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4-06-16 18:45:07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阅读答案15篇[精品]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言文阅读答案15篇[精品]

文言文阅读答案1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④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⑤,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郭子仪初、李光弼:唐朝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②牙将:副将。

  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④贷:宽恕。⑤节度使:古代官名,总揽数州军事。

  12.解释文中加点词。(4分)

  (1)俱为安思顺牙将 __________

  (2)非公不能定 __________

  13.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3分)

  A.接着(郭子仪)流着泪勉励(李光弼)来为国尽忠。

  B.接着(郭子仪)流着鼻涕勉励(李光弼)来为国尽忠。

  C.接着(郭子仪)流着泪用忠君爱国的道理勉励(李光弼)。

  D.接着(郭子仪)流着鼻涕用忠君爱国的'道理勉励(李光弼)。

  14.李光弼向郭子仪“跪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5.从郭子仪对待李光弼的态度来看,郭子仪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2、(1)都、全 (2)平定、安定、安稳 13、C 14、恐见诛

  15、不计前嫌、公而忘私、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2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2分)A.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B.俟其欣悦( )C.媵人持汤沃灌( )D.腰白玉之环(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举不若人也。

  小题3:下列划线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A.同舍生皆被绮绣B.食之不能尽其材C.蝉则千转不穷D.策之不以其道小题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表明自己求学的艰难?(2分)

  小题5:你从作者的求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的秘诀?(2分)

  小题6: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2分)参考答案:

  小题1:略

  小题1:那些知足常乐的人,不会知道嘴上和身体上的享受不如别人的。

  小题1:D

  小题1:①幼时求学的艰难 ②成年从师的艰难 ③求学生活之苦

  小题1:提示,围绕“勤奋、诚心、持之以恒,勇于战胜困难”谈即可 示例: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小题1:示例:首先要肯定作者宋濂在求学时这种尊师的态度。其次,我们要摒弃封建社会盲目尊师的迂腐的态度,特别是“不敢出一言以复”,这种做法就是不妥当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站在与老师平等的立场上沟通交流。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

  小题1:D项的用法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其他三项都是通假字。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理解文言文大意的能力以及概括的能力。只要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解答此题便会迎刃而解。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写作主旨的能力。解答此题只要围绕主旨,说法合理即可。

  小题1:言之有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

  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

  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

  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交捕欲治。闻吏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知:结交

  B.往税凡五百金——税:赠送

  C.大臣多害辟阳侯行——害:害怕

  D.狱急,不敢见君——狱:案件

  2. 下列各组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 ②以郎事孝文帝

  B.①因使人欲见平原君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 ②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①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 ②乃先请,为儿所卖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平原君“刻廉刚直”的一项是( )

  ①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

  ②行不苟合,义不取容

  ③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

  ④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

  ⑤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

  ⑥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

  A.③④⑥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③⑥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朱建却不畏权贵,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还竭力谏止。

  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朱建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

  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

  D.朱建家境贫寒,母亲对他管教甚严,使朱建形成了“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品格,朱建拒交辟阳侯就与母亲有一定关系。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B

  4.C

  5.(1)如今他母亲去世,您若厚葬,他就会与您倾心相交了。

  (2)两上主子都宠幸您,你将富贵双至啊!

文言文阅读答案4

  魏主①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②,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阻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

  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③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④,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资治通鉴》一百三十八卷,有删节)

  【注】 ①魏主:即北魏孝文帝。②奕叶重光:继承先祖基业。③稽颡:磕头。④混壹:统一天下。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帝久之乃解 解:消除,平息。

  B.逆谓之曰 逆:迎接。

  C.因屏人 屏: 使……退下。

  D.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 殷勤:巴结讨好。

  解析 D项,殷勤:情意恳切。

  答案 D

  6.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魏主迁都策略的一组是 ( )

  ①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②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③今当更与卿论之 ④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 ⑤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 ⑥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解析 ①是利用占卜造舆论,为下文提议南征做准备;③是笼络人心,先说服关键人物;⑥是以进为退,迫使群臣两害相权取其轻,同意迁都。

  答案 B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都城迁到洛阳。

  B.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认为孝文帝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革卦”,这不算是全吉。

  C.孝文帝知道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一旦知道要迁都洛阳,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于是向任城王拓跋澄询问对策。

  D.尚书李冲等人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天下人都不愿意,此举只是孝文帝独断专行,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只有以死相劝。

  解析 D项错在“迁都洛阳”;李冲等人以死相劝的是大军南征之事,此时他们并不知道迁都的事。

  答案 D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阻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

  (2)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

  【参考译文】

  魏孝文帝因为平城气候寒冷,(夏季)六月时还在下雪,而且经常狂风大作,飞沙漫天,所以准备把京都迁到洛阳。他担心文武百官不听从,于是提议大规模进攻南齐,打算以这种名义胁迫大家。让太常卿王谌占卜,得出“革”卦,孝文帝说:“‘商汤王和周武王进行变革,是适应上天之命,顺应百姓之心的。’没有比这更吉祥的了!”群臣不敢说话。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陛下继承了先世的光辉基业,在中原称帝;如今出兵征伐还未臣服的敌寇,就得到表示汤、武革命的卦,这不算是全吉。”皇帝厉声说:“卜辞说:‘王者出处行动变化莫测,就如同虎身上的花纹一样。’怎么不吉利啦?”拓跋澄答道:“陛下作为飞龙兴起已经很久了,怎么现在又出来虎变呢?”孝文帝怒道:“社稷是我的'社稷,任城王是想阻止我发兵吗?”拓跋澄说:“社稷虽为陛下所有,但臣作为社稷之臣,怎么能明知危险却不说话呢。”过了很久,皇帝才平息怒气,说:“不过是各自表明心意而已,也没什么关系。”

  孝文帝回宫后召拓跋澄入见,迎上前去对他说:“先前说的‘革卦’,我现在和你再重新讨论一下。朝堂上我发怒,是担心大家争着发言,阻挠我的大计,所以我用严厉的声色吓唬那些文武官员罢了。想必你能了解我的心意。”于是就让随从退下,对拓跋澄说:“今天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但我们国家是在北方疆土上建立起来的,后来又迁都到平城;而平城只是用武力开疆拓土的地方,而不宜进行治理教化。现在,我打算进行改变风俗习惯的重大变革,这条路走起来确实困难,我只是想趁机利用大军南下征伐的声势,将京都迁到中原,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想迁都中原,来经营治理天下,这就是周、汉两朝能够兴盛的原因。”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留恋于旧有的生活方式,那时,他们一定会惊恐骚动起来,怎么办?”拓跋澄回答说:“不平凡的事,本来就不是平凡的人所能做得了的。陛下的决断,是出自您圣明的内心,他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孝文帝说:“任城王真是我的张子房呀!”

  六月丙戌,魏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上修筑大桥,准备让南下大军由桥上渡过黄河。

  孝文帝自平城出发到洛阳,雨一直连绵不止。丙子,下诏命令诸军出发。丁丑,孝文帝穿着战袍,执鞭乘马出来。群臣聚集在他的马前磕头拦阻。皇帝说:“朝廷(南征)的大计已定,大军就要出发,诸公还想说什么?”尚书李冲等人说:“陛下现在的征伐,天下人都不愿意,只合陛下自己的心意。臣不知陛下如此独断专行,究竟要走向哪里!臣等不愿陛下出征,但不知道该说什么来阻止陛下,只有以死相劝。”孝文帝大怒说:“我正在治理天下,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完成统一大业,而你们这些儒生,屡屡怀疑我的大计;斧钺不饶人,你们就不必再说了。”策马将行,这时安定王拓跋休等都恳切地哭谏皇帝放弃出征。孝文帝于是对群臣说:“现在兴兵出发,(场面)不小,最后如果出兵了却没有什么结果,拿什么给后人看呢(做后人的榜样呢)?我世代居住在遥远的北方,想要南迁到中原;如果不南征,就迁都于此,各位王公认为怎样呢?同意迁都的站在左面,不愿意的站到右面。”安定王拓跋休等人一起站到了右面。南安王拓跋桢上奏说:“‘建立大功勋的人不征求大家的意见。’如今陛下如果能停止南征,迁都洛阳,这是臣等的心愿,也是百姓之幸啊。”群臣高呼万岁。当时虽然老一辈人都不愿迁都,但相比之下更害怕南征,所以没有敢出来反对的;于是孝文帝就定下迁都之策。

文言文阅读答案5

  阅读刘义庆的《为儿卖发》一文,完成8~11题。(14分)

  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②,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③,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④诸荐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⑤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⑥诸人,大获美誉。

  【注释】①陶公:陶侃,鄱阳人,早年为寻阳县吏,鄱阳孝廉范逵曾去探望他。后升至大将军、太尉。②悬磬:比喻空无所有,很贫穷。③髲(bì):假发。④锉(cu):铡碎。⑤追送:跟随送行。⑥羊晫(zhuó)、顾荣:羊晫是豫章国郎中令,是陶侃的同乡,顾荣是中书郎。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8.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范逵素知名( ) ②汝但出外留客( )

  ③且百里许 ( ) ④逵及洛 (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例句:而逵马仆甚多

  A. 默而识之(《论语〈八则〉》) B.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C.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 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9.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遂 称 之 于 羊 晫、顾 荣 诸 人

  10.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2分)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2分)

  11. 请结合全文,分析陶母这一人物形象。(2分)

  8.(1)①向来,一向 ②只 ③将要 ④到 (2)C

  9. 遂/称 之/ 于 羊 晫、顾 荣 诸 人

  10.(1)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惭愧。

  (2)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11.①聪明睿智。“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陶母的这句话表明她才思睿智,临事不乱,能够当机立断抓住可使儿子扬名天下的机会。因为身为孝廉的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赢得范逵的好评,自然会对陶侃的前程极有好处。②远见卓识。“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这里以陶侃终因范逵举荐获得良好声誉的结局侧面表现陶母的远见卓识。

  陶侃年少时就有大志,家境极贫困,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向很有名望,被举荐为孝廉,曾有一次到陶侃家投宿。当时,已下了好几天的雪,陶侃家已空无所有,可范逵所带的马匹仆从很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出去把客人留下,我自己来想办法。”湛氏头发很长,一直拖到地上。她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卖了剪下的头发,换回几斛米。又把每根柱子都砍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碎了做草料喂马。等到太阳落山,终于摆上了精美的饮食,就连范逵的仆人们什么都不缺少。范逵既赞赏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惭愧。第二天早晨范逵离开时,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出百里左右的路程了。范逵说:“你已送这么远了,你该回去了。”陶侃还是不忍回身。范逵说:“你可以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阳,一定要为你美言一番。”陶侃这才回去。范逵到了洛阳,就在羊晫、顾荣等人面前称赞陶佩,使他获得了很好的名声。

文言文阅读答案6

  穆宁,怀州河内人。父元休,有名开元间,献书天子,擢偃师丞,世以儒闻。

  宁刚正,气节自任。以明经调盐山尉。安禄山反,署刘道玄为景城守,宁募兵斩之,檄州县并力捍贼。史思明略境,郡守召宁摄东光令御之。贼遣使诱宁,宁斩以徇,郡守恐怒贼令致死,即夺其兵,罢所摄。始,宁过平原,见颜真卿,尝商贼必反。及是,闻真卿拒禄山,即遗真卿书曰:夫子为卫君乎?真卿喜,署宁河北采访支使。宁以息属其母弟曰:苟不乏嗣,足矣!即驰谒真卿曰:先人有嗣矣,我可从公死。既而贼攻平原,宁劝固守,真卿不从,夜亡过河,见肃宗行在。帝问状,真卿对:不用穆宁言,故至此。帝异之,驰驿召宁,将以谏议大夫任之。会真卿以直忤旨,宁亦罢。

  上元初,为殿中侍御史,佐盐铁转运,住埇桥。李光弼屯徐州,饷不至,檄取资粮,宁不与。光弼怒,召宁欲杀之。或劝宁去,宁曰:避之失守,乱自我始,何所逃罪乎?即往见光弼。光弼曰:吾师众数万,为天子讨贼,食乏则人散,君闭廪不救,欲溃吾兵耶?答曰:命宁主粮者,敕也,公可以檄取乎?今公求粮,而宁专馈;宁有求兵,而公亦专与乎?光弼执其手谢曰:吾固知不可,聊与君议耳。时重其能守官。累迁鄂岳沔都团练及租庸盐铁转运使。当是时,河漕不通,自汉、沔径商山以入京师。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不奉法,设戍逻以征商贾,又纵兵剽行人,道路几绝。与宁夹淮为治,惮宁威,掠劫为衰,漕贾得通。坐杖死沔州别驾,贬平集尉。

  大历初,起为监察御史,三迁检校秘书少监,兼和州刺史,治有状。后刺史疾之,妄劾宁多逋亡,贬泉州司户参军事。子质诉其枉,三年始得通。诏御史覆视,实增户数倍。召入拜太子右谕德。宁性不能事权右,毅然寡合,执政者恶之,虽直其诬,犹置散位。宁默不乐,唶曰:时不我容,我不时徇,又可以进乎!遂移疾,满百日屡矣,亲友强之,辄复一朝。德宗在奉天,奔诣行在,擢秘书少监,改太子右庶子。帝还京师,乃曰:可以行吾志矣!即罢归东都。以秘书监致仕。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擢偃师丞 擢:提拔 B.宁斩以徇 徇:示众

  C.宁以息属其母弟 属:归属 D.以秘书监致仕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10.对于下面句中以和为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会真卿以直忤旨 ②设戍逻以征商贾 ③为天子讨贼 ④起为监察御史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穆宁气节自任和能守其官一组是( )

  A.宁过平原,见颜真卿,尝商贼必反/惮宁威,掠劫为衰

  B.贼遣使诱宁,宁斩以徇/檄取资粮,宁不与

  C.宁过平原,见颜真卿,尝商贼必反/兼和州刺史,治有状

  D.宁募兵斩之,檄州县并力捍贼/后刺史疾之,妄劾宁多逋亡

  12.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安禄山谋反的时候,委任刘道玄做景城守,穆宁招募士兵斩杀了他,并发表檄文号召州县合力抗拒叛贼。

  B.当初,穆宁到平原县的时候,向颜真卿预言了安禄山谋反一事,等到听说颜真卿抵御安禄山叛军的消息,穆宁立刻驰往拜见颜真卿。

  C.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不守法度,安排戍卒征收商贾的赋税,又掠夺行路之人,导致道路几乎断绝。等到穆宁与他夹淮而治的时候,因为震慑于穆宁的威望,劫掠的情况有所好转。

  D.穆宁兼任和州刺史的时候,颇有政绩。后来的刺史嫉妒他,因此弹劾穆宁,说他治理时人口逃亡很多,穆宁因此被贬官。

  参考答案:

  9.C(通嘱,委托,交付)

  10.D(以,因为,介词/来,连词;为,替,给,介词/做,动词。)

  11.B

  12.B( 穆宁立刻驰往拜见颜真卿处有误,听说颜真卿抵御安禄山叛军的时候,穆宁先是写了一封信,被颜真卿委任。在安排好子女后,穆宁才驰往拜见颜真卿。)

  【参考译文】

  穆宁,怀州河内人。父亲穆元休,在开元年间很有名,向天子献书,提拔为偃师丞,世代以儒学而闻名。

  穆宁刚强正直,以气节自任。以明经科选调作盐山尉。安禄山谋反,委任刘道玄做景城守,穆宁招募士兵斩杀了他,用檄文征召州县合力抗拒叛贼。史思明侵略边境,郡守召穆宁代理东光令抵挡。叛贼派使者引诱穆宁,穆宁斩杀了他示众,郡守害怕惹怒了叛贼致死,就夺取了他的兵力,罢免了他代理的官职。当初,穆宁过平原县,拜见颜真卿,曾经商讨安禄山必定反叛之事。等到这时候,听到颜真卿抵御安禄山,就给了颜真卿一封信,说:您是为了保卫国君吧?颜真卿很高兴。委任穆宁为河北采访支使。穆宁把子女托付给胞弟,说:如果我不缺乏子嗣,就足够了!就急驰拜见颜真卿说:先人有后了,我可以跟从您赴死了。不久叛贼攻打平原,穆宁劝他坚守,颜真卿没有听从,在夜里逃亡过了黄河,到肃宗所在的地方见肃宗。肃宗询问当时的`情况,颜真卿回答道:没有采纳穆宁的建议,所以才到现在这种地步。肃宗很惊异,派人快马召见穆宁,打算任命他做 谏议大夫。正赶上颜真卿因为直言违背圣旨,穆宁也因此被免官。

  上元初年,担任殿中侍御史,辅助盐铁转运,停驻在埇桥。李光弼屯兵徐州,军粮没有送至,发檄文征召物资钱粮,穆宁不给。李光弼大怒,召穆宁想要杀掉他。有人劝穆宁离开,穆宁说:逃走的话就丧失所守的职责,祸乱自我而始,怎么能逃避罪责呢?就前往见李光弼。李光弼说:我军几万之众,为天子征讨叛贼,粮食缺乏就会兵众逃散,你紧闭粮仓不与救济,想要让我军溃败吗?命我主管粮食的是皇帝的命令,您可以凭借檄文取得吗?现在您要粮食,我擅自给您;我如果要兵的话,您能擅自给我吗?李光弼握着他的手道歉说:我原本知道是不可以的,只是与您商量罢了。当时敬重他能恪尽职守。屡次升迁做了鄂岳沔都团练及租庸盐铁转运使。正当这时,水运不通,从汉、沔经过商山才能进入京师。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不守法,安排戍卒征收商人的赋税,又放任士兵抢夺行路之人,道路几乎断绝。他与穆宁夹淮水而各自为治,震慑于穆宁的威势,劫掠因此而减少,水道的商路得以通畅。因为打死沔州别驾,被贬为平集尉。

  大历初年,被起用为监察御史,多次升迁为校秘书少监,兼任和州刺史,治理地方有政绩。后来刺史妒忌他,胡乱弹劾他治理的地方逃亡的人很多,穆宁又被贬为泉州司户参军事。他的儿子穆质为他的冤情上诉,三年才得到上达。皇上下旨令御史前去查验,实际是人口并未逃亡,而是增加了几倍。皇上召请他授他做太子右谕德。穆宁性格耿直不能逢迎权贵们,性情刚毅很少和人合得来,掌权的人很厌恶他,虽然纠正那些对他的诬陷,但是还是把他放在不重要的位置上。穆宁沉默抑郁很不高兴,感叹说:时俗不容忍我,我又不能改变时俗,又怎么能够升职呢!就称病不入朝,几个月不上朝好几次,亲友强迫他,就入朝一次。德宗在奉天,穆宁就前往到皇上行宫所在,被提升做秘书少监,又改任他做太子右庶子。皇上回到京师,他于是说:现在我可以施展我的志向了。但因从前称病被罢免回到东都。以秘书监的官职退休。

文言文阅读答案7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弟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小惠未犏,民弗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首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们都赞誉曹刿,但文中另一角色——鲁庄公,你认为他是否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在课文中任选一段,依据原文,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改写成现代文。要求:不能仅仅翻译过来了事,要在文章中体现人物的`远见卓识。字数不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参与。

  (2)鄙陋。

  (3)丝织品。

  (4)倒下。

  2.D

  3.小的恩惠不能普遍,人民是不会跟从的。

  4.语言描写。议论。

  5.(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6.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7.鲁庄公平庸无能,但还能听取合理的意见,不一意孤行,说明他还不是一个昏君。(意对即可)

  8.“略”。

文言文阅读答案8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①(j))取舍于其羊。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ji6)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②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③,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④;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注] ①遽:仓促。②夺于公论:由公认的见解来定夺。夺,裁定,裁决。③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慎。④节目:木头节子。

  翻译文中画“——”线的'语句。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译文:________。

  (2)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译文:________。

  答案

  (1)大概读书都首先必须熟读文章,让文章所说的话都如同从自己的口里说出来的一样。

  (2)如同解开结在一起的绳子,对有些不理解的地方就暂且放下然后慢慢地去梳理它。

文言文阅读答案9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援十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百家。援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尽散以班昆弟故旧。

  初,援在陇西上书,言宜如旧铸五铢钱。事下三府,三府奏以为未可许,事遂寝。及援还,从公府求得前奏,难十条,乃随牒解释,更具表言。帝从之,天下赖其便。援自还京师,数被进见。闲于进对,又善兵策,帝常言“伏波论兵,与我意合” 。

  十七年,交阯女子徵侧及女弟徵贰反,侧自立为王。于是玺书拜援伏波将军南击交阯。援将其兵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十八年春,军至浪泊上,与贼战,破之。援追徵侧等至禁溪,数败之,贼遂败走。明年正月,斩徵侧、徵贰,传首洛阳。封援为新息侯。援所过辄为郡君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条奏越律与汉律驳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越奉行马将军故事。

  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树数百户;今我以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以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手中邪?”

  (节选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良工不示人以朴 朴:质朴。

  B.随山刊道千余里 刊:削,开凿。

  C.数败之 数:屡次,多次

  D.名有计谋 名:以……闻名。

  5.加点词与“子孙因为氏”中“因”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振声激越,伺者因此觉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援私自释放囚犯,被迫逃亡。遇到大赦,留在北地放牧,拥有了很多的宾客与丰厚的财产。

  B.马援两次上书皇帝建议像以前一样铸造五铢钱,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从而方便了天下百姓。

  C.马援平定交阯叛乱时,为当地治城郭,修水利,申明法律,此后,越地流传着马援的故事。

  D.朋友庆贺马援凯旋,马援却批评孟陵不能规劝自己,并表达了戍守边关,马革裹尸的愿望。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兄况,欲就边郡田牧。

  (2)今我以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

  答案:

  4.A

  5.D

  6.C

  7.(1)马援曾经学《齐诗》,但不能掌握最基本的章句,马援就问哥哥马况辞学,想到边郡去种田放牧。尝:曾经(1分) 意:料想,想到(1分) 句意(1分)

  (2)现在我凭借很小的功劳,却享食大县,功劳微小但封赏丰厚,怎么能长久呢?以:凭借(1分) 何以:即以何,用什么,怎么(1分)句意(1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10

  报恩塔①

  [明]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②,则报恩塔是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③,信属鬼工。闻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④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⑤,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方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⑥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则报恩塔是也

  (2)闻烧成时

  (3)半日方散

  (4)必顶礼赞叹而去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小题3:学校文学社为正在重建的报恩塔征集对联,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出下联。(3分)

  上联:造大窑器堪称奇迹

  下联:

  小题1:(4分)

  (1)这

  (2)听说

  (3)方才

  (4)离开(每空1分)

  小题2:(4分)现在塔上损坏了一块砖,把砖的字号报给工部,工部下发一块砖来替补它,像当初就砌在那里一样。

  小题3:示例:成一金身信属鬼工

文言文阅读答案11

  《宋太祖善待赵普》阅读原文

  司马光

  太祖时,赵韩王普①为宰相,车驾因出,忽幸其第。时两浙王钱俶②方遣使致书及海物十瓶于韩王,置在左庑③下。会车驾至,仓卒出迎,不及屏④也。上顾见,问何物,韩王以实对。上曰:“此海物必佳。”即命启之,皆满贮瓜子金也。韩王皇恐,顿首谢曰:“臣未发书,实不知,若知之,当奏闻而却之。”上笑曰:“但取之,无虑。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因命韩王谢而受之。韩王东京宅皆用此金所修也。

  【注释】①赵韩王普,赵普死后曾被追封为韩王。② 钱俶,吴越王,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时纳土归宋,治理两浙。③庑,堂下周围的走廊。④屏,退避。

  《宋太祖善待赵普》阅读题

  小题1: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忽幸其第( ) ②方遣使致书( )

  ③臣未发书( ) ④但取之(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例句:当奏闻而却之 A.迹存《述异》之志(《短文两篇》)B.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短文两篇》)

  C.至之市(《郑人买履》)D.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小题2: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停两处)(2分)

  因 命 韩 王 谢 而 受 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若知之,当奏闻而却之。

  (2)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短文两篇》)

  小题4:读完文章,你觉得宋太祖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2分)

  《宋太祖善待赵普》阅读答案

  小题1:(1)①府第,住宅; ②正;③打开;④尽管。(4分)

  (2)D(2分)

  小题2:因 ∕命 韩王∕ 谢 而 受 之(2分)

  小题3:(1)如果知道是这样,应当上奏皇上并且退掉它们。(2分,“若”“却”“之”译句时须落实)

  (2)略。(2分)

  小题4:宋太祖心胸宽广,(1分)能善待贤能之人,(1分)是一位贤君。

  小题1:试题分析:①名词,府第,住宅; ②副词,正;③动词,打开;④副词,尽管。

  小题2:试题分析:“因命韩王谢而受之”的含义是“因此让韩王感谢自己并且收受它们”,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因此、命令韩王、感谢自己并且收下它们”,即“因 ∕命 韩 王∕ 谢 而 受 之”。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若”(如果)、“却”(退掉)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刺”(投下名帖)、 “显者”(有地位的人)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小题4:试题分析:当太祖知道别人给韩王行贿,他并没有发火,而是让韩王手下了那些东西,并表示感谢,这就说明他是一个心胸宽广,善待贤能之人的贤君。

文言文阅读答案12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

  (2)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1、(1)曾经(2)贤达

  2、博士问:“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

  3、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

  4、从动筒来说,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从博士来说,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要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等。

  古诗文阅读

  关于古诗文阅读,一定要对古诗文进行分类再结合其对应的特点答题这样会容易很多,所以要熟记古诗文的类别以及相关的特点。如山水田园诗,大多是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颂,表达自己想要归隐的.情感......如果感觉这是山水田园诗那么情感就很容易知晓了。

  有一点十分重要就是知人论世,我想这点估计都被说烂了,但是是真的很重要。还有古诗文下的注释一定要看,有可能注释里就有诗人的写诗背景,而且一些词语的意思也可以帮你理解文章,如果不重要的话它为什么要特意标注出来呢。一些特殊的意向和意境也要知道,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你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与主题。总之基础的古诗文答题技巧也要记熟,肚子里有点墨水才能写吧,当然《五年高考三年模拟》里也有相当详细的记录啦。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突出了……的本质特征

  8、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

文言文阅读答案13

  冯立,武德中为东宫率,甚被隐太子亲遇。太子之死也,左右多逃散,立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于是率兵犯玄武门,苦战,杀屯营将军敬君弘。谓其徒曰:微以报太子矣。遂解兵遁于野。俄而来请罪,太宗数之曰:汝昨者出兵来战,大杀伤吾兵,将何以逃死?立饮泣而对曰: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因嘘唏悲不自胜,太宗慰勉之,授左屯卫中郎将。立谓所亲曰:逢莫大之恩而获免,终当以死奉答。未几,突厥至便桥,率数百骑与虏战于咸阳,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太宗闻而嘉叹之。时有齐王元吉府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立合军拒战,及杀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王师不振,秦府护军尉尉迟敬德乃持元吉首以示之,叔方下马号泣,拜辞而遁。明日出首,太宗曰:义士也。命释之,授右翊卫郎将。

  愚按:冯立之言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此子路所谓食焉而不避其难也。谢叔方亦有慷慨杀身,从容受死之意。二人虽皆受爵,然亦可谓忠义也已。太宗旌之,此正兴王室之所宜然也。若薛万彻①亦可谓忠于所事,始焉与冯、谢无异也,然知进而不知退,终以邪谋就诛,宁不有愧乎!史臣是编,书冯、谢于忠义之首,万彻乃削而不书,厥有旨哉!

  (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论忠义》中的第一章)

  注①:薛万彻:按《通鉴》,武德九年六月,冯立闻建成死,乃与护军薛万彻、齐府左车骑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赴玄武门。敬君弘、吕世衡力战,皆死之。万彻欲攻秦府,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将遂溃。万彻亡入终南山,冯立解兵逃于野。高祖既赦天下,冯立、谢叔方皆自出,万彻亡匿,屡使谕之,乃出。

  7. 对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立谓所亲曰 亲:亲属 B.微以报太子矣 微:无

  C.太宗旌之 旌:表彰 D.宁不有愧乎 宁:难道

  8.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遂解兵遁于野 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B.将何以逃死 宫府兵将遂溃

  C.乃持元吉首以示之 明日出首

  D.愚按 按《通鉴》

  9.对之和以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太子之死也 从容受死之意 (2)终以邪谋就诛 以死奉答

  A.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D.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10.全都能表现冯立对隐太子忠义的一组是 ( )

  ①率兵犯玄武门,苦战 ②当战之日,无所顾惮

  ③授左屯卫中郎将 ④杀获甚众,所向皆披靡

  ⑤俄而来请罪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⑤

  11.对以上一段文字,理解、分析、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

  A.冯立、谢叔方先司职东宫,效命太子,可谓忠义;后来虽然都接受了太宗的封爵,改事新主,作者认为也不失忠义。

  B.薛万彻忠于李建成,始终隐匿不降,他不能顺应时政,臣服太宗,终被处死。对照万彻,愚者评价说冯、谢二人宁不有愧乎。

  C.对玄武门事变这一史实,《贞观政要》和《通鉴》两部史书记载没有什么不同。

  D.吴兢把冯、谢二人的事迹放在《论忠义》的第一篇中,并且根本不提薛万彻。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立出身事主,期之效命,当战之日,无所顾惮。(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二十一)冯立忠义

  7.A(亲:亲信,亲近) 8.A[兵:军队。 B.将:将要/将领;C.首:脑袋/自首;D.按:按语、作者评议的`语言/依照] 9.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的。以:因/用) 10.C(③、⑤与题干不合)11.D(A.谢叔方原司职齐王府。B.屡使谕之,(万彻)乃出;作者(吴兢)感叹万彻终以邪谋就诛,宁不有愧乎; C.两部史书记载有同有异)

  16.(1)我冯立事奉主上,就要为他效命,作战那天,就没有什么顾忌和畏惧。

  【参考译文】

  冯立,武德年闻任东宫率,很受隐太子李建成的器重。太子被杀时,他左右的侍从大多逃散,冯立叹道:怎能在太子生前受他的恩惠,而在他死后却逃避其难呢!于是率兵攻打玄武门,奋力作战,杀了屯营将军敬君弘。他对部下说:总算稍稍可以报答太子了。于是解散部队,自己逃到乡野去了。不多久,他又回来请罪,唐太宗责备他说:你先前出兵来战,杀了我不少士

  兵,你怎能逃过一死呢?冯立哭着答道:我冯立事奉主上,就要为他效命,作战那天,就没有什么顾忌和畏惧。于是悲泣不止,太宗慰勉他,授予他左屯卫中郎将官职。冯立对他的亲信说:我承受了莫大的恩惠我承受了莫大的恩惠并免于责罚,定要以死相报。不久,突厥进犯到便桥,冯立率领几百骑兵与敌虏在咸阳大战,杀伤俘获了很多敌人,所向披靡。唐太宗听说后非常赞赏。玄武门事变时还有齐王李元吉府中的左车骑谢叔方率府兵与冯立联合攻打秦王,及至二人杀了敬君弘、中郎将吕衡,秦王李世民的军队士气不振,秦府护军尉尉迟敬德手持李元吉首级示众,谢叔方下马大哭,拜别齐王李元吉遗体而逃。第二天前来自首,唐太宗说:这是个义士呀!下令免了他的罪,授与他右翊卫郎将官职。

  作者按语:冯立说怎能在太子生前受他的恩惠,而在他死后却逃避其难的话,与子路曾经说过的话吃了人家的就不回避他的灾难是一致的。谢叔方也有慷慨杀身,从容受死的意思。二人虽然最后都接受了太宗的封爵,然而也可以说他们是忠义之臣了。唐太宗奖赏他们,这正是唐王室兴盛所必然采取的行动。像薛万彻也可以说是在干忠心的事,开始时他与冯立、谢叔方没有什么差别,然而他只知进却不知退,最终因邪谋而被杀,难道不觉得惭愧吗!编写史实的人,在记叙忠义臣子的首篇只写冯立、谢叔方,而不书写薛万彻,这是有道理的啊!

文言文阅读答案14

  文言文阅读。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乙: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晏子谏齐景公》(节选)

  注:被:披。裘:皮衣。用狐皮最好的部分,即狐腿下白色毛皮缝制的皮衣,非常珍贵。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2)皆以美于徐公( )

  (3)虽欲言,无可进者( )

  (4)立有间( )

  2.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两文,说说邹忌与晏婴二人进谏的具体原因有何区别,方法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实际,任选一个角度,说说阅读两文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确实 (2)以为,认为 (3)即使 (4)一会儿

  2.能够在集市上、街巷间议论时事,令寡人(古时君主自称)听见的`,可以获得下等赏赐。

  景公在位时,连下好几天雪还不放晴。(意对即可)

  3.示例:具体原因区别:邹忌认为“王之蔽甚”,晏子认为景公不能体察民情;方法略有不同:邹忌以私人生活为例,晏子以古代贤君为例(或,邹忌类比,晏子对比)

  4.示例: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甚至批评,必有大益。善于听取,是优秀同学的一种学习智慧,固执己见,惯性前行,是后进者的大敌。(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15

  蔡时鼎,字台甫,漳浦人。万历二年进士。历知桐乡、元城,为治清严。征授御史。太和山提督中官田玉兼分守事,时鼎言不可,并及玉不法状。御史丁此吕以劾高启愚被谪,时鼎论救,语侵杨巍、申时行。报闻。已,巡盐两淮。悉捐其羡为开河费,置属邑学田。

  还朝,会戚畹子弟有求举不获者,诬顺天考官张一桂私其客冯诗、童维宁及编修史钶子记纯,又滥取冒籍者五人。帝怒,命诗、维宁荷枷,解一桂、钶官。时行等为之解。帝益怒,夺钶职,下诗、维宁吏。法司廷鞫无验,忤旨被让。卒枷二人一月,而调一桂南京。时鼎以事初纠发不由外廷,径从中出,极言“宵人蜚语直达御前,其渐不可长;且尽疑大臣言官有私,则是股肱耳目举不可信,所信者谁也?”帝怒,手札谕阁臣治罪。会时行及王锡爵在告,许国、王家屏仅拟停俸,且请稍减诗、维宁荷校之期,以全其命。帝不从,责时鼎疑君讪上,降极边杂职。又使人诇知发遣冒籍者多宽纵,责府尹沈思孝对状。国、家屏复上言:“人君贵明不贵察。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愿停察访以崇大体,宥言官以彰圣度。”帝不怿,手诏诘让。是日,帝思时行,遣中使就第劳问。而国等既被责,具疏谢,执争如初。会帝意稍解,乃报闻。时鼎竟谪马邑典史,告归。居二年,吏部拟序迁,不许。御史王世扬请如石星、海瑞、邹元标例,起之废籍,不报。已,起太平推官,进南京刑部主事,就改吏部。

  十八年冬,复疏劾时行,历数其十失,劝之省改。疏留中。寻进南京礼部郎中。卒官。贫不具含殓,士大夫赙而治其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语侵杨巍、申时行 侵:伤害

  B. 时鼎以事初纠发不由外廷,径从中出 由:通过

  C. 愿停察访以崇大体,宥言官以彰圣度 宥:宽恕

  D. 而国等既被责,具疏谢 谢:谢恩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B.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C.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D. 苟任一己/见闻猜防苛密/纵听断精审/何补于治/且使奸人乘机得中伤善类/害胡可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和山提督太监田玉做了很多不法之事,时任御史的蔡时鼎认为田玉不能胜任官职,就上疏弹劾了他。

  B.顺天考官张一桂被诬告,申时行等人为他做了辩解;蔡时鼎则认为不能助长这种直接由太监告发的风气。

  C.由于直言进谏,批评皇帝怀疑大臣与谏议官有私情、不信任股肱之臣的做法,被贬职的蔡时鼎辞官回乡。

  D. 蔡时鼎为官清廉严明,在地方及朝中做官多年,死时却因贫穷而无法殓葬,士大夫捐出财物为他办理了丧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时行及王锡爵在告,许国、王家屏仅拟停俸,且请稍减诗、维宁荷校之期,以全其命。

  (2)复疏劾时行,历数其十失,劝之省改。疏留中。寻进南京礼部郎中。卒官。

  4. D(3分) 5. C (3分) 6. A(3分)

  7.(1) (5分)

  适逢申时行和王锡爵休假,许国、王家屏只是打算停发他的俸禄,并且请求稍稍减少冯诗、章维宁上枷的期限,来保全他们的性命。(句意2分,“会”“拟”“全”各1分。)

  (2) (又上奏章弹劾申时行,依次列举他十条过失,劝他反省改正。奏章被留在宫中。不久晋升南京礼部郎中。在任上去世。(句意2分,“历数”“进”“卒官”各1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答案06-13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09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07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06-14

《孙权劝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4-23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7-14

文言文阅读练习附答案05-27

[实用]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09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合集)06-14

[热]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