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时间:2024-06-10 07:31:4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优选[15篇]

  在平日的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优选[15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

  张士城①据苏府②,其弟士德,攘夺民地,以广园囿。侈肆宴乐,席间无张明善则弗乐。一日,雪大作,士德设盛宴,张女乐,邀明善咏雪。明善倚笔题云:“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万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书毕,士德大愧,卒亦莫敢谁何。

  (选自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

  [注释] ①张士诚:元末豪强,曾一度在江苏苏州称王,后为朱元璋所败。②苏府:苏州。

  [文言知识]说“作”。“作”是个多义词。一、指“工作”。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二、指“兴起”、“出现”。上文“雪大作”,意为出现大雪。又,《石钟山记》:“如乐作焉。”三、指“激发”、“振作”。《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另外还作“起立”、“制造”、“写作”等解释。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瑞 ②毕 2.翻译:①攘夺民地,以广园囿 ②侈肆宴乐 ③张女乐

  ④卒亦莫敢谁何 3.理解:“白占许多田地”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从上文中再找出一例。

  【译文】

  39.张明善讥张士德

  张士诚占据了苏州府后,(张士诚)的弟弟张士德,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在宴席间如果看不到张明善就不高兴了。有一天,下了很大的雪,张士德摆下了丰盛的宴席,让歌女弹唱,邀请张明善提笔咏雪。张明善提笔写倒:“(大雪)漫天坠落,直望田地飞去,白白侵占了那么多田地。都是你,冻死了千万的百姓,你难道还能称做是国家的祥瑞之景吗!”写完之后,张士德感到非常惭愧,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

  【参考答案】

  39.张明善讥张士德

  1.①吉利②结束 2.①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②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③让歌女弹唱;④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 3.双关;冻杀万民都地你。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6——20题。(选择题每题3分,翻译题6分,共18分)

  张巡,蒲州河东人。兄晓,开元中监察御史。兄弟皆以文行知名。巡聪悟有才干,举进士,三以书判拔萃入等。天宝中,调授清河令。有令名,重义尚气节,人以危窘告者,必倾财以恤之。

  禄山之乱,巡为真源令。说谯郡太守,令完城,募市人,为拒贼之势。时吴王祗为灵昌太守,奉诏纠率河南诸郡,练兵以拒逆党,济南太守李随副之。巡与单父尉贾贲各召募豪杰,同为义举。

  时雍丘令令狐潮欲以其城降贼,民吏百余人不从命,潮皆反接,仆之于地,将斩之。会贼来攻城,潮遽出斗,而反接者自解其缚,闭城门拒潮召贲。贲与巡引众入雍丘,杀潮妻子,婴城守备。吴王祗承制授贲监察御史。数日,贼来攻城,贲出斗而死,巡乃合贲之众城守。令狐潮引贼将李廷望攻围累月,贼伤夷大半。禄山乃于雍丘北置杞州,筑城垒以绝饷路,自是内外隔绝。又相持累月,贼锋转炽,城中益困。

  时许远为睢阳守,与城父令姚摐同守睢阳城,贼攻之不下。初禄山陷河洛,许叔冀守灵昌,薛愿守颍川,许远守睢阳,皆城孤无援。愿守一年而城陷,督冀一年而自拔,独睢阳坚守。贼将尹子奇攻围经年。巡以雍丘小邑,储备不足,大寇临之,必难保守,乃列卒结阵诈降,至德二年正月也。玄宗闻而壮之,授巡主客郎中、兼御史中丞。尹子奇攻围既久,城中粮尽,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人心危恐,虑将有变。巡乃出其妾,对三军杀之,以飨军士。曰:“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肤,以啖将士,岂可惜此妇,坐视危迫。”将士皆泣下,不忍食……人心终不离变。

  时贺兰进明以重兵守临淮,巡遣帐下之士南霁云夜缒出城,求援于进明。进明日与诸将张乐高会,无出师意。霁云泣告之曰:“本州强寇凌逼,重围半年,食尽兵穷,计无从出。初围城之日,城中数万口……今见存之数,不过数千,城中之人,分当饵贼。但睢阳既拔,即及临淮,皮毛相依,理须援助。霁云所以冒贼锋刃,匍匐乞师,谓大夫深念危亡,言发响应,何得宴安自处,殊无救恤之心?夫忠臣义士之所为,岂宜如此!霁云既不能达主将之意,请啮一指,留于大夫,示之以信,归报本州。”霁云自临淮还睢阳,绳城而入。城中将吏知救不至,恸哭累日。

  十月,城陷。巡与姚摐、南霁云、许远,皆为贼所执。巡神气慷慨,每与贼战,大呼誓师,眦裂血流,齿牙皆碎。城将陷,西向再拜,曰:“臣智勇俱竭,不能式遏强寇,保守孤城。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及城陷,尹子奇谓巡曰:“闻君每战眦裂,嚼齿皆碎,何至此耶?”巡曰:“吾欲气吞逆贼,但力不遂耳!”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巡大骂曰:“我为君父义死。尔附逆贼,犬彘也,安能久哉!”子奇义其言,将礼之,左右曰:“此人守义,必不为我用。素得士心,不可久留。”是日,与姚摐、霁云同被害,唯许远执送洛阳。

  (节选自《旧唐书?张巡传》)

  16.对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谯郡太守,令完城 完:修整。 B.会贼来攻城 会:正好,恰巧。

  C.贼伤夷大半 夷:铲平,消除。 D.子奇义其言 义:认为……合乎道义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练兵以拒逆党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B.霁云所以冒贼锋刃,匍匐乞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C.此人守义,必不为我用。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玄宗闻而壮之,授巡主客郎中、兼御史中丞。 夫赵强而燕弱

  18.以下句子中,全都表现张巡忠义的一组是( )

  ①人以危窘告者,必倾财以恤之 ②贼来攻城,贲出斗而死,巡乃合贲之众城守 ③请啮一指,留于大夫,示之以信 ④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以答明恩 ⑤子奇以大刀剔巡口,视其齿,存者不过三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禄山之乱时,身为睢阳太守的张巡起兵讨贼,一心为国,深受皇帝欣赏,被授予中丞御史,是一代死节名臣。

  B.雍丘县令令狐潮想投降叛军,百姓誓死不从,引张巡、贾贲入城。张巡在雍丘北面修建堡垒,坚决守战。

  C.张巡在人“危窘”时“必倾财以恤之”,而在坚守睢阳孤城时,导致“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的惨剧,体现了他性格中残暴的一面。

  D.至德二年十月,尹子奇攻克雍丘,张巡被俘,尹子奇先对他态度粗鲁,后被他忠义之言感动,但在众人的劝谏下,但最终还是杀害了张巡。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有令名,重义尚气节,人以危窘告者,必倾财以恤之。

  ⑵我为君父义死。尔附逆贼,犬彘也,安能久哉!

  [参考答案]

  16.C,夷:创伤。

  17.C,为:表被动。A.以:连词,表目的;介词,凭借。B.所以:表原因,……的原因;表工具,用来……。D.而:表承接关系;表并列关系

  18.D,②不体现他的忠义。③表现南霁云的义行。

  19. D,A项睢阳太守改为真源令;B项 修建堡垒的`是安禄山;C项导致“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的惨剧,为局势所迫,并非残暴。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有美好的名声,重视义气崇尚志气节操,(只要)有人把危急窘困的情况告诉他,他一定倾尽财物救济他。(得分点:“令”、“重”、“尚”、“恤”共2分,句意通顺1分)

  ⑵我为皇上忠义而死。你依附叛贼,如同猪狗,怎么能够长久呢!(得分点:“君父”、判断句“……也”、反问句“安……哉”各一分。)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3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11分)

  【小题1】、从本文中找出一个通假字。(1分)

  通

  【小题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 (2)不治将益深( )

  (3)桓侯故使人问( ) (4)使人索扁鹊( )

  【小题3】、用文中原句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桓侯不愿让扁鹊治病的原因是 。

  (2)、从文中“疾在腠理”、“ ”、“ ”、“病在骨髓”可知桓侯的'病越来越严重。

  【小题4】、翻译下面句子(2分)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答案

  【小题1】还通旋 齐通剂

  【小题1】(1)跑 (2)更加 (3)派 (4)寻找

  【小题1】(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病在肌肤 病在肠胃

  【小题1】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4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①。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

  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②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奈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③三都④。于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将堕成,公敛处父谓孟孙曰:“堕成,齐人必至于北门。且成,孟氏之保鄣,无成是无孟氏也。我将弗堕。”十二月,公围成,弗克。(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夹谷:地名,春秋时齐地。②拨(fá):大盾。③堕:毁坏;拆毁。④三都: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郈,称三都。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摄相事 摄:代理

  B.孔子趋而进 趋:小步快走

  C.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 伐:夸耀

  D.十二月,公围成,弗克 克:攻下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正面表现孔子在夹谷扬礼节的一组是(3分)

  ①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②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③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

  ④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

  ⑤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

  ⑥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从孔子任中都宰写起。他任职一年就很有政绩,鲁国各地的官员都纷纷效仿他。于是,他升为司空,后又升为大司寇。

  B.文章写孔子严于礼法之行为使齐景公震憾而省悟,并以退还原来所占的鲁国之郓、汶阳、龟阴之地的行动来向鲁国赔罪。

  C.定公十三年夏,鲁定公听从孔子的.建议,打算拆毁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封邑的城墙,在拆毁的过程中,遇到了公山不狃等人的武力阻扰。

  D.公敛处父认为,如果拆了成邑的城墙,那么齐人必将兵临城下,孟氏没有了保障,会处于危险中。于是,他坚决抗命不拆成邑的城墙。

  答案:

  1.C 伐:攻打

  2.C ①句说的是孔子在鲁国受到重视而被屡次提拔;②句说的是两国君主在夹谷见面的情景;⑥句是齐国有司的话。

  3.B.非“震憾”而是“惧怕”。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5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 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梅花为寒所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山岚设色之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B.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②皆在朝日始出

  C.①猿则百叫无绝 ②月景尤为清绝

  D.①梅花为寒所勒②歌吹为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奔:飞奔的马。

  ②作:发出。

  ③勒:约束,阻止。

  ④设:着,涂。

  2、C

  3、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4、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6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射 A.程康公尧咨善射_________

  B.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___

  ②尔 A.但手熟尔_______________

  B.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___

  ③而 A.而钱不湿_______________

  B.笑而遣之_______________

  C.释担而立___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写了两个人物,其实写______________完全是为了写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A.射:射箭;B.射箭的`技术。

  ②A.尔:同耳,罢了;B.代词,你。

  ③A.而:转折;B.修饰;C.顺承。

  2.陈尧咨 卖油翁

  3.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4.睨 颔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7

  【原文】: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①事陈窆,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②,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日:“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选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独行列传》

  【注释】:

  ①师: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那样。表示对人的态度。②(我)甘心受刑被杀

  【翻译】:

  【阅读训练】:

  9.下列加点的“使与“安陵君因?唐雎使于秦中的“使”意思相同的是( )(1分)

  A.乞不?王彦方知也 B.烈闻而?人谢之

  10.解释下列带点的“遗”的不同含义(2分)

  ①遗布一端( ) ②后有老父遗剑于路( )

  11.下列“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徒以有先生也 B.以义行称 C.故以此激之 D.以事告烈

  12.翻译(2分)

  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王烈凭________________使盗牛者弃恶从善的。(1分)

  【参考答案】:

  9、B

  10、①赠送 ②丢失

  11、B

  12、小偷怕我听到他的`罪过,这说明有以作恶为羞耻的想法

  13、对人仗义的态度(道德感化)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8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bó搏):跌倒。③应侯:顺应时令。

  小题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2处,停顿处用“/”隔开。(每处1分,共2分)

  使 秦 不 得 窥 吾 西 楚 不 得 窃 吾 南 韩 魏 不 得 持 吾 之 左 右。

  小题2: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A、百姓筑城,虽有少劳() B、臣怪之( )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小题4: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使 秦 不 得 窥 吾 西/ 楚 不 得 窃 吾 南 /韩 魏 不 得 持 吾 之 左 右。

  小题1:A虽然

  B 对……感到奇怪

  小题1:(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有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2分。“参加”改用“响应”也可。采分噗:补出主语1分,“欣跃而来”1分)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小题1:办事情,想问题,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小题1: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节奏划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强调重点词语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2分。如果写成“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利国利民”也得满分;如写成“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只得1分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9

  文言文阅读。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

  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译文: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答:

  参考答案:

  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

  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言之有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0

  六则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

  A:学而(时)习之/元方(时)年七岁

  B:温故而(知)新/不(知)木兰是女郎

  C:学而不思(则)罔/(则)是无信

  D:七十而(从)心所欲/(从)先人还家

  答案为:C

  注:A、时常,常常/这B、学过的知识/知道C、就D、随/跟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

  A: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亦(乐)乎

  B:并(自)为其名/有朋(自)远方来

  C:宁(可以)急相弃邪/(可以)为师矣

  D:不(亦)君子乎/女(亦)无所思

  答案为:D

  注:A。以……为乐/快乐B。自己/从C。能够因为/可以凭D。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

  A:七十而从心所(欲)/可汗问所(欲)

  B:可以(为)师矣/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卷卷(有)爷名

  D:学而时习(之)/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答案为:A

  注:A。想B。做/因为C。同“又”/有D。指学过的知识/的

  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

  C:三人行,……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

  答案为:D

  注:A。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B。学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C。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也一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分数:3分)

  A:第1则共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是愉快的事,与人探讨是一种乐趣,不怨恨别人三个方面既谈到学习方法,也讲到个人修养的问题。

  B:文章认为学习与思考两方面都应当兼顾,不能偏废。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从这些句子看,作者认为谁都可以做老师。

  D:第六则主要讲的是孔子终身学习,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所取得的学习效果。

  答案为:C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1

  文言文阅读(12分)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解:①值:适逢。 ②郡:此指城。 ③相视:看望你。④败义:毁坏道义。

  ⑤一:整个 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小题1:选出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A.具答之B.水陆草木之花

  C.大道之行也D.何陋之有?

  小题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今死矣,子速去。

  (2)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小题3: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发?(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1)我现在要死了,你赶快离开。

  (2)(我)从老远的地方来看你,可你却让我离开,使我成为一个不讲道义而只顾求生

  的人,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3) 朋友有病,(我)不忍心丢下他(独自离开)。

  小题3:友情无价。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赤城的友爱,它比生命还值得人们珍惜。

  小题1: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之”是助词,译为“的”,B项中的.“之”与它同义。A中的是代词,C中的用于主谓之间,无义。D中的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去”“败义以求生”“委”等。其中“去”古义都是“离开”。“败义以求生”译为“不顾道义来求得生存”。“委”译为“丢下、放弃”,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荀巨伯在危难之时不肯弃友人而去,可以使我们感受到友情的可贵。还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义的坚守。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2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1.告子和孟子都以水为喻,各自意在说明什么道理?请综上所述材料,用自己的话作简要分析。(3分)

  2.结合上面选段孟子的观点,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3分)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参考答案

  1.(3分)①告子以水不分东西而流,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也所谓不善。(1分)②孟子以水有明确的上下流向为喻,来说明人性向善是确定无疑的(1分);孟子还以流水受击打而飞溅、受拦截而倒流为喻,来说明人的本性会因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1分)。

  2.(3分)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人的本性会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1分),因此求学请教的道理不在于别的,而在于找回他因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而丢失的'善心(2分)。

  译文:

  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

  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之可以胁迫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3

  黔之驴

  柳宗元

  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且噬④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⑥,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⑦大?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①黔(qián):地名。②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③遁(dùn):逃走。④噬(shì):咬。⑤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⑥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⑦跳踉(liàng):跳跃。⑧?(hǎn):虎怒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异:__________________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去: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粗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蔽林间窥之

  3.翻译下列句子。

  技止此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异,特殊、特别。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2)去,离开。

  2.C

  3.本领不过这样罢了。意思接近即可。

  4.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4

  空桑生李

  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殖种,以余浆灌溉。后游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①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②,其下车马常数千百,酒肉滂沱③。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曰:“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④之。

  (选自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注释】

  ①阴:通“荫”。②翕赫:显耀而乱纷纷的样子。③滂沱:下大雨的样子。此处形容多。④斫:砍。

  【译文】

  南顿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回头看见桑田的空地里有土,于是就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一再长出李子,就互相转告,有一个眼痛的病人在桑树下乘凉休息,说:“李子神灵如果让我眼睛病好了,我将献上一头猪来表示感谢。”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痊愈。众多的狗叫着,因为那位眼睛有病的人能清晰地看东西了,远近地方的人为之而轰动显现得乱纷纷的样子,那些从车马上下来到桑林中的'人常常有成百成千,酒与肉纷纷祭上像下大雨那样多。过了一年,张助从远处回来,看见了这种情况惊讶地说:“这里有什么神呀,这是我种的啊。”于是就跑去把树砍了。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顾见空桑中有土

  (2)因殖种,以余浆灌溉

  (3)以为神,转相告语(文中没有)

  (4)有病目痛者息阴下

  (5)间一岁余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2)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马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1)回头 (2)剩下 (3)辗转(原文没有) (4)休息 (5)间隔

  2.(1)有一个眼痛的病人在桑树下乘凉休息,说:“李子神灵如果让我眼睛病好了,我将献上一头猪来表示感谢。”

  (2)众多的狗叫着,因为那位眼睛有病的人能清晰地看东西了,远近地方的人为之而轰动显现得乱纷纷的样子,那些从车马上下来到桑林中的人常常有成百成千,酒与肉纷纷祭上像下大雨那样多。

  3.不研究原因,胡乱地猜想,因讹传讹,无知迷信是可笑的。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5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也。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历:经过

  B.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C.崖限当道者 当:挡住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B.①古谓之天门溪水 ②蚓无爪牙之利

  C.①其级七千有余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4.将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3分)

  答:

  ⑵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4分)

  答:

  ⑶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3分)

  答:

  参考答案:

  1、D (磨灭。)

  2、D(D均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对象等,不译。A介词,在;用在状语与动词之间,表修饰。B 代词,代东谷;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 代词,代南麓山道;语气词,表反问,难道。)

  3、B。(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

  4、

  ⑴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不到一半路,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就到了泰山的顶峰。(循解释为顺着,至解释为到达,各1 分;句意1分。)

  ⑵等到已经登山泰山,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及 解释为等到,负 解释为背负或覆盖,烛 解释为照亮,各1分;句意1分。)

  ⑶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回视 解释为回头看,或解释为有的,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不到一半路,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泰山,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好像脊背弯曲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写了这篇记。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09

[实用]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09

【精选】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5篇06-09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集锦15篇)06-09

【优选】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5篇06-09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03-13

“疏通”阅读训练及答案06-15

《乡情》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13

《论语》阅读训练附答案06-14

《顾恺之》阅读训练附答案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