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阅读答案

时间:2024-07-16 16:29:16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饮酒》阅读答案(经典15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还在为找阅读答案而苦恼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饮酒》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饮酒》阅读答案(经典15篇)

《饮酒》阅读答案1

  【原文】:

  饮酒(二十首)(其八)

  东晋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释】:

  绁:捆绑,束缚。

  ①没其姿:掩没了青松的英姿。其:一本作奇。

  ②殄(tiǎn腆):灭尽。异类:指众草。卓然:特立的样子。这两句是说经霜之后,众草凋零,而青松的枝干却格外挺拔。

  ③连林:松树连成林。人不觉:不被人注意。

  ④独树:一株、独棵。众乃奇:众人认为奇特。奇:一本作知。

  ⑤寒柯:指松树枝。

  【翻译】:

  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我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我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

  【赏析】:

  《饮酒》共二十首,人四十岁之后,陶渊明离开彭泽县,辞官归田,饮酒赏菊,过着自由自在的农家生活,写下这组诗。本篇《饮酒(其八)》是诗人以孤松自喻,表理自己高沽坚贞的人格与不为尘俗羁绊的理想。

  全诗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从开头至“卓然见高枝”,表现青松凌寒挺立孤高的品格。

  开头两句“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写青松与众草比,它不凋零。 “众草”指众多的草和树。众草怎么能埋没青松的丰姿呢?经过风霜,青松不凋,而众多的草和树都枯萎、零落了。这两句系诗人“言志之词”,生长在东园的青松平时为众草遮没,高洁挺拔,卓然独立,意为做人应当像孤松一样,不应苟合于世俗,随波逐流。

  第三、四两句“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是说等到严寒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这又从时人令上来写。也只有等到冬天来临,寒霜使众草凋谢.青松的高枝才显得格外挺拔,“凝霜”象征着严酷的环境。联系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东晋政治紊乱黑暗,朝政混浊不堪,一般官僚士子更是攀龙附凤,无耻之极。而那些自命清高的人物却“个个要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朱子语录》),这里是自比。

  第五、六两句“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连林”,连着的林子,意指青松夹杂在众多的树木中。这样青松并不特出。“独树”指青松独立傲然。单看青松,“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独立不凋,这时人们才觉得珍奇。侍人在这里进一步表现了孤松独立的奇特之美。这表现了诗人对毡炎附势的群小的憎恶,和对高洁正直的君子的赞美。

  后半部分从“提壶抚寒柯”到结尾,表现自己这一生,好像在梦幻里,想到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

  第七、八两句“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作者提壶斟酒,抚摩青松,时时远望。“寒柯”,岁寒不凋的松枝。“远望时复为”,即“时复为远望”的倒装。诗人在离开青松之后,还时时再远望它。这正是诗人所咏赞的“孤松”,是他高尚的人格写照。诗中的“饮材”、“提壶”都写的与酒有关,诗、把酒壶挂于孤松的寒枝上,并时时对青松远望回顾,表现了他对青松的痴爱和留恋,极写对青松的喜爱。如果说,以上诗句是对孤松的客观的赞美,其时则渗透了诗人浓厚的主观情愫了。

  最后两句“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指自己做官的生活,真如梦幻一般。绁,绳索,系牲口的缰绳,这里名词活用着动词,当用绳索捆住。绁尘,被世俗所羁绊。在陶渊明看来,青松经霜不凋与众树的凋零绝然不同,这是说他自已归隐之后,穷了,被歧视了,而更能显示他的人生意义。所以他又感叹自己的出仕像在梦幻中,太不清醒,受到人世官场的牵挂和羁绊,比不上青松的品格。“吾生梦幻间”,即生活在没有真实的价值观时代,所以会为世俗所束缚。诗人这时如梦初醒,说何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之中呢?言下之意是:做人应当像孤松一样高洁挺拔,卓然独立,而不应苟合于世俗,随波逐流。诗人所咏赞的“孤松”正是他高尚人格的写照。

  本篇运用了与联想。诗人用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人在特定环境的不被看重。又用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喻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诗人又通过联想,感叹自己这一生好像在梦幻里,发出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的箴言。

  【阅读训练】

  (1)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4分)

  (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的前六句运用什么方法塑造了怎样的青松形象?

  (4)请分析诗的`结笔(“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与上文的关系。

  【参考答案】

  (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

  评分标准:答出2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可得满分。

  (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评分标准:每点2分,其中抒情方式1分,情感1分。

  (3)诗人用“众草”反衬“青松”,以“连林”反衬“独树”,塑造了青松不畏严寒、挺拔超凡(卓然独立)的高大形象。

  (4)诗歌前半部分赞美青松的高贵品质,抒发作者对青松的赞赏,结句说人生如梦幻,世事(尘世、仕途)如尘网,表现了自己对青松般坚贞高洁(独立自由)的人格的珍视与期许。或:诗托物(前半部分写青松)言志(结句表明自己的志趣)、卒章显志,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卓越不凡的志趣的追求。

《饮酒》阅读答案2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 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心远地自偏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

  3、 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4、 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5、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

  人的自然本性。

  6、你最喜欢哪几句诗?说说理由。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将诗人醉心于南山之景,怡然自得的悠然之情充分表现了出来。这两句诗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7、 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饮酒》阅读答案3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其五阅读答案一

  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结庐在人境(建造)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飞鸟相与还(结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欲辨已忘言(辨别)

  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

  2.B

  3.东晋安贫乐道悠然自得

  (1)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2)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12、(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

  (2)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饮酒其五阅读答案二

  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2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2分)

  【答案】2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全国最大的高考资源网end#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2分)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意思对即可。2分)

  14.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1分)

  15.“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6.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4.心远地自偏(1分)

  15.“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16.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境。“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将“见”改为“望”不好。“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山不是有意之为,而是采菊时,无意间,山入眼帘。

  见南山之物有: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这一切当然是很美的。但这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读者常可以看到类似的句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卉木繁荣,和风清穆”(《劝农》)等等,不胜枚举。这都是表现自然的运动,因其无意志目的、无外求,所以平静、充实、完美。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含蓄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还在规劝其他人;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这首诗也是陶诗艺术风格的一个典范代表。它除了具有陶诗的一般特色之外,更富于理趣,诗句更流畅,语气更自然,情貌更亲切。

《饮酒》阅读答案4

  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饮酒(其八) 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①尘羁。

  【注】①绁:捆绑,束缚。

  (1)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青松”的特点。(4分)

  (2)从整体上看,诗人运用了哪些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8分)(1)①青松不屈服于逆境,生命力顽强,生在“东园”,且被众草掩没,但后来“卓然见高枝”;②在凝霜之中,青松卓然独立,不畏严寒;③青松外形伟岸挺拔,与众不同(或“独树一格”“特立独行”等均可),比成片的树林更能引起人们关注。

  评分标准:答出2点并结合具体诗句,可得满分。

  (2)前六句诗人托物言志,将感情寄寓在青松之中,表达出自己坚贞不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性;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

《饮酒》阅读答案5

  【甲】水陆 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1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不蔓不枝 蔓:___________ (2)濯清涟而不妖 而:___________

  (3)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___ (4)结庐在人境 庐:___________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水陆草术之花,可爱者 甚蕃。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7.【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能印证“背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8.【甲】文和【乙】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请作简要概述。(5分)

  参考答案:

  15.(1)生(长)枝蔓(2)表示转折的连词,却(可是)(3)少,稀少(4)简陋的房屋(或“房屋”) (共4分。各占1分)

  16.(1)水上、地上各种草本花和木本花,可爱的很多。

  (2)此情此景蕴含着淳真的情趣,想要辨别表达却找不出恰当的语言。 (共4分。各占2分)

  1 7.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共2分。各占1分)

  18.【甲】文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热爱自然(归隐自洁)的生活态度。 (共5分。各占2分,语言表达占1分)

《饮酒》阅读答案6

  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③,而殊不④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⑤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⑥!然亦殆矣!”

  导读:赵襄子日夜饮酒不止,还不知醒悟,优莫将其与殷纣相比,使赵襄子霍然顿悟,优莫可谓善于劝谏的了。

  注释 :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③矣:语气词,了,表示已经实现的事情。④殊:副词,很,极。殊不,意思是,一点也不。⑤然则:(既然)如此,那么。⑥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相亡:一块儿灭亡。

  一、解释加点的词

  1.我诚邦士也( ) 2.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 )

  3.今天下尽桀也( ) 4.不亡何待( )

  二、选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______,我们还学过,_____,百战不殆。

  三、翻译

  1.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2.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四、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作_______,语意深长。

  【译文及参考答案】

  68.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没停止,对侍从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呀,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君主您多努力呀!比纣还差两天罢了!纣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莫说:“桀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遇上了汤武,现在天下都是桀一样的人,而您是纣一样的人。桀与纣并存世上,哪能一同灭亡呢?不过,也危险了!”

  一、1.确实 2.尽力、努力 比不上 3.全、都 4.等待什么(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什么)

  二、危险 知己知彼

  三、1.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 2.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四、对比

《饮酒》阅读答案7

  饮酒(其十七)

  [晋]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1】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注]【1】萧艾:艾蒿,指杂草。

  16.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行失故路:人走着走着,往往会迷失最初的`方向。

  B.任道或能通:顺应内心的想法,或许能将路走通达。

  C.觉悟当念还:觉悟到走错方向,应及时地回到旧路。

  D.鸟尽废良弓:鸟打尽弓会废弃,英雄已无用武之地。

  17.古人中常会托物言志,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此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橘颂》)

  B.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陶渊明《饮酒(其八)》)

  C.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感遇(其二)》)

  D.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18.唐朝曾作《幽兰操》一歌,其中有四句:“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请你谈一谈韩诗与陶诗前四句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答案:

  16.D

  17.D

  18.相同点:陶渊明和韩愈在诗中都通过兰花来喻指君子的高贵品格,表达了自己内心对高洁品性的坚守。(2分)

  不同点:韩愈诗中所表达的是君子的才华不会因无人赏识而减弱半分。即使没有明君赏识也没有关系,君子依然会坚守自己的道德操行。(2分)而陶渊明诗则用清风比喻明主(或明时),萧艾比喻无能小人,表达了君子之德要有明君赏识,才能从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或君子要在明时出仕才会有所作为,从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2分)。

《饮酒》阅读答案8

  【甲】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光潜说:“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甲】【乙】两诗都写到了飞鸟归林的景象,但诗人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甲诗,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下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回巢,归隐山林。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景中流露出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

  乙诗,“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表达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分析比较。

  甲诗,“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意思是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诗人以飞鸟自喻,借倦鸟归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的景物,表达出诗人弃官归隐的情怀。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表达归隐后的惬意与自得。

  乙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意思是望着那升腾的层层云气,心胸摇荡;睁大眼睛远望归鸟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说明已是薄暮时分作者还未曾离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饮酒》阅读答案9

  赵襄子饮酒 (7分)

  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优莫曰:“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纣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惧,谓优莫曰:“然则③吾亡乎?”优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④!然亦殆矣!”

  注释 :①赵襄子:名无恤,春秋末年晋国大夫。②废酒:停止饮酒。

  ③然则:(既然)如此,那么。④相亡:一块儿灭亡。

  【小题1】解释划线的词(4分)

  ①君勉之!不及纣二日耳( ) ②襄子惧,谓优莫曰( )

  ③不亡何待( ) ④焉能相亡!( )

  【小题2】翻译(2分)

  ①夫饮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②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

  【小题3】优莫把赵襄子饮酒五日同纣的行为进行 ,语意深长。(1分)

  答案

  【小题1】①尽力、努力 ②害怕、恐惧 ③等待 ④怎么,哪里 (各1分,共4分)

  【小题1】①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1分)

  ②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1分)

  【小题1】对比 (1分)

  解析【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体会对比手法对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作用。

《饮酒》阅读答案10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

  [甲]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6.甲诗作者所生活的朝代是_____ ,乙文选自课文____________(2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3分)

  A.甲诗和乙文都写到飞鸟归巢,甲诗中诗人看到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从中悟出了自然之趣;乙文则意在以“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

  B.甲诗是诗人辞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乙诗是作者被贬滁州后所作。

  C.甲诗和乙文中都表达着一份快乐,诗中是领悟自然和人生真谛后的快乐,文中则是因百姓之乐而产生的`快乐。

  D. 甲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乙文在写作上以“乐”为主线,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9.乙文中表现了作者_______和_______的思想。(4分)

  答案:(12分)

  6.(2分)东晋《醉翁亭记》

  7.(3分)容颜苍老鬓发斑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喝醉了的太守。

  8.(3分)B

  9.(4分)寄情山水 与民同乐

《饮酒》阅读答案11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试题】

  一: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3)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4)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5.前二句诗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6.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7.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8、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

  9、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特点。

  10.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1分)

  1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1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阅读答案】

  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意思对即可。)

  3:.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4:“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5.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6.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和物融这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7.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8、“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9、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10.心远地自偏(1分)

  11.“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12.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二:

  (1) 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2) 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

  (3)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4)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

  (5)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2)“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想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效果不一样。

  (3)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4)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5)“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三:

  1、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

  2、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也是全诗的诗眼。

  3、“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4、“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 。

  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B “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

  B 诗中的采菊、山气、夕阳、飞鸟,包含了无限诗情画意,它既不能用言语形容,又无须用言语形容,体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C 诗的'语言婉曲含蓄,虽说“此中有真意”,又说“欲辩已忘言”,其实,“真意”就在作者所要表现和所要追求的“心远地自偏”的意境中。

  D 这首诗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兼具的意境,既表达了作者的清高思想和恬静愉快的心情,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答案: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心远

  3、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确是有意为之。

  4、自然情趣

  5、B(应是“如此”之意)

  6、C(“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所体悟到了自然之趣。)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鉴赏】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起首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诗人不经意地在与你谈话,然而,那内涵、那滋味却又是相当丰富的。首先,它蕴涵着诗人对田园生活深深的喜爱。“结庐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车马之喧的侵扰,这里满含着诗人对人境之喧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安静田园之赞美;其次,诗人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一矛盾状况所作的解答,是“心远地自偏”,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只要“心远”,就自会去寻求偏远之地,从而达到无车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远”,无论地之实际上的偏远与否,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这与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境界已很相似。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对上句“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坐实。它不是抽象地论证,而是由虚入实,信手拈出诗人田园生活的一个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审美意义的场景,给予了最完美、最艺术而又最自然的表现。诗意深醇,却又元气浑成,融和冲淡,又能天然入妙,遂成千古绝唱!对此曾有一段精彩评论:“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

  诗人采菊东篱,有如倾听着大自然美妙的音响,观赏着大自然美妙的画面,那里一定有着清清的泉水,奏着庄严的天籁,那菊花一定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使诗人陶然欲醉,意与境会妙不可言。悠然之间,诗人举首展望,远远的庐山映入了眼帘,这时,诗人才发现,天色已是傍晚,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着远处的山景,使它更具绰约朦胧之美,在这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处了诗人对“山色日夕”的感觉和体会,发人联想到那傍晚的山色;“飞鸟”二字,既是眼前之实景,为这平淡的画面增添了一点动感,同时,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种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体之物象,有时诗人主观之自我。它是"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那只倦于车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飞鸟吧!

  结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实化虚,以虚涵实,妙极!诗人说自己从大自然里得到了许多启示,领会到人生之真谛,但又感到无法用言语表达,当然,也无须用言语表达。诗人由“欲辩”而达“忘言”,这也是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艺术而言,它涵盖了更多的,更丰富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各中滋味,就留给读者自己品味了。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作品主旨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

《饮酒》阅读答案12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0、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2分)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① ”;诗的.结尾,诗人已得“② ”,却“欲辨已忘言”。

  11、“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得抄写原文)(3分)

  答

  10、(1)车马喧(2)真意

  11、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丛里,随意地采摘几朵,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饮酒》阅读答案13

  【原文】: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①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

  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③于己也,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予,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旦盟羞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主宣直l――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适:到……去 ②罢:了结,③讲:和解

  【翻译】:

  魏文侯(魏斯)和群臣饮酒,兴致正高时,突降大雨,文侯命令马上备车前往近郊。左右侍从劝说:“饮酒正在兴头,天又下雨,国君要到哪里去?”文侯回答:“我事先与虞人(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乐,但怎能失约呢?”于是起身前往,亲自告诉对方,因下雨,取消打猎的事。

  韩国向魏国借兵攻打赵国。魏文侯(魏斯)说:“我和赵国情同手足如兄弟,不能答应你。”赵国又向魏国借兵攻击韩国,魏文侯同样拒绝。韩、赵两国使者皆愤然辞去。事后,两国得知魏文侯的.外交政策,都开始向魏国朝贡。自此,魏国开始强大,其他诸侯国不能跟它争锋。

  魏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攻克后,封给儿子魏击。魏斯问群臣:“我为君如何?”大家皆回答:“你是仁德的国君。”只有任座说:“国君攻克中山,不将它封给弟弟,却分给儿子,怎么能称得上仁德呢?”魏斯大怒,任座匆忙告辞。魏斯再问另一位大臣翟璜。翟璜回答:“国君是仁德的君主啊!”魏斯再问:“你怎么知道?”翟璜回答:“臣听说只有国君仁德,臣子才可能正直。刚才任座言辞正直,我才得以知道。”魏斯大悦,派翟璜速召回任座,亲自下堂迎接他,待作上宾。

  【阅读训练】:

  20.结合语境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 ②皆朝于魏 ( )

  ③二国皆怒而去 ( ) ④使乐羊伐中山 ( )

  21.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例句:君将安之

  A.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B.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D.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2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

  23.读了上文以后,你觉得魏文侯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20.①军队②朝见、朝拜③离开④派、派遣 (每小题1分,共4分)

  21.D(3分)

  22.我听说君王仁义臣下就正直,刚才任崖的话坦率直爽,我因此知道您仁义。(闻、向者、是以,每词1分:句子大意,1分。共4分)

  23.信守诺言,能搞好与邻国的关系,善于接受臣下的意见。(每点2分,答出两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

《饮酒》阅读答案14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建造) 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 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 飞鸟相与还(结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 欲辨已忘言(辨别)

  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饮酒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参考:

  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

  2。B

  3。东晋 安贫乐道 悠然自得

  (1)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2)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饮酒阅读练习及答案整理,仅供参考:

  12、(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

  (2)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饮酒》阅读答案15

  回答问题。(12分)

  文侯①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②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③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会期哉!”乃往。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后知文侯之意,皆朝于魏。魏由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使乐羊伐中山④,克之,以封其子击⑤。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⑥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也。”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文侯:魏国君主。②适:到……去。③虞:古代管理山泽的官。④中山:中山国。⑤击:文侯的儿子魏击。⑥任座:人名。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文侯应之亦然( ) (2)皆朝于魏( )

  (3)克之,以封其子击 ( ) (4)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 )

  【小题2】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画两处。(2分)

  韩 借 师 于 魏 以 伐 赵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会期哉!

  【小题4】文章叙述了关于文侯的哪三件事?请概括回答。(3分)

  答案

  【小题1】(1)这样(2)拜见、朝拜。(3)战胜、攻破(4)通“返”,返回

  【小题2】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小题3】我事先与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然快乐,但怎能失约呢?

  【小题4】(1)魏文侯守信赴约(2)魏文侯和解韩赵矛盾(3)魏文侯迎任座为上宾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文侯应之亦然”中“然”是这样的意思,“皆朝于魏”中“朝”是拜见、朝拜的`意思,“克之,以封其子击”中“克”是战胜、攻破的意思,“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中“反” 通“返”,返回的意思。本题虽然考的是一些常见的实词,但考生也要注意辨别实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含意。这就提醒考生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当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对文言实词的积累,以便考试时能够得心运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因此,本句可以这样来划分句子的节奏:韩/借师于魏/以伐赵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虞人、期、虽、岂”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关键是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我事先与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打猎,饮酒虽然快乐,但怎能失约呢?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考生在备考前应该掌握一些分析文章内容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从题目、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中心的过渡段落、关键语句等方面去着手分析。因此,在认真阅读原文后,可以知道,文章叙述了关于文侯的三件事是:(1)魏文侯守信赴约(2)魏文侯和解韩赵矛盾(3)魏文侯迎任座为上宾。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饮酒》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饮酒》阅读答案07-16

《饮酒》阅读答案[精选15篇]07-16

陶渊明《饮酒》阅读练习及答案03-13

《饮酒》阅读答案(经典15篇)07-16

《饮酒》阅读答案集锦15篇07-16

(热门)《饮酒》阅读答案15篇07-16

饮酒其五陶渊明阅读答案11-23

陶渊明《饮酒其八》阅读答案及赏析06-20

《饮酒其五》《望岳》阅读答案06-20

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06-25