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阅读答案常用【15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别》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别》阅读答案1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聯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云阳,县名,县治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韩绅,《全唐诗》注:"一作韩升卿。"韩愈的四叔名绅卿,与司空曙同时,曾在泾阳任县令,可能即为其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的“江海”“几度”,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写出了离别后相隔之遥,离别之久,相见之难。
B、颈联借“孤灯” “寒雨” “浮烟”“湿竹”等意象,既描写实景,又实写人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游浮不定。
C、尾联总写伤别,用一“恨”字,道尽明朝的`离愁别恨。“惜”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間|冃。
D、这首惜别诗,先由上次咼别说起,接着写此次相会,然后才写到叙谈和惜别,描写曲折,富有情致。
16、国学大师吴北江对本诗颔联的评价是“千古名句,能传久别初见之神”,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答
15、B(B、“实写人的心情”错误,颈联意思是“孤灯暗淡照着窗外冷雨,幽深的竹林漂浮着云烟”,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是凄凉之景,借以渲染伤别的气氛,孤、寒、湿、暗、浮诸字渲染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情,也象征着人事的浮游不定,描写实景,虚写人的心情。)
16、①该联写故人重逢,突然相见之后反而疑为梦境,分别太久,已记不清彼此年岁,故悲伤叹息互问年龄;
②传达出久别初见的惊喜之“神”,“乍见”突出久别初见的意外之感,“翻疑梦”这一细节描写,把诗人欣喜、惊奇的神态,悲喜交加的心情,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③传达出久别初见的悲叹之“神”,“各问年”,不仅感叹年长容衰,也说明分别之久,同时以实证虚,说明“翻疑梦”的境真、情真;
结构上,承接首联,表现上次别后相思心切和此次相会的不易,为尾联做铺垫,相见不易,却又分别在即,让伤别的愁绪更加浓烈。(6分)
《别》阅读答案2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
苏子由《龙川别志》:庆历中,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姚仲约度不能御,论军中富民出金帛,市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海悦,径去不为暴。富郑公议欲诛仲约,范文正公欲宥之,争于上前,仁宗从之。富公愠曰:方今患法不举,而多方沮之,何以整众?范公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且吾与公在此,同僚之间,同心者有几?虽上意亦未知所定也。而轻导人主以诛戮臣下,他日手滑,虽吾辈亦未敢自保也。富公终不以为然。及二公迹不安,范公出按陕西,富公出按河北,范公因自乞守边,富公自河北还,及国门,不许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徬徨不能寐。绕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予考《资治通鉴》,唐武宗赐刘宏逸薛季棱死,又遣使就潭州诛扬嗣复及李珏,杜悰奔马见李德裕曰:天子少年,新即位,兹事不宜手滑。德裕因与崔珙崔郸陈夷行三上奏,乃释之。乃知范公所言者,杨嗣复等公案耳。世有肆行胸臆者,多以纸上语为不足用,以今观之,是否盖可见矣。 (选白吴开《优古堂诗话》)
2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仁宗从之的之指代范仲淹的建议。
B.方今患法不举意为当今正忧患法律不能得到施行。
C.富公出按河北中的出是指出京为官。
D.及国门,不许入的.意思是到了国境,守军不许他进入。
23.富郑公议欲诛仲约,而范文正公欲宥之,范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话)(3分)
24.手滑是一种通俗形象的说法,文中的手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5.本文由事及理,多用对比。除了对姚仲约的处置上富郑公议欲诛和范文正公欲宥的对比之外,请再写出一组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6.本文的写作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参考答案:
22.D(2分) 23.(1)不轻易杀臣是祖传盛德,不随意破坏;(2)提议杀臣未必能得到皇上的认同;(3)诱导皇上杀臣,导致手滑,后患无穷(皇上开了杀戒,群臣难以自保)。(3分,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二点给3分)
24.皇帝养成轻易诛杀臣子的恶习(3分) 25.(1)富郑公对范仲淹态度上的对比:前不以为然和后范六丈圣人也; (2) 史书的告诫警示和现实中人们肆行胸臆的对比。(2分,写出1组即可) 26.警示当权者要重视典籍,以史为鉴,不可主观狂妄,随心所欲。(3分)
《别》阅读答案3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春景。在诗人们的笔下,草木仿佛都有了情思,成了精灵。
B.朴实无华的杨花榆英也不甘寂寞,像雪花般漫天飞舞,寥寥数笔,风光满眼。
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显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
D.韩愈诗语言轻灵,戎昱诗风格清新。两首诗构思角度新颖,读起来饶有情趣。
17、《晚春》中的“斗”字和《移家别湖上亭》的“系”字用得生动传神,请从拟人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赏析。(4分)
答:
16、C.“黄莺频频地啼叫,在诗人戎昱看来,是它在离别之际,向久住的湖上亭告别”有误,《移家别湖上亭》是唐代诗人戎昱在搬家时所作的一首七绝。“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意思是住了这么久了,亭边柳树枝头的黄莺,也跟我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离的.时刻,别情依依,鸣声悠悠,动人心弦,使人久久难于平静。本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黄莺以人的情感,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故选C。
17、“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
《别》阅读答案4
《江城子观别》
元好问
旗亭谁唱渭城诗?酒盈卮,两相思。万古垂杨,都是折残枝。旧见青山青似染。缘底事,淡无姿。
情缘不到木肠儿。鬓成丝,更须辞。只恨芙蓉、秋露冷胭脂。为问世间离别泪,何日是、滴休时?
(1)旧见青山青似染。缘底事,淡无姿。一句颇妙,它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试简析。(5分)
(2)李渔《窥词管见》中说:作词料不过情景二字说得情出,写得景明,即是好词。试据此简要分析这首词。(6分)
【答案】(1)拟人手法,因为诗人之情感伤,故其笔下之景也就失色(淡无姿)了;比喻手法,说原来青山的青色仿佛是被染上去一样;衬托手法,哀情(离别的痛苦)与哀景(无姿青山)相互映衬。(5 份)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解析】回答表达技巧题,要考虑修辞、表达方式(古诗一般是描写、抒情)、表现手法,特别要注意景与情,或景情相生、相融,或乐景写哀情,或哀景写哀情,要细加分辨。
【答案】(2)说得情出就是情感分明,从王维的.送别诗说起,一直到两相思,又说现在岂须再作伤别,最后追问人世间离别的泪水哪天停滴呢。离别之情、同情之情流露在诗句中。写得景明:旗亭是喝酒送别之地,垂杨折残枝是挽留、惜别的场景,青山淡无姿是因离别而失色的眼前景,芙蓉、秋露冷胭脂是为离别作渲染、烘托之景。这些景中寄寓真情。(6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解析】此题实际上就是结合诗句阐释李渔的评论,把情一一找出,把景如何衬情的逐点写出即可。
《别》阅读答案5
淮上与友人别和练秀才
(唐)郑谷(唐)杨巨源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21.这两首诗均以这一意象,表达了作者的之情。(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分)
参考答案:
21.(2分)“杨柳”,惜别。
22.(5分)郑诗融情于景,(1分)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的反复渲染来表达离思。(1分)结句在“君”“我”对照(对比)中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1分)杨诗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1分)春风吹柳似有“相惜”之意与“殷勤”之态,是拟人的写法,同时也是移情于物,在动情的联想中表达作者与友人不忍分离的深情。(1分)
《别》阅读答案6
满江红·别大名亲旧
(元)
河上徘徊,未分袂、孤怀先怯。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
黄卷内,消白日。青镜里,增华发。念岁寒交友,故山烟月。虚道人生归去好,谁知美事难双得。计从今、佳会几何时?长相忆。
[注释]
许衡(1209—1282)我国元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儒学君子”位居相位者,许衡为古今唯一的一人。
此词为作者赴朝廷征召时辞别亲友所作,时年46岁。
1、下列对本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阕前三句写词人与亲友依依惜别,在还未分别的时候就感受到分别后孤独无依的忧惧与悲愁。
B、“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离别”一句,作者面对即将到来的长途充满忧惧,担心路途遥远,艰难困苦太多。
C、“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正面描写自己身心两方面由离别引起的极度哀愁和痛苦。
D、“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是说词人站在春风中因痛苦而无所寄托,内心没什么好说的而显得“难说”。
2、比较阅读《雨霖铃》下片和本词的下片,分析二者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之处。(6)
【答案与解析】
1、选BD。本题考察队诗歌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上阕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具体内容反复铺叙渲染离别之苦。B项,联系自己的身世遭遇,说中年本不适合漂泊,因而此时的离别就更加痛苦。D项“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是说内心极其痛苦不知如何表达心中的感情,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类似。“内心没什么好说的”不准确。
2、柳词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烘托其伤感之意、之情。(1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自己离别比古人、常人都痛苦;更痛苦的是酒醒后会是在“杨柳岸、晓风残月”凄凉清寒之处;而且从今往后漫长孤独发的日子里,即使有良辰美景也无人陪伴,无心欣赏。(2分,看其内容分析,可酌情给分)
许词下片是对“难说”之“情”的具体诉说,离别之苦中含有人生迟暮及矛盾徘徊之感。(1分)。下片开始四句写大好的青春年华消磨在黄卷里,青镜里也添了不少白发,对比之中有一种沉重的人生迟暮之感。他怀念恬淡悠然的.隐居生活:在寒冷的日子里有好友可交往,出门来有故乡的山水云月可赏游,这是一种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因应召而离别,使他陷入了一种无法解脱的人生困境:自由恬淡的归隐生活虽好但君命难违,只能无奈感叹“美事难双得”。正是这种种难言的隐衷使词人在离别之际更加感伤和哀痛。(2分,看其内容分析,可酌情给分)
《别》阅读答案7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8.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9.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 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给四分,三种情感给5分)
9. 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2分)
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滔滔江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2分)、
赏析
这首诗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别具一格。诗的前四句通俗晓畅,选词用字,不事雕饰,抒发感慨,委婉深沉。
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当时,诗人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更是惆怅倍增。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如实地反映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处境和心情。嗟字用得自然而又蕴藉: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这一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
别离固已难堪,如能举杯饯行,面诉衷曲,亦可稍慰离怀;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河桥不相送一语平平道来,诗人的思想感情却曲折起伏,波澜叠出。第四句别开生面,写出了想象中的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送行者亦已纷纷离开,河桥景色,一如平常,唯有那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这一笔表明作者身虽未去河桥,而其心已飞往江滨,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使送别二字有了着落,与第三句对照起来看,又是一层波澜。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诗人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体现了此诗舒展自由的特色。
后四句接连用典。此诗用典,熨贴工稳,不伤晦涩,仍保持了全诗自然朴素的风格。第三联用的是孙楚和屈平的典故。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屈平才华卓绝,遭谗被逐,流落沅湘,自沉汨罗而死。贾谊贬长沙王太傅时,途经湘水,感怀身世,曾作《吊屈原赋》。杜审言也是个恃才謇傲的人,而眼下面临的却是一种逆境,此番由洛阳流贬吉州,正好取道两湖,浪迹潇湘,沿途恰是前贤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感慨系之。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结尾仍用典。《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进一步丰富了上联的寓意;但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么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别》阅读答案8
李白
晓峰如画碧参差,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注释】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位于李白故里青莲乡之北五十余里,是少年李白读书学剑之地,他曾在这里习居十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远望山色斑斓的峰峦,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诗人沉浸在令人陶醉的美景中。
B.颔联描绘了诗人穿行于山中晚归的画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给人安宁闲适的感觉。
C.颈联写诗人倚树听猿啼阵阵,看僧人在池边洗钵,视听结合,描绘了山中美好景致。
D.本诗的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有所不同。
16.李白少年时在匡山读书学道,24岁离开了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结合全诗,分析李白离开匡山时的内心情感。(6分)
答
15.B(颔联是写山中农人的生活画面。山上野径交错,农人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
16.①对匡山优美的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②对山中闲适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③对未来的向往期待/实现理想的决心,将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一点2分,三点6分)
析:
首联“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天色初晓,诗人走出门外远望匡山,只看到曙光中美景如画,山色斑斓,不禁心情舒畅。近处,藤蔓从树上垂下,随风摇曳,枝条轻轻拂过栏杆,令人心旷神怡。
颔联“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山上野径交错,农人常常带着家犬一起走过。每逢夕阳西下,晚归的农人就背着柴薪走下山来。这一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画面,给人平静而悠远的感觉。
颈联“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读书读累了,诗人常倚树休息,看云卷云舒,听猿啼阵阵。有时候还会看见大明寺里的僧人出来清洗钵盂,他们洗钵的那个池塘曾有白鹤飞来,如今却不知飞到那里去了。短短几句诗,描绘出匡山的美好景致,也表达出作者对这里所怀有的深沉感情。
尾联写匡山虽美,诗人却要离开了。不是不喜爱这里的美景,而是已经决心走出大山,凭自己的文武才艺,开创一番伟大事业。
全诗八句,前六句皆写匡山“清境”,末二句写己之政治抱负,亦即远游之目的。全诗于清雅闲适中体现着作者远大的志向和豪迈的情怀,叙事娓娓,抒情款款,可见李白去蜀辞乡之际,虽对故乡无限依恋,而用世之心更高于此。
《别》阅读答案9
只要我们投入生活,难免会遇到来自外界的一些伤害,经历多了,自然有了提防。可是,我们却往往没有意识到,有一种伤害并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为了一个小小的职位,一份微薄的奖金,甚至是为了一些他人的闲言碎语,我们发愁、发怒,认真计较,纠缠其中。一旦久了,我们的心灵被折磨得千疮百孔,对人世、对生活失去了爱心。
假如我们能不被那么一点点的功利所左右,我们就会显得坦然多了,能平静地面对各种的荣辱得失和恩恩怨怨,使我们永久地持有对生活的美好认识与执著追求。这是一种修养,是对自己的人格与性情的冶炼,也从而使自己的心胸趋向博大,视野变得深远。那么,我们在人生旅途上,即使是遇到了凄风苦雨的日子,碰到困苦与挫折,我们也都能坦然地走过。
正因为那些荣辱得失和各种窘境都伤害不了我们,这就使我们减少了很多的无奈与忧愁,会生活得更为快乐;少了许多的阴影,而多了一些绚烂的色彩。所以,不伤害自己,也是对自己的爱护,是对自己生命的珍惜。不要伤害自己,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自愿放弃一些微小的、眼前的利益。这无疑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超脱,从而使自己拥有平和的心境,从从容容、踏踏实实地走那属于自己的道路,做自己该做的'大事,进而走向成功,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不妨说,不伤害自己,是使自己有所成就的聪明的活法。真的,在艰难的人生旅途上行走时,我们不妨时常自我叮嘱一声:别伤害自己。
阅读题:
1、作者的观点是_______ 。(2分)
2、在作者看来,造成自我伤害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 请举出具体例子证明。(4分)
3、为什么说不伤害自己是一种聪明的活法?(3分)
4、第二段加点的词语若删除,表达效果会有何变化? (3分)
5、拓展探究:结合选文,谈谈你对下面这两句话的理解。 (3分)
①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本之木以致远。 (诸葛老师)
②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参考答案:
1、别伤害自己。
2、内心的贪欲
(意近即可得分,2分)
示例:成、陈为了一己私利,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终被人民所鄙弃。
(该空2分,举出人名得1分,有所表述再得1分)
3、不伤害自己,可以使自己坦然面对生活,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更容易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3分,心态得1分,行动得1分,结果得1分,意近即可。)
4、 那么一点点 强调 功利 的微小,突出了我们内心的患得患失。
(正面论述意近得2分)
若删去,不足以体现我们 自伤 原因的微不足道。
(加上反面论述方得3分)
5、来自自己的伤害,只有自己克服,内心过分的欲求是自我伤害的根源。(联系选文,强调根源得1分)因此,加强自身品格修养,使自己淡泊一点,大度一点,多一点宽容,少一点物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答到心态与做法,意近即可得3分)
《别》阅读答案10
【原文】:
(双调)蟾宫曲·别友
周德清
宰金头黑脚天鹅,客有钟期,座有韩娥①。吟既能吟,听还能听,歌也能歌。
和白雪新来较可,放行云②飞去如何?醉睹银河,灿灿蟾孤,点点星多。
【注释】:周德清(1277—1365),字日湛,号挺斋,高安暇堂(今属江西)人,所著《中原音韵》一书,对语音学和曲律的研究贡献甚著。《录鬼簿续篇》称其“又自制为乐府甚多,长篇短章,悉可为人作词之定格”。又云:“故人皆胃德清之韵,不但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德清之词,不惟江南,实天下之独步也。”散曲现存小令1首、套数三套。
1:韩娥:古代一善歌女子。②行云:《列子·汤问》中描写歌声有“响遏行云”句。
2:金头黑脚天鹅:是名菜佳肴,宴席上有此,则其丰盛不言而喻。
3:钟期:即钟子期,春秋楚国人,精于音律。俞伯牙一曲《高山流水》,钟期听而知之,遂为知音。这里借指精通音乐的行家。又暗指座中诸友都是情好甚笃的知音。
4:韩娥:古代的一位歌唱家。她的歌声很美,其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里借指宴席上陪酒的歌妓。
【翻译】:宰杀金头黑脚的天鹅,客人中有钟期,座位上有韩娥。又能吟诗,也能听曲,还能唱歌。和新下的白雪来比较,放声高歌响彻行云可好?醉酒抬头望天,只见淡淡银河横隔天际,清冷的孤月伴着满天星星。
【赏析】 这首小令用典贴切而灵活,“钟期”、“韩娥”,既切合宾主身份,又抒发了知音难得和依依惜别的情思。曲中妙用谐合手法,如“点点星多”,星与心谐音,表达了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怀。“行云”是语意双关;诗人用来叙事写景,情景融为一体,浑然无迹。至于结尾拓开一步,融情入景,则有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之妙。
【阅读训练】:
(1).请具体分析“醉睹银河,灿灿蟾孤,点点星多”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4分)
2.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所使用的.最主要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夜已深,人已醉,宴席将散,人将远行,诗人抬眼望天,只见淡淡银河横隔天际,清冷的孤月伴着满天星星(2分)。诗人在这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离情别绪和孤独情怀。(2分)
2.采用了对比手法(2分),将友人离别后的孤独(灿灿蟾孤)与离别前的宴席欢乐之状作对比,表达了惜别之情。(2分)(答“借景寓情”“用典”“双关”并分析,也可酌情给分)
《别》阅读答案11
别黄州①
苏轼
病疮老马不任鞿,犹向君王得敝帷。
桑下岂无三宿恋②,樽前聊与一身归。
长腰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瘿③衣。
投老江湖终不失,来时莫遣故人非。
注:①元丰七年(1084)三月苏轼改任汝州团练副使,四月离黄州时作此诗。②三宿:《后汉书·襄楷传》中记佛祖“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③瘿:大脖子病。汝州缺碘,多此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自己像一匹不能承受笼头束羁的老马,但仍然得到皇上的任用,颇出意料。
B、颔联表明自己在黄州已经任职较长时间,而今即将要离开黄州孤身前往汝州任职。
c、颈联虚实结合,诗人自嘲肚里还装着黄州的长腰米,却已裁好阔领衣,以便遮掩大脖子。
d、尾联诗人说自己转徙于各地,但年老时还想回到黄州,希望到时候老朋友不要对他有非议。
16、清代纪昀曾评价此诗“婉转清切”,意思是说表意婉转,感情真切。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3分)c(“虚实结合”错)
16、(6分)①诗人以“病疮老马”自比,喟叹自己年老多病不堪新任;②用“桑下三宿”典故,婉转表达对黄州的留恋与不舍;③用“盖瘿衣”表明自己已做好任职准备,也暗含对上任汝州的'担忧;④用“不失江湖”含蓄表达日后还想回到黄州心愿;⑤全诗围绕“别黄州”的离情,多种情感的互相缠绕,感情真切。
《别》阅读答案12
赴广西别甥彭云路
解缙
多情为我谢彭郎,采石江深似渭阳。
相聚六年如梦过,不如昨夜一更长。
注:这首诗作于永乐五年(1407年),因“泄禁中语”被逐远斥,离别赠答。解缙: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好直言,为众忌”。渭阳:《诗经·秦风·渭阳》这样写道:“我送舅氏,曰至渭阳。”后人以“渭阳”来表示甥舅情谊。
枫桥与送者别
张元凯
枫桥秋水绿无涯,枫叶满树红于花。
万里之行才十里,阖闾城头尚堪指。
游子尊前泪湿衣,离心已逐片帆飞。
酒酣不识身为客,意欲元同送者归。
注:张元凯,吴县人,曾任苏州卫指挥。
5、下列选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解诗质朴平易,明白晓畅,率直爽气,韵味悠长,从表面上看,毫无贬谪离愁滋味的自然心声,体现了诗人快人快语的个性特征。
B、张诗虽信口而成,但对仗考究,精于锤炼。诗歌在清浅流畅中不乏质朴自然之美,写感情也变化也能够入细入微。
C、解诗三、四两句以虚写的方式追忆甥舅在一起六年时光,如梦一样转瞬即过,其依依惜别的别离之意溢于言表,情真意切。
D、张诗首联借助于“枫桥”“秋水”“枫叶”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绚烂多姿的秋景图,枫桥如画,风和日丽,诗人毫无惆怅之感。
E、解诗在修辞上采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表情达意上生动形象;张诗融写景、叙事、化用于一体,诗味浓郁,诗意盎然。
6、张诗尾联,有人认为是这一首诗的`神来之笔,试做分析。
【参考答案】
1、BD B项“对仗考究,精于锤炼”,错。中间两联不甚对仗。D项“诗人毫无惆怅之感”表述不当,以乐景写哀情。
2、这一联是写诗人酒醉忘却己身行将作客,还想偕同送行人一齐回去。这结构上,承接颈联。“酒酣不识身为客”化用“梦里不知身是客”翻出新意,补上“意欲元同送者归”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不忍别离的无限感伤之情,给人一种恍若在醉梦中游的感觉。
《别》阅读答案13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1.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5分)
2.与《》相比,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1分) “送送”以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2分)“遑遑”想象有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观念。(2分)
2.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2分)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的深刻认识。
二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联系诗人处境,颔联诗意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写远行人的前路艰险,其实也是在写诗人自身的命运多舛,仕途坎坷。
B.颈联一方面是对友人的同情与劝慰,一方面也用以自我安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C.尾联既说明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之切。《梦》中“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便是这个意思。
D.写法上,诗歌主要借助,笔触感人,着意写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情韵深邃而绵邈。
E.本诗与作者的另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题材同为送别,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和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与劝慰,风格情调相近。
2.这首诗和一般的送别诗有何不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 DE (其中D项3分,E项2分)
2. 这首诗没有通过写景来抒情,而是在叙事和想象中抒发感情;(2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薛华的依依别情,并且巧妙运用双关手法,反复咏叹漫漫长路的艰险和悲凉,实则表现自己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4分)
简析
这首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情绪。诗的首联语意双关,借送人上路指出世路艰难,前途悲凉。颔联和颈联使用工稳的对仗句式,不仅揭示了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最后一联绾合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的后的之苦。
《别》阅读答案14
别踩疼了雪
①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一场雪的降临。
②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也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③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④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⑤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⑥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⑦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⑧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⑨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就是她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荫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荫,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也没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了;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雪花在天空舞蹈!
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选自《今日教育》)
1.阅读全文,说说女儿为什么要到北方去看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
(1)分别品味第⑨段和第段画横线句子加粗的词“踩疼”不同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段画线句子“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在女儿的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她想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
2.(1)第一个“踩疼”变抽象为具体,是指不要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第二个“踩疼”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
(2)人生有再大的不幸,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就能乐观地面对,就能战胜不幸。 3.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象征女儿纯洁的心灵。(意对即可)
《别》阅读答案15
⑴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一场雪的降临。
⑵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也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⑶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⑷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⑸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⑹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一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⑺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⑻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⑼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⑽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就是她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⑾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
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荫,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也没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了;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⑿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⒀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⒁雪花在天空舞蹈!
⒂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⒃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⒄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⒅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选自《今日教育》)
19、阅读全文,说说女儿为什么要到北方去看雪?(4分)
20、品味语言。
①分别品味第⑼段和第⒄段划横线句子加点的词“踩疼”不同的表达效果。(4分)
②选文第⒃段划线句子“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3)
21、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4分)
别踩疼了雪阅读答案
22、选文第⑽段是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自己生活体验回答。(50字左右)(5分)
参考答案:
19、4分 在女儿的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她想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
20、4分 (1)第一个“踩疼”变抽象为具体(答成“形象生动”也可,1分)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女儿的爱。(1分);第二个“踩疼”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1分)
3分(2)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等,紧扣“黑夜”理解,1分),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紧扣“雪白”,1分),就能乐观地面对,就能战胜不幸(紧扣“亚”理解,1分)
21、4分 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2分),象征女儿纯洁的心灵(2分)。
22、5分 示例:两位母亲的信,让我认识到母爱的伟大。想到妈妈平时对我的付出,我要说:妈妈,我爱你!(能联系两位母亲的信来谈,话题不偏离母爱,2分。有具体感受,1分。联系实际,1分。语言表述通顺,字数符合要求1分。
【《别》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别》阅读答案05-29
《别》阅读答案[经典]05-30
《别》阅读答案必备(15篇)05-30
《别》阅读答案集锦[15篇]05-30
(合集)《别》阅读答案15篇05-30
《春夜别友人》阅读练习及答案01-12
《移家别湖上亭》阅读答案11-09
别房太尉墓阅读答案与解析01-21
张爱玲《霸王别姬》阅读练习及答案06-20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阅读答案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