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4-10-24 18:34:39 夏仙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秋》的阅读及答案

  语文阅读理解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秋》的阅读及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秋》的阅读及答案

  《秋》的阅读及答案 1

  【原文】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

  1、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试分析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2分)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2分)“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1分),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1分)

  2、(2分)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1分)。理由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1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 2

  秋怀

  嵩山中作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秋怀字词解释:

  1﹑凉叶:在寒风中的树叶。萧萧:落叶声。散:散播﹑散发。雨声:指落叶声像雨声一样。

  2﹑淅淅:风声。掩霜清:即掩于霜清,意思是被清冷的秋霜遮盖着。掩,铺散,遮盖。

  3﹑黄华:指菊花。华,同“花”。

  4﹑远客:远离家乡的客子。

  5﹑候虫:随季节而生或发鸣声的昆虫,如秋天的蟋蟀等。黄庭坚《胡宗元诗集序》说:“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6﹑眼暂明:指因喜悦而眼神顿时明亮起来。暂:顿时。

  秋怀翻译:

  一片片寒叶轻轻地飘洒,就像是传来沙沙的雨声;虚寂的厅堂秋风淅淅,遍地铺盖着露冷霜清。

  门外,黄菊依旧与西风相约而至;屋里,白发已先为远客伴愁而生。

  我好比知时应节的鸣虫,吟唱之声逢秋更苦;我又似是孤栖寒枝的乌鹊,怀乡之梦入夜屡惊。

  石岭关山的小路呵,何时才能够再次登临——望一眼家乡的山水呵,我的双眼顿时闪耀出喜悦的光芒?

  秋怀阅读答案:

  试题:

  ①“明”是明亮、喜悦之意(1分)。

  ②诗人的感情原本是愁苦的,前六句触景生情,各种秋天的景物,秋叶、秋雨、秋虫、寒鹊等使诗人倍感寂寞悲凉(2分)。在孤独愁苦中,诗人不禁思念家乡。虽然离家很远,脚下是走不完的`“石岭关头路”,但在想象中遥望家乡的山水,眼前突然明亮起来,心中涌起温暖、喜悦的情感(3分)。

  答案:

  解题可分三步:

  一、直截了当地说出“明”字的含义;

  二、简要概括前六句触秋天悲凉之景而生寂寞愁苦的之情;

  三、简要而具体地分析诗人感情陡转的原因。

  这一步是重点,是对前两步的总结和升华,要结合尾联的意思组合答案,思乡是令人愁苦的,却又给游子以动力,使诗人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变得明亮而喜悦。

  秋怀赏析:

  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诗人从三乡镇移居登封,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然而,战争的形势却日趋险恶。当年九月,蒙军主帅木华华黎集结大军,包围了太原,并攻破了濠垣,诗人面对破碎的山河,怀旧沦陷的故乡,心中抑郁难平。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候虫和寒鹊自喻,抒发了流落他乡的凄凉苦闷和对于家乡的殷切怀念。

  个人资料: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出生在太原府忻州秀容县,(今山西忻州)。他家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的后裔,是累世为宦官的书香人家。诗人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十四岁时,投师陵川学者郝天挺门下,学业更有长足的进步。少年时代的元好问,还曾跟随当县令的叔父元格游宦山西、山东、甘肃、陕西等地,饱览了各地名山大川,增长了不少阅历见识,为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秋》的阅读及答案 3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赵执信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

  1、诗中有哪些意象能够体现“秋暮”,它们共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试做简要分析

  2、诗人说“不为秋悲”,那是为何而悲?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

  1、寒山、斜阳、新月、落叶、烟水、鸿影、霜风、残菊,将这些景物组织人诗,加起来便形成了悲苦的意境。以上颔联、颈联四句中提供的意象,空间从远到近,从高到低,从水上到陆上;时间从黄昏到月明,从月明到深夜,无一物不是令人望而兴悲之色,无一时不是令人难以忘悲之时。

  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淡,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长今,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

  [注释]“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字的妙处。(3分)

  【答案】“常”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著落日之色;“偏”字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的心绪与情感。(4分)

  【解析】语言风格类的题目,首先考查学生解字的能力,学生需要结合诗歌的意思先将两个目标字的大意讲出,并结合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比起前两年的考题,同样是考查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的题目,回答起来更脱离格律,单纯用答题模板套作的.话恐难得分,表现出四川对考生古诗文素养要求提高的趋势。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答案】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寒山,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在烛光下饮酒的长今,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4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较为简易,只要能够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情感基调便能准确答出,在第二联后,诗中出现了多个凄清冷峻的意象,所以情感的主要内容是落寞的愁苦心境。加上全诗的景色描绘的寒冷凄清,便能较好回答本题。

  《秋》的阅读及答案 4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清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1.“正宫”是这首散曲的宫调,“塞鸿秋”是 。根据这首散曲的字数和构成特点,它应属于散曲中的 。(2分)

  2.以下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二句,纵目万里长江,放眼淮上远山。作者从大处着眼,从远处落笔,勾画山水全貌,雄伟壮丽。

  B.三四句远眺江帆和山泉,使用比喻,以工整的对偶叙述,带着分明的动感。

  C.五、六句写天空浮云和月亮的变化,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一个“学”字,使月亮变得富有人情,顿觉摇曳生姿。

  D.最后一句写北塞鸿雁南归,不仅点明秋季时令,而且又为这无声诗的画面上留下了“阵雁惊寒”的音响,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3.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从动静写景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上片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曲牌名;小令。(每空1分)

  2.B(3分)

  3.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1分)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1分)动静变换,形成错落有致、姿态万千的浔阳山水秋色图景。(1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 5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其那:怎奈。

  阅读题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C.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D.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2.从全诗来看,作者“悲”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动静结合”说法错误,从诗中来看,“江上蝉鸣空满耳”意思是“空听江上蝉声吵嚷不休”,只有动,没有静,“蝉声满耳”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

  2.①不受重用,“三度为郎”“一从出守”“长不用”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

  ②韶华易逝,“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

  ③苍生之痛,“苍生未休”,诗人不安;

  ④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三点即可)

  《秋》的阅读及答案 6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①。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②。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③底事,强成沾洒。

  注释:

  ①贳:读shì,赊欠。

  ②社:一种民间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

  ③牛山:《晏子春秋》载,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

  ⑴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苍鬓”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

  C.“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

  D.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

  ⑵词结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洒”,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时光易逝的人生悲叹。下面诗句中与这句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诗经·卫风·氓》)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E.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主席《沁园春·长沙》)

  ⑶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5分)

  参考答案:19分

  ⑴(2分)C(“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有误,“把茱萸细看”抒发的是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词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⑵(4分)C、D

  【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⑶(5分)这一句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或“想象”)(1分):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1分)。与下文醒来后眼前孤独漂泊的生活(1分)形成鲜明的对比(或“衬托”“虚实结合”)(1分),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1分)。【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秋》的阅读及答案 7

  满庭芳·碧水惊秋

  秦观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1.词作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词中流露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

  1.融情入景,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在层层铺叙、描写中表达了伤离怀旧的心绪。(或词作开篇描绘碧水放冷光,黄云聚集,大地苍茫,落叶满阶,又有砧杵声声入耳之境,视听结合)(动静结合)(2分),营造衰飒、萧索的意境(1分) 渲染气氛,烘托出词人此时此地的.悲苦心境(2分。

  (手法答出拟人,可酌情给分。)

  2.(1)故人故园之思。(1分)飘泊异乡,秋天日暮听到砧杵声时,很自然地会起故园之思,“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在写景中透露出怀人的情思。(2分)

  (2)时光流逝的慨叹。(1分)惊秋,砧杵声催让诗人不觉生出时光飞逝的慨叹。(2分)

  (3)贬谪之后知音难觅的慨叹。(1分)“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婉转地表达出在遭贬谪以后的生活历程的孤单,“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流露知音难觅无人理解的悲苦。(2分)(答出两条就可给6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 8

  落日幽州,凭高望处,秋思何限。候雁哀鸣,惊麇②昼窜,一片飞蓬捲。西风万里,踰沙越漠,先到斡难河畔。但苍然、平原目极,玉关消息初断。

  千秋祇有,明妃冢上,长是青青未染。闻道胡儿,祁连每过,泪落笳声怨。风霜顿改,关河犹昔,汗马功名今贱。惊心是、南山射虎,岁华易晚。

  【注】

  ①文廷式(1856-1904),江西萍乡人。清末爱国词人、学者、思想家。光绪十六年(1890年)榜眼。中日甲午战争,他力主抗击,上疏请罢慈禧生日“庆典——奏劾李鸿章“昏庸骄蹇、丧心误国”,终被革职驱逐出京。

  ②麋,读jūn,獐子,鹿的一种。

  1.下列对词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落日”三句,写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词人登上幽州城头,满目所及,触发了他绵绵无期慷慨悲凉的秋思。

  B.词中提到的“幽州”“斡难河”“玉关”“明妃冢”“祁连山”都远在边塞,表明作者对边塞生活的向往。

  C.“千秋”三句是说,千百年来,在塞外,只有昭君坟头上的.草是青的,以此表达了词人对宁边安土者的追思和敬仰。

  D.“闻道”三句,写当年汉强盛时胡人从祁连山经过时,常常悲伤落泪,胡笳声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不能御敌的不屑。

  E.词的上片写景,透露出慷慨悲凉的气氛;下片结句通过写李广晚年南山射虎时感慨时光流逝,表达了作者的凄凉心境。

  2.这首词下片中从“风霜锤改,关河犹昔”到结尾,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BE

  2.(1)吊古伤今之感。山河犹在,英雄不存,遍寻不见有御敌报国之人。

  (2)对岁月流逝、功业未成的喟叹。年事已高,无力报国。

  (3)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作者以李广自比,空有报国之志,无人赏识,不得重用。

  (答出1点得2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 9

  秋兴八首·其六①

  杜甫

  瞿塘峡口曲江②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花萼③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④。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刚结束,蜀地仍战乱不息,诗人时年55岁,滞留夔州。

  ②曲江:地名,在长安城南。

  ③花萼: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据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

  ④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

  ⑴请分析首联的作用。(3分)

  ⑵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4分)

  ⑶作者在诗歌中兴发了哪些感慨?请简要概括。(4分)

  答案:

  ⑴点出了题目中的“秋”字(1分);渲染了一种萧瑟、迷茫、冷清的氛围(1分);引出下文对万里之外的京城昔日繁盛的描写(1分)。

  ⑵使用了借代的`手法(1分),用“珠帘绣柱”借代行宫别院,用“缆”、“樯”借代游船(1分),写出了曲江行宫别院建筑的奢华(1分),皇帝所乘游船装饰的华美,游乐的声势之大(1分)。(如果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围”、“起”,最多给2分)

  ⑶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对乱后京城破败的痛惜,对国家中落的忧念,隐含了对统治者骄奢淫逸的不满。(每点1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 10

  秋霁①寄远

  杜牧

  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

  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高树下山鸟,平芜②飞草虫。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注释】

  ①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②平芜:平旷原野。

  (1)本诗写“烟”着一“横”字,《使至塞上》写“烟”着一“直”字。请简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横”写出了“烟”的范围之广,化抽象为具体,渲染了缥缈朦胧的范围。“直”写出了“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2)表达了作者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

  相关阅读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

  柳长句杜牧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①庙里低含雨,宋玉②宅前斜带风。不嫌③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④相映红。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注】

  ①巫娥怀钟陵旧游杜牧滕阁中春绮席开,柘枝

  ②蛮鼓殷晴雷。垂楼万幕青云合,破浪千帆阵马来。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栋梁材。连巴控越知何有?珠翠沉檀处处堆。

  [注]①钟陵,今南

  《九日齐山登高》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早秋客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独夜他乡泪,年年为客愁。别离何处尽,摇落几时休。不及磻溪叟,身闲长自由。

  《秋》的阅读及答案 11

  赶秋

  彭学明

  一个回闪,一队人马往那条路上呼喊而去。

  又一个回闪,一彪队伍从这条路上踏歌而来。

  左边,是一路吆喝走着的少男少女。

  右边,是一路舞着长龙的少男少女。

  抬起头来。四面山顶,还是银枷银链银冠银圈匆匆而行的少男少女。

  湘西。苗乡。阴历七月初七、初八。

  很久很久了,这个民族从远古地带越过洪荒,辗转徙来。千辛万苦,千万里路,安居了,乐业了,却遭到了敌人的层层围攻。父母被杀害了,夫妻被拆散了,山林成了焦炭,田园成了荒草,房屋成了灰烬。巴贵当戎——这个民族的英雄,与敌人进行了九十九个日日夜夜的大搏斗后,在立秋的时候,联合九十九寨的男男女女,做了九十九台秋千架,搭了九十九个秋歌台,吹了九十九对芦笙唢呐,舞了九十九对龙灯狮子,赶秋!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缠缠绵绵的苗歌情话,热热闹闹的赶秋场面,逗引得敌人心神激荡,丢弓弃弩,都去赶秋。巴贵当戎们立即取了暗器,内外呼应,关门打狗,全歼来敌。从此,为了忆念这位英雄,赶秋代代相传,年年相继,成了这个民族的骄傲,成了这个民族的重大狂欢节日。

  也是很久很久了,一个叫巴贵达惹的苗族青年,英俊正直,倾倒了远远近近的所有姑娘,可无一人能够中意。于是他搭了秋千百架,让一百个寨子的姑娘于立秋这天荡秋千、赛情歌。赶秋于是多了一份爱情、多了一份情调、多了男欢女爱的卿卿我我。

  四根木柱伸天而呼,数十块木板悬空而起。这就是几千年不变的秋台。一面面三角彩旗,装扮成秋天的各种颜色,于深山旷野里猎猎飞动。一只老虎,颓然倒在秋台,这是纸的,是一种象征,一种人类战胜自然、善良战胜邪恶的伟大。旁边的两排猎人,手持长矛梭镖和弓箭,威风凛凛,剽悍骁勇,一脸的庄严与豪迈。秋台下的人们,针也似的密密插了,一阵震耳欲聋的欢呼。穿着古老苗服的一男一女,各抱着一捆连枝带果的水稻、包谷、高粱和棉花,在秋台上跳跃鞠躬,报告一年的好收成。这便是秋公秋婆!——是秋天的使者,巴贵当戎与其夫人的理想化身。这扮演秋公秋婆的,是众推的德高望重者。立时,九眼铳轰然炸响,花灯花鼓蚌壳龙灯,便在铳声中疯疯癫癫地舞向秋场四方。整个苗乡欢天喜地。

  而秋千上,则是赶秋节最为风流的歌男歌女。秋架一二十米高,车辐相互错开,或八对或十二对,每对都系有一架秋千,有如苗乡古老的筒车水碾,在一根轴上上下旋转。这个被送上车顶了,那个还悬在车腰,另外一个却被吊在车下凌空悬起。这一群荡秋千的少男少女,正如纯洁柔软的流水,滚落在这旋转着的车架上,很轻盈,很潇洒,悠悠扬扬,飘向空中。先是自由对歌,一个在秋千上唱了,另一个坐在秋千上接;后是罚歌代荡,谁停在最上面荡不起来了,谁就得唱,这纵然倒了霉,可谁都愿意。出一回洋相要什么紧?倒一回霉要什么紧?歌声里可有几多悱恻、几多温情、几多燃着烈焰的眼睛?

  那姑娘又停在最上面了,红唇未开,先见千般娇情。你听啰:

  哪条山沟出泉水?哪个高坡出太阳?

  哪个寨子来的哥?肯不肯过我的河?

  屋后山沟出泉水,屋前高坡出太阳。

  不要问哥哪里来,妹吔给哥做双过河鞋。

  一来二去,歌里生出酽酽的依恋与相爱,两个对歌的男女双双走下秋千,情意相邀,去赶秋场。青春,就这么贴近这么融合,这么走入神秘的森林或草地。那剩下的,便顿生万般羡慕与激情,竞相登上秋千,让一颗心与自己的歌声高高荡起。来不及登上的,就干脆站在秋架下,你唱我和,我唱他应。广广阔阔的秋场上,立时摆出了百摊歌台,飞出万首情歌,造设千对情人。那早年丧偶的孤独者,也涌起了迟暮难耐的渴求,租借起这年轻人的地盘,摆一个大大方方的情台。

  秋场上,熙熙攘攘的赶秋人,提着兽皮山鸡,挑了鲜蛋鲜果来场交易。沿路陈列的首饰、银链,在风中听得见声音。贴壁而挂的花锦花带,展示着苗乡的智慧与色彩。摊摊点点的小吃小卖,如一张张风景画,新新鲜鲜地镶在这野山野地的野镜框里。这都是男女互献殷勤的好场所。买一份见面礼,挑一份定情物,然后走进夜色走进幻想走进人们见不着的地方。

  其实,这人山人海的夜晚,无论哪里,都见得着你的,只是不要怕。他们也一样,也是同样的兴奋,同样的激动,同样的目的。不管相识不相识,你都可以与她搭话、玩笑、亲吻,你可只管伸出你青春勃发的烫手,拥她、抱她、抚她,她不会大惊小怪、大喊小叫。与你一样,她也幸福。在这样的时候,倘若你很勇敢却又不失分寸,那么你就很出色,你就会赢得一个姑娘永恒的感情与恩爱,可是,千万别挑花了眼,看中人家的媳妇,这时的苗乡人,媳妇比女儿金贵,你半根毫毛也动不得,否则你会遭到一顿痛骂,甚至一餐痛打,那才叫打得好咧!

  有灯的地方,你看得见灯下人影攒攒。无灯的地方,你看得见手电明明灭灭。有灯无灯,你都听得见歌。少男的、少女的、老爷的、老妪的,一首一首,通夜都唱。

  就在这抑扬的调子里,满山满山的包谷壮了,一丘一丘的谷子黄了,一坡一坡的梨子熟了,一架一架的葡萄紫了,一树一树的枫叶红了。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讲述了“赶秋”习俗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至今仍具有的鲜活生命力,时间跨度较大,突出了这一民族习俗的`传承性。

  B .文章开头采用两组整句,展现了赶秋的少男少女活泼欢快的状态,渲染了热烈喜庆的赶秋氛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 .在苗乡人心中,歌声是爱情的催化剂,歌男歌女通过歌声放飞爱情;如今,秋场已沦为歌男歌女的情台,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D .文章中的歌词运用起兴的手法,采用问答的形式,极具民歌特色,凸显了民族风情,表达了苗乡青年对美好爱情的热烈向往。

  2.关于文中描述巴贵当戎传说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居乐业的苗族人遭到敌人围攻,妻离子散,家园尽毁,此时巴贵当戎担起了抗敌重任。

  B .文章连续运用六个“九十九”构成的排比句,通过夸张手法,表现了巴贵当戎杀敌的艰难。

  C .巴贵当戎以盛大的赶秋场面来吸引敌人,使得他们丢弓弃弩,无心战斗,最终全军覆没。

  D .文章补叙巴贵当戎的传说,交代赶秋正是为纪念这位英雄而产生的,使文章内容更完整。

  3.文中关于苗乡人“赶秋”的场面描写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4 .“赶秋”是湘西苗族的传统习俗,其中寄寓着苗乡人怎样的民族心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C.“ 秋场已沦为歌男歌女的情台,失去了原有的意义”错误,由“秋场上,熙熙攘攘的赶秋人,提着兽皮山鸡,挑了鲜蛋鲜果来场交易。沿路陈列的首饰、银链,在风中听得见声音”可知,秋场还是交易的场所,并非完全沦为歌男歌女的情台,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2.D .“ 文章补叙巴贵当戎的传说”错误,文本在叙述过程中插入“很久很久了”“也是很久很久了”,因此不是补叙,只能算是插叙。

  3.①选材方面,侧重从面上选材,描写人物群像,表现湘西的民族习俗;

  ②视角方面,赶秋路上、秋台上、秋千上、秋架下、秋场上不同方位结合,视觉、听觉结合,全面描写赶秋的热闹气氛;

  ③语言方面,运用诗化的语言,多用叠音词,如广广阔阔、摊摊点点、新新鲜鲜等,情感饱满,使得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

  ④人称方面,既运用第三人称,正面实写,直接表现赶秋者的形象,又运用第二人称,带着想象虚写,让人如临其境,很有感染力。

  4.①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抗击外来入侵者;

  ②不忘历史,崇敬英雄,祈盼和平安宁;

  ③战胜自然,希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

  ④赞美爱情,享受幸福和乐的生活。

  《秋》的阅读及答案 12

  报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彩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缘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命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4分)

  (1)作者为什么吃惊?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字)。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六个便宇和五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8分)

  (1)反复用便字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6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6字)

  4.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6分) ( )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本文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向下比、工作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G.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们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它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们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参考答案:

  1.答:(1)没几天便是立秋。

  (2)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2.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3.答:(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

  (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总结规律:段有段意,文有文旨,阅读任何一篇现代文,都要先整体把握其主旨、思路。

  4.答:ACE

  《秋》的阅读及答案 13

  《秋怀》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阅读习题

  1. (1)颔联描写秋景,但并未具体细腻地描写秋景情态,请问运用了什么手法?该联在诗中有哪些作用?(3分)

  (2)诗人秋怀“黯然”的原因具体有哪些?试作分析。(4分)

  (3)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复杂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2.(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4分)

  3.名家云:“欧阳公文字好者,实而有条理。即章法严谨,丝成茧成。”请你就本诗的“章法结构”上的特点做一具体分析。(6分)

  4.本诗语言精练,但蕴情丰富,试就其情感意蕴做一分析。(5分)

  阅读答案

  1.(1)白描。(1分)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诗人心情的“黯然”;(1分)承接首句“节物岂不好”进行描写(或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1分)

  (2)感叹国事,心情悲伤;(1分)身居高位而无补于国家,心怀羞愧;(1分)想归隐田园却一时难以实现,心中无奈;(1分)双鬓因悲忧而苍白。(1分)

  (3)诗人从感念“节物”出发,借景抒情,(1分)表达了诗人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感情。(3分)

  2.(1)作者所“悲”包括:

  ①因世事繁杂而双鬓苍老。

  ②因享受高官厚禄而十分羞愧。

  ③面对美好的秋景而无心欣赏。“

  ④归隐园田的心愿一时无法实现。(4分。每个要点l分)

  (2)颔联将“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这几个名词联缀在一起,使用纯白描手法,不着一个动词,却写出了西风里酒旗招展、细雨中菊花盛开的动态景象。(2分)这两句以乐景写哀情,照应首联“节物岂不好”,从反面衬托突出了诗人心情的“黯然”。(2分)

  3.参考:结构严谨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它就像蚕吐丝成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

  首联用反问句式,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不能不引起读者的`疑问。2分。颔联承首句描绘“节物”,咏尽节日佳趣。1分。颈联承第二句做了回答,因“感事”(感叹国事,连鬓发都因悲忧而变得斑白了)和“包羞”(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1分。尾联表明抉择,不想“黯然”,就愤然思归(鹿车,借用佛家用语,以喻归隐山林。我何日才能驾起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亩的生活呢?2分。

  4.参考:对自然的热爱;感叹国事衰微、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厌恶;对归隐山林、过躬耕田亩生活的渴盼等。“情感意蕴”答两处3分,三处4分。适当分析1分。

  《秋》的阅读及答案 14

  山居秋暝①

  王维

  空山新雨后②,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③,莲动下渔舟④。

  随意春芳歇⑤,王孙自可留⑥。

  【注释】

  ①暝:日落,黄昏。②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新:刚刚。③竹喧:竹叶碰擦发出沙沙的声响。这里指竹林中笑语喧哗。浣女:洗衣的`女子。“竹喧归浣女”即“竹喧浣女归”。④下:这里是回来的意思。“莲动下渔舟”即“莲动渔舟下”。⑤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⑥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诗人在这首诗中是反用其意。

  1.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注释,说说前四句的诗歌大意。

  2.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面对这幅秋景时有怎样的感受?

  练习与测试答案

  参考答案:

  1.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2.诗人欣赏这样的美景,认为这“空山”是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情不自禁地想要留下来。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秋》的阅读及答案 15

  秋颂

  ①秋天的美,美在一分明澈。

  ②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风韵像秋。

  ③代表秋天的枫树之美,并不仅在那经霜的素红,而更在那临风的飒爽。

  ④当叶子逐渐萧疏,秋林显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分不需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

  ⑤最动人的是秋林映着落日。那酡红如醉,衬托着天边加深的暮色。晚风带着清澈的凉意,随着暮色侵染,那是一种十分艳丽的凄楚之美。让你想流几行感怀身世之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醉红所摄住,而情愿把奔放的情感凝结。

  ⑥曾有一位画家画过一幅霜染枫林的《秋院》。高高的枫树,静静掩住一园幽寂,树后重门深掩,看不尽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尝过秋的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画里,问讯那深掩的`重门,看其中有多少灰尘,封存着多少生活的足迹。

  ⑦最耐人寻味的是秋日天宇的闲云。那么澹澹然、悠悠然,悄悄远离尘间,对俗世悲欢扰攘,不再有动于衷。

  ⑧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是最纯净的风。那么爽利地轻轻掠过园林,对萧萧落叶不必有所眷恋——季节就是季节,代谢就是代谢,生死就是生死,悲欢就是悲欢。无需参与,不必流连。

  ⑨秋水和风一样的明澈。“点秋江,白鹭沙鸥”,就画出了这分明澈。没有什么可忧心、可紧张、可执着,“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尘不染。

  ⑩“闲云野鹤”是秋的题目,只有秋日明净的天宇间,那一抹白云,当得起一个“闲”字。野鹤的美,淡如秋水,远如秋山,无法捉摸的那么一分潇洒,当得起一个“逸”字。“闲”与“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秋的美。也必须是这样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美。这样的美来自内在,他拥有一切,却并不想拥有任何。那是由极深的认知与感悟所形成的一种透彻与洒脱。

  秋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充实的季节,却也是淡泊的季节。它饱经了春的蓬勃与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赞美、被宠爱为荣。它把一切赞美与宠爱都隔离在澹澹的秋光之外,而只愿做一个闲闲的、远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秋。

  1、文章是具体抓住“秋”的哪几方面来进行描述的?(2分)

  2、本文的结构方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3、第?段中“拥有一切”与“不想拥有任何东西”两句自相矛盾么?为什么?(2分)

  4、作者描绘的秋天给你的人生态度带来怎样的启迪?(2分)

  【答案】

  1、秋林(秋叶)秋云秋风秋水

  2、总分总;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这里并不矛盾,其实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就好像秋一样没有想过要追求和炫耀什么,但却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拥有了许多别人不可能相媲美的梅。其实这里暗喻人也是一样有舍才有得,过分苛刻地追求名利到头来不见得你会多么的富有,但是从容淡定,宠辱不惊可能会拥有一切,而这一切绝不是金钱可以获取的!其实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一种淡泊、洒脱的精神!

  4、如:做人当如秋天,与世无争,宁静致远。

  《秋》的阅读及答案 16

  浪淘沙秋

  朱梅

  塞下景荒凉,淡薄秋光,金风淅淅透衣裳。读罢安仁《秋兴赋》,憀栗悲伤。

  廿载住边疆,两鬓成霜,天边鸿雁又南翔。借问夏城屯戍客,是否思乡?

  阅读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秋风渐起时,倍觉塞下景色荒凉,淡薄的秋景凄清、悲凉,惹人忧伤。

  B.“渐渐”作响的“金风”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里的“西风”一样,都描绘了一种清凉净洁的意境。

  C.二十多年边疆苦寒,不觉鬓发已白,犹不能回归,词人对困境的'描写意蕴丰富。

  D.夏城戍守的将士,是否像我一样有满腔愁怀?共情的思乡愁绪让人更觉伤感。

  2.朱栴作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明朝第一任庆王,明代九大攘夷塞王之一,身份特殊,他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夏城屯戍客”有何不同?词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参考答案:

  1.B

  2.情感:

  ①夏城屯戍客思乡尚有回归的可能,心怀希望,而驻地藩王虽有南归之心,但没有希望,悲凉绝望中又有怨愤之情流露。

  手法:

  ②用典抒情。借用潘岳诗文表达自己的悲伤之情。

  ③借景抒情。通过秋天萧瑟的景色渲染忧伤之情,借用鸿雁抒发自己不能南归的忧愁。

【《秋》的阅读及答案】相关文章:

(经典)《秋》的阅读及答案06-21

《秋》的阅读及答案06-20

偷秋阅读答案06-20

秋莲阅读答案10-10

《秋》的阅读及答案(荐)06-20

《秋望》阅读答案07-27

阅读答案《诗中的秋》10-02

听秋阅读答案[精选]01-18

听秋阅读答案11-14

悲秋阅读答案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