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阅读答案

时间:2024-05-30 12:29:30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合集)《别》阅读答案15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别》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合集)《别》阅读答案15篇

《别》阅读答案1

  别一种叙述(节选)

  宋雨薇

  在这里,所有的叙述都不是来自故事,而是来自这个村庄自身。

  这一年的夏天,我的心情一直在希望和失望中沉浮。自负责单位的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走过了太多的村落,看着村庄在长久的苍凉中被注入新鲜的元素,心情也随着脚步对村庄的深入探索而起起伏伏。

  这些年自己拼命地背离泥土、背离村庄、背离记忆里无法遣散的那些生活的沉重。可无论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仍然无法与父辈的村庄彻底割裂、分离。尽管我早已习惯了城市生活,但是每到秋收季节,我仍会义无反顾地回乡,忘我地与那片黑土地继续抗争。

  把时间拔回到二〇一六年秋天。十月三十日,呼啸的东北风刮了一夜。清展醒来,推开房门,一股逼人的寒气瞬间袭来。屋外正飘着渐渐沥沥的细雨,早已不再年轻的父母已全副武装收拾妥当,套上了牛车,正准备向田地出发。我缩着扁膀走出来,父亲看了我一眼,说饭菜热在锅里,田野里风太大,你吃完早饭留在家里看家。他们必须去田里,及时把脱了玉米衣的玉米抢收回来。

  看着一前一后赶着牛车攀爬在山路上的父母,我没有去动热在锅里的早饭,而是回到屋内,迅速穿上厚一点儿的棉衣裤,又找出雨靴穿上。我寻出一块不大不小的塑料布,将两端打了个活扣系在脖子上,沿着牛车的痕迹,深一脚浅一脚地向五里外的田野走去。

  远远地,我看见自家的牛车停在玉米地的坡顶,那头为我家立下汗马功劳的耕牛正埋着头,撕扯着面前的一堆玉来秸,①仿佛在用力咀啃一段苦涩的旧时光。

  这里的田地多以山坡地为主,这样的地理劣势,直接决定了我们家秋收的难度和时间长度。每一年的秋收,我们全家人都要用尽全部力气,一点一点地用麻袋将玉米背到坡顶,再用牛车运回。远远地,我看见父亲在拾满了一麻袋玉米后,想站起身。②他低着头看了麻袋一会儿,似乎是在掂量自己的`力气能否与它的重量对抗。

  父亲向较低的地势走下一步,蹲下身,试图用全身的力气抡起那满满一麻袋玉米。可是,那个麻袋并没有妥帖地伏在父亲的背上,而是偏离了他预期的方向,重重地倒向父亲右臂的一侧,也顺势将他带倒在泥泞的地上……

  我一路跌跌撞撞地朝父亲跌倒的方向跑去,很多原本被遮掩得严严实实的悲伤,在那一瞬间一股脑儿地挤到了我的喉咙里,它们把我的声音彻底淹没了。我所有的情绪都深陷于自责中,我难过于自己的无能和无用,难过于没有足够的能力将亲人从苦难中拯救出来。工作十余年,我在别人羡慕的光鲜里过着生活。很多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谁,在现实和世故面前,我的一切努力似乎都那么苍白无力。一个人在还不够强大的时候,发出的声音会被冷漠地轻视。我暗暗地、发着疯地铆着一股劲儿,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我常常想,或许能够通过文字改变命运。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都这样暗暗地为此努力着。很多时候,我会作为一个简单的个体,向别人做一个充分的自我介绍。尽管在很多人眼里,他们会忘掉所有的世俗意识,以一种亲切而又温暖的真诚接纳我,并且欣赏我。可是在另一种声音的笼军下,我又能是谁?我经常会在一句“你爸爸是谁”的询问里困惑。工作之初,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句询问背后的世故,因为我的确是一个没有故事和城府的人,又哪里会把这些联系到一起呢?我是如此微不足道,哪有什么力量拯救自己的亲人,让他们不再饱受生活的困顿与困扰?

  当我跑到父亲身边的时候,他已慢慢坐起身,湿漉漉的棉衣上面沾满了泥。看见我,他微微一愣,非常直接地将他刚才经历的痛苦,以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进行了转换,僮硬地挤出了一个笑脸。③那个笑,像是把借来的表情黏到了脸上,比哭泣还让人难受。

  坡高路滑,我和父亲躬着腰,背着麻袋一次次向坡上翠爬的身影,渐渐地拉大了山坡的弧度。雨越下越大。疲劳之至,父亲想坐下来抽支旱烟解解乏。他摸出口袋里的旱烟和剪裁好的烟纸,打开烟袋,却发现烟叶早已在雨水的关照下面目全非了。父亲又摸了摸全身上下的衣服,已没有一寸是干爽的。他叹口气,故作轻松地朝我笑笑,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快点儿干,干完了就可以回家了。”父亲这样说的时候,我清楚地看到了他铁青的脸色下,冻到发紫的嘴唇在寒凉的雨水中打着战。

  从我懂事起,父辈就在这片土地上顽强地与贫穷抗争。在我的记忆里,村庄留给我最多的印象就是贫穷与自卑,因为这些,才有了我后来挣命般的苦读与逃离。多少次,我只身携带着文字,从现实中出逃,又被生活一次次无情地遣返。④这个村庄,竟让我无力爱恨相抵………

  一周后,我家的秋收运动接近尾声,我的假期也结束了。在一个东方泛着鱼肚白的清晨,我走过曲曲折折的十五里山路,搭上了一天只有一趟的回城客车。而我的父母,在剩下的时间里,在风湿性关节炎复发的疼痛和重感冒的围困里,继续他们的劳作。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部分,写了作者负责脱贫攻坚的感受,将所写内容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能够触发读者对乡村变迁的更多思索。

  B.文章将城市与乡村对比来写,在叙事过程中多次穿插作者的感受,有利于表达观点、抒发情感,突显城乡的差异。

  C.父亲抽烟这一细节描写,既能表现辛苦劳动给父亲带来的疲惫,又能体现父亲在女儿面前掩饰尴尬的心理状态。

  D.文章末尾将离乡回城与父母继续辛苦劳作对举,既表现作者对父母的牵挂,又隐含着无力将亲人从困苦中拯救出来的自责。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中牛仿佛“咀嚼”“苦涩的旧时光”,也正是“我”面对父母依旧辛苦劳作时苦涩的心理感受。

  B.句子②中的“低头看”、似乎是在“掂量”,写出了父亲的犹豫,表现父亲已经年老,劳动已经力不从心。

  C.句子③中“借来的表情黏到了脸上”,表现父亲笑得不自然,反映他在女儿面前极力掩饰年老体衰的心理。

  D.句子④中的“爱“指对亲人、对家乡的爱,”恨“指乡村贫困给她带来的心痛,“恨”的存在,冲淡了“爱”。

  8.“工作十余年”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人生体验。请加以梳理概括。(4分)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背离·回归·痛苦;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真实。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参考答案

  6.B(“对比来写”无依据,“突出城乡差异”错,应为突出作者逃离与回归的挣扎)

  7.D(“‘恨’的存在,冲淡了‘爱’”分析不当,文中“无法相抵”,指二者无法中和,无法释怀)

  8.①对自己人生定位的茫然;②努力改变被冷漠地轻视现状的艰难;③工作之初对社会世故的无意识;④对无力拯救亲人摆脱生活困顿与困扰的痛心。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9.甲组示例:

  ①“我”背离村庄,来到城市,努力摆脱乡村穷困的生活和记忆里生活的沉重。

  ②“我”一直没有忘记乡村,每年回乡收秋,并投入到乡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中。

  ③“我”走出乡村,但不能帮助亲人摆脱困境,内心充满痛苦与伤感。

  乙组示例:

  ①文章所有的叙述来自村庄自身,用一种写实的笔法叙述。

  ②文章反映了脱贫攻坚前乡村真实的情况。

  ③作者对乡村既想逃离又有着深挚的爱,表现情感的真实性。

  ④细节真实,如父亲没有扛起麻袋,却被麻袋带倒等细节。

  (每点2分,答出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别》阅读答案2

  别房太尉墓

  杜 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肃宗所贬。杜甫曾上疏力谏,得罪肃宗。死后赠谥太尉。谢傅:指晋代谢安。他部署八万晋军迎战符坚百万大军,胜利消息传来,他仍在与客人下棋。徐君: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季札因使命在身,没有及时献上。徐君死后,他将剑挂在徐君坟前树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公事在身,却驻马停留专程凭吊亡友,衔诚致哀,可见两人情谊深厚。

  B.诗人感觉房太尉的坟非常孤单冷清,这种感觉与房琯在政治上受冷遇有关。

  C.诗人将泪水涌淌的自我形象与低空的片云映衬而写,将情与景结合了起来。

  D.诗人虽然沉痛,但是婉转的鸟鸣声安抚了诗人的悲伤,给他带来一丝慰藉。

  16.颈联借两则典故各自暗写了怎样的现实场景?又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

  15.D(“安抚了诗人的悲伤,给他带来一丝慰藉”错,“啼”,应为“啼哭”。)

  16.第一则典故:诗人借谢安对棋,暗写自己昔日与房琯下棋的生活,(1分)既显示了诗人与房琯的亲密关系,也赞美了房琯的.气度与才能(2分)。第二则典故:诗人以季札挂剑,暗写自己寻祭房琯墓地的情景(1分),既表现了诗人对房琯去世的深感意外,也表现了诗人对亡友的追思悼念之情(2分)。

《别》阅读答案3

  冬晚的别

  俞平伯

  五日,自沪返杭,六日至八日入南山小住,八日至十二日间我再去上海,而环①住在杭州。这可谓极小的小别,也几乎不能算是别,而我们偏要大惊小怪的,以为厉害凶险,并且要声明,无论你们怎样的斟情酌理,想它不通,弄它不清楚,纳闷得可观,而我们总一口咬定,事情在我们心上确是如此这般经过的了。

  《雪朝》上有几首《山居杂诗》就是那时候写的:“留你也匆匆去,送你也匆匆去,然则——送你罢!”“把枯树林染红了,紫了,夕阳就将不见了。”“山中的月夜,月夜的山中,露华这般重,微微凝了,霜华也重,有犬吠声叫破那朦胧。”(一九二二,一月六日至八日,杭州山中。)

  诗固然蹩脚得道地,但可以看出冬日山居的空寂和我们情怀的凄紧,至少今天我自己还明白。山居仅短短的三天,却能使我默会山林长住者的襟抱,雅人高致决非得已,吟风啸月,也无非“黄连树下弹琴”罢了。这是一面了。另一面呢,空寂的美名便是清旷,于清旷的山中暂息尘劳,我上一天刚从上海来耳目所接,神气所感,都有一种骤然被放下的异感,仿佛俄而直沉下去。依一般的说法,也只好说是写意舒服之类罢。然而骨子里头,尽尽里头,确有一点点难过,这又是说不出的。若以北京语表之当曰“不是味儿” 。

  想想不久又将远行,以年光短促如斯,迅速如彼,更经得几度长长短短的别呢。朝朝暮暮,悄悄沉沉,对着寥落苍茫的山野和那些寒露悲风,重霜淡月,我们自不能无所感,自不能无所想,不能不和古今来的怨女痴男有点沆瀣一气,明知“雅得这样俗”,也就不必再讳言了。

  自然的严峭,仿佛刃似的尖风,在我们心上纵横刻划,而人事的境界又何其温温可喜。我们正随H君同住山中,H君中年意兴之佳,对我们慈爱之厚,是值得永永忆念的。我们那时的生活,除掉别恨的纠缠,其和谐其闲适似可以终身,自然人事以两极端相映发,真使人怅怅无所适从,而“情味杂酸甜”一语何足以尽之!

  一清如水的生涯最容易过,到第三天上午,Y姊妹兄弟们都从杭州城内来,同嬉山中。午饭初罢,我便心急慌忙的走到湖边,(距山居不及半里)乃有船无夫,以轿班名唤阿东者代之。城里新来的人都怅怅地送我们于李庄码头。转瞬之间,我们已是行客,他们为山中主人了。桨声响后,呆看送客者的影子渐没于岚姿树色之间,举手扬巾的瞧也瞧不见了。轿班去摇船,“船容与而不进兮”,毕竟也荡得渐远。他们都该回到我们昨天住过的地方去了罢?晃荡于湖心,我们也只多了片刻的相聚。

  江南冬天的阴,本来阴得可怕,而那天的阴,以我们看来尤其阴得可惨——简直低压到心上来。好容易巴到了岸,坐上洋车,经过旅下营荐桥之类,(其实毫无异样)觉得都笼罩一种呆白的颜色,热闹只是混乱,匆忙只是潦草,平昔杭州市街对我的温感都已不见了,只一味的压追我去上路,去赶火车,而赶不着夜班火车要误事!

  回到城头巷,显得屋子十分大,十分黑,空空的。他们都不在家,天色也快晚了。再走进我们的卧室,连卧室的陈设,桌子椅子之流也不顾情面来逼迫我,也还是这几句老话:“赶火车!赶不着,要误事!”我忙忙的拾掇这个,归折那个,什么牙刷啦,笔啦,日记本啦,皮夹子啦……都来了。这些全得带,不带齐,要误事!

  环也忙忙的来帮我收拾,她其时何所感,我不知道,我也来不及去知道。我全为没来由的.凄惨所沉没,又为莫名其妙的匆忙所压迫,沉沉的天气,沉沉的房屋,沉沉的人的面目,无一不暗,无一不空,也无一不潦草枯窘。等到行李收拾完结,表上只差十来分钟就该走了,我走进靠南的套间,把秒针正在滴答滴答的表放在红漆的桌上,坚执环手而大落泪。也并不记说过什么话了,只记得确确实实的,天色已晚下来,夜班车已经快要开。

  一九二八年五月二十九日

  【注】①环:俞平伯妻许宝驯,字长环。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五日,自泸返杭,六日至八日入南山小住,八日至十二日间我再去上海”简要交待离别之短,突出夫妻感情之深。

  B.文中“山中的月夜,月夜的山中”与《荷塘月色》中“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虽写月的表现手法不同,但都表达独特感受,有异曲同工之妙。

  C.作者写回到杭州后感觉杭州市只一味地压迫他去上路,去赶火车,写出“别”的无奈,其实是间接地表达自已恋恋不舍的惜别之情。

  D.作者用“蹩脚得道地”“雅得这样俗”等个性化鲜明的词语评价所写诗,以游戏笔墨来嘲讽冬日山居的空寂和其情怀的凄紧。

  7.冬晚的“別”在文中有不同层面的表述,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时间上介绍“这可谓极小的小别”是指八日至十二日。

  B.作者从地点上介绍“小别”是指自己在上海,而妻子在杭州。

  C.Y姊妹兄弟们从“杭州城内”来,我们却在南山与之相别。

  D.作者坚执环的手而大落泪是因一别经年,此后相见遥遥无期。

  8.作者为什么说“自然的严峭,仿佛刃似的尖风,在我们心上纵横刻划,而人事的境界又何其温温可喜”?请结合上下文简析。

  9.文中不同的人面对“冬晚的别”各自有怎样的情感表现?作者这样构思有怎样的匠心?

  答

  6.D

  D.“嘲讽冬日山居的空寂和其情怀的凄紧”分析不当,作者只是以这些个性化的词语突出冬日山居的空寂与其情怀的凄紧,而非“嘲讽”。

  故选D 。

  7.D

  D.“是因一别经年,此后相见遥遥无期”错。根据原文“这可谓极小的小别,也几乎不能算是别”,落泪是因为不舍,相别的时间应该是几天。

  故选D 。

  8.①寥落苍茫的山野、寒露悲风和重霜淡月等自然之景增添了“我”情怀凄紧、离别的凄伤,因而说自然是严峭的。②妻子的理解、H君的慈爱、Y姊妹兄弟们的同嬉,又让“我”感到温暖,故而说人事的境界又何其温温可喜。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语句的理解能力。

  “诗固然蹩脚得道地,但可以看出冬日山居的空寂和我们情怀的凄紧”“朝朝暮暮,悄悄沉沉,对着寥落苍茫的山野和那些寒露悲风,重霜淡月,我们自不能无所感,自不能无所想,不能不和古今来的怨女痴男有点沆瀣一气”,寥落苍茫的山野、寒露悲风和重霜淡月等自然之景增添了“我”情怀凄紧、离别的凄伤,因而说自然是严峭的。

  “环也忙忙的来帮我收拾”“我们正随H君同住山中,H君中年意兴之佳,对我们慈爱之厚,是值得永永忆念的”“Y姊妹兄弟们都从杭州城内来,同嬉山中”,妻子的理解、H君的慈爱、Y姊妹兄弟们的同嬉,又让“我”感到温暖,故而说人事的境界又何其温温可喜。

  9.(1)表现:①“我”心急慌忙地离山居,感到凄伤、沉重、空寂;②环忙忙地帮我收拾物件,恋恋不舍;③山中主人举手扬巾送别,内心怅惘。

  (2)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身份、不同场合、不同心境的道别,全方位地表现了“冬晚的别”中所蕴含多种情感,丰富了“别”的内涵,赞美了人间真情。

《别》阅读答案4

  嘉靖辛卯,余自南都下第归,闭门扫轨,朋旧少过。家无闲室,昼居于内,日抱小女儿以嬉;儿欲睡,或乳于母,即读《尚书》。儿亦爱弄书; ,若甚解者。故余读常不废,时有所见,用著于录。意到即笔不能留,昔人所谓兔起鹘落时也。无暇为文章,留之箱筥,以备温故。章分句析,有古之诸家在,不敢以比拟,号曰《别解》。

  余尝谓:观书若画工之有画,耳、目、口、鼻、大小、肥瘠无不似者;而人见之,不以为似也,其必有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者矣。余之读书也,不敢谓得其神,乃有意于以神求之云。

  22.作者闭门读书的主要原因是:□□ 。(2分)

  23.文中兔起鹘落是用来比喻 。(2分)

  24.根据文意,下面对作者读书生活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从南都回来后,就很少拜访朋友,专心读书。

  B.虽然家境不好,但仍能恬然面对,安心读书。

  C.边读边写下自己的见解,却没时间去作修饰。

  D.读书不停在表面,而着意探求原作的精神实质

  25.文中画线空处是小儿读书情状描写,富有情趣,请展开想像写一段文字(50字左右)。(4分)

  参考答案:

  22.(1分)下第

  23.(2分) 写作时文思泉涌、落笔飞快的状态

  24.(2分)A

  25.(4分)要点:想像合理,2分;描写生动,有情趣,2分

《别》阅读答案5

  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悲。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

  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

  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

  (1)这首诗以悲贯穿全诗,请结合全诗具体分联加以分析。(4分)(2)从颔联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来看,为什么这次离别如此悲伤?(2分)

  (3)赏析颈联中远和迟的妙处。(4分)

  阅读答案:

  11.(1)此诗起句以乐景衬悲情,点出使人悲;颔联以千里、十年补足悲伤之由。颈联虚写分别后的极度惆怅,尾联再正面点出离别的凄其之情。(4分)

  (2)将远去千里,日后难得相见;以友情来说,与李宷并非一年半载短暂之谊,而是有十年交往的深厚感情。(2分)

  (3)所谓远者,不仅表现极力眺望友人远去的神态,而且还曲折传达出因不能相见而产生的怅惘和迷茫;而一个迟字,借马的行动写诗人内心感受,表现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4分)

  作者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蓝(今河北沧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赏析

  公元746年(天宝五载)春,高适旅居东平(郡名,治所在今山东东平西北十五里),与卸任的卫县(今河南淇县)少府李宷分别,遂作这首送别诗。诗中回顾两人长达十年的深厚情谊,抒发了客中离别的悲凄之情。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黄鸟翩翩杨柳垂,春风送客使人愁,诗人选取最能表现春天时令的翩翩黄鸟、低垂的杨柳、和煦的春风,勾勒一幅明丽的春景图。友人离别,凄楚可知,而诗人却以明媚的春景来衬托这种内心的悲愁,更反衬出内心愁怨之深。因为大自然的美,只有心情愉快才能欣赏,而现在与知交分离在即,不能共同来享受这良辰美景,内心不能不倍感悲愁。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是说友人此别,将远去千里,日后难得相见,这不能不令人由惊而怨。这是愁的原因之一;以友情来说,与李宷并非一年半载短暂之谊,而是有十年交往的深厚感情。此次分手,各奔东西,相距千里,不可能不悲伤。这是原因之二。高适在《邯郸少年行》里有: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的;而他和李宷的交情,经过十年的考验,是那样纯洁无瑕,肝胆相照。在此临别之际,就更觉珍贵,更值得回忆,同时也愈增添了离别的悲伤。前四句中诗人运用反衬,以回顾曲折之妙笔,将临别之际内心的复杂感情描摹得深婉动人。正如赵臣瑗所评论的:春风和煦,黄鸟方相逐于柳荫深处,而人方送别。当此之时,即新知近地,且犹不可,况以十年之谊,而为千里之游乎?所以忽然而惊,猛然而忆,而卒至怅然而悲也。

  前四句侧重于临别前的复杂心理描写,三联则转入分别后的形象刻画:云开汶水孤帆远,路绕梁山匹马迟。云开日出,春光格外艳丽,但友人远去的一叶孤帆却飘然而逝,只剩下诗人匹马单骑,绕梁山而回返。一个远字,一个迟字,这两个字表象述意,十分精妙。所谓远者:不仅表现诗人目驰神往,极力眺望友人孤帆远去的`神态,而且还曲折传达出此时此刻诗人内心的复杂心理活动:正因为山长水远,见面无由而产生的巨大怅惘和迷茫,从而在主观上产生一种遥远之感。而一个迟字,正是这种主观感受的形象写照。亦诚如赵臣瑗所论:去者去矣,帆非远,我偏觉其远;归者归矣,马非迟,我偏欲其迟。此二句写一种恋恋不舍情事,逼真如画。(《唐七言律诗笺注》卷一)

  尾联此地从来可乘兴,留君不住益凄其,再回应前文,直抒内心的凄然之情。第一句,先宕开一笔,春光明媚,正可乘其兴致,畅叙情谊。而友人去意已定,留君不住,自是倍感凄其。这两句各用一典,乘兴,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徽之居山阴,曾雪夜泛舟访戴逵(字安道)经宿方至,刚到门前,忽然返回,人问其故,他说: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哉!凄其见《诗经邶风绿衣》:凄其以风,其为语言助词,这里指心境凄凉。用典而不着痕迹,借其一端发挥出深长的诗意,正是高诗篇终接混茫(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三十七长史参三十韵》)的本色。此诗起句以景衬情,然后以千里、十年补足悲伤之由。继而写分别后的极度惆怅,最后再正面点出凄其之情。格调舒缓,语言流畅自然,使一腔悲怨之情如潺潺细流,曲折蜿蜒而出,凄楚缠绵,在以豪放著名的高适诗中确为别具一格之作。

《别》阅读答案6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司空曙

  故人江海①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③惜共传。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江海:指上次的分别地,也可理解

  为泛指江海天涯,相隔遥远。几度:多少年②翻:反而。③离杯:饯别的酒。共传:互相举杯。

  8.请指出第一首颈联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并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5分)

  9.有人认为这两首诗的颔联有异曲同工之妙,你觉得异在何处,同又在何处?(6分)

  参考答案:

  8.【答案】(5分)借景抒情(或:渲染;或:虚实结合,实写景色,虚写心情)。寒夜里,一束暗淡的灯火映照着蒙蒙的夜雨,竹林深处,似飘浮着片片烟云。(3分,其中手法1分)诗人写此景正是借以渲染离别的气氛,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2分)

  9.【答案】(6分)诗人与韩绅久别重逢,突然相见,反疑为梦境,正说明了上次别后的相思心切和此次相见的不易。翻疑梦不仅情真意切,而且把全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3分)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3分)(要点:久别重逢之绝唱。以神态表现友情,以细节叙亲情)

《别》阅读答案7

  (宋)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①诗的前两句对饯别场景作了怎样的描绘?气氛怎样?

  答:诗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春光的明媚、春花的烂漫、柳丝的轻扬,一句话,是一个看不出有半点离愁别绪的饯别场景。气氛明快而热烈。

  ②怎样理解第三句中的“且”字,它透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且,是暂且、姑且的意思。一个“且”字,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开怀畅饮的表面上的欢悦,而透露出来则是被表面上的坦然平静掩饰着的内心里的极不平静。

  二:

  3、这是一首以“饯别”为主题的诗歌,你认为诗人在这酒宴上的心情如何?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回答。(5分)

  4、人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为诗人饯行的呢?你认为诗歌里有关饯行环境的描写与诗人表达出来的主观情感和谐吗?简述你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3.(5分)诗人是强为欢颜,内心伤痛的。一个“且”字就透露出诗人那时那地的内心世界,最好的一句“莫叫弦管作离声”就更明确的表明了诗人的心态——周围的管弦乐队演奏的离别曲子,将要打破诗人自控防线,迫使诗人失态流露真情了,所以诗人带着恳切的请求:“莫叫弦管作离声”。(意思对即可)

  4. (6分)阳光明媚、花开浓艳、绿柳在清风中轻轻飘摆,就在这样的时节就在这样的环境为诗人饯行的。和谐的。这叫做以“乐景写哀情”,实质上是一种反衬手法的运用。(意思对即可)

  注释

  ①别滁:欧阳修于1045年8月贬为滁州(州治在今安徽滁县)知州,1048年改任扬州知州。这首诗是他离开滁州时所写的

  ②浓烂:形容鲜花灿烂。

  译文

  鲜花盛开明媚的时节,(百姓)为我酌酒饯行,我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弦管演奏离别的曲调。

  别滁赏析:

  欧阳修胸襟旷达,虽处逆境之中,仍能处处自得其乐。他的《》,末二段就表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情景。此诗和《醉翁亭记》同样用了一个“醉”字,但并不过多地渲染那些离情别绪。《醉翁亭记》是写游宴之乐、山水之美,这诗所表现的父老亲故送别饯宴的情景,别是一番情味。

  首句,点明别滁的时间是在光景融和的。欧阳修由滁州徙知扬州,朝廷的公文是在那一年闰正月下达的,抵达扬州为二月。滁州地处南方,气候较暖,这里与作者在夷陵(今湖北宜昌)所写的.另一首《戏答元珍》诗“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不同,而是花光浓烂,柳丝轻明。这样,此诗首句不仅写出了别滁的节候特征,也为全诗定下了舒坦开朗的基调。

  次句叙事,写当地吏民特意为欧阳修饯行。“酌酒花前”,是众宾客宴送知州,与《醉翁亭记》的知州宴众宾正好相反;这天还有丝竹助兴,气氛显得热烈隆重。它虽不同于以往投壶下棋、觥筹交错的游宴之乐,但同样写出了官民同乐和滁州民众对这位贤知州离任的一片深情。

  后两句是,诗人把自己矛盾、激动的心情以坦然自若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出来。欧阳修在滁州任职期间,颇有惠政。饯行时当地父老向他所表示的真挚友好的感情,使诗人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两年多的贬谪生活即将过去,这里地僻事简,民俗淳厚,作者特别对以前在滁州琅琊山与众宾客的游宴情景怀念不已;而此时却是离别在即,滁州的山山水水,吏民的热情叙别,使他百感交集。这里“我亦且如常日醉”的“且”字,用得极好,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他的内心活动。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这种饯别宴上作为助兴而奏的音乐,是欧阳修平时爱听的曲调。但因离忧婴心,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唐朝张谓写过一首题为《送卢举使河源》的赠别诗:“故人行役向边州,匹马今朝不少留。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竹为君愁。”这里结句所表达的意思,为欧阳修所化用。“莫教弦管作离声”,发人思索,使诗意余韵不尽。后来《夜发分宁寄杜涧叟》诗“我自只如当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也是从此脱出。

  欧阳修这首诗与一般叙写离愁别绪之作所渲染的凄恻之情,有明显的不同,它落笔轻快自然,平易流畅,非常感人。这与宋初盛行的刻意追求辞藻华丽,内容却显得空虚的“西昆体”诗风形成鲜明对照。由于欧阳修在诗歌创作中以明快朴实的诗风力矫时弊,因而就成了北宋诗坛的一大名家。

《别》阅读答案8

  别房太尉①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②,把剑觅徐君③。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①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763年卒于阆州,死后赠太尉。②谢傅指谢安。③《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解剑系其冢树而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有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向亡友致哀,可见二人友情之深厚。

  B.颔联写诗人哭墓致哀,天上的云似乎也受到感染。"低"字强化了压抑哀伤的氛围。

  C.尾联写林花纷落,莺啼送客。"唯"字与首联"孤坟"照应,暗写房瑜身后凄凉。

  D.本诗既有对朋友的推崇和情谊,又有对朋友过世的哀痛,还有对安史之乱的忧虑。

  16.律诗有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既各自独立,承担不同作用;又彼此连贯,彼此照应。请分析这首诗颈联的独立性与连贯性。(6分)。

  答

  15.D .“对安史之乱的忧虑”理解错误,此诗表现了诗人对亡友的悼念以及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安史之乱此时已经平息,故“对安史之乱的忧虑”过渡解读。

  16.(1)独立性:颈联的独立性体现在颈联承担“转”的作用。由颔联的沉痛悼念转到回顾友情,由颔联写眼前转到写回忆,由颔联的墓前景物转到典故意象,由前两联的压抑转到温馨。(2分。写出其中两点即可。) (2)连贯性:颈联对房琯的推崇和与房琯的深厚友情,照应颔联,道出来墓前痛悼的原因;因情深而意更悲,明转暗承。(2分)“觅徐君”来到墓前,与尾联“莺啼送客”相连贯。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颈联为第三联,在整首诗中起到“转”的作用。依据颔联诗句含义可知,谢傅,指谢安。诗人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是很高妙的,足见其对房琯的推崇备至;再依据注释③,《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徐君已经去世,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上而去。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作者在本联由颔联的叙写眼前的.沉痛哀悼“转”到回顾过去的友情的回忆,由前联凄凉压抑氛围的渲染“转”到本联典故意象的温馨,无不体现此联“转”的独立性。

  但在本联独立的同时由与其它三联相互照应,体现着其连贯性。本联写作者对房琯的推崇备至,这又照应前两联,道出他为何痛悼的原因。特别是“觅徐君”来到墓前,这与尾联“莺啼送客”相连贯,整首诗布局严谨,前后关联十分紧密。

《别》阅读答案9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和表弟“相逢”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2)“别来沧海事”中的“沧海事”是什么意思?作者是怎样“言别”的?

  (3)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4)简析“秋山又几重”中“秋”字的作用。

  (5)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6分)

  (6)、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秋山又几重”中的“秋山”,可否改为“青山”,请简要分析。(5分)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作答。(3分)

  8.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什么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作答。(4分)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作答。(6分)

  阅读答案

  (1)诗人主要是通过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写自己和表弟的“相逢”的。作者写自己和表弟从“问姓”到“称名”,从“惊初见”到“忆旧容”,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交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的细节,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语言朴素自然,不以奇特警俗取胜。

  (2)这里的“沧海事”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诗中作者没有使用“”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时节奔波于重山阻隔的巴陵道上的情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跟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意对即可)

  (3)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他们从白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时候,表现出两个人交谈的时间之长。诗人明写他们交谈时间长,暗写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之丰富,交谈的气氛之热烈,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

  (4)“秋山又几重”一句中“秋”字的作用有二:一是点明作者与表弟乍见又离的.时令;二是烘托悲凉的气氛,“秋”使人产生西风萧瑟、黄叶飘零的联想,表现作者伤别的情怀。

  (5)(1)朴素自然 (2)凝练生动

  (6)虚写(或以虚写实、想象)(2分)。不能改(1分),“秋山”这个意象,带有荒凉、凄清的意味,与诗人抒发的依依离情相吻合(1分)。“青山”生机勃勃,与诗人抒发的情感背离(1分)。

  (7)相逢的惊喜、对人事消磨的感慨、明日又将离别的伤感。

  (8)想象(或虚写)、寓情于景(或借景)。(2分)诗人想象第二天在秋山重重的巴陵古道送别表弟的情景,不直言伤感,却更加感人,不仅拓宽了诗歌意境,也使抒情更加深沉曲折。(2分)

  9.①表达了与亲人刚刚相聚就要分别的难舍之情以及后会难期的惆怅。

  ②初问姓氏,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叙谈伤乱感慨之情,寓之意中。

  ③全诗以凝炼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乱离中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

  (答出“难舍”之意,给2分,答出“惆怅”之意,给2分。结合诗文分析2分)

  译文

  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一直畅谈到黄昏寺院鸣钟。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赏析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同表弟(外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在以人生聚散为题材的小诗中,它历来引人注目。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门见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出离别已有十年之久。二是说明这是社会动乱中的离别。它使人想起,发生于李益八岁到十六岁时的安史之乱及其后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三是说二人分手于幼年,“长大”才会面,这意味着双方的容貌已有极大变化。他们长期音信阻隔,存亡未卜,突然相逢,颇出意外。句中“一”字,表现出这次重逢的戏剧性。

  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所描写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不能相认了。看来,他们是邂逅相遇。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面对陌生人,诗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

  下句“称名”和“忆旧容”的主语,都是作者。经过初步接谈,诗人恍然大悟,面前的“陌生人”原来就是十年前还在一起嬉戏的表弟。诗人一边激动地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祥对方的容貌,努力搜索记忆中关于表弟的印象。

  诗人从生活出发,抓住了典型的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而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也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来,不需外加抒情的笔墨,已经为读者所领略了。

  十年阔别,一朝相遇,应该有很多话语要说。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表现了这倾诉别情的场面。分手以来千头万绪的往事,诗人用“沧海事”一语加以概括。这里化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突出了十年间个人、亲友、社会的种种变化,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两人热烈地交谈,从白天到日暮才停下话音。叙谈时间长,正表明他们情谊的深长。“暮天钟”并不是单纯作为日暮的标志而出现的。它表明二人叙谈得十分入神,以至顾不上观望天色的变化,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有远处传来寺院的钟声,才使他们意识到原来已是黄昏。作者在这一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七、八句转入“言别”。作者没有使用“离别”的字样,而是想象出一幅表弟登程远去的图:“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明日”,点出聚散匆匆。“巴陵道”,即通往巴陵郡(今湖南岳阳)的道路,这里提示了表弟即将远行的去向。“秋山又几重”则是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秋”形容“山”,于点明时令的同时,又隐蕴着作者伤别的情怀。从宋玉开始,就把同悲伤联系在一起了。“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全诗以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与亲人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抒写了亲人间真挚的情谊,也表现了动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奈。诗人借时事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表达出无尽的诗情。

《别》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回答问题(4分)

  别伤害自己

  只要我们投入生活,难免会遇到来自外界的一些伤害,经历多了,自然有了提防。可是,我们却往往没有意识到,有一种伤害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为了一个小小的职位,一份微薄的奖金,甚至是为了一些他人的闲言碎语,我们发愁、发怒,认真计较,纠缠其中。一旦久了,我们的心灵被折磨得千疮百孔,对人世、对生活失去了爱心。

  假如我们能不被那么一点点的功利所左右,我们就会显得坦然多了,能平静地面对各种的荣辱得失和恩恩怨怨,使我们永久地持有对生活的美好认识与执著追求。这是一种修养,是对自己的人格与性情的冶炼,也从而使自己的心胸趋向博大,视野变得深远。那么,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即使是遇到了凄风苦雨的日子,碰到困苦与挫折,我们也都能坦然地走过。

  正因为那些荣辱得失和各种窘境都伤害不了我们,这就使我们减少了很多的无奈与忧愁,会生活得更为快乐;少了许多的阴影,而多了一些绚烂的色彩。所以,不伤害自己,也是对自己的爱护,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

  不要伤害自己,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自愿放弃一些微小的、眼前的利益,使我们不被这些东西网罗住,折腾得伤痕累累,也妨碍了自己的'步履。这无疑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超脱,从而使自己拥有平和的心境,从从容容、踏踏实实地走那属于自己的道路,做自己该做的大事,进而走向成功,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不妨说,不伤害自己,是使自己有所成就的聪明的活法。

  真的,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上行走时,我们不妨时常自我叮嘱一声:别伤害自己。

  小题1: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这篇文章,论述的中心是:“别伤害自己。”

  B.本文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

  C.文章既告诉我们,怎样做,才能不伤害自己,又告诉我们不伤害自己对我们的好处。

  D.文章运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第一段总括全文,后面各段从不同角度证明中心论点。

  小题2:举出一个实例,证明“不被那么一点点的功利所左右,我们就会显得坦然多了,能平静地面对各种的荣辱得失和恩恩怨怨”。(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示例一:居里夫人不斤斤计较名誉,甚至将自己的诺贝尔勋章给女儿做玩具,可是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示例二: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做知州,可是仍然没有消沉,仍然励精图治,与民同乐,深受滁州百姓爱戴,名垂青史。

  小题1:

  试题分析:抓住各项句子中的信息点与短文相应内容比照,找到错误的地方。本文第一段不是总写,作者是直接讲道理,并没有概括全文的内容,且本文只是从“功利得失”一个角度说理的,并不是从“不同角度”,故D错。

  小题2:

  试题分析:抓住“不被功利左右”“坦然而对”这个中心意思,选择符合这一内容的名人事例。

《别》阅读答案11

  好事近又和纪别

  高登

  饮兴正阑珊,正是挥毫时节。霜干银钩锦句,看壁间三绝。

  西风特地飒秋声,楼外触残叶。匹马翩然归去,向征鞍敲月。

  (1)下列对诗歌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以“阑珊”一词着力渲染离别时愁惨的心境与情绪,与白居易《咏怀》中“诗情酒兴渐阑珊”有异曲同工之妙。

  B.“霜干银钩锦句”,承接上句,点明“挥毫”的内容为绘画、书法和赋诗,对友人的欣赏之情、敬重之意流于笔端。

  C.“西风特地飒秋声”意指西风殷勤致意,木叶欣然而和,物我相感,不见衰颓之色,反而颇有与天地相往来的豪情,境界高旷壮阔。

  D.“向征鞍敲月”,征鞍即征马,在月色中友人骑马翩然而去,作者殷殷注目,情意深厚却蕴藉其中,别离之情含而不露。

  (2)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即诗歌创作要避免落入俗套,更要避免人们熟知久厌的东西。本词在构思、语言、形象等方面独具特色,请结合全词作简要赏析。

  答

  (1)A

  A.“以‘阑珊”一词着力渲染离别时愁惨的心境与情绪,与白居易《咏怀》中“诗情酒兴渐阑珊”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法错误,“阑珊”意为“将尽”、“衰残”,用于首句中点明酒席将散,但下句紧接“正是挥毫时节”,反而表明作者豪兴未减、情意正浓,同时也与白居易《咏怀》暮年回乡时了无情绪的暗淡心境不同。

  故选A。

  (2)①构思不俗,如开篇饮酒送别,兴尽之时正是离别之际,分别之人一反常态,兴致盎然,挥毫作画,吟诗作赋,场面热烈,一扫送别诗悲感之态,高雅脱俗又爽朗豁达

  ②语言不俗,如“看壁间三绝”,友人即席作画吟诗,“看”既突出了作者对友人高雅脱俗的艺术修养的敬重之情,又展现作者不因离别而感伤消极的豁达胸怀:又如“匹马翩然归去”,在暮色中只身匹马离开,“然”塑造了友人临行之时酒兴不减,诗兴盎然的洒脱形象,“向征鞍敲月”的“敲”更突显马蹄声之轻快,词调清新。

  ③形象不俗,如“霜干银钩锦句”,即挥毫的内容,“霜干”为傲霜挺立的古柏,“银钩”指书法遒劲有力,“锦句”指词藻富丽的'佳句,饯别之时,作者不重在抒发凄楚的别离之情,而重在刻画友人高雅脱俗、豪爽飘逸的形象,作者豪爽洒脱的形象也跃然纸。

  附

  《咏怀》

  唐代白居易

  苏杭自昔称名郡,牧守当今当好官。

  两地江山蹋得遍,五年风月咏将残。

  几时酒醆曾抛却,何处花枝不把看。

  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

《别》阅读答案12

  书店的朋友打电话说,你要的《大家》到了。我搁下电话就去了。拿到书翻开目录,看到上面有我喜欢的作家毕淑敏的小说,心里就乐上添乐了。

  出得店来,猛然发现书店对面原来一家批发冰激凌的小店改成鲜花店了,里面的花鲜艳欲滴。绿里面的红,红里面的紫,紫里面再呈现出黄来,真的要让人灰灰的眼睛都亮起来。

  而这时让我心里有些怪怪的是:花店里居然没人。或许是小孩子们都没放学,又或者正是上班时分,所以花店寂然。让那么多花孤寂着,我有些不忍,于是,脚步几乎是不由自主地挪了过去——这时候我去当惟一的顾客,或许这店里所有的花都是为我而开呢!

  “先生买花吧?刚刚进的呢!你看你看,哪里还找得到这么新鲜的花?”突然闪现出的一个女孩用左手指指旁边的梯形花架,又侧身用右手点点身后的立式花架。

  “多少钱一枝?”我说。

  “那要看什么花了,不同的花当然价就不同。先生,你要的是什么花?”

  我真没买过花呀。而且,我发现平时常挂在嘴边的花名与眼前红红绿绿的花也对不上号。

  但我是认得玫瑰的。我就说:“买玫瑰吧。”为了掩饰我不懂花,我准确地指着眼前的一篮子玫瑰,说:“可以挑的么?”

  小姑娘说:“当然可以的,3块钱一枝。”

  这么便宜?我有些吃惊。我以为与时尚有关的东西,都不便宜的。所以,除了买书,平时我真的极少去精品屋、鲜花店什么的。

  我掏出10元钱来。想了想这个数字与玫瑰的关系,说,就买3枝吧。心里却在嘀咕:如果她找零,我是不要的,这样我就比较绅士,也没屈了她对我的热情。

  “男孩买花一般都是送人的。我见过的男孩都这样的。但一般有买1枝的,因为一枝独秀,情有独钟;或者两枝,寓意好事成双,佳人成对;也有买4枝的,那就指四季平安,名扬四海了。但没见过买3枝,3枝算什么呢……”小姑娘娴熟而老道地为我介绍着。

  生意人在有生意忙着时,快乐和热情总是遮掩不住的。我想。只是,我有些讨厌她在我面前说“男孩”二字。我知道我这与年龄不太相符的面相让她误解了,于是说:“我给自己买呢!也要规矩的么?”我望着神情有点不太自然的女孩,接着说,“①999朵那是求婚的小伙儿买给恋人的,对吧?”

  女孩乐了,说:“你这人真逗!这样吧,也不用再给零钱了,10块钱就给你4枝吧!遇上人多,这样的花要卖5块钱一枝呢!情人节还卖过10块一枝的。”美好的气氛在店里继续弥漫着。

  她的话我全信的。因为4枝鲜艳的玫瑰已经用一根礼品带束着握在我的手心了。

  我真的心花怒放,而且走出店门时,外面春天的阳光又很好。

  “别人买花都是送人的,而你,给自己买花,真没屈了这玫瑰。”我听得那女孩在我的背后说。

  这话很哲理呀!我不由得回头看了看那个小姑娘——她正双手撑在玻璃柜台上目送我呢,好一副无邪可爱的样子。而我那10元钱还漫不经心地躺在柜台上。

  ②这是个真正的卖花的女孩,她也没屈了这鲜花店。我这样想着,就觉得今天的`快乐和收获已经是我的心不可盈纳的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想起,我家里正好有一只花瓶——那是我去瓷都景德镇采访时友人送的,而且还是名品“三阳开泰”呢!可惜,我放在书橱的底层,一直连包装盒也没开启过。

  我真委屈了这花瓶!我心里这样想着,脚下的步子就加快了,嘴里的歌同时也响了。

  于是,4枝好看的玫瑰便插在了同样好看的花瓶里。我小小的居室顿时氤氲开了一种久违了的气息。

  这天晚上,我倚在床头读着毕淑敏的小说时,我感觉到了4枝玫瑰就在我的床头呼吸着,我心里特别的畅美,我是坐拥在整个春天之上了啊!而这么好的心境的得来,却只是缘于我对生活的一点小小的改变:我给自己买了4枝玫瑰。可见在平时的生活里,我们一定是漠视或者遗失了许多“玫瑰”的。我不禁这样想了。

  于是我告诫自己说:我不会再错过和委屈生活中一些微小的美丽的事物了,因为给我们带来快乐人生的,往往是生活中俯首可拾的那些“玫瑰”。

  (选自《散文》20xx年2月期,略有删改)

  小题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题目中“玫瑰”的含义。(2分)

  小题2:阅读画线句子①,谈谈作者说这句话有何用意?(3分)

  小题3:阅读画线句子②,想想作者为什么称她是“真正的卖花的女孩儿”。(4分)

  小题4:你如何理解“我是坐拥在整个春天之上了啊!”(2分)

  小题5:通读全文,概括小女孩的性格特点。(4分)

  小题6: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如何才能不委屈了生活中的“玫瑰”。(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玫瑰”既指实实在在的玫瑰花,又指生活中一些微笑美丽的事物。(每点1分)

  小题2:(共3分)作者对前面所说的话有点后悔(1分),作者心情很好,不想破坏这美好的气氛(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共4分)她是一个爱花的女孩;卖花时快乐、热情;卖花娴熟、老道;对卖花所得不太在意。(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共2分)作者不但感受到了现实春天的美好;而且由于读到自己喜爱的小说,以及自己对生活小小的改变,心情特别的畅美。(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5:(共4分)快乐热情、天真无邪、可爱;开朗活泼;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答出任三点得满分)

  小题6:(共4分)热爱生活,拥有快乐的心情(1分);善于发现生活中微小美丽的事物,并付诸行动(2分)。(联系实际1分)

  试题分析:

  小题1:理解文章题目中“玫瑰”的含义,可以从其表层以及其的比喻义来理解。表层意思为“玫瑰花”,比喻义为“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小题2:面对卖花女孩的热情,我却予以“我给自己买呢!也要规矩的么?”这样的回答,心理多少有些后悔,不想破坏这美好的气氛,所以说了这句缓和气氛的话来。

  小题3:根据卖花女孩卖花时的状态、对待顾客的态度、对待卖花所得的漠视来分析称她是“真正的卖花的女孩儿”的原因。

  小题4:理解“我是坐拥在整个春天之上了啊!”这句话,可以从受到卖花女孩的感染这个角度,也可以从我买到自己所喜爱的书籍。,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坐拥在整个春天之上”的内涵。

  小题5:从小女孩对待我的态度来看,其是一个热情的人;从小女孩选择的职业来看,其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等。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作具体的分析。

  小题6:怎样做才能不委屈了生活中的“玫瑰”呢?根据文章的内容,我们只有拥有快乐的心情以及善于发现身边美的事物,才能不委屈了生活中的“玫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美的事物,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去寻觅。

《别》阅读答案13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7分)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8.作者是运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答:

  9.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请问这首诗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准确传神?请你指出来并做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8.作者运用拟人,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亭边的柳条和藤蔓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来牵扯自己的衣服,黄莺俨然已成故友,频频啼叫着和他告别——巧妙而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诗人对湖上亭依恋难舍之情。)

  9.“系”、“啼”两字用得准确传神。“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和藤蔓牵扯农服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的挽留、凄凄的惜别,表现了它对老朋友离去的伤感。

《别》阅读答案14

  别

  “嗒嗒嗒……嗒嗒嗒”,无名高地敌军暗堡里的机枪不停地舔着猩红的火舌,就像个张着血口的魔鬼。一个将要登上高地的身影踉跄了一下,旋转着扑倒了。

  看得真切的尖刀排排长朱铁痛苦地垂下头,眼光又落在手腕上。再过20分钟,部队就要发起总攻,可这颗钉子硬是拔不掉,刚才上去的战友又牺牲了。他扭头望望从各连队抽来的优秀骨干组成的尖刀排——眼下只剩自己和班长孟梁、苏亮三人了。

  他红着眼,抓起一捆手榴弹。

  “排长,你腿上有伤……我上!”苏亮死死地拽住朱铁,“只求你告诉一下俺爹妈……”爹妈?孟梁心里悸动一下,聊天的时候,他得知苏亮家里就他一个宝贝“疙瘩”,爹妈疼得不得了……

  孟粱心里涌起一股热浪,不,不能让苏亮上,可是……他似乎想起了什么,但瞬间便又打消了。他夺过手榴弹:“排长,还是我上,我的动作不比苏亮差……再说苏亮是独生子。”

  “孟梁也是……”

  朱铁沉重地点了点头。

  孟梁抓住还想争执的苏亮,依恋地望着远处青山叠起的峰峦,深情地说:“苏亮,好好儿战斗,好好活着!”说完,转身,消失在依稀的曙光中。

  不一会儿,一声震耳的巨响震破了黎明的天空。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钉子”:

  “疙瘩”:

  2、读句子,选择合理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可是……他似乎想起了什么,但瞬间便又打消了。

  (1)他当时似乎想起了[ ]

  A、苏亮动作干净利落,如果我上去炸不掉敌人暗堡怎么办?

  B、自己也是家里的.独子,如果在战斗中牺牲,爹妈怎么办?

  (2)“瞬间便又打消了”是因为[ ]

  A、自己的动作不比苏亮差。

  B、战士在战场上的英勇和舍我精神以及真挚深厚的战友情。

  3、填空。

  (1)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有三个: ;其中勇敢地炸掉敌人碉堡的是 。

  (2)文章的标题是“别”,“别”至少有两层含义:

  一是;二是。

  参考答案:

  1、敌人的无名高地。 文中指独生儿子,十分宝贵。

  2、(1)B(2)B

  3、(1)朱铁 孟梁 苏亮 孟梁

  (2)与爹妈告别 与战友告别

《别》阅读答案15

  贺新郎·别友

  毛泽东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注]:1923年11月,毛泽东接到中央通知,由长沙取道上海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此词作于离开长沙之时,写给夫人杨开慧。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阕将与夫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

  B.词的下阙写离别时的场景,遍地白露,半天残月,一派肃杀悲凉之景。

  C.诗人为天下人谋幸福而舍弃个人家庭的儿女私情,诉说离别的`不得已。

  D.写离别时情意绵长,一改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全词一派婉约之风。

  16.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参考答案

  15.D(“全词一派婉约之风”有误,全词以婉约为主,“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等句,亦有豪情。)

  16.①革命夫妻离别时缠绵的柔情与哀伤;②诗人对社会的焦虑与对夫人的愧疚;③为了革命前景,毅然割断离恨丝缕的昂扬豪情。

  评分建议:每答出一点给2分,满分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别》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别》阅读答案05-29

《别》阅读答案[经典]05-30

《别》阅读答案集锦[15篇]05-30

《春夜别友人》阅读练习及答案01-12

《移家别湖上亭》阅读答案11-09

别房太尉墓阅读答案与解析01-21

张爱玲《霸王别姬》阅读练习及答案06-20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阅读答案01-18

王勃《别薛华》阅读答案及简析06-21

苏颋《赠彭州权别驾》阅读练习及答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