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4-06-21 10:04:57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秋》的阅读及答案优秀(15篇)

《秋》的阅读及答案1

  【原文】

《秋》的阅读及答案优秀(15篇)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试分析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2分)“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1分),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1分)

  2、(2分)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1分)。理由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1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2

  秋怀原文:

  秋怀

  嵩山中作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秋怀字词解释:

  1﹑凉叶:在寒风中的树叶。萧萧:落叶声。散:散播﹑散发。雨声:指落叶声像雨声一样。

  2﹑淅淅:风声。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盖着。掩,铺散,遮盖。

  3﹑黄华:指菊花。华,同“花”。

  4﹑远客:远离家乡的客子。

  5﹑候虫:随季节而生或发鸣声的昆虫,如秋天的蟋蟀等。黄庭坚《胡宗元诗集序》说:“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6﹑眼暂明:指因喜悦而眼神顿时明亮起来。暂:顿时。

  秋怀翻译:

  一片片寒叶轻轻地飘洒,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

  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

  门外,黄菊依旧与西风相约而至;

  屋里,白发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

  我好比知时应节的鸣虫,吟唱之声逢秋更苦;

  我又似是孤栖寒枝的乌鹊,怀乡之梦入夜屡惊。

  石岭关山的小路呵,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

  望一眼家乡的山水呵,我的双眼顿时闪耀出喜悦的光芒?

  秋怀阅读答案:

  试题:

  ①“明”是明亮、喜悦之意(1分)。

  ②诗人的感情原本是愁苦的,前六句触景生情,各种秋天的景物,秋叶、秋雨、秋虫、寒鹊等使诗人倍感寂寞悲凉(2分)。在孤独愁苦中,诗人不禁思念家乡。虽然离家很远,脚下是走不完的“石岭关头路”,但在想象中遥望家乡的'山水,眼前突然明亮起来,心中涌起温暖、喜悦的情感(3分)。

  答案:

  解题可分三步:一、直截了当地说出“明”字的含义;二、简要概括前六句触秋天悲凉之景而生寂寞愁苦的之情;三、简要而具体地分析诗人感情陡转的原因。这一步是重点,是对前两步的总结和升华,要结合尾联的意思组合答案,思乡是令人愁苦的,却又给游子以动力,使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变得明亮而喜悦。

  秋怀创作背景:无

  秋怀赏析:

  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诗人从三乡镇移居登封,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战争的形势却日趋险恶。当年九月,蒙军主帅木华华黎集结大军,包围了太原,并攻破了濠垣,诗人面对破碎的山河,怀旧沦陷的故乡,心中抑郁难平。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候虫和寒鹊自喻,抒发了流落他乡的凄凉苦闷和对于家乡的殷切怀念。

  个人资料: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出生在太原府忻州秀容县,(今山西忻州)。他家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的后裔,是累世为宦官的书香人家。诗人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十四岁时,投师陵川学者郝天挺门下,学业更有长足的进步。少年时代的元好问,还曾跟随当县令的叔父元格游宦山西、山东、甘肃、陕西等地,饱览了各地名山大川,增长了不少阅历见识,为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秋》的阅读及答案3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赵执信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

  1、诗中有哪些意象能够体现“秋暮”,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试做简要分析

  2、诗人说“不为秋悲”,那是为何而悲?说说你的看法。

  答

  1、寒山、斜阳、新月、落叶、烟水、鸿影、霜风、残菊,将这些景物组织人诗,加起来便形成了悲苦的意境。以上颔联、颈联四句中提供的意象,空间从远到近,从高到低,从水上到陆上;时间从黄昏到月明,从月明到深夜,无一物不是令人望而兴悲之色,无一时不是令人难以忘悲之时。

  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

  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长今,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

  二

  [注释]“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

  【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4分)

  【解析】语言风格类的题目,首先考查学生解字的能力,学生需要结合诗歌的意思先将两个目标字的大意讲出,并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比起前两年的考题,同样是考查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的题目,回答起来更脱离格律,单纯用答题模板套作的话恐难得分,表现出四川对考生古诗文素养要求提高的趋势。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长今,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4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较为简易,只要能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情感基调便能准确答出,在第二联后,诗中出现了多个凄清冷峻的意象,所以情感的主要内容是落寞的愁苦心境。加上全诗的景色描绘的寒冷凄清,便能较好回答本题。

《秋》的阅读及答案4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正宫”是这首散曲的宫调,“塞鸿秋”是 。根据这首散曲的字数和构成特点,它应属于散曲中的 。(2分)

  2.以下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二句,纵目万里长江,放眼淮上远山。作者从大处着眼,从远处落笔,勾画山水全貌,雄伟壮丽。

  B.三四句远眺江帆和山泉,使用比喻,以工整的对偶叙述,带着分明的动感。

  C.五、六句写天空浮云和月亮的变化,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一个“学”字,使月亮变得富有人情,顿觉摇曳生姿。

  D.最后一句写北塞鸿雁南归,不仅点明秋季时令,而且又为这无声诗的画面上留下了“阵雁惊寒”的音响,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3.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从动静写景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上片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曲牌名;小令。(每空1分)

  2.B(3分)

  3.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1分)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1分)动静变换,形成错落有致、姿态万千的浔阳山水秋色图景。(1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5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其那:怎奈。

  阅读题目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C.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D.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5.从全诗来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4.C“动静结合”说法错误,从诗中来看,“江上蝉鸣空满耳”意思是“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只有动,没有静,“蝉声满耳”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

  15.①不受重用,“三度为郎”“一从出守”“长不用”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韶华易逝,“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③苍生之痛,“苍生未休”,诗人不安;④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三点即可)

《秋》的阅读及答案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1)颔联写登楼远眺之景,请说说为什么写的好?(4分)

  (2)尾联言简意明,意味却深沉丰富,请简要赏析其中的思绪和情感。(4分)

  答案:

  (1) ①从整体上写登高览胜,不但宣城秋境尽收眼底,而且间接写出“山晚”“晴空”的澄彻明净,可任意纵目的畅快惬意。

  ②用比拟,以“明镜”写秋水的澄明和“晚晴”时的水光潋潋,用“彩虹”状双桥在夕阳下的倒影,写出秋色斑斓的水光天气。

  ③以动写静,“夹”不但写出宣城处于双溪之中的轮廓,而且活化了溪流绕城而过的形象;“落”使地上桥影拥有从天而降的动感,令人遐想。

  ④江水,双桥相映成趣,互为烘托。“明镜”让彩虹的色彩更为瑰丽,“彩虹”使“明镜”更为清澈晶莹。(能从两个角度,用贴切的表现手法支持阐释即可)

  (2)①诗人临风缅怀南齐的谢朓,心情复杂,但没有人理解,也无人愿理解,深刻的孤寂溢于言表。(2分)

  ②诗人有怀想、追慕谢公的绵绵情思;诗人才华卓著而仕途困顿,与当年谢朓的命运如出一辙,临秋登谢朓之楼,思慕中有纠结,纠结中有感叹,感叹中有悲苦;不被理解,孤寂和苦闷;秋风袭袭,正是诗人心中凄风苦雨的写照。

  ③诗人登高所眺,人烟苍寒,橘柚黛青,梧桐泛黄,秋色冷凉,沉重抑郁,凄怆荒寒;诗人追远怀人,思绪跨越古今,走得越远,受伤越深,深沉苦闷,五味俱陈。(②③两点,点到即可2分)

  赏析:

  谢朓北楼,亦称谢公楼,唐时改为叠嶂楼,是南齐时谢任朓宣城(今安徽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字玄晖,是六朝南齐的重要诗人,与六朝南宋诗人谢灵运分别称为大谢、小谢。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可见对小谢的诗歌很推崇,也很受他的诗风的影响。天宝十三载(754)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登上北楼,写下了这首五律,全诗描写了宣城谢朓楼一带的秀美景色,同时表露出对谢朓的深切怀念。

  宣城地处皖南,向以名山胜水而著称,所以开篇就以“江城”、“山晚”领起,指明宣城依山傍水的地理特征。“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明丽的画面:秋天的一个傍晚,登上宣城北楼眺望,晴空之中,远山之上,一抹斜阳,照耀着眼前的江城,就象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诗人开门见山,一开头就把所见景色概括了出来,马上抓住人心。严羽《沧浪诗话》云:“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指的就是这种表现手法。

  接下来他用“明镜”“彩虹”突出“江城如画”,具体地展现了双桥流水的美丽景色。宛溪、句溪这两条溪水,清澈透亮,如同明镜,夹城而流;宛溪上的凤凰桥,句溪上的济川桥(隋文帝开皇年间建造的拱桥),如同两条美丽的彩虹横跨河上,在阳光的照射下,像在画中。

  第三联写地上风物。“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形象地描绘出人家炊烟在秋空里袅袅升起,炊烟笼罩下的'橘树柚树,已带有几分寒意,梧桐也已染上枯黄的秋色,显出了衰老的姿态。在这里,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景色也发生了变化,感情也随景而迁。 “寒”、“老”二字点出了秋凉的景色,使人感到已是秋光渐老之时。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也透露出诗人带有微微凉意的心境,完整而又有层次。

  最后两句,更是有感而发,直抒胸臆。“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诗人站在谢眺楼上,深藏在心底的孤独之感被引发出来。有谁能理解我此时在北楼上,迎着拂拂的秋风,怀念谢眺的心情呢!谢朓被萧遥光诬陷,死于狱中;李白也是因为被人陷害,离开长安,浪游宣城,政治上一事无成,一种深重的孤独失意之感溢于纸上,笼罩全文。使他感慨万端,不能自己。末联的反诘语气,更加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郁闷和不平,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李白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一直处于失意之中,他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只能寄情山水,怀念古人,向大自然倾诉他的心声。当他再次来到宣城独自在谢朓楼上临风眺望的时候,触景生情。相似的经历,使诗人更加怀念谢朓,但是又有谁能理解他此时此刻的心境呢?全诗有景有情,情因景而生,情随景而变,情景交融,铸造了全诗清凉的意境。

《秋》的阅读及答案7

  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水龙吟秋兴阅读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①。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②。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③底事,强成沾洒。

  注释:①贳:读shì,赊欠。②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③牛山:《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

  ⑴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苍鬓”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

  C.“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

  D.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

  ⑵词结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洒”,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时光易逝的人生悲叹。下面诗句中与这句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卫风·氓》)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E.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主席《沁园春·长沙》)

  ⑶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5分)

  参考答案:19分

  ⑴(2分)C(“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有误,“把茱萸细看”抒发的是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词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⑵(4分)C、D

  【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⑶(5分)这一句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或“想象”)(1分):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1分)。与下文醒来后眼前孤独漂泊的生活(1分)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衬托”“虚实结合”)(1分),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1分)。【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秋》的阅读及答案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满庭芳·碧水惊秋

  秦观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8.词作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9.词中流露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

  8.融情入景,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在层层铺叙、描写中表达了伤离怀旧的心绪。(或词作开篇描绘碧水放冷光,黄云聚集,大地苍茫,落叶满阶,又有砧杵声声入耳之境,视听结合)(动静结合)(2分),营造衰飒、萧索的'意境(1分) 渲染气氛,烘托出词人此时此地的悲苦心境(2分。

  (手法答出拟人,可酌情给分。)

  9.(1)故人故园之思。(1分)飘泊异乡,秋天日暮听到砧杵声时,很自然地会起故园之思,“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在写景中透露出怀人的情思。(2分)(2)时光流逝的慨叹。(1分)惊秋,砧杵声催让诗人不觉生出时光飞逝的慨叹。(2分)(3)贬谪之后知音难觅的慨叹。(1分)“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婉转地表达出在遭贬谪以后的生活历程的孤单,“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流露知音难觅无人理解的悲苦。(2分)(答出两条就可给6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9

  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候雁哀鸣,惊麇②昼窜,一片飞蓬捲。西风万里,踰沙越漠,先到斡难河畔。但苍然、平原目极,玉关消息初断。

  千秋祇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风霜顿改,关河犹昔,汗马功名今贱。惊心是、南山射虎,岁华易晚。

  【注】①文廷式(1856-1904),江西萍乡人。清末爱国词人、学者、思想家。光绪十六年(1890年)榜眼。中日甲午战争,他力主抗击,上疏请罢慈禧生日“庆典——奏劾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终被革职驱逐出京。②麋,读jūn,獐子,鹿的一种。

  14.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落日”三句,写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词人登上幽州城头,满目所及,触发了他绵绵无期慷慨悲凉的秋思。

  B.词中提到的“幽州”“斡难河”“玉关”“明妃冢”“祁连山”都远在边塞,表明作者对边塞生活的向往。

  C.“千秋”三句是说,千百年来,在塞外,只有昭君坟头上的草是青的,以此表达了词人对宁边安土者的.追思和敬仰。

  D.“闻道”三句,写当年汉强盛时胡人从祁连山经过时,常常悲伤落泪,胡笳声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不能御敌的不屑。

  E.词的上片写景,透露出慷慨悲凉的气氛;下片结句通过写李广晚年南山射虎时感慨时光流逝,表达了作者的凄凉心境。

  15.这首词下片中从“风霜锤改,关河犹昔”到结尾,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BE

  15.(1)吊古伤今之感。山河犹在,英雄不存,遍寻不见有御敌报国之人。

  (2)对岁月流逝、功业未成的喟叹。年事已高,无力报国。

  (3)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作者以李广自比,空有报国之志,无人赏识,不得重用。

  (答出1点得2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10

  已经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晨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纯净地覆盖在我的心上。

  在我小的时候,乡下人是并不太在意哪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的,他们更在意的是节气,谷雨的时候要插秧播种,清明时节要素衣寒食,秋分是把秋季一分为二却正好又是月圆之时,团圆了去收获或收获了来团圆共享则自然成了这时的主题,而冬至一过,不管日子多么艰难,都要开始准备新年了。除了这些,还有不少东西总在提醒着人们日子的远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孩子的衣服嫌短了,老人的胡子变长了。

  每年,我都忧伤地看着油菜花开了又谢了,开心地等着满树的桑果由青变紫,而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

  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好,它大片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进,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也鲜艳得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柳杨烟。”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也许是那时年纪还小,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从琼瑶笔下的紫薇口中听到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愁别绪。

  在这个秋雨蒙蒙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鲜丽。这一刻我的心里安静极了,安静得可以让许多往事像水一样流淌出来,让许多生命中珍贵却不常想起的情景一幕幕展开。这或许就是伤秋情结吧!

  或许在秋风秋雨里是不可以读纳兰词的,可又一想,有谁能像这位大清第一公子一样,把人的那点心思那么深地看透又那么淡地吟出;有谁曾经在我后来也站过的地方写下过“红蓼月”呢?这么想着,心里竟泛起一片温暖的涟漪。

  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之外,却多了那一片片红蓼。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这里有早春的油菜花,有小桥边的红药,有秋天里纷飞的芦花,还有就是,点缀在瑟瑟芦花中的串串红蓼。秋天的美也许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美丽的怀念。

  记忆中的秋天是非常忙碌的,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时去收获,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大人孩子都得下地收割,收回来的玉米和黄豆红薯要赶紧晒干,不然秋雨一来,它们很容易霉变发芽,那可不得了,那可是一个冬季的口粮啊!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每一点甘甜里都掺杂着一点苦涩,每一点苦涩里也能品味出丝丝甘甜。当我知道这些之后,很小就学会了很多农活,并且学会了在秋天的夜晚看看天,盼着明天是个秋阳高照的好天气。

  那时的晚上最喜欢跟大人们去河边照螃蟹。秋风起,蟹脚痒,晚上,在屋后的小河边,铺上干草,点起油灯,把一条网铺在河底,就等着螃蟹牵动网绳了。

  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并不太期望螃蟹上网,似乎更迷恋那一段等待的时间。月亮亮汪汪地挂在天上,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狗叫,这时真的能听到小虫子掏洞和鱼在水里游的声音。我想,那是离一些弱小的生命最近的时候吧;我想,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暂时忘记乡村生活的寂寞和农事的辛苦,同时享受自己独有的生活滋味吧。

  现在野生的螃蟹已经很难见到了,也没有人照螃蟹了,然而我还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那样心静如水地去聆听那么纯净的天籁了,这怎能不让我在秋风里感到几许失落呢!

  真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同样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然后看着白云在天上缓缓地移动,并且就这样久久地看下去。

  那时候我最喜欢在秋天的田野里躺着看书,贪婪地看着到处找来的书。也喜欢那份宁静,喜欢在这时感受时光的慢慢流逝和随之而来的莫名伤感。不知是哪一年,父亲给我买了一本《诗经》,那是一本很薄的书,但有不少字词注释,大体上能看懂。我如痴如醉地读着,那些简约的文字让我的思绪随风轻扬,我相信我们的先民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歌唱着这片土地,我相信这是中国最好的诗集。我爱着这片土地因而喜欢这部诗集,也因为喜欢这部诗集更爱家乡的土地了。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才能读出先民们的真性情。我相信《诗经》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因而它无论是自由率性的还是含情脉脉的,都是原生态和无法修改的,而且它永远应该是乐观的。它们和史实并无多少关联,它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诗经》的'“经学化”从《毛序》开始,我没有看多少历代儒家的索引,甚至也很少看现当代学者的“以诗读诗”,我只怀念我读诗的那些个秋天,因为我在那里读到了阵阵爽朗的笑声和先民的无数往事,我听到了来自大地的自由歌唱。

  写到这里,已是月上中天,一轮秋月正在薄云里缓缓穿行。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明月当空,只要两个人同时一抬头,无论天涯海角,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

  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取材于作者的同名散文)

  1、本文第二段列举了多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频频出现在古人的诗句中,请根据下列诗句内容在括号内填写相应的节气名称。(2分)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列举了多个节气,表明其与农人生活关系密切,也流露出时光易逝之感。

  B、作者反复提到蓼花,表达了伤秋之感与对故乡的怀念,更突出了对纳兰词的喜爱。

  C、作者将富有乡土气息的故乡生活与读诗的感受相结合,使文章清新而隽永。

  D、文章以期盼沉睡在月色之中的四季桂如约开花作结,既首尾呼应又韵味悠长。

  3、请对文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4分)

  4、请联系你阅读过的《诗经》作品,谈谈你对文章中先民们“真性情”的理解。(5分)

  5、本文题目是“秋以为期”,从全文看,作者与秋有哪些约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6、文中“照螃蟹”这一活动,给作者带来欢乐的生活体验。下列作品所描写的活动中,人物的情感体验与此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边城》中,傩送在端午节赛龙舟、抢鸭子。

  B、《平凡的世界》中,革过后,双水村村民闹秧歌。

  C、《社戏》中,迅哥儿与小伙伴去邻村看社戏,偷煮罗汉豆。

  D、《红楼梦》中,元宵佳节,贾政参与制作灯谜、猜灯谜。

  答案

  1、答案及评分标准:春分冬至(每空1分,共2分)

  2、B

  3、参考答案:将媒体与月亮作比较,突出月亮在沟通情感方面便捷迅速、无可替代的作用;将观月触发的思念比喻为流通的水,突出月亮触发情感共鸣的强烈作用,生动地表现出月亮在国人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评分标准】答案要点共2方面,每一方面2分,共4分。

  4、答案要点:“真性情”:自由率性、感情深挚、自然质朴、乐观。

  评分标准:从上述要点中任选一点,结合作品解说恰当即可。作品举例1分,点明“真性情”内涵1分,结合作品解说恰当3分。

  答案示例:《氓》中的女主人公自由率性、感情热烈。在恋爱时,他对“氓”的感情真挚热烈,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婚变之后,她不委曲求全,果断决绝。

  5、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约定:观赏院中开花的四季桂。回乡看蓼花。读纳兰诗词。在家乡劳作之余与自然亲近。在家乡的田野中重温《诗经》。(上述5条,答对1条得1分,最多得3分。)

  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故乡风物及那段少年时光的眷恋(1分),他眷恋的是故乡人契合自然的生活方式(1分)和充满诗意的生命体验(1分)。

  6、D

《秋》的阅读及答案11

  秋兴八首·其六①

  杜甫

  瞿塘峡口曲江②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③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④。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蜀地仍战乱不息,诗人时年55岁,滞留夔州。②曲江:地名,在长安城南。③花萼: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据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④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

  ⑴请分析首联的作用。(3分)

  ⑵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4分)

  ⑶作者在诗歌中兴发了哪些感慨?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⑴点出了题目中的“秋”字(1分);渲染了一种萧瑟、迷茫、冷清的氛围(1分);引出下文对万里之外的京城昔日繁盛的描写(1分)。

  ⑵使用了借代的手法(1分),用“珠帘绣柱”借代行宫别院,用“缆”、“樯”借代游船(1分),写出了曲江行宫别院建筑的奢华(1分),皇帝所乘游船装饰的华美,游乐的声势之大(1分)。(如果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围”、“起”,最多给2分)

  ⑶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对乱后京城破败的痛惜,对国家中落的忧念,隐含了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不满。(每点1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12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周密所创作的一首词作,整首词以描写结合抒情,呈现出一幅凄清的秋景图。

  原文:

  玉京秋?烟水阔

  周密

  长安独客,又见西风,素月丹枫,凄然其为秋也。因调夹钟羽一解。

  烟水阔。高林弄残照,晚蜩凄切。碧砧度韵,银床飘叶。衣湿桐阴露冷,采凉花,时赋秋雪。叹轻别,一襟幽事,砌蛩能说。

  客思吟商还怯。怨歌长、琼壶暗缺。翠扇恩疏,红衣香褪,翻成消歇。玉骨西风,恨最恨、闲却新凉时节。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

  闻鹊喜?吴山观涛字词解释:

  ⑴玉京秋:词牌名。周密自度曲,属夹钟羽调,词咏调名本意。

  ⑵长安:此处借指南宋都城临安。

  ⑶夹钟羽一解:夹钟羽,一种律调。一解,一阕。

  ⑷“晚蜩”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蜩,蝉。

  ⑸“碧砧”句:有青苔的石砧传来有节奏的捣衣声,井旁落满枯黄的桐叶。银床,井上辘轳架。古乐府《淮南王篇》:“后园作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庾肩吾《九日传宴》诗:“玉醴吹岩菊,银床落井桐。”

  ⑹凉花:指菊花、芦花等秋日开放的花,此地系指芦花。陆龟蒙《早秋》诗:“早藕擎霜节,凉花束紫梢。”

  ⑺秋雪:指芦花,即所采之凉花。

  ⑻砌蛩:台阶下的蟋蟀。

  ⑼吟商:吟咏秋天。商,五音之一,《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音商。”

  ⑽琼壶暗缺:敲玉壶为节拍,使壶口损缺。

  ⑾翠扇恩疏:由于天凉,主人已捐弃扇子。

  ⑿“红衣”句:古代女子有赠衣给情人以为表记的习俗;屈原《九歌?湘夫人》:“捐余袂兮江中,遗余?兮醴浦。”

  ⒀楚箫咽:相传为李白所写《忆秦娥》词:“箫声咽,秦娥楚断秦楼月。”

  ⒁谁倚:各本作“谁寄”,此从《词综》卷十九、知不足斋丛书本《苹洲渔笛谱》。

  闻鹊喜?吴山观涛翻译:

  轻烟迷蒙江天寥廓,一缕夕阳的余光,在林梢处暂歇,宛如玩弄暮色。晚蝉的叫声悲凉呜咽。捣衣砧敲出秋声秋韵,井边处飘下梧桐的枯叶。我站在梧桐树下,任凭凉露沾湿衣鞋,采来一枝芦花,不时吟咏这白茫茫的芦花似雪。感叹与她轻易离别,满腔的幽怨和哀痛,只有台阶下的蟋蟀替我诉说。

  客居中吟咏着秋天,只觉得心情寒怯。我长歌当哭,暗中竟把玉壶敲缺。如同夏日的团扇已被捐弃抛撇,如同鲜艳的荷花枯萎凋谢,一切芳景都已消歇。我在萧瑟的秋风中傲然独立,心中无比怨恨,白白虚度了这清凉的时节。远处传来箫声悲咽,是谁在凭倚西楼侧耳倾听,身上披着一层淡月。

  闻鹊喜?吴山观涛阅读答案:

  试题:

  (1)词上片描绘了何种意境?有何作用?

  (2)古人云,本词“托辞微婉,寄兴遥深”,请以结尾为例赏析。

  (3)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答案:

  (1)词上片写景,由远而近。“烟水阔”从远大处落笔,展现出辽阔苍茫的景色;“高林”“晚”“碧砧”“银床”景物由远及近,四句色彩冷淡,声响凄清,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湖天秋暮图。

  作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衬托诗人感伤愁苦之情。(意对即可)

  (2)本词收束句“楚箫咽,谁倚西楼淡月”以景结情,首尾圆合。以远处的箫声,来唤醒词人的沉思,来衬托游子的`孤寂;以动映静,哀景哀情,益增凄然之感。(意对即可)

  (3)词的上片首句从远处落笔,“烟水阔”展现出辽阔苍茫的自然景色,“高林”“晚蜩”“碧砧”“银床”,景物由远及近,这四句色彩冷淡,声响凄清,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湖天秋暮图。(意对即可)

  闻鹊喜?吴山观涛创作背景:

  此词为秋日伤怀之作,写作时间已不可考。词序云“长安独客”,“长安”自是指代南宋都城杭州,这首词应是宋亡以前,周密某次暂寓杭州所作。他出身士大夫家庭,家资富有,虽未有科第,还是得以在宦海中浮沉。但那时朝政日非,国势足蹙,前途暗淡,词中的感伤之气显然与当时的时局有关。

  闻鹊喜?吴山观涛赏析:

  这首词先是用了大量描写。一派水天空阔、苍茫无际的寥廓景象,尽收笔底,展示了一幅广阔的背景,然后收近,写秋日妇女洗衣的景象。上片写景,由远至近。首句“烟水阔”,从远大处落笔,视野开扩,展现出辽阔苍茫的天景色。

  “高林”以下四句,景物渐渐拉近,仰观俯视,颇有声色。夕阳西下,高树摇风,一个“弄”字,气势全出。树上的哀蝉,已是“病翼经秋”,叫声凄切婉转。寓情于景,境殊依黯。“高林”句意工句稳,是声色兼胜之笔。捣衣石著一“碧”字,青苔绿水,都在眼中,石井栏称为“银床”,极见洁净清朗,耳闻度韵,目见“飘叶”。这四句,色彩冷淡,声响凄清,有层次地描绘出一幅湖天秋暮图。在这背景下,“衣湿”二句才出现了感怀秋伤的人。桐阴久立,寒露沾衣,时已由暮入夜,不由得词人心绪翻滚。“采凉花,时赋秋雪”,颇似方岳的“黯西风,吹老满汀新雪”(《齐天乐》)。

  张炎的“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命意相近,却更为精微。向来诗词里一见到芦花,自然就联想到《诗经》中所言的“秋水伊人”。这就自然地引入了别恨。“叹轻别”,追悔畴昔的离别,慨叹现时的相见无期。阶下蟋蟀泣诉低呜,仿佛替人传出满怀的幽怨。

  以下紧接别恨作进一步的倾诉。“客思”二句,极写胸怀郁结之状,秋声商调凄楚徘徊,以至不能自胜,反复吟唱中不觉敲缺了唾壶,足见心中之愁苦。草窗用在歇拍处,上承“幽事”,不必说明,意已反透。“客思吟商还怯”,紧承“砌蛩”,是将词人的乡思与秋虫的清吟打并一起的手法。“怯”字很有力度。

  “怨歌长、琼壶暗缺”二句进一步抒写恨情。此二句语出清真(周邦彦)《浪淘沙》“怨歌永,琼壶敲尽缺”,而沉痛过之。“翠扇”三句,描写残荷凋零景象,写出秋思之深沉悠长。恩疏、香褪、消歇,渐进的过程是渐淡渐远,“翻成消歇”乃出于意料之外,而这么三句,也就可知他追忆往事之多,时间之长,情意执着真切,以至于无法排解,挥之不去。“玉骨西风”,俊爽高洁,自是一片清境,而所怀之人不能与之共感秋思,真是莫大的遗恨。这与李太白的“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同一神理。写到此处,读者似觉言语道尽,该是弦绝响歇了,可是,笔锋突转,“楚箫咽”,箫声幽咽,袅袅飘来,更使愁绪为织无以排解。结尾二句即景,以动映静,益增凄然之感,以问作结,令人回味不已,颇有余音绕梁之感。

  全首词结构严密,井然有序,语言精炼,着笔清雅,确为千锤百炼之作。感秋怀人的客愁别恨,不滞实事,亦不直言,而是凭借最具特征的事物的描写,逐层烘染,委委道出。读者在体会蝉声、蛩声、砧声、箫声中、浮想联翩,情绪随之起伏,不由得感到了作者秋思的悠长缠绵,不禁要与之一道感慨嗟嘘了。

  个人资料:

  周密 (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霄斋、?洲、萧斋,晚年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先人因随高宗南渡,落籍吴兴(今浙江湖州),置业于弁山南。一说其祖后自吴兴迁杭州,周密出生于杭州。

  宋宝?(1253―1258)间任义乌令。宋亡,入元不仕。

  周密擅长诗词,作品典雅浓丽、格律严谨,亦有时感之作。能诗,擅书画。与吴文英(号梦窗)齐名,时人称为“二窗”。与邓牧、谢翱等往还。著述繁富,留传诗词有《草窗旧事》、《萍洲渔笛谱》、《云烟过眼录》、《浩然斋雅谈》等。编有《绝妙好词》。笔记体史学著作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等,对保存宋代杭州京师风情及文艺、社会等史料,贡献很大。曾在吴兴家中设“书种”、“志雅”两座藏书楼,藏书42000余卷,及祖上三代以来金石之刻1500余种。但生前已散去不少。

《秋》的阅读及答案1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秋天的大门。

  ②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 ,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③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④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⑤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⑥似乎离秋最远的是春了。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参加秋的盛会。瞧,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如今都已成为收获。那沉甸甸的金穗,那饱满硕大的果实,无一不在向人们炫耀着这个流光溢彩的季节。在秋风里,丰收是金色的,喜悦也是金色的。

  ⑦秋天,对于充满热情的人来说,是个美丽可爱的时节。它兼容四季,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它深沉中透露着成熟,冷峻中洋溢着热情。

  ⑧随着落叶飘逝的每一个秋天,都为热爱它的人们留下了一份金色的礼物。我祝福秋天

  1.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完成对本文内容的概括。

  本文通过对_________的描绘,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情怀。

  2.为短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

  3.文中说它兼容四季,请找出文中原句来具体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选取了很多景、物表现秋的特色,你认为作者笔下最具秋的特色的景、物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其语言、修辞、构思等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许多相似之处,请任选其中的一点赏析。要求:能列举《春》这篇课文的有关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秋天美好景物 热爱秋天或赞美秋天

  2.举例:江北秋韵(秋的'赞歌)

  3.兼容四季: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天的余韵;(秋略);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然而春天也派来了使者。

  4.绿里带黄的树叶、水面上的残荷点点、南飞的雁儿、霜花、菊花、枫树等。

  5.示例:本文开头与《春》一样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秋天的大门;《春》开头: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排比:选文,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 ,它是那缠绵悱测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春》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构思:选文由秋花图、秋风图、秋雨图、秋树图、秋收图等有机组成;《春》同样也由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组成。两文结构分明,条理有序。(言之成理即可)

《秋》的阅读及答案14

  小豆子[注]也来了好几个月,与弟兄们一块,同游共息,由初雪至雪雾。

  练功最初是走圆场,一圈一圈地在院子中走着,越来越快,总是走不完。棍子敲打突地停住,就得挺住亮相。一两个瘫下来、散漫的必吃上一记。到了稍息,腿不自主地在抖。还要压腿。把腿搁在横木梁上,身体压下去,立在地上的那条腿不够直,师父的棍子就来了。一支香点燃着。大伙偷看什么时候它完了,又得换另一边耗上。小癞子又泪汪汪的。他总是压不下去,便要“撕腿”。背贴着墙,腿做横一字张开,师父命二人一组,一个给另一个两腿间加砖块,一块一块地加,腿越撕越开,痛苦得很。

  孩子们都没穿过好衣服。他们身上的,原是个面口袋,染成黑色,或是深颜色,做衣服,冬天加一层棉,便是棉衣。春暖了,把棉花抽出来搁好,变成两层的夹衣。到了夏天,许是再抽下一层,便是件单衣。大的孩子不合穿,传给小一点的孩子。破得不能穿了,最后把破布用襁糊裱起来,打成“袼褙”做鞋穿。

  天气暖和了,这天烧了一大锅水,给十几个孩子洗一回澡。这还是小豆子拜师入门以后第一次洗澡,于蒸汽氤氲中,取一个木勺子,众多弟兄你替我浇,我替你浇,喧闹得很。几个孩子又架着脏兮兮的小癞子进来,把他像木偶傀儡一样扔到水里去,溅起水花。

  “别逗了,烦死了。反正我活不长啦,我得死了。哎哟,谁踩着我啦——”小癞子只一壁叨叨不清,师兄弟们早已习惯,全没上心。他们只是嬉玩着,舒服而且舒坦。

  孩子长得快,拉扯地又长高了。个个略懂所谓十八般武艺……

  眨眼就到了“分行”的日子。

  孩子们穿好衣服,束好腰带,自个伸手踢脚喊嗓,之后,一字排开。眼前几个人呢,除开关师父,还有上回那师大爷,拉胡琴的歪鼻子丁二叔。大人们坐好了,一壁考试一壁掂量。就像买猪肉,挑肥拣瘦。先看脸盘、眉目。挑好样的生。

  一个一个被拣去了,剩下些胖的、眼睛小的、笨的……因没人要,十分自卑难过。只在踢石子,玩弄指头儿,成王败寇的残酷,过早落在孩子身上。

  师大爷又问:“你那个绝货呢?”

  胡琴拉起了。关师父得意地瞅瞅他,把小豆子招来:“来一段。”

  不知恁地,关师父常挑一些需得拔尖嗓子的戏文让他练。四合院里还住了另外两家人,他们也是穷苦人家。自某一天开始,卖茶的寡母把小木车和大铜壶开出去,一路地吆喝:“来呀,喝大碗茶呀……水开茶酽,可口生津啊,喝吧……”师父总是扯住他教训。只他一个。

  “小豆子你听,王妈妈使的是真声,这样吆喝多了,嗓子容易哑,又费力气。你记住,学会小嗓发声,打好了底……”

  今天小豆子得在人前来一段了。昨儿个晚上,本来背得好好的。可一开腔唱“我本是——我本是——”高音时假声太高,一下子回不过来。回不过来时心慌了,又陷入死结中。

  正抽着旱烟的师父,“当哪”一声把铜烟锅敲桌面上,再冷不提防便捣入他口中,打了几个转。

  “什么词?忘词了?嘎?今儿我非把你一气贯通不可!”师大爷忙劝住。

  “再唱!”

  小豆子一嘴血污。小石头见他吃这一记不轻,忙在旁给他鼓励,一直盯着他,嘴里念念有词,帮他练。

  小豆子含泪开窍了。琅琅开口唱:“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见人家夫妻们洒落,一对对着锦穿罗,啊呀天吓,不由人心热似火——”

  嗓音拔尖,袅袅糯糯,凄凄迷迷。伤心的。像一根绣花针,连着线往上扯,往上扯,直至九霄云外。

  师大爷闭目打着拍子。弟兄们只管瞅住他。

  小豆子过关了。

  师父踌躇满志:“哼!看你是块料子才逼你!”

  他的命运决定了。他童稚的心温柔起来。

  “不好了!不好了!——”一个徒儿蓦地走过来,惊扰一众的迷梦。胡琴突然中断了。

  “什么事?”

  小黑子仓皇失措,说不出话来,只呆呆指着杂院。

  杂物房久不见天日。堆放的尽是刀枪把子,在木架子上僵立着。简陋的切末、戏衣、箱杠,随咿呀一响,木门打开时,如常地映入眼帘。太阳光线中漫起灰尘。

  见到小癞子了——他直条条地用腰带把自己吊在木架子上面。地下漾着一摊失禁流下的尿。

  孩子们在门外师父身后探看。他们第一次见到死人。这是个一直不想活的死人。小豆子吓得双手全捂着眼睛。肩上一沉,大吃一惊,是师兄小石头过来搂着他。

  木门砰然,被关师父关上了。第二天一早,只见两个苦力拉着平板车,上面是张席子,席子草草裹着,隐约是个人形。关师父点头哈腰,送一个巡捕出门。大伙目送着同门坐科的弟兄远去。

  小豆子在小石头耳畔悄悄道:“小癞子真的走出去了!”

  他走出去了。只有死掉,才自由自在走到外边的世界。自门缝望远,“它”渐行渐远渐小……

  (选自李碧华长篇小说《霸王别姬》,有删改)

  [注]“民国”十八年,九岁的小豆子被母亲狠心剁下骈指(与大拇指并排长出的第六指),投在关金发门下为徒,学习梨园十年为满。言明四方生理,任凭师父代行,十年之内,所进银钱俱归师父收用。倘有天灾降临,车惊马炸,伤死病亡,投河觅井,各由天命。有私自逃学,顽劣不服,打死无论。

  阅读题目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癞子又泪汪汪的”中的“又”说明他已不止一次地在“压腿”上面经历非人的磨难了,揭露出科班练功非同一般的辛苦。

  B.孩子们的衣物省了又省,裁了又裁,既有师父节省克扣的成分,更是艰难时世下人们艰难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

  C.离开母亲,身在戏园,小豆子凄苦无依,看着小癞子“真的走出去了”,走到那个自由自在的世界里去了,他心中是有几分羡慕和期盼的。

  D.结尾处“‘它’渐行渐远渐小”中的“它”意味深长,表明小癞子从来就不曾以“人”的身份和尊严存在过,寄寓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癞子自言“我得死了”,师兄弟们全然不上心,既为后文小癞子的上吊埋下伏笔,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世态炎凉的普遍性。

  B.师父教小豆子用小嗓发声的情节是行文的必要补充,也为后文小豆子最终过关做铺垫。

  C.铜烟锅直捣小豆子嘴的情节,动作极具暴力色彩,虽是源自对小豆子巨大期望之后的失望感,但也难掩师父的'冷酷无情。

  D.对杂物房的描写用了白描手法,借物件的“僵立”“简陋”“如常”,让人不寒而栗,自然联想到人世的冷漠凄凉。

  8.文中画横线的段落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具体分析。(4分)

  9.标题“暑去寒来春复秋”有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选文具体分析。(6分)

  参考答案

  6.C(C.“他心中是有几分羡慕和期盼的”错。“真的走出去了”的代价是“死掉”,这不是小豆子的期盼。行文中“真的走出去了”是说小癞子终于解脱了,也最终回不来了,是小豆子内心那份良善的体现。)

  7.A(A.“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世态炎凉的普遍性”错。“全没上心”不是表现世态炎凉的普遍性,而是师兄弟们都还是孩子,不懂小癞子的绝望,只将其看作平常玩笑罢了。)

  8.①叠词。“袅袅糯糯”“凄凄迷迷”具有韵律美。②通感。“袅袅糯糯”用视觉和触觉(感觉)写听觉,生动写出了声音的轻盈、绵长。③比喻、夸张。唱腔像绣花针连着线将人往上提至九霄云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小豆子唱戏时气息弱而不断的情状,表现其扎实的基本功。④多用短句,短促而悲切,与上文的唱词内容相得益彰。

  9.①显示着时令变化。孩子们在梨园学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②体现了人世苦难。小豆子、小癞子等人的学戏遭遇,就如同“暑”去之后的“寒”来,“春”去之后的“秋”来,温情时刻太短,寒凉才是底色,学艺卖身,生死由命,悲苦无奈。③暗含着悲剧轮回。民不聊生的战乱年代,底层小人物处境悲惨,永难翻身。

《秋》的阅读及答案15

  秋霁①寄远

  杜牧

  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

  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高树下山鸟,平芜②飞草虫。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注释】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②平芜:平旷原野。

  (1)本诗写“烟”着一“横”字,《使至塞上》写“烟”着一“直”字。请简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1)“横”写出了“烟”的范围之广,化抽象为具体,渲染了缥缈朦胧的范围。“直”写出了“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2)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

  相关阅读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柳长句杜牧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①庙里低含雨,宋玉②宅前斜带风。不嫌③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④相映红。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注】①巫娥怀钟陵旧游杜牧滕阁中春绮席开,柘枝②蛮鼓殷晴雷。垂楼万幕青云合,破浪千帆阵马来。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连巴控越知何有?珠翠沉檀处处堆。

  [注]①钟陵,今南

  《九日齐山登高》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早秋客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秋》的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秋》的阅读及答案06-20

(经典)《秋》的阅读及答案06-21

听秋阅读答案11-14

《秋的气味》阅读答案06-18

原阳秋阅读答案01-19

听秋阅读答案[精选]01-18

[精华]《秋》的阅读及答案06-21

《秋》的阅读及答案(荐)06-20

偷秋阅读答案06-20

秋莲阅读答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