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时间:2024-06-15 10:02:55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精品)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品)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予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盎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予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意思。

  (1)子墨子之守圉有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杀臣,不能绝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圉同围,抵挡。(2)入侵

  2.B

  3.我知道你用来抵御我的方法,我不说。

  4.明白地告诉公输盘和楚王,宋国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使公输盘和楚王不敢轻举妄动,迫使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2

  王徽字昭文,京兆人。第进士,授校书郎。徐商领盐铁,辟署使府。始,宣宗诏宰相选可尚主者,或以徽闻。徽本澹声利,闻不喜,往见宰相刘瑑曰:徽年过四十,又多病,不应在选。 为言,乃罢。召授右拾遗。书二十余上,言无回忌,公议浩然归重。徐商罢政事,守江陵,心欲表徽在幕府,恐其不乐外,恶不言。徽自往曰:公知徽,安得不从?商大喜,表为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高湜荐知杂事,进考功员外郎。故事,考簿以朱注上下为殿最,岁久易漫,吏辄窜易为奸。擞始用墨,遂绝妄欺。

  广明元年,以徽为户部侍郎。是日,黄巢入关,僖宗西狩,冒夜出。徽诘朝乃知,追帝不及,堕崖樾间,为贼所执,迫还,将污以官。徽阳喑不答,以刃环胁,卒不动。喊令归第,使医护视。久之,守者懈,乃奔河中,裂缣书章,遣人间走蜀。诏拜兵部尚书。因说行营都监杨复光,请赦沙陀罪,令赴难。其夏,沙陀会诸军,遂平京师,徽助为多,迁右仆射。

  大乱之后,宫观焚残,鞠为丘莽,乘舆未有东意,诏徽充京畿安抚制置奉使。徽外调兵食,内抚绥流亡,逾年,稍稍完聚,兴复殿寝,裁制有宜,即奉表请帝东还。又进御史大夫,仍权京兆尹。宦要家争遣人治第,侵冒齐民,讼诉满前,徽不屈势幸,一平以法,由是为帝左右所憎,共谮罢徽,令赴行在。帝念徽无罪,拜吏部尚书。未行而嗣襄王煜作乱,帝进次汉中。

  逼召徽,以废自言。及僭号,迫群臣作誓牒,徽托手弱,卒不肯署。平。帝至凤翔,召徽为御史大夫,固辞足痹,复拜太子少师。

  昭宗立,见便殿,进对详洽,乃复授吏部尚书。是时,铨选失序,吏肆为奸,补调重复不可检。徽为手藉,一验实之,遂无奸滞。大顺元年卒,谥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抚绥流亡 绥:安抚。

  B.一平以法 一:都,一概。

  C.帝进次汉中 次:表次数。

  D.共谮罢徽 谮:诬陷,中伤。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徽忠贞不渝的一组是( )

  ①书二十余上,言无回忌 ②徽始用墨,遂绝妄欺

  ③以刃环胁,卒不动 ④ 逼召徽,以废自言

  ⑤徽托手弱,卒不肯署 ⑥固辞足痹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徽淡泊名利。宣宗下诏让宰相挑选可以与公主结婚的人,当王徽听说有人将他上报后很不高兴,前去拜见宰相刘瑑,以年老多病推辞,后经刘瑑劝说,他才作罢。

  B.王徽知恩图报。曾对王徽有知遇之恩的徐商被罢政事后驻守江陵,想调王徽到自己幕府任职,又担心他不愿意外任,王徽却主动前往,表达了自己愿随从徐商的意愿。

  C.王徽为官正直。战乱之后,高官显贵人家竞相派人修治府第,侵害了百姓,百姓纷纷向时任御史大夫的王徽诉告,王徽不屈从权势,依法公正裁决。

  D.王徽为吏精明。任吏部尚书时,他针对官吏考核选任混乱,主事官吏胡作非为,以致官职补调重复无法检查的现象,亲手登记造册以方便查对,消除了作弊拖延的现象。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考簿以朱注上下为殿最,岁久易漫,吏辄窜易为奸。(5分)

  (2)久之,守者懈,乃奔河中,裂缣书章,遣人间走蜀。(5分)

  参考答案

  1.D

  2.D

  3.A

  4.(1)旧例,考核官员的簿册用红笔注明上下表示政绩的优劣,时间长久容易模糊,主事官吏总是窜改作弊。

  (2)时间一长,看守的人懈怠,王徽于是逃到河中(府),撕裂缣帛书写奏章,派人从小道送到蜀中。

  参考译文

  王徽字昭文,是京兆人。考中进士科,被授予校书郎。徐商兼管盐铁,将他征召到使府任职。起初,宣宗下诏给宰相让他挑选可以与公主结婚的人,有人将王徽上报。王徽原本淡泊名利,听说此事后很不高兴,前去拜见宰相刘瑑说:我已年过四十,又经常生病,不应被选中。刘瑑替他说话,这才作罢。皇上召见任命他为右拾遗。他先后写了二十多篇奏章上奏,言辞毫无回避忌讳,时论都很推重。后来徐商被罢免宰相,驻守江陵,打算上表朝廷将王徽征用到幕府,又担心他不愿意出任外官,就忍住没有提出。王徽主动前去说:您赏识我,我怎能不随从?徐商很高兴,上表朝廷任命他做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高湜举荐他为知杂事,晋升考功员外郎。旧例,考核官员的`簿册用红笔注明上下表示政绩的优劣,时间长久容易模糊,主事官吏总是窜改作弊。王徽开始用墨笔标注,于是杜绝了欺诈行为。

  广明元年,朝廷任命王徽为户部侍郎。这一天,黄巢攻进潼关,僖宗西行,连夜出京。王徽次日早晨方才得知,追赶皇帝没有追上,掉到崖边的树丛里,被贼兵俘获,强迫返回,打算让他担任伪官。王徽装作哑巴没有回答,贼兵用刀顶在他的胸部,他始终纹丝不动。贼兵让他返回宅第,派医者护理监视。时间一长,看守的人懈怠,王徽于是逃到河中府,撕裂缣帛书写书奏章,派人从小道送到蜀中。朝廷下诏任命王徽为兵部尚书。他趁机劝说行营都监杨复光,请求赦免沙陀的罪责,让沙陀人赶赴国难。这年夏天,沙陀人会合各路军队,于是平定了京城,王徽的辅佐之功居多,升任右仆射。

  战乱之后,宫室被焚毁残破,长满荒草,皇帝没有东还的意思,下诏王徽任京畿安抚制置脩奉使。王徽从外地征调军粮,安抚当地的流亡百姓,一年之后,逐渐修葺城郭,聚集粮食,修复宫殿,管理规划非常妥当,随即上表请求皇帝东还。又升任御史大夫,并暂代京兆尹。高官显贵人家竞相派人修治府第,侵害了百姓,百姓纷纷前来向王徽诉告,王徽不屈从权势,一概依法公正裁决,因此被皇帝左右亲近憎恨,一同诬陷罢免了王徽,令他前往皇帝驻地。皇帝感念王徽无罪,授予吏部尚书。还没到任,嗣襄王李煴反叛,皇帝进驻汉中。李煴强召王徽前去,王徽声称自己残废加以推辞。到李煴非法称帝时,强迫群臣书写宣誓效忠的文书,王徽以手部无力作为借口,始终不肯署名。李煴被平定后,皇帝到达凤翔,征召王徽做御史大夫,他以腿部瘫痪为由坚决辞让,又拜授太子少师。

  昭宗即位,在便殿召见王徽,他的答对详密周全,于是又被授予吏部尚书。这时,官吏考核选任混乱,主事官吏胡作非为,官职补调重复无法检查。王徽亲手登记造册,一翻检即可查对无误,于是消除了作弊拖延的现象。大顺元年去世,谥号贞。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3

  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原名拱寿,年十九,举进士第一,仁宗赐以今名。通判怀州,入直集贤院,历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庆历元年,任翰林学士。

  契丹使刘六符尝谓贾昌朝曰:塘泺①何为者?一苇可杭,投箠可平;不然,决其堤,十万土囊,即可路矣。仁宗以问拱辰,对曰:兵事尚诡,彼诚有谋,不应以语我,此夸言尔。设险守国,先王不废,而祖宗所以限敌人也。至是,又使六符来,求关南十县,斥太宗伐燕为无名,举朝莫知所答。拱辰曰:王师征河东,契丹既通使,而寇石岭关以援贼。太宗怒,遂回军伐之,岂谓无名?乃作报书曰:既交石岭之锋,遂有蓟门之役。契丹得报,遂继好如初。帝喜,谓辅臣曰:非拱辰深练故实,殆难答也。

  至和三年,复拜三司使。聘契丹,见其主混同江,设宴垂钓,每得鱼,必酌拱辰酒,亲鼓琵琶以侑饮。谓其相曰:此南朝少年状元也,入翰林十五年,故吾厚待之。使还,御史赵抃论其辄当非正之礼,异时北使援此以请,将何辞拒之?湖南转运判官李章、知潭州任颛市死商真珠,事败,具狱上,拱辰悉入珠掖庭。抃并劾之。除宣徽北院使,抃言:宣徽之职,本以待勋劳者,唯前执政及节度使得为之,拱辰安得污此选?乃以端明殿学士知永兴军,历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积官至吏部尚书。

  元丰初,转南院使,赐金方团带。再判大名,改武安军节度使。三路籍民为保甲,日聚而教之,禁令苛急,往往去为盗,郡县不敢以闻。拱辰抗言其害曰:非止困其财力,夺其农时,是以法驱之,使陷于罪罟也。浸淫为大盗,其兆已见。纵未能尽罢,愿财损②下户以纾之。主者指拱辰为沮法,拱辰曰:此老臣所以报国也。上章不已。帝悟,于是第五等户得免。

  【注】①[塘泺]在泺水边筑堤设防。筑堤防水叫塘;泺水在今山东境内,时与契丹为界。

  ②[财损]裁减。财通裁。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和三年复拜/三司使聘/契丹见其主/混同江设宴/垂钓/每得鱼/必酌拱辰酒/亲鼓琵琶以侑饮/[:]

  B.至和三年/复拜三司/使聘契丹/见其主混同江/设宴垂钓每得鱼/必酌/拱辰酒亲鼓/琵琶以侑饮/

  C.至和三年/复拜三司使/聘契丹/见其主/混同江设宴/垂钓每得鱼/必酌拱辰酒/亲鼓琵琶以侑饮/

  D.至和三年/复拜三司使/聘契丹/见其主混同江/设宴垂钓/每得鱼/必酌拱辰酒/亲鼓琵琶以侑饮/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翰林是我国古代官署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

  B.河东代指山西西南。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C.掖庭,古代营建皇室宫城时,都以一条南北向的中心线为主,再向东西两侧去延伸其余宫区。

  D.元丰(1078年1085年)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元丰八年二月宋哲宗即位沿用。

  6.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拱辰得到皇帝的赐名。他的名字本来是拱寿,因为在19岁时考中了状元,宋仁宗于是赐给他拱辰这个名字。

  B.王拱辰对契丹的挑衅应对自如。他既看出了契丹使者刘六符的虚张声势,又能够针锋相对地驳斥刘六符的无端指责,受到了皇帝的赞扬。

  C.王拱辰受到御史赵抃的多次弹劾。赵抃认为王拱辰接受契丹不合常规的礼节,又因王拱辰参与李章、任颛买卖死去的商人的珍珠,此事也被他一并弹劾。

  D.王拱辰反对保甲法。三路登记百姓为保甲,每天聚在一起训练,禁令严苛,王拱辰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使财力困乏,耽误农时,让百姓被逼为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宣徽之职,本以待勋劳者,唯前执政及节度使得为之,拱辰安得污此选?

  (2)主者指拱辰为沮法,拱辰曰:此老臣所以报国也。上章不已。

  参考答案

  4.D (画波浪线的部分涉及年号纪年、升任官职等信息,还有王拱辰出使契丹受到的`礼遇,断句时要考虑虚词的用法以及语法结构等因素。)

  5.A(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

  6.C (王拱辰没有参与买卖,他只是在审理这个案件时,将没收来的珠子送到了宫廷。)

  7.见参考译文画线处。〔(1)待为污各1分,大意2分。(2)沮所以已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原名拱寿,19岁时考中进士第一,宋仁宗赐给他现在的名字。担任怀州的通判,入朝当值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庆历元年,任翰林学士。

  契丹使者刘六符曾对贾昌朝说:在泺水边筑堤有什么用呢?小船可以航渡,投鞭可以填平;如果不停止筑堤,我们决开堤坝,铺上10万袋土,就可以成为过河的路了。宋仁宗向王拱辰询问此事,他回答说:兵事注重诡诈,他如果真的有计谋,不应该告诉我方,这只是夸口而已。设下险阻防守国家,先王不加废弃,这是祖宗用来限制敌人的方法。到了这时,契丹又派刘六符来朝,索求关南10县,指责太宗征伐燕是没有正当理由的,全朝上下不知道怎样回答。王拱辰说:王师征伐河东,契丹既然已经通使,却又入侵石岭关援助贼人。太宗发怒,就回兵征伐,怎么说没有正当理由呢?于是,就写回信说:既已在石岭交锋,就有了蓟门之役。契丹收到回信,就继续和好如初。皇帝很高兴,对辅臣说:如果不是王拱辰深通旧时之理,恐怕难以回答了。

  至和三年,重新担任三司使。访问契丹,在混同江见到契丹的君主,契丹的君主设宴垂钓,每次钓到鱼,一定给王拱辰斟酒,亲自弹琵琶给他祝酒。对他的宰相说:这是南朝的少年状元,入翰林15年,所以我优厚地招待他。出使回朝,御史赵抃议论他轻易接受不合常规的礼待,以后北朝使者援引此例提出要求,将怎样拒绝?湖南转运判官李章、潭州知州任颛买入死去的商人的珍珠,事情败露,结案上报,王拱辰把珠子全部送入宫廷。赵抃连同这件事一并参劾。王拱辰被授予宣徽北院使。赵抃上言:宣徽北院使的职务,本来是任命有功绩的人,只有前宰相及节度使能够担任,王拱辰怎能玷污这个职选?于是,就以端明殿学士掌管永兴军,历任泰、定二州知州,河南大名府知府,逐渐升官到吏部尚书。

  元丰初年,调任南院使,被赐予金方团带。第二次出任大名府知府,改任武安军节度使。三路登记百姓为保甲,每天聚集起来训练他们,禁令苛刻急峻,百姓常常逃离成盗,郡县不敢上报。王拱辰直言它的祸害说:不只是使财力困乏,夺去农时,这是用法令驱使他们,使他们陷入法网。渐渐发展成大盗,其先兆已经显现。纵使不能都免除,希望裁减困难户来舒缓一下。主事者指责王拱辰是在阻挠法令,王拱辰说:这是老臣用来报效国家的建议。不停地上奏章。皇帝醒悟,于是第五等户得以免除保甲集训。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4

  文言文,完成4~7题。

  石扬休,字昌言,其先江都人。唐兵部郎中仲览之后,后徙京兆。七代祖藏用,右羽林大将军,明于历数,尝召家人谓曰:“天下将有变,而蜀为最安处。”乃去依其亲眉州刺史李漓,遂为眉州人。

  扬休少孤力学,进士高第,为同州观察推官,迁著作佐郎,知中牟县。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改秘书丞,为秘阁校理、开封而推官,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历三司度支、盐铁判官。坐前在开封尝失盗,出知宿州。

  顷之,召入为度支判官,修起居注。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皆得侍坐迩英阁。扬休奏:“史官记言动,当立以侍。”从其言。判盐铁勾院,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同判太常寺。初,内出香祠温成庙,帝误书名称臣,扬休言:“此奉宗庙礼,有司承误不以闻。”帝嘉之。兼勾当三班院,为宗正寺修玉牒官。迁工部郎中,未及谢,卒。

  扬休喜闲放,平居养猿鹤,玩图书,吟咏自适,与家人言,未尝及朝廷事。及卒,发楮中所得上封事十余章,其大略:请增谏官以广言路,置五经博士使学者专其业,出御史按察诸道以防壅蔽,复齿胄之礼以强宗室,择守令,重农桑,禁奢侈,皆有补于时者。然扬休为人慎默,世未尝以能言待之也。至于诰命,尤非所长。

  平生好殖财。因使契丹,道感寒毒,得风痹,谒告归乡,别坟墓。扬休初在乡时,衣食不足,徒步去家十八年。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日:“昌言来,必我矣。”扬休卒不挥一金,反遍受里中富人金以去。

  (节选自《宋史》,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B.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C.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D.县当国西门/衣冠往来之冲也/地瘠/民贫赋役烦重/富人隶太常/为乐工侥幸免役者/凡六十余家/扬休请悉罢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历数”指

  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

  B.“孤”古时称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称为“独”。

  C.“有司”通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五经博士”,学官名。五经即《易》、《书》、《诗》、《礼》、《春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石扬休,进士考试高等及第,入仕后能体察民生疾苦,因在开封府任职时失盗被追究,由开封府推官外调担任宿州知府。

  B.石扬休上奏称记注官应当站立陪侍天子,皇宫内行香祭温成庙时,他对官员的失职也提出了批评,这些都得到了皇上的赞同。

  C.石扬休性喜悠闲,和家人谈话从不涉及朝廷事务,也不以草拟诰命文书见长,但他关心朝政,所上奏章对时政均有补益。

  D.石扬休早年家境贫寒,衣食不足,出仕后历任地方及朝中多职,十八年后才因病暂得归乡,却遍受乡里富人的钱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扬休为人慎默,世未尝以能言待之也。

  (2)后以从官还乡里,畴昔同贫窭之人尚在,皆日:“吕言来,必 我矣。”

  参考答案

  4.B

  5.A(“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错)

  6.A(不是从开封府任上调任宿州,原文为:“坐前在开封尝失盗,出知宿州”)

  7.(1)(5分)但扬休为人谨慎少言,世人不曾以擅长言辞看待他。(译出大意给2分;“慎默”“未尝”“能言”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石扬休)后以侍从官身份还乡,往昔一同生活贫苦的人还在,都说:“石昌言来,肯定会救济我们了。”(译出大意给2分;“畴昔”“贫窭”“ ”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5

  霍子衡,字觉商,南海人也。举万历①中乡试②,历袁州知府。及官太仆③时,绍武清兵入城,而广州不守。子衡乃召妾莫氏及三子应兰、应荃、应芷,语④之曰:“《礼》‘临难毋苟免’,若⑤辈知之乎?”三子皆应曰:“惟大人命!”子衡援笔大书“忠孝节烈之家”六字,悬中堂,易朝服,北向拜,又易绯袍⑥,谒⑦家庙。先赴井死。妾从之,应兰偕妻梁氏及一女继之,应荃、应芷偕其妻徐氏、区氏又继之。惟三孙得存。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朱翊公元的年号(公元1573—1619年) 。②〔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③〔太仆〕官名。④〔语〕对……说。⑤〔若〕你。⑥〔绯袍〕红色官服。⑦〔谒〕拜见,祭拜。

  小题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子衡乃召妾莫氏及三子应兰、应荃、应芷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3分)

  (1)及官太仆时( ) (2)惟大人命( ) (3)易朝服( )

  小题3:用自己的话说说“《礼》‘临难毋苟免’,若辈知之乎?”的意思。(2分)

  小题4:霍子衡在兵败临死之前有怎样的行为表现?(2分)

  小题5:霍子衡身上体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子衡/乃召妾莫氏及三子应兰、应荃、应芷

  小题1:(1)等到,到了 (2)只,只有 (3) 交换

  小题1:《礼》上说“面临国难,我们决不要苟且活着”,你们知道这道理吗?

  小题1:写下六个大字“忠孝节烈之家”,把字挂在中堂,换上朝服,向北拜谢,接着又换上红色官服,拜祭祖庙。

  小题1:要点:面对敌人,视死如归;尽忠国家,尽忠百姓;刚烈,孝道。

  译文:霍子衡,字觉商,广东南海人。万历年间,乡试高中举人,历任袁州知府。后来,召为太仆卿,合家在广州城,绍武年间清兵攻打广州,城破后,子衡于是把老婆莫氏和三个儿子应兰、应荃、应芷召集过来,对他们说:“《礼》上说‘面临国难,我们决不要苟且活着’,你们知道这道理吗?”三个儿子都应声回答说:“听从大人了命令!” 霍子衡接着写下了六个大字“忠孝节烈之家”,把字挂在中堂,换上朝服,向北拜谢,接着又换上绯袍,拜祭祖庙。自己投井而死。他的夹子也跟随而去,长子应兰带着妻子梁氏和一个女儿相继而去,次子应荃、三子应芷都带着妻子徐氏、区氏也相继随他们而去。只有三个孙子幸免生存。

  略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6

  唐进士赵颜,于画工处得一软障①,图一妇人甚丽。颜谓画工曰:“世无其人也,如何令生,某愿纳为妻。”画工曰:“余神画也。此亦有名,曰:真真。呼其名百日,昼夜不歇,即必应之。应,则以百家彩灰酒灌之,必活。”

  颜如其言,遂呼之名百日,昼夜不止。乃应曰:“诺。”急以百家彩灰酒灌之,遂活。下步言笑,饮食如常。曰:“谢君召妾,妾愿侍箕帚②。”终岁,生一儿。儿年可两岁,友人曰:“此妖也,必与君为患!余有神剑,可斩之。”其夕,乃遗颜剑,剑才入室,真真乃泣曰:“妾,南岳③地仙也,无何,为人画妾之形,君又呼妾名。既不夺君愿,君今疑妾,妾不可住。”言讫,携其子却上软障,呕出所饮百家彩灰酒。睹其障,唯添一孩子,皆是画焉。

  (选自唐?于逖《闻奇录》)

  【注释】

  ①软障:屏风。②箕帚:此指家内洒扫之事。③南岳:衡山的古称。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颜如其言 ( )

  (2)乃遗颜剑 ( )

  (3)言讫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从文中看,赵颜具有哪些性格特征?

  (五)1.(1)按照 (2)送给 (3)完2.不久,被人画了我的'外形,您又呼唤我的名字。3.赵颜做事能坚持到底,但容易轻信他人。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7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请用“/”给下列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句中只标一处)。

  ①岁以大穰 ②其喙有钳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①方为秋田之害 方__________

  ②则以钳搏之 搏__________

  ③千万蔽地 蔽__________

  ④岁以大穰 岁__________

  3.与例句中加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土人谓之“傍不肯”

  A.方为秋田之害

  B.是吾剑之所从坠

  C.至之市,而忘操之

  D.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4.翻译下列句子。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岁/以大穰 ②其喙/有钳

  2.①正当正在;②搏斗;③遮盖;④年成

  3.D

  4.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5.①子方皆尽

  ②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8

  吕元膺,字景夫,郓州东平人。质度瑰伟,有公侯之器。贞元初,论惟明节制渭北,延在宾席,自是名达于朝廷。惟明卒,王栖曜代领其镇。德宗俾栖曜留署使职,咨以军政。累转殿中侍御史,征入,真拜本官,转侍御史。丁继母忧,服阕,除右司员外郎。出为蕲州刺史,颇著恩信。尝岁终阅郡狱囚,囚有自告者曰:“某有父母在,明日元正不得相见。”因泣下。元膺悯焉,尽脱其械纵之,与为期。守吏曰:“贼不可纵。”元膺曰:“吾以忠信待之。”及期,无后到者。由是群盗感义,相引而去。

  元和初,迁谏议大夫、给事中。规谏驳议,大举其职。及镇州王承宗之叛,宪宗将以吐突丞璀为招讨处置使。元膺与给事中穆质、孟简,兵部侍郎许孟容等八人抗论不可。指谕明切,宪宗纳之,为改使号,然犹专戎柄,无功而还。出为同州刺史,及中谢,上问时政得失,元膺论奏,辞气激切,上嘉之。翌日谓宰相曰:“元膺有谠言直气,宜留在左右,使言得失,卿等以为何如?”李籓、裴垍贺曰:“陛下纳谏,超冠百王,乃宗社无疆之休。臣等不能广求端士,又不能数进忠言,孤负圣心,合当罪戾。请留元膺给事左右。”

  度支使潘孟阳与太府卿王遂迭相奏论,孟阳除散骑常侍,遂为邓州刺史,皆假以美词。元膺封还诏书,请明示枉直。江西观察使裴堪奏虔州刺史李将顺赃状,朝廷不覆按,遽贬将顺道州司户。元膺曰:“廉使奏刺史赃罪,不覆检即谪去,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又封诏书,请发御史按问,宰臣不能夺。

  代权德舆为都畿防御使。十年七月,郓州李师道留邸伏甲谋乱。师道伏甲百余于邸院,将焚宫室而肆杀掠。已烹牛飨众,明日将出。会小将李再兴告变,元膺追兵伊阙,围之……及穷按之,嘉珍、门察皆称害武元衡者。元膺以闻,送之上都,赏告变人杨进、李再兴锦彩三百匹、宅一区,授之郎将。无膺因请募山河子弟以卫宫城,从之。盗发之日,都城震恐,留守兵寡弱,不可倚,而元膺坐皇城门,指使部分,气意自若,以故居人帖然。

  数年,充河中节度等使。时方镇多事姑息,元膺独以坚正自处,监军使洎往来中贵,无不敬惮。入拜吏部侍郎,因疾固让,改太子宾客。元和十五年二月卒,年七十二,赠吏部尚书。

  (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元膺“大举其职”的一组是(3分) ( )

  ①尽脱其械纵之 ②元膺与给事中穆质等八人抗论不可

  ③皆假以美词 ④请明示枉直

  ⑤纵堪之词足信,亦不可为天下法 ⑥元膺追兵伊阙,围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②③④

  【答案】5.C

  【解析】①放囚犯回家,是他体恤囚犯思亲之苦,以忠信换忠信,但不是“大举其职”:恰有违规之嫌。③是朝廷诏书的内容,不分是非,是元膺反对的做法。)

  【易错考点二】分析和概括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他对“药”的辨证认识。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易于接受。

  【答案】D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突出了药的作用”,错误,应为“突出了用药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圣人保全人民生计的方法,是把谷物作为主食,果品作为副食,牲畜作为滋补品,菜蔬作为供养物,药物就用它攻治病邪,所以即使甘草、人参这一些平和的药物,错误地使用也会造成危害,都是毒药这一类啊。喜爱服食丹药的古人,必然产生重病,好像贪求作战逞胜的人,一定招致大祸一样。因此设置军队用来除害,不得已然后才动用;准备药物用来治病,也是不得已后才使用。它们的道理是相同的。

  疾病造成祸患,小患就耗散正气,大祸便伤害性命,严重得好比一个敌对的国家。用药物的特性,攻治脏腑的疾病,如果能既了解疾病,又掌握药性,用多种方法制服病邪,然后才没有丧失性命的忧虑。因此对循着六经传变的病邪,便预先占据它尚未侵袭的部位,就好比切断敌军必经之道的方法;对来势迅猛的病邪,便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卫我方险要疆土的方法。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病,首先消除那积食,就好比敌方的财物粮食已经烧毁;对并合旧疾而发作的病,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敌方的内应已经断绝。

  辨明经络便没有泛泛而用的药物,这好比先头侦察的部队;依据寒热便有反治的方法,这好比分化离间的策略。一种病如果分割治疗它们,那么用少量药物就可以战胜众多的病症,使它们前后不能互相救援,那么病势自然衰退;几种病如果同时治疗它们,那么集中药力摧毁它们的主要病邪,使它们分散没有统领的力量,那么众多的病邪完全溃退。病势正在进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治,应坚守正气,这好比使敌军疲怠的方法;病势正在衰退,就必定穷追到病邪退去之处,再增加精练勇锐的药物,这好比摧毁敌人巢穴的方法。

  至于对邪气伤身而正气已衰的人,攻治不可迅猛,应主要运用性味平和的药物,而用性味猛烈的药物辅助它;好比衰弱困败的时候,不可竭尽人民的力量啊。对邪气伤身而正气尚实的人,攻治不可轻缓,应主要运用性味猛烈的药物,而用性味平和的药物调和它;好比富有强盛的国家,可以振兴军威武力啊。

  虽然这样,但是选材一定要恰当,器具必须要精良,限定日期,不得延误,排列阵势,要有规律,这些又是数不胜数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治病的方法完全包括在里面了。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9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奇妙

  B.以章献起于寒微 起:出身

  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诛:惩罚

  D.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 弛:延缓

  【解析】 A.奇:意动用法,认为……惊奇。C.诛:诛杀。D.弛:松弛。

  【答案】 B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

  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

  【解析】 A.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当,可。 B.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以何”的倒装,用 / 用来。D.都是竟然。

  【答案】 D

  7.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 )

  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解析】 ①说的是李迪有才情, ④、⑤与“胆量非凡”无关,删除BD选项,答案选C。

  【答案】 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

  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

  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

  【解析】 A.不是李迪“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而是他的曾祖。B.不是“立即”,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C.“不畏众怒”错,“怒”的只有皇帝。

  【答案】 D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4分)

  李 迪 贤 相 也 方 仁 宗 初 立 章 献 临 朝 颇 挟 其 才 将 有 专 制 之 患 迪 正 色 危 言 能 使 宦官 近 习 不 敢窥 觎而 仁 宗 君 德 日 就 章 献 亦 全 令 名 古 人 所 谓 社 稷 臣 与 斯 见 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欲国事,殆过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译文: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句注意“向”“ 殆”“ 过”等词的落实,第(2)句注意“许”“然” “壮”等词的落实。

  【答案】 (1)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原文:论曰: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知白、衍劲正清约,皆能靳惜名器,裁抑侥倖,凛然有大臣之概焉。宋之贤相,莫盛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璟、杨绾,岂得专美哉!《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

  (2)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迁徙家到濮。李迪深厚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很赏识,说:“先生有辅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毫,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毫州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让所发的士兵休息,暗中察访流寇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后徇游示众。

  起初,皇上将立章献为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因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仪天下,章献深深地痛恨他。天禧年间,李迪任给事中。周怀政之诛,皇帝非常生气,想责怪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寤,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朋党傅会,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胁迫他,没有成功,李迪知河南府。来朝京师,当时太后垂帘,(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养天子到这里,你以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盛德,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

  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行县因祠岳为皇上祈年,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让他不要去做。”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将有的因为有其他名义赖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临朝称制,很挟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之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近习而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竖起,章献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0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语段选自课文《__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并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 )___________。

  3.下列加粗字与走送之中的走用法不同的是( )。

  A.小大之狱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先帝不以臣卑鄙

  4.任选下面一句翻译。

  A.不敢稍逾约

  B.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我选A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选B句,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语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求学精神和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送东阳马生序》。

  2.shì 特别爱好。

  3.C

  4.我选A句,翻译: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我选B句,翻译: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

  5.专心致志,虚心求学,勤学好问,尊重老师,执着追求等。(答出两点即可)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10分)

  牛头马肉①

  灵公②好妇人而丈夫饰③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④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⑤,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⑥月而国莫之服⑦。

  【注释】①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②灵公:齐灵公,公元前581—554年在位。③饰:服饰,装 饰。④裂:作动词,撕破,撕毁。⑤内:内宫。⑥逾:越,过。⑦莫之服:即“莫服之”。之 ,代指“男子饰”。

  小题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2分)

  ⑴国人尽服之( ) ⑵相望而不止( )

  小题3:说说“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的意思。

  小题4:全国女扮男装的事屡禁不止,齐灵王非常苦恼,晏子为他出了一个什么主意?理由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小题5: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评价一下晏子和齐灵公。

  参考答案:

  小题1: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

  小题1:妇女穿男子的衣服 停止

  小题1:这就好比是肉店门口高悬牛头的.招牌, 而里面卖的却是马肉一样的道理。

  小题1:首先禁止内宫女扮男装,然后再禁止宫外女扮男装。因为上导下行,内外统一,臣民自然心服口服,自然效仿。

  小题1:晏子聪明机灵、能言善辩、思维敏捷、治国方略层出不穷;齐灵公善于礼贤下士,善于知人善用,善于采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办事当机立断、雷厉风行。

  译文

  齐灵公喜欢内宫的妇女女扮男装,结果上行下效,一时成风,全国妇女都穿起男服来。齐灵公使官吏禁止,下令说:“凡是女扮男装的,一律撕毁所穿衣服,扯断所系带子。”然而,尽管人们亲眼看到有人受罚,女扮男装的风气还是煞不住。齐灵公对此很伤脑筋。这天,晏子进见,齐灵公问道:“我让官吏严禁国中女扮男装,还下令毁掉她们的衣带,这一切人们都亲眼所见,为什么还禁止不了呢?”晏子回答说:“您允许宫廷嫔妃女扮男装,却对外禁止,这好比肉店门口高悬牛头的招牌, 而里面卖的却是马肉。您为什么不首先禁止内宫女扮男装呢?那样,外面的人就不敢犯了。” 齐灵公听了,说:“好。”于是,下令禁止宫中女扮男装。不过一个月,果然全国便没有人再敢女扮男装了。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2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问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1)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__

  (3)遂迷 ________________ (4)寻病终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划线字与现在意思一样的是( )(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A.本文采用层层设疑的写法,既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B.见到村中人的生活状况,渔人“乃大惊”,说明眼前的场景是他先前所未见过的。C.渔人“处处志之”,却“遂迷”,让故事亦真亦幻,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D.对于桃花源,刘子骥之后就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小题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3分)

  答案

  【小题1】(1)整齐的.样子(2)“要”通“邀”,邀请;(3)于是、就(4)不久

  【小题1】A

  【小题1】略

  【小题1】B

  【小题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在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A中“捕鱼”古今意思相同。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B中应是桃源人“乃大惊”。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3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门①也。相传先生居乡里,落拓无偶,性尤怪僻,为村中童子师,食贫自给,不求于人。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磁罂②,中贮苦茗,具淡巴菰③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④。故笔法超绝。

  注释:①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

  ②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

  ③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④蒇(chǎn):完成。

  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性尤怪僻( )

  或奉以烟( )

  必令畅谈乃已( )

  故笔法超绝( )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食贫自给,不求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是二十余年,此书方告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十分,格外,非常或者停止因此

  2、(1)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向别人索求(不求于人)。

  (2)像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

  3、搜奇说异(广罗奇才或善于积累)、归而粉饰(精心修改)、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4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自孔子之死久,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独子厚名与韩并,子厚非韩比也,然其文卒配韩以传,亦豪杰可畏者也。 (节选自王安石《上人书》)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20.文中“子厚”与“韩子”,分别指 ▲ 、 ▲ (2分)

  21.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观点。(2分)

  【参考答案】

  19.(6分)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20.(2分)柳宗元(柳子厚)、韩愈(韩退之)

  21.(2分)文章应服务于礼教治政。

  参考译文:我曾认为,文章不过是表现礼教政治罢了。那写在书本上传之于人的,大体上都可以归属于这些方面。所谓“言语若没有辞藻彩饰,流传就不会久远”的说法,只是说文辞是不可以不讲的,但这不是孔子关于文章的'根本意见。孔子死后,过了很久,出了韩愈,仰望圣人于千百年后,继承圣人的道统,很是超卓不凡。只有柳宗元和韩愈齐名,柳宗元并不足以和韩愈相比,但他的文章终于能配同韩愈并传,也是位值得敬畏的文豪。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15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6.解释加点的词。(4分)

  (1)项为之强 (2)常蹲其身

  (3)以丛草为林 (4)盖一癞蛤蟆也

  7.翻译句子。(2分)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8.“物外之趣”有哪几件事?作者是怎样产生“物外之趣”的?(5分)

  9.根据上文内容说说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3分)

  答案:

  6.(1)同“僵”,僵硬。(2)这里指自己。(3)把……当做……。(4)原来是[(1)通假字的解释,一定要先答出所通的字,然后再解释意义。(2)“其”是文言虚词,要注意其语境义。(3)“以……为……”是文言固定句式。(4)“盖”是古今异义词,要识记它的古义。]

  7.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8.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三件事;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作者观察细致,想像奇特。(概括事件,可采用“什么+怎么样”或“谁+做什么”的格式。)

  9.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善于观察、富有想象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