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答案

时间:2024-06-17 10:36:59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阅读答案【精品】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言文阅读答案【精品】

文言文阅读答案1

  文言文阅读(19分)

  蔡景历字茂世,济阳考城人也。景历少俊爽,有孝行,家贫好学,善尺牍,工草隶。为海阳令,政有能名。

  陈武帝镇朱方,素闻其名,以书要之。景历对使人答书,笔不停辍,文无所改。帝得书,甚加钦赏,即日授征北府中记室参军,仍领记室。

  衡阳献王昌为吴兴太守,帝以乡里父老,尊卑有数,恐昌年少接对乖礼,乃遣景历辅之。承圣中,还掌记室。武帝将讨王僧辩,独与侯安都等数人谋之,景历弗之知。部分既毕,召令草檄,景历援笔立成,辞义感激,事皆称旨。及受禅,迁秘书监、中书通事舍人,掌诏诰。

  文帝即位,复为秘书监,舍人如故。以定策功,封新丰县子,累迁散骑常侍。文帝诛侯安都,景历劝成其事,以功迁太子左卫率,进爵为侯,常侍、舍人如故。

  太建五年,都督吴明彻北侵,所向克捷,大破周梁士彦于吕梁,方进围彭城。时宣帝锐意河南,以为指麾可定,景历称师老将骄,不宜过穷远略。帝恶其沮众,大怒,犹以朝廷旧臣,不加深罪,出为豫章内史。及吴明嚣败,帝追忆景历前言,即日追还,以为征南鄱阳王谘议。数日,迁员外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复本爵封,入守度支尚书。旧式拜官在午后,景历拜日,适逢舆驾幸玄武观,在位皆侍宴,帝恐景历不预,特令早拜,其见重如此。

  卒官,赠太常卿,谥曰敬。十三年,改葬,重赠中领军。祯明元年,车驾亲幸其宅,重赠景历侍中、中抚将军,谥日忠敬,于墓所立碑。

  景历属文,不尚雕靡,而长于叙事,应机敏速,为当时所称。有文集三十卷。

  (节自《南史·卷六十八·列传五十八》)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书要之 要:邀请

  B.仍领记室 领:兼任

  C.所向克捷 克:战胜

  D.景历称师老将骄 老:年迈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明善尺牍的一组是

  A.①素闻其名,以书要之 ②承圣中,还掌记室

  B.①笔不停辍,文无所改 ②召令草檄,景历援笔立成

  C.①辞义感激,事皆称旨 ②谥日忠敬,于墓所立碑

  D.①不尚雕靡,而长于叙事 ②任中书通事舍人,掌诏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景历年少时英俊清朗,具有孝行,家贫好学,善文辞,善写草书和隶书。善文辞这一长处,成为他以后步入仕途的有利条件。

  B.由于陈武帝的信任,蔡景历被派辅佐衡阳献王陈昌,他还参与了讨伐王僧辩的.计划制定,并起草征讨檄文,内容都符合武帝的旨意。

  C.蔡景历有为政才能,深受皇帝器重。担任海阳令时,就以能干著名。太建五年,皇帝特意下令蔡景历授官仪式提前,以便让他参加宴饮。

  D.蔡景历死在任上,追赠太常卿。后来又两次追赠,祯明元年,皇帝车驾亲到他的宅第,并在墓地为他立碑,这些都是为了表彰他尽忠国事。

  7.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以乡里父老,尊卑有数,恐昌年少接对乖礼。(5分)

  译文:

  (2)帝恶其沮众,大怒,犹以朝廷旧臣,不加深罪。(5分)

  译文:

文言文阅读答案2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④。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注释]①总角:代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殁:去世。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轼从旁窃观:_______

  ②始举进士:________

  ③既葬:____________

  ④读之至流涕:______

  2.下面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此四人者,人杰也。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窃:偷偷的,暗中

  ②举:考中

  ③既:已经

  ④涕:眼泪

  2.B

  3.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就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

  4.钦佩、仰慕;从他读范仲淹墓碑“至流涕”和对自己不能认识范仲淹十分遗憾等可以看出。

  (意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3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c)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及即尊位 及:等到

  C.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 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答案:

  5.C 6.D 7.A

  8.(l)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2)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文言文阅读答案4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人。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秩满,当为学官,避桧,调静江府察推而归。

  燧未第时,梦神人示以文书,记其一联云:“如火烈烈,玉石俱焚;在冬青青,松柏不改。”已而果符前事。未几,丁忧。三十二年,授靖州教授。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累迁至国子司业兼权起居舍人,进起居郎。

  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 ②镪:成串的钱。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 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 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轻视

  D. 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空缺

  6.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燧格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 ②③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燧政绩卓着,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仕敢欺心耶!

  答:

  (2)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答:

  (3)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答:

  文言文阅读(19分)

  【答案】5.C(易:更换)

  【答案】6.D (①正直忠诚⑤勤俭朴素⑥体恤民情,心系百姓)

  【答案】7.A(“为官不畏权贵”没有体现其“忠诚正直”的一面,不是“与其亲党密告萧”,而是“其亲党密告燧”。)

  8.(10分)(1) 刚做官,怎么敢欺骗我的良心呢

  (2) 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力未富,应当外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3)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片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文言文阅读答案5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步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锇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

  (3)人恒过,然后能改(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小题2】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曾益其所不能 通 ,意思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 ,意思

  【小题3】将画线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小题4】 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

  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小题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B.本文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C.论证死于安乐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

  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D.全文从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方面论说人要成就一番大业,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

  答案

  【小题1】 ⑴被举荐 ⑵这样的 ⑶常常 ⑷在外面(外国)

  【小题1】⑴曾 增 增加 ⑵衡 横 阻塞

  【小题1】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小题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1】 C

  解析【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记本文的通假字及含义即可。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对次阿联的理解,联系文章中的句子进行回答即可。

  【小题5】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本文论证的重点是生于忧患故C项错误。

文言文阅读答案6

  一、无道人之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①。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②。隐心而后动③,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④。在涅贵不缁⑤,暧暧内含光⑥。柔弱生之徒,老氏戒刚强⑦。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详⑧。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选自东汉?崔瑗⑨《文选》)

  【注释】

  ①施:给予,加惠。②纪纲:法度。③隐心:审度内心。④臧:善,好。⑤涅:黑泥,黑色颜料;涅而不缁,喻品格高尚,不受外界污染。⑥暧暧(ài):昏暗;日月无光。⑦老氏:指老子。《老子》第四十二章:“坚强死之徒,柔弱生之徒也。”这是诫逞强的话。⑧详:通“祥”,吉利。⑨崔瑗(77-142),字子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练习】

  1.“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流传至今可归纳成一个成语:( )。

  2.给下面的字注音并解释它的意思,然后组词:

  ①臧( )藏( )

  ②谤( )傍( )

  ③缁( )锱( )

  ④暧( )暖( )

  ⑤涅( )捏( )

  3.下列加点词和“无使名过实”中“名”的意思一样的是( )。

  A.名不符实 B.不名一文

  C.莫名其妙 D.不能名其一处也

  一、1.说长道短。2.①zāng,善,臧否(褒贬);cáng,躲避起来,隐藏。②bàng,恶意攻击别人,说别人的`坏话,诽谤;bàng,靠,依山傍水。③zī,黑色,缁衣;zī,古代的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锱铢必较。④ài,昏暗,暧昧;nuǎn,温和,温暖。⑤niè,黑泥,黑色颜料,涅而不缁;niē,假造,虚构,捏造。3.A。

文言文阅读答案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

  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前此,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及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互,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已前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至德二载,思明、希德率高秀岩、牛廷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卒不满万,众议培城以守,光弼曰:城环四十里,贼至治之,徒疲吾人。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搂,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宴城下,倡优居台上靳指天子,光弼遣人隧地禽取之。思明大骇,徙牙帐远去,军中皆视地后行。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乃阳约降。互期,以甲士守陴,遣裨校出,若送款者,思明大悦。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

  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来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

  (节选自引《旧唐书·李光弼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众素狂易 易:轻视

  B.乃斩众以徇 徇:示众

  C.乃彻民屋为探石车 彻:修补

  D.彼惩嘉山之败 惩:忌惮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光弼用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②光弼遣穴地颓之

  ③又潜沟营地,将沈其军 ④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

  ⑤不如起军逼之 ⑥独光弼整众还太原

  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年幼即能读史书,具有良好的品行与节操,年轻从军,擅长骑马射箭。

  B.他率兵入太原,侍御史崔众傲慢无礼,不按朝廷命令马上交付兵权,李光弼将其捉拿关押,并顶住压力将其斩首。

  C.太原守卫战,在敌众我寡的紧急情况下,他镇定自若,力排众议,不死守城池,用灵活的战术击败敌人,成功解围。

  D.围攻安庆绪一战,众将不听从李光弼的建议,即在敌我杀略大当状态下,李光弼尚能整军还太原,而其他众将溃不成军,皇帝降罪于众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0分)

  (1)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5分)

  (2)俄而贼数千没于堑,城上鼓噪,突骑出乘之,俘斩万计。(5分)

  参考答案:

  4.C(彻;拆毁。彻如解释为修补,则彻民屋与为摞石车之间无任何关系,不合情理。)

  5.B(①表明李光弼的'严厉与刚毅;④表明李光弼身先士卒的作风;⑥表明李光弼治军严。)

  6.D(原文说帝贷诸将罪。)

  7.见参考译文中画线处。(1)大意2分,弛、每、素各1分。(2)大意2分,堑、鼓噪、乘各1分。

  【附文言文翻译】

  李光弼年幼即有良好的节操和品行,擅长骑马射箭,能通读班固的《汉书》。年轻时即从军,严谨刚毅有大智谋,从左卫郎做起。

  李光弼率领景城、河间兵马五千进入太原。这之前,节度使王承业政务松弛混乱;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经常轻慢王承业,李光弼向来为此不平。到这时,皇帝下诏书命令崔众把军队交付李光弼。崔众一贯狂傲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很生气,将他抓住关押起来。恰好朝廷使者到了,授予崔众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众有罪,此前已关押,现在只杀侍御史。如果使者宣读皇帝的任命诏书,也要杀了新任命的御史中丞,使者收起诏书不敢拿出来,于是李光弼杀了崔众示众,威震全军。

  至德二年,史思明、蔡希德率高秀岩、牛廷蚧带领十万军队攻打李光弼。当时,精锐军队全部开赴北方,李光弼手下兵士不到一万人,众人建议加高城墙来守卫,李光弼说:城墙周围四十里,叛军到了再整修它,白白地使我们的兵士和百姓疲顿。于是拆毁民屋造摞石车,摞石车由两百人拉动,发射的石头砸到之处常数十人死伤,结果十分之二的叛军被砸死砸伤。史思明造飞楼车,用木板遮挡,在靠近城墙的地方筑土山,李光弼派人挖地洞使土山倒塌。史思明在城墙下欢宴,歌女戏子在戏台上戏辱奚落天子,李光弼派人挖地道抓获了他们。史思明非常惊恐,将主帅的营帐移走,远远离开,军队都选择地势纷纷后撤。李光弼又暗中在敌军营地边挖出深沟,预谋使敌军陷入其中,就假装约定投降。到约定时间,以精锐士兵守卫城上的矮墙,派遣副校将出城,好像送财物投降的人,史思明非常高兴。不久,叛军数千人陷入深沟中,城上守军擂鼓呐喊,精锐骑兵出城追逐敌军,俘虏、杀死敌人按万计算。史思明害怕失败,就率军离开了,只留下蔡希德进攻太原,李光弼派出敢死队与敌军搏击,杀敌七万人,蔡希德丢下粮草物资逃跑了。当初,叛军刚到,李光弼在城中一角安置营帐来休息,经过府门不看一眼。围困解除后,过了三晚才回家。后来,又收编清夷、横野等她的军队。

  李光弼与九节度使将安庆绪围困在相州,大战邺西,击败他。李光弼与众将商议说:史思明陈兵于魏州不来救援,是想让我军懈怠,我们不如起军逼近他。他忌惮于嘉山之败,不敢轻意出兵,那么安庆绪就可擒获了。观军容使鱼朝恩坚持认为不可。不久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抵抗敌军,战斗特别尽力,杀戮掳掠敌军与自身伤亡大致相当。恰巧众将惊慌溃散,各自率军败退,到处抢劫掠夺,只有李光弼整治军队回到太原。皇帝宽恕了众将的罪责。

文言文阅读答案8

  文言文阅读。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中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加粗字词。

  (1)苍颜白发()

  (2)醉翁之意()

  (3)树林阴翳()

  (4)述以文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描绘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回荡着忧乐天下的恢弘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________的和谐之声。

  《小石潭记》弥漫着悄怆幽邃的凄寒之气。

  《桃花源记》飘逸着________的理想之风。

  5.欧阳修自号为“六一居士”。所谓“六一”,即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一壶酒、一张琴、一局棋、一醉翁。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脸色苍老(2)的'(3)遮盖(4)用

  2.(1)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4.与民同乐 宁静祥和(符合要求即可)

  5.悠然自得、豁达大度、宠辱不惊。(符合要求即可)

文言文阅读答案9

  一、画蛇添足文言文原文

  画蛇添足(战国策·齐策二)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二、画蛇添足文言文翻译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三、画蛇添足阅读答案

  画蛇添足阅读问题:

  1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3分)

  蛇固无足,子安为之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用一个成语为本文拟个标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能说出这个寓言的寓意吗?请写在下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蛇添足阅读答案

  13、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替它添上脚呢?

  14、画蛇添足

  15、告戒人们不要做多余的事。

  四、画蛇添足的'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

  画蛇添足告诉我们的道理:

  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文言文阅读答案10

  盖君子耻当年而功不立,疾没世而名不称,故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是以古之志士,悼年齿之流迈,而惧名称之不建也。勉精厉操,晨兴夜寐,不遑宁息。经之以岁月,累之以日力。若宁越之勤,董生之笃,渐渍德义之渊,栖迟道艺之域。且以西伯之圣姬公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周道垂名亿载况在臣庶而可以已乎?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劳神苦体,契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是以卜式立志于耕牧,而黄霸受道于囹圄,终有荣显之福,以成不朽之名。故山甫勤于夙夜,而吴汉不离公门,岂有游惰哉?

  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穷日尽明,继以脂烛。当其临局交争,雌雄未决,专精锐意,神迷体倦,人事旷而不修,宾旅阙而不接,虽有太牢之馔,韶夏之乐,不暇存也。至或赌及衣物,徙棋易行,廉耻之意弛,而忿戾之色发。然其所志不出一枰之上,所务不过方罫②之间;胜敌无封爵之赏,获地无兼土之实。技非六艺,用非经国。立身者不阶其术,征选者不由其道。求之于战阵,则非孙吴之伦也;考之于道艺,则非孔氏之门也;以变诈为务,则非忠信之事也;以劫杀为名,则非仁者之意也。而空妨日废业,终无补益。是何异设木而击之,置石而投之哉!且君子之居室也,勤身以致养;其在朝也,竭命以纳忠;临事且犹旰食,而何暇博弈之足耽?夫然,故孝友之行立,贞纯之名章也。

  方今大吴受命,海内未平,圣朝乾乾,务在得人;勇略之士,则受熊虎之任;儒雅之徒,则处龙凤之署。百行兼苞,文武并骛。博选良才,旌简髦俊。设程试之科,垂金爵之赏。诚千载之嘉会,百世之良遇也。当世之士,宜勉思至道,爱功惜力,以佐明时。使名书史籍,勋在盟府。乃君子之上务,当今之先急也。

  夫一木之枰,孰与方国之封;枯棋三百,孰与万人之将。衮龙之服,金石之乐,足以兼棋局而贸博弈矣。假令世士,移博弈之力用之于诗书,是有颜闵之志也;用之于智计,是有良平之思也;用之于资货,是有猗顿之富也;用之于射御,是有将帅之备也。如此,则功名立而鄙贱远矣。——萧统《文选》

  【注】①韦弘嗣:三国东吴人。 ②方罫(guǎ):方格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阔勤思——契阔:离散阔别

  B.竭命以纳忠——纳:献

  C.旌简髦俊——简:选拔

  D.使名书史籍——书:记载

  2.下列选项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若宁越之勤,董生之笃——填然鼓之

  B.以劫杀为名,则非仁者之意也——忽魂悸以魄动

  C.勇略之士,则受熊虎之任——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乃君子之务,当今之先急也——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运用宁越、董仲舒、文王、周公等往圣先贤的勤劳事迹,勖勉世人不厌不倦进德修业,以实现经世济民的高远理想。

  B.文章第三段有批评有鼓励,一方面引导人们见贤思齐勇猛精进,一方面指出醉心博弈耗时费神弊多利少。

  C.文章第四段作者针对天下纷争扰攘,君王求贤若渴的情势,鼓励当世之士把握良机,竭智纳忠,以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D.文章例证丰富,言之有物;观点鲜明,说理透彻。句式以骈偶为主,整散结合,节奏分明,琅琅上口,兼用比喻、借代、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以增强因俗论理的力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且以西伯之圣姬公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周道垂名亿载况在臣庶而可以已乎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临事且犹旰食,而何暇博弈之足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

  2.D

  3.B

  4.且以西伯之圣/姬公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周道/垂名亿载/况在臣庶/而可以已乎

  5.(1)平常日子面对职业不懈怠,身陷困厄时不改变平素的行为志向(根本)。

  (2)面对(繁忙的)事务吃饭时间还要大大推迟,又哪能有时间沉溺在棋局里面呢?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博弈论韦弘嗣①盖君子耻当年而功..”主要考查你对文言文阅读,语句停顿,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翻译句子,一词多义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文言文阅读答案11

  ①书将散,司书者请问其目。余告之曰:凡书有资著作者,有备参考者。备参考者,数万卷而未足;资著作者,数千卷而有馀。何也?著作者熔书以就己,书多则杂;参考者劳己以徇书,书少则漏。著作者如大匠造屋,常精思于明堂奥区①之结构,而木屑竹头非所计也;考据者如计吏②持筹,必取证于质剂③契约之纷繁,而圭撮④毫厘所必争也。二者皆非易易也。

  ②然而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尊亨依傍;一类劳心,一类劳力。二者相较,著作胜矣。且先有著作而后有书,先有书而后有考据。以故著作者,始于《六经》,盛于周秦;而考据之学,则自后汉末而始兴者。郑、马⑤笺注?业已回冗。其徒从而附益之,抨弹踳驳⑥,弥弥滋甚。孔明厌之,故读书但观大略;渊明厌之,故读书不求甚解。二人者,一圣贤,一高士也。余性不耐杂,窃慕二人之所见,而又苦本朝考据之才之太多也,盍以书之备参考者尽散之。

  (《小仓山房文集》)

  【注释】①明堂奥区:指高大深邃的宫殿建筑。②计吏:古代州郡掌簿册登记的官员。 ③质剂:古代贸易契券的总称。 ④圭撮: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 ⑤郑、马:指东汉末年的经学家郑玄和马融。 ⑥抨弹踳驳:批评攻击,错乱驳杂。

  1.填入第①段方框中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C )(1分)

  A.也 B.尔 C.矣 D.焉

  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著作者”和“参考者”对书籍使用方法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表述)(2分)

  3.赏析第①段划线句运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4分)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之所以藏书而散是因为生活发生重大变故不得不忍痛割爱。

  B.作者认为著作靠虚拟 ,考据需查核是否属实,都既费心思又耗体力。

  C.作者认为有助于著作的书越多越好,有备于参考的书越少越好。

  D.作者推崇孔明、渊明的读书方法,因而决定散去有备于参考的书籍。

  5.第②段中,作者对著书立说和考据这两种治学方法进行了比较,表现了明显的倾向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4分 )

  答案:

  1、C

  2(2分)“著作者”融汇书中的内容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而“参考者”是耗费自己的精力去依从书中的观点。

  评分细则:“著作者”融汇书中的内容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1分);“参考者”是耗费自己的精力去依从书中的观点(1分)(意思对即可)。

  3(4分)答案示例:把“著作者”比作“造屋大匠”“把‘参考者’比为‘持筹计吏’”,化高深玄妙的学术理论为身边熟悉的具体事物,“直观形象地表现出二者一个着眼于整体结构”“一个注重细枝末节。”

  评分细则:“把‘著作者’比作‘造屋大匠’”,“把参考者”比为‘持筹计吏’“化高深玄妙的学术理论为身边熟悉的具体事物,“直观形象地表现出二者一个着眼于整体结构”“一个注重细枝末节。”为5个点,答对1点给1分,给满4分为止。

  4d

  5答案示例一:作者认为著书立说既早于考据研究,也高于考据研究。我同意他的观点,因为著书立说是创新,用不着依傍古人。而考据研究只是依从别人的观点,没有什么创造性,所以著书立说更有价值。

  评分细则:“作者认为著书立说既早于考据研究,也高于考据研究”“因为著书立说是创新,用不着依傍古人。”“而考据研究只是依从别人的观点,没有什么创造性自己的态度”“著书立说更有价值”为4个点,每个点1分,共4分。

  答案示例二:作者认为著书立说高于考据研究,此观点有失偏颇,考据学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广泛应用考据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应被轻视。

  评分细则:“作者认为著书立说高于考据研究,此观点有失偏颇”“考据学所具有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怀疑否定的批判精神,敢于超越前人的创造精神”“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也广泛应用”“考据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不应被轻视”为4个点,每个点1分,共4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12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末流贼陷睢州,母赵殉节死,事具《明史·列女传》。父契祖,挈斌避兵浙江衢州。顺治二年,奉父还里。

  九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方议修明史,斌应诏言:“宋史修於元至正,而不讳文天祥、谢枋得之忠;元史修於明洪武,而亦著丁好礼、巴颜布哈之义。顺治元、二年间,前明诸臣有抗节不屈、临危致命者,不可概以叛书。宜命纂修诸臣勿事瞻顾。”下所司。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谓斌奖逆,拟旨严饬,世祖特召至南苑慰谕之。时府、道多缺员,上以用人方亟,当得文行兼优者,以学问为经济,选翰林官,得陈爌、黄志遴、王无咎、杨思圣、蓝润、王舜年、范周、马烨曾、沈荃及斌凡十人。

  斌念父老,以病乞休,丁父忧。服阕,闻容城孙奇逢讲学夏峰,负笈往从。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尚书魏象枢、副都御史金鋐以斌荐,试一等,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

  二十六年五月,不雨,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语侵执政,下廷议,明珠惶惧,将引罪。大学士王熙独曰:“市兒妄语,立斩之,事毕矣。”斌后至,国柱以告。斌曰:“汉臣应诏言事无死法。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吾辈当自省。”上卒免汉臣罪。明珠、国柱愈恚,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曰“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为谤讪,传旨诘问。斌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左都御史璙丹、王鸿绪等又连疏劾斌。会斌先荐候补道耿介为少詹事,同辅太子,介以老疾乞休。詹事尹泰等劾介侥幸求去,且及斌妄荐,议夺斌官,上独留斌任。国柱宣言上将隶斌旗籍,斌適扶病入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登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

  斌既师奇逢,习宋诸儒书。尝訂:“滞事物以穷理,沉溺迹象,既支离而无本;离事物而致知,隳聪黜明,亦虚空而鲜实。”其教人,以为必先明义利之界,谨诚伪之关,为真经学、真道学;否则讲论、践履析为二事,世道何赖?斌笃守程、硃,亦不薄王守仁。身体力行,不尚讲论,所诣深粹。著有洛学编、潜庵语录。雍正中,入贤良祠。乾隆元年,谥文正。道光三年,从祀孔子庙。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节)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事具《明史·列女传》 具:具体

  B.前明诸臣有抗节不屈、临危致命者 致命:舍弃生命

  C.国柱宣言上将隶斌旗籍 宣言:传达圣旨

  D.隳聪黜明,亦虚空而鲜实 黜:罢免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B 解析:A项,“具”的意思是“具备,引申为记载”。C项,“宣言”意思是“散布消息”。D项,“黜”的意思是“消除”。

  【思路点拨】一词多义类解题四法:①语境推断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且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因为上下文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②课文迁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课文中大多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③语法分析法。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副词充当。因此可以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④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B.国柱以告 木欣欣以向荣

  C.大臣不言而小臣言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不尚讲论,所诣深粹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C 解析:A项,前一个是“动词,参与”的意思;后一个是“介词,和”的意思。B项,前一个是“介词,把”的意思;后一个是“连词,表修饰”的意思。C项,都是“连词,表转折”的意思。 D项,前一个是“副词,与‘诣’构成所字结构” ;后一个是“介词,为……所,表被动”。

  【思路点拨】文言虚词的辨析六法:①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②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③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④语境判定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⑤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⑥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0、把第一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上以用人方亟,当得文行兼优者,以学问为经济,选翰林官。(5分)

  (2)否则讲论、践履析为二事,世道何赖?(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解析】皇上认为当前急于用人,应当选拔学问、品行兼优的人,并以学问作为经世济民管理国家的标准,选拔翰林院的官员。(2)否则将讲论和实践分离成两件事,社会风气凭借什么(变好)呢? 解析:⑴ “文行”“以”“经济”各1分,大意2分。(2“践”“履”各1分,大意2分。

  【思路点拨】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文言文翻译要能做到信、达、雅,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①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②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③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④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⑤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11、第一卷文言文中,传主汤斌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①恪守孝道;②为人、为官正直;③勤奋好学;④治学严谨。解析: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思路点拨】筛选文中信息的解题策略:①注意陈述主体是否一致。在文言文信息筛选题中,经常存在某些被选文句的陈述主体与题干不一致的情况,而这些文句大多数恰恰是应被排除的选项。因此,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②注意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的契合不仅表现在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上,也表现在两处关涉对象的一致性上。③明确信息的意义指向。对主体和对象的确认,是为准确筛选信息打下的两个漂亮的外围歼灭战,要最终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理解表达信息的概念内涵,明确所要筛选的信息的意义指向。④梳理文意句意。对所选文句所在文段大意的准确把握,对所选文句与相邻文句间语意关系的正确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排除错误选项的干扰。⑤辨明行为、品质与功绩、影响等。有些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有相符相似之处,但题干要求选出的是行为、品质,而文句反映的却是结果,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辨析。

  【参考译文】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朝末年,农民军攻陷睢州,其母赵氏为保全志节而死,事情记载于《明史?列女传》。父亲汤契祖为避战乱,带着汤斌到了浙江衢州。顺治二年,汤斌侍奉父亲回到家乡。

  顺治九年,汤斌考中进士,被选作庶吉士,又被任命为国史院检讨。当时正讨论编修《明史》,汤斌根据皇上的诏书进言说:“《宋史》在元朝至正年间修撰,却不避讳文天祥、谢枋得的忠诚;《元史》在明朝洪武年间修撰,而同样记载丁好礼、巴颜布哈的节义。顺治元年、二年间,以前明朝的臣子中有为保全志节而宁死不屈、临危献身的人,不能一概以叛逆来记载。应该命令各修撰大臣不要瞻前顾后,顾虑太多。”皇上将此议下到明史馆,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认为汤斌奖励叛逆,代皇上起草圣旨严厉训斥,世祖却特意召汤斌到南苑安慰他。当时,很多府道缺少官员。皇上认为当前急于用人,应当选拔学问、品行兼优的人,并以学问作为经世济民管理国家的标准,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后选到黄志遴等共十人。

  汤斌考虑父亲年老,以有病为由请求辞官休假。(后父死,)为父守丧;守丧期满,听说容城人孙奇逢在夏峰讲学,便背着书箱前去跟随他学习。康熙十七年,皇帝下诏开博学鸿儒科取士,尚书魏象枢、副都御史金鋐推荐汤斌,汤斌考试得一等,被授予翰林院侍讲,参与编修《明史》。

  二十六年五月,天不下雨,钦天监灵台郎董汉臣上疏指责这是由于时事所造成的,语言触及当权者。此疏下到廷臣议论,明珠很恐慌,要自承罪责。只有大学士王熙一人表示:“市井小人胡言乱语,应立即斩首,事情可以完结。” 汤斌后来也到了朝廷,余国柱将这一情况告诉了他,汤斌说:“董汉臣根据诏旨议论朝政,没有处死的理由。大臣们不讲而小臣却敢讲,我们应该自省。”皇上最终免了董汉臣的罪。明珠和国柱怨恨,摘录汤斌的一些言论上报,并找出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的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认为是在诽谤朝廷。皇上传旨责问,汤斌只是自己表示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加处分。左都御史璙丹、王鸿绪等人又接连上疏弹劾汤斌。恰巧汤斌先前推荐候补道耿介为少詹事,一同辅导太子,耿介以年老多病请求辞官,詹事尹泰弹劾耿介是有目的地请求辞官,并且提到汤斌胡乱推荐,建议革去汤斌的官职。国柱传言说,皇上将要让汤斌隶属于八旗户籍,正好汤斌带病入朝,精神不振,于是人们在路上互相谈论(传言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哭泣落泪。住在京师的江南人,要击登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那么回事,才散去。

  汤斌以孙奇逢为师以后,学习宋代诸儒的书。他曾说:“对事物要穷究其中的道理,如果囿于事物表象而不悟,对事物的了解既支离破碎又不得其本质;如果离开具体事物而又求了解它,实际上是毁掉了自己的视听,同样是虚妄不实的。”他教育人,认为必须先弄清义和利的界限,慎重对待诚与伪的关系,研究真正的经学、真正的道学;否则将讲论和实践分离成两件事,社会风气又凭借什么(变好)呢?汤斌忠实恪守程、朱之学,同时也不菲薄王守仁。办事身体力行,不崇尚空论,造诣精深。著作有《洛学编》《潜庵语录》。雍正时,其牌位准入贤良祠。乾隆元年,获赠谥号为“文正”。道光三年,附祀于孔子庙。

  1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8处)(4分)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韩非子》)

  【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解析】人主之患在于信人 / 信人则制于人 / 人臣之于其君 / 非有骨肉之亲也 / 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 / 故为人臣者 / 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 / 而人主怠傲处其上 / 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解析:抓住“也”“者”等标志词,每对两处得1分。

  【思路点拨】断句前先要读几遍要断的文段,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具体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突破:①从名词(代词),定句读。②看虚词,定句读。③找顶真,定句读。④据排偶,定句读。⑤依总分,定句读。⑥由对话,定句读。⑦察反复,定句读。⑧由句式,定句读。

  【参考译文】君主的祸患在于信任别人,信任人就会被别人控制。臣子对于君主,是没有骨肉亲情的,因为受到形势约束而不得不侍奉君主。所以作为别人的臣子,无时无刻不在窥视君主的心思,而君主却懈怠傲慢处在上位,这就是世上会发生劫持君主杀害主人这类事情的原因。

文言文阅读答案13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粗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_________________

  ②不不枝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牡丹之爱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多②长枝蔓

  2、C

  3、①(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②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4、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5、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我推荐三角梅为百色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革命老区百色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百色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

文言文阅读答案14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嵩,绛州万泉人。祖仁贵,高宗朝名将,封平阳郡公。父楚玉,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嵩少以门荫,落拓不事家产,有膂力,善骑射,不知书。自天下兵起,委质逆徒。广德元年,东都平,时皇太子为天下兵马元帅,遣仆固怀恩东收河朔。嵩为贼守相州,闻贼朝义兵溃,王师至,嵩惶惑迎拜于怀恩马前,怀恩释之,令守旧职。时怀恩二心已萌。怀恩平河朔旋,乃奏嵩及田承嗣、张忠志、李怀仙分理河北道;诏遂以嵩为相州刺史,充相、卫、洺、邢等州节度观察使,承嗣镇魏州,忠志镇恒州,怀仙镇幽州,各据数州之地。时多事之后,姑欲安人,遂以重寄委嵩。嵩感恩奉职,数年间,管内粗理,累迁检校右仆射。大历八年正月卒。

  嵩子平,年十二,嵩卒,军吏欲用河北故事,胁平知留后务,平伪许之,让于叔父崿,一夕以丧归。及免丧,累授右卫将军,在南衙凡三十年。宰相杜黄裳深器之,荐为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理有能名。元和七年,淮西用兵,自左龙武大将军授兼御史大夫、滑州刺史、郑滑节度观察等使,累有战功。滑州城西距黄河二里,每岁常为水患。平询访得古河道,接卫州黎阳县界。平率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同上闻,开古河南北长十四里,决旧河以分水势,滑人遂无水患。居镇六年,入为左金吾大将军。未几,复为郑滑节度观察使。

  长庆元年,幽镇叛,杜叔良统横海全军讨伐不胜,王庭凑围牛元翼于深州。棣州为贼所窘,朝廷乃委平以师援棣州,平即遣将李叔佐以兵五百救之。居数月,刺史王稷馈给稍薄,兵士怨怒,叔佐不能戢,宵溃而归。仍推突将马狼兒为帅,行及青城镇,劫镇将李自劝,并其众;次至博昌镇,复劫其镇兵,共得七千余人,径逼青州城。城中兵士不敌,平悉府库并家财募二千精卒,逆击之,仍先以骑兵掩其家属辎重,贼众惶惑反顾,因大败。狼兒与其同恶十数辈脱身窜匿,余党降,稍后者斩于鞠场。明日,狼兒亦就擒戮,胁从者放归田里。诏加右仆射,进封魏国公,由是远近畏伏平之威略。

  在镇六周岁,兵甲完利,井赋均一。至是入觐,百姓遮道乞留,数日乃得出。在河中凡六年,召拜太子太保。明年,上疏乞老,以司徒致仕,居一年卒,册赠太傅。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七十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天下兵起,束身戎伍,委质逆徒 委:顺从,归附

  B.时多事之后,姑欲安人,遂以重寄委嵩 安:安排

  C.嵩少以门荫,落拓不事家产 落拓:豪放,放荡不羁

  D. 兵甲完利,井赋均一 完:坚固

  5.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薛嵩与薛平父子二人功绩的一组是( )(3分)

  ①宰相杜黄裳深器之,荐为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

  ②嵩感恩奉职,数年间,管内粗理,累迁检校右仆射

  ③自左龙武大将军授兼御史大夫、滑州刺史、郑滑节度观察等使,累有战功

  ④至是入觐,百姓遮道乞留,数日乃得出

  ⑤平悉府库并家财募二千精卒,逆击之

  ⑥开古河南北长十四里,决旧河以分水势,滑人遂无水患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薛嵩原本替贼兵把守相州,贼兵败后,王师到来,薛嵩就到怀恩马前迎接叩拜,怀恩放了他,并让他做了相州刺史。

  B.宰相杜黄裳很器重薛平,推荐他做汝州刺史、兼任御史中丞,治理得好,在当时很有名声。在淮西战事中,又屡有战功。

  C.薛平在滑州时,率领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开凿古河南北总长十四里,挖开旧河来分流水势,滑州百姓于是没有水患了。

  D.青州城兵士不敌乱军时,薛平拿出府库和家里的全部钱财招募二千精锐的士兵,迎击对方,叛贼士兵惶惑反顾,于是大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军吏欲用河北故事,胁平知留后务,平伪许之,让于叔父崿,一夕以丧归。(5分)

  (2)棣州为贼所窘,朝廷乃委平以师援棣州,平即遣将李叔佐以兵五百救之。(5分)

  答案

  4、B(B. 安:使……安定,安抚)

  5、C.(①④侧面表现 ⑤薛平作战)

  6、A(A相州刺史是后来怀恩上奏朝廷,朝廷下诏任命,怀恩只是让他仍然守相州。)

  7、(1)军吏想要遵照河北旧例,胁迫薛平留下来管理后务,薛平假装答应他们,让官给叔父薛崿,在一天夜里因为奔丧回家。(“故事”“知”“伪”各1分,大意2分)

  (2)棣州被叛贼围困,朝廷于是委派薛平率领军队援救棣州,薛平就派遣将领李叔佐带领五百士兵救援。 (“委”“以”被动句各1分,大意2分)

文言文阅读答案15

  蜀贾卖药(刘基)

  蜀贾三人,皆卖药于市。其一人专取良,计入以为出,不虚价,亦不过取赢。一人良不良皆取焉,其价之贵贱,惟买者之欲,而随以其良不良应之。一人不取良,惟其多。卖则贱其价,请益则益之,不较;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月一易,岁余而大富。其兼取者,趋少缓,再期,亦富。其专取良者,肆日中如宵,旦食而昏不足。

  郁离子见而叹日:“今之为士者,亦若是夫!昔楚鄙三县之尹三:其一廉,而不获于上官,其去也,以僦舟,人皆笑,以为痴。其一择可而取之,人不尤其取,而称其能贤。其一无所不取,以交于上官,子吏卒而宾富民,则不待三年,举而任诸纲纪之司,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

  1.对下列加点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请益则益之,不较 益:增加 B.于是争趋之 趋:前往

  C.其门之限,月一易 易:交易 D.人不尤其取 尤:指责

  2.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岁余而大富 ②旦食而昏不足

  ③其门之限 ④举而任诸纲纪之司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3.下列对文中意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只出售品质好的药材且不过分营利的商人,其店铺中午就像晚上一样冷清。

  B.好的和不好的药材都卖的商人,因为一切为顾客着想,最终也富了起来。

  C.专卖品质不好的药材的商人,因其价格便宜,人们争相购买。

  D.清廉的县尹,离任时,没有钱来租赁船只,被人耻笑。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虽百姓亦称其善,不亦怪哉!

  阅读答案:

  1.C(替换) 2.D 3.B(“因为一切为顾客着想”理解有误)

  4.即使老百姓也称说他的好,这不是很奇怿!(4分,“虽”“称”“不亦……哉”各1分,其余句意1分)

  附文言文翻译:

  四川有三个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材。其中一人专门收购优质药材出卖,按照进价确定卖出价,不虚报价格,更不过多地谋取利润。另一人优质不优质的都进货,他售价的高低,只看买者的需求程度来定,然后用优质品或次品来应对他们。第三个商人不收购优质药材,只靠多购多卖,降低药的价格,顾客请求添点就添点,从不计较,于是人们都争着去买他的药。他家店铺的门槛,一个月就得更换一次,过了一年,他就发了大财.那个好药材坏药材都卖的商人,买药的顾客稍少些,过了两年也富了起来。而那个专卖优质药材的商人,他的`药店里,就是中午时都静如夜晚,吃了早饭而到了晚饭就无米下锅了。

  郁离子听了此事,感叹说:“如今做官的人,也同这三个商人的情况一样啊!从前楚国边远的三县,有三个县官,其中一个,为官淸廉,却不被上级官僚所喜欢,当他离任的时候,连一只船都租赁不起,人们都讥笑他,认为他“痴呆”。另一个,选择一切可能时机,索取钱财,人们却不怨恨他,反而称赞他“贤能”。再一个,则有利就沾,无所不贪,他用索取的钱财结交上司,他待吏卒如子,把富豪当做宾客敬奉,于是不到三年,他就被推举担任了掌管纲纪的要职,即使平民百姓也称赞他好,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文言文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答案06-13

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09

文言文阅读理解及答案06-07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06-14

《孙权劝学》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4-23

晏子使楚文言文阅读及答案07-14

文言文阅读练习附答案05-27

[实用]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06-09

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合集)06-14

[热]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