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文言文阅读答案15篇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阅读答案1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②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③卮(zhī):古代装酒具。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引酒且饮之 引:________________
②夺其卮曰 其:__________________
③遂饮其酒 遂:__________________
④终亡其酒 亡: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文体是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引:拿、举。
②其:他的`。
③遂:于是、便。
④亡:丢失。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画它的脚呢?
3.寓言
4.示例:做多余的事情,有时出力不讨好;做事情要把握好分寸,否则好事会变成坏事。
(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2
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文言文,完成19—22题。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
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B.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 拜谒/
C.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 拜谒/
D.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学,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公认的儒学经典。
B.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至明、清两朝,变为对举人的雅称。
D.二千石,指称郡守。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就是两千石,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能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为孝廉,他却不愿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委任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出言不逊,皇帝虽知其言语耿直,最终不愿重用他。
C.广陵寇乱十多年,朝廷派张纲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只身到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
D.王夫之认为,张纲独自赴贼营,劝张婴归降,可谓大智大勇,但后来张婴再次造反,证明张纲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不值得效法。
参考答案:
19.D(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
20.C(“孝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
21.D (王夫之并未认为张纲大智大勇。)
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司徒任命为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慨然感叹:“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元年,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的风气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洛阳都亭停车不行,说:“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那些像狐狸一样奸佞狼狈的坏人!”皇帝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真率,但最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郡守,在扬州、徐州一带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于是,派张纲担任广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在上座,询问疾苦。劝导他说:“前任郡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起。郡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义的`。如今皇上仁慈圣明,要以文德劝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来,想以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军聚集于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邪恶,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孙的性命,就是不孝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义而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够仔细考虑。”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差的,都召而来之。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皇上给予了好评,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留任张纲,皇上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无法计数。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操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
张纲单车独骑去到叛贼营垒,劝喻张婴并降伏了他,主张安抚盗贼的人都把这作为美谈。然而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占领郡地而反叛,张纲哪里能使东南的盗贼止息啊!张纲这样的人,只能缓解一时的灾祸,却不能用他为国家作长期的谋划,哪里值得效仿呢!
文言文阅读答案3
王琼,字德华,太原人。成化二十年进士。授工部主事,进郎中。出治漕河三年,胪①其事为志。继者按稽之,不爽毫发,由是以敏练称。正德八年进尚书。琼为人有心计才略,善钩校②。为郎时悉录故牍条例,尽得其敛散盈缩状。及为尚书,益明习国计。边帅请刍糗,则屈指计某仓、某场储粮草几何;诸郡岁输、边卒岁采秋青几何,曰:“足矣。重索妄也。”人益以琼为才。十年代陆完为兵部尚书。时四方盗起,将士以首功进秩。琼言:“此赢秦弊政。行之边方犹可,未有内地而论首功者。今江西、四川妄杀平民千万,纵贼贻祸,皆此议所致。自今内地征讨,惟以荡平为功,不计首级。”从之。帝时远游塞外,经岁不还,近畿盗窃发。琼请于河问设总兵一人,大名、武定各设兵备副使一人,责以平贼,而檄顺天、保定两巡抚,严要害为外防,集辽东、延绥士马于行在.以护军驾。中外恃以无恐。孝丰贼汤麻九反,有司请发兵剿。琼请客敕勘粮都御史许廷光,出不意擒之,无一脱者。四方捷奏上,多推功琼,数受荫赉,宠逼冠诸尚书。十四年,宁王宸凌反。琼请救南和伯方寿祥督操江兵防南都,南赣巡抚王守仁、湖广巡抚秦金各率所部趋南昌。奏上:帝意欲亲征,持三日不下。大学士杨廷和趣之,竞下亲征诏,命琼与廷和等居守。先是,琼用王守仁抚南赣,假便宜提督军务。比宸濠反,书闻,举朝惴惴。琼日:“诸君勿忧,吾周王 守仁赣州,正为今日,践旦夕擒耳。”未几,果如其言。花马池有警,兵部尚书王宪请发兵。琼言花马池备严,寇不能入,大军至,且先退,徒耗中国。宪竞发六千人,比至彭德,寇果遁。明年秋化官。赠太师,谥恭襄。
(节选自《明史。王琼传》)
[注]①胪:传语,陈述,记录。②钩校:查对,查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继者按稽之,不爽毫发 爽:差失
B.持三日不下 持:保持
C.大学士杨廷和趣之 趣:催促
D.大军至,且先退,徒耗中国 耗:减损
5.以'卜.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琼“有心计才略”的一组是(3分)
①出治漕河三年,胪其事为志 ②及为尚书,益明习国计
③日:“足矣。重索妄也。” ④时四方盗起,将士以首功进秩
⑤琼请密敕勘粮都御史许廷光,出不意擒之 ⑥琼用王守仁抚南赣,假便宜提督军务
A.①②⑤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琼迸士及第后进入仕途,为官勤勉,在做户部尚书之前,就把过去的文牍、规则抄了下来,全面掌握了户部钱财收支、盈亏的情况。
B.王琼认为官兵以头颅数论功会造成滥杀平民百姓 、纵容盗贼的'恶果,因此他奏请只以荡平论功,不再计首行赏,得到了皇上的赞许。
C.王琼任兵部尚书后,能谋善断,皇帝远游时京郊盗乱、汤麻九造反等棘手事件都被他机智地化解了,受到皇上赏赐。
D.王琼办事有远见,并能预作谋划,逸事冷静,处变不惊。宁王朱宸濠造反和花马池外敌来袭等事件的平息,都反映了王琼办事的上述特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四方捷奏上,多推功琼,数受荫赉,宠遇冠诸尚书。(6分)
(2)诸君勿忧,吾用王守仁赣州,正为今日,贼旦夕擒耳。(4分)
答案
4、B
5、D
6、B
7、(1)各地把捷报奏上,大多归功于王琼(的谋划),王琼因此多次受到封荫、赏赐,他受到的宠爱待遇在诸位尚书中无人能及。
(2)大家不用担心,我任用王守仁镇守赣州,正是为了现在这件事,反贼马上(早晚)就会拿下的。
文言文阅读答案4
辨奸论
文/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选自《古文观止》)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利害夺其外也 夺:抢夺,争夺 B.亦容有未必然也 容:或许,也许
C.身履夷、齐之行 履:履行,实践 D.犹将举而用之 举:举荐,推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所说的判断奸臣的依据的一项是( )(3分)
①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②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③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④凡事不近人情
⑤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 ⑥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洵首先说要彻底看清一个人是很难的,就是聪明的贤者也可能受蒙骗,所以必须冷静观察,见微而知著。
B.卢杞不学无术,容貌一般,说话的水平也很平常,之所以成为奸臣,败坏国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用人不当。
C.作者认为一些人表里不一,说的是孔孟之道,做的事情却阴险狠毒,这种人一定是大奸大恶之人,像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种人。
D.苏洵希望自己的预言不要应验,否则他虽然得了富有远见的知言之名,可天下却将受到奸臣的祸害,终究是可悲的。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 (5分)
译文:
(2)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4.A。 5.C。 6.C。
《辨奸论》译文:
事情的发展有必然如此的原因,情理有原本如此的根源。只有天下最冷静的有修养的人,才能从细微的变化中预知发展的结果。月亮周围起晕,将要刮风,屋柱石础返潮,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人世间事情的发展变化,道理情势的相互因循,其空疏难知、变化莫测的程度,怎能与天地阴阳之事相比呢?而贤能的人也有不知道的,那是什么缘故呢?是爱憎的感情扰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得失的考虑影响了他们的行为。
从前,山巨源见到王衍后,就说:将来贻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这个人。郭子仪见到卢杞后,就说:这个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孙就会一个也留不下来。从今天的情况分析起来,那道理确实是可以预见的。依我看来,王衍这个人,容貌言语方面,确实有欺世盗名的地方,然而,他不忌恨别人,不妄求,只是随波逐流,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呆子,哪怕仅是一个一般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像王衍这样的人,又怎么能把天下搞乱呢?卢杞的奸险,固然足以败坏国家,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会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的预言,或许也未必一定如此。
现在有个人,口中说着孔子、老子的话,亲身实践着伯夷、叔齐的行为,招纳一些沽名钓誉之士和不得志的人,共同制造舆论、自我标榜,(把自己)说成是颜渊再世孟轲复生,实际上却居心叵测,阴险狠毒,与一般人的志趣不同。这人是把王衍、卢杞合于一身了,他造成的祸害难道可以用语言形容吗?面孔脏了不忘洗脸,衣服脏了不忘洗衣服,这是人之常情。现在(这个人)却不是这样,穿奴仆穿的衣服,吃猪狗吃的'食物,头发蓬乱像囚徒一样,满面灰尘像居丧一样,却大谈诗书,这难道是他的真性情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人,很少不成为大奸大恶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用盖世的好名声,来促成他尚未形成的祸患,虽然有想把国家治好的君主,爱好贤才的宰相,还是会举荐他,任用他的。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将是必然而没有疑问的,这就不只是王、卢二人所能比得上的了。
孙子说:善于用兵的人,并无显赫的功勋。假使这人不被重用,那么我的话就说错了,而这个人会有怀才不遇的感叹。谁能知道祸患将会到这样严重的地步呢?假使不是这样的,(他受到了重用)天下将要遭受到他的祸害,而我会获得能见微知著、察言识人的美名,那就太可悲了。
文言文阅读答案5
(一)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二)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③,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壤。经图列说干④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⑤,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听,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①亭林:即顾炎武。 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③经年:一年左右。
④干:求见。 ⑤甫:刚。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手不释书(放下)
B.或颠坠崖谷(有时)
C.会有土寇(恰好)
D.如是日千百遍(日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 )
A.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B.必无所疑乃已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自练乡兵与之角孔子曰:何陋之有
D.几为所擒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②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小题4】.顾炎武和刘羽冲都是好读书之人,但他们学成的结果截然相反。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4分)
答案
【小题1】D (3分)
【小题2】AD (4分,各2分)
【小题3】①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
②沟渠刚挖成,大水冲过来,顺着渠道灌进村子里,村里的人差点儿成了鱼(淹没了)。(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小题4】顾炎武:每到一个地方就要走访当地人,考察当地风土区域,以修正书本上的错误,可见其书读得活,并不盲目迷信。刘羽冲:缺乏实际经验,只知道照搬书本去做事,结果自然是失败,可见其死读书,不懂得灵活运用。(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文言文阅读答案6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父以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及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归。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注释】?赒zhōu:救济,接济;?粜:tiào卖出粮食。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必以处士为法(榜样) B.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遗憾)
C.以牛自归(返回) D.厚遗以遣之(送走)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4分)
A.以一布衣终于家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而能使人如此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C.处士父以疾废于家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当为连公行丧 为人谋而不忠乎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译文:
②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柩归应山。
译文:
20.文章用了哪些材料刻画了“连处士”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
三、17.答案: C. 归还
18.答案:B D 【解析】A,第一个“于”为“在”,第二个“于”为“向”;B,“而”为转折义,“但是”C,第一个“以”为“因为”,第二个“以”为“凭借”;D,“为”、“替”。
19.答案:(1)大概这就是所说的只要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
(2)(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
【解析】这里省略主语,根据下文应山县人为其送丧可知,是连处士去世,弟弟将其送回。
20.答案:通过写连处士照顾父亲而不仕、资助乡亲度灾年、原谅窃牛者等事情,以及“应山之人”对连处士的赞颂和连处士死后的悲伤等言行,表现了连处士孝以事亲、乐善好施、宽以待人的高尚品格。
【解析】文言文难度不大,但要根据上下文内容分析,尤其要注意细节。
【参考译文】连处士是应山人,以平民的.身份老死在家里,但是应山的人到现在仍然思念他。那些老年人教导他们的子弟,如何孝敬老人、亲近朋友,恭敬、严谨,守礼、谦让并且温和、仁爱,一定拿连处士作为榜样。说:“做人像连公那样,就足够了!”那些鳏寡孤独和遭遇荒年贫困饥饿的人,都说:“自从连公去世以后,我们这些人没有地方可以哀求依靠来活命了,让我们太遗憾了!”唉!连处士住在应山,没有发布过什么政令实施过什么恩威来亲近那里的百姓,却能让人这样想念他,大概就是所说的亲身去做,即使不说也能取信于人吧!
他的祖父连光裕曾经担任过应山县的县令,后来又担任磁州、郢州的推官,自从连光裕归葬应山后,他们就把家安在了应山。处士的父亲因为有病卧床在家,连处士在他父亲身边侍候十多年,因而不再在仕途上进取。父亲去世后,家里本来有很多钱财,都散发出去来周济乡邻,拿学问来教导他的两个儿子,说:“这两个孩子才是我的财产啊!”年成不好,拿出一万斛谷去卖,因而市面上谷的价钱最终没有上涨,连邻近县的百姓都依赖他。有一个盗贼偷了他的牛,官府搜捕得很紧急。盗贼走投无路,只好自己把牛给送了回来。处士为此很惭愧并道歉说:“麻烦你送牛了。”赠送他很丰厚的礼物送走了他。
处士有个弟弟住在云梦县,(连处士)前去看望弟弟,(结果)得病死去了,(弟弟)把他的灵柩送回了应山。应山县的人到距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地方去哭着迎接灵柩,很多人争着抬着棺材回来。经过县里的集市,集市上的人都哭了,并且罢市三天,说:“应该为连公举办丧事。”
文言文阅读答案7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拨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 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 燕:通“宴”,宴饮。
D、不尚艰难 艰难:艰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权贵有嫌其出位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B、乃放纵诗酒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D、与刘宾客齐名 秦伯说,与郑人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答案:1、A 致仕,官员退休或辞职。 2、D 3、D“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
文言文阅读答案8
楚人有患眚①者,一日谓其妻曰:“吾目幸②矣,吾见邻屋之上大树焉。”其妻曰:“邻屋之上无树也。”祷于湘山,又谓其仆曰:“吾目幸矣吾见大衢③焉纷如其间者非车马徒旅乎?”其仆曰:“我所望皆江山也,安有大衢?”夫无树而有树,无衢而有衢,岂目之明哉?目之病也!不达而以为达,不贯④而以为贯,岂心之明哉?心之病也!
(选自清·唐甄《潜书·自明》)
【注】①眚( shěng):眼病。 ②幸:好 ③ 衢:道路 ④贯:透彻。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楚人有患 眚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B.安有大衢/安求其能千里也
C.岂目之明哉/皆指目陈胜
D.不达而以为达/不求闻达于诸侯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吾 目 幸 矣 吾 见 大 衢 焉 纷 如 其 间 者 非 车 马 徒 旅 乎
3.结合文章内容,请概括“目之病”和“心之病”的相似之处,再简单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吾目幸矣/吾见大衢焉/纷如其间者/非车马徒旅乎
3.“目之病”和“心之病”都是做人做事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主观臆断,层次浅薄,引人发笑。(1分)这启示我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只有及时反省得失,才能收获真才实学。(2分)
【参考译文】楚国有个得眼病的`人,一天对他的妻子说:“我的眼睛好了,我看见邻居家屋上的大树了。”他的妻子说:“邻居家屋上没有树啊。”在湘山拜神许愿时,他又对他的仆人说:“我的眼睛好了,我看见了四通八达的大道啦,那大道上熙熙攘攘的,不是车马
人流吗?”他的仆人说:“我所望见的都是河流山峦,哪里有什么通衢大道呀?”没有树却说能看到树,没有路却说能看到路,难道能说眼睛好了吗?实际上是眼睛有毛病啊。不通达却自以为通达,不透彻却以为透彻,难道是心里明白吗?实际上是思想上出了问题啊!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在原文中找答案
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找出合适的答案。一年级的阅读理解并不难,只要紧扣原文,告诉学生答案肯定能在原文中找出,只需要细心的筛选答案信息就可以了。一般答案都是紧挨着题目中的关键词出现的。
循序渐进来解题
粗心和漏题是我们小学生解答阅读理解题目时经常犯的错误,因为阅读理解后面一般都有好几个题目排列在一起,这时就需要我们耐心地去咬文嚼字,仔细审清题后,应按照试题的顺序一一来做答,这样不会漏题。
培养阅读方法
重视加强阅读步骤与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阅读一篇文章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粗读,要求能了解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复述。第二步细读,理解主要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第三步熟读,要求写读书笔记。
文言文阅读答案9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日:“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之先行,子随我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个故事。
2.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狐假虎威
2.遇到情况后要认真动脑分析,警惕那些依仗别人势力吓唬人、欺压人的人。(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10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 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②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③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注】①鄙:边境。 ②钵:佛教徒盛饭的器具。 ③买舟:雇船。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者语于富者曰 (语:对……说)
B.岂他人之过哉 (过:过错)
C.子何恃而往 (子:儿子)
D.吾欲之南海,何如 (之:到……去)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A.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C.舍生而取义者也
D.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1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文段都强调了一个道理:学习的成功与否在于个人天资的高低与客观学习条件的优劣。
B.决定事物成败的是人的'内在因素。【甲】文段摒弃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劝人以学。
C.正所谓“人穷志不短”。【乙】文段中蜀之鄙的穷僧能够只身去到南海,凭的就是“志”。
D.两个文段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3.请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个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2)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参考答案:
10.C(应是“你”)
11.B(却,表转折)
12.A(两文段都强调学习的成功与否不在于个人天资的高低与客观学习条件的优劣)
13.①父母每年给(他们)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担心。(译对岁、患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②到了第二年,穷僧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给富僧,富僧面露惭色。(译对自、以各1分,语句通顺1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
艾子有孙,年十许,慵劣不学,每加榎楚①而不悛②。其父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艾子怒曰:吾为若教子不善邪?杖之愈峻。其子无如之何。一旦,雪作,孙抟③雪而嬉,艾子见之,褫④其衣,使跪雪中,寒战之色可掬。其子不复敢言,亦脱其衣跪其旁。艾子惊问曰:汝儿有罪,应受此罚,汝何与焉?其子泣曰:汝冻吾儿,吾亦冻汝儿。艾子笑而释之。
【注】①榎(jiǎ)楚:榎,楸树的别称。楚,古书上指牡荆,落叶灌木。这里指用棒棍打。②悛(quān):悔改。③抟:同团,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团。④褫(chǐ):剥,脱下。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 年十许 许:
(2) 吾为若教子不善邪 若: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其父仅有是儿,恒恐儿之不胜杖而死也,责必涕泣以请。
3.艾子最后为什么笑而释之呢?(2分)
4.你认为艾子教育孙子的做法对吗?艾子之子的做法对吗?试对两人的做法进行点评。(3分)
参考答案:
1. (1) 许: 左右
(2) 若: 你
2. 孩子的父亲只有这一个儿子,常常担心儿子受不住打而死去,每当艾子责罚孙子时,孩子的父亲就流泪哭泣着求饶。(仅、是、恒、涕泣等几个关键词应当翻译出来,如果未译出来各扣1分,语意连贯1分)
3. 艾子笑是因为明白了儿子这样做的原因,(1分)释之是因为他同样心疼自己的.儿子。(1分)
4. 艾子用体罚来教育孙子,(1分)艾子的儿子则溺爱自己的儿子,(1分)两者都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1分)(其它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12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1、解释下列中加点的词。(2分)
⑴昔有愚人,适友人家( ) ⑵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 )
2、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两处)(2分)
天 下 之 事 皆 然 过 则 非 惟 无 益 反 害 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4、这则短文给你怎样的启示?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2分)
参考答案:
1. ⑴到 ⑵靠近 (2分,每空1分)
2.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2分,断对一处给1分)
3.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美味的盐)反而变成他的祸害。(2分,意思符合即可)
4.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2分,意思符合即可)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有很少就很美味了,更何况多呢?”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
道理启示:
1、 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2、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限度,恰到好处是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文言文阅读答案13
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关?”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芙?”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芙我者,私我也;妾之芙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解释选文中加粗的词语。
窥:_________
蔽:_________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察看 受蒙蔽
2.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彩美丽。(修、余、昳丽)(意对即可)
3.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答出具体内容亦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14
高帝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谏,不从。吕后使吕泽劫留侯画计。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诚能不爱金帛,令辩士持太子书,卑辞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一助也。吕后如其计。
汉十二年,上疾甚,愈欲易太子。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今,以死争,上详许之。及宴,置酒,太子侍,四人者从,年皆八十余,须眉皓然,衣冠甚伟。上怪而问之,四人前对,各言姓名,曰: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窍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曰:羽翼已成,难摇动矣。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上慢侮人故 慢:轻慢B.然上高此四人高:重视
C.吕后如其计如:依照D.愈欲易太子易:轻视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与此难以口舌争也的 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塞忠谏之路也B.属予作文以记之
C.皆以美于徐公D.醒能述以文者
小题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侯认为请出四位老者为太子效力,就有助于阻止高帝废黜太子。
B.叔孙太傅引用古今事例,甚至以死相争来阻止高帝废黜太子,但未能成功。
C.因太子不爱钱财,仁厚孝顺,礼贤下士,四位老者才答应出山为其效力。
D高帝认为太子羽翼已成,是因为他已感觉到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命。
小题4:请把第三大题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令辩士持太子书,卑辞固请,宜来。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派能言善辩的人拿着太子的书信,用谦恭的言辞坚决地邀请他们,他们应该会来。
试题解析:
小题1:
此题考查考生的文言实词的运用和积累情况。本题四个选项词均为初中接触过的字义。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愈欲易太子中易是替换,引申义应该是改立。针对这种类型,方法是考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即可得出答案。因此,考生在备考前也须特别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以便考试时能够灵活运用。
小题2:
本题考查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找出加点的以与此难以口舌争也的 以用法相同的一项,各选项均来自初中所学课文,解读此题,首先确定题干中的以是用的意思,再找到一致的选项。以塞忠谏之路也中以是连词,表因果,导致的意思。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以是连词,来的意思。皆以美于徐公中以是认为的意思。
小题3: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类题型,方法是考生必须仔细阅读原文,找出原文能够回答的话,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来分析归纳。本题考生须注意重点字眼的正确与否,如原文不爱金帛与C选项不爱钱财。
小题4:
本题的翻译,句中的卑、固、宜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做翻译题,要注意几点规律:
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
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
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
(1)郡守大怒得更加厉害,吐出几升黑血就痊愈了。
(2)月色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柏树枝叶的影子。
(3)一个国家,内无法家、直士的辅佐,外无敌国外患的忧惧,沉醉在宴饮颂歌之中,这样的国家往往不免于灭亡。
文言文阅读答案15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①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②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辨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③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选自《明史·徐光启传》,有删改)
[注]①杨镐:明末将领,时任兵部左侍郎经略辽东,在与建州女真战斗中大败。②郭守敬:元代著名天文家,制定《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部历法,在我国沿用了三百余年。③经济:经世济国,指治国之才干。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疏请练兵自效效:效劳
B.时帝以日食失验验:察看
C.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本:按照
D.请优恤以愧贪墨者愧:使……羞愧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 光启疏争,□稍给以民兵戎械
② 守敬□尔,无怪台官之失占
③ 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家遗书
A.① 因②则③其 B.① 乃②且③于
C.① 因②则③于 D.① 乃②且③其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
B.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
C.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
D.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光启曾经跟从西方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屯田、水利等,他完全掌握了这些学问的方法。
B.明熹宗时,徐光启抱负得不到伸展,请求辞去官职,没有获得批准,随后他便以生病为由回家。
C.崇祯四年冬天十月初一发生日食,徐光启献上测候四说,其中辨别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
D.徐光启死后,他的儿子应皇帝要求进献遗著《农政全书》六十卷,朝廷下诏命令有关部门刊刻发布此书。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 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3分)
② 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4分)
(2)徐光启很有治国才干,并多次得到皇帝嘉许,请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参考答案:
5.B(验:效果。失验在文中指预测效果不够灵验。)
6.D(①乃:才,表条件关系;②且:尚且,表让步关系;③其:他的)
7.C(根据上下文语意,第一处断在“方议用光启”不恰当,因为上文有“辽阳破,召起之。还朝”,说明此时徐光启已经在朝中任官。根据划线处前一句“帝善其言”可知“方议用”的是“其言”而非其人,后一句“与……议不合”也可见出朝廷议用的是他的建议。)
(标点)方议用,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
(翻译)正考虑采纳他的建议,徐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建议不一致,御史丘兆麟弹劾他,他又称病请假回家。天启三年以原官起用,接着升为礼部右侍郎。
8.A (文中说“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没有说“屯田”“水利”是师从利玛窦,也没有说屯田、水利的技术他完全掌握了。)
9.(1)① 当时正值辽东战事紧急,皇上没有同意他的请求。
【3分。“方”1分,补出主语“皇上”或“朝廷”1分,“如”1分,译成“同意”“答应”“按照……去做”“依照……去做”都给分。】
② 等到被信任而掌权时,他年纪已老,又恰逢周延儒、温体仁独断专政,不能够有所建议或陈述主张。
【4分。“柄用”1分,译成“被信任而掌权”“掌权”“被任用”“被重用”都给分,“值”1分,“白”1分,译成“陈述主张”“陈述”都给分,大意1分。】
(2)① 杨镐战败后,徐光启多次上书要求练兵以报国。神宗皇帝嘉许他,越级提升为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杨镐四路丧师,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
② 辽阳被攻下后他回朝做官,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助守城。熹宗同意他的看法。【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
③ 崇祯元年被召回朝廷,他又提出练兵建议,不久以左侍郎负责礼部事务。【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
④ 徐光启认为屯政的关键在于垦荒,盐政在于严禁私盐的贩卖。崇祯帝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升他为礼部尚书。【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
(任选其中两点回答,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引用原文不完整或自己概括不准确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明朝万历二十五年考中乡试第一名,七年后又考中进士。由庶吉士做到赞善。跟随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完全掌握了各门学问的方法。继而又学习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书籍。杨镐四路兵马丧失于辽东,京城大为震惊。徐光启多次上书要求练兵以报效国家。神宗皇帝嘉许他的壮志,将他越级提拔为少詹事,兼任河南道御史。在通州练兵时,他上奏陈列了十条建议。当时正值辽东战事紧急,皇上没有同意他的请求。徐光启上书力争,才批准给他少量民兵和武器军械。没过多久,明熹宗即位。徐光启因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请求辞职而去,没有获得批准。随后便因病回家。辽阳被攻破,熹宗下令起用他。回到朝中,他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供守城之用。熹宗同意他的看法。正考虑采纳他的建议,但是徐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建议不一致,御史丘兆麟也弹劾他。他又以生病为由回家。天启三年以原官被起用,接着升为礼部右侍郎。天启五年,魏忠贤勾结智铤弹劾他,他又被罢官而闲居。
崇祯元年,徐光启被召还,再次提出练兵建议。不久,被任命为左侍郎负责礼部事务。崇祯帝担忧国家财政困难,下令朝廷大臣提出屯田和盐政的好措施。徐光启说,屯田的关键在于垦荒,盐政的关键在于严禁私盐的贩卖。崇祯帝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提拔他为礼部尚书。当时,皇帝因为日食预报不够灵验,想要降罪于钦天监台官。徐光启说:“钦天监预测天象依照的是郭守敬的历法,元代时已经出现了应当发生日食而没有发生的情况,郭守敬尚且如此,不能责怪钦天监台官预测失败。我听说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定会出现差错,应当及时修正。”崇祯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下诏请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来推算,进行改历的工作,徐光启负责监督此事。崇祯四年春季正月,徐光启进献了《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当年冬季十月初一日发生日食,徐光启又献上测候四说,其中辨别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
崇祯五年五月,徐光启在担任礼部尚书的同时,兼任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要事务,和郑以伟被同时任命。随即又加任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徐光启颇有经世济国的才干,而且立志用于当世。不过,等到被信任而掌权时,他年纪已老,又恰逢周延儒、温体仁独断专政,不能够有所建议或陈述主张。第二年十月去世。被赐封少保。御吏说,徐光启下葬时,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以使贪赃枉法者感到羞愧。崇祯帝采纳御吏意见,于是赐徐光启谥号为文定。过了较长一段时间,皇帝想到徐光启博学强识,要求他的家属把徐光启遗留下的著作送上。徐光启的儿子徐骥入朝谢恩,进献了《农政全书》六十卷。崇祯帝下诏命令有关部门刊刻发布,加赠徐光启太保,并任用他的孙子为中书舍人。
【文言文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答案06-13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09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07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06-14
《孙权劝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4-23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7-14
文言文阅读练习附答案05-27
[实用]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09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合集)06-14
[热]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