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阅读答案

时间:2024-05-30 11:41:56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别》阅读答案集锦[15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我们解答阅读题的金钥匙。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别》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别》阅读答案集锦[15篇]

《别》阅读答案1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注】河阳,地名,唐司徒李光弼在此大败叛军。

  8. 诗人在首联和尾联中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8.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1分)。这些数量词体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感(2分)。尾联回应首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胜叛军后的喜悦,以及对尽快平定叛乱的渴望。(2分)

  9. 清人沈德潜评论这首诗的颈联时说 “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6分)

  9.同意(1分)。“步月”,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看云”,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1分)。简朴优美的叙事语言写出了诗人这种夜立昼眠、坐卧不宁的反常举动,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2分) ,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有“不言神伤之妙”。(2分)(学生答不同意,如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可酌情赋分)

  【鉴赏】

  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诗人于759年(乾元二年)春告别了故乡洛阳,返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不久弃官客居秦州、同谷,后来到了成都,辗转四千里。诗人写此诗时,距700年(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已五六个年头。在这几年中,叛军铁蹄蹂躏中原各地,生灵涂炭,血流成河,这是诗人深为忧虑的事。

  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语出宋玉《九辩》中的“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寻味不尽。

  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杜少陵集详注》)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杜甫有四弟,名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其中杜颖、杜观、杜丰散在各地,只有杜占随杜甫入蜀。此二句中的“思家”、“忆弟”为互文。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沈德潜评论此联说:“若说如何思,如何忆,情事易尽。‘步月’、‘看云’,有不言神伤之妙。”(《唐诗别裁集》)这就是说,它不是抽象言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手法含蓄巧妙,诗味隽永,富有情致。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760年(上元元年)三月,检校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这就是诗中“乘胜”的史实。当时李光弼又急欲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天下可喜可乐之事,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这首诗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开阔。

  这首七律用简朴优美的语言叙事抒情,言近旨远,辞浅情深。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饱和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别》阅读答案2

  只要我们投入生活,难免会遇到来自外界的一些伤害,经历多了,自然有了提防。可是,我们却往往没有意识到,有一种伤害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为了一个小小的职位,一份微薄的奖金,甚至是为了一些他人的闲言碎语,我们发愁、发怒,认真计较,纠缠其中。一旦久了,我们的心灵被折磨得千疮百孔,对人世、对生活失去了爱心。

  假如我们能不被那么一点点的功利所左右,我们就会显得坦然多了,能平静地面对各种的荣辱得失和恩恩怨怨,使我们永久地持有对生活的美好认识与执著追求。这是一种修养,是对自己的人格与性情的冶炼,也从而使自己的心胸趋向博大,视野变得深远。那么,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即使是遇到了凄风苦雨的日子,碰到困苦与挫折,我们也都能坦然地走过。

  正因为那些荣辱得失和各种窘境都伤害不了我们,这就使我们减少了很多的无奈与忧愁,会生活得更为快乐;少了许多的阴影,而多了一些绚烂的色彩。所以,不伤害自己,也是对自己的爱护,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不要伤害自己,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自愿放弃一些微小的、眼前的利益。这无疑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超脱,从而使自己拥有平和的心境,从从容容、踏踏实实地走那属于自己的道路,做自己该做的大事,进而走向成功,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不妨说,不伤害自己,是使自己有所成就的聪明的活法。真的,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上行走时,我们不妨时常自我叮嘱一声:别伤害自己。

  阅读题:

  1、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 。(2分)

  2、在作者看来,造成自我伤害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 请举出具体例子证明。(4分)

  3、为什么说不伤害自己是一种聪明的活法?(3分)

  4、第二段加点的词语若删除,表达效果会有何变化? (3分)

  5、拓展探究:结合选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 (3分)

  ①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本之木以致远。 (诸葛老师)

  ②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参考答案:

  1、别伤害自己。

  2、内心的贪欲

  (意近即可得分,2分)

  示例:成、陈为了一己私利,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终被人民所鄙弃。

  (该空2分,举出人名得1分,有所表述再得1分)

  3、不伤害自己,可以使自己坦然面对生活,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3分,心态得1分,行动得1分,结果得1分,意近即可。)

  4、 那么一点点 强调 功利 的微小,突出了我们内心的患得患失。

  (正面论述意近得2分)

  若删去,不足以体现我们 自伤 原因的微不足道。

  (加上反面论述方得3分)

  5、来自自己的伤害,只有自己克服,内心过分的欲求是自我伤害的根源。(联系选文,强调根源得1分)因此,加强自身品格修养,使自己淡泊一点,大度一点,多一点宽容,少一点物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答到心态与做法,意近即可得3分)

《别》阅读答案3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千万别折腾汉字

  姚安隆

  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儿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如果你像小沈阳那样问一句“为什么呢?”他会说出一大串的理由:第一,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第二,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第三,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一副振振有词的样子,真像是真理在握似的。

  ②可是,了解一下汉字的历史,你就不能不对这种主张打个问号。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这个大背景的。

  ③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尘”字。他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写成了“”,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塵”;即使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还是不胜其“繁”,民间又出现了俗体字“尘”。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字。“小土为尘”,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塵”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

  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學’”。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想到这一场景,我总觉得推行简化字充满人文关怀,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

  ⑤a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b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台湾说闽南话,难道大陆也要放弃普通话,推行闽南话吗?撇开这点不谈,就文字论文字,“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我们不能因为台湾通行的是繁体字,便认定台湾民众反对简化字。c事实并非如此。d我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e我有一位大学同学,他给在台湾的哥哥写信,特意用繁体字,“台湾”写成“臺灣”,结果被他哥哥传为笑谈,称他是不知变通的“迂老夫子”。f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

  ⑥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说简化字粗糙,我看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

  ⑦拜托,千万别折腾汉字。(选自《咬文嚼字》20xx年第4期,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千万别折腾汉字。

  B.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是一种幼稚的想法。

  C.讨论汉字繁简问题,不能忽略汉字自身的演变规律。

  D.汉字具有形美、音美、义美的特点。

  2.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粗的“这种主张”指的是( )

  A.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

  B.繁体字要进课堂,要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C.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

  D.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

  3.给第⑤段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A.a/bcd/ef

  B.ab/c/def

  C.a/bcde/f

  D.a/bc/def

  4.对选文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开篇即树立批驳的靶子,然后逐一进行有理有据的批驳。

  B.第③到第⑤段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证明了“讨论汉字繁简问题,是不能忽略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这一分论点。

  C.“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一句中加粗的“简”字是指汉字在结构和笔画上的简洁美,而不是专指简化字。

  D.第⑦段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担忧和真诚地劝说,与题目遥相呼应。

  5.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下列对汉字形美、义美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憾:从“心”,“感”音。意为内心感到郁闷,遗憾,抱憾,是一种心理状态。

  B.武:汉代许慎认为“武”是会意字,“止戈为武”,表现了古人向往和平美好的情感。

  C.旦:表示太阳将要落到地平线下,有“日暮”之意。

  D.疾:病字部,中间有支箭,人被箭矢所伤即为“疾”。

  参考答案:

  1.A

  2.B

  3.C

  4.B

  5.C

《别》阅读答案4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阅读题一

  1、本诗前两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对后面的抒情有何作用?

  2、读诗贵在自悟,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时间,读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感受,请你谈谈读后两句的感受。

  3、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4、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

  1、前两句写景用白描手法,形象地写出北方冬日傍晚黄云覆盖千里,风吹雁飞,大雪纷飞之景,既壮阔,又悲凉;这正是为下文情感的陡转作准备。

  2、后两句抒情有别于一般的送别诗,写得大气豪放,踌躇满志。

  3、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

  4、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阅读题二

  ①这首诗是典型是前两句: 写景。后两句:议论(或抒情)。

  ②请说说前两句所描写的景物特点:

  答:日暮黄昏,北风呼号,大雪纷飞,寒雁瑟瑟地出没在寒云之上。辽阔、苍凉、渺茫。

  ③三、四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在慰藉朋友的孤独情怀中更透露出无限的信心与希望:走吧,朋友,走进大漠,即便是走到天涯海角,,凭着你高尚的人品与魅力无穷的人格力量,还是会有无尽的友人聚集到你的身边来的.。

  译文

  黄昏的落日使千里浮云变得暗黄;北风劲吹,大雪纷纷,雁儿南飞。

  不要担心前方的路上没有知己,普天之下还有谁不知道您呢?

  赏析

  《别董大》,是唐代诗人高适在送别友人董庭兰时创作的两首七绝,其中第一首堪称千古绝唱,是送别诗中的典范之作。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别》阅读答案5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8.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9.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 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给四分,三种情感给5分)

  9. 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2分)

  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2分)、

  赏析

  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别具一格。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

  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当时,诗人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更是惆怅倍增。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嗟字用得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

  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诗人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诗人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体现了此诗舒展自由的特色。

  后四句接连用典。此诗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平的典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结尾仍用典。《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么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别》阅读答案6

  别踩疼了雪

  朱成玉

  (1)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2)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3)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t~x.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4)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5)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6)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7)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她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8)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9)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10)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11)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12)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13)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14)雪花在天空舞蹈!

  (15)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16)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17)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18)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选自《今日教育·读写舫》2008.2)

  13.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4分)

  14.第⑦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5.品味语言(7分)

  (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①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②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2)第(16)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16.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17.文中第@段有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大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实际作答。(50字左右)(4分)

  答案:

  13.(共4分)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意合即可)

  14.(共3分)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1分),由“看雪”的描绘转入对妈妈的回忆(如答成“爱雪原因的记述”也可)(2分)。或:为后文写她妈妈离世(2分)作铺垫(1分)。

  15.(共7分)(1)(4分)①变抽象为具体(答成“形象生动”也可,1分)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女儿的爱(1分);②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2分,三点答到一点给1分,答到两点即给满分)。(意合即可)

  (2)(3分)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扣“夜黑”。1分),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扣“雪白”。1分),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扣住“压”。1分)(意合即可)

  16.(共4分)①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②象征纯洁的心灵。(每点2分)

  17.(共4分)评分意见:联系两位母亲的信来谈,话题不偏离母爱(1分);有具体感受(1分);联系实际(1分);语言表述通顺,字数符合要求(1分)。意合即可。

  示例:两位母亲的信,让我认识到母爱的伟大。想到妈妈平时对我的付出,我要说:“妈妈,我爱您

《别》阅读答案7

  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注】①柳宗元的堂弟宗一从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写此诗送别。柳宗元此时已被贬为柳州刺史。

  (1)赏析本诗第二联中数词运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是怎样抒发离情别绪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身”与“万死”对比,概括了诗人孤苦零落的凄惨现实和屡遭不幸的残酷人生;“六千里”与“十二年”从空间、时间上高度概括了诗人屡遭贬谪的距离遥远和时间之长;读来令人震撼,极富感染力。

  (2)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运用“黯然”“别泪”“去国”“投荒”“相思”等词语,抒发了惜别、哀伤之情。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梦”“烟”等意象,表达了凄恻、惆怅之情。

《别》阅读答案8

  别范安成

  (南朝·宋)沈约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

  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

  勿吉一樽酒,明日难重持。

  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

  答柳恽

  (南朝·宋)吴均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1.两首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共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同:两首诗都写了离别时的悲伤。(1分)异:沈诗是当面送别,写暮年时的离别。(1分句中,两人都老了,已经不是年轻时离别的样子了。(1分)吴诗是寄诗送别,(1分)表达的'是没有当面送别的遗憾和相见不易的感伤。终究无缘见一面,只能空白伤怀。(1分)

  2.虚实结合(1分)沈诗“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是实写,而追怀少年时的离别和和设想梦中寻友是虚写。(2分)吴诗写“清晨发陇西”是实写,晚上到达飞狐谷和沿途所见为虚写。(2分)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歌内容层次更丰富,更充分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不舍。(1分)

《别》阅读答案9

  【原文】: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释】

  ①江海:指上次的分别地,也可理解为泛指江海天涯,相隔遥远。几度:多少年 ②翻:反而。③离杯:饯别的酒。共传:互相举杯。

  【翻译】:

  自从和老友在江海分别,隔山隔水已度过多少年。

  突然相见反而怀疑是梦,悲伤叹息互相询问年龄。

  孤灯暗淡照着窗外冷雨,幽深的竹林漂浮着云烟。

  明朝更有一种离愁别恨,难得今夜聚会传杯痛饮。

  【赏析】

  这是首惜别诗。诗写乍见又别之情,不胜黯然。诗一开端由上次别离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最后写惜别,波澜曲折,富有情致。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乃久别重逢之绝唱,与李益的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次别后,已历数年,山川阻隔,相会不易,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正因为相会不易,相思心切,所以才生发出此次相见时的疑梦和惜别的感伤心情来,首联和颔联,恰成因果关系。

  乍见二句是传诵的名句,人到情极处,往往以假为真,以真作假。久别相逢,乍见以后,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会不易。假如别后没有牵情,相逢以后便会平平淡淡,不会有翻疑梦的情景出现了。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维妙维肖,十分传神。即使说久别初见时悲喜交集的心情神态,尽见于三字之中,也是不为过的。

  颈联和尾联接写深夜在馆中叙谈的情景。相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的,所以诗人避实就虚,只以景象渲染映衬,以景寓情了。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

  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是多么凄凉。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其中的孤、寒、湿、暗、浮诸字,都是得力的字眼,不仅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二句既是描写实景,又是虚写人的心情。

  结处表面上是劝饮离怀,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用一更字,就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离怀惜共传,在惨淡的灯光下,两位友人举杯劝饮,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诗人此处用一惜字,自有不尽的情意。综观全诗,中四句语极工整,写悲喜感伤,笼罩寒夜,几乎不可收拾。但于末二句,却能轻轻收结,略略冲淡。这说明诗人能运笔自如,具有重抹轻挽的笔力。

  【阅读训练】:

  一、

  1.如何理解“乍见翻疑梦”?又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5分)

  2.请指出颈联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6分)

  3.诗歌第二联是被人传诵的名句,其中“翻疑梦”三字十分传神,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4.诗歌第三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4分)

  5.这首诗的颔联是传诵的名句,有人认为“翻疑梦”三字十分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具体说说理由。(4分)

  6.在颈联中,诗人借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心情?(4分)

  7.结合三、四两联,谈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两句,请谈谈你对这两句“动人之处”的理解。

  二、

  1.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什么诗。根据本诗内容,标题中“宿别”的意思是

  答: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依次写了久别、乍见、相聚、惜别,波澜曲折,富有情致。

  B.首联从时间、空间角度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

  C.颔联中“各问年”,不仅在感叹年长容衰,也在以实证虚,说明“翻疑梦”的境真情真。

  D.尾联“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中的“惜”是惋惜、可惜的意思。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颈联“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作简要赏析。

  4这首诗的第二联反映了一种什么心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析。

  5第三联用了“孤灯”“寒雨”“湿竹”“暗烟”几个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6.颈联“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在写景上有何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三、

  (1)填空完成对本诗写作思路的分析(2分)

  回忆过去的别离―― ――叙写话别时的伤感

  (2) “乍见翻疑梦 ”一句,表述了诗人和友人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2分)

  (3)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常用的写法。请以诗歌的第三联为例作分析(2分)

  (4)诗第三联描写了什么景象?这样的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5)综观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一、

  1.与友人久别相

  逢,乍见以后,反疑为梦境。(2分)说明二人上次别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会不易,(1分)将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看到作者与友人久别重逢时悲喜交加的'心情)。(2分)

  2.借景抒情(或:渲染;或:虚实结合,实写景色,虚写心情)。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3分,其中手法1分)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离别的气氛,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3分)

  3.因为诗人与韩绅久别重逢,突然相见,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见的不易。(2分)“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2分,一句1分)

  4.第三联借景抒情,既是描写实景,又是虚写人的心情。(2分,答出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即可得分。)不仅渲染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2分,一句1分)

  5、同意。因为诗人与韩绅久别重逢,突然相见,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见的不易。“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全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4分)

  6、相逢已难,又要离别,纵有千言万语,也片时无法说完。诗人借孤灯、寒雨、湿竹、浮烟等凄凉意象,渲染伤别的气氛,表达悲凉暗淡的心情,也用以象征人事的浮游不定。(4分)

  7.第三联孤灯、寒雨、浮烟、湿竹营造了凄凉的景象,渲染了离别的气氛;(2分)第四联中一个“更”字点出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字情意绵绵,表现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8.久别重逢,乍见反疑为梦境,悲喜交集之态毕现,突出了别后相思心切和彼此相会不易。别后相隔太久,见面互问年龄,不仅是感叹年长容衰,也说明“翻疑梦”的境真、情真。

  1.五言律诗或近体诗;宿别:与朋友相聚了一夜后分别。

  2.D

  3.参考角度一: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方法,以“孤灯”“寒雨”“湿竹”和“浮烟”营造出凄凉的意境,渲染了话别时的伤感气氛,表达诗人内心的悲凉。

  参考角度二:虚实相间,避实就虚。相逢已难,又要离别,其间千言万语,不是片时所能说完的,故诗人以“孤灯”“寒雨”“湿竹”和“浮烟”等凄凉的实景/来渲染彼此离别时的无限伤感、凄凉之情。

  4反映了一种久别相逢、乍见之后反疑为梦境的典型心理。表达了悲喜交集的心情。因出乎意料的突然相逢丽惊奇、欣喜,因分别时间太长,见面后看到对方容颜衰老而心生悲伤。

  5孤灯、寒雨、浮烟、湿竹,生动恰切地营造出凄迷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因伤别而悲凉惨淡的心情。

  6.作者采用了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手法,以“湿竹”“暗烟”营造凄迷的意境,以“孤灯”“寒雨”衬托诗人孤苦的心境。

  三、

  (1)描述相见时的惊喜。

  (2)诗人和友人之间心心相映,感情很好;诗人和友人经常分别,很难相见。

  (3)诗句以孤、寒、湿、暗等词语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衬托诗人和友人难得一见就要分别的沉重心情。

  (4)描写了寒夜雨中馆内一盏孤灯照着,深深的竹林在浮动的烟雾中显得很暗。这样的描写衬托了诗人和友人久别重逢叙谈,含蕴着浓浓的友情和将要分别的感伤之情。

  (5)表达了诗人和友人的深厚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别》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别踩疼了雪 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见到它。

  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让人目不暇接。女儿伸开手掌。她马上发现,我们的手掌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无法承受我们的爱意,在手掌里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要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女儿的话深深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灵魂依然会缠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的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在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可是冬天,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雪花在天空舞蹈!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那一刻,我看到全世界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类的心灵。

  1.“我”和女儿来北方看雪的目的是否一样?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充满诗意的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概括女儿在冬天以外的三个季节里以怎样的方式怀念母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全文看,雪有着怎样的特点?文章以“别踩疼了雪”为标题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的语言非常精彩而又耐人寻味。试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一样。“我”是为了满足女儿的渴望,让她亲身感受一下“我”无法描述的雪;女儿则是为了妈妈,因为冬天南方无雪,她无法以自己的方式怀念母亲。

  2.对孩子的无限关爱之情。

  3.春天,太阳一露头就起床;夏天,把书桌搬到大树底下做作业;秋天,托腮凝望天上的云。

  4.轻盈、飘逸、纯洁、美丽。标题引用孩子的话,告诉人们:雪地如同孩子纯洁的心灵,负载着他们的美梦;千万不要弄脏这洁白的世界,踩疼他们的梦想。

  5.如:“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本意是说环境再黑也掩不住雪的洁白,喻指即便人世间再复杂、再混浊,也敌不过人们心灵的纯洁、美好。(意对即可)

《别》阅读答案11

  别韦少府

  李白

  西出苍龙门, 南登白鹿原。

  欲寻商山皓【注】, 犹恋汉皇恩。

  水国远行迈, 仙经深讨论。

  洗心向溪月, 清耳敬亭猿。

  筑室在人境, 闭门无世喧。

  多君枉高驾, 赠我以微言。

  交乃意气合, 道因风雅存。

  别离有相思, 瑶瑟与金樽。

  【注】商山皓:即商山四皓, 指秦末四位隐居于商山的信奉黄老之学的贤士。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苍龙”白鹿”实指两个地名,但其中也暗含了诗人辞别朝堂、寄身江湖之意。

  B. 向溪月”勾起诗人的思念之情, 敬亭猿“则叫声凄婉, 这些都让诗人止步难前。

  C. 筑室在人境, 闭门无世喧”,化自陶渊明的诗句, 显示了诗人独立不群的人格。

  D. 别离有相思, 瑶瑟与金樽”, 其中有别离时的不舍,也有别离后独自惆怅的忧伤。

  16. 欲寻商山皓,犹恋汉皇恩”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在对待 仕”与 隐”的态度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 B

  16.①“欲”句表达了诗人既想像“商山皓”一样学道归隐,又眷恋“汉皇”垂顾来成就功业,体现的`是诗人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②“安”句抒发了官场受挫的怨愤, 表达了不愿摧眉折腰侍奉权贵,坚决远离朝堂的激越愤慨之情。

《别》阅读答案12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14、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橘柚香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含蓄地写出了与友人分别的心情。

  B、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船,这些意象是冷色调的,烘托出作者内心无尽的凄凉和思念。

  C、三、四句“忆”字引发往事联想,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D、末句以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心情,与古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表达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15、有人说本诗的诗眼是“凉”字,请简析其妙处。

  16、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结合本诗三、四两句具体分析。

  答

  14、C

  15、“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即,秋风秋雨给人的真实感觉。同时也是全诗中凄凉氛围,情感的反应,该字将情景融合到一起了,所以“凉”是诗的诗眼。

  16、这两句诗运用虚写的手法,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忆’字引发往事联想”错误,“忆”指想象,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所以不是“联想”。

  故选C。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凉”字指江风把细雨吹进小舟,顿让人感觉丝丝寒凉。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

  此句因“凉”字寓情于景,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营造了全诗凄凉氛围,切合离别的感伤之情。所以“凉”是诗的诗眼。

  1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指本诗后半部分的虚写的艺术效果,这是本题的答题方向。

  三四句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别》阅读答案13

  别丢了坎蒂德

  ①儿子打来电话,没聊上几句我就急着问他:“坎蒂德怎么样了?他走了吗?”

  ②儿子笑起来:“妈,你怎么这么惦记他呀?我都嫉妒了。”

  ③儿子在英国剑桥CSR公司工作。刚上班的时候他就告诉我说,与他对坐的是一个葡萄牙人,名叫坎蒂德。坎蒂德的工号是12号,年纪不大,尚未娶妻,却是这个公司地道的元老级人物了。公司排前20个工号的只剩了三个人,只有坎蒂德一直没有当官,不是因为他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不感兴趣。“他可牛了!他是全公司员工在技术方面请教的中心,据说他的钱多到可以在伦敦买上几栋楼呢。”儿子说,就是这个很牛的坎蒂德整天穿得叫花子似的,上下班骑一辆破自行车。“他是刻意藏富吧?”我问。儿子说:“我看不像。他的兴趣不在吃穿用度上。”

  ④当官没兴趣,吃穿用度也不讲究,那这个坎蒂德“情感的出口”究竟在哪里呢?

  ⑤儿子说,坎蒂德是个“超慈悲”、“超热爱大自然”的人。他去了一趟养鸡场,看到速成鸡被囚禁在不能转身的笼子里,参观者被告知不可大声讲话,否则这些心脏特别脆弱的鸡就会被当场吓死,回来后,他就开始吃素了。他说,他好可怜那些鸡;他还说,有时候会莫名思念那些鸡,很想去探视它们,却又没有勇气。

  ⑥三个月前,坎蒂德利用休假回到葡萄牙,投了一笔巨资。儿子让我猜猜他买了什么。我说:“别墅?土地?度假村……”儿子说:“都不是,他买了一片森林。”

  ⑦休假结束回到公司,坎蒂德每天惦念他的森林。他把森林的照片一张张翻给同事们看,像炫耀自己年轻貌美的未婚妻。他告诉我儿子说,他准备辞职,回家去照顾他的森林。他在英国置办了高档的摄像机、照相机、放大镜、显微镜,说是回去后要好好观察研究森林里的各种植物与昆虫。

  ⑧坎蒂德是在20xx年12月2日那天离开剑桥的。临走前,公司的同事们按惯例为他“凑份子”送行。一笔可观的'英镑打到了一张卡上,送到了他的手中。他一拿到那张卡,立刻让我儿子和他一起在网上查找非洲一个救助饥饿儿童的网站,查到后将钱悉数捐了出去。坎蒂德举着那张分文不剩的空卡,开心地对我儿子说:“这个,我要收藏的。”

  ⑨我多么愿意让儿子一辈子都与这样的人做同事啊!“不要丢了坎蒂德。不管多远,都与他保持联系吧。”我这样嘱咐儿子。

  1.文章记叙了坎蒂德的几件小事,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2分)

  事件 人物品质

  参观养鸡场,回来后改吃素。 悲悯善良 关爱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 酷爱大自然

  将“份子钱”捐给非洲儿童。 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⑧段划线句子,说说坎蒂德收藏那张空卡的原因是什么。(2分)

  3.题目“别丢了坎蒂德”有怎样的含义?(4分)

  【参考答案】

  1.参考答案:花巨资购森林,并辞职回去照顾。 乐于慈善 有爱心 (评分:2分。每空1分)

  2.参考答案:那张空卡凝聚着他与同事的友谊;能使他能想起做善事的快乐(评分:2分。每点1分)

  3.参考答案:一是别丢掉了坎蒂德这个朋友;二是别丢了坎蒂德所具有的那些美德。(评分:4分。每点2分)

《别》阅读答案14

与胡兴安夜别

何逊

  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

  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

  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

  【注】

  ①胡兴安:兴安,南朝所置县名,在今四川成都附近。胡兴安当为在其地做官的胡某。②居人:指自己。转轼:回车。③客子:指胡兴安。维舟:系船,停泊。

  ①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

  ②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

  ③维:栓、系。

  阅读练习一:

  (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

  3.请简要赏析诗句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 (5分)

  4.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感情。(6分)

  练习一答案:

  (1)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2)写眼前实景:颈联( 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离别氛围。

  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凄清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地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3.两句景物描写,前句细腻,后句空旷,构成一幅颇有层次的水边夜色图。(2分)既点出了夜别,又照应了维舟二字,诗人用简练的笔触把与友人夜别的环境写得凄清壮阔。(2分)景中寓情,景中有人,与前四句共同构成冷月寒江一孤舟,人自伤心水自流的`境界。(1分)

  4.前两句简洁而生动地白描出一幅将别未别、两情依依的水边送别图。(2分)第三句从时间上回到别前的酒宴,从情绪上则是席中的欢声笑语,意在衬托第四句。(1分)在一筵两地之后分别缀以笑愁两个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字眼,说明笑是短暂的,愁才是难尽的。(1分)最后两句是想象自己回家后的感觉。离恨犹在,故园独守,倍感孤寂,友情之可贵及友人在心中的位置,不言自明。(2分)

  阅读练习二:

  (1)从诗歌体裁上看,这首诗是一首 。(1分)

  (2)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3分)

  (3)本诗的五、六句历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4)诗歌的颈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练习二答案:

  (1)魏晋五言诗/古体诗

  (2)离别之际,诗人强颜欢笑(苦笑),这是以笑衬(写、表现)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

  (3)①写眼前实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渲染了淒清悲凉的离别氛围。

  ②写联想之景:颈联写诗人想到自己与友人离别后,在清凄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

  (4)前句细腻地写出了露湿水边草的场景,后句描绘了流水倒映明月的场景,描绘了一幅颇有层次的水边夜色图,既点出了夜别,又照应了维舟二字,诗人用简练的笔触把与友人夜别的意境写得凄清空旷。

《别》阅读答案15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0-11题。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其二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10.明代蒋一葵称赞《春夜别友人(其一)》中“五、六语佳”,请简要赏析其一中五、六句的表达效果。(4分)

  11.这两首诗都写别友人,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侧重,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加以分析。(6分)

  答案: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4分)选取典型景象“明月”“长河”“晓天”点明时间,照应题目“夜”;用词准确,“隐”“没”既使画面富有动感,又暗示时间之长;寓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景衬情),通过“隐”“没”表明时光流逝,催人离别,衬托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深情。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11.(6分)《其一》“此会在何年”句,重在表达与友人深厚情谊和后会无期的离别伤感之情;《其二》“愿上大臣书”句,重在表达自己向朝廷上书论政、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评分建议: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不结合语句分析,只写情感,得2分。

【《别》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别》阅读答案05-29

《别》阅读答案[经典]05-30

《春夜别友人》阅读练习及答案01-12

《移家别湖上亭》阅读答案11-09

别房太尉墓阅读答案与解析01-21

张爱玲《霸王别姬》阅读练习及答案06-20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阅读答案01-18

王勃《别薛华》阅读答案及简析06-21

苏颋《赠彭州权别驾》阅读练习及答案01-11

陈庚《别惹乌鸦》 说明文阅读含答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