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4-06-20 16:17:16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秋》的阅读及答案

《秋》的阅读及答案1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题目。(共12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

  报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改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住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2分)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2分)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第三自然段写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使用了6个“便”字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4: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了5个“领取”,作用是什么?(2分)

  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2分) A.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B.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参考答案:

  1:(1)没几天便是立秋(2)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2: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3: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4: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5:AC

  试题分析

  1:试题分析:在作者看来,春天似乎刚过,可什么都没做,已到了夏天,可是夏衣都没打点好,已见玉簪花开,特让人感到吃惊,因为时间过的太快了。回过头来,秋本是收获的季节,可作者却两手空空,所以,内心不免有些怅然。

  2:试题分析:太阳花的又名叫“死不了”,说明其生命力的旺盛,可是我种了几次,都没能成功,可见我虽喜欢花,但不会侍弄花。玉簪花却不同,我随便种了几颗,变蓬蓬勃勃的生长了,足见其生命力之强。写太阳花完全是为了衬托玉簪花生命力的强盛。

  3:试题分析:第一段中连用6个“便”字,把春、夏、秋三个季节链接起来,让读者强烈的感受到作者对于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

  4:试题分析:本文结尾,连用5个“领取”,一方面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对文章的主题起到强化作用,希望人们能够用心的领取生活、感受生活。

  5:试题分析:本文主要采用托物寓意的方法,借助于玉簪花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希望人们能够体会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秋》的阅读及答案2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①风,庾楼②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楚台:楚襄王兰台。“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至,王乃披襟以当之曰:‘快哉此风!’”

  ②庾楼:庾亮南楼。“晋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乘夜月共上南楼,据胡床咏谑。”

  15.(改编)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孤城画角”一句,虽为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

  B.“楚台风”“庚楼月”两句用典,这里以清风明月指昔日游赏之快。

  C.“燕东归,雁南飞”,自然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于是很自然地过度到下面两句的忆旧。

  D.下片即景抒怀,说的`是:作者被名缰利锁、世情俗态缚住了手脚,耽搁了自己的生活。

  16.李攀龙评价此词“洵一幅秋光图,最堪把玩”,请你赏析这幅秋光图的妙处。(6分)

  答

  15.A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

  A.“自然的秋声”理解有误。“孤城画角”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画角是古代军中的乐器,其音哀厉清越,高亢动人,诗人笔下常作为悲凉之声来描写。属于人为之声。

  16.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旅舍客馆、砧上的捣衣声、孤城城头、城头角声、燕子东归,大雁南飞等意象写出了一幅凄清哀婉、岑寂冷隽的秋光图,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

  ②视听结合。开头三句绘写秋声,“寒砧”“画角”写出悠远哀长的秋声。下两句写词人目之所见,燕子飞往苍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写出寥廓的秋景。(答“动静结合”亦可)

  ③虚实结合。开头五句为实写,后三句虚实相生。燕子、大雁等景物引发词人久客异乡之感,自然地过渡到后三句的忆旧。清风明月景象宛如昨日,追忆昔日游赏之快。

《秋》的阅读及答案3

  秋浦途中① 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

  阅读练习题

  【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前两句诗中的“萧萧”和“淅淅”两个拟声词。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潇潇”和“淅淅”使用了拟声手法,“潇潇”摹秋雨声,“淅淅”摹溪风声,凄风若雨,表现了作者旅途的艰辛,衬托了作者的孤寂悲凉之情。

  (2)诗的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无人可问,所以问新雁,表现了旅途的孤独,孤独使思乡之情倍增。至于“来时还下杜陵无”,则直 接表现了对故乡的牵挂。

  译文:

  译文山路上萧萧秋雨下个不停,淅沥溪风吹着溪边的蒲苇。

  问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吗?

  《秋浦途中》赏析

  这首七绝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密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

  一、二两句描写水陆风光,再现诗人风尘仆仆的身影和暗淡凄迷的心态。山路蜿蜒,落木萧萧,秋雨纷纷;溪水伸展,秋风浙浙,波摇草动:山程水驿,风雨凄迷,字里行间流露出人行秋风的寒凉心态和冷寂情绪。“萧萧”描落叶纷飞之状,暗含秋风无情、寒意萧疏,枯黄了行人的口光,遮蔽了蜿蜒的山路。“淅淅”状秋风飒飒之态,泛起波光,掀动菖蒲,暗含诗人行舟水、漂泊无依之感。“穷秋”助长寒凉,平添空旷;“一岸”铺展水草,点染秋风。整体而言,诗人善于观察,精于描绘,于细微处传精神,于平淡中显韵致。山路秋雨,风吹草动,叶落江流,这些寻常景物,被诗人用“萧萧”点染,用“浙浙”润饰,立刻营造一种寒凉凄清氛围,烘托奔波劳顿之苦,有声有色之感。当然,诗人笔下的风景从来都不是纯粹自然的描写,自然的风景其实是心灵风景的折射。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刷色,增强景物的描绘性。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不是当行的家数。这里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环,穷极变化。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为了下一步发展、深入、掀起感情的漩涡,诗人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岑寂来;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说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点出“杜陵”,是因为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枨触、羁旅的愁思,宛转深致地表现出来了。

  “樊南别有清秋思,不为斜阳不为蝉。”透过景物的描写,蕴藉而含蓄地抒写怀抱,表现情思,这是杜牧绝句的擅胜之处。徐献忠云:“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唐音癸签》卷八引)持较此诗,可谓刌度皆合了。

《秋》的阅读及答案4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秋晚归故居

  (唐)李昌符

  马省曾行处,连嘶渡晚河。

  忽惊乡树出,渐识路人多。

  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

  乍归犹似客,邻叟亦相过。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不是一首古体诗。

  B、从诗歌的内容看,本诗不是一首怀乡诗。

  C、“马省曾行处”具有“老马识途”的意思。

  D、“细径穿禾黍”写出作者回家的迫不及待。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A、平淡潇散B、清新流畅C、质朴沉郁D、婉约凄切

  14、赏析颔联中“忽”“渐”二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2、D

  13、C

  14、“忽”写出作者“惊喜”之情,离家已久,忽然发现眼前呈现旧时熟识的风景,让他感到自己正在回到家乡。

  “渐”写出作者步步加深的喜悦之情,随着距离家乡越来越近,认识的路人越来越多,作者心中归乡的`喜悦也逐步加深。

  这两个字用“乡树”“路人”侧面写出作者归乡时微妙细腻的心理感受,生动形象,把归乡的喜悦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分析】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细径穿禾黍’写出作者回家的迫不及待”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细细的小径之中穿插着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不是作者迫不及待地从田地里穿过,而是从田地间小路穿行而过时,看到小路久无人走,禾黍蔓生,感到有些苍凉寂寞。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的能力。

  A、本诗是一首写自己归乡之诗,诗人在诗歌中蕴含了深切的思乡之情,故而“平淡潇散”显然不符合。

  B、诗歌中描写景物“细径穿禾黍,颓垣压薜萝”,展现出家乡景物的萧条,并非“清新”之景。

  C、本诗语言质朴,蕴含了思归的迫切心情,归乡时故人不相识的深沉感慨,故而“质朴沉郁”正确。

  D、诗歌中固然也有些伤感,但终究是回到自己思念的家乡,是喜悦惆怅交织,而“凄切”一词太过,不符合本诗特点。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的能力。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忽然惊讶的看到家乡的树出现在眼前,渐渐的发现认识的路人多了起来。

  “忽”字是作者突然发现“乡树”出现在眼前的惊喜之情,随着这一标志,作者真切地意识到自己已经回到了乡里,正在一步步归乡。

  “渐”字则生动地写出作者的脚步逐渐回到了家乡,曾识的风景显现在眼前,认识的路人逐渐增多的情景,对“乡树”与“路人”的“惊”“识”,流露出作者喜悦逐渐增强的心情,从侧面体现出循序渐进步步加深的喜悦之情。

《秋》的阅读及答案5

  27.读完全文,你感受到作者所说的“春天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

  28.你认为文章开头两段对春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9.第5段中,你认为那个小女孩子儿向小男孩子儿说了什么?那个小男孩儿皱眉的原因是什么?

  30.写文章时要注意到前后照应,作品中有多组照应,请你说出其中的一组照应用其作用.

  31.文中有许多词语的运用都非常具有表现力,请你就下更句子中的黑体词语进行赏析.

  (1)阳光,正让人有些惊喜地倾泻而下:

  (2)一下子就钻进了迎春花丛中:

  32.如果把这篇文章推荐给《自读课本》的编辑作为自读教材,请把你的推荐理由写下来.(可以从内容或写作特色方面进行说明.)

  27.春天的心是一颗纯真的心,是一颗仁爱的心.

  28.一方面表现早春的优美景色,一方面以此衬托春天中孩子们的美好心灵.

  29.小女孩儿提醒小男孩儿,摄像时不能伤害那个有残疾的女孩儿的心.小男孩儿皱眉是在想主意,活动的形式既要让大家一起开心地玩儿,又要不露声色让那个有残疾的小女孩儿留下对春天的美好记忆.

  30.此题是开放性的,符合题意即可.如,“我”开始时的纳闷儿,后来明白了孩子们那样做的原因,这组照应,为“我”后来抒发情感进行了铺垫.小女孩儿与小男孩儿商量与后面的活动形式,最后揭出谜底进行了照应,这样既制造了悬念,又表现孩子们的美好心灵.

  31、(1)倾泻,写出阳光的灿烂明媚,表现出人们对春天的`感受.(2)钻,写出孩子们对春天的喜爱,动作敏捷,充满活力.

  32.此题是开放性的,如,这篇文章不仅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春色,更表现了孩子们的美好心灵,他们同样构成了一道风景线.在写作上,作品多处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小女孩儿提醒小男孩儿,摄像时不能伤害那个有残疾的女孩儿的心。小男孩儿皱眉是在想主意,活动的形式既要让大家一起开心地玩儿,又要不露声色让那个有残疾的小女孩儿留下对春天的美好记忆。

  4.写文章时要注意到前后照应,本文中有多组照应,请你说出其中的一组照应用其作用。

  此题是开放性的,符合题意即可。如,“我”开始时的纳闷儿,后来明白了孩子们那样做的原因,这组照应,为“我”后来抒发情感进行了... 鸿鹄娉娉 20xx-12-06

  小女孩儿提醒小男孩儿,摄像时不能伤害那个有残疾的女孩儿的心。小男孩儿皱眉是在想主意,活动的形式既要让大家一起开心地玩儿,又要不露声色让那个有残疾的小女孩儿留下对春天的美好记忆。

  4.写文章时要注意到前后照应,本文中有多组照应,请你说出其中的一组照应用其作用。

  此题是开放性的,符合题意即可。如,“我”开始时的纳闷儿,后来明白了孩子们那样做的原因,这组照应,为“我”后来抒发情感进行了铺垫。小女孩儿与小男孩儿商量与后面的活动形式,最后揭出谜底进行了照应,这样既制造了悬念,又表现孩子们的美好心灵。

  5.文中有许多词语的运用都非常具有表现力,请你就下更句子中的黑体词语进行赏析。

  (1)阳光,正让人有些惊喜地倾泻而下: 倾泻,写出阳光的灿烂明媚,表现出人们对春天的感受。

  (2)一下子就钻进了迎春花丛中: 钻,写出孩子们对春天的喜爱,动作敏捷,充满活力。

  6.如果把这篇文章推荐给《自读课本》的编辑作为自读教材,请把你的推荐理由写下来。(可以从内容或写作特色方面进行说明。)

  此题是开放性的,如,这篇文章不仅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春色,更表现了孩子们的美好心灵,他们同样构成了一道风景线。在写作上,作品多处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1)早春的一个中午,煦风微送,晴空万里。阳光,让人有些惊喜地倾泻而下,暖暖地照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2)公园里,一大片迎春花率先听从和风暖阳的呼唤,一面夸张地宣扬着身姿,一面吐放着鹅黄娇嫩的花朵,把一根根缠绵的枝条尽情地往四下里伸展,向春天的深处伸展。

  (3)我忍不住了,就用手里的摄像机,记录着早春的时刻。

  (4)不知什么时候,竞涌过来一大群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一看到这片..

  (1)早春的一个中午,煦风微送,晴空万里。阳光,让人有些惊喜地倾泻而下,暖暖地照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2)公园里,一大片迎春花率先听从和风暖阳的呼唤,一面夸张地宣扬着身姿,一面吐放着鹅黄娇嫩的花朵,把一根根缠绵的枝条尽情地往四下里伸展,向春天的深处伸展。

  (3)我忍不住了,就用手里的摄像机,记录着早春的时刻。

  (4)不知什么时候,竞涌过来一大群十几岁的孩子,他们一看到这片迎春花,立刻就像兴奋的小鸟一样,一下子钻了进去,有的凝神注视,有的嗅着花朵,还有的把脸埋进了枝条里面,完全陶醉了。

  (5)冷不丁地,一个小男孩跑到了我面前,对我说:“叔叔,你能不能为我们录一段像?”看着他脸上花苞一样的期待,我点了点头,准备为他们录像。可就在这时,却见一个小女孩走到他跟前,小声地说了几句话,随后,就见那个小男孩皱着眉头想了想,又和其他几个孩子悄悄说着什么。然后 那个小男孩大声对这些孩子说道 叔叔摄像机里面的电不是很多了 为了能够快些录完 咱们就来一种新颖的方式 围着迎春花跳着跑一圈 怎么样 刚才那个小女孩和另外几个孩子热烈响应起来。于是,那帮孩子就排成一队,手牵着手,围着那片迎春花,整齐而有节奏地微微弯下身体,并起双脚跳着跑。

  (6)我一边给他们摄像,一边就有些纳闷:这些孩子怎么了?我并没有跟他们讲摄像机里电不多了呀,况且,就算是要快些摄完的话,他们围着迎春花跑一圈就可以了,但为什么要并着双腿跳呢?

  (7)当我为这些孩子摄完像,并将录像带交给他们后,孩子们热情地向我致了谢,一起向公园别的地方走去。可是,这个时候,我突然发现他们当中的一个小女孩,走路竟然一跛一跛的。她,是个残疾孩子。

  (8)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原来,刚才那些孩子之所以要并起双脚,围着迎春花跳着跑,是为了她,是为了她和他们一样,在这如画的春天里留下一个完美的记忆。

  (9)那一刻,看着那些孩子离去的身影,我忽然感到:其实,这早春里最美的景色并不是那些迎春花,而是这些灿烂纯真的孩子,他们就是这春天的心——那轮春天的太阳,明亮、温暖,向四周散发着光芒。

  1.读完全文,你感受到作者所说的“春天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

  春天的心是一颗纯真的心,是一颗仁爱的心。

  2.你认为文章开头两段对春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表现早春的优美景色,一方面以此衬托春天中孩子们的美好心灵。

  3.第5段中,你认为那个小女孩儿向小男孩儿说了什么?那个小男孩儿皱眉的原因是什么?

  小女孩儿提醒小男孩儿,摄像时不能伤害那个有残疾的女孩儿的心。小男孩儿皱眉是在想主意,活动的形式既要让大家一起开心地玩儿,又要不露声色让那个有残疾的小女孩儿留下对春天的美好记忆。

  4.写文章时要注意到前后照应,本文中有多组照应,请你说出其中的一组照应用其作用。

  此题是开放性的,符合题意即可。如,“我”开始时的纳闷儿,后来明白了孩子们那样做的原因,这组照应,为“我”后来抒发情感进行了铺垫。小女孩儿与小男孩儿商量与后面的活动形式,最后揭出谜底进行了照应,这样既制造了悬念,又表现孩子们的美好心灵。

  5.文中有许多词语的运用都非常具有表现力,请你就下更句子中的黑体词语进行赏析。

  (1)阳光,正让人有些惊喜地倾泻而下: 倾泻,写出阳光的灿烂明媚,表现出人们对春天的感受。

  (2)一下子就钻进了迎春花丛中: 钻,写出孩子们对春天的喜爱,动作敏捷,充满活力。

  6.如果把这篇文章推荐给《自读课本》的编辑作为自读教材,请把你的推荐理由写下来。(可以从内容或写作特色方面进行说明。)

  此题是开放性的,如,这篇文章不仅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春色,更表现了孩子们的美好心灵,他们同样构成了一道风景线。在写作上,作品多处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秋》的阅读及答案6

  【前言】

  《子夜秋歌》是李白的一首诗,全诗写征夫之妻秋夜怀思远征边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丈夫免于离家去远征。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情调用意,皆不脱的风韵。

  【注释】

  1、捣衣:将洗过的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捣去碱质。这里指人们准备寒衣。

  2、玉关:即玉门关。

  3、虏:对敌方的蔑称。

  4、良人:丈夫。

  【译文】

  秋月皎洁长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户户传来捣衣的声音。砧声任凭秋风吹也吹不尽,声声总是牵系玉关的情人。什么时候才能把胡虏平定,丈夫就可以不再当兵远征。

  【鉴赏】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思情;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 长安一片月 ,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 秋月扬明辉 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乃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故写月亦有兴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的月光,对思妇是何等一种挑拨呵!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 捣衣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 秋声 对于思妇又是何等一种挑拨呵! 一片 、 万户 ,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语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便是对思妇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著 总是 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 玉关情 自浓。无怪王夫之说: 前四句是天壤间生成好句,被太白拾得。 (《唐诗评选》)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直表思妇心声: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过分偏爱 含蓄 的读者责难道: 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 (田同之《西圃诗说》)其实未必然。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不必故作吞吐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 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 (《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 画外音 。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是多么有意味的诗境呵!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 插曲 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秋歌》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秋》的阅读及答案7

  ①那是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我无意想念起槐花的模样,于是就有了想去看她的冲动。大片的槐树当属于乡下那条河床了,河床两岸成排的老槐树,仍然苍劲挺拔。走近郊条河,远远的就会望见槐花挂满枝头,那花朵在阳光的映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满树的花香铺满整个河床,惹得蜜蜂翩翩起舞,那满心的喜悦与畅快,你若不去走近田野,贴近自然,寻不来,也找不到。于是,我常常想起我与槐花成长的日子,一部分记忆已经模糊了,或是残缺了,但能让我想起孩提时,短暂的欢快。

  ②故乡的槐花有着和他处别样的趣事,在故乡有一棵老槐树,她很奇特,开着五种颜色的花,因此叫五花槐。在全国没有几棵这样的树,方圆百里远近闻名,这村庄也就叫五花槐村了。冬去春来,老槐树发c出嫩芽,五颜六色的花照例绽放。虽几经风雨,她依然枝繁叶茂,花香宜人。每到夕阳西下孩子们放了学,都会在这里捉迷藏,围着她跑来跑去,孩子们的笑声传遍整个村庄,那情景印刻在我脑海里,不会丢去只有收藏了。

  ③听老人家讲槐树村的故事最开心不过了,相传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时值三伏天,骑马路过五花槐村,人困马乏,他把马拴在庙前的槐树上,进庙安歇,但庙外的青蛙“呱呱”地叫个不停,赵匡胤心烦意乱,长叹一声,说道:宝蛙啊,宝蛙,你们别叫了,让我休息一会儿吧,要叫的话,你们就到村外叫去吧。顿时,蛙声戛然而止。至现在,每到夏天村里还不会出现蛙鸣,这也成了后来专家们怎么也解释不了的疑问。蛙声刚停,马儿又“咴咬”地大叫起来,赵匡胤急忙出来,见马又踢又跳,把树弄得伤痕累累,他赶快制住了马,惋惜地说:老槐树啊,老槐树,是我连累了你,实在对不起,愿你伤口早日愈合,枝繁叶茂,花放五彩。从那以后,这棵槐树的花就由黄色变成了五色。近来,再回去见到老槐树,她根部的马蹄印痕依然清晰可见。

  ④遥望故乡的春天,已是百花谢了春红,而滨海小城的春天远远迟于故乡,我想故乡的脚步总是早于进入我的梦乡,或是因为感受不到故乡槐花的味道,而晚于用这样的文字来怀想那时的美好。身在闹市久了,总会让人留恋一些往事,这根思绪也许是扎得很深,才引得常常去想它。既然不会常常去看望,那就跟随风儿,一起走近自然,欣赏那一抹风景,也是一件最大的幸事。

  ⑤又是一年槐花香,城市边缘的槐花与故乡的槐花有着不同的美,一个载着儿时的记忆,一个记录成长的足迹。无论哪种美都有着一种空是的`美。那么就让我做一棵槐树吧,被这绿色包围,整个躯体被绿茏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一路走着与绿色奔向远方。让我们握紧槐花的平和,回味一路走来的欢歌笑语,以一种宽宏和宁静直面人生,感悟上苍赐给的缘分,珍惜一路阳光,一路风雨所带给我们的无怨无悔。(有删改)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顼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文章多次提到了故乡的槐花香,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让读者能从中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感情。

  B、第一段中“你若不去走近田野,贴近自然,寻不来,也找不到”,作者告诉人们,只有走近田野,走近自然,才能体会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并从中收获快乐。

  C、第④段中“身在闹市久了,总会让人留恋一些往事”,表达了作者对喧闹的滨海小城深深厌倦,渴望回归儿时的淳朴、宁静。

  D、无论是城市边缘的槐花,还是故乡的槐花,它们都记录着人生的足迹,都表现出一种空灵的美。

  E、“我”希望自己能做一棵槐树,能“被绿笼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是因为当下的环境污染严重,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10、文章第③段写宋太祖赵匡胤的传说有什么作用?(4分)

  11、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对故乡的槐花特别迷恋?(4分)

  12、本文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结合文章内容及社会现实,就故乡的山水风物、神话传说与人类文化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8分)

  参考答案:

  9、C E。(C项,“对喧闹的滨海小城深深厌倦”于文无据。E项,“因为当下的环境污染严重,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担忧”分析错误,作者想化身槐树,是表现对槐树、对故乡的爱。)

  10、①交代槐树村得名的原因,②表现槐树村深厚的历史底蕴,③增加文章的文学情趣,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答对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都答对4分)

  11、①故乡的槐花挂满枝头,花香四溢,勾起“我”的思乡之情;②故乡的槐花有很多趣事,留下了美丽的传说,让人沉醉;③故乡的槐花见证了“我”的成长,给“我”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④故乡的槐花给故乡带来了美,带来了生机。(一点1分)

  12、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这些山水风物相关的、年代久远的神话传说是故乡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滋养了故乡的人,也滋养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如今这些文化正面临着逐渐消逝的危险,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不应以破坏故乡文化为代价,否则将会给人类及其文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8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8

  河满子·秋怨

  孙洙①

  怅望浮生急景②,凄凉宝瑟馀音。楚客③多情偏怨别,碧山远水登临。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④,摇摇⑤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注】①孙洙:北宋词人,博学多才,词风典雅,有西汉之风。②浮生:飘浮不定的虚空人生;急景:日光急驰,泛指时光急促。③楚客:泛指游子。④“天若”句:语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⑤摇摇:心神不定的样子。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题作“秋怨”,为抒秋日别情之怨而赋,这是一首集合多种秋景融入秋心的词作,词虽欠含蓄,但天然绝妙。

  B. “怅望”句中,“怅”字直抒胸臆,尽显“怨”情,“浮”“急”则分别从时间、空间两面状写友人一世的漂泊不定。

  C. “天若有情”直用李贺的诗句入词,假设上天有情感,也会和我一样为别情所困而变老,与词境妙合无痕。

  D. 词末二句,呼应首句“浮生急景”,将词人一生的悲欢离合演绎得如一幕幕梦幻般的场景。

  16. 本词在处理情与景的关系时,上、下阕各有特色,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说明。

  【答案】

  15. B

  16. 上阕重在抒情,以情带景,“怅”“凄凉”“怨别”直抒胸臆,尽显“怨”情;一“浮”一“急”,铺垫了下文的感情色彩;“宝瑟余音”,呼应了“凄凉”二字。

  下片由景入情,情景交融。通过描写黄叶、秋云两种自然景物的变化显示出秋天的悲怆之情,“自”字更是写出了悲伤的不由自主。末句“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可呼应首句“浮生急景”,将一生的`悲欢离合演绎得如一幕幕场景,仿佛梦幻的片段浮现,若隐若现。一个“觉来”后的空荡,将“惆怅”表现地淋漓尽致。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从时间、空间两面”错,“怅望浮生急景”意思是,惆怅地想着人生如浮云,来去匆匆之情景,“浮”“急”是从时间角度状写友人一世的漂泊不定。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首词是作者在秋夜送别友人的词,是一首集合多种秋景融入秋心的小词。词虽欠含蓄,但天然绝妙。全词抒发了对友人感情的真挚,和友人离别充满了惆怅之情。

  词的上片重在抒情,以情带景,情景交融。上片“怅惘浮生急景”,惆怅底想着人生如浮云,来去匆匆之情景,一“浮”一“急”,铺垫了下文的感情色彩。“宝瑟余音”听见琴瑟之音也是满耳凄凉;通篇两处“怅”字,尽显怆情,而上片未句“目送连天衰草,夜阑几处疏砧”融情入景,眼看着朋友消失在茫茫原野,在静静的夜里传来了零星的砧声。

  下片由景入情,由秋景来抒情,不忍和朋友离别。下片中“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常阴”满眼是秋天萧条景象,黄叶零星飘落,天不下雨却是阴沉沉的,让人心情忧郁。描写两种自然景物的变化显示出秋天的悲怆之情,“自”字更写出了悲伤的不由自主。未句“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忧郁的想起我们以前高兴的情景,等我一觉醒来,再到哪里去寻找呢?可呼应首句“浮生急景”,将一生的悲欢离合演绎得如一幕幕场景,仿佛梦幻的片段浮现,若隐若现。

《秋》的阅读及答案9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①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包羞:于心不安,感到耻辱。

  (1)该诗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绘秋景?这种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有人评说本诗“既表现了儒家的忧世之情,也表现了道家的超然之想” ,请结合该诗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3.(1)第二联用了白描【或“意象并列” 、“名词叠用” 亦可】手法,描绘出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秋日景象,质朴而清丽,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3分。手法1分,作用2分)

  (2)“秋怀” 重在“怀” ,秋日风光好,诗人却黯然,黯然的`是双鬓因忧伤国事而染霜;食厚禄却于国无补,这些均是儒家的忧世之情;尾联希望驾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园的生活,表现出诗人对与世浮沉和苟且生活的厌倦,向往道家归隐超然的生活。(能结合第三四联进行分析,答出儒家“忧国事” 、道家“望归隐” 即可。4分,一点2分)

  [解析] 3.(1)本小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要注意答题三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的;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本小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题方法分五步:①看标题,②看作者,③看序注,④找诗眼,⑤品意象。

《秋》的阅读及答案10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其那:怎奈。

  阅读题目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C.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D.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5.从全诗来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C“动静结合”说法错误,从诗中来看,“江上蝉鸣空满耳”意思是“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只有动,没有静,“蝉声满耳”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

  15.①不受重用,“三度为郎”“一从出守”“长不用”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韶华易逝,“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③苍生之痛,“苍生未休”,诗人不安;④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三点即可)

《秋》的阅读及答案11

  直以来心怀愧疚,愧疚自己的冷漠,八年来没有去看过我哥一眼,让他一人在冰冷的荒岛上。今日特地来寻觅他的踪迹。

  八年前,我是一个天真、无知、任性的孩子,也是一个爱搞破坏而不承担的人。也许是年少不懂事的缘故吧,我和我哥是两个水火不容的个体,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天天打闹争吵没有停止过,而每次都是他承担后果。

  记得八年前,村子里没有人家住得上瓦房,全部的房景就是连成一片的茅草屋。那时候连做饭的木柴都难以自给,常常要到山上去偷外寨人的,而且是半夜去的。暗淡的下,阵阵的砍刀声不断,一棵棵的树苗应声而倒下 那个冰冷的夜晚,我们也一样进攻别人的山林,身后传来的是一片乌鸦凄凉的哀鸣,还有一种鸟,会叫出和小孩的声音,其声哀怨令人毛骨悚然。

  由于偷伐的木材太多,我们只好把它运到各自的树林里,等待第二天再去自己的树林搬运战利品。搬运完以后,我哥对我说这辈子再也不会做这种事了,下辈子也不会,他要我努力,走出这去,不要让再受苦受累了。我当时不明白他的话,只是点头。记得那晚我照样反着他,可他却处处顺着我,说做哥哥的没有好好照顾过自己的兄弟,他没有理由再让我生气,这让我感到很意外。

  第二天午饭后,我们把成群的牛羊驱进了秋家坝。他让我去人家的玉米地乘凉,顺便防止小羊偷袭人家的玉米,而他则和另外的'几个孩子去游泳去了,我狠狠地看了他一眼,他却用一个可爱的鬼脸逗我。那一天很闷,我在一棵松树下乘凉,莫名的就睡着了,做了一个很神奇、很恐怖的噩梦。这个噩梦惊醒了我无数次,可每次闭上眼都能把梦继续下去,这令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的天气真热,我正在河边上寻觅可食用的水源,却被我的五叔公骂道; 你哥已经溺水死了,你还要到河边去,快给我上来。 这莫名的话如同雷轰让我晕昏迷了。醒时我已经在我小叔的背上,他问我要不要去看我哥最后一眼,我小叔从没有骗过我,我这时确信我哥死了,从他背上跳下来,狂奔到我哥死的地方。哪里已被许多人围成了一大圈,里面静静地躺着我偶的哥哥,不管我怎么做,他都没有看我。我大哭起来, 你还没有疼过我,还没有做到一个哥哥的责任,你不能这样一走了之 我把他抱在怀里,这是我第一次和他拥抱,也是最后一次。现在我才明白该死的乌鸦,该死的噩梦,那不祥的预感,给我的竟是这样的惩罚。

  村里人说他没有娶妻生子,不能埋在祖坟的坟地,要求一把火把它焚于秋家坝,我哭喊不同意,最后把给外婆预订的棺木给了他,在秋家坝给他垒了一个小坟。那一晚我一直对他哭了好久,说了很多的话,他却一直沉默着。许多鸟儿伴着我的哭声鸣叫,把整个秋家坝衬得如此的荒凉。自从那晚过后,我再也没有去过那个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想再伤心,还是怨恨他丢下家一走了之?

  冬去春来,花开花落,又八年了。潮来潮回、风吹雨蚀,今日再也见不到他的影踪,只留下白沙一片。无人知道这里埋葬着一个救人而献出十八岁青春的英雄,他在这里沉默,在这里固守荒岛。青山,绿水长流,物是而人非,只有海鸟飞过,只有乱草蓬生。凄凉之中,于坝而泣。

  今日赶来,专程向你致歉,怪自己当你年幼无知气你,怪自己这八年来没有来看过你,让你一人孤守荒岛,只有作伴。今日给你的什么也不在了,万物皆无时,兄弟只能祝你在另一个过得。

《秋》的阅读及答案12

  【原文】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试分析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2分)“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1分),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1分)

  2、(2分)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1分)。理由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1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13

  ①“散文”的对峙的名词,严格的讲,应该是“韵文”,而不是“诗”。“诗”时常可以用各种的媒介物表现出来,各种艺术里都可以含着诗。柏拉图的对话,是散文,但是有的地方也就是诗;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散文,但是整篇的也就是一首诗。同时号称为诗的,也许里面的材料仍是散文。所以诗和散文在形式上划不出一个分明的界线,倒是散文和韵文可以成为两个适当的区别。这个区别的所在,便是形式上的不同:散文没有准定的节奏,而韵文有规则的青律。

  ②散文对于我们人生的关系,较比韵文为更密切。至少我们要承认,我们天天所说的话都是散文。不过会说话的人不能就成为一个散文家。散文也有散文的艺术。

  ③一切的散文都是一种翻译。把我们脑子里的思想情绪想像译成语言文字。古人说,言为心声,其实文也是心声。头脑笨的人,说出话来是蠢,写成散文也是拙劣;富于感情的人,说话固然沉挚,写成散文必定情致缠绵;思路清晰的人,说话自然有条不紊,写成散文更能澄清澈底。由此可以类推。散文是没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便把作者的整个的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示出来。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正如喀赖尔翻译莱辛的作品的时候说:“每人有他自己的文调,就如同他自己的鼻子一般。”

  ④文调的羡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如奔涛澎湃,能令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我们读者只有赞叹的份儿,竟说不出其奥妙之所以然。批评家哈立孙说:“试读王尔德,笛福,绥夫特,你便可以明白,文字可以做到这样奥妙绝伦的地步,而你并不一定能找出动人的妙处究竟是那一种特质。你若是要检出这一个辞句好,那一个辞句妙,这个或那个字的音乐好听,使你觉得是雄辩的,抒情的,图画的,那么美妙便立刻就消失了……”

  ⑤凡是艺术都是人为的。散文的艺术便是作者的自觉的选择。福楼拜是散文的大家,他选择字句的时候是何其的用心!他认定只有一个名词能够代表他心中的一件事物,只有一个形容词能够描写他心中的一种特色,只有一个动词能表示他心中的一个动作。在万千的辞字之中他要去寻求那一个——只有那一个——合适的宇,绝无一字的敷衍将就。他的一篇文字是经过这样的苦痛的步骤写成的,所以才能有纯洁无疵的功效。平常人的语言文字只求其能达,艺术的散文要求其能真实,——对于作者心中的意念的真实。福楼拜致力于字句的推敲,也不过是要把自己的意念确切地表示出来罢了。至于字的声音,句的长短,实在都是艺术上所不可忽略的问题。

  ⑥散文的美妙多端,然而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早而已。散文的艺术中之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割爱”。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写出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丽的辞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不肯割爱的人,在文章的.大体上是要失败的。希腊的批评家戴奥尼索斯批评柏拉图的文调说:“当他用浅显简单的辞句的时候,他的文调是很令人欢喜的。因为他的文调可以处处看出是光明透亮,好像是最晶莹的泉水一般,并且特别的确切深妙。他只用平常的字,务求明白,不喜欢勉强粉饰的装点。他的古典的文字带着一种古老的斑烂,古香古色充满字里行间,显着一种欢畅的神情,美而有力;好像一阵和风从芬芳的草茵上吹嘘过来一般……”简单的散文可以美得到这个地步。

  ⑦散文绝不仅是历史哲学及一般学识上的工具。怎样才能得到文学的高超性,这完全要看在文调上有没有艺术的纪律。有上帝开天辟地的创造,又有《圣经》那样庄严简练的文字。所以我们才有空前绝后的《圣经》文学。高超的文调,一方面是挟着感情的魔力,另一方面是要避免种种的卑陋的语气和粗俗的辞句。近来写散文的人,不知是过分的要求自然,抑是过分的忽略艺术,常常地沦于粗陋之一连,无论写的是什么样的题目,类皆出之以嘻笑怒骂,引车卖浆之流的语气和村妇骂街的口吻,都成为散文的正则。像这样恣肆的文字,里面有的是感情,但是文调,没有!

  (有删改)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4分)

  A.文章开篇将柏拉图和陶渊明的文字加以对比,表明散文和诗既有不同处又不能截然分开。

  B.第②段承上启下,既肯定散文形式自由不讲韵律的特点,也指出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C.末段以“引车卖浆之流”和“村妇骂街”为例,批评了只重感情不重艺术表现的创作倾向。

  D.粱实秋认为散文各具特色,气象万千,读者只能感受其美而不能对散文的风格进行鉴赏。

  E.本文探讨散文的艺术特性和创作规律,既具审美性,又不乏真知灼见,是典型的学者随笔。

  16.作者认为“凡是艺术都是人为的。”从文中看,散文创作的“人为”表现有哪些?(6分)

  17.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如何理解“有一个人便有一种散文”的含意?(2分)

  (2)第⑥段引用戴奥尼索斯对柏拉图的评论有什么作用?(4分)

  18.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谈谈你对梁实秋散文风格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6分)

  ①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节选自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②到四川来,觉得此地人建造房屋最是经济。火烧过的砖,常常用来做柱子,孤另另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看上去瘦骨磷磷,单薄得可怜;但是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远远的看过去,没有人能说不像是座房子。我现在住的“雅舍”正是这样一座典型的房子。……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蔽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节选自粱实秋《雅舍小品》)

  15.(4分)AD(A项“对比”手法理解错误;D项“不能对散文的风格进行鉴赏”理解错误,文中指散文的奥妙不能明确指出,而非“风格”不能鉴赏。答出一项2分)

  16.(6分)①精心推敲字句,确切表达真实的意念;②适当进行取舍,追求简单的境界;③表达与内容并重,力求高超的文调。(答出-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7.(6分)

  (1)(2分)散文能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格(1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散文风格(1分)。(意思相近即可)

  (2)(4分)充实了文章内容,形象地指出柏拉图的文字既简单又古雅、富有活力(2分);增强了说服力,有力地证明了散文要追求“简单”境界的观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18.(6分)

  答案示例1:

  梁实秋的散文简洁、雅致而内蕴丰厚。他认为散文贵在“简单”而有“文调”。写梁任公,他抓住人物出场时的两句开场白,几个简单的动作,就活画出任公先生谦逊而自负、富有感染力的人格气质,可谓言简而意丰;写曾经居住的“雅舍”,三言两语之间,既突出其简陋而不能避风雨的破旧,又表现其妙趣横生,别具个性的意味。简单中的丰厚,雅洁中的趣味,使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风采独具。

  答案示例2:

  梁实秋的散文文调高超,幽默风趣。他认为好的散文不仅要有丰富的感情,而且要避免语言的粗陋,追求艺术的美。写梁任公,他着意表现其“一扫”“一翻”“点一下头”的动作,既谦逊而又自负的语言,饶有情趣;写雅舍,他一方面极言其“孤另另”“单薄”“不能蔽风雨”的破陋,一方面表现其“风来则洞若凉亭”“雨来则渗如滴漏”的“个性”,豁达平和,颇有意味。幽默高雅的散文艺术,闪耀着梁实秋智慧的光芒。

  能合理指出梁实秋的散文风格,1分;能联系本文及两则材料合理评析,3分;阐述有说服力,2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均可。

《秋》的阅读及答案14

  唐多令·秋暮有感

  休去采芙蓉①。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须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②。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注】①芙蓉:莲()的别名。②题红:即红叶题诗。

  1、采莲是古代女子喜爱的习俗,本词开篇却说“休去采芙蓉”,这是为什么?请结合上片内容分析。(5分)

  2、词中人物有什么样的“心事”?结尾三句是如何表现人物心情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1、本词开篇以女主人公的口吻说“休去采芙蓉”,表面上是提醒,时届深秋日暮,荷花凋尽,荷叶枯败,江面上萧条空阔,根本不是采芙蓉的时节。实际上是词中人由于愁思萦怀,无处安顿,根本没有心绪去做采芙蓉这类事情。(共5分,季节角度2分,情感角度3分)

  2、独居的寂寞和对远方之人的。“回首”句以行为表现人物心情,月出更深,仍不愿回到冰冷的空房,一个“懒”字刻画出人物心灰意冷的情状。“早新月”两句以景结情,清冷疏朗的意境,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寂和幽怨。(共6分,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

  二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芙蓉”是荷花的别名。“采莲”是民间妇女特有的劳动情趣,此词开篇却规劝人们“休去采芙蓉”,只是因为时届深秋日暮,荷花凋尽,荷叶枯败,根本不是采芙蓉的时节。

  B、词的上片词人借景抒情,选取“秋江”“烟水”“斜阳”“征鸿”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日暮秋景图,营造了哀婉凄迷的意境,将闲愁与景色融为一体。

  C、“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两句运用心理活动描写和神态描写,刻画了一位满腹愁情无处排遣,愁眉不展双眉紧锁的词人形象,突显其愁之浓之深之重。

  D、“秋江烟水空”中的“空”字是“空荡荡”的意思,言秋江之萧条空阔,一无所有,有的只是一片迷茫的江水,此句补充说明了“休去采芙蓉”的原因。

  E、这首词上片写“闲愁”,是触景生情所致;下片写“心事”,是闲愁的具体说明。此词在揭示主题思想时采取事事关联,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写法,内在逻辑十分讲究。

  2、赏析下片结句“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6分)

  参考答案

  1、A C【A“休去采芙蓉”表面上是因为时值深秋,无莲可采,实际上是由于女子愁思萦怀,无处安顿,根本没有心绪去做采芙蓉这类事情。C不是“动作描写”,且本词刻画的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而不是词人的形象。】

  2、(1)“回首层楼归去懒”一句写出主人公回首层楼,无心归去,“懒”有慵懒、倦怠之意,(1分)写出了“断肠人”面带愁思的情态和萧索凄凉的心境(2分);(2)“早新月、挂梧桐”,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1分),写出一轮新月高悬在衰败凋敝的梧桐树梢上;(1分)表现出作者孤单寂寞的无尽愁思。(1分)

  唐多令·秋暮有感赏析

  《唐多令·秋暮有感》是南人陈允平的作品。此词写的是女子在秋天思念远方的人,秋感怀人中隐藏绵绵情思。

  这首词是写秋季女子怀念远方的人的词,“斜阳”、“新月”指出时间是在傍晚时分,“秋江”“画桥”“层楼”则指出此诗的地点,词人从多方面描写词中人物的种种感受,秋感怀人虽是个古老的话题,但是此词之所以不落俗套,魅力不凡,则在于它的流畅、疏朗以及跌宕起伏的笔势,发端以祈使句式领起,以此来警醒读者,芙蓉,即荷花素为人们喜爱,是古人常常吟咏的对象,它具有多种的象征意义。采莲,原是民间妇女特有的劳动情趣,乐府民歌和文人乐府中多有佳作,此词开篇即规劝人们别去采撷,就有一种难言苦衷和一种特别的忧怨之情。次句切题之“秋”,说的是萧条旷阔的江面上,别无所有,只有一片茫茫烟水流淌着,它补充说明“休去”的原因。三、四句写夕阳、鸿雁。这是望中所见。“斜阳”点明时间,切“暮”,递进说明“休去”之原因:“带斜阳,一片征鸿”中的“征鸿”指的是远飞的大雁,切中词的时节“秋季”。因此才能触发种种感慨。梁江淹诗:“远心何所类,云边有征鸿。”陈江总诗:“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候鸟大雁夏去秋来,从北方飞往南方。思妇也盼望远人随着秋雁而南归。因此仰见征鸿,触发思念远人的情感。“心事寄题红。画桥流水东”接写“闲愁”。这愁之所以叫“闲愁”,因为它是作者一种出来的愁绪。“愁著两眉峰”与“万恨在蛾眉”(唐武衙《偶作》)意同。“欲顿”两句,贴切形象,富有情致,使不可探寻的心理状态的“愁”有了安置,愁锁双眉,形迹可见。从这首词在句式遣词方面,颇受《》“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启发。

  陈允平生活在由宋到元的过渡时期,人生无常,国破家亡,出身儒学世家的他无法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暗借此词抒发了他的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如“斜阳”搬江河日下的悲叹和抑郁之愁情,表达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2]在这一点上,该词看似写思妇怀远的个人情感和羁旅之愁,却实借助婉约的词风表达了故土之恋,与辛弃疾的愁怨十分相似,在思想境界上与辛氏无太大区别。

  “心事寄题红”由叙闲愁转入抒心事。“题红”两句,用孟棨《本事诗》红叶题诗。意思是题诗寄情有意,无情之水东流去,可见心事重重。由是引出“断肠人”。“秋浓”指的是深秋,仍照应“秋暮”题意。后世骚人墨客多做悲秋、叹秋、感秋的文章,秋天秋景简直成了“悲”的代名词。断肠人心事重重,面对夕阳西下、烟水空蒙的深秋景象,更是叫人肝肠寸断。“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从户外进入室内,其中“懒”字,就把“断肠人”的情态和精神面貌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早新月、挂梧桐”,这是在“层楼”中看到的,写得空灵透剔,意象鲜明。一轮新月高悬在稀稀落落衰败凋谢的梧桐树梢上,更增加了心烦意乱的愁思。结尾以景结情,戛然而止,给人无穷的回味。

  这首词在表现主题思想时采取事事关联,环环相扣,层层深化的写法,内容联系密切。上片写“因触景所致的闲愁,因”征鸿“而引发怀远之情。下片写”心事“。心事是闲愁的具体说明,它又因秋浓而催人断肠,断肠是由心事所致,而心事又由题红引起,题红则是心事吐露的特殊形式。如此环形往复,层层而深,而产生怀愁的根本原因正是秋浓。这是因物触情,情景交融,物景生情。事事处处切题,是此词另一特色。如芙蓉、秋江、征鸿、秋浓、梧桐、斜阳、新月以及闲愁、心事、题红、断肠人、归去懒,都紧扣”秋暮有感“这个题意和季节。

  作者注重修辞从风格看,此词与婉约词派细腻绵绵情思有别,一方面它有对思想活动、情绪变化作精细的刻画,另一方面,又没有对描景状物作过分的渲染,独特之处在于疏朗中见真情,流快中藏细腻绵绵情思。

《秋》的阅读及答案15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秋心三首(其三)

  龚自珍

  我所思兮在何所,胸中灵气欲成云。

  槎通碧汉无多路,土蚀寒花又此坟。

  某水某山埋姓氏,一钗一佩断知闻。

  起看历历楼台外,窈窕秋星或是君。

  诗人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倡导革新,反对殖民主义侵略。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诗风奔放清丽,也有伤感情绪。

  1.第一句中的“”字是统摄全文的文眼。

  2.第三句中的“槎通碧汉无多路”意思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第四句“土蚀寒花又此坟”意思是人才就像。

  3.颈联从“”和“”两个字上,可以看出诗人是在进一步写自己的苦闷与彷徨。

  4.尾联中的“窕秋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随追求的.,但一个“或”字,又写出诗人此时的心态。

  5.默写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一二五)》。

  参考答案

  1.思 感情郁结,思绪纷乱

  2.无路可走寒风中凋谢的花儿在泥土中腐烂3.埋断

  4.理想 怅惘

  5.己亥杂诗(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秋》的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听秋阅读答案11-14

《秋的气味》阅读答案06-18

原阳秋阅读答案01-19

听秋阅读答案[精选]01-18

偷秋阅读答案06-20

秋莲阅读答案10-10

悲秋阅读答案11-03

秋渐深阅读答案10-31

《秋兴》阅读练习及答案01-12

(必备)听秋阅读答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