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时间:2024-06-09 14:34:09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优选】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5篇

  上学的时候,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优选】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5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①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本文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发展 ② 经事:常规之事。 ③论次:论述编次。

  9.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君不君则犯 犯:犯罪

  B.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遭受

  C. 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 咸:全部

  D. 犹不能宣尽其意 宣:颂扬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犯,作乱。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春秋》者,礼仪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①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③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 ④《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

  ⑤《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 ⑥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

  A. ①⑤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④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①句是说《春秋》的作用 ④句是说《春秋》文字篇幅,要旨多。⑥句是说孔子写春秋的原因。

  【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司马迁与壶遂的对话来看,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是他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不愿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从而违背先父的临终遗言。

  B. 因为上没有圣明君主,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孔子撰写《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

  C.《春秋》之中记载了三十六次弑君事件,五十二次亡国事件和诸侯不计其数的不能保其国家的事件。所以《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

  D. 司马迁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禁狱中,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春秋》是一部讥刺历史的著作错。原文“非独讥刺而已也”。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

  (2)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3)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3分)答案: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定会蒙受首恶之名。

  (2)(3分)答案:礼于没有发生之前禁绝坏事,法规于坏事发生之后施行。

  (3)(3分)答案:这些人都是心中聚集郁闷忧愁,不能使理想主张实现。

  解析:(1)得分点:而,如果1分 蒙,蒙受1分,大意1分。

  (2))得分点:未然,没有发生1分 状语后置1分,大意1分。

  (3)意,心中1分,通,使……实现1分,大意1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万物万事的分离与聚合,都记在《春秋》里了。《春秋》中,臣杀君的有三十六起,亡国的有五十二个,诸侯四处奔走仍然不能保住国家政权的不计其数。观察他们所以会这样的原因,都在于失去了根本啊!所以《周易》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说,‘臣杀君,子杀父,不是一朝一夕才这样的,而是长时期逐渐形成的’。所以,一国之君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当面有人进谗他看不见,背后有窃国之贼他也不知道。身为国家大臣的不可以不知道《春秋》,否则,处理一般的事情不知怎样做才合适,遇到出乎意料的事变不知用变通的权宜之计去对付。作为一国之君和一家之长却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蒙受罪魁祸首的恶名。作为大臣和儿子的不懂得《春秋》中的道理,一定会因为阴谋篡位和杀害君父而被诛杀,得一个死罪的名声。其实,他们都以为自己在干好事,做了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受了毫无根据的批评而不敢反驳。因为不通礼义的宗旨,以至于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做国君的不像国君,大臣们就会犯上作乱;做大臣的不像大臣,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做父亲的不像父亲,就是没有伦理道德;做儿子的不像儿子,就是不孝敬父母。这四种行为,是天下最大的过错。把这四种最大的过错加在这些人身上,他们也只能接受而不敢推托。所以《春秋》这部书,是关于礼义的主要经典著作。礼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的作用是除恶于已然;法的除恶作用容易见到,而礼的防患作用难以被人们理解。”

  壶遂说:“孔子的时代,国家没有英明的国君,下层的贤才俊士得不到重用,孔子这才写作《春秋》,流传下这部用笔墨写成的著作来判明什么是礼义,以代替周王朝的法典。现在,您太史公上遇英明的皇帝,下有自己的职守,万事已经具备,都按着适当的顺序进行着,太史公所论述的,想要说明什么宗旨呢?”太史公说:《春秋》歌颂善人,贬斥恶人,推崇夏、商、周三代的德政,颂扬周王朝,并非全是抨击和讥刺。’自从汉朝建立以来,直到当今的英明天子,捕获白麟,上泰山祭祀天地之神,改正历法,更换车马、祭牲的颜色。受命于上天,德泽流布远方,四海之外与汉族风俗不同的地区,也纷纷通过几重翻译叩开关门,请求前来进献物品和拜见天子,这些事说也说不完。大臣百官尽力歌颂天子的圣明功德,但还是不能把其中的意义阐述透彻。况且,贤士不被任用,这是国君的耻辱;皇上英明神圣而他的美德没能流传久远,这是史官的过错。况且,我曾经做过太史令,如果废弃皇上英明神圣的盛大美德不去记载,埋没功臣、贵族、贤大夫的事迹不去记述,丢弃先父生前的殷勤嘱托,没有什么罪过比这更大了。我所说的记述过去的事情,整理那些社会传说,谈不上创作,而你却把它同孔子作《春秋》相提并论,这就错了。”

  于是编写《史记》。过了七年,我因“李陵事件”而大祸临头,被关进了监狱。于是喟然长叹:“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被摧毁了,不会再被任用了!”退居以后又转而深思:“《诗经》和《尚书》辞意隐约,这是作者要表达他们内心的思想。从前文王被囚禁在羑里,就推演了《周易》;孔子在陈国和蔡国受到困厄,就写作《春秋》;屈原被怀王放逐,就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这才有了《国语》;孙膑遭受膑刑之苦,于是研究兵法;吕不韦谪迁蜀地,后世却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囚禁在秦国,《说难》、《孤愤》才产生;《诗经》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圣贤之人为抒发胸中的愤懑之情而创作的。这些人都是意气有所郁结,没有地方可以发泄,这才追述往事,思念将来。”于是,终于记述了唐尧以来的历史,止于猎获白麟的元狩元年,而从黄帝开始。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不超过6处)(3分)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

  解析:凭语感可先断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根据大意,再将其它地方断开。

  【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参考译文】

  “人的祸福没有门路,完全是由自己招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像人影紧跟着形体一样,绝不差错。所以天地之间,有专管过错的神明,按照犯罪的轻重,来削减年寿。(人活一百天叫一算,十二年叫一纪)。不但年寿被减,而且罚他贫困损耗,患难的事情纷至沓来。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2

  比较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13题。(16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不可久居 ▲ 不可名状 ▲

  斗折蛇行 ▲ 悉皆怪石 ▲

  11.下列各项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则可为都邑之胜境 乃记之而去 B.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C.潭西南而望 而置州以来 D.为之怅然 佁然不动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

  13.回答问题。(5分)

  (1)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2分)

  甲文: ▲

  乙文: ▲

  (2)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3分)

  ▲

  参考答案:

  10.停留 说出 像北斗七星 都

  11.D

  12.(1)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2)岸边有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垂下荫影相互遮蔽。

  13.(1)甲文:清澈透明 乙文:水流湍急

  (2)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3

  动筒尝于国学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 )

  (2) 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1、(1)曾经(2)贤达

  2、博士问: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

  3、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

  4、从动筒来说,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从博士来说,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要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等。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4

  翟守素,济州任城人。守素以父任为殿直,历汉、周,迁供奉官,领承天军使。乾德中,为引进副使,从王全斌伐蜀,以往来驰告军事为职。蜀平,擢判四方馆事。以两川佘寇未殄,虑致骚动,令守素入蜀经略诸部,分兵以防遏之。

  开宝中,会麟、府内属戎人争地不决,因致扰乱,命守素驰往抚喻。守素辨其曲直,戎人悦服。从征太原,命海州剌史孙方进围汾州,守素监其军,转引进使。

  开宝三年,命为剑南十州都巡检使,东上阁门使郭崇信剽之。赐守素钱五百万,入谢日,复遣为岐帅符彦卿官告使。守素辞以锡赍优厚,不敢更当奉使之诏,上不许。九年,吴越国王钱俶来朝,命守素护诸司供帐,迎劳郊外。并垒未下,诏与洺州防御使郭进率兵深入其境,蹈藉禾稼,守素多所虏获。太宗即位,迁客省使,领宪州刺史。

  太平兴国三年夏,河决荥阳,诏守素发郑之丁夫千五百人,与卒千人领护塞之。是秋,梅山洞蛮恃险叛命,诏遣守素率诸州屯兵往击之。值霖雨弥旬,弓弩解弛,不堪用,明日,将接战,守素一夕令削制木为弩。及旦,贼奄至,交射之,贼遂败。乘胜逐北,尽平其巢穴。先是,数郡大吏、富人多与贼帅包汉阳交通,既而得其书讯数百封,守素并焚之,反侧以定。俄而钱俶献浙右之地,诏守素为两浙诸州兵马都监,安抚诸郡,人心甚悦,即以知杭州。岁满,为西京巡检使。秦王廷美以事勒归私第,以守素权知河南府兼留守司事,属洛阳岁旱艰食,多盗,上忧之。守素既至,渐以宁息。未几,迁商州团练使。

  淳化中,夏帅赵保忠上言,其弟继迁诱戎人为寇,且求援师。诏守素率兵复屯夏州,未几,又徙石州,以老病上疏求归本郡,从之,三年,卒,年七十一。

  守素逮事四朝,绵历内职五十余年。性谨慎,宽仁容众,所至有治绩。凡断大辟狱,虽罪状明白,仍遍询僚寀①,佥②同而后决;属吏有过不面折,必因公宴援往事之相类者言其获咎,以微警之。新进后生多至节帅,而守素久次不迁,殊无陨荻意,时论以此多之。

  (选自《宋史·卷二百七十四》,有改动)

  [注]①寀(cǎi):官。⑦佥(qiān):众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再令守素入蜀经略诸郡 经略:经营治理 B.多与贼帅包汉阳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C.命守素护诸司供帐,迎劳郊外 劳:慰问 D.时论以此多之 多:称赞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两川余寇未殄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会麟、府内属戎人争地不决,因致扰乱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C.既而得其书讯数百封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D.仍遍询僚案,佥同而后决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1.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现翟守素“宽仁容众”的一组是

  ①守素辨其曲直,戎人悦服②将接战,守素一夕令削木为弩③既而得其书讯数百封,守素并焚之

  ④守素既至,渐以宁息⑤虽罪状明白,仍遍询僚寀⑥属吏有过不面折

  A.①④ B.②⑤ C.③⑥ D.②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守素因父亲做官而走上仕途,他的军事才能受到皇帝赏识,曾多次被派去平定叛乱。

  B.在平定梅山洞叛乱时,翟守素克服了弓弩松弛的困难,不仅大败贼寇,而且扫平了叛军巢穴。

  C.翟守素历任重要官职五十多年,谨慎宽厚,政绩卓著,判案时细察明断,对属下温和平易。

  D.新提拔的年轻官吏都压制翟守素,致使他的职务多年得不到提升,但他并没因此而灰心丧气。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守素辞以锡赍优厚,不敢更当奉使之诏,上不许。(4分)

  (2)夏帅赵保忠上言,其弟继迁诱戎人为寇,且求援师。(3分)

  (3)属吏有过不面折,必因公宴援往事之相类者言其获咎,以微警之。(4分)

  参考答案:

  12.(4分,每空2分)多,众多 缘故,原因

  13.(2分)D

  14. (4分,每空2分)(1)残酷/暴虐 (2)愚蠢/不明事理 (3)偏听偏信(写出两点即可)

  15.(2分)自食其果 自掘坟墓 作茧自缚 作法自毙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5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置诸盘错,利器当见。”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日:“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①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果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诏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学颜因而抚之。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②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注】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②赔累:赔钱亏累。

  4.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置诸盘错,利器当见 利器:杰出的才能

  B.继以荒旱,饿莩枕籍 枕籍:纵横相枕而卧

  C.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 俘获:俘虏

  D.自正、嘉虚耗之后 虚耗:耗费亏空

  5.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 ) (3分)

  A.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B.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

  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C.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D.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想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却质疑他.后因为侍郎魏学曾认为高拱有能力,张学颜才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5分)

  译文:

  (2)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5分)

  试题答案:

  4.C(俘获:俘虏、物资)

  5.B(原文标点为“汝翼却杲馈遗,惩其违抗,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呆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

  6.A(“却质疑他。后因为侍郎魏学曾认为高拱有能力,张学颜才最终获得任命”错,应为“有人质疑,高拱力争,后侍郎魏学曾也认为高拱有能力,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7.(1)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得分点:“黜”“具”“经画”各1分,句意2分)

  (2)当时张居正掌握国政,认为张学颜精于心计,十分倚重信任他。(得分点:“当国”“精”“倚任”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考中嘉靖

  三十二年进士。辽地巡抚李秋被免职,大学士高拱想用张学颜,有人怀疑张学颜(的`能力),高拱说:“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把他放到复杂环境中,(他的)杰出的才能就会显露出来。”侍郎魏学曾稍后到达,高拱迎接并问:“谁可以担任辽地巡抚?”魏学曾思考很久,说:“张学颜可以。”高拱高兴地说:“相契合了。”于是把张学颜的名字呈上去,升任右佥都御史,任辽东巡抚。

  辽东镇边界长二千多里,城寨有一百二十所,三面与敌人相邻。官兵七万二千人,每月供给大米一石,折合银子二钱五分,马匹冬天、春天供给草料,每月折合银子一钱八分,即使年成好也不够维持几天。从嘉靖戊午年大饥荒,三分之二的士兵、马匹逃走死亡。前任巡

  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安抚集聚,没有恢复全盛时期的一半。接着由于饥荒、旱灾,饿死的人很多。张学颜首先请求救济,充实军队,召回流亡迁徙的百姓,整修兵器,购买战马,严明赏罚。罢免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

  建州都督王杲因为向投降的人索要财物而没有得到,就进入抚顺抢劫,守将贾汝翼指责他。王杲更加恨了,约了各部落做强盗,副总兵赵完指责贾汝翼挑起事端,张学颜上奏说:“贾汝翼拒绝王果赠送礼品,惩罚王杲违抗命令,实在是伸张了国威,(贾汝翼)如果因为

  这个而被罢免,这是升降边将都由敌人主导了。我认为应该命令王果送还俘虏掠夺去的人和物,否则调兵剿灭他,不要姑息而积下祸患。”赵完害怕,赠送金貂给张学颜,张学颜揭发他,皇帝下令逮捕赵完,而发布命令给王杲,按照张学颜的计策办。各部落听说大军将要出动,都逃窜藏匿在山谷。王杲害怕,十二月约了海西王台送还俘虏、物资讲和,张学颜因此安抚他。

  当时张居正掌握国政,认为张学颜精于心计,十分倚重信任他。张学颜写了会计录用来查考核算出纳。又上奏一条条详细地测量土地的条例,处理两京、山东、陕西功臣皇族的庄田,清理超额、脱漏、假借各种弊端。又贯彻到全国,获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多万顷。百姓

  穷困赔钱亏累的,用湖陂赋税来抵偿。从正德、嘉靖耗费亏空以后,到万历十年,被认为最富裕,张学颜出过力。

  张学颜八次上疏请求退休,朝廷允许他退休回去。在家中去世。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6

  左宗棠,字季高,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举人,三试礼部不第,遂绝意仕进,究心舆地、兵法。喜为壮语惊众,名在公卿间。尝以诸葛亮自比,人目其狂也。胡林翼称之,谓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咸丰初,广西盗起,张亮基巡抚湖南,礼辟不就。林翼敦劝之,乃出。叙守长沙功,由知县擢同知直隶州。亮基移抚山东,宗棠归隐梓木洞。骆秉章至湖南,复以计劫之出佐军务,倚之如左右手。

  宗棠用兵善审机,不常其方略。筹西事,尤以节兵裕饷为本谋。始西征,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沈葆桢尼其议,诏曰:“宗棠以西事自任,国家何惜千万金。为拨款五百万,敕自借外国债五百万。”出塞凡二十月,而新疆南北城尽复者,馈运饶给之力也。初议西事,主兴屯田,闻者迂之。及观宗棠奏论关内外旧屯之弊,以谓挂名兵籍,不得更事农,宜画兵农为二,简精壮为兵,散愿弱使屯垦,然后人服其老谋。既入觐,赐紫禁城骑马,使内侍二人扶掖上殿,授军机大臣,兼值译署。国家承平久,武备弛不振,而海外诸国争言富强,虽中国屡平大难,彼犹私议以为脆弱也。及宗棠平帕夏,外国乃稍稍传说之。

  宗棠为人多智略,内行甚笃,刚峻自天性。穆宗尝戒其褊衷。始未出,与国籓、林翼交,气陵二人出其上。中兴诸将帅,大率国籓所荐起,虽贵,皆尊事国籓。宗棠独与抗行,不少屈,趣舍时合时不合。国籓以学问自敛抑,议外交常持和节;宗棠锋颖凛凛向敌矣,士论以此益附之。然好自矜伐,故出其门者,成德达材不及国籓之盛。

  论曰:“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过人。廉不言贫,勤不言劳。待将士以诚信相感。善于治民,每克一地,招徠抚绥,众至如归。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宗棠初出治军,胡林翼为书告湖南曰:“左公不顾家,请岁筹三百六十金以赡其私。”曾国籓见其所居幕小,为别制二幕贻之,其廉俭若此。初与国籓论事不洽,及闻其薨,乃曰:“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志益远矣。

  (《清史稿》)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三试礼部不第 第:科举考中

  B.由知县擢同知直隶州 擢:提拔

  C.宗棠锋颖凛凛向敌矣 颖:聪明

  D.及闻其薨 薨:去世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尝以诸葛亮自比 彼犹私议以为脆弱也

  B.人目其狂也 然后人服其老谋

  C.大率国籓所荐起 曾国籓见其所居幕小

  D.宗棠独与抗行 初与国籓论事不洽

  7.下列各句都能表现左宗棠善于谋划的一项是( )(3分)

  ①亮基移抚山东,宗棠归隐梓木洞。

  ②虑各行省协助饷不时至,请一借贷外国。

  ③新疆南北城尽复者,馈运饶给之力也。

  ④宜画兵农为二,简精壮为兵,散愿弱使屯垦。

  ⑤廉不言贫,勤不言劳。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8.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宗棠很有才能,但中举后多次考进士都未成功;后因胡林翼游说巡抚湖南的张亮基,才得以走上仕途。

  B.左宗棠刚开始西征时,担心各行省协助军饷不能按时到达,请求向外国做些借贷,沈葆桢反对这样做,不过皇上下诏同意他向外国借钱五百万。

  C.当时朝廷各将帅,大多数是曾国藩举荐的.,他们也都对他很尊敬。左宗棠是唯一与曾国藩抗衡的,一点也不退让,两人的志趣也完全不同。

  D.左宗棠功勋卓著,品行也有过人之处,清廉勤政,爱护百姓,每攻克一座城池,都要将俘虏放回家去。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张亮基巡抚湖南,礼辟不就。(3分)

  (2) 然好自矜伐,故出其门者,成德达材不及国籓之盛。(4分)

  (3) 论者谓宗棠有霸才,而治民则以王道行之,信哉。(3分)

  5.C

  6.A

  7.C

  8.B

  9.(1)张亮基任湖南巡抚,以礼征召左宗棠为官,(左宗棠)不赴任。

  (2)但(左宗棠)喜好自我夸耀,所以出自他门下有德行成大器的没有曾国藩门下的多。

  (3)评论者认为左宗棠有霸才,但治理百姓却以仁义安抚方法来实行,确实是这样。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7

  ①从小丘西行进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①隔篁竹( )

  ②参差披拂( )

  ③佁然不动( )

  ④俶尔远逝( )

  ⑤往来翕忽( )

  2.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②犬牙差互( )

  ③隶而从者( )

  3.下列句中的“以”字含义是“因为”的`有(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以其境过清

  D.因以为号焉

  4.把下列句子译成白话文。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文第①—④段依次写了发现小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潭中气氛。

  6.作者初见小石潭的心情是“_____________”,游览到最后,作者的心情起了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条横线可填入原文句子),这种心情的变化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huánɡ ②cēn cī ③yǐ ④chù ⑤xī

  2.①大概,大约 ②互相交错③随从

  3.C

  4.①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②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5.潭中景物、小溪源流

  6. 心乐之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凄苦)

  说明了作者志向难酬,觉得触景生情。小石潭肃森的气氛,促发了作者内心的陷痛,以夜不可留,含蓄地概述了作者求解脱的忧虑心情,这是作者被贬后伤感的曲折反映。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8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②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父见其少,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注释: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笔说》:论书法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④卫夫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跟她学习书法。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1.写出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

  (1)不盈期月( ) (2)窃而读之( )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此子必蔽吾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全文分析,说说王羲之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满 (2)表承接

  2.这孩子将来必定会盖过我的名声!

  3.天资聪颖,爱好书法,教育得法。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9

  阅读下文.完成1~6题。 (16分)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巳,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战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如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小题1】.请用/标示下列语句的句中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而 戍 死 者 固 十 六 七 (2)乃 诈 称 公 子 扶 苏、项 燕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1)将军身被坚执锐( ) (2)复立楚国之社稷( )

  (3)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 ) (4)尉果笞广(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这次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导致这次起义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分)

  答:导火线:

  根本原因:

  【小题5】、陈胜、吴广为起义做的舆论准备有① ② (只限每空4字)(2分)

  【小题6】、 一句表达了陈胜敢作敢为,反抗权贵的反叛精神。(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小题2】(1)通披,穿。 (2)国家 (3)等到 (4)用竹板(鞭子)打

  【小题3】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戍守边疆死掉的本来达到十分至六七。

  【小题4】导火线: 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已

  【小题5】置书鱼腹 篝火狐鸣

  【小题6】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6、将普通金属转化为特种合金。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0

  阅读《赵普》,完成问题。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普少习吏事 ( ) ②读之竟日 ( )

  ③普颜色不变 ( ) ④他日补缀旧纸( )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出下面典故与赵普有关的一项是( )

  A、闭门读书

  B、半部《论语》治天下

  C、凿壁借光

  D、闻鸡起舞

  4、.用文中原句回答:

  (1)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给赵普带来了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说说本文写了赵普那两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文章后,你认为赵普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熟悉 整日 脸色,神色 修补

  2、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3、B

  4、(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

  (2)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5、刻苦读书、为国荐才

  6、“略”。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1

  【甲】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服。

  【乙】吴王欲伐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②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③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⑤得其前利⑥,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①[吴王欲伐荆]吴五,指吴王阖闾;荆,楚国。②[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待从官;少孺子,年轻人。③[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④[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⑤[务欲]一心想要。⑥[前利]眼前的利益。

  小题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4分)

  (1)起于鲁: (2)公输盘不说:

  (3)吴王欲伐荆: (4)如是者三旦:

  小题2: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成,将以攻宋②以光先帝遗德

  B.①露沾其衣②其真无马邪

  C.①请说之②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D.①行十日十夜而至于②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小题4:甲文体现了墨子____________的思想,乙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的道理。(2分)

  小题5:[甲文]中的公输盘为了制止楚国攻打宋国,[乙]文中的侍从官为了劝谏吴王放弃攻打楚国,都作了积极的努力,结合选文说说他们在制止战争的这件事上所体现出来的相同的精神。(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出发,动身 (2)通“悦”喜欢,高兴(3)攻打(4)天、日

  小题1:A

  小题1:(1)损失不足的而争夺有余的,不能说是聪明。

  (2)他们三个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

  小题1:非攻;做事要瞻前顾后,全面权衡,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了身后的祸患。

  小题1:不辞辛劳,善于辞令(善于说理),以实际行动阻止战争。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题1:A中“以”都是“用来”。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结合选文内容理解中心主题。

  小题1:从文章内容总结在制止战争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品质。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2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 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尝得异人传授 尝: (2)以弹絮为业 业:

  2.用现代汉语下面的句子。

  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相和悲鸣。

  3.本文也采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乔山人对邻媪说:“不谓遇知音于此地。”你认为“邻媪”是乔山人的.知音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1)曾经 (2)职业

  2.每当他在山野林间弹琴时,一遍又一遍,连飞鸟和凶猛的鹘都为之悲鸣。

  3.(2分)例子:凄禽寒鹘,相和悲鸣。好处:有力地烘托了乔山人弹琴技艺的精湛。

  4.不是,因为在邻媪听来,乔山人弹奏的琴声像弹棉絮一样,根本就不知道琴声要表现的主旨。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3

  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晏子对曰:“踊①贵而屦②贱。”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

  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此不察治之患也。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也。败军之诛以千百数,犹且不止;即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而奸尚不尽。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为治也。

  齐桓公饮酒醉,遗其冠,耻之,三日不朝。管仲日:“此非有国之耻也,公胡不雪之以政?”公曰:“善。”因发仓囷赐贫穷,论囹圄出薄罪。处三日而民歌之曰:“公乎,公乎,胡不复遗其冠乎!”。

  或曰:发囷仓而赐贫穷者,是赏无功也;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此乱之本也,安可以雪耻哉!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或曰: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是以身不及于患也。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己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固其所以桎梏囚于羑里也。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有删改)

  注释:①踊:古代受过刖刑的人穿的鞋子。②屦:用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

  【试题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再拜而辞 辞:谢绝

  B.治乱之刑如恐不胜 胜:全,尽

  C.夫赏无功则民偷幸而望于上 幸:侥幸

  D.夫智者知祸难之地而辟之者也 辟:开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B.此非所以为治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不诛过则民不惩而易为非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韩非子法制思想的一组是( )

  ①是时景公繁于刑 ②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

  ③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 ④公胡不雪之以政

  ⑤论囹圄而出薄罪者,是不诛过也 ⑥仲尼以文王为智也,不亦过乎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

  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婴跟景公说刖鞋昂贵,景公意识到自己用刑太多。就减少了五种刑法。韩非子认为晏婴是借巧妙的言辞来劝谏景公。

  B.齐桓公开仓放粮,赈济贫民。又审核狱案,释放罪行较轻的囚犯。几天后百姓纷纷唱起了赞歌:公平啊,公平啊!

  C.韩非子认为治理国家要用法,赏罚分明,该治罪的要治罪。否则,老百姓就容易做坏事,社会就要陷入混乱。

  D.孔子认为文王献出方圆千里土地。请求纣王解除炮烙之刑,从而得到天下人心,是个仁慈的人、聪明的人。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3分)

  (2)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3分)

  (3)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己又轻地以收人心,是重见疑也。(4分)

  【参考答案】

  1.D(辟,通“避”,避开)

  2.A(结构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C连词。可译为。“那么”就”;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D与“以”连用,意为“认为……是”;动词,演奏。)

  3.A(①是说景公刑法太多。④管仲建议桓公雪耻。⑥韩非子认为孔子的`话是不对的)

  4.B(原文的“公”,是指齐桓公)

  5.

  (1)再说我晏婴家里贫穷,依靠早晚都要跑到市场购买食物过日子,不可以远离它。(3分,“待”“市”“趋”各1分)

  (2)现在晏子不去考察用刑是否得当,却以用刑过多进行劝说。这不是很荒唐吗?(3分,“察”。说”“妄”各1分)

  (3)纣王因文王扩大疆域、得到人心而憎恨他,他自己又轻易放弃土地面争取人心,这就更被纣王怀疑。(4分,“以”、“恶”“轻”“见疑”各1分,“重”译为“再次”“又”也对) (句意不通顺,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齐景公去探望晏子,说:“先生住房很小,又靠近市场,请先生搬家到豫章的园林中去吧。”晏子再次拜谢推辞说:“我晏婴家里比较贫穷,依靠购买食物过日子,而早晚都要到市场,不可以远离它呀。”齐景公笑着说:“先生家熟悉市场行情,知道物品的贵贱吗?”当时齐景公治政多使用刑法。晏婴回答说:“刖鞋贵而单底鞋很便宜。”齐景公说:“这是什么缘故?”晏婴回答说:“是刑法多了。”齐景公吃惊得变了脸色说:“我难道很残暴吗?”于是减去五种刑法。

  评论:晏婴说的刖鞋昂贵,这并不是他的真心话,他是想甩巧妙的话来制止过多的刑法。这是不懂得治理才造成的过错。用刑恰当就无所谓多,用刑不恰当就无所谓少。晏子不以用刑不当去说,而以用刑过多而说,这是不懂法术的过错。打了败仗的军队被杀死的人数以千计,但还是败逃不止;可见治理混乱的刑法只怕用得不够,而奸邪还是不能除尽。现在晏子不去考察用刑是否得当,而以用刑过多进行劝说,这不是很荒唐吗?爱惜茅草就会损害庄稼,宽容盗贼就会伤害良民。如今要减轻刑法,施行宽厚仁爱,这就是便利奸邪的人而伤害好人啊,这不是治理国家的办法。

  齐桓公有一次喝醉了酒丢了帽子,以为耻辱,三天没有上朝。管仲对他说:“这不仅仅是大王一人的耻辱,大王为什么不通过政令洗雪耻辱呢?”齐桓公说:“你这建议好啊!”于是就开仓放粮,赈济贫民,又审核狱案,释放罪行较轻的囚犯。几天后百姓纷纷唱道:“大王啊,大王,你怎么不再丢失帽子啊!”

  评论:开仓赈济穷人,这是赏赐无功的人;审核狱案放掉轻罪的人,这不是惩罚有罪的人。赏赐无功的人,民众就会侥幸地希望从君主那里获得意外的赏赐;不惩罚有罪的人,民众不受惩罚就容易为非作歹。这是国家混乱的根源,怎能用来洗刷耻辱呢?

  从前周文王侵占孟地、攻克莒地、夺取酆地,办过三件事后,引起了封王的憎恨。文王于是很害怕,要求进献给纣王洛水西边、赤壤地方方圈千里的土地,用来请求废除炮烙这种酷刑。天下人都很高兴。孔子听到后说:“文王真仁悬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

  评论:“孔子认为文王聪明,不也是错的么?聪明的人,是能够知道祸难所在从而避开的人,因此自身不会遭到祸患。纣王因文王大得人心而厌恶他,他自已又轻易放弃土地而争取人心,这就更使纣王怀疑。正因如此,他才被戴上刑具监禁在羑里。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4

  阅读《小石潭记》选段,完成9~11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流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A.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B.斗折蛇行(像蛇一样)C.不可久居(居住)D.影布石上 ( 映 )

  【小题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小题3】.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3分)A.其岸势犬牙差互:那石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相互交错。B.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边,把石底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C.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树枝青藤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D.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人心神凄楚,寒透骨节,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5

  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遂悉偿所负。

  ①肆:商店。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③行、草:行书、草书。

  小题1:解释文中加框的词语。(2分)

  (1)东坡为钱塘守时 ( ) (2)遂悉偿所负( )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2分)

  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小题3:“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 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 (1分)

  小题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担任 (2)欠

  小题2: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寒冷,扇子卖不出,不是不肯偿还债务

  小题3:表现了苏东坡书法水平高超,为人潇洒倜傥

  小题4: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09

【精选】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5篇06-09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03-13

“疏通”阅读训练及答案06-15

《乡情》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13

《论语》阅读训练附答案06-14

《顾恺之》阅读训练附答案06-20

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毕淑敏《造心》阅读训练及答案06-20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