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阅读答案

时间:2024-06-25 17:03:09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送友人》阅读答案15篇(必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时常需要做些阅读题,而与阅读题如影随形的则是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友人》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友人》阅读答案15篇(必备)

《送友人》阅读答案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友人南归

  王维

  万里春应尽,三江雁亦稀。连天汉水广,孤客郢城归。

  郧国稻苗秀,楚人菰米肥。悬知倚门望,遥识老莱衣。

  [注]开元二十五年,朝廷特招孟浩然任荆州从事,时孟浩然已年近五十,对官场生活毫无兴趣,因此告老还乡,王维故写下此诗送别。悬知:料想。倚门望:战国时王孙贾外出求仕,其母说:“你早出晚归我将每天倚门而望,盼你回来。”老莱衣:春秋时楚国隐士老莱子非常孝顺,年已七十,还常常穿上五彩斑斓的衣服,装作婴儿来逗父母开心。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春天将要过去,大雁已经北飞;“尽”“稀”两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去夏来时节转换的特点。

  B、颔联写朋友将要与自己分别,回到南方的郢城家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舍之情。

  C、颈联描写楚地稻苗长势很好,菰米也肥嫩饱满,从中可见对友人的羨慕、追随之意。

  D、诗歌采撷“雁”“汉水”“稻苗”“菰米”等多种意象来表情达意,物象看似寻常,却寄寓深远

  15、请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6分)

  答案:

  14、C(“羡慕”“追随”之意不存在,颈联倒是有一些对友人的劝勉、慰藉之意)

  15、衬托。汉水广阔,友人孤单,一阔一孤,衬托岀友人旅途的孤单。用典。用老莱衣的'典故肯定和赞扬友人,辞官归家、为父母尽孝的行为。想象。整首诗以想象贯串全诗。首联想象友人到家时的家乡的景象;颔联、颈联运用想象描写友人家乡的美好。尾联设想友人双亲倚门而望的情景。(每点2分)

《送友人》阅读答案2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 15题。

  送友人游蜀

  刘沧

  北去西游春未半,蜀山云雪入诗情。

  青萝拂水花流影,翠霭隔岩猿有声。

  日出空江分远浪,鸟归高木认孤城。

  心期万里无劳倦,古石苍苔峡路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虽然直接点出本诗的题材内容,然着一“游”字便淡化了离情别绪。

  B.诗歌首联交代友人入蜀的时间和行踪路线,“蜀山云雪”给人美好想象。

  C.诗歌的中间两联写景由远及近、声色兼备,生动描绘出蜀地独特的风物。

  D.诗歌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疏密有致,层层有序,语言华美而不繁缛。

  15.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诗人为什么说友人“无劳倦”?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4.(3分)C(诗歌颔联写景以近景为主,视听结合,颈联写景是远景,运用视觉感官为主;两联写景顺序应为由近及远。)

  15.(6分)

  ①友人入蜀正值春季,蜀山高耸入云,峰顶白雪皑皑,沿途绮丽景色能够激发友人的创作灵感,所以即使蜀道艰险也不觉辛苦。

  ②友人入蜀并非单纯游山玩水,愉悦耳目,而是“心期万里”,希望借此次游历能够施展抱负,所以即使蜀道艰险也无劳倦之感。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送友人》阅读答案3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

  唐·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释)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这一句在全诗中有哪些作用?

  2.本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

  1.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季节(时间),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同:都抒发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异:《峡口送友人》情感显得忧郁低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显得乐观旷达。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作用的能力。

  “峡口花飞欲尽春”的意思是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峡口”,指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交代了送别的地点,照应标题;“欲尽春”的意思是“春欲尽”,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渲染送别友人时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考生先回答本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情感方面的相同点,再回答其不同点。

  从诗的标题看,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一首送别诗。

  司空诗,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想到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忧郁低沉,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末句“今日翻成送故人”写出诗人和友人彼此间的惆怅。所以,司空诗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但情感显得忧郁、低沉。

  王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所以,王诗也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但情感显得乐观、旷达。


《送友人》阅读答案4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诗人简介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那首诗中名句?这样写有何作用?

  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

  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此写出别时水边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或内容更为丰富)。

  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别千里。用“谁言”一反遗憾之意,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友情的执著(或情意之长、思念之深)。

《送友人》阅读答案5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中“横”和“绕”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横”勾勒出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出白水的动态,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东城而过,动静结合,描摹出一副寥廓秀丽的图景。

  2颈联用了什么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偶,情景交融。天空的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缓缓西沉,似乎不忍离去,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尾联用了什么手法,有何好处?

  化用古典诗句,着一“班”字,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

  《送友人》复习指南

  《送友人》(六年级下)复习指南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1.孤蓬:随风飘转的蓬草。这里喻指远行的朋友。2.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诗句大意:

  首联:一抹青山横卧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水绕着东城缓缓而流。(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一山,一水,一静,一动,情景交融,更显出送别时的依依之情。)

  颔联:此地一别,友人就要像那随风飘转的蓬草,远去万里之外,漂泊不定,音讯难寻了。(“孤蓬”的比喻,抒发了诗人离别的感伤和对友人的漂泊天涯的深切关切。此联点明“送别”题意,表达对有人的依恋不舍。)

  颈联:游子漂泊,就如这天上的浮云,行踪不定,而眼前落日缓缓西沉,似乎对山峦和大地无限不舍,就如我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用比喻的手法,自然地将眼前景物“浮云”和“落日”融入句中,形象贴切地传达出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不舍。)

  尾联:两人上马,挥手告别,两匹骏马似乎也和主人心意相同,忍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情意。(以马写人,含蓄而深沉,言已尽但意无穷,将整首诗的离情别绪推向了最高潮。)

  主题思想: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描述送别情景,表达出诗人真挚的惜别之情。

《送友人》阅读答案6

  援疆

  白云峰

  伐林送远秋山外①,忆君清影杯重开。

  从今孤旅心乘月,向晚乡音梦入怀。

  红尘不居②雁南北,绿鬓无依落妆台。

  龙泉夜夜鸣③东壁,关山捷报挽潮来!

  【注】①伐林送远,伐林望友,又叫伐林望徐。刘备送徐庶,树林遮挡视线,伐林相送。②红尘不居,时光流逝。不居,不停留。③龙泉夜鸣,语出清代《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中“夜夜龙泉壁上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援疆即各省支援新疆。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反映现实。

  B.前两句写送别之情,表现在对诗人动作、神态的描写上,临别前共同举杯,目送友人远到秋山之外。

  C.“绿鬓”代指友人,长发无依,散落妆台,透露出远在他乡的友人的真切感受。

  D.诗人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手法多样,情感蕴藉,体现出诗歌语言的含蓄性且多样化的特点。

  1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概括并分析。(6分)

  答

  15.B(不是共同举杯,是诗人自己重新举起酒杯,没有神态描写。)

  16.①惜别之情,诗人运用典故,伐林望远,目送秋山,表达了对友人远去的不舍之情。②之情,诗人抓住杯重开的细节,以及对友人心乘月、梦入怀、鬓落妆台的'想象,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③赞美与祝福之情,诗人运用典故,说友人像秋瑾一样有报国的雄心壮志,不久好消息就会越过关山潮水般涌来,有对友人的赞美与祝福。

《送友人》阅读答案7

  送友人出塞

  唐·姚鹄

  帝城春色著寒梅,去恨离怀醉不开。

  作别欲将何计免,此行应又隔年回。

  入河残日雕西尽,卷雪惊蓬马上来。

  有思莫忘清塞学,众传君负佐王才。

  [注]清塞:诗僧名,居于庐山、镇江等地,擅长近体诗,多写羁旅、送别之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都城的春天到来,寒梅在枝头绽放,点明了送行的季节和时间。

  B.首联的第二句直抒胸臆,离情别恨溢于言表,营造了苍凉悲壮的氛围。

  C.颔联写不忍分别却无计可免,且将与友人一别两年,表达出难舍之情。

  D.整首诗歌情景事兼具,惜别的同时又有对友人的勉励,可谓哀而不伤。

  16.简要分析颈联是如何表现边塞特点的。(6分)

  答

  15.B “营造了苍凉悲壮的氛围”表述错误,营造的是哀怨低沉的氛围,表现了离别时浓浓的不舍、要与友人分别的.难过伤心之情。

  16.虚写,通过想象再现了边塞的景象;选用典型意象表现边塞空旷辽阔的景物特点;精炼动词,形象地表现出边塞苦寒严酷的气候特点。

《送友人》阅读答案8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中“蓬”指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此处喻指诗人。

  B.颈联巧妙运用“浮云”“落日”作比,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C.“挥手”写出了分离时的动作,流露出诗人看似潇洒,实则不舍的心情。

  D.面对离别,“班马”尚且“萧萧”悲鸣,人何以堪?全诗以此作结,令人回味无穷。

  13、请发挥想象,描绘诗中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4分)

  送友人阅读答案:

  12、B

  13、(2)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山上草木葱绿,好一派生机景象。一条波光粼粼的流水,环绕在城的东边,潺潺而过。

《送友人》阅读答案9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7.(1)诗交代送别时间、地点的一句是 。(1分)

  (2)“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描写在诗有什么作用?(3分)

  (3)说说诗“天涯去住泪沾巾”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答案:

  7.(1)(1分)峡口花飞欲尽春

  (2)(3分)“花飞欲尽春”既交代了送别的季节,又渲染了送别时凄凉忧伤的氛圉,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3)(2分)“天涯去住泪沾巾”写出司空曙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与惆怅伤感;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体现其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送友人》阅读答案10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阅读训练】: (说明:以下阅读题为综合各处习题整理而成,囊括了本诗相关知识点,特此说明。)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4)如何用颔联写送别之事。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7)尾句“班马鸣”的作用?

  (8)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9)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0)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3分)

  (1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1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3) 说说“青山横北郭,山水绕东城”中“青”、“白”、横“、“绕”四字的表达效果。

  (14) 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15)“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 “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写出了山的静态,“绕”写出了水流的'动态

  (2)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放眼望去,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城北,洁白的河水从城东缓缓绕过。“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

  (4)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5)“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7)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意思对即可)

  (9)“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则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2分)

  (10)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很好地渲染了伤离别之情。(3分)

  (11)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12)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3)“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绘白水的动态,这些词形象的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14)“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15)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送友人》阅读答案11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李白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注释:谢客,即谢灵运,浙江会稽人;秦望,山名,在绍兴南部:湖,指镜湖;枚乘,西汉辞赋家,古淮阴人,因在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扣题落笔,点明了去处,巧用典故,盛赞友人风流才干堪压谢灵运。

  B.三、四句有动有静,简笔勾勒出会稽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灵动与气势美。

  C.九、十句以“枚乘笔”“张翰杯”侧面表现越中山水美景与美食佳肴的魅力。

  D.全诗情感充盈,览山水之兴,观人文之趣,抒胸中之情,可谓“逸兴”飞扬。

  15.“湖清”一联,有使“通篇生色”的美誉,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6分)

  答案:

  14.A(“偏宜”意为“特别合适”,“堪压谢灵运”错。此项重在考查个别词语的理解,与近几年高考命题选择题考查一致,如20xx年考查对“穷”的误解,20xx年考查对“一窗间”的误解。)

  15.镜头转换,动静相宜。镜湖辽阔平静,东海波涛汹涌,两个特写镜头,一静一动,动静相宜;对比映衬,色彩鲜明。“霜清”“雪白”,与“万壑树”之碧绿,两相映照,更显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运用修辞,形象生动。上下两句均运用比喻手法,平静湖面如清霜染镜,汹涌波涛似雪山倾倒,形象生动,强化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增强了感染力。运用想象和联想,充分体现诗人浪漫飘逸的情怀。

《送友人》阅读答案12

  鱼游春水·送友人

  张元干

  芳洲生?芷。宿雨收晴浮暖翠。烟光如洗,几片花飞点泪。清镜空余白发添,新恨谁传红绫寄。溪涨岸痕,浪吞沙尾。

  老去情怀易醉。十二栏干慵遍倚。双凫②人惯风流,功名万里。梦想浓妆碧云边,目断归帆夕阳里。何时送客,更临春水。

  【注】①张元干,南宋爱国词人,力主抗金,被秦桧除名削籍。本词标题为编者所加。

  ②双凫:原代指地方官员,这里喻指作者友人。

  1.词句“目断归帆夕阳里”化用了李白的“,”两句诗。(2分)

  2.请分析上阕中“暖翠”两字的表达效果。(3分)

  3.这首词表达出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分)

  2.“暖”为和暖,“翠”为青翠,从感觉和视觉方面描绘出夜雨过后温和晴暖、苍翠欲滴的美丽景致,以乐景衬哀情。(描写角度1分,景物特征1分,手法1分,共3分)

  3.1.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2.年华虚度、功业无成的忧伤;3.世无知己的悲哀;4.对友人胸怀“功名万里”报国壮志的赞美;5.与友人再次相逢的期许。

  (答出1点给1分,两点给3分,3点给4分;没有结合分析或分析不准确,酌情扣分)

  赏析:

  这首送别词,首先触景生情,后又缘情布景,节节转换,结构严谨,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悲愤之情与送别之意,在写作上自有特色,为其佳作之一。

  大凡送别之作,多托离怀以抒情,写景以寄情,这首词也是如此。词的开头四句,描写送别时的春江景色以及由此引发出的凄苦感情。“芳洲”二句是说,一场夜雨过后,碧空如洗,长满苹芷的小洲上,淡淡的晨雾在翠绿的芳草上面轻轻浮动飘动,给人一种朦胧之感。在这里,作者不仅描绘出送别时展现在眼前的春光晨色,又点出了送别的时间,还化用白居易“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意,暗示这生机盎然,给人带来活力,带来暖意的芳草,却挑起了作者无限惜别之意。“暖翠”二字尤其精妙,它从感觉方面把夜雨过后春江两岸的景色诗情画意地描写出来了。而“烟光如洗”二句,承上启下,进一步描写出江边晨景。其中前一句写“烟”,着一“洗”字,现出天空无限净洁的境界,写足了“宿雨收晴”之意;后一句写花,写一场春雨过后,鲜花盛开,时而轻盈的花瓣随风翩翩起舞,在作者看来,轻盈的花瓣犹如那点点泪珠,洒落地上。“点泪”二字用拟人手法,寓王观之情于客观,融惜别之情于春景,不仅烘托出送别的凄清气氛,也为下面的抒情做好了铺垫。“清镜”二句,紧承“飞花点泪”,即景抒情,转入到对年华虚度、功业无成的忧伤心情的抒写。“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和屈原一样,作者有感于日月如梭,时不待我,明镜新添白发,容颜日渐衰老,然而抗金报国的宏愿却无法实现,内心充满忧伤。一个“空”字,就把作者壮志难酬、老而无成的悲愤之情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词人本是把恢复中原故土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的,但“天意从来高难问”(《虞美人。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皇帝高高在上,出尔反尔,其意图令人难以捉摸。更使人难以理解的是他竟重用主和派,排斥抗金志士,这样就是词人的宏愿无法实现,致使词人感到老而无成。“新恨”句化用锦城官妓灼灼寄泪的,说明近来越来越寂寞,越来越孤独,甚至连一把同情眼泪也无人相送行,使人“新恨”无穷,倾吐了自己世无知己的悲哀。“溪涨”二句又缘情布景,进一步写雨后江天景色。“溪涨岸痕”写春水之猛,“浪吞沙尾”,写波浪之高。一“涨”一“吞”,不仅生动地再现了雨后春江波涛汹涌的情景,同时又借物抒怀,暗寓了自己高涨的自伤与伤别的'心情。在这里,情与景合而为一,水乳交融,已经达到了浑然难辨的境界。

  过片再次借景抒情。“老去情怀”二句,暗示了送别的地点——江楼,以回应开头,同时又形象地刻画出词人内心无限的悲苦。一个“易醉”,一个“慵遍倚”,里面包含着作者多少难以言说又无处言说的辛酸!“双凫人惯风流”二句,词人以高度的热情赞美了友人胸怀“功名万里”的报国壮志,同时也把抗金复国的希望寄托在友人身上。这位友人或许被召入朝,词人为其送,故化用王桥的典故,称颂他一贯风流倜傥,素有报国立功之志。在这里,慰藉之情与送别之意是融为一体的。最后四句写送别。“梦想浓妆碧云边,目断孤帆夕阳里。”词人在此展开了丰富而奇妙的联想。他告诉友人,此别之后,今日送别的场面将会在他的梦中重现,他设想那时,自己将在碧云深处与浓妆丽人相伴,过清闲的隐居生活,而友人却被应召入朝,自己依依难舍,因而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伫立江边,凝望着友人的“孤帆”渐渐地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之中,久久不忍离去。这两句词,巧妙地化用了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而又有所创新,作者再次缘情布景,托物抒怀,通过对梦境的描写,进一步写自己惜别之情,寄实于虚,虚实相映,更加真切地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煞拍“何时送客,更临春水”,由今日送别想到来日送别,又由来日送别看见来日相逢,这种深一层的写法,更加含蓄委婉地写出词人无比悲痛的惜别之情。这种写法,确实“如泉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

《送友人》阅读答案13

  湖口①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②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湖:指洞庭湖。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②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湖口”所见,先放眼湘江水岸,接着远眺云梦,最后注目孤舟离人,描绘出一幅莽苍阔大的湘江暮色图。

  B.颈联实写洞庭湖的景象,诗人对洞庭湖水的描绘,流露出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有关星河高悬的.描写,则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

  C.尾联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表现了诗人自伤之意,念友之情。

  D.从全诗看,作者采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几种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

  (2)这首诗的“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答

  (1)B.“颈联实写洞庭湖的景象”错误,此写洞庭湖的景象,并非实写,而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故而在时间上并不承上,“暮”“雪”不见了。

  (2)①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②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衬,或用比兴之法,寄寓自己的伤别之情和对友人的不舍、担忧。③诗人通过画面显示特定的意境,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个人情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译文:

  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上了北去的航船。友人归去,一路上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夜里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上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啊。

《送友人》阅读答案14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两首诗在抒发离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哪一种共同的情感?(2分)

  (2)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所用表现手法是否相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

  思念故乡之情。

  不相同: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赏析诗中作者所流露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可诗中的具体诗句分析得出。题干已将离别之情排除,从《峡口送友人》中来时万里同为客一句可知,诗人与友人都是远离故乡的游子;而从《送蜀客》中自缘身是忆归人一句可知,诗人在思念故乡。故可知两诗都流露出了思乡之情。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赏析。表达手法包括多方面内容,比如修辞、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事、议论)、写作技巧(虚实结合、正反相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等),回答本题只需抓住一点赏析即可。比如,从写景方面,第一首写的是欲尽春的伤春之景,第二首写的是早春的清新之景。因此,前者是正面烘托,后者是以乐写哀。

  「拓展」

  司空曙[唐](约公元七六六年前后在世)字文初,(唐才子传作文明。此从新唐书)广平(今河北省广平县)人,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大历年间进士,磊落有奇才,与李约为至交。性耿介,不干权要。家无担石,晏如也。尝因病中不给,遣其爱姬。韦辠节度剑南,辟致幕府。大历十才子之一同时期作家:卢纶,钱起,韩翃。

  「赏析」

  《峡口送友人》是司空曙与好友离别后所作,此诗使用多个意象来描摹当时春天的景色,作者采用伤春之景烘托离别之情,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

  首句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象的描绘,写到客、主双方。说明该诗词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三句转写来时,为下句铺阵,第四句用今日翻成送故人作结,写出彼此间的惆怅心情。选材一般,写法却比较别致。可见,作者匠心独用,想象力较为丰富。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该诗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论是物质和精神都没有寄托和依靠,缺乏安全感和安定感,总感觉人在虚里飘。难得结交一挚友,可是如今却要话别,别情可谓凄凉入骨。作者将别情融入自己的身世处境,情感更加的深刻复杂。

《送友人》阅读答案15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

  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

  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它是通过哪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一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4.简析第一首诗首句峡口花飞欲尽春的作用。(4分)

  5.两首诗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情感?(4分)

  【答案】

  (1)时节:暮春。意象:飞花。

  (2)思念故乡之情。

  (3)①同意;司诗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雍诗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②不同意;司诗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雍诗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4.这句是说,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1分)点明时间暮春,地点峡口;(1分)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或营造了低沉悲凉的氛围,烘托了诗人悲戚伤感的心情;(1分)以哀景衬哀情(衬托或烘托),为下文抒情蓄势。(1分)

  5.抒发了送别之情;(2份)思念故乡之情。(2分)

  【解析】

  (1)此题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雍诗身是忆归人,司诗同为客,点明作者的处境,联系古诗文中客居他乡多有思归之情,即不难概括出答案。

  (3)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司诗借暮春时节,飞花飘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与思归之情;雍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既有惜别的忧伤、思乡的伤感,也有对友人得以还乡的喜悦。所借景物为清新的早春,为乐景。

【《送友人》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送友人》阅读答案06-25

送友人援疆阅读答案12-14

《湖口送友人》阅读答案及赏析06-20

薛涛《送友人》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06-13

张元干《鱼游春水?送友人》阅读答案及赏析06-16

薛涛《送友人》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06-12

《等》阅读答案04-28

黄土阅读题答案 黄土阅读答案04-02

《阅读的愉悦》阅读答案02-02

触摸春天的阅读答案 触摸春天阅读答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