

  【答案】15、A16、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17、示例: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作者将“舍生取义”的道理化为“鱼”和“熊掌”的形象进行论证,使读者更易接受这一道理。

  18、相同点:不为名利地位所动,不贪图物质享受;不会为了个人的享乐而放弃自己的本心。不同点:语段(—)强调舍生取义;语段(二)强调不在权贵面前低三下四,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解析】

  【分析】

  参考译文:(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文)孟子说:“游说诸侯,就得藐视他,不要在意他高高在上的样子。殿基几丈高,屋檐几尺宽,我得志的话,不会这样做。满桌的美昧佳肴,侍奉的姬妾有几百人,我得志的话,不会这样做。尽情饮酒作乐,驰骋射猎,随从的车辆上千辆,我得志的话,不会这样做。他所做的,都是我所不做的;我所做的,都是符合古代制度的,我为什么要害怕他呢?”

  【15题详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是心:这种本性。

  【16题详解】

  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辟”躲避;“患”,祸患;“为”,采用。

  【17题详解】

  要求学生结合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生动形象的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作者将“舍生取义”的道理化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结论,进行比喻论证,使读者更易接受这一道理。

  【18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相同点:“本心”指“最初的心、本性、良心”等没在语段(一)中表现为面对“富贵和贫贱”不改初衷,是“舍生取义”之心。语段(二)中“本心”可理解为“威武不能屈”之心。作者坚守个人内心固有的道德,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时不卑不亢,这就是不失本心的做法。不同点:语段(一)强调舍生取义;语段(二)强调不在权贵面前低三下四,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0

  【原文展示】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复习题与答案】

  1、此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什么?

  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3、什么是“义”呢?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4、孟子是怎样提出和政论他的主张的?

  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5、为什么用比喻形式说理,而不直接提出来?

  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6、第一段分几层论述?分别从哪个角度论述?

  三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一一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一一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用生与死进行对比论证为什么要“舍生取义”。(指出人间有比生更宝贵的东西,就是义,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就是不义。)

  第三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贤者能勿丧耳。” 激励众人,此心人皆有之。

  7、文中至今流传的一个成语是? 舍生取义。

  8、作者说“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意图何在?

  激励众人崇尚道义。

  9、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既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10、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什么?

  义:不义。

  11、为什么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为什么有的灾祸不能躲避?

  因为苟且偷生的事往往违背道义,如果背弃信义去做,就会为人所唾弃。 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

  12、“贤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什么?

  能否固守道义。贤者能坚持操守,勿丧失。

  13、“一箪食……乞人不屑也”。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

  14、“一箪食……乞人不屑也“。化用成语故事是:

  嗟来之食。

  15、用这一生动的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什么?

  “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如果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既义重于生。

  1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作用是从反面论证“万钟”亦不该接受。

  与“一箪食,一豆羹”段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舍生取义”。

  17、孟子在文中表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

  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

  18、如何看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义”字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19、对孟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评价。

  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心,在文中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但是这种结实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

  20、从古到今,无数的事例验证“舍生取义”的人可以流芳百世,见利忘义的人遗臭万年。请举例一一加以验证。

  舍生取义之人如,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李大钊等。

  见利忘义的人如,吕师孟叔侄、秦会、洪承畴等。

  21、联系全文的大意,用“生”与“义”开头,拟写一副对联(不少于五字)。

  22、你过去一定也做出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印象最深?你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或教训。

  (思考人生选择的意义及应当遵循的原则,树立起义重与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

  23、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修辞?为何运用这一修辞?

  比喻,因为本文是论述“舍生取义”的,重在“义”,“义”是抽象事物,难以把握,理解,用比喻使人容易接受。

  24、本文围绕什么展开议论?

  孟子设喻,从人的口腹之欲开始通篇议论,也围绕着人的口腹之欲展开。

  25、文章从所欲入手,说明人的所欲发生矛盾时应该怎样?

  应采取一个正确的原则态度,要进行正确的抉择和取舍。

  26、文章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喻生命;熊掌喻“义”,形象的区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27、面对生与义不能得兼时,孟子认为应该怎样做?

  宁可取义,也不苟且偷生。既故不为苟得也。

  28、面对死与不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拧可赴死,也不愿躬躬不义。

  29、作者在文中把什么看作比死更令人厌恶?(用两个字概括)不义。

  30、作者认为面对正义时,人表现应如何?

  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所顾。

  31、指出文中从反面论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2、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

  33、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辟患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恶有甚于死者。

  34、为什么世人的行为仍有贤与肖,义与不义的区别呢?

  因为贤者能坚持“舍生取义”,始终“勿丧”,一般人则难免因环境改变,而“失其本心”

  35、文中作者认为“舍生取义”之心,不仅仅是贤人所具有的语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6、文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3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饥饿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

  因施与者态度不好。他们认为接受这“嗟来之食”,将陷身于不义,这是人们天生的羞恶之心。

  38、用者对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是如何回答的:

  万钟于我何加焉!

  39、文中指出昔日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的人,此时却不辨礼义而受之,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这类人是在无尽的利欲的旨诱一丧失了本心。即受环境影响。

  40、文章第二段举实例的目的是:

  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在篇末点题,指出不应为物欲所蔽。

  41、指出文中点题的句子:

  此之谓失其本心。

  42、孟子在文中虽讨论的是一般人的'道德标准,但实质另有它论,你认为作者意在职责谁,体现什么思想?

  意在职责统治者,不应被物欲所蔽,而丧失羞恶之心。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43、出自《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成语有什么?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4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 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 以“鱼”与“熊掌”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③ 为什么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欲有甚于生者。

  ④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⑤ 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⑥ 强调“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⑦ 作者赞颂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⑧ 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照应开头哪句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5.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肾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必以分人

  C.所欲有甚于生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谓为信然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2分)

  小题4: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一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①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②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这种本性,(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4分)

  小题3:舍生而取义;用“舍鱼而取熊掌”作比喻提出的。(答成用“鱼”和“熊掌”作比喻提出的也可得分)(2分)

  小题4:文天祥宁死不降元。 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2分)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加点字意思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而”都为“连词、表转折”的意思。

  小题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时注意关键字、语序,有时还要补出舍去的主语才行。

  小题3: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观点是怎么提出来的。根据文章的开头来分析即可。

  小题4:本题是一道开放题。列举的英雄人物以及事迹只要与舍生取义有关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2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恶恶:凶恶

  B.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

  C.妻妾之奉奉:侍奉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10.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二者不可得兼B.故患有所不辟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多为身死而不受

  11.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参考答案

  9-11 A A B

  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3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1.下列句中加粗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奉:俸禄

  B.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益处,好处

  D.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放弃

  2.下面对文段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

  B.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C.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文段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做出合乎义的选择。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3.(1)(有人见了)高位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2)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意对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4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 ?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23.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2分)

  通 意义

  24.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断子之手足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醉翁之意不在酒 或以钱币乞之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诲汝知之乎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投诸渤海之尾

  25.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26.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 的观点,甲文则用 论证了 的观点。(3分)

  27.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3分)

  答案:

  23.“辟”同“避”,“躲避”的意思。(2分) 24.A(3分)

  25.(1)不只是贤明的人,才有这种思想。(2分)[来源:]

  (2)给你天下但要你死,你干这件事吗?(2分)

  26.万事莫贵于义(1分),舍鱼而取熊掌(1分),舍生而取义(1分)

  27.正义(或是“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大义”)。(1分)。有必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2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5

  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2126题。(16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2即:假如。3下人:迁就他人。

  21.解释加点的词语。(4分)

  (1)蹴尔而与之(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

  (4)其弟子谏曰( )

  22.翻译句子。(4分)

  (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23.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

  24.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

  25.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

  26.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2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2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他,指公孙仪

  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这篇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是由小编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05-27

孟子《鱼,我所欲也》“公孙仪相鲁而嗜鱼”比较阅读答案06-20

《鱼我所欲也》教学教案03-08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优秀(通用10篇)06-27

怎么写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通用8篇)09-27

太守与鱼阅读答案11-16

儿子的鱼阅读答案01-06

人民的鱼阅读答案01-16

鱼绝户阅读答案01-12

楚庄王欲伐越阅读答案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